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實際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注重數學問題人文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現實生活中的素材,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產生親切感,這有利於學生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把所提出的問題有意識的、巧妙的融入到符合實際的基礎知識中,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數學學習是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讓學生接觸社會,貼近生活,給學生生活化的練習,才能更好地使他們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運用。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形成學以致用、學為所用的思想,真正體會到學習「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並逐步提高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探究運用解直角三角形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算旗桿的高度、河的寬度等一些列與實際密切的聯系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
二、精心設計問題,使設計的問題更有價值。
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應該具有很強的探究性。既要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可發展空間,也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問題的提出要有一定的障礙和可接受性,即所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不是一看就知道結果的問題,也要有可探究的價值,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使學生能夠接受這樣的問題,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藉助教與學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問題解決的要素。
數學教學活動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在教學中逐步養成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解決問題、評價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應該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演練,充分展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問題的產生、發展與解決方法。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時候,嘗試讓學生動手操作用一些小木棒量出長度,看看那些可以搭出三角形;在探究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時候,讓學生自己用線條和刻度尺來測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結論;通過列表畫圖的方法去理解函數的性質等等。
四、問題誘導、用數學活動去引導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與技巧。
學生在嘗試進行問題解決的時候,往往找不到解題的思路和方向,難以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弄不清知識的運用是不是准確,方法是不是合理有效,問題的解決是不是准確的時候,就需要老師在這里做啟發誘導,培養學生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例如:學生在做幾何證明題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仔細審題,首先明白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是什麼,每一個已知條件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再把所有的結論結合起來,再弄清這道題要求什麼?要知道這樣的結果就必須知道什麼,然後學生把已知的條件和問題結合在一起,這道題基本就可以解決了。在教學中,也可以多提一些問題,(一題多問)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從而得以解決問題,這其中,教師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自主解決,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中的長遠利益。
要讓學生學會並形成問題解決能力的思維方法,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多次的反復進行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教師把數學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作為長期的目標和任務,在課堂中不斷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意識,並非是教會解決某一個問題,而是教會學生解決一類問題,特別是教會學生學會問題解決的數學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使學生體會到運用數學推理方法解決問題的快樂;對於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應該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再嘗試解決;對於難度大的問題,應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共同合作得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總之,要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就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教師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⑵ 問題導向學習方法是最好的探究式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實驗探究。這是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或必要的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去實驗或者查閱,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設。這時,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的角色,指導、規范學生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單個學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師將學生分組來完成。要注意培養學生尋求合作的團隊精神。經過探究過程,學生要把自己的實驗過程或者查閱的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不同的學生或者團隊可以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釋或看法。他們要能夠將自己的結論清楚地表達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三)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教師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學生不明白時可適當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四)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1、交流自學成果。
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
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
(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
(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
(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於捕捉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⑶ 教師常用的三種教學方法
做一名好的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教出國家未來的棟梁,還能讓自己桃李滿天下,尤其是對於小學教師來說,更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接下來,我為您介紹了三種,歡迎閱讀!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和講演三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解是教師對概念、原理、規律、公式等進行解釋說明和論證。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2、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3、講授應具有啟發性。在講授中善於提問並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使他們的認識活動積極開展,自覺地領悟知識。
