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策略研究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怎麼寫
一、學生分層的體現:通過對學生一個階段的考查,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類分層。分層的主要依據是基礎和成績,把學業水平相當的學生分在同一層次里。同時,分層時注意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科的互補性,力求在同一層次里的學生能夠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提高成績,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有利的學習小環境。
二、教學過程體現分層:教學過程的分層是分層教學的重要內容。其主要體現在分層次的授課內容,上課時,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講解同一節內容時對其有目的的增加難度,增加題量;而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就採取降低難度,減少題量,作到在課堂上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使得他們在每一節課上都有收獲,都能穴道東西,漸漸地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樹立信心,實現逐步的轉化。如:學習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對例題的講解進行了優化,通過測試反饋效果很明顯,體現了例題優化的優勢。
三、作業體現分層:教學過程中實行了分層處理,作業也應當是同步的。因為在授課時對學生的要求不一樣,自然對學生的作業也應針對性的優化布置。通常是針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設計的作業是比較難,量比較多,具有創新性;而對學習困難生,則是設計一些比較基礎,容易掌握知識點的相關習題。在習題的設計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控制。這樣做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對學生實現逐層轉化,體現分層作業的優越性。
四、測評體現分層:測評作為檢驗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上述的幾個環節都進行了分層處理,那麼在也應當是相互呼應的。測評中所使用的試卷及其他的方式都是實事先經過精心設計,難易有度,控制到位,做到基本符合各層次,能反映出他們各階段的學習情況。讓學生通過分層測評感覺到學有所獲,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樹立對學習的信心,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學習。
Ⅱ 如何有效地進行分層教學或指導的策略研討
有效地進行分層教學或指導的策略研討方法如下:
1、了解學情,對學生劃分層次。
劃分層次是分層教學的前提,教師必須充分調查,根據學生平時表現,作業完成好壞,學習習慣好壞,課堂聽講、,回答問題等情況,通過詢問、調查、測試等方法,將學生分為甲、乙、丙三類,而不分成好中差,這樣即可分層,又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受傷害。
2、備課時教學目標分層。
物理教師在備課時,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於丙類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對於乙類學生側重基礎知識,同時注重培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於甲類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側重發展能力,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師要按照同樣的《物理課程標准》、同樣的教材、同樣的進度備出不同層次的課,講課時也由易到難,針對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使他們不同層次的掌握學習內容。總之對於不同的學生要提出切合實際的不同目標要求,採用不同的指導方法,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
3、上課時,課堂教學的分層。
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環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共同目標,統一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更應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應給甲等生足夠的發揮空間和自主空間,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動研究、自主創新的精神,對乙等生教師在教學之餘,應在教學重點、難點內容上給予適當的指導,以幫助他們高效掌握,帶動其學習更多的知識。
4、布置作業時,作業分層。
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在作業的布置上,需分層布置。學生作業分課內、課外兩類,課內作業全班統一標准,統一要求。這是根據課標、教材的基本要求設計的,面向中等學生,差生經過努力也能完成,課外作業則分層設計。
一是拔尖提高題,即根據甲等生的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布置一些難度較大、思考性極強的習題,刺激學生的求知慾;針對乙等學生應該以課後習題為主,使其會運用課堂知識。
針對丙等生,應以簡單的知識鞏固題為主,反復練習,使其對課堂知識進行再次復習,加深印象。將難度較大的課後習題分解成幾個小題或給予具體提示。
5、學習評價分層。
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也不能採用統一的標准。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考卷、回答問題,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丙等生,要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看到希望,逐漸消除自卑感。
