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研究教學評價與測量的方法有什麼意義
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育科學體系中極其重要的學科之一。這是因為,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理論不僅在教育教學及教育管理等實際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且在社會各個領域的人才選拔與評價過程中也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了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地位和作用,反思我國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建設和學科地位之現狀,對學習教育測量與評價這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是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之一
20世紀教育科學研究發展迅速,形成一個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在教育科學體系中,有許多已經形成研究對象相對明確、研究內容相對獨立、研究成果已相對完整的學科分支。這些學科分支主要有教育學、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心理學、 教育史、比較教育、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 教育評價學、 教育管理學、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實驗設計、教育技術學、教育評估與督導、教育生態學等。在課程設置與學科建設中,教育測量與評價既可看成是教育測量學與教育評價學內容的整合並側重於教育測量的一門綜合性教育課程,又可以看成是一個兼容了教育統計、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價、教育評估、教育督導甚至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在內容的學科群。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科學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學體系中帶有綜合性、技術性、實踐性、應用性等特徵的應用性學科,是人們依據教育基礎理論和教育規律來指導教育實踐通常所依賴的技藝與方法,它對體現教育科學學科的價值在許多方面起著「代言人」的特殊作用。
綜觀當今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研究以及教育發展理論研究已成為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一定的進展。教育統計、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價等課程得到恢復和一定的重視。 為了盡快縮短與國外的差距,我國有關部門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了解國外的科學發展動態,翻譯與編寫了一些教科書,以適應高校教學與科研的迫切需要。與此時,在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以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國內一批教學與科研人員大力開展考試學、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估、教育評價、教育統計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成立了全國性的教育統計與測量、心理測驗、教育評價、考試學、人才測評等學術團體;國家及地方政府紛紛建立有關考試機構;創辦多種期刊雜志, 如《中國考試》、《中國高校招生考試》、 《考試、目標、評價》、 《考試研究》、《教育評價》、《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教育督導與評估》、《教育統計與測驗》、《考試報》、《自學考試雜志》等;促進我國教育測量、教育評價、教育評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類資格證書考試的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的發展,體現了「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應用領域。
然而,從我國教育科學學科專業建設、學位點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應該說,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理論研究還不能適應我國教育實踐的需要。許多人對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特別在教育學科分類和有關學位專業目錄中,找不到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的名稱。這與國外的情況很不一致,值得人們深思。
二、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的作用
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所謂系統,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輸入和輸出的、且具有反饋功能的有秩序的整體結構。在教育系統中,學校、教師、學生、教育方案、課程、教材、教學訓練、考試評價等都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顯然,我們期待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都能給學生帶來某種變化,但不是說所有的教育方案、課程、教學都同樣有效地改變學生,也不是所有的學習者會按同樣的方式發生變化或有同樣的變化程度。因此,當我們根據教育目標和計劃, 把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因素(輸入條件)作用於學生身上後,需參照教育目標和計劃,對教育效果(輸出)及其輸入條件的妥當性予以測量評估、價值分析和判斷。然後,把這一測量與評價過程所獲得的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學習者以及有關教育決策者,以便改進教育的策略與方案,更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見,在教育系統運轉過程中,除了對教育效果(輸出)要進行測量與評價外,還要針對影響教育效果的諸因素(輸入)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對實現教育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改革作為突破口
學校教育考試制度和評價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教育考試和教育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俗話說,考試是根指揮棒,就是這個意思。在世界教育發展史與教育改革行動中,因考試指揮不當使教育教 學走上不健康之路繼而引發教育改革運動的典型例子不少。例如,20世紀初的英國在建立了「11歲」考試制度後,競爭異常激烈,導致英國的小學教育為考而學,內容窄化,「應試教育」傾向嚴重。更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當局還根據「11歲」考試成績來評價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水平,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擔憂和指責,同時也引發許多教育論爭及其後的教育改革行動。到20世紀70年代末催生了 「英國國家課程改革」 計劃的實施與推廣。類似地,20世紀初期澳大利亞國家的學校中考試之風非常盛行,「周考、月考、學期考」等正規考試次數頻繁,學校根據考試成績作出關於學生升留級或獎勵的決策;有關教育當局則根據各校各科的考試成績,給學校和教師發獎金,甚至以明確的技術標准把考試分數同教師的薪金聯系起來定量發放。