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需求分析常用方法

需求分析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22 11:01:05

❶ 簡要闡述需求分析的幾大技巧

❷ 項目管理中做需求分析常用的工具有哪些

1、理解需求捕捉時的主要方法:

用戶故事、業務概念分析、最小原型法;

2、理解需求分析/需求建模的主流方法:

User Story
用戶故事、UseCase用戶用例、數據流圖、有限狀態集圖、實體/關系圖從PMBOK書里的介紹來看,可以用訪談、焦點小組、引導式研討會、群體創新技術、群體決策技術、觀察、原型法、標桿對照、文件分析等等

❸ 項目需求分析的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只強調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結構化方法,動態分析法等(個人認為,對初學者不必深究這些方法,實際上我也從來沒用過這些方法)在此不討論.
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軟考等常考的知識點).原型就是軟體的一個早期可運行的版本,它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
原型化方法就是盡可能快地建造一個粗糙的系統,這系統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這個系統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這樣一個系統的目的是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演算法的可行性,技術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等.如,為了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軟體工具快速的建造一個原型系統,這個系統只是一個界面,然後聽取用戶的意見,改進這個原型.以後的目標系統就在原型系統的基礎上開發.
原型主要有三種類型(軟考考過):探索型,實驗型,進化型.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對目標系統的要求,確定所希望的特性,並探討多種方案的可行性.實驗型:用於大規模開發和實現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適,規格說明是否可靠.進化型:目的不在於改進規格說明,而是將系統建造得易於變化,在改進原型的過程中,逐步將原型進化成最終系統。
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是有兩種不同的策略:廢棄策略,追加策略.廢棄策略:先建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針對這個系統反復進行修改,形成比較好的思想,據此設計出較完整,准確,一致,可靠的最終系統.系統構造完成後,原來的模型系統就被廢棄不用.探索型和實驗型屬於這種策略。
追加策略:先構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作為最終系統的核心,然後通過不斷地擴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發展成為最終系統。進化型屬於這種策略.

❹ 需求分析有哪幾個步驟

一、需求獲取階段
在需求獲取階段,需要做好收集和管理兩件事。

這些需求既有產品經理主動挖掘的,也有從用戶、運營、業務方、領導等渠道被動獲取的,無論哪個渠道來的需求,都需要有一個正式的地方進行管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需求池。

不過,對於多方關注的重點需求,通過需求池來向各方同步就不太合適了:

一是因為需求池內容太多、太雜,向業務方、領導匯報的時候會有很多干擾信息,難以快速抓住重點;
二是因為需求池裡面可能有些需求不適合完全公開。
這時我們就需要使用《事項跟蹤表》來單獨跟進,形式上用Excel、PPT都可以。

而放在《事項跟蹤表》里的需求,也要在需求池裡記錄下來,即需求池是做全量需求管理的,《事項跟蹤表》是做重點需求跟進、匯報的。

二、需求分析階段
1. 分析內容
需求分析主要從需求要素、定位、分解、優先順序四個方面進行。

1)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分析是從需求本身出發,不考慮其他因素。

這些要素包括:內容、用戶/角色、頻次、價值、場景-動機、強度六個方面,這些要素的含義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了,這里說一下分析各個要素的目的是什麼:

分析需求內容,是為了弄清楚需求是什麼;
分析需求用戶/角色,是為了弄清楚需求為誰服務;
分析需求頻次、強度,是為了弄清楚需求對用戶的重要性、緊迫程度;
分析需求場景-動機,是為了弄清楚需求真偽、用戶目的,更深入的理解需求;
分析需求價值,是為了弄清楚需求值不值得做。
2)定位分析

需求的定位分析是分析需求對產品當前階段目標的意義。

分析需求的定位,有以下兩個目的:

一是作為優先順序排期的判斷條件之一,如果需求與產品當前階段的目標密切相關,則需要作為高優先順序上線;
二是為了框定需求范圍。每個需求的實現程度都有深有淺,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了解了需求之於產品的定位,就能判斷需求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一個需求對產品很重要,那就需要做得很豐富,如果只是輔助需求,則需要適當輕量。
3)需求分解

