1. 人本主義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主要觀點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知識意義,強調協作學習。與建構主義不同,它更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即強調學生的自我發展,強調發掘人的創造潛能,強調情感教育。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可以分為五大觀點:即潛能觀、自我實現觀、創造觀、情感因素觀與師生觀。
1、潛能觀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在學習與工作上人人都有潛在能力。可惜的是這種潛能沒有充分釋放出來。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所以人本主義理論研究的重點是在於怎樣通過教育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從這個觀點出發,人本主義一方面強調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但也重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而這個主導作用在於怎樣去發掘學生的潛能。
2、自我實現觀(也叫自我發展觀)
人本主義理論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人價值觀;強調學生自我實現(發展),把學生的自我實現作為教學的目標。但由於人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不同,所以存在個性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每個不同的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為不同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條件,使得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自由發揮,滿足不同的個性需求,讓學生認識自身價值,促進他們自身的發展
3、創造觀
人本主義與建構主義一樣在知識與能力之間,崇尚學生能力的培養,並把創造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羅傑斯指出:人人有創造力,至少有創造力的潛能,人應該主動地發展這些潛能。並認為:不應該把創造力看成某些專家的特權。而布魯姆也認為應該研究大多數人的潛能和創造力。
4、情感因素觀
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包括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創造力都有密切關系。對這一點,人本主義給予特別重視,認為學習是學生個人主動發起的(不是被動地等待刺激)。個人對學習的整體投入,不但涉及認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為等等方面。學生對學習興趣很濃,目標明確,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師必須充分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把學生充分吸引到學習的情境中來,並長時期堅持下去。這種情感因素的創造,一要教師積極引導,二要積極進行鼓勵,三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5、師生觀
人本主義更重視師生定位觀;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是以情感為紐帶,維持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感到壓抑或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得主動積極和生動活潑。教師由主宰者、權威變成學生的指導者和朋友,由教變成導,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變成真正的自主參與。
2. 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對象
任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都是心理現象,區別在於研究什麼樣的心理現象以及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代表人物有馬斯洛和羅傑斯。其主要觀點如下:
1.人性觀:1)任性的顯著特點是「持續不斷地成長」;2)人性是天生向善的;3)人性是自主的,是能進行自我選擇的;4)把人當做一個完整的人對待。
2.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和重視個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重視自我。
3.需要理論:反對把人的行為歸結為本能和原始沖動的弗洛伊德主義;反對不管意識,只研究刺激和反應之間聯系的行為主義;認為人有自我的純主觀意識,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重視人自身的價值,提倡充分發揮人的潛能。
人本主義主要採用現象學研究方法,當然,這飽受批評。
3.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什麼
研究對象:心理健康者、成功人士
研究內容:需要(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潛能、動機、人的價值、思維能力、情感體驗,強調對作為整體的人的研究。
研究方法:採用人格問題的研究方法,對成功者進行個案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來自兩個領域。一是歐洲影響廣泛的存在主義哲學,一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和亞拉伯罕·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療師如羅傑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面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的問世已有幾百年,盡管它艱深難懂,特別是沒有共同認可的關於存在主義哲學的定義,但它提出了許多問題,例如人存在的意義、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後來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4. 與其他學派相比,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
