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老師本來就是一門學問,學習教學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輕松的學習,高效的學習。
教研即教育研究。是指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教研公理有先有鑽研而後有教研和教研促進鑽研。
教研可以從三個角度探索,分別是知識管理、社會學、心理學。
教研的劃分:
可以從教研的發生地點、教研的組織主體、教研的目標三個角度對教研進行劃分。
1、教研的分類:
教研可以發生在現實中的某個地方,也可以發生在互聯網路空間。因此,根據教研的發生地點把教研劃分為實地教研和網路教研。由於實地教研和網路教研不存在誰比誰高級的問題,因此這種劃分是教研的分類。
2、教研的分層:
教研的組織主體,依次可以為學校、學校聯盟、區(縣)教研部門。因此,根據教研組織主體,教研可以劃分為校本教研、校際教研及區域教研。由於這三種教研的類型存在著范圍的等級差別,因此這種劃分是教研的分層。
3、教研的分元:
教研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包括「一德四力」,即:職業道德、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因此,根據教研指向的目標,教研可以劃分為職業道德教研、教學設計教研(或稱課前教研)、教學實施教研(或稱課中教研)、教學評價教研(或稱課後教研)及課題教研。由於這樣劃分的五種教研既彼此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因此是教研的分元。
Ⅱ 教育研究方法的原則
每個家長,每所學校,每個老師,在教育孩子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焦慮和困惑,對教育孩子有著極大的關注,對孩子的教育有著探討和交流,對孩子的教育帶有學習和研究,對孩子的教育有著極高的關注度,對孩子的教育高度負責。一個合格的家長和教師,對孩子該怎麼教?應該牢牢抓住一點,那就是你要充分了解你的孩子,了解比什麼都重要。
假如你的孩子是自覺的孩子
建議你順其自然,充分保護孩子的童真、童趣、童雅、童心、童年!因為自覺的孩子會學習,會生活,會生存,會勞動,會做事。自覺的孩子有責任心,自己的孩子有敬心,自覺的孩子有擔當,自覺的孩子有作為,這樣的孩子值得你放心。家長和老師不要給孩子過多的負擔,不要給孩子加碼增重,而是當好孩子學習生活成長道路上的掌舵人、引領者。
假如你的孩子是膽怯的孩子
建議你別急著關注孩子的學習。而是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過程中,無論是孩子學習、做事、勞動、交往。始終要培養孩子的勇氣,培養孩子的志氣,培養孩子的膽氣,幫孩子樹立自信心,鼓勵孩子膽子再大一點,說話的聲音再高一點,回答問題勇敢一點,勞動做事干凈利索一點,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就會與日俱增,因為自信的孩子最可愛,哪怕孩子取得一丁點的成績和進步,都要適時適當的給予鼓勵和尊重。
假如你的孩子是自閉的孩子
你也別著急,不因孩子的自閉、孤僻而鬧心。而是要勇於擔當,幫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矯正。帶著你的孩子走向自然,擁抱自然,感受自然。帶著你的孩子去看電影,去公園,去圖書館,去科技館,去動物園,去比較熱鬧的地方,想方設法讓你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和其他孩子的做游戲,和其他的孩子一起運動,和其他的孩子一起交流,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讓孩子融入到集體當中去。假以時日,陽光一定灑在你的孩子的
Ⅲ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教育觀察研究法
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觀察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使用廣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優點:
①觀察法簡便易行、所獲資料可靠性較高;
②觀察方便易行,不需要特殊條件和復雜設備,適用於廣大的研究范圍;
③觀察法不妨礙被觀察者的日常學習、生活和正常發展,因此不會產生不良後果。
缺點:
①觀察法獲得的資料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只能說明「有什麼」和「是什麼」的問題,不能判斷「為什麼」一類的因果關系的問題;
②觀察時間和情境都有限制,在研究對象人數多且分散的情況下使用困難;
③教育現象一旦復雜且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對觀察對象缺乏行為控制,觀察收集資料分類太多,會影響研究的信度;
④觀察法取樣少,觀察所收集的資料瑣碎不易系統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
⑤容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因素影響,有些觀察活動可能使觀察結果失真。
2、教育調查研究法
教育調查研究是在一定埋論的指導下,圍繞一定的教有問題,通過觀察、列表、問卷,訪談、個案研究以及測驗等科學方式,搜集研究對象的有關資料,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優點:
①採用問卷和訪談收集資料比較靈活簡便;
②收集資料速度快;
③適用面廣,時間地點不受限。
缺點:
①收集的資料往往難以確定因果關系;
②調查法需要研究對象有良好的合作態度,不然收集資料易失真;
③調查的可靠性有一定限制。
3、教育實驗研究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條件和教育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
優點:
①因為是人為地創造實驗條件,可以觀測到自然環境中不易觀察到的信息;
②實驗法要求用比較嚴格的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提高結論的科學性;
③實驗法明確區分變數加以控制,並對測量的事物,明確規定操作定義,使研究者便於測量,測試結果更加可靠精確。
缺點:
①嚴格控制的實驗條件與真實的教育活動相差較大;
②實驗人員和實驗過程會對研究對象產生一些負效應;
③實驗不可避免地存在樣本不足和被試選樣誤差。
4、教育行動研究法
教育行動研究也稱為「教師行動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結合起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或提高教師素質的一種方法,是指通過研究真實的學校教育過程與情境,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行動質量與教育行動效率為目的的研究模式。
特點:
①為教育行動而研究。這是與傳統研究「為理論建構而研究」的區別。
②由教育行動者研究。教育行動研究的主體主要是教師,而不是外來的專家學者。
③在教育行動中研究。行動的過程,就是努力提高行動效率,改善行動質量,提高自我行動能力的過程。
Ⅳ 教育科研方法主要將內容分析用法有哪三個方面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簡介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教育研究方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文化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實踐領域的擴大,教育規模、層次的增加,教育質量的逐步提高和人們對教育的認識逐步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特別是學校教育)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化的進步,而不斷革新和日臻完善。原始社會時期,教育在生產勞動中進行,人們一方面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把知識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另一方面對傳授過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效果,進行自然的觀察和原始的擊了和總結,以便不斷改進。誠然,那時的觀察和總結往往是無計劃的、不自覺的,而且是零散的、低水平的;通過觀察獲得的新發現,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總結也只是停留在思維上,還不可能像今天一樣有文字上的描述和概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隨著文字的出現,學校教育的產生發展,教育實踐日益深入,各方面文化科學知識的積累和豐富,觀察法、經驗總結法等教育研究方法為教育家們自覺運用,
歷史法、文獻法、測量評價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法也隨之出現。我國古代孔子、朱熹等著名教育家對教育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觀察.研究和經驗總結。古代許多教育家為了對先輩教育思想和實踐進行深入研究,他們常查閱歷史文獻資料或對先輩教育言論進行註疏詮釋,這些做法均屬歷史研究和文獻研究。我國古代考試,特別是科舉考試,就是對考生進行測量評價。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觀察事實,用直觀思辨和簡單的邏輯推理,籠統地把握現象的一般性質的一種研究方法。古代的思辨法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我國的「五行說」、印度的「四元素說」、古希臘托勒密的「地心說」等,對教育家們研究問題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推理三段論法和推理性猜測法貢獻更大,它簡直成為早期科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研究問題的思考模式。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曾有效地推動了古代教育研究,但它僅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觀分析推斷的水平上,還缺乏全面系統的邏輯論證、精確的定量分析、嚴格的科學實驗驗證。因此,當時所採取的各種教育研究方法還沒有達到真正科學研究的水平。例如,那時的觀察法是缺乏系統性的,教育觀察者往往以不完全的經驗或證據為基礎,忽視同時存在的復雜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對直覺現象輕易地作出概括或結論。古代崇信「權威」的理念較為盛行,盲從權威,迷信古人是普遍現象,因此,人們觀察教育現象,總結教育經驗,思考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常常以權威的訓諭為准繩。如我國古書記載的「聖人言」、「遵先王之道」等一類的話,就帶有濃厚的教條主義和權威主義的色彩。在歐洲的中世紀,上帝和神高於一切,宗教思想也嚴重地束縛著人們的科學思維。
2.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興盛時期
(1)實驗方法
歐洲「文藝復興」後,研究方法逐漸重視假設和實驗。實驗方法最早以物理學形式為科學家所應用,首先系統研究實驗方法的是英國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書中指出,科學應當是實驗科學,要打破中世紀那種宗教式的「思辨枷鎖」,就應當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真正促成經驗和理性兩者的結合,並主張用歸納法來實現經驗的歸納和升華。16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開創了實驗方法和理性方法、數學方法相結合的研究途徑。17世紀以後,經驗方法和理性方法結合的方法有了更廣泛的運用,數學方法、邏輯方法等各種科學方法也相對獨立發展起來。科學領域各種研究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為以後教育研究走向科學化奠定了基礎。從17世紀開始,一批傑出的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第斯多惠、烏申斯基等人,把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大大地豐富了近代教育研究的理論和實踐。
從19世紀前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教育研究方法出現了以往任何時期不可比擬的嶄新面貌。首先,教育實驗運動迅速開展。19世紀前後,比較著名的教育實驗有:1768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創辦「新莊」實驗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實驗;1825年英國歐文創設移民區「新和諧村」所進行的教育實驗;1896年,美國杜威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實驗。從19世紀末開始,在德國、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實驗教育運動蓬勃發展。自德國馮特首創心理實驗室(1879年)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以後,1882年英國的高爾頓又在倫敦成立人類學實驗室研究個別差異問題。20世紀初,心理、教育學家們大力提倡教育實驗,促進教育實驗的開展,如德國梅伊曼和拉伊主張用實驗方法來研究和實現教育,並提出了「實驗教育學」的學說;法國比奈主張用實驗方法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美國桑代克把動物,心理實驗的方法運用到教育上,還主張教育現象和教育理論必須有嚴格的實驗驗證。隨後測量工具的發展,統計方法的進步,又為教育實驗提供了技術和方法,從此以後,教育實驗作為一種比較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教育上得到廣泛的運用。我國教育實驗運動始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在美國教育實驗運動的影響下,各地紛紛建立教育實驗區,到1935年,各種教育實驗區有193處,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陶行知創辦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和山海工學團,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的定縣實驗區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等。