原始需求的顆粒度往往較粗,不利於後續的分析、設計、開發等工作,所以我們需要對這些顆粒度較粗的原始需求進行分解,分解為一個個完整、獨立、可實現的子需求。

4)優先順序分析

優先順序分析是以拆解後的子需求為單位進行的,根據各類優先順序的判斷方法、原則,初步評估各個子需求的上線順序及時間。

2. 常見問題
需求分析應該是大家從入行那天就知道要做的事,但大多數同學在做需求分析時會犯以下三個比較常見的錯誤。

1)缺乏系統性

這是在分析中最常見的問題,即很多同學在分析需求時沒有系統性的框架,導致很多方面沒有分析到、考慮到,從而對需求認識不全面。

2)缺乏深度

對需求某些要素認識比較淺,不夠細致深入,例如在分析需求的用戶時,沒有對用戶分層、切片,對各個分層的用戶也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對用戶只有一個籠統、模糊的認識,最後自然無法深入進去。

不過分析是否有深度的定義其實很難把握,也缺乏明確的判斷標准,需要隨著分析者思維能力的提升、信息量的提升來加強。

❺ 需求分析的步驟有哪些

一、需求識別
需求人員在此步驟應該分析需求類別、需求復雜度和需求價值用來確定需求實施的優先順序。

1.需求類別確認:

需求類別包含流程類需求、統計分析類需求、介面類需求,一個需求可能為某一類型需求,也可能包含多類需求。

確認需求類別後應對每類需求的數量進行初步分析(比如流程類需求包含幾個流程、統計分析類需求包含幾個報表、介面類需求包含幾個介面)。

2.需求復雜度分析:

一般需求受理工作量在1-5人天的需求復雜度低,工作量在5-15人天的需求復雜度中,工作量在15人天以上需求復雜度高。(工作量表示需求受理全過程需求人員需要付出的工作量)。

3.價值分析:

需求人員收到需求後應根據收集需求內容初步分析需求痛點/目標、需求復雜度、業務重要程度確定需求價值,需求價值分析
二、業務流程/統計查詢/介面分析
針對流程類需求必須進行業務流程分析,統計查詢和介面類需求可不進行詳細的流程分析。

1.業務流程分為部門級、組織級和崗位級

部門級流程關注脈絡需要分析涉及哪些具體崗位、執行活動、每個活動之間的關聯關系,它是需求分析的主線條,也是流程分析的主要產物。
組織級流程關注宏觀一般不會直接繪制,是對部門級流程的概括和抽象。
崗位級流程關注每個業務活動的執行步驟屬需求細節范疇,在流程分析階段不要過度進入細節。
2.需求識別階段確認的流程均為部門級流程

需求人員在進行流程分析應遵循如下方法:

(1)業務流程確認:

一個流程為一個業務事件,一般是外部角色發起或系統內部主動發起(比如時間事件或狀態事件),發起後會觸發一系列業務活動。

(2)角色及業務活動確認:

流程圖中的每個泳道都必須對應到角色,每個角色對應多個業務活動。需求人員在確認業務活動時一定要保證活動的粒度,一個業務活動一定是由一個角色完成且每個業務活動都是有價值的活動。

比如項目輸入項目名稱是一個執行步驟,這個動作沒有價值,項目經理查詢項目信息就是一個業務活動。

在需求描述時針對線下活動或新增活動應該應標識區分。

(3)業務活動間關系及數據確認:

確定所有業務活動的前後置關系,並明確流程間的傳遞的數據實體。

(4)流程整體瓶頸分析:

一般若某個角色業務活動工作量較大,或流程涉及高級領導,一般都會造成瓶頸,這種情況需求人員應想辦法分散工作量提出流程優化建議。

3.針對統計查詢類需求及介面類需求,按照上述業務活動確定原則分析、確定角色,並明確每個角色所執行的業務活動即可。

三、數據實體分析
針對流程類需求需要分析各業務活動傳遞的數據實體,統計分析類需求需要分析統計查詢條件和查詢展現兩類數據實體、介面類需求需要分析介面傳遞數據實體,具體分析包含如下內容:

1.明確數據實體:

確認需要分析的所有數據實體,明確哪些為系統原有實體、哪些為新增實體、哪些為改造實體。

2.明確所有數據實體間關系:

