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語文講故事是什麼教學方法

語文講故事是什麼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3-02-23 19:42:13

⑴ 幼兒教師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教育方式屬於

幼師講故事教學方法的作用
(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老師打開學生緊鎖的心門,只有學生(二)以活躍課堂氣氛
一般傳統的說教式教學,簡單而枯燥乏味,課堂氣氛沉閥缺乏活躍,(三)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語文教師可以一種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和體會到作者當時處於的心境之中,通過這種特別內心的交流方式,獲得更多的課外知識,讓學生豐富自己的課外內容,增加文史常識的閱讀量。這種故事的方式,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既保證了所講的是與課堂所學內容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故事,一舉兩得。
(四)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⑵ 小學語文小說文體的教學方法

小說教學能夠提升個性解讀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完善人格修養,升華人生境界,深化對生活和人生的認識。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小說文體的 教學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小說文體的教學方法

一、激發興趣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起點,甚至為人生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只有產生興趣,學生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慾,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導入法、溫故知新法、直觀演示法、 故事 吸引法、創設疑問法、情境感染法、對比講評法、開門破題法等。小說是塑造人物的,人物是有其生活環境的。

為此,小說的教學應多創設情景,利用電腦、錄音機、幻燈機、電視機、掛圖等設備,根據教材內容,再現其形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從而使學生樂在其中。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前,老師就可安排學生收集《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在班上開展講故事比賽,通過故事吸引法,激發了學生學習這篇小說的興趣。

二、「三抓要素」教學法

小說是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敘事性文學體裁。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

1、抓住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教學

人物形象是小說三個要素中的主要要素。任何一部出色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著重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性格,不但表現在做什麼,而且表現在怎麼做;而主要人物都是一定思想傾向的代表,他的言行動機又都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所以,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就不但要說明他的外貌、心理,還須揭示他的言行特點以及促使他如此行動的原因。

分析人物形象時,應注意作品中各類人物的代表,各類代表人物性格的特點,是在作品中人物的相互關系中顯示出來的,作品的思想意義,也往往要通過不同的人物性格來體現。

如《故鄉》中塑造的三個典型形象代表了三類人物:閏土是一個勤勞善良、但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楊二嫂是一個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個對現實不滿正在尋求中的進步知識分子形象。小說通過塑造的三個形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題思想,引起了人們對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根源的深深思索,激發了人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2、抓住故事情節教學

情節結構,在具體作品中的情況是復雜的。有的是單線,有的是復線,每條線索都為展示一個或一組人物的性格發展過程服務。因此,對於每個作品都應具體分析。故事情節來源於現實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終,有起有伏,並有一定發展過程的,因而小說情節的展開,也是有段落,有過程的。

這個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如《變色龍》是按照自然順序寫的,而《楊修之死》用的則是「顛倒」的寫法。不論故事情節如何安排,情節的發展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3、抓住環境描寫教學

描寫社會環境,是為了交代時代背景,《最後一課》中的場景描寫雖然只有寥寥數筆,但反映了故事的時代背景:淪陷了的阿爾薩斯和作為佔領者的普魯士軍隊。描寫自然環境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等。《最後一課》對清晨自然景物的描寫,短短的幾句話,表現了主人公小弗郎士的身份、地位、性格和他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的歡快心情。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塑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這個無憂無慮純真幼稚的小學生形象。他關心天氣和優美的環境勝過關心領土的淪陷和敵軍的佔領,他擔憂「分詞」勝過擔憂國家大事。作者把景物描寫、人物心理描寫結合在一起。

三、情感體驗教學法

小說創作是作者情感的藝術表達過程,作者不是要說服讀者的理智,而是用形象和真情實感去感染讀者的心靈,引起讀者的同感,而小說的閱讀也就成了接受這種情感的體驗活動,所以情感在小說中佔有主導地位。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情感的藝術只能用情感的方式親近,情感的力量也只有抓住小說豐富多彩的情感特性,引導學生在閱讀小說中進行充分的、活躍的體驗情感的活動,改變那種單純的機械枯燥的分析主題思想,讓學生死記一些現成刻板難懂的思想意義分析的語句的現象。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小說中的人物描寫,如外貌、語言、行動和心理等方面去具體感知,讓這些人物形象在學生的閱讀體驗中進入他們的心靈里,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產生對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或同情、或崇敬、或憎惡、或鄙夷……

