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進行校本研修
一.為什麼要進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深化課程改革、促進教師成長、創建特色、提升教育質量、發展教育理論的需要。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
二.校本教研的現狀與困惑:六無
1.無地位:「上熱下冷」現象
①.教研製度不完善
②保障措施不到位
③教研文化不完善
2.無主題:「無主題變奏」現象
①事先不知題
②臨時想話題
③研討偏離題
3.無抓手
規定動作不想做,自選動作無思路。
4.無動力:「擺拍現象」
①做不好沒人批評
②做得好漢人鼓勵
③看不到成長希望性
5.無連續性:「時斷時續」現象
6.無成效:「勞而無功」現象
理論創新無成效; 素質提升無成效;
質量貢獻無成效。
三.如何進行校本教研
(一)改進教學常規:集體備課人們往往容易將教師參加培訓學習、開展教學研討、實施課題研究視為校本教研活動。事實上,教師最基本的研修並不是培訓學習與課題研究,而是認真負責地落實教學過程。如何有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掌握教育教學之道,是最重要、最基礎的校本教研。把握並發掘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管理中的教師研修因素,督促和指導教師落實教學常規,用研究的方式改進教學進程,體現了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向。
集體備課的基本流程
1.分頭鑽研各位教師分工承擔某一單元或課時的主備任務。要求深入鑽研課教研標和教材,形成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案(包括部分環節的可能變式)和教實學設計的思路說明,以及相關教學資源。
2.個性加減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形式和特色,在集體教案中作個別的增補或刪減,形成最終活頁教案。
3.教學反思針對課堂中發生的現象,及時記錄與反思對教案進行必要的修集中改和評析。在下一次集體備課討論中,提出與大家分享。
4.研討筆記每個備課組設集體備課研討記錄本,供研討程記錄用。各備課應組應經常整理分析集備課中提出的問題,形成集體研討的主題或課題。
5.集體備課的「壓縮版」
集體備課的「壓縮版」:開展通教材活動每周針對下周即將講授的新課,以同年級、同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由1名富有經驗的老教師為主持人,帶領全組通相關教材,研討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流程和作業設計等關鍵點。
(二)改革課堂教學:
「三同六步」模式在全國第四屆校本教研項目研討會上,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長朱慕菊明確提出:「校本教研要聚焦課堂。」要致力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把課堂學習研究作為校本教研的重點。
以顧冷沅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認為,教師研修提高的最大困難,在於理論向實踐的轉移問題,教師在參與傳統培訓活動後,常會感到難以把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日常課堂上,讓教師在反復討論中做行為自省與調整的跟進才是有效的師資培訓。
長興縣古城中學的「三同六步」校本教研模,「三同六步」校本教研模式的基本構架「三同」是指:「同年級」(指整體水平相同,而個體卻不同的學生)、「同學科」(指學科相同,而個性不同的教師)和「同教材」(指課本內容相同,而教學資源利用可以不同的教材)。通常由兩名同學科的教師在同年級的不同班級中施教相同的教材內容(同課異構)。這樣做的目的是把課堂教學的三大要素一教師、學生、教材置於同一個教研平台,具有橫向可比性。
「六步」的操作程序是指:
1.「選課」——要求學科組長與同學科教師根據學生和學科的實際提煉出研究的主題,確定研究的具體內容和預期達成的目標,並寫出書面報告。
2.「備課」——要求施教者根據選定的課題,結合研究的主題,設計出反映個性特長的和藝術水平的課堂教學方案。
3.「說課」——要求施教者從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視角闡述自己的教學方案,這是施教者的一次理性思考。
4.「上課」——既是施教者施教的過程,又是聽課者驗證說課中所闡述的構想正確與否,進行分析與思考的過程。
5.「評課」——要求施教者進行課後反思,聽課者依據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和自己的理解水平,對「選課、備課、說課、上課」這四個環節作出具體評價的過程,並寫出書面材料。這種個體內動和同伴互動式的評課,是參與者資源上的一次共享、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與一般意義上的評課有著截然區別。
6.「定課」——要求對所選研究主題、研究內容、研究結果作出書面的總結性評定,形成基本結論,為學科組的後續研究提供借鑒。這是般意義上教研活動所不具備的環節。
第一次「三同六步」活動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並形成以下資料:一份選擇課題的方案、幾份優秀教案、幾份優秀說課材料、幾篇反思文章、多份評課材料、一份終結性的研究報告。「選課、備課、說課、上課、評課、定課」六個環節順延推進,目的是讓不同水平的教師,在個人研究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同學科成員的智慧,圍繞研究主題,抓重點、有步驟地扎實推進。這種研完具有縱向推進的可操作性,在全員參與的前提下其生成性特點是顯而易見的。
(三)解決實際問題
「問題掛牌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校本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改進實踐,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校本教研過程中,中小學教師一般要開展行動研究。行動研究始於問題,在分析問題基礎上制定行動計劃,落實計劃並伴生反思,以及持續行動直到問題解決。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中心小學「問題掛牌式」校本教研,是中小學行動研究的一個成功範例。
1.提出問題