4、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二)談話法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話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識。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教師要對談話的中心和提問的內容做好充足的准備。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准備好談話的問題、順序,如何從一個問題引出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
第二,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能引起思維興奮、即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符合學生的已有知識程度和經驗。
第三,要善於啟發誘導。當問題提出後,要善於啟發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或對直觀教具觀察獲得的感性認識進行分析、思考,研究問題或矛盾的`所在。因勢利導,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去獲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歸納、小結。這樣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並注意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幫助他們准確地掌握知識。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選好問題是討論的前提,問題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們的興趣、有討論、鑽研的價值。
第二,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圍繞中心議題發言。
第三,做好討論小結。討論結束前,教師要簡要概括討論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糾正錯誤、片面或模糊的認識。對疑難和爭論的問題,教師要盡力闡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許學生保留意見。
教師教學方法
1、顛覆法——重整知識結構
京翰1對1教學總監孟老師對這一教學法進行了形象描述:有些學生所學的知識點能蓋兩層小樓,但由於知識不成體系,有段無篇,拿能蓋兩層小樓的磚蓋了五個雞窩,無論如何小修小補,始終都是五個雞窩,而無法達到兩層樓的高度,因此要想突破,必須推倒了重蓋。顛覆式教學法在京翰1對1被發揮到了極致。
2、填充法——填補知識漏洞
假如學生知識結構完善,做題思路與方向把握很准,但細節上總是出問題,比如考試中選擇、填空題丟分太多,拿到試卷後自己都後悔不已;還有平日100% 做對的題,一到考試准出錯……家長恨孩子太馬虎,學生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京翰的老師運用填充式教學法規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夯實每一知識點,有效保證簡單題不丟分、難度題少丟分,在考試中發揮真水平,甚至超常發揮…… 京翰1對1教學有章可循,考試有法可依,學生成績想不提高都難。
⑷ 教學手段有哪幾種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用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通過師生和諧的雙邊活動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為此,現將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做以介紹,以求共勉。
主要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
(一)講授法
【定義】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
講述:教師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對教學內容作系統敘述和形象描繪的一種講授方式。(文科教學應用居多)
講解:教師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教材內容進行解釋、說明、論證的一種講授方式。(理科教學應用居多)
講讀:教師把講述、講解同閱讀教材有機結合,講、讀、練、思相結合的一種講授方式。(古詩詞、語言類教學應用居多)
講演:以教師的學說或報告的形式在較長的時間里系統地講授教材內容,條分縷析,廣征博引,科學論證,從而得出科學結論的一種講授方式。(常見如講座、報告、演講等)
【優缺點】能在短時間系統傳授知識,但不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運用要求】
第一,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點、難點,又要系統、全面;既要使學生獲得可靠知識,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啟發。在講授中善於詰問並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使他們的認識活動積極開展,自覺地領悟知識。
第三,講究語言藝術。力圖語言清晰、准確、簡練、形象、條理清楚、通俗易懂,講授的音量、速度要適度,注意音調的抑揚頓挫;以姿勢助說話,提高語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組織學生聽講。
【易錯點撥】講授法不等於灌輸式教學方法,其運用得當,對學生亦具有啟發性。
談話法
【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或鞏固舊知識的方法。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
【優缺點】能照顧每個學生的特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通過談話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並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但推進速度較慢,且不適用於所有年級。
【運用要求】
第一,做好提問准備。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准備好談話的問題、順序,如何從一個問題引出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
第二,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引起思維興奮,即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
第三,要善於啟發誘導。當問題提出後,要善於啟發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或對直觀教具觀察獲得的感性認識進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勢利導,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去獲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歸納、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並注意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幫助他們准確地掌握知識。
【技巧點撥】內涵:主體記憶—師問生答;運用要求:時間記憶—前中後。
討論法
【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優缺點】有利於學生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但是運用討論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級運用較多。
【運用要求】
第一,討論前做好充分准備。抓好問題是討論的前提,問題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有討論、鑽研的價值。
第二,討論中要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圍繞中心議題發言。
第三,在討論結束時要做好小結。
【技巧點撥】內涵:主體記憶—學生間的七嘴八舌;運用要求:時間記憶—前中後。
讀書指導法
【定義】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教師通過讀書指導法,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組織學生交流心得,讓他們學會自己按照方法來讀懂課文,感受語言。
【運用要求】
第一,提出明確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題;
第二,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第三,加強評價和輔導;
第四,適當組織學生交流讀書心得。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剛出來工作時,我曾嚴重懷疑自己不適合教學。
課堂上,好不容易講完知識點,發現學生還是一臉懵逼。做練習,學生打鬧開小差,課室像個菜市場,我卻只能站在後面的角落,假裝沒看見。大型考試,成績還沒出來,我就料到自己班級的排名,如果發現沒有墊底,我會懷疑成績是否出錯了。
為了跟上大隊,我努力地學習周圍同事的做法。有一個被大家公認的大神,為了向她學習,我調整自己的課表去聽她的課,聽一節,然後模仿著上一節,就這樣持續了將近一個月。
跌跌撞撞了五年,我漸漸地發現,自己的班級也可以擠進年級前列,甚至還能排到第一,而且是連續四個學期第一!