例如《社戲》里的雙喜聰明能幹,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靈敏,考慮周到,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這個人物形象令人可親可敬;《我的叔叔於勒》里的菲利普夫婦六親不認、冷酷無情的言行,認人心寒;《范進中舉》里的范進中舉後喜極發瘋的丑態令人可悲可笑。作者對人物的出色描寫中流露出的情感也會在學生的心靈中產生共鳴。

2小學語文小說文體的教學方法

一、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小說

1、讓學生掌握小說閱讀步驟

小說作為一種敘事性比較強的題材,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曲折動人。讓學生學會閱讀小說,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小說,讓學生掌握小說閱讀步驟。明白小說閱讀的三要素,即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還要搞清楚小說的主題是什麼。這是分析閱讀小說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讓學生牢牢抓住小說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說的閱讀。第二,要讓學生對小說裡面的人物作分類。

學生閱讀小說的時候總是被小說的故事情節所深深吸引,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和發展,人物的形象也隨之發生變化,人物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當學生慢慢地喜歡上故事情節中的人物時則會隨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而讓自己的情緒有所變化。或許開心,或許感傷,或許哀嘆,或許沉思。那麼在經過一番思考之後,學生就能夠給小說中的人物做一個分類。第三,理清思路,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這樣,學生在閱讀小說時,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鑒賞的明確目標。把握了小說閱讀的步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全方位閱讀小說

學生掌握閱讀小說的步驟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全方位地閱讀小說。很多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為了好玩,對小說的內容淺嘗輒止。有時候只可以做到把一個故事講給別人聽,但是卻沒有深刻的認識,淺嘗輒止。要做到全方位閱讀小說,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小說的結構。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之後,才能做到全面閱讀小說。高中小說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為了讀小說而讀小說,還要培養學生的一種自我分析能力。只有這種能力形成了,老師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成長。

3、讓學生學會鑒賞小說語言魅力

教師在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把學生視為課堂的真正主人,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小說是一門藝術,小說的語言具有藝術性的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品味小說語言的美。小說語言美要靠學生自己細細地品味 ,老師的講解是無法替代這個過程的。

比如,我們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描寫林黛玉的 句子 : 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品味這段人物描寫,透過字里行間,學生就可以知道林黛玉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也可以感受到林黛玉的嬌美,如同林黛玉就在我們身邊一樣。這樣就可以帶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緒,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揣摩語言的美。

引導學生學會小說的閱讀,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方法,在課堂上是不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做到課內與課外充分結合,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博覽群書。

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探索者。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探索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不僅僅是讓學生比較呆板地只是為了學習,更不能只注重結果。教師在學生小說閱讀教學時要有自己獨特的構思和匠心獨運的教學設計,那就必須要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

1、課堂再現小說情節

教師要高效地利用課堂。在高中小說的教學上,學生具有了很強的想像能力,較強的表演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點。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由表演小說中的故事情節,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很快地融入課堂,還能讓學生對小說的人物形象形成獨到的見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鍛煉。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學生學會了閱讀小說,也對語文產生了興趣,語文的素養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小說情節在課堂的再現也讓老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

2、課外小說閱讀拓展

教師在小說的教學當中可以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經典的小說作品或者是名著。例如,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了小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節選的故事,這段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對這部小說的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去閱讀這部名著。讓學生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這樣做有利於學生進一步了解小說的背景以及故事情節,從而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

對小說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性格更加了解,也會讓學生變成一個情感豐富的人。課外的閱讀會讓學生喜歡上讀書,小說就變成了學生消遣課余時間的一個好工具。通過課外小說閱讀的拓展,學生自我的學習能力有所提高,語文素養得到積累,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教師在小說教學上也會變得很輕松。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從而達到一個雙贏的效果 。