(2)教育測量
這一時期,教育測量運動也蓬勃興起。1864年,英國的菲雪爾(George Fisher)編成世界上第一個成績量表。爾後,美國的來斯(Rice)積極提倡教育測量,並於1895-1905年間編制了算術、拼字、語言等測驗。與此同時,教育測量運動迅速興起,各種客觀標准化教育測量紛紛出現,著名的有法國比奈(A.Binet)、西蒙(T.Simon)的智力測量(1905年)。1909年,被稱為教育測量鼻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運用統計學的「等距原理」,發明了編制量表的單位,編成了《書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標准測量工具,使教育測量走上科學化的道路。之後,各種學業成績測驗、智力測驗、能力傾向測驗、診斷測驗、人格測驗等各種客觀標准化教育測量的興起,推動教育測量運動迅速發展。
(3)教育調查
這一時期,教育調查開始被重視,並逐步走向規范化和科學化,19世紀以後,教育研究者開始重視運用調查法,早期著名的教育調查是1897年美國來斯進行的拼寫練習調查。此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還有一些影響比較大的教育調查,如19世紀末美國的斯坦和j·霍爾(Stanley Hall)採用問卷法進行教育調查;1910年哈佛大學教授哈諾斯(Paul Hanus)進行的學校調查;1911-1912年紐約市開展的大規模學校調查。所有這些教育調查,在其方法手段的使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規范化和科學化。以後,隨著教育調查法的廣泛運用,教育調查方法在其復雜程度和量表使用方面也有較大發展。此外,教育統計學及其他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也為教育研究向科學化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廣泛移植於教育研究領域,使教育研究法向科學化跨進了一大步。同時,教育研究者也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教育研究法,並不斷創立新的教育研究法,從而逐步形成了教育領域獨特的研究方法體系。
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從20世紀50年代起,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傳統的教育研究方法進一步完善,現代教育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手段不斷出現,豐富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內容和體系。現代教育研究方法的體系和運用技術又有許多新的突破。從縱向觀察,近50年來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狀況,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專業層次愈加豐滿和完善。按橫向掃描,教育研究從傳統的學校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已經擴大為校內教育和遠程教育、課堂教學和遠程教學、前期教育和終身教育等更為廣泛的研究領域,以及由於教育學科的分化和組成新學術專門領域,更加大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外延,或使用領域。其發展趨勢是:
(1)教育調查越來越多 調查研究法是社會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自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教育研究者採用此法越來越多。在我國,近年來既有面對數以萬計的個人進行的教育調查,也有很多協作進行或集體組織進行的教育調查,既有本地區教育調查,也有跨縣、跨省市或全國性的教育調查。其中,規模較大的是1986年進行的中國普及義務教育調查,這項調查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中央各有關部門參加,組成三個調查組,分赴江蘇、湖南、四川三省進行調查研究。目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調查研究,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調查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教育關系的調查研究,關於素質教育的調查研究等,也普遍地在一些省市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起來。
(2)以開發智能為中心的多方面教育試驗越來越廣泛 從50年代開始,前蘇聯、美國、前西德以發展學生智能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實驗很多;例如在課程改革方面,出現了三大典型學派的改革實驗,在教學方法上出現了「發現法」、「探究法」、「解決問題法」等改革實驗。近20年來日本等國又在積極進行「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教改試驗以及早期智力開發的早期教育實驗。在我國,以發展學生智能為核心的教育實驗也很多,例如,廣州星海音樂學院趙宋光教授設計的「綜合構建教學體系」教學實驗,該項實驗試圖在兒童心理中構建一個「井架」,使兒童智力的潛能如地底的原油噴涌而出。這項實驗從1978年開始,已在一些小學和幼兒園取得可喜的成果。又如,由北京市特級教師呂敬先主持的「小學生語文能力整體發展」實驗,該項實驗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語言為中心,通過對語文教學結構的整體改革,促進小學生語文能力整體發展,這項實驗從1962年開始,目前全國仍有許多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在擴大進行此項實驗。
(3)長期追蹤研究法引起人們重視 長期追蹤研究的典型例子是美國自1921-1972年為期51年對超常人創造能力發展和培養的追蹤研究。許多研究資料表明,由於教育的復雜性和教育的周期長,用較短時間很難看出問題的實質性變化,因此,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或縱貫性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近50年來,運用這種方法研究教育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例如,美國布盧姆關於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對近千個兒童,從幼兒園到他們成人時為止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前蘇聯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研究,對實驗班各種教學效果的分析,依據的是長期跟蹤聽課、記錄所取得的數據。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身心發展和德育成長的研究,也進行了幾年乃至一二十年長期的追蹤研究。從國外七八十年代所發表的許多教育研究報告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運用長期追蹤研究或縱貫性研究而取得成果的。根據我國教育家長期教育研究實踐的經驗,以及在國外教育研究影響下,近20年來,我國教育界對長期追蹤研究已開始重視,如上述呂敬先的實驗,曾採用追蹤實驗的做法,由低年級到高年級(1-5年級)的追蹤研究,在北京市的5個區縣的18個班級進行。
(4)現代教育評價的興起 作為教育科學研究重要領域之一的教育評價,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產生於本世紀40年代前後。50年代以後教育評價迅速興起。1957年以後,美國政府大規模地開展教育評價工作。評價方法十分注重「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被稱為「評價之父」的美國教育家泰勒領銜主持的「八年研究」,確立了現代教育評價學的理論和方法。中國在1983年加入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
(5)新的研究方式方法的引入跨文化研究法(Cross-cultural study)…是利用各種不同文化為樣本,以其資料作比較研究,從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變數間的關系。這種方法最初為國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廣泛應用,以後逐步移植於教育研究。近年來,逐步為我國教育研究者掌握和運用。內容分析法是對於明顯傳播內容,作客觀而有系統的量化,並加以描述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最初用於傳播學的研究,後來廣泛應用於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現在已成為教育研究中一種主要的資料分析方法。例如,有人曾對《教育研究》創刊以來所發表的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從而發現該雜志發表文章的某種傾向。因徑分析法(path analysis)是尋找教育現象中諸不同變數間的因果結構的一種方法,它不是用來推論變數間的因果關系,而是用來檢驗一個假想因果模型的准確或可靠程度(它具有回溯的功能)。此法創於1921年,最初用於研究人口遺傳學,60年代後期為社會學家所運用,以後逐步運用於教育研究。目前國外運用此法研究教育問題的研究文獻很多。模糊論方法是建立在模糊集合論基礎上,對教育的復雜的模糊現象進行定量描述和處理,以揭示其規律性的數學方法。它創於本世紀60年代,我國80年代已將其原理運用於教育研究。各種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領域,為解決各種復雜的教育研究課題提供了新的武器。
(6)注重採用綜合研究法 由於教育問題常涉及到社會的、心理學的、政治的、經濟的等許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心理學研究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擴大,因此,把心理學診斷,多方面地具體分析條件,以及從中提出教學建議這三者結合進行綜合研究教育問題的方法,就受到人們重視。如美國已日益廣泛採用此法,前蘇聯也曾加強研究。譬如探討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問題,他們通過綜合研究實驗,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建立形成信仰的心理診斷學,應當綜合研究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及大眾傳播媒介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來解決。
(7)電子計算機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廣泛運用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導致了科學研究方法的革新,它介入思維領域,代替了人腦的部分功能。它使以往由於計算過於復雜而無法著手的教育科研課題得以順利進行;它在邏輯判斷、推理證明方面也展示了可喜的前景。目前,計算機已成為從事教育科研的有力助手,為教育科研儲存足夠多的研究信息,開展情報資料檢索,進行模擬實驗,迅速處理冗繁的研究資料,為大規模、大范圍和長周期的教育研究配備了工具。
(8)重視定性研究法與定量研究法相結合 定性研究法是為了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確定引起某一現象變化原因、變化過程的研究。常用邏輯分析、性質分析、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它要回答的不是數量上的多少問題而是性質上的「是什麼」、「屬於什麼」等問題。在教育研究中有很多現象是不能或不容易用定量描述的,一般只作定性分析,如教育的功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的特徵等等課題。定性分析的缺點是不精確,有的描述具有伸縮性和模糊性。定量分析是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數量的分析,它一方面作為一種認識工具,反映某種教育現象的特徵、傾向;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語言,能作為表達的手段,對復雜的教育問題作精確的描述。以往我國教育研究比較重視定性研究,但80年代以來,我國發表的教育論文開始重視定量研究,越來越多地注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據有關研究,1979年至1986年我國〈教育研究〉發表的文章,定性研究的比定量研究的要多得多(定性的:1380篇;定量的:140篇),但定量文章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定量研究已得到理論工作者和刊物的重視,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已從單純的定性分析走向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9)開放式的教育研究活動和協作研究方式的廣泛開展 近年來,在國內的省與省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在國際上的國與國之間,組織教育研究者互訪考察,開展學術研討活動,十分活躍;跨國跨地區的協作研究方式,也越來越多。綜觀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沿革及其發展趨勢,可以發現,教育研究法的發展與教育事業、教育理論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教育研究方法自身的沿革總是跟蹤教育事業和教育理論發展的足跡,為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研究者總是在繼承傳統的教育研究法的同時,結合教育發展的實際進行改革和創新;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研究者又不斷移植和應用其他科學的研究方法於教育,這就有效地促進了教育研究法從經驗描述階段向科學探索階段過渡。特別是目前,移植運用其他科學方法,已不是停留在簡單的照搬和模仿階段,而是注意結合教育的特點,力圖在繼承和移植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套富有教育特色的教育研究法體系。當然,現在的教育研究法體系還是很不完善的,其理論基礎十分薄弱,人們普遍注重的是單一方法的具體運用,至於各種教育研究方法的認識論基礎的研究,以及各個方法之間的內在關聯的研究,還很不深入,因而對於如何科學地組合某些方法以獲取最優的科研成果,也就缺乏堅實的理論依據。