實體間關系包含(1對1、1對多、多對多),另外需要分析數據實體變更是否需要保留版本,實體刪除(邏輯刪除、物理刪除)是否影響其它數據實體。

3.明確數據實體欄位:

針對新增數據或改造數據實體需要明確新增欄位的名稱、欄位類型、是否必填、欄位取值方式(人工輸入、系統自動繼承自其它數據實體、系統自動計算需要明確計算公式)。

4.數據許可權分析:

需要分析不同角色在數據許可權方面的差異,若涉及縱向多級用戶,要說明對於集團/省/地市用戶的數據隔離。

四、角色及使用場景分析
一般來說每個業務活動是對用戶使用場景的抽象,每個業務活動可能包含多個場景,分析使用場景時應按照業務活動為主線逐個進行分析,每個業務活動分析時應包含如下內容:

1.明確活動執行角色。

2.明確活動執行的前置條件和後置條件。

3.明確不同場景:

一個業務活動可能包含正常的使用場景、備選使用場景和異常使用場景;

4.明確每個場景的執行步驟:

描述執行步驟時應使用簡單的語法,主語明確語義易於理解,每個步驟不應該在任何一方(執行角色、系統)停留兩部以上,重點描述如何交互。

5.業務規則和約束:

明確在每個業務活動下應遵循的業務規則和約束,這里一般是與業務流程相關的行為規則(比如項目周期時長超過90天必須提交二級領導審批),或與數據實體相關的數據規則(需求交接單拒收時候必須填寫拒收原因,且拒收原因不能超過500字)。

五、系統功能分析

❻ 需求分析有哪兩種主要分析方法

從系統分析出發,可將需求分析方法大致分為功能分解方法、結構化分析方法、信息建模法和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
(1)功能分解方法。
將新系統作為多功能模塊的組合。各功能義可分解為若乾子功能及介面,子功能再繼續分解。便可得到系統的雛形,即功能分解——功能、子功能、功能介面。
(2)結構化分析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是一種從問題空間到某種表示的映射方法,是結構化方法中重要且被普遍接受的表示系統,由數據流圖和數據詞典構成並表示。此分析法又稱為數據流法。其基本策略是跟蹤數據流,即研究問題域中數據流動方式及在各個環節上所進行的處理,從而發現數據流和加工。結構化分析可定義為數據流、數據處理或加工、數據存儲、端點、處理說明和數據字典。
(3)信息建模方法。
它從數據角度對現實世界建立模型。大型軟體較復雜;很難直接對其分析和設計,常藉助模型。模型是開發中常用工具,系統包括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和決策支持。實質上,也可看成由一系列有序模型構成,其有序模型通常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數據模型、控制模型和決策模型。有序是指這些模型是分別在系統的不同開發階段及開發層次一同建立的。建立系統常用的基本工具是E—R圖。經過改進後稱為信息建模法,後來又發展為語義數據建模方法,並引入了許多面向對象的特點。
信息建模可定義為實體或對象、屬性、關系、父類型/子類型和關聯對象。此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實體和關系,基本工具是E-R圖,其基本要素由實體、屬性和聯系構成。該方法的基本策略是從現實中找出實體,然後再用屬性進行描述。

❼ 需求收集的常見方法有哪些

需求收集的常見方法有:

1、用戶訪談:找尋目標用戶並近距離接觸,最好是以會面的形式,也可以採取電話溝通等途徑增進了解,目的是通過交談了解用戶真實感受。

2、調查問卷:通過線上問卷的形式(有實體的也可以線下收集,但會增加統計工作量),設置一些有關產品功能、使用方面的問題。最終通過統計收集來的問卷信息,獲取用戶需求分布並直觀解讀各項數據情況。

3、可用性測試:製作高保真demo或可操作原型提供給目標用戶試用,觀察用戶操作使用過程,並誘導用戶說出操作原因。

4、數據分析:對前端、後端設置埋點,統計並記錄用戶與產品相關聯的數據信息,如按鈕點擊、UV、PV等。

(7)需求分析常用方法擴展閱讀:

需求收集階段完成後,你就會驚喜的發現,需求鋪天蓋地而來,但面對五花八門的需求該如何取捨,這可就是一門學問了。

在需求分析階段,我們要做的是對需求初步挖掘,目的是找出用戶的實際心理需求。在此過程中,實現對需求從標到本的剖析,探究表象背後的真實目的。雖然看上去很高深,其實,最終的分析結果只決定該需求是否有被記錄下來的必要。

就像用戶需要一匹馬(需求),在對用戶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之後,發現他其實是想更快的前往某地(目標)。而我們的工作,正是服務於那些有出行要求的人。我們有能力滿足他們的需求,在此基礎之上,讓用戶能通過我們提供的方式更好的出行。那麼,這個需求就有必要被記錄下來。

❽ 需求分析常用方法

行為事件分析

行為事件分析是根據運營關鍵指標對用戶特定事件進行分析。通過追蹤或記錄用戶行為事件,可以快速的了解到事件的趨勢走向和用戶的完成情況。

以用戶投標的行為事件為例,出借人在完成投標過程中,所進行的注冊、認證、開戶、充值、投資等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事件,也是完成投標成功的一個完整事件。
確定投標行為事件後,我們可以根據事件屬性細分維度:用戶來源、性別、出生年月、注冊時間、綁卡時間、首次充值時間、首次投資時間、標的ID,標名、期限、利率、還款方式等。然後從中找出符合指標的規律,並制定針對性的措施。

用戶留存分析

用戶留存分析是一種用來分析用戶參與情況與活躍程度的模型。通過留存量和留存率,可以了解用戶的留存和流失狀況。比如用次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等指標來衡量產品的人氣或粘度。以渠道訪問的用戶留存為例,我們對APP端有過訪問行為的渠道用戶進行留存分析。用戶留存一般符合40-20-10法則,即新用戶的次日留存應該大於40%,周留存大於20%,月留存大於10%才符合業務標准。我們做用戶留存分析主要驗證是否達到既定的運營目標,進而影響下一步的產品決策。

漏斗模型分析

漏斗模型分析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描述各個階段中關鍵環節的用戶轉化和流失率情況。比如在日常活動運營中,通過確定各個環節的流失率,分析用戶怎麼流失、為什麼流失、在哪裡流失。找到需要改進的環節,要重點關注,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整體轉化率。

邀請人將活動專題頁分享給好友,之後進行的注冊、認證、開戶、充值到投資,用漏斗模型分析一些關鍵節點的轉化率。其中用戶注冊轉化率為68%,實名認證轉化率為45%,綁卡開戶轉化率為29%,線上充值轉化率為17%,投資標的轉化率為8%。
漏斗模型分析可以驗證整個流程的設計是否合理。經過對比發現,訪問到注冊的轉化率為68%,遠低於預期的80%。這次運營策略是用戶必須先注冊才能領取新手福利。之後採取A/B測試的方式,優化為先領取新手福利再誘導用戶注冊。經過數據對比分析,注冊轉化率提升了20%。因此,通過對各環節相關轉化率的比較,可以發現運營活動中哪些環節的轉化率沒有達到預期指標,從而發現問題所在,並找到優化方向。

行為路徑分析

行為路徑分析就是分析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訪問路徑。通過對行為路徑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用戶最常用的功能和使用路徑。並從頁面的多維度分析,追蹤用戶轉化路徑,提升產品用戶體驗。

不管是產品冷啟動,還是日常活動營銷,做行為路徑分析首先要梳理用戶行為軌跡。用戶行為軌跡包括認知、熟悉、試用、使用到忠誠等。軌跡背後反映的是用戶特徵,這些特徵對產品運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可以記錄用戶從注冊、認證、開戶、充值到投資的行為軌跡。通過分析用戶的這些行為軌跡數據,來驗證訪問路徑是否和預期指標的一致。

❾ 軟體工程中常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一、過濾需求的方法
做後端系統,要學會的第一個技能就是砍需求。也就是過濾需求。

這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是體現後端產品價值判斷的基礎。

過濾需求的方法,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判斷需求是否是偽需求,應該被過濾掉。

1. 用戶場景模擬法
後端產品的出發點就是幫助業務用戶,因此在調研需求的時候要模擬業務的場景,分析業務用戶提到的需求是否能解決他的問題。

如果不能幫助用戶,那麼這個需求就可能是偽需求。

以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貨到付款」類型的訂單會因為缺貨而無法發出,如果超過一定的時間,客服就會跟顧客溝通,幫顧客取消訂單。

