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行為療法有那幾種具體的方法
行為療法包括:系統脫敏、沖擊療法、厭惡療法。
一、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稱交互抑製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普創立和發展的。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恐懼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
二、沖擊療法
沖擊療法是暴露療法的一種。暴露療法就是把病人發生恐怖反應的某事物或某刺激在其面前再次呈現、猛烈刺激,從而使病人對此事物或刺激的恐怖反應逐漸消退。為了使病人更快地收到療效,可以把某事物或某刺激整天暴露在病人面前,由於持續地猛烈刺激,使恐怖反應在短期內由高度緊張而漸趨消退,從而短期內使疾病治好,這就是沖擊療法,又稱滿灌療法或情緒沖斥療法。
三、厭惡療法
此療法多用引起軀體痛苦反應的非條件刺激與形成不良行為的條件刺激結合,使病人發生不良行為的同時感到軀體的痛苦反應,從而對不良行為產生厭惡而使其逐漸擺脫。
四、行為塑造法
行為塑造法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研究結果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為形式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是操作條件作用法強化原則的有力應用之一。行為塑造法的應用不僅要求病人的積極參與,而且也需要所有有關醫務人員和病人家屬的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病人的接近或朝著最終目標的變化能得到及時而又適當的強化,並使病人的行為愈來愈逼近最終的目標。
B. 社會心理學 改善人際關系的幾種訓練方法
關系是我們人生經驗一個核心部分,也是基礎。人際關系的好壞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都會有重要的影響。中國是一個關系社會,楊國樞曾講:中國人分四個取向,社會取向,他人取向,關系取向,家族取向。所以對於國人來講,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人際關系可以理解為社會關系的個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際關系受客觀社會關系制約,比如師生關系,父母關系,還是受角色的制約。
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復雜的折射,社會關系透過人際關系這一中介因素,對人們發生作用。
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
分為四個階段:1、定向階段。
先去選擇和誰去交往,在定向選擇性的注意後,我決定和他溝通,有的人相見恨晚,就十分快速進入,有的人會持續很長時間定向階段。覺得還不錯
就進入了2、情感探索階段
彼此開始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暴露的開始,我們彼此要闡述自己心裡需要的是什麼。情感的捲入是輕度的。即使雙方感情破裂了,也不會感到很大的傷害。
3、情感交流階段
性質出現變化。彼此的安全感開始確立,彼此的暴露進一步加大,有情感的捲入進一步加大。雙方能提供真實的反饋和建議,彼此進行真誠的贊賞和批評。比如小紅問小明她今天的演講如何,小明只是說不錯,這說明兩人還沒有到達這個階段,僅僅只是謹慎的探索階段(即第二階段)。
4、穩定交往階段
交往頻率增加,雙方心理上的共同領域進一步增加,情感捲入更加深入,自我暴露也很深入了。幾乎是全面的暴露,允許對方進入自己很私密的領域,也就是不能跟別人講的東西。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能達到這個階段的人不是很多。
那麼萊文格和斯諾克這兩位學者,他們提出來一個人際關系的相互依賴模型。這兩個圓圈代表人際關系涉及的雙方,交接代表彼此互相重疊的領域。相互依賴水平由低到高可以清楚看出。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水平程度是人際關系親密程度的一個指示器。你知道多少對方私密性的事情,就代表你和他親密度有多高。這實際上是一個指標。自我暴露是人際關系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自我暴露是我們人把自己的情況和信息傳遞給對方,是我們與別人發展關系的途徑。你若想和這個人發展關系,首先就要向他暴露自己的情況。
自我暴露四個層次:
1、自我最表層水平,涉及我們的興趣、愛好等方面,如飲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動的選擇。
2、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如對某一政治事件的評論。對某個同事的看法等。
3、自我的人際關系與自我概念狀況。如自己的父母的關系,自己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自己的自卑情緒等。
4、自我的最深層次,屬於一個人的隱私部分,不輕易向別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為社會一般觀念所接受的經驗、念頭、行為。比如人的財產、政治態度。因為會招來一些威脅,但他令我有安全感,我對他很信任,就會深層次暴露。
自我暴露第一能體現出你的真誠,我不戴面具,我能讓你一下子看到我。第二意味著開放,有助於我們在人際關系中,創造一個開放的氣氛。第三,會縮短和對方之間的角色距離,比如師生關系。
兩個人互動,A暴露多,B暴露少。那麼B地位高些。比如面試。地位高的人若想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就暴露一下自己。
最先暴露自己的內容的人,他表達了自己希望和對方加快建立一種親密關系的步伐。這個過程他給對方樹立了一個榜樣。但暴露的人可以說是有一定自損,因為暴露就意味著會有一些潛在的威脅。