對乙等生,採用激勵評價,既指出優點,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甘落後,積極向上;對學習信心足的甲等生,採用競爭評價,堅持高標准、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更加努力。在考查、評價的基礎上,每學期集中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兩到三次,並進行必要的層次調整。
對進步明顯的學生提高一個層次,對學習退步的學生則給予提醒、鼓勵,幫助其分析原因,樹立信心。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而且有利於學生看到自身的進步和不足,保持積極進取的學習熱情。
分層教學教師的要求:
(1)進行分層教學前,教師必須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正確評價學生的情況,然後對學生分層劃類。
(2)學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學生的分層也不能一成不變。作為教師要以動態的觀點實施分層教學,體現在組織分層、目標分層、合作學習、信息反饋、練習分層、評價過程分層等方面。
為了有利於每個學生的發展,要經常了解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只有這樣,教學方法才能切中要害,使分層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3)教師也要積極學習,了解信息,更新知識,更新觀念,經常補充教案,更新例題、實驗和學生練習題、檢測題,完善方法,提高分層教學效果。
Ⅲ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分層施教課題研究
實施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
面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傳統教育,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質疑,逐漸認識到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人應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教育要以人為本的呼喚已越來越強烈。這種質疑,促使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處於不斷變革之中。
我校從「正視差異,承認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基本理念出發,
1997年起在房地產價格評估專業等進行數學分層教學的嘗試,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區別對待差異、分層遞進,達到個體優勢發展為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模式,努力走出一條穩步提高教學質量之路。
一、 分層教學實施背景分析
(一) 理論背景
1. 分層教學的提出背景
分層教學是一個古老的教學話題,17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闡述了「班級授課制」。從此,班級授課製取代了歷史悠久的個別化教學。「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口號,拓展了教育的知識范圍,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教育,開始從貴族走向平民。它顯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一位老師可以同時教幾十個學生,按年齡隨機編班,照統一時間授課,教師以相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則以相同方式學習相同的學科,然後以相同的測試接受統一的評價,從而甄別出成績好與差的學生。
有其利,必有其弊。班級授課難免顧此失彼,顧了共性就顧不了個性。而人是差異最大的生靈,世界上不會有兩個或多個相同的人。
19世紀末期,有人開始倡導「按學力、成績分班分組教學」的組織形式,以糾正班級授課制的弊端。可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遭到非議:不民主、易造成對「低能兒童」的歧視和「高能兒童」的嬌寵。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歐美各國意識到科學技術落後的危險,產生了加速培養尖端人才的緊迫感,於是,對上世紀的「分組教學」又重新認識評價。
真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 因材施教理論
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為什麼不能「賢人三千」呢?個性差異使之然。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宋代朱熹將孔子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經驗概括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二程遺書·卷十九》),意思是說孔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長期以來,這項教學原則得以繼承和發揚,已形成為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在中國現代各類版本《教育學》論著中論述教學原則均認為因材施教是一項主要的教學原則,是公認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現代教育學對因材施教的涵義解釋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長、性格、原有基礎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教育。
3.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教學與智力發展關系的新思想——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主要觀點是指學生已具備的基礎和水平與學生尚未達到但經過教師的引導就可以達到水平之間的距離。當教師在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後,再利用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水平之間的矛盾來組織教學,就可以高速度、可持續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加快發展的速度。
