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突破傳統授課模式,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你覺得該怎麼做呢
小編覺得教學模式也應該與時俱進,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夠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所以也不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幫助。突破傳統授課模式,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你覺得該怎麼做呢?
教學的對象其實就是學生,而且教學的主體也是學生,所以在這個過程之中,就必須要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制定不一樣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話也能夠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教學內容。並且在這個過程之中,又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所以小編覺得突破傳統的授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如何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以下是我認為可實現教學形式多樣化的幾種方式 一、對傳統「講授法」的揚棄。
講解作為一種古老的教學方式,在它沿用的歷程中,由於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學活動的發展和教學活動背景----社會的變化,逐漸顯露出其與新理念下的現代教學不適應的弱勢一面。
但「講授法」無論是在現在還是將來都會長期存在於農村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之中,並依然會成為廣大農村中學歷史教師樂用和善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
作為歷史教師,對「講授法」明智的態度和做法不是完全拋棄,而應是對之加以改造使之趨向完善。
比如將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自學指導相結合、與引導學生的課堂討論相結合、與學生獨立思考相結合等。
二、「自主探究、學案導學」教學法。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具體表現在重教法輕學法、重提問輕思維、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發展。
這種忽視師生多邊互動、忽視學生主體性和個體創造性能力的模式與當前課程改革潮流背道而馳。
教學法的核心是「學法」,應當看到學生自主意識強而自主能力弱的現狀,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作為教學關鍵,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老師的指導。
在農村中學,絕大多數歷史教師採用教案教學。
為了適應新課改,倡導新理念,進行素質教育,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就要把這種傳統的教案教學改革為逐步指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案導學。
所謂學案,它不是教師教案的濃縮,而是教師為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而編寫的講義。
學案的內容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自學疑難信息反饋、學習活動的設計、梯度形成性練習以及自我矯正反饋等。
著力點放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上,它包括學習內容和學法指導,如觀察、記憶、聯想、對比、推理、歸納、思考、討論等。
還要擬定培養學生何種思維方法、訓練何種能力、指導何種解題方法等,使靜態的學習內容動態化。
所謂學案導學,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進而訓能達標的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突出學生自學能力、注重學法指導的教學策略體系。
學案導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體,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包辦教學模式,又克服了開放式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真正做到「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這樣來操作: 1、教師編發學案,學生依案自主探究。
教師負責編寫導學學案,編好後提前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學案的要求自學。
學生自學可分為:第一步,通讀章節,整體感知;第二步,根據學案中的問題導學,理出知識和問題的脈絡,形成初步的知識結構;第三步,加強對學案中提出的重難點問題的理解,在這一步中,要求學生對自學中不能完全解決的疑問進行重點自解和與同學互相研究討論,積極鼓勵學生在嘗試過程中提出疑問和新的發現,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2、疑難反饋,師生共同研討。
學生通過自學階段,初步完成了本節課新信息的輸入,為進一步探索新知識做了必要的准備。
根據學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饋,教師應以導學學案為依據,把課堂教學變成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學案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的過程。
對於學生難以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個體發言、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辯論等多種討論方式,多角度、多層次的辨析,盡可能互相啟發,消化個體疑點。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迅速准確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和難點,力求通過生生互研、師生共研,最終使疑難問題得到解決。
同時,這一環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時機。
3、復習鞏固。
學案上記錄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留有預習時的思維記錄,留有學生在課堂上釋疑解疑的思維記錄,是信息加工最好的載體。
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後對學案進行消化、整理、補充、歸納,同時對課堂上沒有完成的部分也在課後完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的重點內容、規律和解題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加深印象。
「自主探究、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以導促學,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落實,促使學生從「苦學、死學、難學、學會」變為「樂學、活學、易學、會學」,正確處理了學校「減負」與「提質」的矛盾,做到了「素質」與「應試」的兼顧,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和學習能力。
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即: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
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學習情境。
要促成富有成效的合作學習,師生合作很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它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各種歷史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歷史學習的能力。
著名合作理論學習家約翰遜指出:「……,從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課堂活動的主流應當是學生的合作活動。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十分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生生合作」學習,這不僅是為了集思廣益、相互切磋、提高學習成績,而且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1、課前合作,初步消化教材。
初中歷史新教材較之於老教材,更注重於理論和分析闡明,所以,提倡生生合作預習來初步消化教材有助於學生在個人預習時更好地理解教材。
課前合作中,學生可以共同劃出重要知識點;在疑難處標記,協力尋找解決難題的方法和途徑;做好預習筆記並相互交流。