這給我帶來的最大啟發是,教學可以不用拼顏值,也可以不用拼體力,而是可以拼技能的提升。
既然教學技能可以提升,那如何提升更科學呢?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告訴我們,教學技能是一種認知技能,它的核心是有效思考。
如果把大腦看作電腦,我們的記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工作記憶,相當於「內存」;另一部分是長期記憶,相當於「硬碟」。如果把周圍的環境看作U盤的話,思考就是把「U盤」的文件和「硬碟」的文件放到「內存」中打開,重新整合以後,把結果存入「硬碟」的過程。
教學也符合這一個框架。
首先,教學對「內存」的要求很高。
我們不光要記得每個班級的課程進度,還要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常規檢查,總之,需要同時兼顧的事情相當多,一不留神就把自己搞得一團亂麻。
其次,教學對「硬碟」的要求也很高。
「硬碟」裡面儲存著兩類知識,一類是事實性知識,相當於各種文檔;另一類是過程性知識,相當於各種軟體。
對教學很重要的事實性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學科知識。有數據顯示,學科知識豐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更有可能出色,尤其是中學數學(表示躺槍)。另一種是教學方法的知識。作為數學老師,你懂概率很好,but,能幫助學生也弄懂概率,才算你的本事。數學好不等於數學教得好。想想也是,否則最好的數學老師應該是數學家才對。
教學還需要大量的過程性知識。有的過程處理簡單的任務,比如收發試卷、批改作業、帶領學生背書,等等。有的過程處理復雜的任務,比如解釋概率的概念,解決學生之間的沖突,等等。
由此可得,提高教學技能的核心,在於提高「內存」的使用效率。要想提高「內存」的使用效率,就需要往「硬碟」增加大量正確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做到這一點的最佳方法,就是練習。
練習是一種活動,比如切菜、投籃、打游戲等等。一個活動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稱為練習。
1.有主動提高的意識。
只有參與,沒有主動提高的意識的活動,只能算是經驗。我們經常把經驗和練習混為一談,但是經驗明顯不如練習靠譜。比如打羽毛球,在高中的時候,我就從只會拿拍,到能贏上幾場球,也就是一個學期的時間。這提高還是相當明顯的。可是從那時到現在,盡管也算有五六年的球齡,但是水平也就高中時候的水平,因為在打球的時候,我再也沒有試著怎麼打得更好,只是單純作為業余愛好。
教學也是一樣。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標准,有數據表明,剛走上崗位的教師,頭五年的教學水平提高的特別快。五年之後,水平開始趨於平坦,甚至偶爾下滑。隨著時間推移,二十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可能和十多年的教師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多數教師在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就不再主動地提高自己,而是靠過去的經驗來教學。
是他們不想提高的原因嗎?不一定是,因為練習本身不好玩,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於還要照顧自家小孩,關心柴米油鹽的教師來講,依賴經驗似乎是更接地氣的選擇。
2.尋求反饋。
既然有意識主動提高,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確是在提高呢?答案是尋求反饋,反饋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從而分析自己是否有在進步。
對於教師來講,一種辦法是從學生那裡得到反饋,另一種辦法是請別人觀察和評價自己的教學。關於反饋的建議,下文還會繼續說。
3.完成額外的輔助性任務。
假如你在練習下棋,有了提高的意識,也找到了反饋的方式,那是不是只要不斷地下棋,就能夠坐等提高了?不是,一味地下棋,對棋藝的提高很有限。高手除了下棋,還會花很多時間學習開局,以及分析其他專業選手的棋局。類似的,跑步運動員也不是一味地賽跑,而是會經常通過負重練習和心肺功能訓練來積累體能。
教學也是一樣。就拿上課來說,你既要會講知識點,又要能夠組織學生開展活動,還要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裡面的每一項,都值得你去專門的訓練。輔助性任務的價值,在於完善教學技能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推動技能的提升。
擴展教學的主要內容
1.用執行計劃代替提高的意識。
有的人覺得主動提高的意識很簡單,不就是在上課前對自己說一句:「我想提高,來吧!」這樣做的話,堅持幾節課還可以,之後可能就沒下文了。你想想看,多少人在新年辦的健身卡,除了自己下定決心的幾天刷一下,剩下的時光不還是愛幹嘛幹嘛!
思考對大腦是一件苦力活,大腦是能躲就躲,他最喜歡的是記憶。因此,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是不動腦子的,動腦筋不如靠經驗來得輕松。
教學也一樣,許多老師在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後,就開始變得自動化了。上課拿起課本就走,也不用備,過去怎麼上就怎麼上。作業收上來就改,過去怎麼改就怎麼改,沒做好的就罰,過去怎麼罰還是怎麼罰。
有時經驗的確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面對變化的學生,提高教學技能是長遠之計。既然想提高,我們就需要控制對經驗的依賴,調動大腦來思考。要做到這一步,光靠自我提醒是不夠的,更好的辦法,是制定執行計劃。
執行計劃可以由一系列的行動指令組成,每個指令的基本句式是:「如果……就……」。比如,如果上課預備鈴響,就讓科代表提醒大家開始課前小測;如果有學生過來提問,就耐心給他解答,等等。
執行計劃有兩個好處。第一,每個行動指令都是經過思考後得出的最優方案,你只需要關注計劃是否落實就行。第二,落到紙面上的執行計劃,既能幫助大腦記憶,又能降低大腦思考的成本。你還可以對計劃進行補充和修改,比如你覺得默寫知識點比課前小測的效果更好,就可以調整指令:「如果上課預備鈴響,就讓科代表提醒大家默寫知識點」。
2.用量化思維尋求反饋
量化思維的好處,是讓我們尋找的反饋更加客觀清晰。比較兩個反饋,一個是「班上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求概率了」,另一個是「班上40個學生,有35個會求概率了」。前者很籠統,後者不僅清晰,還能讓你更容易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
量化思維有兩個要點。
第一是描述行為,而不是對行為的評價。比如,「小明怎麼學都不會列方程」,這個是對行為的評價;而「小明不知道如何在題目中找到等量關系」,就是對行為的描述。
第二是尋找合適的指標輔助分析。比如,要想了解學生的成績水平,你會怎麼做?我會藉助一個指標,就是學生所有測驗成績的平均分,即歷史平均。如果一個學生的歷史平均是83分,那他下一次測驗大概率是80分水平;如果他的歷史平均是50分,你就不能太過指望他能沖上及格。