(二)生源背景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對學歷的追求日益加劇,高中熱、大學熱的不斷升溫,使得職業學校生源的質量不斷下降。多年的招生統計數據顯示,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存在著參差不齊的多種層次。如我校2004年新生中考數學成績分布為:100分以上16.3%,40—99分42.6%,39分以下41.1%。統計數據顯示出學生數學基礎的層次跨度較大,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三)實施分層教學研究的意義
面對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個性極強、對學習需求層次不同的學生,如果教師仍按統一化的標准實施教學,將較難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和要求,課堂教學難以有效地開展;如果沒有把握好學生興趣、需求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適應關系,將不能很好地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部分學生容易產生煩學情緒,課堂難於管理。另外,統一化的教學不利於基礎較好的學生進一步發展,對那些本來就是數理化學習失敗者的學生學習興趣無疑是莫大的打擊,導致這部分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流失。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讓所有學生學有所得、促進學生成才的有效途徑。同時,實施分層教學能促使教師不斷探索適應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分層教學實施指導原則
以往幾年的探索表明,分層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些影響學生發展的弊端,如佔多數人的中間層在教學目標有所降低的情況下,相對容易地獲得成功,因而會產生滿足感和懈怠情緒,他們即使有能力也不願再往上一層學習;而部分處於較為低層的學生由於在降低教學目標後仍未能完成學業從而容易失去學習自信心。為了盡可能地顧及到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我校分層教學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一)差異性原則
研究分層教學,首先要研究學生差異。根據心理學研究,我們把學生的差異分為可變差異和不變差異。可變差異就是指學生在知識儲備、學習策略、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習得的,是可以改變的。不變差異是指學生在個性特徵、學科特長、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相對於可變差異而言,他們在短時間內不可改變,這些差異是學生的優勢差異,我們要利用學生的這些特質促進學生個體優勢的發展,做到學有專長。基於這些認識,我們制定了「正視差異、承認差異、利用差異、消除差異、發展差異」的區別對待差異的原則,為分層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努力方向。
(二)合理性原則
對「分層」的正確認識是分層教學取得成效的前提,實施「走班制」分層教學,要面對學生、教師及家長如何看待的問題。對此,把建立正確的分層觀念作為實施分層教學的首要內容,務必使他們認識到:分層是為了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給學生劃分等級,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以往只著眼於少數優秀生或「齊步走」的狀況,教師只有提供不同層次的教學,才能促進有差異的學生得到普遍發展。脫離那些不切實際、無用的教學,盡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這才是真正的教學中的平等。
學生是發展的。學生的基礎水平、能力水平已發展到了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最高點時,則應提升到新的更高層的「最近發展區」去發展;相反,若負向發展到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最低點以下時,則應去到最適合自己再度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去發展。學校需要提供學生合理的流動機會,也就是分層必須是動態的。制定的分層依據具體體現為:多元化、不惟成績;考慮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和決心;尊重學生意願和選擇。
(三)主體性原則
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形成有利於創新的民主氛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諧關系,徹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滿堂灌、一言堂的弊病。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與選擇的機會、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創設問題的環境,容忍學生幼稚的甚至荒誕的想法,使學生逐步做到想問、敢問和善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習成為學生「我願意、我能夠、我深信」能做好的事情。在實施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分層教學的效果才可能有質的提高。
(四)激勵性原則
成功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需要和潛能。分層教學注重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為不同層次學生創造各種嘗試、探索、發現、發展的條件和機會,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包括成功激勵、評價激勵等。成功激勵是從已有的成功中獲得激勵,從而增強創新的動機、熱情和信心,主動去爭取新的成功;評價激勵就是評價學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尋找學生成功和進步,評價要以學生個體表現為參照系,即強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的進步,堅持表揚、激勵,對學生的不足要寬容。
三、分層教學實施情況
(一)學生分層
1. 調查准備
