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力的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第2章第6節"摩擦力",在學生認識"力""彈力"和"重力"的基礎上,再認識摩擦力。《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列舉常見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並說明其意義",因此教材呈現很多實例,試圖從摩擦力的產生和摩擦力的方向、作用點、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摩擦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舉出生活中和摩擦有關的例子,但認識上還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樣的兩物體間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與什麼有關""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並不完全是阻力,有時也是動力"等。所以本課在教學、實驗中要針對這些難點,設置問題暴露學生認知不足,而後進行概念轉化,藉此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並建構滑動摩擦力概念。
2.學生通過列舉生活中滑動摩擦力的現象,進一步認識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3.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並熟悉控制變數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4.學生通過"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將會變得怎麼樣"的問題的思考和想像,理解摩擦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摩擦力概念的建構;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摩擦力概念建構及實驗過程中對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體驗感悟,走進"摩擦"
學習任務1:做一做,想一想。將手掌緊壓在桌面上,並慢慢拖動,使手在桌面上滑動。()你的手掌有什麼感覺?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塊,使它運動起來,觀察木塊離開手後運動狀態有什麼變化,並用所學知識解釋這一現象。
設計意圖:採用學生小組合作方式,在親身體驗基礎上討論、交流、體驗摩擦力的存在,感悟摩擦力會在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及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等,使對摩擦力這個概念的建構有真實的感悟作基礎。
學習任務2:看一看,想一想。觀察PPT中"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的畫面,談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及有何感受。觀察教材第114頁圖3-74,航天器的碎片經過大氣層的情境,並嘗試解釋這一現象。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例,讓學生認識氣體、液體的摩擦,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摩擦,並且體會科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務3: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你能利用手中的鉛筆、橡皮擦、書本等物體來製造摩擦力嗎?
設計意圖:學生對摩擦的初體驗之後,再通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製造摩擦力,使其對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說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存在的。
【環節二】動手實驗,探究"摩擦"
小車在桌面上運動一會兒停下來是由於受到摩擦力,手掌在桌面上拖動,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那麼摩擦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呢?
學習任務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相關。
建立假設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建立假設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器材准備:木塊、鉤碼、彈簧測力計、毛巾、木板。
檢驗假設1:
(1)控制變數:保持_____不變,______改變。
(2)使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記錄此時摩擦力的大小。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驗假設2:
(1)控制變數:保持_____不變,_____改變。
(2)使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記錄此時摩擦力的大小。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組實驗結束後請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活動建議"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經歷這個探究過程,體會實驗設計中控制變數法的應用,並通過實驗觀察、數據記錄、數據分析,針對探究的問題,自己總結結論。在這個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讓學生學習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嘗試著解決提出的問題。
【環節三】大膽想像,如果沒有"摩擦"
學習任務5:假如沒有摩擦,我們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情景?
設計意圖:課程標准中提出活動建議"討論假如沒有摩擦力的現象".對沒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想像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認識摩擦力的客觀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義。
六、教學反思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如何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學會自主學習呢?筆者認為,其著力點應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條件,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教師的教"服務"於學生的學,即創設一個學習者中心的課堂。在學習者中心的課堂中,教師要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發展和設計適當的任務,教師要向學生呈現"剛剛能處理的難題",即足夠的挑戰性以維持參與,但是不要太難,導致學生氣餒。因此,本案例中嘗試"任務驅動"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養成,同時達到"還學於生"的良好效果。
1.動手實踐任務,讓學生在體驗、感悟、理解
學生通過親身活動加深對知識的感受與體驗,從而牢固地記憶知識、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學習和遷移能力。任務1、2、3都是基於學生動手實踐,通過感受、拓展、再感受,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摩擦力概念,不斷地把更多的學習過程交給學生,並在學習目標和學習實踐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