C. 生活中有哪些助人行為請舉例,越多越好!
篇一:你是我的正能量
張麗莉、譚千秋等老師的高尚行為,證明我們生活的時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愛的種子廣布民間.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但每天都在給世界發送溫暖.他們沒有怨天尤人,總是給社會傳遞正能量.車禍瞬間,她推開學生,而自己雙腿被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29歲的女教師張麗莉,為救學生身受重傷,至今躺在重症監護室沒有蘇醒.連日來,她的事跡在網路上引起強烈關注,張麗莉也被網友們稱為「最美女教師」.5月8日晚上,放學時間.學校門口一輛大客車突然啟動,撞向前面的大客車,使這輛車向前面幾個毫無知覺的學生沖去.電光火石之間,張麗莉老師沖上來推開學生,自己卻被捲入車底……在那個生死時刻,張老師但凡有一絲遲疑,就來不及把學生推開,幾個更加年輕的生命勢必遭逢大難.然而她義無反顧地沖了上去,自己身負重傷,保得學生安然.這是一種視學生生命至高的不假思索的行為,是一種將愛學生融入自己血液、化為行動本能的可貴品質,是一種古已有之於今也沒有失傳的大愛之舉,是一種足以感動中國、值得所有人學習的高尚情操.她的捨己救人,讓我們想起四川南充那位為了保護學生而被10多名歹徒持刀砍傷的鄭經偉老師,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位伸開雙臂保得四名學生平安卻犧牲了自己性命的譚千秋老師.危險來臨時,他們都採取了對學生有利而置自己於險境的方式,完美地詮釋了「師德」二字的千鈞之重和崇高偉大. 張老師關鍵時刻的一推,並非破空而來的神跡,她日常就是一位敬業而慈愛的良師.幾年前的一個冬天,她為了保護一個學生,被一輛滑得剎不住的自行車掛破了褲子.現在看來,那幾乎就是前幾天這場災難的預演.從幾年前開始,她每月資助一個家庭困難的學生一百元錢,寒暑假也不間斷.一邊關心學生成績,一邊關照學生生活,張老師為學生付出了智慧、金錢和心血,愛學生已經成了她的下意識.從張麗莉老師的幾張生活照來看,她是一個容貌美麗、熱愛生活的女孩.從張老師親友、學生的敘述來看,她是一位心思細密、善於換位思考的女性.正是因為心中有愛,她在平常總是不聲不響的奉獻,而到了生死瞬間則是拼卻性命的庇護.張老師目前還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她英勇而無私的行為,令人感佩,也促人深思.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邊抱怨人心不古,互信缺失,一邊對周圍加意防範,吝於付出.屢屢曝出的社會新聞似乎也在印證著人們的認識:昨天有個老人倒在地上沒人敢扶,前天有人扶了倒地的人卻被賴上,而大前天還有倒地的小女孩兒被碾壓多次,過往車輛都不肯停,行經路人匆匆而過……在這種彌漫著焦慮和冷漠的空氣中,似乎誰也不敢再輕易向別人展開笑臉,伸出雙手,而且誰都能找出不再微笑和伸手的「正當」理由.抱怨成了常態,提防成了共識,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困難,簡單的事情因為心理成本的增加而變得復雜.人們為這種自設的樊籬所苦,但又無力打破這種怪圈.事實上,樊籬是可以清除的,怪圈是可以沖破的.張麗莉、譚千秋等老師的高尚行為,證明我們生活的時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愛的種子廣布民間.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但每天都在給世界發送溫暖.他們沒有怨天尤人,總是給社會傳遞正能量.面對張老師的高尚行為,我們都應對慣常思維有所反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並未沉淪,把社會看得漆黑可能是因為觀察的視角有誤,如果你總是以悲觀失落的心情面向世界,世界返還給你的可能就是更多的煩惱和憂慮.如果你總是以熱情積極的態度走出家門,社會返還給你的可能就是不間斷的進步和越來越美好的心情.「最美女教師」名下無虛,她在生死瞬間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我們祝福她能脫離生命危險,重新回到她的學生中.更希望她的美麗化作春風,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溫暖.