3小學語文小說文體的教學方法

一:個性閱讀

首先要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閱讀來達到感知、領悟、體驗、品味。

閱讀是一種人類特有的綜合的行為方式。閱讀的心理過程是通過知覺、想像、聯想、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把文字元號轉換成思想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被動吸收的過程,更是一個主動創造的過程。閱讀過程是讀者對作品中的空白和未定性因素加以填補、充實、升華、完善的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個性化的體驗。一是要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個性的反應。二是在閱讀體驗中,教師應更多地引導學生自行尋找答案。三是將閱讀理解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內涵。對一篇小說的解讀,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學生頭上。

二:外引內聯

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孤立的。既可把同時代其他作者的同類作品作為了解社會現實、 文化 內涵、風土人情等的參照,也可把作者的其他作品作為體會寫作風格、觀點態度、題材選擇等的參照。這樣,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之自覺自願地成為小說的研究者、質疑者、創新者。他們會因為知識的拓展而感到輕松有趣,並從中攝取更多營養、逐步培養出較高的審美品位和文學鑒賞力。

如教學《祝福》時,由於學生對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較陌生,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並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與《孔乙己》、《故鄉》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如:在思想內容、、主題的側重點、主要人物的共性與個性、表現形式上都可進行對比。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解疑的能力,並且把初中知識與高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與過渡,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也為今後的學習積累了可供借鑒的 經驗 。

三:互動探究

教師可通過提問布置探討性的思考題,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尚不理解的問題相互探討;既可以採取由下而上,先分散後集中的方式,也可直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討論時,教師既要體現主導作用,又不可束縛學生的思路。

比如教學小說《邊城》,就可以運用互動探究的方式來教學。實施互動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過程可以如下設計:

安排學生先基本熟悉課文,然後老師設計好探究方向:

1、分析小說中個性化人物語言。

2、體會小說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3、揣摩小說中關鍵詞句的含義和作用。

4、分析 文章 的感情基調。

5、找出難以理解的詞、句、段並討論。再分組研討,整理探究成果。然後各組推薦一位同學中心發言,教師適時組織同學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再討論。最後教師根據情況予以補充。

四:讀寫結合

在小說教學中,可以把讀寫結合起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同時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

一、基於理解、感受層面,側重於把握小說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的讀寫結合。

⒈擬標題。它有助於學生提綱挈領,把握小說情節,訓練概括能力。如給《邊城(節選)》的三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⒉編提綱。它有助於梳理小說情節,更好地理解小說主題。如按情節發展的先後順序寫出《祝福》的情節提綱。

3、 換文體。它有利於人物形象或思想性格感知。如根據魯迅小說《祝福》所提供的情節材料,以《祥林嫂傳》為題寫一篇人物傳記。

二、基於品味、欣賞層面,側重於小說言語特色品味的讀寫結合。

小說有兩種基本的言語方式:敘述和描寫。對小說言語方式的解讀主要著眼於小說敘述與描寫技巧的揣摩,尤其是小說中的描寫。它有力地強化了敘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這些為寫作活動的設計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切入點。比如:

⒈小說評點批註。把對小說言語形式的品評、揣摩所得記錄下來,建構起清晰的小說言語圖式。

⒉語言賞析札記。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實現由「言」的閱讀到「象」的想像再到「意」的感悟的深化。

3、初稿與定稿比較分析筆記。這種活動有助強化學生的語感。如教師提供《祝福》的始發稿文本(1924年《東方雜志》)與定稿文本(《魯迅全集》第二卷),讓學生自選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三、基於領悟、體驗、思考層面,側重於小說主題意蘊或人物形象意義分析與評價的讀寫結合。

⒈寫 讀後感 。如讀完《老人與海》,主人公的遭遇與堅強性格讓我們感慨萬千,頗受啟發。聯系實際寫一篇讀後感。

⒉寫文學評論。如學完《邊城(節選)》,可布置學生擴展閱讀原著全文,並完成下列練習:

沈從文認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從作品中接觸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發,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請從作品的思想情感方面寫一篇文學評論。

四:基於小說文本的召喚結構,指導學生驅遣想像來填補小說「空白」而設計的著眼於開發創造性思維的讀寫結合。

⑴補寫。就小說文本中的「空白」,發揮想像以填充,從而加深對小說人物形象的認知。如:試結合你對「四叔」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補寫出兩處省略號的內容。

⑵ 擴寫。或利用想像拓展情節,充實文本內容,或利用想像來延伸故事情節,加深對人物思想性格的體驗。如:祥林嫂是怎麼死的?

五:基於比較閱讀視野的讀寫結合。這種比較有不同小說文本的比較,有同一小說文本的原文與教材刪改後的文本比較,有同一小說的文本與不同藝術形式(如影視)的比較。

六:基於創造性閱讀的讀寫結合。

這種方法可以是:把讀過的小說改編為一個劇本,在班級里傳閱;給小說中的某一個人物寫封信,給他一個忠告;設想不同小說中兩個人物的一次巧遇……

常用的寫作活動有:

⒈ 編課本劇。如將《套中人》這樣的主要以人物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小說文本改編為課本劇腳本。

⒉ 故事新編。如:依據魯迅小說《祝福》和《故鄉》中表現祥林嫂和閏土命運與思想性格的有關材料,發揮想像,進行虛構,寫一篇祥林嫂與閏土對話的 記敘文 。

要注意的是:指向於寫作的小說閱讀鑒賞,其終極目的不是為寫,而是依靠寫的任務來完成與文本的深入對話,使閱讀鑒賞的所得更加明晰深刻。它是一種知識的學得,一種方法的運用,一種技能的培養,在豐富多樣的「寫」的實踐活動中,解放鑒賞主體的言語創造的智慧。

當然,小說的教學方法還有許多,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的教師也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只要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所有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4小學語文小說文體的教學方法

一、從小說的文體特徵入手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應根據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小說教學也是如此。所以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小說的概念及特點。小說是以人物形象塑造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因此,小說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在熟悉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的條件下,引導他們去分析人物,特別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礎上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結合思想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寫作特點(方法);學習小說的語言運用和具體環境的分析。

人物、情節、環境構成小說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說教學的核心,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都是為刻畫人物形象而服務的。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根據小說的特點,我在小說教學中一般採取三步驟:即先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接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在前兩者的分析基礎上學習小說的環境描寫。因此,在導入課文後,我並不急於進入課文,而是先與學生講清課文的體裁,讓學生了解小說的概念特點,以及學習小說需解決的事項。

二、重視分析,把握故事情節

所謂情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說「情節是人物性格成長的歷史」,「情節是小說的羅輯面」。在小說創作中,作者的重要任務是塑造典型人物。因為它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發展是通過人物間的復雜關系以及從人物間的矛盾所產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顯露出來的,也就是通過情節表現出來的。

因此,小說教學應重視分析故事情節。例如,我教《魯提轄拳大鎮關西》一文時,板書課題後,由學生補充介紹了選文前段的內容,然後我說:「有朋自遠方來。」學生齊接:「不亦樂乎!」隨後我把「樂」字寫在了黑板上,並用箭頭指向課題的「打」字。「為什麼由樂而打呢?」學生有疑問,便產生了閱讀課文的慾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理出了故事的情節,把握了事件發展的脈絡。

從「把碟兒,盞兒都丟在樓板上」到「向店裡掇條凳子,坐了兩個時辰」這一情節發展變化中,學生們又理解了魯提轄「粗中有細」的多重性格。從激怒鄭屠到三拳打死鄭屠,學生們有理解了魯提轄另一個性格側面:有勇有謀。而這兩個性格側面的形成又是魯提轄富有正義感的思想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再從魯提轄的結局「、、、、、、;提了一條齊眉短棒,奔出南門,一道煙走了。」