科學教育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一)科學教育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網路全書時期
人類對教育的認識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自然科學課程進入學校的時間比較起語言、邏輯等人文主義課程來要晚得多,將科學知識從其他經驗性課程內容中分離出來還僅僅是16世紀的事情。但也正是由於自然科學課程與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的密切關系,各種教育改革的思潮總是強烈地影響著自然科學課程。17世紀,由於以航海、礦山、軍事為主軸的製造工業產業技術的要求,物理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使自然科學課程得以引入歐洲的學校,並建立了網路全書式的知識體系。由此,科學教育進入了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網路全書時期。
2.要素主義時期
19世紀末,隨著新的產業革命的到來,自然科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們繼而認識到,將羅列式的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已經不能滿足生產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因而轉向了以基本事實、概念、原理、符號和計量系統為內容,要素式地傳授科學的階段。這一階段被稱為要素主義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科學教育的課程被建立在最低限度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上,學校被視為是「保存傳統的價值,使人適應社會的一種機構」,學生則處於「被指導、被鍛煉、被教授」的地位。基於這一認識,科學教育逐漸演化為「學科中心課程」,強調教人系統地掌握文化遺產,要求學生有條理地學習合乎邏輯地組織起來的教材,教師要有組織地傳授和教導。要素主義時期所形成的上述思想,對科學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至於成為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教育哲學,但是它所帶來的問題隨後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例如,偏重記憶,忽視理解;偏重知識,輕視兒童社會性的發展和身心健康;學生經過形式訓練所掌握的知識,並不能自動地「遷移」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中去;不能充分按照每個學生的差別進行教學;科學課程難以與其他學科溝通和綜合等等。
3.「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時期
上述問題導致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科學課程在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響下,大膽地進行了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的改革嘗試,廢除了學科的科學體系,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把兒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變為個人直接的體驗,讓兒童從「做」中學習科學。這時的科學課程不是學科的知識羅列,而是由學生的活動或生活構成的,教學中強調學生在實驗中並通過實驗自己去發現知識,而不是填塞和吞食「現成」的知識。教學中要求教師尊重兒童的「自發心」和「創議性」,強調兒童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個性興趣才能的自由發展和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杜威明確指出,學科必須有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我們應當把一個人求學的渴念常常養得活潑潑的,他到了成年的時候,自然願意多學於他有益的東西。」在杜威思想的影響下,科學課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局面。
4.「結構主義」教育思潮時期
50年代末期,這項改革受到了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挑戰。人們又開始重新重視起科學課程的學術性。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潮,明確主張要讓學生掌握每一門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加強科學課程的理論性和系統性學習。這時的科學課程被稱為「學問中心」課程,以美國的PSSC物理為代表,是通過科學的基本結構(基本概念)和科學方法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潮認為,學生如果理解學科的結構,就能夠理解學科的內容,並在結構化的概念網中把知識保存下來,並會「遷移」到其他的概念和領域。這一時期的科學課程被大大加深了難度,使大量非學術性方向發展的兒童感到不適應,受到了教育學者的批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科學課程的改革,在繼承了要素主義教育哲學的基礎上,也吸收了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例如提倡學生要像科學家進行探究那樣進行學習,重視科學的研究方法,注意精選典型的教材,反對簡單的記憶和訓練。
5.科學、技術、社會時期
進入20世紀70年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予科學教育以強烈的沖擊,人們開始認識到,「在今天這樣高節奏的社會里,不能只傳授學生以知識,而必須著重進行方法、技巧的教育。要讓學生懂得,認識知識的來源及獲得知識的手段要比知識的本身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隨時都有可能變為陳舊。」英國科學家弗雷澤鮮明地提出了「科學為大眾」的口號,提倡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向所有的人普及科學教育以及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這一時期進行的科學課程改革,開始探索將科學的概念和內容與社會、經濟和技術緊密地聯系起來,並強調學生應當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從上面的簡單回顧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科學教育近400年的發展歷史中經歷著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階段。從網路全書時期到科學、技術、社會時期,科學知識的呈現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知識呈現方式變化的後面更表明著科學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明顯進步。在這場變化中,始終存在著的是以「學科為中心」還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兩種課程觀念的較量,但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將是這兩種觀念的相互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在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新人的目標下,對教學內容的重新組合和對教學方式的改造。歷史在前進,科學教育也在隨著人類文明的演化,不斷揭開新的篇章。
碎煩。泰爭酒阿
Ⅳ 請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教育碩士學習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1.教育研究方法的內涵科學方法: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序或過程。教育研究:與所有科學研究一樣,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它是以發現或發展科學知識體系為導向,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以促進一般化原理、原則的發展。突出的特點是富有創造性。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科學規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點,即教育研究與其他研究的共性是:(1)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導向。(2)有科學假設和對研究問題的陳述,研究的問題有明確的目標和可供檢查的指標。(3)有科學的研究設計,准確系統的觀察記錄和分析,並搜集可靠的資料數據。(4)強調方法的科學性:它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計劃的認識活動。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認的,運用過程和研究結果是可檢驗的,研究結果要回到實踐中檢驗。(5)有創造性:對原有的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這是研究最重要的特點。教育科學研究具有區別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研究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1)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2)研究的周期較長。(3)針對性、實踐性強。(4)教育科研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積極參與,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教育研究的意義及教育研究方法的價值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1)教育科學研究對教師發展的作用①教育研究是教育變革自身的要求②教育研究是新世紀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是教師專業化的要求;是教育創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質量、形成獨立教育教學風格的要求。(2)要解決教育工作中的新問題、新情況,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體系。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當方向與目的確定之後,方法就起著決定的作用。研究方法對頭了,就可以本著正確的方向,達到研究的目的,起到辨別知識真偽、擴充知識數量與范圍、獲得新的發現、啟發人的思想的作用。反之,如果方法不當,就會使研究工作勞而無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1.教育研究的科學化歷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歷史階段及特徵(1) 直覺觀察時期(從古希臘至16世紀)① 教育研究的起點,是從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則以道德教育為主。② 採用觀察以及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理論。③ 辯證法的初步運用以及樸素的系統觀。④ 各種學派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在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自然界、社會、教育進行解剖分析,他們把教育當作一個整體進行觀察研究。無論唯物論或辯證法思想都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2) 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17世紀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① 從經驗描述上升到理論的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不僅描述現象的特點,而且著重揭露現象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② 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認識論糅合在一起的,並初步形成歸納法和演繹法。③ 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④ 反對權威專斷,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並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實驗方法」。(3) 形成獨立學科時期(20世紀以來)①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從哲學方法論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專門研究領域。② 構成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大部分方法是從其它學科移植而來的。③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基本派別-進步的與傳統的、實證的與思辨的、實用的與理論的流派進一步分道揚鑣,各自的發展研究為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④ 由於受西方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影響,明顯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⑤ 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形成獨立學科的同時,教育科學領域內分科的學科研究方法取得顯著進展。⑥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產生和廣泛傳播、心理學及心理研究方法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