篇二:身邊的正能量
尋找微塵的蹤跡,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新名詞——正能量.它把微塵融入其中.起初微塵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後來,逐漸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再後來,以微塵命名的愛心群體,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 2012在我們身邊,紅飄帶、微塵等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入到傳播「正能量」的洪流中. 盛夏的青島,少了幾絲清風拂面,多了幾分蟬的嘈雜.我正准備和媽媽去補習班,車子走到中途,上來一位帶著孩子的婦女.我看見前面的一個年輕的哥哥站起來給她們讓座.過了兩站,那位讓座年輕人下去了,車子重新行駛起來.突然,車子突然猛烈地歪斜了一下,我本能的向前看去,本想知道發生了什麼,卻看到這樣一副景象:在急剎車時,我前面的小孩重心不穩的向前面的欄桿撞去,還發出了呼救聲,而他旁邊的另一位年輕人則毫不猶豫的伸手擋在了欄桿上,讓那個小孩撞在了他的手上,倖免了一場悲劇. 如果讓我來評論,那他一定是「最美乘客」.在當今社會,有很多俠肝義膽的熱心人,在他們身上蘊藏著的「正能量」,正在溫暖我們這個社會,改善我們這個社會. 正能量是指引人們前進的燈塔、是鼓動人們前進的風帆和是團結各種力量共同奮斗的紐帶.社會需要愛,時代呼喚愛.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正能量. 生活中,「正能量」帶來的正效應確實不少.正如我們在生活中,阿里木帶給我們的感動,他靠賣烤肉資助貧寒學子,而不少人專程去「捧場」,這裡面有感動,也有「正能量」的傳遞.還有黑龍江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為救學生被壓斷雙腿. 其實,在我們有困難時、無助時、煩悶時,在我們渴望他人幫助時,我們也需要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環境,這樣,這些煩惱就可以化為烏有了. 現在,當美麗這一並不新穎的詞彙與中國、青島相連時,給人的感受是全新的,它不僅是一個形容詞,更是一個動詞!
篇三:我身邊的正能量作文
屬於我的正能量正能量是何方神聖?在我眼中,正能量就像是黎明的太陽,以無比的熱情給世界帶來光芒.正能量就是狂風暴雨中的一把傘,用挺拔的身姿揮散風的咆哮,雨的阻撓.正能量就是人性的光輝,在大地間傳遞的那份力量. 我是拖著九十年代的尾巴出生的,同樣,現在的我生活與一個安逸的社會中,說真的,我在其中不斷的學習如何成長!人生道路漫長,我在這條道路上慢慢行走,此時的我,多麼如一株希望努力向上躥的小青苗,我的根系也是越來越龐大,土壤給了我了一個成長的領地,而我的成長仍需要注入能量,這是,陽光是我生長得飛快,而雨水輕輕打擊著我的臂膀,使我更加強大,勇敢. 它們所給予我的是那份沉甸甸的關愛. 我的正能量是我成長的動力,是我身處逆境中的一雙溫暖的手,是我前行路上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話語,沒錯,身邊的人對我的關愛是屬於我的正能量. 我時常看到,父母的身上時常散發出了這股正能量,他們教我要堅強,當我身處逆境是,父母告訴不要害怕挫折,不要害怕打擊,並且不斷鼓勵著我.而在我順境時,他們也不忘時刻提醒我勝不驕,敗不餒,得失泰然,這一次期考期考,考得還不錯,此時,父母也便提醒我,不要太驕傲,你人需要掌握很多知識,一次的成績並不代表什麼.不管怎樣,他們時刻提醒我的便是要堅強,這堅強便是父母給予我的正能量. 細心地去感受了一番,才發現,原來正能量已經將我包圍,如身邊的空氣一般,我是需要的,同時,屬於我的正能量是我引導我邁向成功的初始動力,身邊的正能量鼓舞著我展望未來的美好.