可以看出社會與魯的性格的不包容性,即矛盾性:社會黑暗,惡人橫行,好人遭殃。順著跌宕起伏的情節分析,柳暗花明,作者的創作意圖--中心思想也就躍然紙上:表達了被壓迫人民伸張正義的強烈願望。這樣從分析情節入手,學生易於把握小說中人物性格特徵,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小說的情節一般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的小說還有序幕和尾聲。

高潮本義是指潮汐漲落的一個周期里,水面上升的最高潮位。小說的高潮是比喻情節中矛盾沖突最尖銳、最緊張的階段。《守財奴》這篇課文,節選自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家庭的苦難」一章,可以說是這一章的高潮部分。小說通過「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看守密室」「臨死抓法器」等一系列描寫,深入刻畫了守財奴的醜陋嘴臉。這一系列的精彩描寫表明,在葛朗台眼中,父女之情,骨肉之親,比不上與金子的關系,金子比女兒還重要。這一幕家庭鬧劇正好驗證了馬克思的一句 名言 ,「資本主義撕開了籠罩在家庭關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三、掌握描寫手法,分析人物

語文教學中的小說為我們提供了眾多歷久不衰具有廣泛意義的典型人物,有些人物甚至成了人類某些品行的代名詞,當人們談及這些名字,就會想起相應的性格特點。如阿Q的落後愚昧、自欺欺人,葛朗台的狡詐自私,潑留希金的貪婪成性,路瓦栽夫人的醉心虛榮,別里科夫的頑固保守,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忠於愛情,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忠心耿耿,保爾·柯察金的堅強勇敢、頑強拼搏,符拉索娃的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等等。這些人物無不以他們個性和共性統一的鮮明性格,給人帶來情感的震憾,得到美的悅愉。

四、鑒賞環境,分析其作用

人物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構成了人物性格的外部條件。典型性格生存的環境是流動的。由於外界環境隨時都在變動,才有了人在其間的社會位置的變化,也才有了人物性格的逐漸顯露。出色的文學作品總能使人感到人物和環境的水乳交融,顯示出和諧之美。

綜上所述,小說鑒賞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在指導學生寫鑒賞小說 作文 時,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說的某個方面進行讀後感或評論性文章的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進行小說的閱讀鑒賞,要教會學生不能只滿足於簡單的閱讀,不能就看故事來讀故事,不能就好玩來讀。更應教會學生如何有目的的閱讀,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來讀,從不同方面的閱讀分析中得到收獲,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鑒賞能力,還要從人物形象上得到一定的啟示。


⑶ 有趣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極大影響小學生語言發展與語文能力的培養,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有趣的小學語文 教學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有趣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一、 故事 教學法

愛聽故事幾乎是每一名 兒童 的天性,因此,教師可以嘗試故事教學法,將教材文本的內容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卧薪嘗膽》為例,這就是一個故事性非常強的文本,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教材以最簡練的方式來講述了這個故事,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口頭講述的方式來將故事充實化與豐富化。

比如:先提問學生曾經吃過味道最苦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要吃,如果天天吃能不能忍受,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回答不能忍受。接著再跟學生說:「歷史上還真是有這么一個『奇怪』的人就喜歡天天『吃苦』,他究竟是誰呢,又為什麼要這么做呢?」自然就引入了勾踐這一歷史人物並開始進入講故事的狀態,在講述的過程中,可以對部分細節進行放大化處理,比如:勾踐夫婦舂米推磨、養馬駕車等,盡量聲情並茂地講述,力求讓學生能夠聽得入迷。

在講述完成後,再重新回到教材,那麼在學生聽完豐富版的故事後,教材文本這一簡化版的故事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接受,也自然成為後續教材知識點開展的載體。總的來說,故事教學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天性,這是尊重規律並且利用規律的一種教學思想。