我校在2004級選擇相近的三個文科專業(物業管理、國際商務、房地產管理)8個班試行「走班制」的數學分層教學。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收集可靠的信息、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數學組向試點班的459名學生進行全面的情況調查。學生的反饋信息如下:
認同 一般
不認同
1.數學是重要的學科 39.1% 25.6% 35.3%
2.願意學數學 25.3% 34.5%
40.2%
3.接受分層教學 75.3% 10.4% 14.3%
從統計數字看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傳統的基礎課提出了質疑,他們在初中(甚至小學)已經是數學學習的失敗者,他們中的大部分放棄了對數學的追求;另一方面:雖然他們不能完全接受數學的學習,但支持數學分層教學的比率較高。
2. 摸底分層
組織進行數學入學摸底考試,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內容不超出初中教學大綱,考慮到學生中考完後沒復習初中知識的實際情況,命題時盡量避免記憶類的試題。成績分布:
分數 100~80 79~60 59~40 39~20 19~0
百分比 8.3% 14.6% 35.2% 23.9%
18.0%
原來設想按1:2:1的比例分3個層次a、b、c,由於摸底成績有點出乎意料。經過充分研討,根據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決定分成4個層次——a、b1、b2、c,8個班共兩個捆綁。對學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識與能力差異」進行分析,學習成績好、學習興趣濃,學習主動、接受快或勤奮的學生屬於a層;接受能力一般、學習成績中等或學習情緒不夠穩定的屬於b1層;能力較差、學習有困難、但仍然願意學的學生屬於b2層;學習困難大,消極厭學或頑皮不學的學生屬於c層。
3. 師資選配
師資選配依據適合性的原則,依據教師教學的特點進行選配a、b1、b2、c班的教師。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原來行政班教學都積累了豐富教學經驗,難免會形成教學的思維定勢,若分層教學後還按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組織教學,則不符分層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勢必會影響分層的教學質量。因此,要求教師能及時研究出新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教學方法,以使各層的教學質量有保證。
(二)目標分層
目標分層指的是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相適應的教學目標,它包含大綱所規定的認知目標和智能目標。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為操作,將教學大綱中最基本的教學要求確定為基礎目標,適用於低層學生;將教學大綱中所有教學要求確定為層次目標,適用於中層和上層學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標,具有普適性,屬於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後者是選擇性目標,具有挑戰性,屬應用范疇,有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標分層由教師把握,與學生密切聯系;既能達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勵個體發展。各層次的教學目標如下:
a班 b1班 b2班 c班
要進一步拓寬視野,發展思維,揭示本質,提高能力,創造性地完成數學教材的學習任務。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能夠掌握數學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爭取向上一層次發展;
以就業、生活知識為教育目標,基本掌握數學教材最基礎的知識,具有最初步的計算技能,基本能完成課堂教學的學習任務;
從他們的數學能力出發,不強調一定要從中專的知識開始學習,以補習初中數學基礎知識為主,以求對生活、就業的數學有常識性的了解。
(三)教學分層
1. 課堂分層
a、b1、b2班的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的核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的課堂教學策略是:
a班 b1班 b2班
(1)
同一內容同一速度減少基礎題的講解,適當增加能力題的梯度,揭示知識內部聯系與規律; 同一內容同一速度以基礎題為主,小梯度增加難度,強調基本知識和方法的應用;
精選內容同一速度講解基礎題,了解基本知識和方法的應用。
(2) 課堂以分析為主,講清思路,板書為輔,加大容量,針對性強;
課堂分析與板書並重,鼓勵學生參與,教會學生審題、解題; 課堂分析細致,板書詳細,充分調動學生注意力,教會學生理解題意,模仿解題。
(3)
多用「發散」和「探索」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 多用「啟發」和「問題」 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邏輯能力; 多用「情感」和「賞識」
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條理性。
(4) 課堂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的意志和敢於競爭、拼搏的精神,強調危機意識;
課堂講練結合,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多鼓勵、少批評,培養學生成就意識;
課堂精講多練,培養學生對學習的專注意識,多鼓勵、齊進步,培養堅持學習毅力。
(5)
多培養學生「演繹」能力,注重知識和方法總結,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 多採用「歸納」法,引導學生對知識和方法總結,使之了解數學思想、培養一定數學思維;
多應用「模仿」方式,抓好基礎知識學習,使學生思維得到初步鍛煉,保持學生學習興致。
(6)
重點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和廣闊性,逐步訓練抽象思維; 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重點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直覺性和形象性;
重點培養學生模仿思維和可持續性,逐步提高想像力。
c班的教學則以初中知識為主,課堂採取練習的方式,循序漸進。要求學生「坐下——提筆——
模仿——思考」,點滴積累,不求多,只求懂,不能放棄學習。
2. 練習、作業分層