2.我國教育研究的現狀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教育研究取得了積極進展,出現許多新氣象。(1)重大理論突破與新的學術觀點二十一世紀教育理論界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無論是從研究的領域、視角和方法還是從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和結論看,都有較重要的突破,給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論界創新、進取的新景象。就理論層面而言,主要表現如下:①「三個代表」和教育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學者們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的特徵,這一方面體現在研究者對「三個代表」與教育實踐的關系所作的深入探討,還有研究者對教育創新的時代意義及其核心內容作了探討,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創新,與時俱進,為教育創新作出切實貢獻。②社會轉型中的教育定位隨著政治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臨著新的定位和挑戰。如何對社會轉型時期的教育以科學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工作的前提。關於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於市場領域和政治領域之間的第三部門,學校及其教育機構是介於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教育產品是非壟斷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過政府和非營利性機構兩種資源配置機制來向社會提供。為此,應當鼓勵市場有限介入,並保持適當的政府調節功能。③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20世紀90年代後期,教育政策研究開始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走向教育政策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為教育學界的共識。④教育主體間性學者們在對教育主體性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吸納了後現代主義和哲學解釋學對教育的理解,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對教育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詮釋和解析,並開始關注教育與交往、教育與理解、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在主體間性問題上,研究者開始關注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向互動、主體對話的交往特點和關系等問題,有關教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進一步深化為不同主體間的共識,以及不同主體通過共識表現的一致性等新的領域。(2)具體研究領域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及教學改革在素質教育的理論方面有兩個明顯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質教育對生命發展的意義。二是探討了人作為活動主體的素質結構,認為這是當代教育突出人的主體性、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要求的前提性問題。在課程方面,學者們主要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原則,比較典型的觀點有,一是從課程實施的角度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獨特價值是智慧統整與知識統整;二是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意義進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為新型教學結構的設計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三是探討了「學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開開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趨向統一,從而形成了以建構主義課程觀為基礎的「學生本位課程」。在教學論和教學改革研究方面,學者們對教學論體系在新的教改和課改形勢下所遭遇的沖擊和挑戰及未來走向,教學轉型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系,課堂教學價值觀、過程觀等內容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提出教學論從傳統向現代的發展走向是建立開放的現代教學論體系,實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論研究模式的轉換,加強網路時代的教和學的研究的觀點。(3)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研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社會對於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對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具體包括從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機制到義務教育領域的均衡發展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問題的研究。從教育政策的層面探討教育平等和公平問題,是一個新的視角。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當代我國教育政策基本的價值選擇。(4)「教育產業化」、「教育市場化」研究在觀念層面,指出教育的事業性抑或產業性,並不是教育的固有屬性,而是對教育活動在某一歷史階段運行特徵的規定,取決於人們對它是作為事業來運行有利還是作為產業來運行有利的主觀判斷。在制度層面,認為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和加入WTO的過程中,我國公辦高等學校作為第一部門組織在政府體制中運作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喪失。解決公辦學校存在的問題,需要的不是修修補補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轉型,比較可行的方向選擇是轉向第三部門領域。在體制層面,關於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則運用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提出未來的改革將是政府主導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過程。在高等教育的撥款機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產出型撥款機制的觀點。
3.教育研究方法演進的主要趨勢在當代教育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降低,抽象化的程度提高,高度發展了邏輯思維方法。在20世紀初,教育研究主要關心的是搜集有關的描述性資料、編制測驗工具,強調經驗在檢驗理論中的作用。多種教育理論流派的形成導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統一性和多元性,教育規律的復雜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當代科技革命所帶來的自然科學方法的發展,大量新學科的形成,隨之而產生的新方法將再次沖擊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助於更好的把握教育現象及其發展過程。補充:研究方法的新進展(1)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增強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研究者對真假問題的判斷標准進行了探討,反對過去乃至現在依然存在於教育研究領域中「假問題」的出現。二是問題研究已成為重要的教育研究範式。如教育創新問題、教育與交往問題、教師培訓問題、教育公平問題、義務教育經費問題、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教育理論建設或教育實踐中確確實實存在的「真問題」。 三是研究主體問題意識的增強進一步體現為政策意識的增強。研究者力求通過參與教育政策的制定來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2)研究視角的多元化多元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徵。教育研究也遵循了這個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者的研究視野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特徵,他們從多角度、多學科出發來研究教育問題,使教育研究內容更加豐富、視野更加開闊,理論論證更加全面、有力。(3)具體研究方法有新的發展教育研究工作者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期里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文獻法、歷史法、測驗法等類似方法常被人們所採用,但這並不意味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沒有發展。實驗法與調查法、用個案法進行案例分析、行動研究法、質的研究方法為廣大教育研究者所採用。綜觀世界教育科學研究,正在顯現基礎學科與邊緣學科融合、多學科領域相互交叉、注重實證分析和應用成效、積極影響決策等態勢。因此,當前我們特別需要全面總結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論性、科學性和實踐性,不斷為教育科學創新開掘不竭的源泉。我們要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胸懷,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教育科學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為我國教育科學提供營養,擴大視野。我們要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教育目標的實現途徑,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剖析阻礙教育事業持續均衡發展的體制性因素,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制度相適應的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的新特點,研究課程教材、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乃至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尤其是力爭在符合國情的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縮小不同區域、群體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加快教育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1.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準的方法分類設計階段的方法:確定課題的方法、查閱文獻的方法、研究設計的方法;實施階段的方法:形成事實的方法、形成理論的方法。總結評價階段的方法:撰寫報告的方法、成果評定的方法。2.以問題性質為標準的分類理論方法(歸納、演繹、類比;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理論研究是對復雜的教育問題的性質和相互關系,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以發現其內在規律或一般性結論。實證方法(觀察、問卷、訪談、測量等);實驗研究方法(真實驗-是一種對所有可能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都作了控制的實驗;准實驗-是一種接近實驗法而又不十分合格的實驗,從該方法與要達到的目的看,它接近實驗法,即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但從控制要求上看,又不足以稱為實驗法,因為控制過程無法做到十分嚴格,教育實驗大都只能是准實驗;前實驗-是一種不夠規范的實驗,實驗前沒有清晰的假設,尤其是沒有轉化為可驗證的命題,對實驗環境的控制不夠嚴格,干擾實驗結果的因素很多,因此這種實驗結論具有或然性):實驗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根據一定的假設,在教育活動中創造能驗證實驗假設的系統和環境,主動控制研究對象,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歷史研究方法(文獻法、內容分析法等)。