2、課堂合作,進一步釋疑解難。
教師應把課堂更多地給予學生,引導學生們去合作,來解決學習中的難題。
課堂合作中,學生所需要解決的難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二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
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發現並提出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回答問題有時總會不全面、不深刻、不準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互研互討,組織作答,力求問題的徹底解決。
3、課後合作,探索未知。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材上的許多問題不能作深入廣泛地探討,也不能使學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眾多的新史料和新觀點。
因此,鼓勵學生課後合作,廣泛瀏覽歷史書籍,多掌握史實,多了解理論,然後史實結合,合作探討一些問題,達到較深的理解和認識。
在整個「生生合作」過程中,學生應經常更換合作夥伴,廣泛交流,取長補短。
四、問題探究教學法。
注重消滅問題是我國農村傳統教學的一大特點。
教師判斷學生知識掌握與否是以有無問題為標準的,判斷教學成功的標准就是學生沒有問題。
然而,提出問題是深入思考的產物,結束問題就意味著停止思考。
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始於新問題。
知識發展的推動力正是來自不斷涌現的新問題。
而採用以問題探究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就使得學生在存疑、思疑、釋疑、答疑的過程中能夠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探究這一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同時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使信息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
這是一種優化的信息傳遞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的過程。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
此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可能就是彼種教學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
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選擇、使用教學方法時應具有整體化、最優化的意識,注意多種教學法之間的有機配合,充分發揮教學方法體系的整體功能。
廣大教師應認識到: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以及教師素質的不同,要求教學方法必須多樣化;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各種教學方法各有其適應性,又有其局限性,博採眾長,綜合運用才是成功教學之路。
3. 高校教學方法如何改革
導語:高校教學方法如何改革?為了補救改軟肋大短板,知時識勢,聚心智,拉滿弓,早出發,盯落地,盡快開展一場以小見大的方法問題專項大改革,一掃長期籠罩的舊教學方法陰霾,以期收獲投入相對較少而見效大且廣的功用績效,也是必要和可能的,而且會是澤及眾生、功德無量的善舉。
1 高校課程教學方法研究現狀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學方法研究引起了眾多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的廣泛興趣。姚利民對高校教學方法研究進行了綜述,他與其合作者從教學方法研究的重要性出發,闡述國內的教學改革的現狀,認為盡管政府和高校在教學改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教學方法的改革面臨著很多阻力,包括來自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有必要打破教學改革堅冰,創新高校教學方法;蔣家瓊等在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2009學術年會中強調了教學方法改革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切入點。
2 高校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思路與手段
2.1 在教學方法的功能上,由“授人以魚”轉到“授人以漁”。
知識信息的海量增長、學習型社會的到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不確定性,今後職業變換的可能性等決定了高校教學的成敗不能以知識傳遞多寡為衡量標准,而要教授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或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分析和解決能力,因此,要轉變以教授、知識傳遞、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採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加強學習方法與研究方法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重點,發展應變能力,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和創新性的教學方法。
2.2 在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上,由注入式發展為啟發式。 我國高等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的容器,他們必須主動建構知識,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主動地學習,教師必須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因而應廢止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代之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生思考、發現、理解、生成,建立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找到知識與生活、將來工作等關聯性。教法與學法相結合,由重“教”輕“學”轉到重“學”,探索、採取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或個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獨立程度與水平,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2.3 教學內容優化和教學方法改革相結合。 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學的載體,也是師生授受、生成、創新的基本素材,即使用最好的教學方法去教陳舊、無用、缺乏意義或價值、模糊、混亂的教學內容,也不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法改革必須與教學內容優化相結合,在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精品課程、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等基礎上,實施教學方法的改革。
2.4 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當代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研究說明,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相互作用。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氣質等,這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活動過程,但它們是學生智力活動的精神支柱和學習過程的動力系統,因而可以調節教學活動,使之順利地進行,從而極大地影響學生智力水平的發揮。
2.5 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 的有效應用。 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知識信息量猛增的形勢下,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只有採用更加科學、更加現代化的技術設備來服務教學,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