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能力,教師分層次選編基本鞏固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綜合性練習。同時教師輔導、批改作業體現不同的方式。
a班 b1班
b2班 c班
課堂練習 鞏固知識的a組題、部分思維訓練的b組題 鞏固基礎的a組題、部分強化理解的b組題
鞏固基礎的a組題、增加基礎練習及部分b組題 學習初中知識,鞏固基礎
課後作業 以綜合運用知識進行練習、增加每周一題的研究性習題 適度增加強化訓練
以鞏固知識為基礎練習 以初中基礎知識為主
3. 輔導分層
不同層次的學生從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指導都因人而異。c班學生要及時、細致、耐心;而b班要加強檢查、督促,注意反饋;對a班學生定期定時檢查,加強課外輔導和設計試驗的探討和研究。
a班 b1班 b2班 c班
課堂輔導 教師針對學習相對弱的學生輔導,組織學有餘力的學生參與輔導 教師講評思路、解題格式,盡量逐一輔導
教師增加練習時間,講評思路、解題格式,逐一輔導 教師逐一輔導,掌握學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課後批改
教師全批全改或抽改,學生互批,針對錯誤較多的問題講評 教師全批全改,講評全部作業 教師全批全改或面批面改,詳細講評全部作業
教師全批全改,詳細講評。
(四)評價分層
評價堅持差異性、及時性、鼓勵性原則,具有總結、反饋、矯正、提高的功能。分層教學是實現發展性評價的有效手段,評價分層需要體現促進課程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作用。既然分層教學的目的不是把學生歸類,那麼學生的評價體系也不應熱衷於排名次,比高低。具體做法是教師為每個學生作成長檔案,記錄學生興趣、進步情況,經常性地與學生共同分析個人的進步軌跡,關注對過程的評價。評價分為三種:
(一)過程評價
記錄學生平時的課堂行為(如出勤情況、學生的專注力、聽課質量),從課堂提問、作業批改、日常小測、每周一題等中,看學生達標遞進情況,及時給予一種經常性的過程評價。
(三)個案評價
由於分層教學中,學生處於相對平等的地位及相對一致的認識水平,教師容易掌握學生內部的細微變化,教師通過觀察,交談及與班主任溝通等方法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可以進行全面綜合的考察,從而矯正傳統教學中忽略個案評價弊端。借鑒日本教育評價專家辰野千壽提出的學生學習適應性評價,對每位學生非認知因素進行個案評價內容有:
1. 學習態度:包括學習慾望、學習計劃;
2. 學習方法:包括讀書方法和筆記方法、記憶方法和思考方法;
3.
學習環境:家庭物質和心理環境、學校環境、朋友關系;
4. 身心健康:自主態度、毅力、焦慮狀態、心理敏感度、身體健康。
學期的評價由教師、學生及學習小組共同完成,體現平等、理解、互動原則。各種評價占學生學期總評比例為:
過程評價 考核評價 個案評價
30% 50% 20%
(五)其他工作
為使教師及時掌握教學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內容與進度,改進教學方法,我們在不同的階段對學生作了不同目的的定性調查與定量調查,具體如下:
1.
分層前的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學生的意願,為分層分班作準備;
2.
適應期的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所在層次適應度,以便作小范圍的調整;
3.
中期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分層教學教師教學方式、教學進度的適應程度,要求與建議等。其中了解到學生認為班級之間缺乏競爭的信息,各層次教師馬上採取不同的獎勵機制以鼓勵學生參與層內競爭及層間競賽;
4. 調整期調查目的是了解分流對學生學習情緒、學習態度、學習目標的影響,以便作學生的心理輔導;
5.
後期調查的目的則是對分層教學的整體認識,以作今後全面鋪開分層教學的依據。
四、分層教學的收獲
採用了「分層教學」後,老師覺得教得較為輕松,學生也學得非常愉快,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一)學生學習有較大進步
1.
願意學習
目前,學校在課程教學中碰到的最大問題是部分學生厭學,特別是對數學等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我們分析,這部分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由於基礎差、對課程內容難以接受從而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是放棄。分層教學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特點,設立了恰當的教學目標,選擇了合適的教學內容,保證了課堂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被學生接受,學生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開始嘗試參與學習。
2. 參與競爭
由於建立了層間流動機制,因此,分層教學存在著競爭的氛圍。這種氛圍,對那些要求上進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動力,將促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對那些處於中下游的學生也是一種促進,他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都置身在這競爭的氛圍中,學習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調查數據顯示,75.7%的學生認為分層教學後教師的講授內容更有針對性,45.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效果比以往好得多。
(二)教師教學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五、分層教學的體會
(一)做好學生的心理調適工作,以利於開展教學
「走班制」的分層教學不同於固定專業分層及隱性分層,教師、學生都有一個心理調適的過程。可能從心理適應能力、理解水平上,教師比學生更容易應變。因此,教師要盡量保持與學生同一高度去理解這種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的沖擊。例如:如何分班?依據是什麼?如何爭取上流?降到下次層次怎麼辦?現在的學生表面很逞強,但心理很脆弱。遇到這些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觀察到學生的行為舉止、面目表情的變化,盡量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平時上課,多做動員、心理輔導。
如:如何對待分流中的問題?