需求:由於這種訂單的數量還是蠻多的,逐個取消太費時間,因此業務用戶要求在「缺貨訂單」列表頁增加「批量取消訂單」按鈕。

分析:調研到業務操作場景,是先找到該類缺貨訂單,然後和顧客溝通,顧客同意刪除,才進行刪除。也就是逐個溝通確認,再逐個取消訂單的,所以「批量取消訂單」無法被有效使用。

因此,該需求是個偽需求,應該被過濾掉。

2. 功能歸屬分析
專門的系統做專職功能,有助於合理的產品體系建設。

因此需求調研的時候,可以通過系統的定位,判斷需求是否應該在該系統完成。

如果不屬於該系統范疇,那麼直接說服需求方更換方案。以

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CRM系統(顧客關系管理系統)有一個顧客標簽生成功能,就是根據顧客的消費行為數據,自動對應關聯上標簽,如優質顧客、高潛力顧客、欺詐顧客等。

需求:業務用戶提出需求,除了做上述的基礎標簽之外,還要做出英語版本的標簽(就是把標簽文案翻譯成英文),這樣歐美員工可以在英語版本的系統下使用。

分析:調研到翻譯之後的標簽不是在CRM系統使用的,而是給到SMS(客服系統)使用的。

所以應該由SMS根據CMS提供的基礎標簽數據,自己做二次的衍生。

之所以這樣,首先是為了避免未來更多語言版本的擴展需求或更多系統提出類似的需求;

其次,CRM系統已經完成了「接力賽」的第一棒,創造了基礎數據,那麼其他系統要特殊化使用,完全可以自行進行特殊化處理,無需耦合回CRM系統。

結論:案例的需求本身是真需求,並且實現上也沒難度,但是該功能的定位超出了本系統范疇,專門系統做專職功能,化衍生需求應該在下游執行。

否則,耦合性過高只會增加系統的復雜程度,難以維護和擴展。

二、拆分和聚合的方法
1. 拆分需求法
業務用戶提出一個需求,很可能只是短短的一段話。

但是不要高興太早,可能這一句話暗含了很多線索,因此要善於拆分:

先找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再圍繞核心點,理清前、後、左、右、上、下的旁系需求點。

每個需求點再當做一個子需求進行調研,最後再聚合在一起。

以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訂單業務的類型很多,訂單退貨之後需要創建售後單據,但是因為數量大,所以花費很多人力,且手動創建有出錯的風險。

需求:業務提出的需求是「增加退貨訂單自動創建售後單的功能」,這是個一句話需求。

該一句話需求,其實包含了多種具體的訂單類型和場景,那麼我們就要拆分調研,拆分的維度比如:

自營訂單、第三方訂單、貨到付款訂單、先款後貨訂單、部分退貨訂單、完全退貨訂單、服裝事業部訂單、電子事業部訂單等,其中每一個維度就相當於一個小需求。

這里不一一展開。

2. 聚合需求法
拆分法是對單個需求分解成若干小需求進行調研,聚合法相反,是找到許多個相互關聯的小需求的共性,然後統籌成一個大需求去完成。例如:

由於業務用戶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各自為政,於是張三、李四可能都對一個業務流程有相同的需求,或者對同一個功能有相同的優化期望,結果倆人分別提了需求過來。那麼產品經理就要找到二者背後的相關性和交叉區。

然後統籌規劃,聚合在一起當作一個需求來調研,最終輸出一個整體的需求調研結果。

三、利用輔助功能調研需求
調研產品現有功能,可以用來確認原有功能的邏輯,或者確定新需求方案是否可行。

比如業務用戶需要更新一個功能,為了避免更新出錯或遺漏,產品經理需要知道修改前和修改後是否會能正常運行。

最基礎的辦法就是自己設計一個測試用例,記錄操作方式、狀態變化、數據流向等。看看下面的例子:

背景:從銷售網站獲取到OMS系統(訂單管理系統)的訂單信息中帶著顧客的郵箱。顧客下完單,可能會在銷售網站修改郵箱,而此時已經獲取到OMS的歷史訂單中的郵箱是不變的。