2.6 教學模式的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互動,不能一味地給學生滿堂灌,不顧及學生的聽課感受;在實驗教學中,由於實驗內容包括化探數據處理、化探制圖以及數據解釋評價,對教師和學生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在教學模式改革中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在野外地質實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化探采樣、岩石學肉眼觀察,樣品標記和樣品加工處理等一系列的專業實踐技能,提高學生課堂理論知識與野外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學生與教師是構成大學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兩類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離開任何一方,大學就不再為大學,人才培養就不可能進行。因此,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以學生為本”與“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就是樹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思想,要把能否有效促進學生發展作為衡量教學改革成敗的惟一標准。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以期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的創新過程中,既要遵循教學的原則和規律,又要符合學生學習可能性和個別差異。潘憊元先生對此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高校教學方法並無絕對優劣之分”,“高校教學方法改革不是尋求剔除所謂不好的教學方法而採用好的方法,或剔除傳統方法而採用現代的方法,而是尋求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觀念,熟練地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自身的個性以及學生情況等來選擇在達到目標時最合適的方法。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學生基礎與學習態度是阻礙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創新的三大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學方法創新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改變以“注人式”和死記硬背為特徵的傳統教學方法,秉承現代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新精神,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方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以及學生積極學習、能動發展的過程。
(二)積極探索並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機制
科學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證教學改革的有序開展並順利達到既定目標。教學改革必然伴隨著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沒有制度建設,就不能保證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沒有制度創新,教學改革就難以突破性進展。在教學方法創新的過程中,回報率低及教學與科研難以協調的問題尤為突出。除此還表現在難以獲得立項支持、教師間交流與合作環境差、教學設施與條件保障不足等方面。教學方法的改革僅靠教師群體的自發自覺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就學校而言,應從積極建立教學方法創新資源保障機制,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改變教師評價體制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面,根據教師情況各異,在對待教學與科研的關繫上有所區別。在進行職稱、業績評定時,處理好教學指標與科研指標之間的關系;發揮評獎評優引導作用,營造教學方法創新的氛圍,引導教師重視教學方法的應用與實踐,鼓勵教師從事教學方法的探索;吸收借鑒其他高校在建設教學方法方面的做法,建立多種方式的教學經驗交流渠道,讓教師能夠及時分享其他同事在教學方法探索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出台激勵性政策,要求名師、教授承擔教學工作等方面積極探索並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機制。
(三)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榜樣作用
在新的形勢下,教學名師對教師專業的發展和對學科專業的引領,應當成為教學名師管理的重要內容。所謂高校教學名師可以理解為出名的或是有名聲的有較高學術造詣、教學藝術、教學成就的教師,是高校教師中學識淵博、道德高尚、受人景仰的人。[10]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精神,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由每三年評選改為每年評選一次,大力表彰在教學和人才培養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學名師的重視及肯定,教學名師作為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本身所具備的優秀特徵值得其他高校教師學習。大多數教師對教學名師不管在教學上,還是科研上都是比較認可的,但多數教師也認為目前我國教師名師的示範作用發揮得不夠。我們通過對高校教師教學方法的來源進行統計分析時發現,83.7%的教師認為自身教學方法的來源主要是自我學習與摸索,65.3%的教師認為是觀摩與借鑒同事,來自專門培訓和承襲教師這兩個方面所佔的比例不大。這說明了高校教師教學方法不是可以通過簡單培訓就能得到。高校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並且要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榜樣作用。高校可以通過推動名師上講台、開設教學名師的觀摩課,或者是學校組織教學名師開一系列的講座傳授創新的經驗或心得,這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不失為培養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新的一個良好途徑。
(四)加強培訓與引導,全面提高教師教學素質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的實施,必須依賴於教師知識水平、教學才能和教師的素質。新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知識的傳播方式,要求教師具備利用先進技術的能力,要求教師以平等的、謙虛的態度來組織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具備引導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穿針引線的支持能力。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教學的需要,高校應該改進和完善青年教師培訓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引導,教師必須努力學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斷吸收新觀念、新方法,以發展個性、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在教學中探索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心理學,提高教育理論素養,拓寬專業知識面,提高學術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教育工作者,才可以擔負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
(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念依然存在
教師是教學的執行者,在教學中處於主導地位,教學方法創新的關鍵在於教師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現代教學理念是否真正樹立起來。教育部教改項目“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課題組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發現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大多數學生認為教師用於知識傳授的時間遠遠多於能力的培養;超過5%的學生認為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程度一般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時,在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時間分配上,更加註重知識的傳授,習慣於“一言堂”、“唱獨角戲”,教師講學生聽的習慣很難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是高校教師的首要選擇,我們知道傳統的教學方法具有本身的優點,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不利於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盡管一些教師對教學方法創新有一定的認識,對如何創新教學方法進行深人研究探討的教師卻為數不多,真正付諸實施的就更是少數。
