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可樂生產廠成本核算方法應用研究

可樂生產廠成本核算方法應用研究

發布時間:2023-03-01 20:22:18

⑴ 三種成本核算方法的應用與比較

【摘 要】 隨著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成本核算 方法 也在不斷地發展。 文章 對比了製造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和資源消耗會計三種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的特點、優勢、存在的問題,並通過舉例進行論證、評價、分析,揭示了成本核算方法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製造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 資源消耗會計; 成本核算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成熟,競爭愈發激烈,企業要想獲得和保持持久競爭優勢,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和相關性不可忽視。而成本核算是企業獲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選擇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國目前採用的製造成本法、西方廣泛採用的作業成本法,以及成本會計的新發展——資源消耗會計的理論與應用作一比較和分析。

一、製造成本法

(一)製造成本法的核算特點
製造成本法是製造企業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該核算方法將企業一定期間的費用劃分為為產品生產而發生的生產費用和與產品生產過程無關的期間費用兩部分。只有生產費用才能最終計入產品的生產成本,而期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與當期產品成本的計算無關。
1.核算內容。製造成本法將企業的製造成本劃分為三個基本製造成本項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當然,在企業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增加成本項目,例如,廢品產生較多的企業,可以增加“廢品損失”成本項目;燃料消耗較多的企業,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項目等等。製造成本法在核算時,主要是將企業的生產費用劃分為料、工、費三個基本的成本項目,然後進行核算,繼而計算出產品成本計算對象的成本。
2.核算方法。製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種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即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這三種基本成本計算方法在成本計算對象、成本計算期以及期末生產費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業,其生產特點不同,生產工藝和生產組織的差別導致了企業在採用製造成本法進行成本核算時,選擇成本計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過程。成本核算過程,也稱成本核算流程,即從費用的發生到產品成本的得出這一過程的核算。一般說來,製造成本法下,無論是哪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其核算過程都應該是類似的。生產費用可以分為為直接計入的生產費用和間接計入的生產費用兩種。在成本項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項費用的發生是專屬於某一個成本計算對象,那麼這項費用即屬於直接計入該成本計算對象的生產費用;反之,則是間接計入的生產費用,需要採用相應的分配方法分配計入產品生產成本中。計入某一成本計算對象的直接計入費用和間接計入費用之和便是該成本計算對象的成本。
(二)製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製造費用的核算。採用製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時,製造費用的分配方法有生產工時比例分配法、機器工時比例分配法、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製造費用屬於企業的間接費用,按照基本生產車間來歸集,並於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里,直接人工所佔的比重較大,製造費用占的比重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來分配製造費用,即便有不合理之處,但因為比重較小,通常也不會嚴重扭曲產品成本;又因為該方法的簡便易行,被多數製造業企業樂於採用。但是,在先進製造環境下,大量人工被機器取代,製造費用大比例上升。據調查,70年前的間接費用僅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現今該比例提高到了400%~500%;在製造成本法正適用時,直接人工成本占產品成本的40%~50%,而現今該比例不到10%。產品成本結構如此重大的變化,使得傳統的“數量基礎成本計算”(如以工時、機時為基礎的成本分攤方法)不能准確分配製造費用,導致不同產品之間的“成本轉移”,繼而影響產品成本計算的准確性,不能為企業決策和控制提供正確有用的成本會計信息。
2.期間費用的核算。製造成本法下,只有生產費用才能最終計入產品成本,而期間費用是計入當期損益的。但是,有些期間費用雖然不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但卻與產品成本有著密切聯系。例如,在高新技術發展較快的前提下,產品投產前的研發費用增加較多,但是這部分費用不屬於生產費用,製造成本法沒有將其計入產品生產成本,而是計入了期間費用,從產品成本中剔除出去,不利於產品生產成本的准確計算。同時對於配送、顧客服務等與產品定價有關的成本也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疇內,容易誤導定價決策。
3.人工費用的核算。製造成本法下,成本項目中所致的人工費用的核算包含兩部分:直接人工費用(生產一線工人的工資和福利費)、計入製造費用的基本生產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和福利費。不包括研究開發、設計等人員的工資和福利費,也不包括員工招聘、培訓等支出,而這些人工費用也是與產品成本密切相關的,人工費用核算內容的不準確性會導致產品成本計算的不準確。
隨著經濟的發展,製造業企業在經營、技術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意味著一度曾與多數製造企業相適應的成本核算方法——製造成本法需要有新的發展,或者需要有新的方法來替代他。而這時,作業成本法應運而生。