篇四:我身邊的正能量
50歲的天津的哥馬志剛在他並不熟悉的網路世界裡火了.他拒收一位盲人的車費,表示「我不偉大,我掙錢比你容易」;而下一位乘客又堅持多付費給他,「我也不偉大,掙錢比您也容易點」.馬志剛所做的真是一件小事,那位乘客所做的也是小事,但在的哥與乘客的舉動中,我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與善意.馬志剛的女兒順手寫下有關此事的「老爸跑車錄」後,該微博立刻成為最近兩天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40個小時內,大約被轉發六萬次.另有據此改編的微博也被轉發了近兩萬次.不少網友認為,此事釋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責任傳遞下去.有人表示,希望在微博上多看到這樣的事.從微博的高轉發中不難看出,我們這個社會,多麼需要這種樸素的「正能量」,人心之中,多麼需要這種溫暖的「正能量」.可想而知,在「正能量」的輻射下,人們會越來越信任這個世界,越來越善待這個世界,而世界,也會變得越來越好.這些年來,我們這個社會上各種丑惡現象層出不窮,令人失望更令人寒心.置身於這樣的社會里,每一個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著一種渴望,渴望我們這個社會少點冷漠多點溫暖,渴望人與人之間少點戒備多點相助.而今,的哥馬志剛與乘客的舉動,讓我們相信,雖說社會上仍有不少不如意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俠肝義膽的熱心人,他們身上蘊藏著的「正能量」,正在溫暖我們這個社會,改善我們這個社會.
篇五:身邊的正能量
一件小事,但它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反映的是愛的傳遞.所以,它才會以加速度發酵,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溫暖.猶太作家威塞爾曾說:「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異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曾經一度,因「小悅悅事件」、「彭宇案」……等極端事件,讓我們有過道德下降的擔憂和焦慮.同時,每一個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著一種渴望,渴望我們這個社會少點冷漠多點溫暖,渴望人與人之間少點戒備多點相助.任由世事變遷,愛與善終是社會的主流、時代的潮流.從這件小事的加速度發酵、傳播,不難看到它帶給人們內心的觸動和產生的共鳴.大家對這種愛心產生溫暖的感覺,源於人與人之間那種最為寶貴的理解和對善的認同.正是這種理解和認同,穿透了世間的冷漠與輕視,用一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懷.愛心,被看作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類良知的生動展示,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古人雲: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乏善心和愛心,只是在等待一個被觸發的機會.當一個人被感動之時,也是他的愛心和善心被觸發之時.讓人「一看就暖和」的溫柔,這是激發了我們內心柔軟與善意的溫情.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熱淚盈眶,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深刻銘記.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評論,「總希望自己是這溫暖鏈條上的一分子,讓這樣善的傳遞不在我身上斷掉」.正如有人認為,此事釋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責任傳遞下去.在現實中,「正能量」帶來的正效應確實不少.我們身邊有阿里木帶給我們的感動,他靠賣烤肉資助貧寒學子,而不少人專程去「捧場」,這裡面有感動,也有「正能量」的傳遞.社會需要愛,時代呼喚愛.對善行、對愛心的感動,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顯示感動的勇氣,一種傳遞感動的行動.傳遞感動,就是「正能量」的傳遞.愛心無價,不分大小,「正能量」也沒有強弱之分.愛心是春風,可以溫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間;是火炬,可以照亮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愛心是擔當,是奉獻,也意味著收獲.愛心照亮四周,同時也溫暖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完美自己,升華自己,幸福自己.送人玫瑰手留香,那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相互的給予、共同的追求.我們不盲目偉大,我們只做偉大的一個分子,我們的社會就會偉大,我們的民族就會偉大,我們的國家就會偉大.