您好,我是北京的一名心理咨詢師,個人感覺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流派主要差異有兩點。
人本主義更加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所以羅傑斯提出了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三個點,這也是目前對心理咨詢影響最大的一個理念,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是分析了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和其他流派相比,人本主義理念更為重要,而技術層面較少,而其他流派,技術性會很強,比如認知和行為主義,都有很標准化的操作方式。
人本主義更加強調來訪者地位的重要性,之前的流派則更關注咨詢師的權威性。以釋夢為例,精神分析流派會以權威的身份解釋夢的含義,而人本主義治療師更多是陪伴來訪者一起去探討。
我感覺最重要的就是這兩點,樓主如果對這方面感興趣,可以在交流
5. 西方建築中人本主義思想的含義和內容
一、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發展軌跡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中兩大主潮之一,它產生於19世紀中葉社會劇烈動盪的歐洲。德國唯意志論哲學家叔本華和丹麥神秘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是這一思潮的先驅。他們沿襲費爾巴哈的自然主義思路,把人的本質看作非理性的情、意、欲,以恐怖、厭煩、憂郁、絕望等主觀心理體驗作為哲學研究的根本對象。尼采把叔本華的生存意志改變為強力意志,提出一種帶有悲劇情調但又充滿生命沖創力的哲學。在狄爾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中,生命本能沖動的綿延成為最基本的實在,要把握永恆的生命之流只能靠直覺,這種崇尚直覺的非理性主義傾向在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發展中不斷得到強化。現象學家胡塞爾則從方法論上系統地論證了人本主義的內在直覺法,他宣稱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純粹意識現象,並要求將一切外在傳統「懸置」,這是最早對於本質主義的顛覆。由於科學技術發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造成的異化現象日益嚴重,特別是由於法西斯主義的猖獗,使一向被視為高貴的人性遭到無情踐踏,人生的價值只能在孤獨、煩憂、死亡中去體驗,以海德格爾和薩特為主要代表的存在主義應運而生。存在主義以人的生存狀態、人生的意義、自由、價值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從哲學上形成了現代人本主義的完備形態。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為代表的心理哲學,力求以科學的眼光去透視人的本質,對人的無意識精神現象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研究。伽達默爾的解釋學從歷史文化系統的嶄新視角去研究人文科學,對理解的歷史性、創造性、開放性作了深入研究,認為歷史是主客觀視域的交融或統一。馬斯洛的科學人本主義通過對優秀人物的實證研究,提出科學發展與人的發展可以並行不悖的樂觀預言,力求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上,彌合科學與價值、理性與非理性、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裂縫。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研究突破了傳統哲學對理性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的社會本質的認識。
縱觀一個半世紀以來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到,在理論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實現了許多新的突破。首先,尼采哲學、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等流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相繼誕生,正是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分流與抗爭的結果。技術進步與個人精神需求的對立,科學與道德的分離,迫使思想家們把審視的目光轉向現實社會,他們突破了對人性的抽象議論,轉而對個體的生存狀況和情感意志給予更多的關注。其次,以對人的精神現象的進一步考察為核心,開辟了哲學研究的新領域。比如,精神分析學對人的心理結構及無意識精神領域的系統性開拓研究,發生認識論對人的認識起源及主客體關系的重新考察等。他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採用現代應用科學的方法,對人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再次,以關注人的現實生活及人性的完滿與自我實現為基本視角,批判意識再度強盛,特別是以反叛面目出現的後現代主義,進行了新一輪更徹底的理論沖擊。目前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發展的總體態勢是,一方面,後現代思潮對現行社會體系和人的本性、人的意識結構發起了全面解構;另一方面,堅守人性的崇高價值、重建理性權威的努力也始終沒有放鬆。這兩種趨勢的碰撞與對話有力地推動著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發展。