歷史研究涉及對過去發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釋。它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以往事件的原因、結果或趨向的研究,幫助解釋目前事件和預測未來事件。3.其他分類教育價值研究與教育事實研究:在以往的教育價值論研究中,常常以哲學價值論的研究框架為教育價值論研究的基本構架,作無所不包的泛價值論研究基本構架,作無所不包的泛價值論研究。這樣的教育價值研究是不符合教育領域中價值存在及其本質的實際的。教育價值研究的核心應當在兼顧一般價值研究視野的同時,將研究重點調整到對教育價值取向的研究上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的目標或目的來區分的。基礎研究的基本目的在於發展和完善理論,通過研究,尋找新的事實,闡明新的理論或重新評價原有理論,它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與建立教育科學的一般原理有關;應用研究旨在應用或檢驗理論,評價理論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它的目的是解決當下的、實際的問題,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則1.客觀性原則:是指教育科學研究必須採取嚴格的客觀態度,實事求是,全面系統地佔有材料,忠實地反映客觀事實,最大限度地保證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准確性。這是進行教育科研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2.創新性原則:要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造。這主要體現在對前人沒有研究或研究得較少以及對前人已有研究但從深化或相悖的方向來展開的研究上。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既要重視理論的指導,又要重視實踐,將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起來,密切聯系教育教學實際,使一切科學研究的結論都建立在廣泛的嚴格的科學實驗基礎之上。4.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分別反映客觀事物的質與量的關系。針對教育的特點來運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重要的在於要發現潛在的量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描述有關對象數量關系及規律的相應的數學方法。5.倫理原則補充:1.按適用范圍的概括程度分:第一層次是具體的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第二層次是適用於各門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等;第三層次是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即唯物論和辯證法。2.按研究的目的、功能和作用分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用於學校的有效的策略,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改進」)、評價研究(通過搜集和分析資料數據,對一定教育目標和教育活動的相關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回答的問題是「怎麼樣」)、預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分析事物未來發展的前景和趨勢,回答「將會怎樣」的問題)3.按研究方法分類:歷史研究、描述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以及測驗等手段搜集資料以驗證假設或回答有關現實研究的問題)、相關與比較研究(對兩個或更多數量的變數間是否存在相關以及相關程度進行判定,研究目的在於建立相關或用於預測)、實驗研究、理論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
(五)、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過程1.選題與設計階段選擇課題一、教育問題與課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問題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首先要能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提出科學問題。一般來說,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科研課題。科研課題的確立過程一般首先要明確科研任務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提出科研問題,對問題進行分解、分析,使問題不過於籠統,不過於超前,使其范圍確定、含義確定,問題具體明確,在當前的條件下能夠實施研究。切忌大而空、虛而玄、泛而散。判斷問題是否值得研究的標准(選題的基本要求):1.問題提出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和事實依據。問題的現實性,集中表現為選定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指導思想及目的明確,理論根據充實、合理。選題的科學性表現在選題的時間基礎和理論基礎上。2.問題本身要新穎、有研究價值(問題是不是尚未解決)。選定的問題應是前人未曾解決或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通過研究應有所創新,有新意和時代感。為此,要把研究課題的選擇放在總結和發展以往實踐成果和理論思想的基礎上,否則,任何新發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選定的問題應該對本學科領域有好的內部價值(即理論上要有新突破,實踐上要對教育工作有重要指導作用),同時還應該對其他相關領域有高的外部價值。3.問題研究要有可行性(問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義)。可行性指問題是能被研究的,存在這被解決的可能性。可行性包括以下三方面:(1)客觀條件。除必要的資料、設備、時間、經費、技術、人力、理論准備外,還有科學上的可能性。(2)主觀條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識、能力、基礎、經驗、專長,所掌握的有關這個課題的材料以及對此課題的興趣。(3)時機問題。選題必須抓住關鍵性時期,什麼時候提出該研究課題要看有關理論、研究工具及條件的發展成熟程度。4.問題表述必須具體明確(問題的范圍、研究的任務是否明確集中)。選定的問題一定要具體化,界限要清,范圍宜小,不能太籠統。問題是否具體、適度,往往影響研究全局的成敗。二、課題的來源1.社會變革與發展對教育研究提出的問題(從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提出課題)2.學科理論的深化、拓展或轉型中產生的問題(從教育教學的疑點或困惑中提出課題)3.研究者個人在教育實踐中觀察與思考產生的問題。4.從成功的教育經驗中提出課題,從報刊雜志和他人研究成果中提出課題。三、選擇課題的原則1.價值性原則 2.可行性原則 3.創新性原則 4.優勢性原則 四、選題的策略1.循序漸進的策略 2.邊緣搜索策略 3.聯想移植的策略 4.厚積薄發的策略五、課題研究的設計1.選擇研究對象總體,即研究對象的全體。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質上結合起來的許多個別事物的集體,當它成為統計研究對象時,就叫總體。總體是一定時空范圍內研究對象的全部總和。樣本,是從總體中抽取的、對總體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個體,也稱為樣組。它使能夠代表總體的一定數量的基本觀測單位。樣本中所包含的個體數量稱為樣本容量。取樣,是遵循一定的規則,從一個總體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數量的個體進行研究的過程。目的在於,用一個樣本去得到關於這個總體的信息及一般性結論,從樣本的特徵推斷總體,從而對相應的研究作出結論。2.確定研究方法 (1)根據研究課題的目的和要求選擇研究方法(2)注意各種方法的獨立性及相互聯系3.制定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是在進行研究基礎上對整個研究過程的全面規劃,對研究的各項主要工作進行安排。研究計劃應回答的問題是:研究的目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安排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用什麼樣的方法研究;如何搜集所需的資料;研究成果的形式以及如何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鑒定;研究人員的組織與分工及所需的研究經費等。完整的研究計劃的主要包括:研究題目;對研究課題及意義的簡要說明;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預計突破哪些難題;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進度計劃;研究課題已具備的工作基礎和有關條件;研究成果的預計價值及使用范圍;經費概算以及需購置的儀器設備。六、課題論證的基礎內容1.課題選題的價值2.對同類研究和相關研究狀況把握的准確性與全面性。3.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內容框架的科學性。4.課題研究步驟、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5.課題研究基本條件上的可行性。課題論正是為了避免選題的盲目性,它依據詳實的資料,並以齊全的參考文獻和精細的分析來對選定問題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通過課題論證,也可以進一步完善課題方案,創設落實的條件。課題的論證主要回答以下問題:①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類型;②本課題研究的迫切性和針對性;③本課題領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發展動向;④本課題的理論、事實依據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條件(包括人員結構、任務分配、物資設備及經費預算等),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⑤課題研究策略、步驟及成果形式的妥當性。詞彙翻譯:教育研究 ecational research、教育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ecation、應用研究 applied research、基礎研究 basic research、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定量研究 quantative research、研究問題的確定 identification of a research problem、常量 constants、變數 variables、自變數 independent variables、因變數 dependent variables、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假設 hypotheses、問題的陳述 the statement of problem;
查閱文獻文獻檢索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一、教育文獻的含義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教育文獻的基本概念教育文獻:記載教育科學的情報信息和知識的載體。教育文獻的數量和質量,是判斷一國或一地教育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2.教育文獻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選定研究課題、確定研究方向。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2)為教育科學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3)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益。二、教育文獻的種類及主要分布1.教育文獻的三種等級一次文獻:包括專著、論文、調查報告、檔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實踐為依據而創作的原始文獻,是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文獻,具有創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參考和借鑒使用價值。二次文獻:是對原始文獻加工整理,使之系統、條理化的檢索性文獻,一般包括題錄、書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獻具有報告性、匯編性和簡明性,是對一次文獻的認識,是檢索工具的主要組成部分。三次文獻:是在利用二次文獻基礎上對某一范圍內的一次文獻進行廣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後綜合濃縮而成的參考性文獻,包括動態綜述、專題述評、數據手冊、進展報告、年度網路大全以及專題研究報告等。2.教育文獻的主要分布:(1)書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專著、教科書、資料性工具書及科普通俗讀物,它是教育科學文獻中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歷史最長的一種情報源。(2)報刊:報紙和期刊均屬於連續出版物。報紙是以刊登新聞和評論為主的定期連續出版物。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有周刊、月刊、雙月刊、季刊等。(3)教育檔案類:是人類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並且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文獻資料。教育檔案類包括教育年鑒、教育法令集、教育統計、教育調查報告、學術會議文件、資料匯編、名錄等。(4)專家詢問:是通過個人交往接觸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資料,研究者與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研究人員、學者進行交談,交流討論學術問題。(5)電子信息檢索系統。三、教育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及主要方法1.教育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分析和准備階段;搜索階段;加工階段2.教育文獻檢索的主要方法順查法:按時間范圍,按事件發生、發展時序,由遠及近,由舊到新的順序查找。逆查法:與順查法相反,按由近及遠,由新到舊的順序查找。引文查找法:以已掌握的文獻中所列的引用文獻、附錄中的參考文獻作為線索,查找有關主題的文獻。綜合查找法:將各種方法結合使用,以達到檢索目的。正確的檢索資料方法要達到四點要求:准,高的查准率;全,高的查全率;深,佔有資料的多樣性及內容的專深;快,要迅速。3.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文獻檢索中的應用運用計算機檢索文獻的主要途徑:光碟檢索與在線檢索一般方法:確定檢索的問題和范圍;選擇資料庫;選擇並聯合主字碼;從資料庫中查找參考資料的數目;如果需要,擴大查找范圍。