2.實驗探究任務,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實驗是藉助儀器的間接的觀察。由於實驗是為了對假設進行檢驗,比直接觀察更具結構性,所以實驗活動是最能反映科學方法的活動,也是認知上較高層次的探究活動。任務4就是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涉及兩個變數,即壓力和粗糙程度,通過控制變數法可以對此問題進行有結構的探究,根據一定思路進行實驗設計,對非觀測變數進行有效的控制,而對觀測變數進行有效的觀測。通過實驗探究任務,學生學會思考解決問題、研究問題的方法,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
3.開拓思維任務,激發學生智慧火花
如果學生能使用已學習的內容來解決問題,這表明學生已經發生了知識的遷移。在學生學習摩擦力的基礎上,讓學生應用已學知識,通過任務5進行逆向思維。這將有利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理解程度的反饋和把握,並以此調控教學,有利於目標的達成。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
2.會正確使用彈簧秤,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二)教具
彈簧秤、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麼是力?力產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彈簧下掛一物體,物體對彈簧有一拉力,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各是什麼?說明這個力產生什麼效果。
二、新課引入
教師:請大家看課本圖87和圖88。回答這兩個圖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
這兩個圖說明了力有大小。
教師: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機把大塊的建築材料吊起來,起重機對物體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們背著書包上學,我們用的力很小。我們需要對力的大小進行測量。
三、力的單位
教師:要測量力的大小,首先應該規定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而命名的。
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在初中階段暫時不能討論,我們只要對「牛頓」這個力的單位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就夠了。
多大的力是1牛頓?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1牛頓。拿起一塊磚用的力大約是20牛頓。運動員舉起杠鈴時需要用1000至3000牛頓的力。
四、彈簧秤
教師: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演示並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
2.觀察彈簧秤
(l)彈簧秤上刻度數值是用什麼作單位的?
(學生觀察、回答:彈簧秤上的刻度數值用牛頓作單位)
(2)彈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數值是多少?
(學生回答:最大刻度數值是5牛頓)
教師:彈簧秤上最大刻度數值就是這個彈簧秤的量程。彈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過它的量程,否則彈簧秤就會損壞。我們今天所用的彈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頓。
(3)彈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0.2牛頓)
教師:不同的彈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應該根據刻度數值和格的數目去計算。
(4)零刻度的調整
教師:看看你所用的彈簧秤,當不受拉力時,指針是不是對准零刻度線,如果沒對准,請你調整好。
(學生調整)
教師: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時,應該先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進行零刻度的調整。
3.學生實驗
(1)用手拉彈簧秤的鉤,大家親自感受1牛頓和5牛頓的力有多大。
(學生操作)
(2)每人一個木塊,用彈簧秤拉著它在空中靜止不動,測量拉力。
(學生操作)
(3)使木塊勻速直線上升,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4)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教師:從剛才的實驗可以看出,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
(5)現在用一根頭發拴在彈簧秤的鉤上。測量將頭發拉斷時的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教師: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五、總結
1.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3.使用彈簧秤時,應先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進行零刻度的調整。測量力時,不得超過它的量程。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完成節後的練習。
第二節力的測量教案之一
—、活動:
探究影響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設計實驗
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
5.交流與評價
二、判斷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勢能
四、學生小結本節課內容
五、布置作業
討論圖8-12至圖8-14提出的問題,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據圖8-15介紹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
提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
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一步修正。
結論: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它的質量成正比。
關系式:G=mg
g=9.8N/kg
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一定的評價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過演示課本圖8-17實驗,讓學生明確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演示被舉高的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能對其它物體做功,而具有重力勢能參與體驗,參與討論。
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的重力,並正確讀數,記錄數據。
猜想1: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猜想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猜想3:……
根據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小組交流探究結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體所受的重力是4.41N.