篇六:我身邊的正能量
人生就是有這樣的錯覺:逝去的總是美好的,擁有的總是缺憾的,於是,在眺望昨日的背影時,眼裡只有煩惱的身影來來回回.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該如何選擇呢?不必對小事斤斤計較,我們的生活需要青春正能量. 細節溫暖人心 那是上個學期的事了.那天學校組織我們大掃除,我們班負責的是前校園的公示欄.當時是秋末冬初,天氣很冷,加上在冰冷的水裡投布.不一會同學們的手都被凍僵了.這時細心的京輝發現了這一現狀,便默默無聞的開始行動起來了.我們看見京輝端著一盆干凈的水走來,便迎了上去准備投布.誰知他卻躲了過去並沒有讓大家投布,而是走進了教學樓.他的行為讓大家非常不解.有人猜想.難道是他小氣不讓我們是他換的水,也有人說京輝平時樂於助人不會是這樣的人.大家來不及多想便又去幹活了. 過了一會京輝端著一盆熱氣騰騰的清水,從教學樓里走了出來.還一邊走一邊說:「這里有熱水大家快來投布呀.」這時大家才明白過來,原來剛才他端著盆是給大家對熱水去了.真是個熱心又細心的大男孩呀.大家用這熱水投著布,不光手上暖暖的,心中也被這簡單的微不足道的小小的正能量所感動著.這時京輝看見大家都用自己換來著熱水投著布,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關鍵體現人心 這件事發生在去年的運動會期間.運動會眼看就要舉辦,其他班都紛紛進入了訓練備戰期間,我們班也不甘落後.有項目的同學也紛紛開始了各自的訓練,唯獨我們班的接力訓練遲遲沒有開展,老師一問原來是沒有接力棒導致的.於是老師在班中問誰家有接力棒,可是沒有一個人舉手說自己能給帶來一個的.於是這件事就又耽擱了幾天. 幾天之後裴老師見同學們誰家也沒有,於是就讓自己的愛人把家裡車上的雨刷器做成了一個接力棒.就在這時我們班的小趙同學也犧牲了家裡的拖把,把手柄做成了一個接力棒.這下在我們班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班的接力隊也可以訓練了.同學們手中拿著老師和同學精心製作的接力棒,更賣力的訓練了,腳下好像跑的更快了. 行為感染人心 我們年級自打我們入校以來,就一直堅持帶我們去首都圖書館服務.就在去年我們還在那掛牌,使那裡成為了我們社會實踐服務的基地.年級大部分人都去過那裡服務大眾,為人們做貢獻.雖然每次都很累,但是看見你自己整理好的書櫃,看見那些大人們對你贊許的眼光,以及那些小朋友們對你羨慕的眼光,似乎也不怎麼累了. 以前我在那裡看書,到現如今成為了那裡的一份子.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有一次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首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其中我感受到了我們這個活動的意義所在.就在我們整理書櫃的時候,一個小女孩走過來手裡拿著一本書,我看她在尋找著什麼.我就上前去問她要幹嘛.她說要把書放回原位,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如果不放回原位又要有人去整理了.通過她的事件,我徹底的明白了,我們社會實踐的意義所在了.我們去做社會實踐不僅能鍛煉自己,還可以感染他人. 一輩子,很累,真的不需要去苛求自己,什麼都要完美,你的生活,有你的足跡,有你的淚水,有你的笑聲,你的世界就已經完美了.對生活多些感恩,多些知足,用那些正能量去驅散人生的迷霧和陰霾,用一顆陽光的心,還自己一片澄凈的艷陽天.我們需要正能量,我們需要青春的正能量!
篇七:身邊的正能量
57歲的何大媽晨練時一頭栽進了荷花池,82歲的孫老伯奮不顧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媽心存感激,打算登門道謝,而老伯要求找電視台報社宣傳一下他的行為.大媽的女兒得知此事,在網上發帖質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該帖引來網友熱議.對老伯而言,在登門致謝前,一切都顯得那麼完美,老伯的要求之所以引發熱議,歸根結底是不符合我們中國做好事不留名的習慣.於是有人說老伯救人動機不純.這可就真屈了老伯了!說句開玩笑的話,老伯救人要是為炒作從而達到什麼政治或商業的目的,就算是老伯自己說出來估計也不會有人信.