Ⅵ 教育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規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
教育研究是以發現或發展科學知識體系為導向,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以促進一般化原理、原則的發展的過程。教育研究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形式,其突出特點是富有創造性,同時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旨在解決一定的教育問題。
教育研究的意義:
首先,教育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並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又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其次,教育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充實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論開拓與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後,教育研究能夠增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通過教育科研,能夠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由單憑經驗向依靠理論過渡,通過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成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學研究方法
Ⅶ 小學教育研究方法的觀察法的類型有哪些
一、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
1、目的性
教育觀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如果沒有明確目的,只能是一般感知,不能稱為觀察研究。一個明確的觀察目的是研究者的行動指向,制約著研究者觀察的前前後後。觀察前,研究者確定觀察任務,觀察要解決什麼問題,怎樣給變數下定義;觀察中,研究者盡量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收集能夠回答觀察任務的事實材料。
2、計劃性
觀察研究之前,研究者應根據需要有意識地制定研究計劃,對觀察的對象要有確定的范圍、明確的指標,以求全面地把握觀察對象的各種屬性,即對觀察的時間、對象、范圍、儀器、記錄方法、過程、注意事項、變通方法等都有事先的計劃、安排,保證觀察有計劃地進行。周密的觀察計劃可以使觀察的效率大大提高,增強所獲得資料的准確性和可靠性。
3、選擇性
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研究,由於有明確的觀察任務、觀察目標,不是一般地、隨意地感知作用於我們感官的任何對象,在加上觀察時間和精力的局限,在觀察活動中,研究者必須根據觀察需要去選擇典型的觀察對象。只有做到對觀察對象有所甄別,才能獲得符合觀察需要的有針對性的觀察材料。研究者要從復雜多變的現象中選擇典型對象、時間,以獲得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解決特定問題。
4、自然性
強調在「自然狀態」下,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干預和控制是觀察的最突出特點。與實驗法相比較,被觀察者的行為比較自然。保證觀察的自然性,因而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材料,觀察研究中,研究者應努力避免妨礙事件自然發生的一切因素。
5、客觀性 由於在自然狀態下不對觀察對象進行干預和控制,因而能夠保證所觀察資料的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感性認識上升為正確理性認識的前提。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實質上是研究者對教育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觀察的客觀真實性將直接影響觀察分析的正確性。
二、教師正確運用觀察法要做到:
1、上課
親自為學生上課,是觀察學生最普遍、最經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觀察途徑。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觀察,獲取信息之准確、豐富是其他途徑不能比的。很多教師已深有體會和備受其益。
2、聽課
聽課的目的是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情況與學生學的情況,可以直接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表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心理特徵。此外通過聽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見解了解教師的備課情況。這是教學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研究課堂教學改革、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經常採用的途徑。
3、參加有關活動(參與觀察)
如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身臨其境」,考察師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了解校風、學風的情況。在參與觀察中,不能讓觀察對象知道和察覺觀察意圖,這樣才能觀察到想要知道的本來面目。
4、實地參觀考察
觀察學校的自然環境、校舍建設、設備儀器和清潔、衛生、紀律制度、校風教風等,並觀察學校教學、生活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運轉情況,這是參觀學習的外地人員或上級領導者經常採用的途徑。 列席學校各種會議或召開座談會,傾聽學校領導、中層幹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組長和學生的發言,觀察會場氣氛和大家的情緒;查看反映學校以前運轉情況的各種資料,如計劃、教案、作業、檔案等,可以了解該校辦學思路、辦學水平、教改情況和團結情況等,這是教育督導人員經常採用的途徑。
Ⅷ 教育研究方法課程論文3000字
進行 教育 研究,離不開教育研究範式的指導。近年來我國關於教育研究範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隨西方研究現狀而進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範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教育研究3000字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教育研究論文3000字篇一
淺談體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體育道德作為一種上層建築,具有以人為本的核心特徵。由於體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當前社會諸多體育道德問題的存在,決定了開展體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對象范圍大小,可以將體育道德教育劃分為社會、學校和家庭三種教育形式。其中,體育院校中的教育是體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體育院校大學精神中貫徹落實。
【關鍵詞】體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徑;體育院校大學精神
一、體育道德內涵及開展體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體育道德的內涵
所謂體育道德,是調整體育社會里各種社會角色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從構成上看,它有兩部分,一是一定社會的共同生活對人們的體育行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會體育公德;二是社會對從事體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體育職業道德。」二者同時分別屬於社會公德范疇和職業道德范疇,體育職業道德只是在社會體育公共道德的基礎上多了職業道德的規范要求。
(二)開展體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體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從國際視野來看,還是從體育道德所約束的各種社會角色來看,體育作為現代社會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經成為能夠影響整個社會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體育道德失范現象阻礙公平公正的發展。這里的體育道德失范是指體育活動參與者在道德范疇里的越軌行為,使道德不能正常發揮調節作用,導致體育社會的無序。
再次,新的體育道德問題亟待解決。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道德問題,在新的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還面臨著許多新的體育道德問題。這些問題是伴隨著人們全新的生活特徵和體育的新特點產生的,要應對這樣的新問題,需要相關部門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計劃,但要解決問題的根本,還得靠全社會范圍內的體育道德教育。
二、開展體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
(一)社會教育中的體育道德教育
體育道德的社會教育 渠道 廣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規 的約束教育,可以是大眾傳媒的輿論影響,還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環境熏陶。環境熏陶是眾多教育渠道中進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響最徹底的體育道德教育途徑。只有不斷地為全民健身創造條件,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體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漸突出。
雖然社會教育的受眾范圍大,但是教育的針對性較弱,因此,社會教育只能作為體育道德教育的掃盲班,使社會公眾對體育道德有一個基本、正確的衡量和評判標准。
(二)學校教育中的體育道德教育
學校教育是開展體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具有系統、直接的特點,因此是體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途徑。學校體育道德教育可以針對不同的受教育群體,設置不同的教學重點。例如對中小學生的的教育,要側重奧林匹克人文知識、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理想和體育道德教育;對在校大學生就應該進行正規體育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體育道德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物質條件對人們日常生活的不斷滿足,精神追求在人們的價值觀念里變得越來越重要。參加體育活動是一件既輿情又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況且身體健康也是精神愉悅的基礎,因此,體育是與現代家庭密切相關的一項活動。人們經常參與的與體育相關的活動除了日常體育鍛煉,還包括觀看和評價體育賽事、關心體育動向、從事體育相關行業等,在這些活動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能傳達個人的體育見解,體現個人的體育道德觀,從而對其他家庭成員產生影響。
三、在體育院校大學精神建設中貫徹體育道德教育
(一)體育道德所面臨的挑戰要求體育院校帶頭貫徹落實體育道德教育
歷史證明,思想道德的培養有助於指導人的實踐行動。因此,體育道德教育的貫徹落實有助於指導體育活動的開展,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從近些年體育道德失范現象產生的原因出發,可以看出體育道德正面臨著一些挑戰,也可以發現要貫徹落實體育道德教育,當先從體育院校開始。
體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員眾多,如果這些人員和他們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場和賽場之前能夠在用途和意義上有個價值傾向,就會對競賽公平產生相對積極的影響力。體育院校作為專門培養體育人才的高等院校,無論在對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還是普通體育 愛好 者的體育道德培養方面,都可以藉助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社會供應高素質體育人才。