這種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教師與學校的工作積極性,但也導致「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教育局面,使教育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因此,也引發了澳大利亞政府當局對基礎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他一些國家,如美國、日本、印度等國也有類似的經歷。而我們中國本來就是「考試制度」的發源地,重視考試本來就是無可厚非。「因為,作為一種手段來說,我國的考試,確實是最'古'的,也是'最好'」的(孫中山是山語)。「但由於考試特別是像高考這樣的關鍵性考試具有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因此,在升學競爭激烈、教育觀念落後的情況下,」應試教育「傾向就會出現,教育就會偏離正確軌道,這對培養跨世紀人才和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來講,顯然是不利的。正是在這種教育與社會發展背景下,我國政府要求所有學校都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並且啟動了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把課程改革、教與學的方式改革以及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等統整起來。
總之,從英國國家考試制度及其課程改革、澳大利亞國家考試制度及教育改革、美國的教育測量運動及」八年研究「中的課程與教育評價制度改革、還有我國解放以來考試制度改革來看,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不僅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有時還作為教育改革甚至政治體制改革或政治運動的突破口。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常常處於突出的位置,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測量與評價更加科學化
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必然要求教育測量與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化和科學化。中共中央、國務院1999年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多處講到考試、評估、 評價等改革問題。例如,針對高等教育,該決定中指出,要」加強對高等學校的監督和辦學質量檢查,逐步形成對學校辦學行為和教育質量的社會監督機制以及評價體系,完善高等學校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機制。「再如,針對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該決定的第13條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進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 中小學實施 素質教育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積極推進高考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種選擇的、更加科學和公正的高等學校招生選拔制度……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採取多種形式改革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辦法,改革高中會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標准。鼓勵社會各界、 家長和學生以適當方式參與對學校工作的評價。「可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加快考試制度、考試方法、考試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由於基礎教育 在整 個教育結構和提高國民素質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基礎教育課程及其考試評價改革尤加緊迫。如同2001年國務院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所強調的那樣:」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保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必須把基礎教育擺在優先地位並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切實予以保障。「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要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國家教育部於2001年6月7日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這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和具體的目標。其具體目標用」六個改變「加以表述,其中第五個」改變「指的是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此外,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第14條中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水平。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還提出要」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 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命題要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等一系列要求。
總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呼喚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化。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頒布的這些重要文件,是指導我們搞好教育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我們開展教育測量與評價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四、科學運用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一)正確評價學生的發展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測量與評價對於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 書育人過程中,教師需要作出一系列決策和判斷,需要對學生的性向、能傾、成就、態度、興趣、潛能及發展等進行較全面的了解,這就需要採用教育測量與評價多種方法,以彌補教師非正式觀察之不足。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技術手段不再是唯一的書面考試,而是涉及到測量與非測量的一整套評價技術。測量與評價的內容,不再是應該牢記和不該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涉及更廣泛的教育目標。既然學生的發展是生動活潑、多樣性的,那麼,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及其結論也應當是豐富多彩、多樣化的、個別化的;測量與評價的目的,不再局限於給學生分等級排名次,而是對學生的發展和潛能進行系統的調查,發現學生的優點與長處,指出學生的缺點與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確立信心,認識自己的相對優勢與弱勢,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測量與評價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而不僅僅是為了選拔適合精英教育的學生。因此,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思想方法對於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知識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修養;評價學生的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科學運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有關技術方法,是所有成功教學的基礎。