小現象,真問題教師的研究活動,始於提出問題。在校本教研過程中,我們強調解決「真問題」,就是強調解決教師自己教學中發生的真實的、實際的題,它是教師自己的問題而非他人的問題;它是教室里發生的真實的題而非假想的問題。在教研實踐中,每位教師結合每天的教學實踐,隨時記錄一些切口較小的真實的教學問題並附上教學案例或教學現象,供自已或集體研究。一段時間後,每個教師總結梳理自己一段時期以來記錄的「真實的問題」,從中選出一個最具實際性、最可操作的問題,記錄在專門設計的「問題記載表」中,記錄時要求先描述發現這個問題的「我經歷的教學現象」,再闡述對這個問題「我的分析思考」,形問題的書面材料。
比如本學期鳳橋鎮中心小學二、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學問題研討組,他們每個人提出了一個問題:1如何解決新課程卡,學生識字「學快,忘得快」的問題?2何解決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內容貼近學生,但有的內容對農村學生來說無疑是「可望而不可即」這一情況?3如讓二年級的寫話與三年級寫作更好地銜接?④怎樣將教師的閱讀教學與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好地融合?這些問題都是從教學現象中來,是師教學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問題掛牌:重合作,重價值
在教師自己根據教學實踐提出的問題中,有些問題通過個人的研究與思考就可以解決,但也有一些問題單靠一位教師個人的研究力量無法解決。同學科相鄰年級組的教師自由組成問題研討小組,可以將各組員的「真問題」匯合在一起,通過集體合作研討,最終選出形成一個「掛牌問題」
例如上述二、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學問題掛牌組的成員在共同討論、彼此琢磨的基礎上,達成了共識,他們覺得低年級新課程教學中「寫話教學的問題」是最實際、最迫切的問題。盡管寫話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在新課程教材的編排中內容卻較少,像二年級的教材,寫話訓練全冊出現得極少,上冊就只有在兩個語文園地中出現過,課堂作業本上也只有兩次相關的作業。但到了三年級,則已經要求學生寫「成型」的文章,第一單元「寫自己的課餘生活」,第二單元「寫關於一個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通過這件事來反映他的某些特徵...」,沒有了圖片的參考,更沒有確定的目標,顯得非常寬泛,為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他們共同確定了問題研討組的「掛牌問題」:如何讓二年級的寫話與三年級寫作更好地銜接?
3.設計方案:謀策略,求優化
問題掛牌小組確定了一個小組的「掛牌問題」之後,接下來是小組成員共同圍繞這個問題查找資料、交流觀點等,通過一系列途徑尋找和形成初步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與研究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不僅是個體化「尋找」,更具有合作意義的「尋找」。從閱讀教學論著、和專家對話、看錄像、聽報告等途徑獲得「他人的經驗和智慧」,從同伴的交流、討論中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智慧」,同時將自己的經驗和「他人的經驗」作比較,想方設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最終小組成員在探討爭鳴中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設想。
例如上述的二、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學問題掛牌組,他們在確定了「如何讓二年級的寫話與三年級寫作更好地銜接」的掛牌問題後,共同研討,形成了分年級的解決問題策略:二年級:1.加強閱讀與積累。學生每天輪流讀報紙,說新聞,教師每天講成語故事給學生聽。2.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讓學生選擇性的閱讀課外書,並加強說話訓練。3.寫話從最簡單入手,循序漸進。學生在能寫出一句或幾句通順的話後,要求有所提高,根據每一篇課文的特色,規定寫話的主題;堅持寫話。
4.行動研究:多形式,求實效問題掛牌」式校本教研的第四個階段就是行動研究階段,就是小組成員們將「研究設想」付諸於實踐,通過諸如課堂教學、案例評析、敘事反思、個案研究等多種形式驗證「研究設想」,以達到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可以採用了「多人研一課」,「一課多人上」,「一人上多課」等多種研究活動方式。活動不僅意味著驗證「設想」是否能解決問題,更意味著創造性執行事先的「設想」,進入真實的課堂,面對具體的學生,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過程中突發的教學事件,必須靈活地調整「設想」。如果研究設想沒有很好地解決問題,小組成員們就進一步研究,研討是「設想」本身不合理,還是因為設想的實施發生了偏離。
就拿二、三紙語文學科教學問題掛牌組來說,二年級根據每篇課文的特色進行寫話:學成語就讓他們寫寫關於動物的成語;學童話就讓學生也來編一編重話。當然,有些課文是很容易能夠找到寫話素材的,而有些卻是在課堂中生成的。如:《紙船和風箏》,在這個童話中一直維系著松鼠和小熊之間的友誼是「漂」和「飄」,所以在這篇課文的寫話中,讓學生運用這「漂」和「飄」寫一段話。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如二(3)班彭偉定的一句話是:氣球在天空中飄,一不小心掉了下來,正好掉在河裡,它順著水歡快地漂著,小魚看見了,和它一起做游戲呢!即使是學困生,都能用上這兩個字分別寫兩句話。
5.提煉總結:勤反思,成共識
在動態的研究過程中,組員們觀點碰撞、生發智慧,解決問題的略逐步明晰起來,最終形成一個達成共識的解決「掛牌問題」的策略。如二、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學問題掛牌組,通過多次研究形成很多研究成果,並匯編成了研究成果集,成果集包含解決問題的策略。如:「讓寫話訓練與平常的教學相結合,從識字、閱讀等環節入手,以積累和運用詞彙為方式,結合課文的主題特色——讓寫話落到實處」;「對學生的寫,寫作,進行鼓勵性評價,呵護他們的寫話興趣,在班級的展示台中擇優張貼作品——讓評價真實傾瀉」等策略,並對每個策略作了評細的闡述。成果集中還有相關的課例、論文,問題研究的過程等,有的還包括經驗的推廣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等,進一步引導教師在應用研究成果過程中自覺進入一種「問題一一解決——產生新問題」的無止境的探尋之路。
(四)開發課程資源:綜合實踐類