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理論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理論研究,是圍繞著以個體本位為核心的主體性原則展開的。這一原則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而不可重復的主體,他的生命意義應該得到尊重,他的價值和潛能即主體能動性應該得到展現;個體的自由、權利是國家、社會存在的理由和根基。20世紀以來,西方各人本主義流派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原則作了大量闡釋,其基本研究方向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對主體行為動力的分析。進行這方面研究的主要是生命哲學和心理哲學派別。較早期的人本主義流派把主體的能動性歸結為生命的原始沖動,像柏格森的「生命之流」,尼採的「強力意志」,都把主體性看成一種發自生命本源的自我超越能力,這是用抽象、思辨的語言對主體性的肯定。隨著對主體認識的深化,一些流派提出以本能作為主體行為的決定性動力,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說、弗羅姆的愛欲說、馬爾庫塞的本能革命說,都強調了非理性的本能力量。他們的研究豐富了對人的心理結構的認識,填補了無意識精神領域研究的空白,但也片面誇大了非理性心理因素的作用。馬斯洛的科學人本主義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作為主體的行為動力,並特別指出,社會發展不僅要有物質需求作為動力,還必須有精神動力,人的尊嚴、愛心、創造、自我實現等精神性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類似於本能需要的一種根本性需求。顯然,這一學說豐富並推進了唯物史觀的需要理論。有關無意識的理論研究和對精神性需要的探討,深化了對於人的精神本質的認識。
二是對主體價值選擇的肯定。選擇論集中表現於存在主義哲學中。薩特把主體的精神自由歸結為選擇。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而且選擇必須面對環境中的多種可能性才能進行,人性的選擇不能不涉及社會環境,這就是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所討論的「生活世界」問題,這是一個生動的、充滿變數和挑戰的世界。選擇論不僅是對人的社會本質的動態研究,而且也是對認識論中主客體關系的新解釋,機遇是客體對主體而言,選擇是主體對客體而言,這一對概念都處於實踐哲學層次。我們在批判存在主義的唯心傾向時,應該認真吸取它的選擇論等新觀點,肯定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關注人性發展的生態環境。
三是對主體認知結構的探索。在主客體關系問題上,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主張主體圍著客體轉的被動反映論,德國古典唯心主義主張客體圍著主體轉的能動先驗論,馬克思主義提出能動的反映論是一個重大突破,但把實證的說明留給了後人。皮亞傑的活動和建構理論指出,人腦的物質結構只是提供了認識的可能性,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人之初時並不是實踐意義上的主體,人通過後天的活動,與客觀世界打交道,才逐漸建立起主體和客體,主客體是雙向建構的關系。這種新的理論模型是建立在心理學、生理學等科學觀察的基礎上。特別重要的是,皮亞傑的建構理論將被動反映的物理經驗與主動操作的邏輯經驗作了區分,所謂主動操作就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它體現的正是實踐的品性。只有通過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才能獲得邏輯經驗即理論思維。這是對感性認識如何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有力說明,也是對人類思維起源的一個更具實踐意義、更有說服力的解釋。
四是對主體交往理性(主體間性)的研究。哈貝馬斯從研究語言入手,發現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外殼或思維的載體,而且與人的行為有直接關系,特別是與人們之間的協同行為有關。語言內在地包含著協調主體之間行為的可能性條件,通過語言可以深入地研究人們的交往行為,並進而對理性做出新的解釋。他的研究結論是,傳統哲學將理性僅僅視為個人的認知能力,這種看法過於狹窄;在人際間廣泛、生動的社會關系網路中,人的理性其實是交往關系的總合,也就是一種社會關系。他以交往理性為基礎,建立了商談倫理學,認為一切道德規范和政治合法性的產生,都應該通過必要的討論和商談,允許一切相關者參與,以便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這實際上是要求把道德和政治的基礎從抽象的「意識理性」轉到生活世界的「交往合理性」上。但是,哈貝馬斯所提供的仍然是一個理想化的模型,他也只是在程序上論證了交往理性問題;而社會生活中並不存在全體相關者參與商談的實際可能,於是仍然要有代議、代表等制度,這就又涉及代表者的價值理念、代表性等問題,以及更為復雜的實踐的條件和基礎問題。
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涉及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價值學說和社會政治學說等不同的分支領域。現代人本主義思潮的演進過程真實地反映著西方發達國家思想界、人文社會科學界的面貌,其復雜性、豐富性、深刻性程度絕不亞於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問題。如果我們僅僅用簡單的意識形態劃界的方法去對待,將會遮蔽我們自己的理論視野。
三、人本主義的現代特徵及評價
圍繞著對人這一主體的看法,現代人本主義表現出區別於近代人本主義的一些特徵。
第一,近代人本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感性與理性是統一的,這種統一性的基礎在於理性。理性決定人的認識並進而決定人的行為,因此人從本性上說是理性的動物。現代人本主義則突出感性與理性的對立,認為理性的膨脹壓抑了人的本能,限制了人的自由。在批評理性極權的同時,強調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和行為的決定作用。
第二,近代人本主義把人的主體性主要看作一種認知能力,以認識、利用、支配客觀世界為目的。現代人本主義則把主體性更多地理解為主體內在的本能沖動,它要實現自身的生命潛能,圍繞主體自身需要而運作,並表現為一種強烈的原創力,其目標是人的本質對於自然和自我的超越。
第三,在近代人本主義看來,人的本質是無差別的普遍人性,即類的規定性。現代人本主義則從類本位轉向個體本位,注重個體的生存狀態和人生價值、意義,強調個人的獨特經歷、內心體驗和自由意志。在傳統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種種局限,個人的發展空間有限,人的主體性還不可能確立,只有到了現代社會,隨著階級、民族生存權利的逐步解決,個人發展的獨立意義才在現實的層面上日益凸現出來。