(二)國外教師教育普遍開設」教育測量與評價「類課程
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雖然教師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對所有想當教師的學生至少要學習十門左右的教育理論課程,這一點卻是相同的。教育理論課程的學分比重,約占總學分的15~25%之間不等。其中包括」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評價「等類型的課程。我國教師教育進入轉型期。教師專業化是國際教師教育的必然趨勢。為了培養能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優秀教師, 教師教育模式、 課程設置、教育理念等都要進行改革。,包括要適當加大教育理論課程的比重,要開設教育測量與評價之類具有教育專業性、教育技術性的課程。這是順應國際教師教育的趨勢,也是實現教師教育目標的必要措施。
在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所有的師范學生都要學習教育統計與測驗。後來由於戰爭和國際政治斗爭等因素影響,師范院校停止開設這類課程。直到改革開放後,國內才首先在高等師范院校教育系和心理系等少數專業中恢復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課程。而教育評價的課程則更落後,不但教材建設不盡人意,而且到目前為止許多學校還只列為選修課,甚至沒開設。與國外相比,我國師范教育課程結構中不僅教育理論課程比重偏小,而且除了教育系與心理系等少數專業外,絕大多數師范專業的學生沒有學習教育統計、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是不符合國際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也不利於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因此,這種現象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不過,在我國台灣地區的情況則不一樣。台灣地區的教師教育在理念、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大陸有所差異。他們在教師教育過程中重視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教育理論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25 %左右。目前,台灣地區也在進行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比如, 對小學和初中階段,他們准備用四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九年一貫「新課程改革計劃。新課程改革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理論,把課程內容改革、教與學方式改革、考試評價改革作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三個支撐點,並把多元評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活動有機地加以統整。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㈡ 學習了小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有什麼有什麼體會2000字
教育研究的內涵
1. 教育研究的概念及性質
【多選】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關資料,以發現和總結教育規律的一種認識活動。
教育研究用所有的科學研究一樣,由三個要素組成: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
2. 教育研究的對象
教育研究的對象是教育問題,它包括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3. 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意義
【多選】
(1)是教師自我反思、重新學習、不斷調整和改善知識結構的過程
(2)是教師與他人溝通交流、擴大視野的過程
(3)是教師挑戰自我、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過程
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
記憶口訣:一選二查三制定,分析整理寫報告。
1.選擇研究課題
一個好的研究課題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1)必須有價值
(2)必須有科學的現實性
(3)必須明確具體
(4)必須新穎、有獨創性
(5)有可行性
2.教育文獻檢索與綜述
【單選】
文獻檢索貫穿研究的全過程,網路檢索是查閱資料最快捷的方法。
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包括:順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綜合查找法
3.制定研究計劃
基本要求為:研究什麼、為什麼研究、怎樣研究、預計成效
4.即教育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資料分析的基本步驟為:閱讀資料→篩選資料→解釋資料
5.教育研究論文與報告的撰寫
(1)實證性的研究報告:實驗報告、調查報告、觀察報告
(2)理論性的學術論文:案例、綜述、述評、理論性的論文
教育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單選、簡答】
(1)觀察研究法:廣泛使用
(2)調查研究法:通過觀察、列表、問卷、訪談、個案研究及其測驗等方式
最基本、使用最廣泛的是問卷調查
(3)實驗研究法:是各類研究中唯一能確定因果關系的研究
(4)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
(5)比較法
2.新興的教育研究方法
【單選、多選、判斷】
(1)行動研究法
最早提出:勒溫
環節:計劃、行動、考察、反思
(2)質性研究
「實地研究法」「參與觀察法」
(3)教育敘事研究
(4)教育隨筆
㈢ 你認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
我們的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最復雜的社會現象,人的成長既是教育展開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發展的歸宿。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其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於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㈣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教育領域的研究要掌握方法,下面就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觀察法:
觀察法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
觀察法的一般步驟是:
(1)事先做好准備,制訂觀察計劃,先對觀察的對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最後制定整個觀察計劃,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的步驟、次數、時間、記錄用紙、表格,以及所用的儀器等;
(2)按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在進行觀察過程中,一般要嚴格按計劃進行,必要時也可隨機應變,觀察時要選擇最適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並及時作記錄;
(3)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調查法:
調查法是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教育實踐的方法。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訪問、開調查會、發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調查法常同觀察法、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
調查法的步驟是:
(1)准備,選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研究有關理論和資料,擬定調查計劃、表格、問卷和談話提綱等,規劃調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種必要的安排;
(2)按計劃進行調查,通過各種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
(3)整理材料,研究情況,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調查報告。
歷史法:
歷史法強調一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性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廣泛搜集被研究國家教育的歷史文獻資料,鑒別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較被研究國家教育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最後得出相應的結論。
比較法:
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的方法。採用比較法要注意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反映,等等,明確可比較的指標。從而正確掌握某一國家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明確可以借鑒和學習什麼。
比較法的步驟是:
(1)描述,准確、客觀地描述所要比較的教育現象的外部特徵,為進一步分析、比較提供必要的資料;
(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如做出統計材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設立比較的標准等;
(3)比較,對資料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異同和差距,提出合理運用的意見。比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統計法:
是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的方法。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如整理實驗或調查來的大量數據,找出這些數據分布的特徵,計算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將大量數據簡縮,找出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還可進一步使用推斷統計法,即利用描述統計取得的信息,通過局部去推斷全局的情況。此外,近幾十年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實驗設計,要求在較嚴謹的實驗研究中檢驗設計中所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
統計法一般分為兩大步驟:
(1)統計分類:整理數據,列成系統,分類統計,制統計表或統計圖;
(2)數量分析;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找出集中趨勢。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種類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分類有不同的分類標准。
(一)根據教育科學研究的普遍適用程度分 哲學方法論 跨學科方法論 具體學科方法論
教育科學方法論屬於哲學方法論指導下的具體學科的方法論。
(二)根據研究目的分
1、 基礎研究
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目的在於探索創新知識、擴展和完善理論。 如:教育基本原理的研究。教學過程、德育過程的理論等等。
2、 應用研究
回答的是「是什麼」的問題,目的在於用有關理論來決實際問題。
3、 發展性研究
回答的是「如何改進」的問題,目的在於找到改進教育的策略。
4、 比較與評價研究
回答的是「怎麼樣」的問題。目的在於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資料,對 一定教育目標和教育活動的相關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
5、 預測研究
回答的是「將來會怎麼樣」的問題。目的在於分析事物未來發展的前景和趨勢。
(三)按研究方法分
1、 歷史研究 回答的是「過去是怎樣」的問題。目的在於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解釋當前和預測未來事情。
2、 描述研究 回答的是「現實的狀況如何」的問題。目的在於描述現狀。
3、 相關與比較研究 回答的是「教育現象之間是否有關或異同」。目的在於揭示相關和求異同。
4、 實驗研究 回答的是特定的教育措施和效果之間有無因果的問題。目的在於揭示教育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5、 理論研究 回答的是「教育現象的性質和本質聯系是什麼」。目的在於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揭示教育規律。
㈤ 對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有什麼看法
《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在本學期只有十次課,每次課是2個學時,另外有4個學時是撰寫開題報告,實際上只有八次課而已,我認為課時是有些短,因而使這門課程的教學顯得倉促了,學生需要在短時間把握較多內容,學習起來有些困難。這門課程分為九個專題進行講授,從第一專題教育科研方法緒論、第二專題研究規劃、第三專題查閱文獻、第四專題文獻綜述、第五專題定量研究方法、第六專題定性研究方法、第七專題開題報告撰寫、第八專題撰寫開題報告到第九專題畢業論文的撰寫。鑒於課時限制,老師進行重點教學,同時也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比如將第四章選擇抽樣、第五章實驗研究、第六章調查研究作為第五專題定量研究方法的內容,將第八章個案研究、第九章行動研究作為第六專題定性研究方法的內容。在講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老師突出教育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首先讓我們初步了解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然後才講授研究規劃的內容,而選定研究規劃的基本程序:一是發現研究課題;二是分析相關課題的研究背景;三是明確課題目標;四是確定研究方法;五是制定研究計劃;六是撰寫課題論證報告。老師根據後面的教學內容——查閱文獻、文獻綜述、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首先講述研究規劃的教材內容符合我們的學習特點,具有科學性。而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對於我們本科師范生來說至關重要,開題報告的撰寫有選題依據及意義、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參考文獻目錄、文獻綜述等幾方面內容。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從短期目標來看具有實用意義,為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作好理論和初步的實踐准備;從師范生今後從事教師崗位來說,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准確掌握相關教育科研和理論,逐漸樹立正確的科研態度,掌握一定的科研程序、方法與技能,形成主動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的科研意識和科學素養,具備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長遠的實際意義。
㈥ 論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1000字作業 謝謝!