上文說過,反饋的來源有學生和其他教師兩種。
如果你想從學生那裡獲得反饋,你就需要觀察學生。他們對什麼感興趣,音樂、游戲還是八卦?他們對未來有什麼計劃?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學習?他們之間是如何溝通的?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和他們在課外的表現一樣嗎?......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你會有許多過去沒有留意的發現。
如果你想從其他教師那裡得到反饋,你就需要找機會和他們討論。一般來說,每個星期的集體備課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樣的集體備課至少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大家可以互相發發牢騷,也可以分享教學經驗,從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另一個是針對某一個教學難題,大家一起出謀劃策,,還可以一起觀摩其他人的課堂,從中討論更好的教學策略。
3.寫教學日誌迭代升級
如果你只是一味地上課、改作業和測驗,你的教學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因為你不可能在教學的同時,還能思考自己的教學,所以思考教學只能尋找額外的時間。
寫教學日誌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迭代方式。一方面,文字可以充當工作記憶的角色,讓大腦可以更加安心地專注於思考;另一方面,思考的過程通過文字沉澱,可以讓我們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到自己的成長。
⑸ 小學體育教學中常用的幾種誘導教學方法
一、語言誘導的方法 語言誘導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語言誘導是將要學習的動作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在學生大腦中初步建立一個形象概念的過程,並激發學生的練習慾望。 首先,激發學生興趣的誘導。在課的引入部分,如果能運用語言誘導來達到此目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開學初的室內引導課上,給學生介紹本學期的學習內容時,教師可以有著重的針對幾個重要內容,講一些有關的故事或傳說,如:講到小排球內容,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女排是如何風靡稱霸世界排壇多年,取得"五連冠"的;以神奇的情節,有趣花絮引導學生進入美妙的欣賞境界,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感覺,以提高學習興趣。 其次,讓學生掌握動作時的誘導。動作概念的講解實際上是一種語言誘導的過程。也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體現,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通過語言描述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在練習跳橫箱時,很多學生會產生恐懼的心理,教師一邊要鼓勵學生,一邊要在技術上給以指導,給學生分析,完成動作的可能性,同時也要向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所在,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所在,通過動作的完成,使學生從心理上消失了對跳橫箱的恐懼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態把動作做得更好。 最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在使用語言誘導時要簡明扼要,要讓學生聽懂。同時要做到新穎有趣,枯燥乏味的講解學生則不感興趣,只要掌握好運用的時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動作誘導的方法 動作誘導亦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用最直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的慾望,動作誘導更適用於掌握有一定技術難度且講解復雜的學習方法。 第一、示範動作的誘導。示範是對講解內容的直觀體現,教師通過示範,使學生能清楚地直觀整個動作的過程,同時把整個動作展示給學生。示範結合講解能夠使學生更清晰對動作的概念、進行的方法做進一步的理解,二者有彼此誘導,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在這一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對示範動作的要求必須是准確、到位,並能給人以優美的感覺,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示範的位置和示範的次數。 第二、相關動作的誘導。相關動作是指與所學動作在結構,用力順序等方面較相似的動作,它的特點是難度小,易完成,是所學動作的過渡性練習。如投擲練習中的輕物投擲等。此階段練習時教師應注意適當的練習次數,並能准確掌握好運用的時機,同時不斷提出要求,逐漸地提高難度,直到正確掌握動作為止。 第三、分解動作模仿的誘導。分解動作可以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動作進行的過程,以及上一個動作與下一個動作連接的過程,分解誘導,對於該技術動作有一定難度或學生協調性較差來說,是必須要應用的一種方法,否則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同伴誘導的方法 同伴誘導可以使學生從同學的學習競爭中產生一種積極向上、追求努力完成動作的慾望。它對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面對困難、挑戰困難等良好品質有促進作用。 在練習中,學生掌握動作的能力不一樣,有快慢優劣之分,這種差別就形成了同伴間的相互影響,相互競爭,即同伴間的誘導,這種誘導有利有弊,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並要積極引導,同時要鼓勵差生不要氣餒,繼續努力。對於動作較好的學生,要不斷提出要求,增加難度,防止驕傲自滿,並能發揚團隊協作、友情幫助的精神,幫助差生共同進步。在動作練習一定時間後,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動作較好的學生來做示範,這樣不僅能增強本人自信心,同時也有利於激發動作較差的其他同學的練習,帶動其完成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