孫老伯自己也在面對媒體時強調:「我在這件事情上,絲毫沒有考慮我個人的得失.現在這個社會風氣,好事難做,遇到好事(有些人)不敢做,媒體知道的話應該報道,這是值得提倡和發揚的.」 孫老伯說得多好啊!不說別的,試想一下,在公園里,一個82歲的老伯去救人,難道不令人詫異嗎?其他人在幹嘛呢?難道整個公園就老伯一個人會游泳?難以置信的一幕卻實實在在發生了,而我們卻要批評救人者宣傳自己的行為?我深深感受到了公園中人們的冷漠,更感受到這個社會許許多多人們的冷漠.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輛車碾壓,7分鍾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由一名拾荒妹救助送至醫院,但可憐的小悅悅最終還是搶救無效死亡.這件事曾經深深地刺激了我的心,而老伯的行為讓我覺得這是「賞」給那些人情冷漠的人的一個有力的耳光.連老伯自己都說:「當時在場那麼多比我年齡小的人,他們都沒去救,結果還是我們兩個80多歲的老頭跳進池裡.唉——現在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少了……」,老伯說的很直白很實在,他老人家都80多歲的人了,圖一個名聲有什麼用?還有人指責老伯貪財,更是扯淡.「我現在每月七七八八加起來收入過萬,還需要什麼財?」老伯的良好用意被誤解,甚至遭到指責,難怪他老人家感到心寒.戰國時期魯國法令規定,如果有人能贖出在他國淪為奴婢的魯國人,贖金由魯國朝庭出.子貢先掏錢贖出了在他國淪為奴婢的魯國人,朝廷要他領贖金,但他推讓沒有領這筆錢.孔子評論說:「子貢這件事做的不對.從今以後魯國人不會做這樣的事了.領贖金並不損害品行,但不領贖金就不會再有人去贖人了.」我相信,老伯的行為最終也會得到大媽的認同,做好事並宣揚出去,比做好事不留名更具有實際意義,相比於比那些「遇恩求報」的偽君子更是強上萬倍!這個社會太需要敢於做好事的人了.不做好事,還嘲笑做好事是多管閑事者,才是真正可笑的粗鄙小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也會盡可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不會因為善小而不為,更不會見難不救,而且我認為我應向孫老伯學習,不僅助人,而且將自己的光和熱傳遞給旁人,讓世間充滿正能量!我相信,這個世界多一點像孫老伯這樣的正能量釋放者,世間將充滿了希望!
D. 提高人際交往的練習方法有哪些
有哪些提升人際交往的技巧?
人際交往是我們一輩子都要面臨的問題,當我們開始有表達意識時,就決定我們必須要學會如何和家人之外的人保持友好、有趣、輕松相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目的並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交往的技巧越好,人際關系越容易緊密維持。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技巧,有助於提高你的處事能力。這里要歸納幾點要求:
一、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
要學會與別人相處,先要認清自己的性格特點、了解自己之後,才知道與怎麼的人相處比較容易,可以找家人、朋友共同分析自己性格的優缺點,客觀評價自己。也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了解自己,比如:
《斷舍離》————關於與自己相處、獨處
《人生》————未來伴侶選擇
《平凡的世界》————職業選擇
《活著》————人生的意義
《我們仨》————美好家庭、婚姻的相處模式
《追風箏的人》————人性的脆弱
等等優秀的作品,書籍是你的隱藏的財富,也是你的以後在人際交往非常有利武器。
二、發展自己的興趣圈
交朋友一般從共同愛好開始比較容易,比如瑜伽、跑步、打羽毛球等圈子裡,能交到各行各業的朋友,選擇一兩項自己比較善於的運動,特別是在這項運動上屬於優秀者,你會吸引很多朋友共同朋友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你們會把除了運動之外的交涉,會擴展到更多關於生活、工作、愛情等領域的交流。
有哪些提升人際交往的技巧?