淺談教育科學研究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 在這個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不思進取,故而我們必須注重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教育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指顯性之下的隱性發展。如教師人格的完善,教師個性的張揚,教學風格的樹立,教育境界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科學研究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科研勢在必行。 首先開展各方面學習,更新教師觀念。 一、加強學習,大力開展「校本教研」。 開展教育科研,既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師從「教書匠」向「學者型」教師轉化的關鍵,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我們學校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起初,發給每位教師一本專用學習筆記本,要求教師寫讀書筆記或教學心得,有課題的教師每月要有一份課題研究小結。為將學習落實到位,教務處採取自學與集中學習的方式,並安排每周教研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閱讀教育、教學專著,學習他人開展教科研的成功經驗,撰寫教育教學心得,加強教學反思的落實,定期交流學習體會,並最終行成於文,交教科室存檔,作為業務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提高教師學習自覺性。 二、開通網路,利用多媒體教學。 我校為每個班級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方便教師的課堂教學。為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學校積極為教師創設學習條件,派專人負責接
收遠程教育學習資源,學校為老師配備了五十多台電腦,教師可隨時上網查閱所需資料,為教師理論學習提供了資源保障。 三、走出學校,開闊科研視野。 學校應該經常性選派老師們到外調研、學習新理論。老師們帶著問題與困惑走出去,帶著啟迪與思考歸來。 四、學校組織教師召開專題培訓會。學校安排專人負責科研培訓,內容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如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新課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上好一堂課,如何評好一堂課等。要求每位教師作好筆記,並寫學習心得,以此幫助教師成長。 其次教育科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專業成長是教師按照職業崗位需要,實現學科專業發展和教育專業發展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科知識的專業化;二是教育科學素養的專業化。我認為,教育科研的場域就在於在學科知識專業化的基礎之上幫助教師有機地實現教育科學素養的專業化。所謂的「研究熱情」「研究步驟」「研究成果撰寫」能力等等都隸屬於教育科學素養。它們是教育的靈魂,因為惟有其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為對學生心性的滋養。 在教研活動中,一些教師講述了發生在課堂上的一些教學「故事」,其中包括和孩子在相處過程中的一些收獲、用合作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用愛心轉化後進孩子等等。而在教師的教育隨筆中,我們同樣也看見了很多蘊含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充滿了教育智慧的教育行為。很顯然,這些教育素養更多的是教育科研過程潛移默
化帶給老師的。 培養教師的反思力。要求教師每節課後都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這堂課的閃光點在什麼地方,失誤的原因是什麼,做好分析紀錄,即教後記;每兩周總結一次教學中的得失,寫一篇反思紀錄;每半學期在總結課堂教學中發生的事件的基礎上,寫一篇敘事研究。使老師在反思中提高課堂效益,在反思中成長。 老師通過寫作,促進了教師學習由閱讀型學習、實踐型學習、研究型學習向寫作型學習的轉變,發揮出促讀、促思、促選擇、促創新的綜合功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們只有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把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形成教研相長的良性循環。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面向未來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