(二)現行的教學管理不利於教學方法創新
建立和完善學校管理制度與配套措施,是促進高校教學改革、實現其最終目標的必要保障。目前,對於什麼樣的班,什麼樣的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教學,教師如何駕馭不同的課程教學,學校的政策制度應當提供什麼支持,這些是我國大學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的。根據我們對普通教師的調查數據顯示(如下表1),影響教學方法創新的前5個因素,依次是回報率低(47.8%)、科研與社會工作任務重,精力不足(37.3%)、學生基礎與學習態度差(34.5%)、教學設施與條件保障不足(34.1%)、難以獲得立項支持(30.5%),除此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高校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還不完善,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依然存在,促進教學方法創新的激勵機制還不夠,教學方法創新涉及到的物質條件和運用環境有待加強。當教學管理難以營造和諧的環境時,教學方法的創新就難以進行。學校要採取根本的鼓勵政策與措施,真正樹立起重教風氣,圍繞“教學改革”合理有效地實施教學管理以激發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積極性。
(三)教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教學評估制度(即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視,促進了本科教學工作,但就教學方法而言,在整個評估體系中,只是作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下面“課程”里的一個指標。按此評估,很難看出教學方法在學校整個教學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就更難以談得上促進高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對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新情況的調查發現,目前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創新,認為“普遍的”僅佔7.2%,“較多的”也只佔36.8%,“少數的”占最高的比例達41%olal換句話說,目前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與實踐尚未形成一種氛圍,還處於一種教師個人自行摸索的階段。
在高校中,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相比,缺乏有效競爭機制和激勵措施。政策制度的精神與教學要求不相吻合,是制約大學教學方法創新的主要障礙。對教學方法創新的重視大多停留在會議和文件上,在實踐上缺乏必要的措施和制約機制。如教師採用教學雙方共同參與的,以問題為中心,通過探素、討論、案例等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發現知識,甚至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學時,由於教學評價機制的不完善,產生了難以衡量教師的工作量,難以考察學生學習情況的問題。加上近年來,有關職稱評定、考核政策的導向作用,導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與成果輕工作態度、責任心、敬業精神等問題。這些都不利於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只有當評價不僅僅是源於行政壓力,而是源於教師內在的發展需求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對學生的評價也影響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僅局限於知識的掌握情況的考核,教學的重心應由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從側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轉向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需要以多樣化、適應性的質量觀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更有利於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4. 教學方法改革與發展趨勢有哪些
從國內外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看,其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由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由以傳授知識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打好基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為重心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只注重教師的教,不研究學生的學。針對這一弊端,國內外的教學改都把重心從"教到學,從傳授知識轉移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教育觀念的這一變化,引起了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論是暗示法、發現法,或者是自學輔導法、學導式教學法,都注重調動學生的知識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之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這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需要。
二、教學方法由單一化發展到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方法單調而枯燥,把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局限在單一的模式中,束縛了學生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學任務的多方面性,教學對象的差異性,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現代教學的改革涌現出眾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既有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傳授式",又有以學生探索為主的"發現式";既有按程序化教材進行學習的"自動式",又有創設環境、激起情緒的式等等。在教學中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不僅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鍛煉,興趣愛好得到良好的發展,更有利於達到社會所期望的效果。
三、各種教學方法從彼此孤立發展到相互結合
傳統教學方法,彼此孤立,互不聯系,有局限性,甚至為了突出某一種教學方法而貶低另一種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打上了形而上學的烙印,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從辯證矛盾來說,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點和不足之處。某種方法可以順利地解決某一教學問題,但用於解決另一種問題就不那麼功。例如運用講授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講授較多的系統的知識,而且不受時空的限制,便於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是它的長處。但是,這種方法缺少信息反饋,容易忽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無法照顧個別差異,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如若把講授法與談話法結合起來使用,就可以取長補短,更好地發揮教學方法的作用。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要以辯證的、系統方法論作指導,不要片面肯定某一種教學方法,或將各種教學方法對立起來,力求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作用。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石門橋中學)