強調非理性、主體性、個體本位,成為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三個突出特徵。當然,這三種傾向的絕對化,又有其負面影響。非理性的過分張揚,導致對一切價值、意義的消解,造成思想的迷失和混亂;主體性的無條件擴張,導致「人類中心主義」主宰和征服大自然的霸道態度,結果遭到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報復性懲罰;個體「自我」的極度膨脹,導致人的無節制慾望和惡性功利追求,傷及他人、社會和公共利益,也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現代人本主義在發展中的負價值,已經受到西方理論界的質疑,當前公共領域研究、交往理性研究以及對「全球化」、「西方中心主義」的反思等政治哲學討論,正是人本主義思潮自我批判趨勢的一種體現。
談到對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評價,有必要釐清對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有人說,人本主義與中國古代的民本主義是一回事。這是不能成立的。二者的本質區別主要有三點。(1)民本思想之中的「民」是相對於「官」而言的,講的是統治者和老百姓上下之間的平衡關系;人本思想講的是作為獨立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2)民本主義只講皇權不講人權,對人民只有體恤、施捨而無權利可言;而人本主義首先關注的就是公民的權利。(3)民本思想是一種統治術,無論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講「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都是一種統治術略;人本思想以人本身作為出發點和目的,認為人就是最高的價值。這些實質性的區分是不能混淆的。
再一個問題就是,「以人為本」與西方人本主義是什麼關系?這里涉及馬克思主義與人本主義的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其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闡述了共產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密切關系,他認為共產主義就是以揚棄私有財產作為自己中介的人本主義。「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其二,在承認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的前提下,應該正確地把它理解為一種價值觀而不是歷史觀。也就是說,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仍然要堅持社會是基礎的唯物史觀。其三,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從「為人民服務」推進到「以人為本」,是理論上的必然發展和時代的現實要求。「人」在邏輯上是一個上位概念,包含了群體和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以人為本」涵蓋了人民的問題與公民個體的問題,統籌協調,都要發展。
四、作為廣泛社會思潮與學術思潮的現代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不僅是一種哲學觀,也是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現代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潮。它在美學、文學藝術、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的發展中,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美學 現代西方美學的代表性流派和人物,都同人本主義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叔本華、尼採的唯意志主義美學,克羅奇、科林伍德的表現主義美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美學,最早表現了現代美學以非理性的直覺取代理性的反傳統傾向;以弗洛伊德為創始人的心理分析美學,把「無意識」理論引入美學,揭示了文藝創作的某些重要心理特徵;現象學美學和存在主義美學則突出地強調了審美活動中主體的創造性與能動性,並開始把藝術家——作品——鑒賞者作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來考察,為後來的接受美學開了先河,等等。當代美學強調審美活動中主體的決定作用,用直覺、本能的升華等非理性因素來解釋藝術創造活動與鑒賞的本質,這些都是人本主義哲學觀導向的結果。
文學藝術 受到現代人本主義對傳統意識進行批判的影響,西方文學藝術領域中一批激進的文學家、藝術家爭先恐後打出「先鋒派」、「頹廢派」、「實驗派」等旗號,向傳統的文化信念和文藝規范發起進攻。美國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被稱為絕望的喜劇的「黑色幽默」小說,風行於拉丁美洲的反映現實生活之嚴酷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以及精神分析學文藝批評思潮影響之下的意識流小說、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新小說派、「自白派」詩歌等都是這一文學藝術潮流的產物;現代繪畫中的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現代音樂中無視節奏感和標准旋律,轉而以不和諧音響來突出主體自我感受的各種流派。除了文學、戲劇、音樂、繪畫之外,在雕塑、舞蹈、建築等更為廣闊的文化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人本主義哲學觀念的形象化表現。各種新的形式、新的文體、新的風格,都被用來表現當代社會混亂無序的狀態和人們不穩定的、反叛的心緒,由此而形成了文學藝術領域里多種多樣的人本主義主題變奏曲。
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崛起,使心理學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過去的心理學一直把人當成物來研究,盡量用所謂客觀的、科學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理的)手段來研究人,卻沒有把最富有人性特徵的人的復雜生活體驗和多變的內在主觀意識納入學科視野。現代人本心理學家將「人的內心生活體驗」這個傳統心理學敬而遠之的「黑箱」坦然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向人生的迫切問題和真實感受伸出了探測的觸角。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探索,往往又反過來成為哲學理論創新的溫床。