教育部明確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為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倡導學校「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開發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這明確了校本課程的意義、性質與建設路徑,也為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指明了方向。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顯然不同於其他課程。國家課程方案只是明確了它的課程思想和實施原則(到目前還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標准),卻沒有課程內容和相關的資源。大家能夠認識課程的意義與價值,但課程的實踐形式完全要靠教師自己來摸索。所以在「國家課程的校本實施」中,綜合實踐活動(特別是研究性學習)是最困難的一項,但這又是最有意義的教學改革。因此,通過校本教研活動,推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策動這一教學改革,努力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盡快進入常態開設階段,需要有組織地研究與策劃。
如何引領教師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呢?
1.建立組織,統一協調學校要建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小組」,集中各學科有一定研究及研究指導能力的教師,研究擬定並落實《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規劃方案》,組織教師啟蒙和交流,並承擔指導教師的職責。該指導小組,可與教研組並列獨立設置,或設教學處(教科室)中,一起開展工作,要盡快掌握本校可能影響該課程實施的有關因素和條件。
2.分析差距,校本培訓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要求看,學校應看到師資與學生的可能差距,應以積極的姿態去梳理和克服差距,既不能誇大差距,束手無策,也不可低估圖難,盲目樂觀。要組織以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為主題的針對性的培訓,從課程的內涵要求和教師的差距兩方面設計校本培訓的學習序列。每一專題請若干教師介紹案例並闡明自己的理解,大家在交流中獲得行動的策略。
3.典型引路,逐步推廣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不可能同時全面展開,一步到位,它需要有「全面參與,重點探索,典型引路」的過程。一要有意識地規劃一些常見的重要問題,有所重點地組織專題研究,形成一些操作性的建議;二是有意識地培育一些典型經驗,讓同行教師的事例來說話,提高交流推廣的效果;三是要有意識地讓教師大面積參與試點,以使他們在觀摩分析典型研究的實施過程與成果時容易產生積極的回應。這樣將更容易形成貼近學校實際的課程推進模式。
4.積累案例,共享資源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學生學習課題的案例必然是校本化的、地方化的,所以,開展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題的教學改革一定要有資源意識,要重視案例研究,建立指導老師與案例的共享機制。
5.端正評價,有效導向有些教師把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理解為對學生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評價,這是不恰當的。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但學生能力的差異是客觀事實,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鍛煉和潛力的積聚,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的學習方式的一種實踐。因此,要防止評價只重結果漂亮,而忽略過程和實際提高。對大部分同學要不求精彩,只求朴實與體驗。
方城縣第三小學:《菊文化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養菊樂、賞菊美、背菊詩、寫菊文、繪菊神、攝菊影、學菊品。
方城縣第十小學:「方城燴面知多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城燴面知多少」實踐活動是以「知燴面、做燴面、推燴面」為基本思路開展的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知燴面:調查了解(設計通識性問卷,全班填寫;設計針對性問卷,分組調查—寫調查報告)做燴面:在家長的指導下,親子合作完成燴面的製作,在製作過程中以小視頻或圖片形式留存難忘的瞬間,圖片請附上神廚大名及簡短的文字說明。製作完成後,試著用一段文字寫下活動的感悟。推燴面:創作廣告語;做燴面手抄報;寫燴面文;攝燴面影;舉辦燴面作品展覽;評出獲獎學生並進行別樣的獎勵(吃燴面)。
(五)創建學校特色:實施課題驅動
按照「規范化一精細化——特色化」思路不斷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是現代學校發展的基本方向。特色學校「特」在哪裡?如何創建特色學校?這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內容。特色學校的創辦需要特定的條件,包括校長的學養和風格,教師的素質,學生的需要,學校的文化底蘊,教科研的支撐等等。校本教研將立足點放在學校,在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有利於解決學校教學中出現的各種言問題,為特色學校的創辦創造有利條件,能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進面產生一批特色學校。
(六)促進觀點交流:論壇·沙龍式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在校本教研的實踐形式中,最常見的、最普通的形式就是交流。教師的觀點交流既是研究的過程,又是研究成果的推廣。如何促進教師有效地交流,在成果共享中促進新的研究,是校本教研實踐創新的重要課題。廣大學校有許多值得推廣的探索。
(七)突破時空限制:網路式校本教研