教學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與體力,並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過程,它具有復雜的結構體系.在這一結構體系中,教學方法則是其關鍵環節之一.教學論認為,教學方法作為無形的紐帶,維系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並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實現.正象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說:「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很多方面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最優結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大量的教育實踐活動也表明,教學如果缺少了適合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就差,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可見,教師正確地選擇和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不論是對低年級學生還是對高年級學生,不論是對個別學生的指導還是對班級授課來說,都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事情.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的學法.教法和學法都不可能一成不變,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教學方法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或進行適當的改革.縱觀現代世界各國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盡管它們的內容涵義、體系結構、實施形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從改革的思路、理論依據和實施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和趨勢.
一、重視開發學生的智能
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習慣於用注入式、滿堂灌的方式增加學生的知識,往往使學生思路閉塞,缺乏獨立思考力和創造性,限止了學生智能的發展.現代教學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而且更重視開發學生的智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現代教學方法改革十分重視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新事物、努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綜合力和創造力.美國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就是這樣,它要求教師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究」或「解決」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獲取知識,象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去「發現事物的發展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國內外推行的「問題教學法」也要求發揮學生的獨立性,使他們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創造性活動的經驗、特點和程序,以達到開發智能的目的.日本學者川上正光認為:「知識,網路全書可以代替,但是,思考出一個新方案、新觀點,除了智能因素外,是任何東西也代替不了的.」這種很有見地的觀點不僅為許多學者所接受,而且直接影響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研究和現代教學方法的改革.
二、重視學習方法的研究
教學方法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體,但是,長期以來,中外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而輕視學,即在教師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較多,而在學生如何學習方面探討較少.隨著人類知識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學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普遍認識到學生學習方法對教學活動過程的重要意義.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面臨的許多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阿爾溫·托夫勒也認為,「明天的學校不僅要教給學生信息,還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現代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中,對學法的研究已經受到高度的重視.以我國為例,從事學法研究的學術團體相繼成立,進行學法實驗的中小學校越來越多.「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終生受用無窮」,這句至理名言正在成為當代教學方法改革的座右銘.「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逐步成為教育界同仁的一種共識.近些年來,國內、外創造和實施的「八環節系統學習法」、「單課四步預習法」、「反饋調節學習法」、「過度學習法」、「三——tion外語記憶法」(註:「三——tion」即印象、聯系、重復之意.)以及「自讀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法」等,都是學法研究和改革的優秀成果.這些方法不僅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教學內容,而且使他們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能力.
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當代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研究說明,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相互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氣質等,這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活動過程,難於改變學生的智力水平,但它們是學生智力活動的精神支柱和學習過程的動力系統,因而可以調節教學活動,使之順利地進行,並極大地影響學生智力水平的發揮.「皮格馬利翁效應」已經說明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對學生學習成績巨大的促進作用,此外,堅韌的意志力、積極的情緒體驗、優良的個性品質也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學法」,就是讓學生的情緒處於輕松愉快或無意識狀態下去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我國近年來創造的「問題情境誘導教學法」,也是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誘發學生積極的情緒和情感,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並獲得良好效果的一種方法.還有「非智力因素教學法」,更是在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培養意志和性格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正象贊柯夫指出的那樣:「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四、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一系列加工處理,在頭腦中建立暫時神經聯系,形成一定經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如果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機,學習目的不明確,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接受有關的知識信息,形成暫時聯系系統和經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此話是很有道理的.因此,現代教學方法改革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作用,並努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我國教育界創造的「憤悱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設疑教學法」、「引言激興法」等都反對學生呆讀死記,特別注意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的大腦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啟迪創造性的目的.