二、作業成本法

(一)作業成本法的產生
由上所述,由於種種弊端的存在,使得傳統的製造成本法難以為企業提供准確的成本信息。因此,需要構建一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與之相適應。基於這種要求,1971年,美國會計學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響的《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一書,揭開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會計管理模式的序幕。後來世界各國學者開始關注並研究這一新的成本計算方法。其中美國哈佛大學青年學者羅賓·庫伯(RobinCOOper)和羅伯特·卡普蘭(RobertKaplan)率先把這種成本計算方法於1988年簡稱為ABC(Aetivity-basedCosting),從此作業成本法被應用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先進企業,其理論日臻成熟。
(二)作業成本法的核算特點
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為核算對象,核算各個作業所耗的生產資源,計算出各個作業的成本,然後按各最終產品所耗用的作業數量將各作業的成本分配計入各最終產品,從而計算出各種最終產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一種成本核算方法。
1.核算內容。在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下,產品成本不是製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對於某一個製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費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對最終產出有益的費用,因而都應計入產品成本。作業成本法強調費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論其是否與生產過程直接有關。
2.核算方法。作業成本法認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是由一系列作業活動組成,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對象是各個作業,核算各個作業所耗的生產資源,計算出各個作業的成本,然後按各最終產品所耗用的作業數量將各作業的成本分配計入各最終產品,從而計算出各種最終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3.核算流程。作業成本法是以“成本動因”理論為基本依據的一種成本核算方法,關鍵是要確認產生作業的成本動因,並使產出物和投入之間建立因果關系。在計算產品成本時,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將著眼點從傳統的“產品”轉移到“作業”上。因此,作業成本法應用於成本計算的流程基本為:以作業為核算對象,首先根據資源動因將資源費用分配到作業,再由作業動因追蹤到產品,最終得出產品成本。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拓寬了成本計算的范圍,並且在費用分配時,將單一標準的分配基礎改為按成本動因的多標准分配,排除了人為設定的分配標準的不合理性對成本計算的影響,提高了成本計算的透明度和准確性。因此, 企業管理 者更傾向於採用作業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隨著作業成本法的深入應用,其弊端也一一顯現。

(三)作業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操作性差。採用作業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表現為:首先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業成本法時,它主要用於單部門和區域的成本核算、分析,這種簡單環境下,作業成本法的效果特別顯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圍地推行這種方法,工作量就會很大。其次,獲取作業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資料有困難。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下按照部門來歸集和分配各項費用;而作業成本法應用時則根據作業耗費資源的情況、跨越了傳統的部門來確定成本。因此,企業要採用此方法,勢必要進行會計系統的再造,其成本較高。
2.核算中作業劃分的難題。首先,傳統作業成本法下,對作業的劃分是按成本驅動因素為標准來劃分的,而成本驅動因素的確定則以因果關系為主,對於一些存在但沒有表現出明確的因果關系的因素會被忽略,這必然導致一些作業的劃分不能夠准確反映真實情況。其次,在傳統作業成本法下,作業的劃分無既定標准依據,只能依據 經驗 進行,對於未來的作業,如果遇到新情況可能會考慮不周全。在當前訂單式生產成為趨勢的形勢下,若是仍按傳統作業成本法進行作業劃分,就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將作業劃分准確,不但會增加許多工作量,其效果也無法保證。
3.核算過程中的問題。作業成本法是基於作業來分配費用的,所消耗資源的費用首先是被歸集到作業中,然後再分配到產品成本中。但是,作業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個成本動因,也可能有兩個或多個成本動因,因此會產生多個產出計量單位。在將成本中心的費用分配到作業中時,就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由於多個產出計量單位的存在,作業所消耗的各種資源具有不同的計量單位,將成本歸集到作業時難以准確計量資源消耗的數量,僅限靜態的貨幣指標,所以難於清晰地反映資源消耗情況,不能動態地強化成本管理,會影響最終產品成本計算和分配的正確性。
鑒於作業成本法以上所述的在成本核算中的局限性,需要積極地尋求解決方案。資源消耗會計就是對作業成本法的延伸與改進。