為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校本教研也會利用網路而延伸到教師平時的生活中。論壇、博客、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工具及渠道,都能利用網路交流的隱身性,以及對交流時空限制的突破,使研討交流的自由性和互動性的提高有了更大可能,原先只有發生在現場的面對面的交流,如今可以通過網路來進行教研探討及遠程教學。
主題課例式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不能漫無目的地憑空進行,也不能做純理論的研究。校本教研需要一個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的「橋梁」。主題課例式校本教研究是這樣的一個橋梁。
何謂主題課例式校本教研?所謂主題課例式校本教研,是指校本教研活動要基於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確立一個明確的主題,然後藉助課例來開展研究活動,在「實踐-反思-再實踐一再反思....」的過程中尋求問題解決策略,最終實現解決問題,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目的。主題課例式校本教研的實質,是一種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實踐來發展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為指向的教學研究。
❷ 雙減背景下該如何提升教學質量
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製力弱是一大特點,所以教師要想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必須從興趣入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做學生感興趣的游戲,說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當然,這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備課。
四、學生自主學習,高效學習。雙減政策落實後,學生有很多的自主分配的時間,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養成提前預習,認真聽講,不動筆墨不讀書,專心學習,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雙減」政策的到來,給家長和孩子都減了負,將快樂還給孩子的童年,這也將給國家未來帶來更多新鮮血液,相信少年強則中國強。
❸ 課題的研究思路一般是怎樣的
1、課題研究立足「小」字。確立的課題題目要「小一點」,便於我們研究,易出成效,研究周期的不要太長。通過自己自主探究可以改變行為的「小」課題。
或將上級下達的重點課題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選擇一個「子課題」,以增強課題的可操作性,達到解決平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與科研能力的目的。
2、課題研究注重「真」字。課題研究內容要「真一點」,以教師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自主研究為主要方式,以解決教師平時教育教學中的困惑為根本目的所展開的教育研究。
圍繞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景和真實事件,發現帶有共性的問題,而問題必須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在教學的同時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審視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研究使課堂教學改革能夠與時俱進,通過改革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3、課題研究突出「新」字。所謂「新」,選題要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又要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還要有時代感,有生命力。在開展教學研究時,應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研究的主陣地,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為對象,不斷探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或新困惑,以求新的突破,力爭新的提升。
4、課題研究追求「實」字。從平時教學中找課題,平時教學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選擇課題的基本來源。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可以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推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
為此,在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時,對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與實施方案要進行科學安排,做到研究方案、研究目標與平時教學緊密結合,做好落實工作。同時,教師還要及時進行自我反思、歸納總結、提煉經驗,使整個課題的操作始終處於有步驟、有成效的運作之中。
研究思路首先要寫一段二三百字的話。包括三句話第一句,交代研究主題;第二句,從縱向上介紹研究包括哪幾步,先干什麼後干什麼;第三句,從橫向上介紹每一步准備怎麼展開。通過這短短的二三百字的一段話,讓別人迅速捕捉到我們要研究什麼、准備怎麼展開研究。
寫完研究思路,就要交代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要寫三條,每條寫一個方法,三條要寫三個方法。每條使用小標題,小標題的標題名稱就是方法名稱,一條大概寫150字就夠了。
比如使用了田野調查法,那這一條的標題就寫「田野調查法」,標題後面要寫怎麼使用田野調查法,並說明田野調查法對應解決了前面研究內容的哪一塊內容或哪個小問題。整個課題申請書有一個大的研究問題,研究內容把研究目標拆分成了5塊,每塊裡面又有一些小問題。每一塊內容用到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