三、敢於克服人際交往恐懼
要勇於跳出自己舒適圈,敢於踏出主動別人交流的第一步,你就是開始訓練自己與別人相處了,在開始與人交往時,最安全的方式是學會聆聽,把交談的主動權交給對方,善於引導對方有表達自己和傾述自己的機會,同時,你也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互相分享,這是有效溝通,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交友之道,不要單純追求功利性交往,交友互利,是人之常情,但是切勿把與朋友往來單純作為功利交往。
多出去和朋友社交,觀察一些經驗豐富的社交達人在交往中,是如何做到游刃有餘,從語言和行動上去學習,慢慢就能「駕輕就熟」了。
四、充實自己的思想
人際交往更注重的是個人的思想的交流,對於思想空洞、品味低級、毫無趣味的人,別人不會浪費時間去更這樣一個人交流的,說現實點,人際交往朋友之間的交往,除了有事相互幫助之外,還有思想交流,知識互補,情感撫慰等方面作為支撐。
所以,平時看你需要交往怎麼樣的朋友,要多看這方面的專業書籍,還有一些人際關系的心理學,比如:《自卑與超越》、《社會心理學》、《人性的弱點》等等,非常暢銷的關於人際交往的書籍,用於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更能把握與人交流舒適度。
五、懂得過濾朋友圈
一個並不是朋友越多,證明他的人際交往就越強,恰恰這種人容易陷入交友盲區,朋友越多,交際的范圍越廣,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多,但人的精力是限的,所以,擇友時應與那些為人正直真誠、胸懷寬廣、博聞廣見、志同道合的人為友。如果不加選擇地廣泛交際,就可能終日忙於交往,而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做自己該做的事。交友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有所篩選,才能獲得優質的人際交往。
六、交往的深淺要適度
人際交往中一切行為要合乎分寸,恰到好處,要做到熱情適度、謙虛適度、期望適度、交頻適度。因此,朋友間的交往,無論是相處的時間、次數、距離等,都要保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達到「意猶未盡,情猶未了」的意境,切莫交淺言深,讓人對你索然無味。
七、培養自己的品格
1:對待生活有正能量:一個對生活積極樂觀的人,總是能夠不自覺地去感染別人,讓別人產生好感。
2:適當的贊美:很多人都喜歡聽贊美的語言,大方又適宜的贊美對方小優點或者小細節即可,但是要注意不要過於浮誇或刻意。
3:樂於助人:當對方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一點點幫助,很容易給他人留下好印象。好感度倍增,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往往也是人際關系較好的人。
4:保持善良:善良是一種選擇,待人友善是一種修養,這是決定對方與你一直保持長久的交往根本。
這些優秀的品格都有利於建造你的個人形象:我們談論某個偉人時,總會給他貼一個固有標簽,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建立自己的個人形象、塑造自己的個人標簽。
E. 如何在體育運動中培養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
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一)培養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當一個人感知到對方的某種情緒時,他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移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情緒,情感,也被稱之為「積極的社會情感」。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諸如助人、撫慰、關心、合作、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基礎,它激發、促進人們的親社會行為,是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推動器。」
利用移情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內在的自我調節能力,比一味的限制、要求等外部約束有效的多,他們若能深刻的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那麼,在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景時,便會回憶起以往的體驗,於是抑制自己的消極行為,而做出互助、分享、謙讓等積極的親社會行為,移情訓練的方法很多,如推薦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影視節目,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道德行為。在體育教學中,結合教材,利用游戲,比賽等方法,也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移情訓練。
在體育游戲中,也可透視學生之間的友愛、互助,這也是他們友情的真實表達和流露。如果教師堅持經常性的運用游戲等教學手段,久而久之,這樣的行為模仿就可以他行為的源泉。研究證明,表演、游戲可以培養親社會行為,而且他的效果至少可以保持一個星期,經常角色扮演訓練的學生比沒有經過訓練的學生助人行為要多。這比誘導法、說教法的效果顯著,對促進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非常有效的。
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教會兒童他們行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兒童面前展示出相應的行為,然後在兒童表現出這種行為時給以強化。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比賽,都是遵循一定規則,在規則下,學生之間的合作、對抗也得到充分體現,日積月累的訓練,能使學生最終把存在於「頭腦」利的行為准則,超出時空范圍遷移到其他情景與轉向未來,指導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內化的結果得以外化。
(二)藉助集體力量,提升親社會情感
全社會的規范對每個人都影響,但對每個人影響最直接的是所屬群體的規范,家庭,學校和夥伴群體是實現學生社會化合個性化主要群體,而班級是最重要的場所。
想在體育教學中形成良好的集體風氣,最恰當的是以活動帶動交往,營造寬松、和諧、親密的交往氛圍,努力消除因競爭而引起的緊張和焦慮,在禮貌、誠實、信任、溝通、寬容中學習成長。
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使學生與同伴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此來教育學生關心周圍的人和事,並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看看能為他人做些什麼?
(三)藉助教師魅力,激發親社會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該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生活在學生當中,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便能成為學生效仿學習的榜樣,所以,要培養學生有公德,有親社會行為,教師自己就必須先有公德和親社會行為的表現。
首先,對學生要有關愛的行為,教師在行為方式中應作出表率,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懂得怎樣去愛別人,怎樣回報別人給予的愛。其次,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心境。好的心境能增加助人行為,因此它能暫時提高將來社會的認知轉化行為的可能性,教師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表現,要把握最佳的心理狀態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具有正義感和公平感的積極心境中,並促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