三、資源消耗會計

資源消耗會計(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縮寫RCA)是於2002年開始在美國推出的一種新的成本會計方法;是一種總括的、能動而綜合的成本會計系統;是將德國彈性邊際成本法(GPK)與作業成本法有機結合的產物(Clinton、Keys,2002)。
(一)資源消耗會計的核算特點
1.核算對象。資源消耗會計的主要核算對象是資源。資源消耗會計認為企業存在服務於其他資源的資源,因此,核算對象不僅包括為作業提供服務的資源,還包括資源自身消耗的資源,即資源交互消耗產生的成本。這樣才能完整地反映資源消耗過程,從而准確地計算資源成本。
2.核算方法與核算過程。採用資源消耗會計法在核算成本時,首先根據資源動因劃分資源結集點。資源動因由“資源→作業”和“資源→資源”的因果關系共同確定,其中包括“資源→作業”的直接分配資源動因以及“資源→資源”的交互分配資源動因。根據資源動因劃分後的資源結集點相當於美國成本會計中稱為“成本中心”的一個單位,這個單位所有發生的成本(資源消耗)均在此結集,結集後的產出數量稱為資源產出量。因為細分以後每個結集點都只有一個“動因”、一個成本對象,因此一個資源結集點只有一個產出的計量單位。然後將結集點的資源消耗分配計入所劃分的作業中。最後再計入產品成本中。因此,資源消耗會計的核算過程為:資源結集點—作業—產品。其中,資源結集點的劃分依據為資源動因,作業的劃分依據為成本動因。在資源結集點的資源向作業分配的過程中,採用的是非貨幣的量化指標,在由作業向產品分配計算成本時才同時使用了貨幣指標和量化指標。即產出的量化計量過程與貨幣計算過程相分離,這一分離充分地體現了資源消耗與成本核算之間的關系:資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成本核算是資源消耗的貨幣表現。
(二)資源消耗會計核算成本的優勢簡述
上述對資源消耗會計在成本核算中的特點可以看到,該種方法是將德國彈性邊際成本法(GPK)與美國作業成本法(ABC)相結合,取長補短,較好地解決了作業成本法中的種種弊端、問題。因而成為成本核算的發展趨勢。

四、三種方法的應用舉例及分析

(一)三種方法的應用舉例
假設某製造企業的生產區域#1某月發生的有關費用如表1。

1.製造成本法應用。假設該生產區域生產A、B、C三種產品,本月生產工時數分別為2 000、1 200、1 600(單位:小時),計算如表2所示。
2.作業成本法應用。假設該生產區域從事兩項作業:操作機械和進行生產准備,通過這兩項作業產出A、B、C三種產品。根據成本動因,按以往經驗將該生產區域的成本劃分為以下兩項作業(資源—作業),如表3、表4所示。
接著將作業消耗的資源分配計入產品成本中(作業—產品),如表5所示。
3.資源消耗會計應用(假設條件與作業成本法應用時相同)。首先,根據該生產區域的兩種產出(機械和人工),即資源動因分為兩個資源結集點:人力資源結集點和機械資源結集點,如表6、表7所示(資源動因—資源結集點)。接著,根據成本動因,按以往經驗將該生產區域劃分為操作機械和進行生產准備兩項作業,將兩個資源結集點的資源分配給以下兩項作業(成本動因—作業,資源—作業),如表8、表9所示。最後,將作業消耗的資源分配計入產品成本中(作業—產品),如表10所示。
(二)三種方法應用的評價分析
通過三種方法在成本核算中的應用,可以發現:製造成本法中,生產區域歸集的四個費用項目均屬於間接計入費用,在分配時,首先成本計算對象就是產品的品種,其次費用的分配標準是單的—生產工時;作業成本法中,首先根據成本動因劃分作業,然後將生產區域的資源消耗分配至各項作業,再根據各不同產品消耗作業的情況,將各項作業分配所得的資源消耗分配給各不同產品,在這兒,資源的消耗僅以貨幣計量。資源消耗會計下,首先根據資源動因劃分資源結集點,將生產區域歸集的費用分配至不同的結集點,每個結集點的成本動因只有一個,然後將資源結集點的產出分配給不同的作業,再由作業消耗的資源分配給各不同的產品。
在應用三種不同的核算方法計算產品成本時,製造成本法分配間接費用時受分配標準的影響是很大的,而該方法在選擇費用分配標准時是單一的、不科學的,會影響到產品成本計算的准確性;作業成本法以作業為核心,每項作業可能會有兩個或以上的成本動因,因而會有不同的產出單位,但是作業成本法未加考慮,如上例,在確定作業點分配的費用時,不劃分人工工時與機械小時,統一分配,一方面不能得到非貨幣計量的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影響了產品成本計算的准確性。而資源消耗會計根據因果關系以資源為焦點進行成本的歸屬,即依據資源向成本對象分配成本,為企業提供准確的貨幣和非貨幣計量信息,並且企業可以資源結集點為中心,進行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反饋及成本預算,是一個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統。當然,一種新事物的出現一定會有它的缺陷,在實踐中,還有待檢驗和不斷地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1] 馮巧根.成本會計創新與資源消耗會計[J].會計研究,2006.12.
[2] 楊繼良.成本會計的新方法——資源消耗會計概述[J].管理會計,2005.4.
[3] 白明.成本管理系統的創新——資源消耗會計[J].會計研究,2006.4.