體驗豎直方向是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情境和兒歌學習律動《愛吃巧克力的老鼠》。
2、通過誇張的動作和表情表現小老鼠的形象。
3、活動中情緒愉快,體驗與同伴共同律動的快樂。
活動准備:
老鼠頭飾、音樂磁帶、地墊、巧克力、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導語:這是什麼?(巧克力)小朋友們喜歡吃嗎?有一隻小動物也很喜歡呦。
1、讓我們來聽一聽小老鼠吃巧克力的故事。
二、完整欣賞音樂,感受老鼠的音樂形象。
教師導語:「有一首音樂也會講小老鼠的故事,我們來聽一聽,音樂的什麼地方是小老鼠在吃巧克力;什麼地方是小老鼠在跳舞;什麼地方是用手添巧克力的。」
三、利用兒歌學習律動《愛吃巧克力的老鼠》
1、學習小老鼠吃巧克力的動作
教師導語:「小老鼠是怎麼吃巧克力的時候可開心呢。那他是怎麼吃的呢?吃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呢?」
2、學習小老鼠跳舞的動作。教師導語:「小老鼠吃的開心還跳起了舞呢,我們一起學學看吧!」
3、學習小老鼠添手的動作
教師導語:「小老鼠可喜歡吃巧克力啦,連化在手上的也不放過奧。」
四、配樂完整律動
1、鼓勵幼兒表演律動
教師導語:「比一比誰最愛吃巧克力。」
2、邀請客人老師表演律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這節課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課本從學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歸納出力的初步概念,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時對以後物理概念的教學起著參照、類比的作用,然後引導學生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讓學生形成一個有關力的初步的物理圖景,無疑"力"這節課的教學對後續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②、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慾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而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養學生敢於公開自己見解,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啟發和講解結合法。
為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全面發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採用多媒體演示法很好地解決了"實驗教材的圖畫多於文字"的鮮明特點,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採用啟發式教學思想和讓學生探究結果的方法,注重雙邊活動,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究,自己公開見解,自己總結結果,而不是我直接給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啟發+規范"("啟發"是指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調動了學生的心智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主要是動腦。"規范"是指為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採用啟發式教學時,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得出的結論是各式各樣的,結論的表述可能也是不準確或個性化的,此時教師就應當因勢利導,把學生得出的結論統一到《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上來,使結論標准化)。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圖景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常見的力現象導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力現象的興趣。
2、新課教學
媒體演示、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
本節課有三個問題"力是什麼?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講每個問題時都貫徹了"媒體演示、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教學思想。
如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時,我首先用多媒體依次演示課本提供的6種與力相關的圖景,從表象看,這些圖景各不相同。它們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動物;有的涉及無生命的磁鐵、推土機;有的發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觸,有的則不接觸;作用方式則有舉、推、拉、吸引、排斥……在這些不同情景的背後,又隱含著共同點--都與力有關。在我的啟發與引導下,並給予適當的點撥與提示。
課時:
1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調節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狀、體積相同的鐵塊、木塊各一個,捲成一團的廢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個,自製潛水艇模型,潛水艇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演示:先讓學生注意鐵塊、木塊體積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後把鐵塊、木塊一同浸沒水中,同時放手,讓學生觀察。
依次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1.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各受到什麼力的作用?為什麼一個浮起,一個沉下?
2.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為什麼?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為什麼?
3.木塊、鐵塊的體積相等,為什麼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導學生認識是因為密度不相等)
小結:像鐵塊、木塊這些實心的物體,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們浸沒在水裡,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體的密度跟水一樣,它將怎樣呢?
二、講新課
將橡皮泥、廢牙膏皮(鋁的)分別放在兩個玻璃水槽旁。
教師講:橡皮泥、鋁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兩名學生分別做這兩個實驗,並讓他們每個人試著說明自己採用的辦法為什麼能達到要求。然後,教師就著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結。)
小結:密度比水大的物質,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這時,這個物體受到的重力雖然沒變,但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邊講邊板書:
三、浮力的應用
1、採用「空心」的辦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師講:密度小於水的物質,像木材,做成獨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運送更多的人和貨物.密度大於水的物質,像橡皮泥、鋁,做成空心,也能調節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關系,使它下沉、懸浮或漂浮.現在看看技術上怎樣利用這個道理。先看看輪船。
問:輪船是鋼鐵做的,鋼鐵的密度比水大還是比水小?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小結邊板書。)
2、浮力的利用
(1)輪船 用空心辦法,增大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
問:如果一隻輪船,它本身和裝的貨物總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開的水重多少牛?它排開的水的質量是多少噸?(簡單交代什麼叫排水量)
討論:這只船如果從河水駛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變不變?它排開的水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
(2)潛水艇
演示:潛水艇掛圖,潛水艇模型。(邊講解邊板書)
用改變水艙中水量的辦法,使潛水艇受到的重力大於、等於或小於受到的浮力。
(3)氣球和飛艇(讓學生看課文而後問學生)
問:氣球、飛艇採用了什麼辦法使它能夠受到空氣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用充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氫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麼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麼辦法?
三、小結(略)
四、布置作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