需求:顧客若在銷售網站修改郵箱,要求已獲取到OMS的該顧客的訂單中的郵箱也要同步修改。

分析:需求是很明白的,也有它的意義,但有風險。

因為我們知道訂單信息貫穿於整個訂單流轉過程中,牽扯到訂單編輯、審核、取消、配貨、發貨等,而這些環節跳轉的觸發條件可能就是某個信息更新(這裡面就可能包括有郵箱更新)。

因此,更新郵箱是否會影響流程中的某些環節,一時間很難准確知道。

於是,我們可以採用預測試的方式,設計測試用例,在測試機運行一些訂單,觀察各個環節郵箱變更的影響,然後收集起來分析對策。

測試法就像是探雷一樣,主要用來解決未知風險點。這個方式的重點是記錄和分析操作前狀態、操作位點、操作後狀態、操作後觸發的連鎖反應、數據流向等。

四、「拔蘿卜帶出泥」的方式調研需求
調研需求時,產品經理要拔蘿卜帶出泥,挖掘用戶沒看到的需求點和價值。

舉例說明:

背景:公司入駐到銷售平台後,銷售平台會對入駐的店鋪的違規行為進行罰款。

需求:業務用戶提出需求,將銷售平台的罰款數據抓取到訂單系統,關聯訂單數據,以便進行人工分析。

分析:

第一步,先拆分需求,確定什麼是罰款數據,總共有哪些罰款種類,需要對接哪些罰款種類,罰款數據與訂單系統關聯方式是什麼,是否都能關聯到,關聯不到怎麼辦,銷售平台是否已經提供了公用的罰款介面,Token(請求許可權)如何獲取,抓取頻率怎麼樣,數據增長幅度多大,獲取之後做哪些展示和搜索,用戶許可權怎麼設置,需要和訂單系統做哪些交互,該需求的價值是什麼……

第二步,挖掘需求:是否需要作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規則是什麼;是否需要做監控和預警,是否需要指派負責人;其他業務人員是否也有類似需求,其他平台是否也有類似需求……

通過「拔蘿卜帶出泥」的方式,連帶出更多需求點。將上述調研結果重新組裝起來,得到一個系統化的完整需求。

羅列出需求要點和對應的驗收目標,這樣使得需求具象化,同時又不會遺漏細節,內部充實,外部閉環,並且進行了價值挖掘,做成控制閾值、預警、責任人分派、趨勢分析、損失分析等高價值的功能,超出業務的預期。

❿ 需求分析有哪三種方法2,什麼是面向數據結構方法

它首先用結構化分析(SA)對軟體進行需求分析,然後用結構化設計(SD)方法進行總體設計,最後是結構化編程(SP)。它給出了兩類典型的軟體結構(變換型和事務型)使軟體開發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三種基本的結構形式就是順序、選擇和重復。三種數據結構可以進行組合,形成復雜的結構體系。這一方法從目標系統的輸入、輸出數據結構入手,導出程序框架結構,再補充其它細節,就可得到完整的程序結構圖。這一方法對輸入、輸出數據結構明確的中小型系統特別有效,如商業應用中的文件表格處理。該方法也可與其它方法結合,用於模塊的詳細設計。

閱讀全文

與需求分析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什麼掙快錢的方法 瀏覽:889
蛀牙疼怎麼辦立刻止疼最簡便的方法 瀏覽:724
快速折衣服的方法視頻 瀏覽:440
可口可樂桌子如何安裝方法 瀏覽:970
易視眼監控網路連接方法視頻 瀏覽:551
如何保護臉部的好方法 瀏覽:724
手機拍攝動畫的方法 瀏覽:640
白內障初期治療方法 瀏覽:430
兒童遠視治療方法 瀏覽:113
小鳥的研究方法 瀏覽:706
麝香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292
嗓子那一塊疼有什麼解決方法 瀏覽:676
pcr支原體檢測方法 瀏覽:367
照明線路電阻測量方法 瀏覽:661
福建油條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156
鱟試劑檢測細菌內毒素的方法主要有 瀏覽:904
空調製冷故障解決方法 瀏覽:214
香蒲麗使用方法 瀏覽:290
面部瘺管的治療方法 瀏覽:200
音箱支架安裝方法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