⑵ 生產成本核算方法

你好:工業企業成本如何核算,題是有點大,但是不是不能回答。可分幾個步驟。
1、你必須掌握一定的成本核算知識,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驟。
2、你必須了解你要核算對象的生產過程,掌握它的工藝流程。
3、建立一定的與其相對應的產品核算模式,科學的、按步驟核算產品成本。
4、科學的核算產品原材料定額、工資定額、工時定額,合理的分配費用。
5、隨時掌握原材料市場行情,有降低材料成本的控制辦法。
6、建立目標成本考核機制。嚴格的控制生產成本。
其他具體的,必須根據你們企業的具體的情況而定。
主要的成本核算報表有:原材料分配表、費用分配表、單位成本表、總成本表等。你能把前邊的6條搞清楚,報表自然就出來了。在企業的成本核算中,報表應該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企業的特性自行設計,借鑒可以,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自己設計的也好用。

你問的是會計中的約當產量法吧
1、約當產量法是根據月末在產品盤點的數量用技術測定,定額工時消耗或憑借經驗估計,確定它們的完工程度,再按完工程度,將在產品摺合成產品的數量,然後將產品應計算的全部生產費用,按完工產品數量和在產品約當量進行計算,求出單位成本、完工產品成本和在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
2、計算公式
第一步、計算在產品約當產量 公式1:
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率(完工程度)
第二步、計算費用分配率(即每件完工產品應分配的費用) 公式2:
費用分配率=(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生產費用)/(完工產品產量+期末在產品約當量)
第三步、求出在產品的成本 公式3:
月末在產品成本=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費用分配率
第四步、求出完工產品的成本 公式4:
完工產品成本=完工產品數量×費用分配率
月末在產品成本=在產品約當產量×費用分配率
3、實例
某廠生產某產品,月末完工8件,在產品4件,完工程度50%,已知本月生產費用發生1800元,月初在產品200元,請用約當產量法分配月末在產品和完工產品成本。
約當產量=4×50%=2(件)
月初在產品(200)+本月生產費用(1800)=全部生產費用(2000)
費用分配率 =2000/(8+2)=200
完工產品成本=8×200=1600(元)
在產品成本=2×200=400(元)
希望採納

⑶ 生產成本核算的方法是什麼

成本核算的意義在於: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信息;優化成本決策,確立目標成本;加強成本控制,促進成本責任制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企業活力。

以下8種簡單好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請收好~
移動加權平均法
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 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永續制下加權平均法的稱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舉例:在第一次發出時,期初是300件,2萬元;8日購入200件,2.2萬元;10日發出存貨400件。則加權平均單價為:4.2萬/500=84元。所以10日發出存貨成本為400*84=33600元。10日余額為100件,8400元。從10日到28日第二次發出做為一個「月」來計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額100件,8400元,入庫為20日購入300件,2.3萬,合計為400件,3.14萬。28日發出存貨200件。則加權平均單價為:3.14/400=78.5元。所以,28日發出成本為200*78.5=15700元。28日余額為200件,1.57元;30日購進200件,2.5萬。28日到31日為一個「月」計算,沒有發出。所以,31日余額為400件,金額為15700+25000=40700元。