教育學 新的人本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的目的是關注和幫助每個人達到他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應該使學生自由地、充分地發揮他的內在潛力,主動愉快地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吸收和使用知識。新的學生觀、師生關系觀、教學觀以人格理論為依據,提出個別化教學、小組教學、活動教學等新方式,力求按照人的內在要求去塑造人。人本主義思潮的起落興衰,極大地影響著教育理論的發展。
管理學 人本主義在現代管理學中也是主流思潮之一。如美國的梅奧和羅特利斯伯格提出的「行為科學——人際關系管理理論」認為,管理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是對人格的尊重、參與、情緒發泄、士氣、小團體及其制約機制等,規章制度、法律、紀律等只起輔助的作用。這一見解從根本上背棄了傳統的管理學說,被稱之為「新社會科學」。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管理理論認為,現代管理者應該關注人的創造性、責任心、價值觀的實現,通過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可以使人保持積極心態,激勵人內在的工作熱情,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管理行為必須是充滿人性的,不能像舊管理學那樣把人當成被動的機器和「物」來管理。
法學 社會法學家們認為,當今世界的重要事實是人們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加深,人類的活動必須以保持社會團結為標准,因此法律不僅要研究法院的審判規范和國家的成文法,更應該研究能夠實際約束群眾行為、維持日常生活秩序的「活的法」。當代社會矛盾引起的經濟問題、福利問題、教育問題、國民健康問題,使法學的注意中心從個人權利轉向社會義務。人的生存權的保障,人類自由平等思想的具體體現,都要藉助「法的社會化」的形式才能實現。現代社會重視人的個性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的趨勢,使人本主義法學思想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五、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社會作用及對我們的啟迪
人本主義哲學是作為一種價值觀念融入社會制度、社會文化以及人們的日常行為的。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是居於該社會宏觀政治理念和人們日常言行舉止之間的中介,對於社會的穩定、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美國的一位哲學教授曾把美國社會的基本價值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1)個人價值:人的自然權利及人權,人的自由;(2)法治民主:法治而非人治,憲政,選舉和代議制,權力制衡,服務型政府;(3)市場經濟:自由交易,契約文化;(4)宗教生活:對人生意義的超越性理解,為現實生活提供倫理原則;(5)多元文化:體現了具有活力的移民文化的特徵。德國社會民主黨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綱領》中提出了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自由,公正,互助。這些基本價值不僅是對公民言行的指導和約束,更是對權力行使的基本要求,具體表現為:(1)作為制定政策的政治指導和倫理依據;(2)作為對具體政治決定、政治行為的評價標准;(3)作為政府行為的道德驅動力。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在這三大基本價值之外又加上了第四個基本價值:責任,即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所應承擔的責任。1991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布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中,提出新加坡的五大共同價值觀:(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在新加坡這樣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這些基本價值對維護國家安定、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人本主義哲學是人類歷史進步過程中的精神文明成果之一,其中的進步理念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可以借鑒的。如尊重生命,「以人為本」首先就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生命權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獨立自主,樹立自尊、自強的主體意識,為人的深層次解放即人的精神自由的實現和人的創造力的充分發揮開辟道路;如責任擔當,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負責任地扮演自己的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在工作中體現良好的職業責任感,熱心為社會公益事業承擔應盡的責任;如共享互助,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塑造並展現豐滿的人性,養成與他人、與社會分享的健康心理,以幫助他人為最大的樂事;如公平正義,這是「以人為本」思想在社會關系中的最高體現,也是衡量社會制度、體制、政策的價值尺度;如多元並存,以理解、寬容、協商的態度處理各種關系,這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的基礎理念之一;如民主參與,這是最具有精神價值的現代基本政治理念;等等。
上述思想觀念不僅是當代西方人本主義中的精華,也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