把a、b1、b2、c四層次臨界點上的學生進行了分流考試,然後決定該部分同學是繼續留在本層次學習,還是上升或下降。對於向上流動的學生,有些同學不願意進入較高層次學習,反映出他們對本層次學習已有較大程度的認同,同時也反映出這部分學生自信心不足。他們的想法是與其在a層次墊底,還不如在b層次領先,使自己能體驗到更多的成功與歡欣。對於這部分同學我們在充分徵求其本人意願的前提下,同意其留在原層次學習,滿足他們心理上的需要。事實上,這部分同學不流動,並未影響分層教學的總體原則。而對於向下流動的學生而言,在本層次學習已明顯脫節,選擇新層次進行學習對他們來說是必要和必然的結果。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對向下分流學生心態狀況的了解。通過觀察和談話,這部分學生總體情緒比較低落,有自暴自棄現象。他們的自信心重建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關心。事實上,半個學期後,這部分學生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如由a層次申請進入b1層次學習的李同學,他發現自己在b1層次學習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自信心大增,原來在a層次數學從未及格過,而到了b1層次,每次課堂練習都主動回答。相反,原在b2層次學習,腦子還算不錯但學習不夠用功的一位學生,到了b2層次後,便自暴自棄,非但自己不學,還要影響其他同學。從中可以看出這部分學生的心態是極其復雜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切忌把他們定為被a、b1、b2層次淘汰的對象,要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關心,讓他們盡快融入新的集體,找回自己的自信。
(二)分層依據多元化,以穩定教學秩序
單一的根據學生摸底成績去分層,單純地根據學生成績分成a、b1、b2、c四個層次進行教學,還遠遠解決不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真正發展;同一層次中學生的學習潛能差異較大等。勢必引起部分學生的「不滿」,影響他們的學習。情況有a班的部分學生想對自己放低要求,想去b1班,而故意地上課睡覺等以求「後退」;b班的部分學生爭取上a班,以驗證自己的實力,部分則想退;c班學生悠然自得,不求上進……這些問題的發生很大原因是摸底一錘定音所造成的。針對一種情況的普遍性,可增加了班主任推薦、個人自願的調整方式,以滿足學生的要求,穩定教學秩序。
(三)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以符合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
各層次任課教師應根據本班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個性特徵,來確定恰當的課程目標和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採取多樣的、合適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因為不同的學生,其認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對數學的感悟是不同的。我們就如何確立c班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與學生進行過多次的調研、調整,是補習小學、初中知識?增加練習課?還是上中專的課程等問題多次引起爭論,還在探討試行中。
六、分層教學發展方向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教師素質提升
學生普遍希望數學課堂內容豐富、氣氛活躍。教師除了要多想辦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之外,也要強調再學習的過程,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進行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與評價,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更要明確目的性、計劃性和針對性。
(二)完善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體現教學的民主和激勵原則,符合各層次的教學目標。分層評價的目的重在考核學生學會了多少,而不是考核學生有多少不會做。實施分層教學,學生如何獲得合理、公平的學分,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三)規范相應的管理制度
實施走班制的分層教學方式給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管理制度需要隨之規范與完善。例如,走班教學與傳統行政班在教學管理上的差異,任課教師與行政班班主任管理的配合,教務科、學生科與行政科等各部門的協調管理等問題需要通過學校制度或規定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四)全面推動分層教學
數學分層次教學改革的經驗為學校05級全面鋪開分層教學打好了實踐基礎。學生的個體差異總存在於各學科之間,基礎學科可以借鑒推動分層教學,專業學科的教學則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志向試行隱性分層。
以上分層教學發展方向將作為新的課題繼續深入探討,以形成更為有效、科學、完整的經驗和策略,加以推廣和應用。
事實上,分層教學模式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學生能主動地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潛能規劃設計自己的學習,可以從更深層次上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潛心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Ⅳ 分層教學的策略與方法分別是
分層教學就是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對有差異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實行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訓練、不同的評價等方式,使每個學生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與當代科技迅猛發展的現狀相適應,與社會飛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與人的心理發展規律相適應,與人的智力和認知發展規律相適應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的主要模式
班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又稱「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具體做法:
①了解差異,分類建組。
②針對差異,分類目標。
③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④階段考查,分類考核。
⑤發展性評價,不斷提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分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