綜上所述,體育院校是體育道德教育應對各種挑戰的首要戰場,是體育精英、體育文化、體育真諦的所在,是體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體育院校有責任帶頭貫徹落實好體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廣,為體育社會的上層建築把好關。
(二)在體育院校大學精神建設中貫徹體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體育院校大學精神中富含體育道德因素。愛國自強、拼搏奉獻、追求進步、崇德守則,團結友誼的體育院校大學精神中,每一項都富含體育道德因素,這在前文中已經有所體現。
其次,體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補體育院校大學精神教育價值利用的不足。體育院校大學精神的教育價值存在多種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價值利用的不足,體育院校可以通過體育道德教育的有效開展,結合體育院校大學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內容,完成它們彼此之間有益的補充和修復。
體育道德教育的學校教育通常情況下存在「管教式」和「說教式」的不足,即一個是硬性管理,教育內容難以內化;一個是機械灌輸,在學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體育院校的體育道德教育可以通過對其大學精神的形成條件的活用,輕易避免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過程中,學生們帶著對歷史和人物的興趣了解到熱愛國家、熱愛集體、追求進步和拼搏奉獻精神也是體育道德的要求;在團體比賽中,體育活動會教會學生團結協作、拼搏競爭、尊重他人、遵守規則等一系列道德品質。
總之,體育道德教育為體育院校大學精神架起了一座橋梁,橋的此岸是學生,橋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對象。體育道德教育不僅通過體育院校大學精神讓它自己充滿了生機,更給體育院校大學精神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台,讓其道德教育價值得以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向劍文,辛靜.新形勢下加強我國體育道德建設的思考
[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5).
[2]潘霞.論公平競賽[J].體育文化導刊,2010,(1).
[3]黃彬,王愛萍.「人文奧運」與現代體育倫理[J].江蘇社會科學,2008.
[4]熊文.競技體育倫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4.
教育研究論文3000字篇二試論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若能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達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針對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種現象進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長的重要性,列舉了若干有效的溝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導以及能促進家校持續合作的激勵手段,以利於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溝通;指導
「知子莫若父,憐子莫若母」,家長總是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也是一種很值得去開發利用的廣闊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在加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外,還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學生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從而有助於形成教育合力,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長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與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對方,教師和家長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師在指責學生錯誤的同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把對學生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家長的身上,埋怨家長沒有盡到家庭教育的責任,甚至說出一些諸如「孩子是跟你一輩子的,你現在還不教好他,以後後悔的還是你自己」的話;有的教師把家長當成助教,隨意給家長提要求、布置各種任務,處處要家長簽字,弄得家長筋疲力盡。這樣會讓家長覺得老師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職責。也有的教師總愛把學生的過錯完全歸咎於學生或學生家長,這必定會使家長心裡不舒服而導致彼此關系僵化。在與家長進行聯系時,首先要以誠相待,使交談氣氛和諧一致,提高雙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長訪校時,教師可起身相迎並讓家長坐下,讓這些無聲的語言拉近家長與老師的距離,使家長覺得老師是在真誠地關心和幫助學生,進而使家長樂於接受老師的意見,以贏得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實現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長,在交談中要善於傾聽,當與家長的看法有分歧時,也應平心靜氣地講清道理,說明利害關系,既要以禮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溝通,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溝通是一種復雜的社會與心理現象,與家長溝通,是教師和家長的雙邊活動,是語言、情感的雙向交流。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好溝通前的准備。事前要對該學生的方方面面進行充分了解,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你為這個學生做了哪些工作等。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感覺到教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關心、重視,以及教師工作細致、認真負責。其次,要創設合適的溝通方式。教師應當發揮更多的主動性、主導性,創造溝通機會,開拓溝通渠道。如針對學生在家「不參與家務、做作業拖拉、愛看電視」等現象,特地開設「每周家長意見反饋本」,讓家長每周給孩子的表現來個小結,並於周一帶回,教師適時回應家長的某些疑難或簡單描述學生在校的表現。這種方式的溝通很受家長的歡迎,家庭與學校對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長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顯的教育效果。教師還應針對不同家長的個性特點靈活運用溝通技巧。針對放任型家長,要強調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長明白自身的責任。針對粗暴型家長,應該有策略地向家長多報喜少報憂,減少家長粗暴現象的發生,促使家長與子女交流,消除教育過程中的障礙,充分發揮家長在教育環節中的作用。針對理智型家長,則應該實事求是地向其介紹子女的全面情況,一分為二地分析,並幫助其確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針對呵護型家長,應該突出問題的不良「後果」,並在此基礎上幫助家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總之,溝通是一門藝術,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長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與家長交流、溝通,就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導,增強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必須多提指導性建議、少說空話,不要把溝通當成是匯報情況或告狀,要讓家長覺得老師是在真心真意地幫助他的孩子進步。
1. 專家型指導
現在的家長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尤為迫切。有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鋪天蓋地的練習題,假期排著滿滿的興趣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結果適得其反。有的家長卻認為工作很忙,於是把家庭教育交給家教、長輩,或只單純地關心孩子的成績、作業等問題。有的家長對孩子缺乏客觀的評價,覺得自己的孩子總不如人,孩子有一點兒毛病就感到無可救葯。也有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健康,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諸如此類,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誤區。為此,學校可每年或每學期開展一些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咨詢活動等,以更新家長的家教觀念,從而增強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師的專業指導
孩子能夠成才是每個家長殷切的期望,但並不是每一位家長都懂得運用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為教師,有責任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學化、合理化,從而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因此,教師可結合班級實際不定期給家長印發家庭教育資料或推薦相關網站、報刊。教師可以派發給家長《中、美孩子吃飯異同》《關注孩子的心理》等資料,推薦「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網」「中國教育網」「中華教育網」等網站,並鼓勵他們到郵局訂閱《現代家長報》。這樣,就使家長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們學會了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抽時間去閱讀教育資料。所以,教師要隨時隨地去發現並糾正家長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級同學小L的家長在「家長意見反饋本」中常提女兒的缺點(其實小L是個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兒的一些不足之處。小L剛開始一兩周還是很願意改正媽媽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沒有動力去改了。這時,教師從中發現了原因,及時指導家長對孩子要有客觀的評價,語言最好要有激勵性,多發現孩子的優點,看待孩子做事要重過程,不能光盯著結果,不然可能會導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長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在以後常能看到她對女兒的贊美。小L也越學越帶勁,上學期還取得了總分第一名。
3. 家長與家長、家長與教師的互相指導
有些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較成功,教師可以讓他們進行 經驗 介紹,因為他們的經驗也許比老師的指導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處處碰釘子的家長也可向其他家長或老師請教。這樣,大家在熱熱鬧鬧的氣氛下共吐心聲,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體會,可能比看書得到的收獲還要大。
4. 開展相關活動,在實踐中進行指導
教師可組織一些親子活動,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以增強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與孩子共同讀書、談書,結合生活實例教育孩子,給孩子的讀書表現寫個評價,有條件的可拍下相片或錄像等。親子活動有很多,但無論搞什麼樣形式的活動,都必須讓家長明白其中的好處,讓家長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不是一種負擔。
四、激勵,讓家教動力更為持久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指出,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取決於他本身的能力,也與教師及同伴對他的期望有密切的關系。同樣的道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所能發揮的力量也不僅取決於其本身的教育理論水平,還與家長自身、學校與社會對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關系。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家教合力,教師與家長交流時要多提學生的優點,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時,也要多贊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讓家教的動力更為持久。如班級上學期進行了「優秀家長」的評選活動,並給部分優秀家長發了獎狀,使有的家長(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長)受寵若驚,連連感謝老師的認同,並表示會繼續配合學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一活動引起了其他沒獲獎的家長的注意以及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促使他們更好地配合教師做好教育工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的教育工程,家長一定要有愛心、耐心、信心,用親情和關愛溫暖孩子因犯錯而受傷的心靈。當家成為孩子激烈拼搏後的堅實基地、溫暖的心靈港灣時,每一個父母都會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無比的欣慰。