總計,全月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的發出存貨成本為:33600+15700=49300元。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
全月平均法是以本月的期初數量和本月全部進貨數量作為權數,取出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期初的進貨成本,計算出本月存貨平均單位成本,以此作為基礎算出本月的發出存貨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庫存實際成本。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

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舉例:如果期初有原材料單價5元,數量6個,一次購入原材料實際單價6元,數量5個,那麼當發出原材料時,我們算發出成本的單價則為:(5*6+5*6)/(5+6)=5.45元/個。
在全月平均法下,採用全月平均法使得本期銷貨成本介於早期購貨成本與當期購貨成本之間。這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不易被操縱,因而被廣泛採用。
全月平均法作為一種平均價格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價格波動趨勢的影響;存貨計價工作可以分散在月內進行。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與現行成本相比畢竟物價是隨行就市的,有比較大的差異。
先進先出法
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
舉例:
例一: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
例二:對銷售而言,先獲得的存貨先銷售出去,使留下存貨的日期越來越近,存貨價值越接近重置價值。在物價上漲時,此法會導致較低的銷貨成本,較多的盈餘。
例如存貨情形如下;1、1月1日進貨10個每個5元,小計50元。2、4月1日進貨10個每個6元,小計60元。3、8月1日進貨10個每個7元,小計70元。4、12月1日進貨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

假設在12月31日存貨數量為15個,則期末存貨價值為12月1日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8月1日5個每個7元小計35元,總計存貨價值為115元。

對電腦數據結構而言,稱為排序的數據進出方式,從一端進,從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隊一樣。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後進先出法
與先進先出發正好相反。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
區別:1、先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先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2、後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後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上述兩種方法均指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而與存貨本身實際發出先後順序無關。
舉例:

2012年3月1日購買A產品3個,單價:8元/個;2012年3月5日購買A產品9個,單價:7元/個;2012年3月9日購買A產品2個,單價:10元/個;2012年3月發出A產品8個。
這發出的8個A產品計價分別為:(1)先進先出:3*8+5*7=59元;(2)後進先出:2*10+6*7=62元。
註:我國已不允許使用後進先出法進行後續計量。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它是指對發出的存貨分別認定其單位成本和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要求具體存貨項目具有明顯的標志,而且數量不多、價值較大,如大件、貴重的物品。期末存貨的各種項目,分別確定每種物品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然後相加各種存貨的成本,即為存貨期末全部的成本。

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各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實際進貨單價
舉例:某工廠本月生產過程中領用A材料2000KG,經確認其中1000KG屬第一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5元;其中600KG屬第二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6元;其中400KG屬第三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8元。
本月發出A材料的成本計算如下:發出材料實際成本=1000×25+600×26+400×28=51800元。
優點: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

缺點: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例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日常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月末,再通過對存貨成本差異的分攤,將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和結存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進行反映的一種核算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
計劃成本法先要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分攤材料差異(成本會計,製造業)。
舉例:物品A,計劃成本120(暫估入賬),實際成本100,計劃和實際相差20(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計算方法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成本確有困難的企業。它是一種簡化的成本計算方法,但是全部(或大類)商品的綜合毛利率受影響的因素較多,計算結果往往不夠精確。在採用該法時,一般只在季度的頭兩個月使用,季末則必須用「加權平均法」等其他成本計算方法來計算和調整,以便在一個季度范圍內使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結存商品金額符合實際。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

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毛利率)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舉例:某批發公司2018年4月初A類商品庫存50000元,本月購進50000元,本月銷售收入111000元,發生的銷售退回和銷售折讓為1000元,上月該類商品的毛利率為20%,本月已銷售商品和庫存商品的成本計算如下:

本月銷售凈額=111000-1000=110000元銷售毛利=110000*20%=22000元本月銷售成本=110000-22000=88000元庫存商品成本=50000+50000-88000=12000元
零售價法
零售價格法指按照存貨成本與零售價格的比率估計存貨成本的方法。
它在零售商企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後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的基礎上使用,也可結合成本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運用。他的核心在於成本與零售價格比率的計算。它的一般在零售商和企業當中比較常見。例如像沃爾瑪,中百倉儲這樣的零售企業。
零售價格法用於零售商為主的企業,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等成本流動假定基礎上運用,也可結合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運用。在美國,零售價格法因公認會計原則和稅法均認可而得到廣泛應用。零售價格法的好處是它提供了在定期盤存制下准備月度和季度報表所需的數據。

⑷ 工廠成本核算的方法

產品成本主要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分類法、定額法。
你可以分以下步驟來做:
1.設立材料明細帳,按主材,輔材分類
2.確定工時單耗(可以是計劃工時,也可是實際工時)
3.按生產計劃(或作業單)投料
4.匯總直接費用,(動力費,製造費,直接人工費),並按工時分攤費用.
4.按完工產品品種數量結轉完工成本(在產品材料核算可以分步投料或全額投料或約當比例,生產周期短的在產品可以不分攤費用,待完工時時在分攤費用)
5.期初在產+本期投產-本期完工=本期在產(生產成本借方余額)
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將生產一隻燈的材料成本(所耗用的材料的生產成本)+人工成本(生產一隻燈所發費的直接工人的工資)+製造費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分攤給每一個產品)就是你一隻燈的成本了.

⑸ 成本計算方法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作業成本法的產生

生產製造是企業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則是影響到企業生產製造任務的完成水準的關鍵。針對傳統成本會計不適應新製造環境的局面,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和基於ABC的作業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歐諸國的企業,尤其是競爭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 新製造環境沖擊傳統成本會計
隨著企業IT技術的運用,MRPII、ERP、CIM、JIT等系統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企業新製造環境逐漸形成。 企業使用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來管理經營與生產,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設備、資源、人、技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產生企業經濟效益,已成為製造業企業的一致選擇。從最早的物料需求計劃MRP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製造資源計劃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到近年出現的企業資源規劃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目前流行的MRP Ⅱ有助於管理當局進行及時、有效的投資與生產經營決策;ERP則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不僅是MRP和ERP,促成新製造環境形成的新系統還包括:彈性製造系統(FMS)、電腦整合製造系統(CIM)和適時生產系統(JIT)等。FMS是指使用機器人及電腦控制的材料處置系統,來結合各種獨立的電腦程式機器工具進行生產,它有益於產品製造程序的彈性化。CIM則是指以電腦為核心,結合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工程及電腦輔助製造系統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統,以形成自動化的製造程序,實現工廠無人化管理,可減少人工成本、節省時間並提高工作效率。JIT是根據需要來安排生產和采購,以消除企業製造周期中的浪費和損失的管理系統。在JIT下企業的供、產、銷各個環節在時間上必須周密銜接,材料應適時到達現場,前一生產程序的半成品應適時送達後一生產程序,產成品要適時供給顧客,力爭使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無庫存儲備。
面對新製造環境的沖擊,企業如果繼續使用傳統的成本會計技術與方法,至少會造成兩大方面的後果,包括:
1、產品成本計算不準。因為在新製造環境下,機器和電腦輔助生產系統在某些工作上已經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從傳統製造環境下的20%—40%降到了現在的不足5%。但同時製造費用劇增並呈多樣化,其分攤標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時已難於正確反映各種產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產生負功能行為。傳統成本會計中將預算與實際業績編成差異報告,即將實際發生的成本與標准成本相比較。但在新製造環境下,這一控制系統將產生負功能的行為,例如為獲得有利的效率差異,可能導致企業片面追求大量生產,造成存貨的增加;另外,為獲得有利價格差異,采購部門可能購買低質量的原材料,或進行大宗采購,造成質量問題或材料庫存積壓等等。
二、作業成本法的產生與發展
為解決新製造環境下傳統成本會計的難題,作業成本法作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應運而生。傳統成本法是一種通用的解決方案,不考慮企業的目標,但新興的作業成本從一開始就考慮企業的實施目標和范圍,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實施,並把成本核算與成本信息分析和應用結合起來,直至採取改善行動,為企業提供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種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動態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的利用情況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業為中心,根據作業對資源耗費的情況將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中,然後根據產品和服務所耗用的作業量,最終將成本分配到產品與服務。
對作業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業會計」(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美國會計學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於1941年在<<會計論壇>>雜志發表論文首次對作業、作業賬戶設置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每項作業都設置一個賬戶」,「作業就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項規劃以及一項重要經營的各個具體活動所做出的貢獻」。隨後的喬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認為,「作業會計」是一種和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系的會計,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明確「作業」、「成本」和「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三個概念。1971年斯托布斯在具有重大影響的<<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一書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闡述,引發了80年代以後西方會計學者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系統的全面反思。
1988年,哈佛大學的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在夏季號《成本管理》雜志上發表了《一論ABC的興起:什麼是ABC系統?》,庫珀認為產品成本就是製造和運送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的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接著庫珀又連續發表了《二論ABC的興起:何時需要ABC系統?》、《三論ABC的興起:需要多少成本動因並如何選擇?》和《四論ABC的興起:ABC系統看起來到底象什麼?》。他還與羅伯特.卡普蘭(Robert?S?Kaplan)合作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計量成本的正確性:制定正確的決策》等論文,對作業成本法的現實意義、運作程序、成本動因選擇、成本庫的建立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業成本法研究的基石。此後在英美等國家對作業成本日益興起,研究作業成本法的文章紛紛出現,作業成本理論日趨完善,在冶金、電信、制葯、電子設備和IT等行業的應用也逐步開展了起來。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認為生產過程應該描述為:生產導致作業發生,產品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從而導致成本發生。這與傳統的製造成本法中產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這樣,作業成本法就以作業成本的核算追蹤了產品形成和成本積累的過程,對成本形成的「前因後果」進行追本溯源:從「前因」 上講,由於成本由作業引起,對成本的分析應該是對價值鏈的分析,而價值鏈貫穿於企業經營的所有環節,所以成本分析首先從市場需求和產品設計環節開始;從「後果」上講,要搞清作業的完成實際耗費了多少資源,這些資源是如何實現價值轉移的,最終向客戶(即市場)轉移了多少價值、收取了多少價值,成本分析才算結束。由此出發,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詳細化、更具有可控性。