五、應用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
傳統教學方法改革重視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哲學思想的指導,現代教學方法改革在重視教學經驗總結和按受哲學思想指導的同時,特別注意應用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人們不難看出,當代許多有效的教學方法都是由心理學家研究提出並付諸實施的.這類教學方法的實驗和改革既是對心理科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心理科學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更引人注目的是,當代關於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成果,為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科學依據,使教學方法改革擺脫主觀性和盲目性,朝著遵循兒童和教育心理發展規律的方向不斷前進.例如,根據桑代克的學習理論,有人提出了「刺激——反應學習法」;根據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有人提出了「暗示右腦法」和「大腦兩半球並用學習法」;根據「感覺相互作用」的規律,有人提出了「音樂感染教學法」、「原型啟發法」和「類比遷移法」等.這些都是心理學研究成果在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成功應用.還有洛扎洛夫用心理學所揭示的人的「下意識心理活動」規律,創造了提高記憶效率的「暗示教學法」;沙塔洛夫利用心理學的「完型」理論,創造了優化教學效果的「綱要信號圖示法」等,這類教學方法實際上就是教育心理學的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總之,由於當代教學方法改革注意應用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使新的教學方法不僅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而且具有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六、注意以「三論」作指導
資訊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雖然源於電子工業技術和管理科學,但由於其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廣泛的適應性特徵,對許多學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和巨大的影響作用.現代教學論不僅把它作為理論基礎之一,而且把它作為方法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三論」的觀點,教學過程是由主體、客體、方法、信息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由信息進行溝通,而各種信息活動又可以施之以一定的方法、方式加以調節、控制,以獲得最佳的溝通效果.這種觀點已經為教育理論界許多人所接受,因而被廣泛地應用於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之中.如美國斯金納首創的以控制論為基礎的「程序教學法」、德國瓦根舍因推出的以系統論為基礎的「範例教學法」、美國布魯納提出的以結構系統理論為基礎的「發現教學法」等,不僅被廣泛地應用於教學過程,而且在此基礎上,人們又根據「三論」的原理使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此外,國內、外教育工作者提出並實施的「閱讀教學法」、「系統復習法」、「反饋調節學習法」、「結構學習法」、「信息網路教學法」、「五輪次反饋復現教學法」等,也都是以「三論」為指導思想而創造的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三論」對教學方法改革的巨大作用.
七、在教學手段上,注意使用現代科技設備
傳統教學以語言、文字為傳遞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很長時期內,黑板和粉筆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手段.以後,隨著教學方法的改革,圖表、繪畫、標本、模型等靜態直觀教具得到廣泛的應用.本世紀50年代以來,幻燈、廣播、錄音、電影等設備又被許多學校和教師應用於教學.但是,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知識信息量猛增的形勢下,上述教學手段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只有採用更加科學、更加現代化的技術設備來服務教學,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現代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教學設備越來越先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程序教學機、電子計算機、電影、電視錄像、衛星傳播、激光視盤、立體電視以及其它多功能、多媒體的現代化科學技術設備在教學中被越來越多地使用.這些現代化科技設備作為教學手段運用於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不僅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系統,更富有吸引力、直觀性和科學性,而且使學生的多種分析器協調活動,智力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現代化科技設備進行教學,還可以使多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選擇最優的教法進行教、學生選擇最優的學法進行學、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從而獲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5. 多元化教學方式有哪些
多樣化教學方式(diversified teaching style)是指不同的教師或同一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教學對象的不同特平點,採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是教材與學習者內部結構之間的橋梁。
簡單而普遍的教學涉及八種方式:(1)命令教學;(2)任務教學;(3)相互教學;(4)使用同伴;(5)使用小組;(6)個別化方案;(7)指導發現;(8)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