教育研究論文3000字篇三淺析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在全國廣泛開展,高職院校進展相對緩慢。本文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模式探索三方面進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進展緩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嚴重不足,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課程設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沒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些高校只作為選修課開設,也沒有列入教學計劃;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這些都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
二、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既可以減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人員不足的壓力,又可以作為發展性輔導的渠道之一,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促進人格的健全,為今後適應社會、發揮個人潛能、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模式探索
課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確保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教學內容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
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實際,結合大學生心理特點和當前存在的問題選擇教學內容。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教學計劃,合理分配學時,設計教學環節,突出重點和實踐指導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培養大學生的 理性思維 和適應社會的行為模式,必須減少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與實際操作。通過教學,讓大學生系統地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規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識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認識並識別異常心理,優化個性中的良好品質,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學形式要多樣化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於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側重操作性的內容,教師通過聯系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採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自我探討,促進其個人成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當好引導者,構建和諧的氣氛,要時刻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案例教學法。此教學法強調通過教師對案例進行具體描述,再現當事人經歷的事件與情境,引導大學生對當事人所處的情境進行充分地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促進大學生的思考,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現實性,要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增強大學生的興趣;案例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注意做好案例中當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與學生有關的案例,以免對號入座。
2.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在特定團體中開展的、以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為基礎,藉助游戲活動這一載體,促進團隊成員的交流與思考,最終幫助個體獲得成長與適應的輔導課程。團體心理輔導採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精心設計的訓練活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分享討論、自我察覺與 反思 ,幫助其了解自己的行為將如何影響這個團隊的動力,讓參與者沉浸在獲得知識的體驗情景中,通過概念化及類比過程,將此經驗轉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同時也幫助個人培養參與團隊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體驗式教學。即通過親身體驗、現場教學,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注重個體的差異性,強調溝通、交流和共享,強調主動性、過程性、情境性和實踐性。體驗式教學以體驗為中心,引導學生互動,變被動為主動,有效地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達到教學目標。此種教學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識 ,提高心理素質,培育心理品質;也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幫助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剖析、自我領悟,有利於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為此,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探索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法
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應用廣泛,形式新穎,功能強大,形象、直觀、生動,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學生在聲、光、電的氛圍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多媒體方式呈現的案例,能夠為學生再現真實情境,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討論、反思,掌握內隱的心理調節知識,形成健康的人格,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教
Ⅸ 可以推薦一些小學語文老師閱讀的書籍嗎直接提高教學水平的才好。
對中小學教師而言,日常閱讀一直面臨一個基本難題,就是書太多而無法選擇。孔子時代的書籍不算太多,即便那樣,孔子也不得不刪繁就簡,選擇和推薦《詩》、《書》、《禮》、《樂》、《易》、《春秋》等不多的文本。
現代教師如果打算過一種閱讀的生活,他們面對的困難顯然比孔子時代更大一些。究竟哪些書適合教師閱讀?哪些書不適合教師閱讀?哪些書適合這個教師閱讀而哪些書適合那個教師閱讀?這是一個困難。
推薦「適合教師閱讀的10本書」(10組),供教師參考:
1.薛涌著:《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包括作者相關的書,如《精英的階梯》)。
推薦理由:可以把「別國的教育與別國的教師」作為一個類型。與之相關的推薦書目是,《素質教育在美國》(珊伊著)等。
對中國教師來說,最緊迫的任務是了解「別國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排外。沒必要因害怕「全盤西化」而排斥「別國的教育」。
2.杜威[美]著:《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
推薦理由:《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杜威幾本書的合並。這幾本書討論的都是當時美國社會變化與教育變革的大是大非問題。從社會轉型的狀態來看,中國當今的社會狀態與美國當時的狀態類似,中國當今的教育狀態與美國當時的教育狀態也比較類似,這使杜威的系列書特別適合現時代的教師閱讀。
3.李澤厚著:《論語今讀》(相關的圖書包括《道德經》,二者雖然在很多觀點上有沖突和張力,但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推薦理由:如果說第一緊要的任務是為了理解「別國的教育」,第二緊要的任務則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中國古典文化。不見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經典圖書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和選擇,縱使不少後人對它提出批評,但它既然夠格成為經典,自有它構成經典的力量。
既理解「別國的教育」,又立足於「自己的文化」,這是比較開明的「文藝復興」道路。
4.黑柳徹子[日]著:《窗邊的小豆豆》。
推薦理由:對學者來說,可以直接由學術著作和調查報告來研究「別國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對大眾而言,需要藉助於「文藝」的道路。
在教育領域,較少有「教育文藝」,但也不是沒有,比如盧梭的《愛彌爾》、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愛彌爾》乃世界公認名著,但節奏太慢,教訓口氣太重,所以,我們推薦《窗邊的小豆豆》。
若論「教育文藝」,自然包括教育小說和教育電影。後者如《春風化雨》(電影)、《音樂之聲》(電影)、《大國崛起》(電視片)等。
除「教育小說」之外,尚有一部比較奇特的「動物小說」值得閱讀,那就是姜戎的《狼圖騰》。它能讓讀者熱血沸騰,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與力量。而這種品質,恰恰是某些教師所嚴重匱乏的。
5.王小波著:《沉默的大多數》(相關圖書包括「周國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
推薦理由:看重的依然是「教育文藝」與「教育啟蒙」的意義。
6.張民生、於漪著:《教師人文讀本》(上下修訂本)。
推薦理由:如果說中國教師第一緊要的任務是理解和領會「別國的教育」,第二緊要的任務是立足於「自己的文化」,第三緊要的任務是進入「教育文藝」,那麼,第四緊要的任務便是承擔「教育啟蒙」(包括「自我啟蒙」與「啟蒙他者」)。相關圖書包括夏中義主編的《大學人文教程》、《大學人文讀本:人與國家》、《大學人文讀本:人與世界》、《大學人文讀本:人與自我》。
7.謝泳編:《胡適還是魯迅》(相關的圖書包括《魯迅全集》、《胡適全集》)。
推薦理由:就思想領域而言,這「兩兄弟」幾乎可以撐起整個近代中國。他們的思想在當今依然可以擔當「啟蒙」的大任。
8.肖川著:《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作者相關的書包括《教育的真情與智慧》)。
若「教育啟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主題,那麼,劉鐵芳老師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邊緣》,張文質的《唇舌的授權》、《幻想之眼》、《保衛童年》等便值得閱讀。與之相關,肖川教育博客、劉鐵芳教育博客、張文質教育博客、許錫良教育博客等是值得觀看的,閱讀博客文章的好處是可以與作者進行「網路對話」。
10.亨特[美]著:《心理學的故事》(相關的書包括Hock著的《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朱晨海編著的《天平上的心靈———實驗心理學的故事》)。
推薦理由:因為它關於「心理學」,又以「故事」形式呈現。
湖南省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課題研究理論指導
課題研究理論指導[2006]01號
我會推介有代表性,適合中小學教師閱讀和參考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論學習書籍:
1、葉瀾主編,鄭金洲等著:《學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陳向明著:《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陳桂生主編:《到中小學去研究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劉良華著:《校本行動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汪利兵等著:《教育行動研究:意義、制度與方法》,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6、錢愛萍等編著:《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