作業成本法

一般認為,作業成本法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它以作業為中心,作業的劃分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總裝、質檢到發運銷售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准確的產品成本。同時,經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用的跟蹤,為消除不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需求者價值,提供有用信息,促進最大限度的節約,提高決策、計劃、控制能力,以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獲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程序分為兩大階段六個步驟。第一階段是將製造費用分配到同質的作業成本庫(同一成本),並計算每一個成本庫的分配率;第二階段是利用作業成本庫分配率,把製造費用分攤給產品,計算產品成本。其實際操作步驟如下:
1.定義、識別和選擇主要作業;
2.歸集資源費用到同質成本庫。這些資源通常可以從企業的總分類帳中得到,但總分類帳並無執行各項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
3.選擇成本動因,計算成本庫分配率。從中選擇一個成本動因作為計算成本分配率的基準。成本計量要考慮成本動因材料是否易於獲得;成本動因和消耗資源之間相關程度越高,現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4.計算成本庫分配率;
5.把作業庫中的費用分配到產品上去;某產品某成本動因成本=某成本庫分配率X成本動因數量
6.計算產品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的目標最終要計算出產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單獨作為一個作業成本庫處理。將產品分攤的製造費用,加上產品直接成本,為產品成本。某產品成本=∑成本動因成本+直接成本
作業成本法產生的基礎,以及它的促進成本分配的精確化、所能提供成本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提供有意義的非財務信息、拓展成本服務的范圍等特點,表明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成本控制制度,應是建立在作業管理基礎上的;它將形成產品的各項作業作為責任和控制中心,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建立最優的動態的增值標准,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變作業方式,從而達到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為此,作業成本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在一般應用中,應先分析作業成本法應考慮的問題,為順利實施准備充分的條件,堅持作業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改進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論等其它管理會計方法結合。在具體運用中,除了在製造業應用外,亦可在服務業上進行嘗試。如作業成本法運用於銀行業在國際金融界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它在銀行業的應用有重要意義。作業成本法在銀行應用可分為戰略成本管理、產品成本核算、顧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幾個方面。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關鍵與前景

作業成本法沒有固定的框架和統一的模式,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實施目的和核算體系,因此在多個行業的具體應用中,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開展。在中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國家戰略引導下,製造業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的空間十分巨大,但企業必須通過理論學習、模型設計等途徑,獲得成功實施作業成本管理的知識和經驗。
總體看來,作業成本法是個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學和流程管理的企業,一定要以客戶和作業流程為中心來對工作任務進行管理,即開展作業成本管理。中國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開展作業成本管理的關鍵包括:
(1)獲得企業高層的認同。企業領導者的認同是實施作業成本的前提。我國製造企業對作業成本的認同,與國際性企業的認同存在較大差距。這不僅與不同的經濟體制有關,也與國內理論和實踐中對作業成本的了解不足有關。只有獲得企業領導者的支持,才能為在企業中推廣作業成本法,進而開展作業成本管理創新條件。
(2)明確實施的責任主體。作業成本法屬於管理會計范疇,同時牽涉到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但中國製造業企業內部,大多沒有管理會計這一職位或負責部門,其功能多是分散在財務、采購等多個部門中。如果作業成本的實施中沒有一個具體的主管部門,就可能出現人人有責人人都不負責的情況。
(3)推動組織再造。作業成本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全員實施的一項工程,因為作業成本必須清楚企業的運作過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設計、基礎數據收集以及改善行動都需要全員參與。另外實施作業成本法,成本在產品之間的重新分配和對作業進行核算,不可避免的導致對個人和組織的績效的影響,受到影響的組織和個人可能會抵製作業成本的實施。因此推動組織再造是成功實施作業成本法的重點之一。
(4)開發和應用實施工具。作業成本的實施離不開軟體的支持,國外已經有成熟的作業成本軟體,但在國內,目前還沒有出現成熟的軟體工具,當前的一些應用作業成本法的企業多是利用自行開發的工具來支支持。沒有軟體工具的支持,作業成本的運行與數據分析都是困難。盡快開發適合中國企業特色的作業成本軟體,使得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標准化、信息化,同時加快與企業現有信息系統的集成,是促進作業成本在製造、電信和IT等行業規模化實施的關鍵。

作業成本法的局限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業成本法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它提供的仍然是歷史成本信息,所以要發揮決策作用必須要有附加條件。作業成本法雖然大大減少了現行方法在產品成本計算上的主觀分配,但並未從根本上消除它們,也就是說,由於作業成本法的基礎資料來自於現行的權責發生制,因此其計算結果必須受諸如折舊和開發等成本期末分配中任意性的影響。這樣,作業成本法成本歸集庫歸集成本的正確性和客觀性就會受到影響。另外,就作業成本法最核心內容成本歸集庫和成本動因選擇而言,作業成本法也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盡管作業成本法還存在如上一些問題,但決不能說它對我們毫無借鑒之處。它不僅是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時也是實現成本計算與控制相結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正如某些學者所說的:由於作業成本法獨具的特點,我們完全可以在成本管理的其他方面採用,尤其是成本控制方面,可以用作業成本法來達到控制和節約成本的目的。
備註:
在2008年作業成本法計算與管理已納入注冊會計師《財務成本管理》考試內容,標志著作業成本法理論與實踐已趨於成熟。

閱讀全文

與可樂生產廠成本核算方法應用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土工試驗資料試表22的計算方法 瀏覽:216
移植後快速暖宮方法 瀏覽:926
分析方法A 瀏覽:543
口腔麻醉消毒的方法不包括哪些 瀏覽:570
8x88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906
小說對話翻譯研究方法 瀏覽:735
咸豐元寶寶源當百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550
翡翠新武器鑒別方法 瀏覽:641
競爭的定價方法常用在哪裡 瀏覽:564
百度雲隱藏空間文件夾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66
快速開硬椰子方法 瀏覽:600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歸納法 瀏覽:998
小學生課後鍛煉方法 瀏覽:407
幼樹刻芽正確方法 瀏覽:272
台式機電源檢測方法 瀏覽:695
如何泡清酒的方法 瀏覽:72
歐巴撩妹正確方法 瀏覽:627
一周歲寶寶咳嗽最簡單方法 瀏覽:567
院線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84
輪船鏈的安裝方法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