二、游戲教學法

說到兒童的天性,除了聽故事,另外一個離不開的就是玩游戲,因此,教師可以嘗試游戲教學法,盡量將教學內容編製成娛樂性比較強的游戲。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內容都是識字,識字是小學階段學生非常重要的一項學習內容,但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容易缺筆少畫或者寫錯別字等,這就是識記力不強的表現,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做游戲的方式來完善。

比如:拼字游戲,將生詞按照偏旁與部首的方式來拆分,製作成一個個小卡片,打亂後讓學生來拼字,拼出第一個字的學生可以點名下一個拼字的人,在拼夠6個字後,還要用一段話將這6個字湊成一段文字。通常學生組織成文的段子都會十分無厘頭,引得全班捧腹大笑,但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每一個生字的構造都印象深刻。

總的來講,游戲教學法充分利用了游戲本身具備的趣味性來激活整個課堂,同時其互動性也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很好地完成對知識的吸收與內化。

三、表演教學法

表演教學法,指的是教師鼓勵學生將教材內容以動作、神態、對白等的形式呈現出來。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單元中的《虎門銷煙》為例,這一文本涉及很多人物,比如圍觀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員、外國商人、主人公林則徐銷煙的民工等,這是一個比較豐富的場景,而且場景中的人物也隨著事件的進展而有各自的神態與表現。

對於這類教材內容,教師就可以邀請若干名學生來表演這一個場景,在這個過程中,表演本身的趣味性就十分吸引學生,與此同時,與文本單純的文字描述對比起來,實際情境模擬的這種表演更容易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講解教材知識,比如:關於虎門銷煙事件的歷史價值以及其他 語文知識 性內容的講解等。

四、競賽教學法

競賽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利用比賽的方式,來組織學生之間相互追趕與比拼,這是一種通過「好勝心」「榮譽感」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並且化知識為實用場景的一種融樂趣與高效於一體的方式。比如:教材中關於古詩的教學,一般來講都是要求學生能夠全篇背誦的,那麼教師可以組織古詩接力賽,看在規定時間內誰接力的古詩最多。

還可以是古詩拼接賽,教師把古詩的每一個字都打亂並製成一張張小卡片,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誰能夠拼湊出最多的古詩。在採用競賽教學法時,整個課堂往往會因為競賽的氛圍而加快了教學節奏。這種競賽教學的方式與單純要求學生背誦古詩、默寫古詩相比而言,一方面,更加靈活,不論是顛來倒去還是各種拼接,學生都能夠「火眼金睛」地辨認出來,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古詩的識記程度。

另一方面,更加有趣,學生是在競賽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內容的再次溫習,而不是機械地背誦或默寫。總的來講,競賽教學法既是給學生一種實踐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同時也讓學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去接觸所學知識的不同方面,以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2有趣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一、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由於長期受應試 教育 的影響,一些教師不願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認真地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於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慾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二、創設易於學生理解的學習情景

教師根據文意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表演、演示等活動,入情入景地感悟、識記和品味語言,使情景的設置與語言的訓練有機結合,融為一體,達到了「寓教於樂,樂而不嬉」的目的。課堂上,我常隨意捕捉或有意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在無意中學會運用語言。

學完了《爬山虎的腳》,就讓學生用「我」的口氣對爬山虎的習性和特點作 自我介紹 。有一次課堂上,一隻小麻雀突然撞進了課堂,怎麼飛也飛不出去,這下,學生的眼光都隨著麻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動。於是,我也就停止上課,乾脆讓他們盡情地看。

終於,麻雀在班級中逗留了五、六分鍾,飛出窗外。學生也都回過神來,我順勢就剛才麻雀怎麼飛進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飛的,又是怎樣飛出教室的以及同學們的表現、心情和對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發言,發現平時不大講話的幾個學生也有了表達的慾望,課後還將一篇篇具體而生動的 文章 送到我的手裡。

三、課堂教學中注重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都會增強學習效果。

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提的問題成為師生共同探究的資源,從而實現多向互動合作,如教「中國石」8、9自然段時,我在學生初讀這兩節後,讓學生主動言說,質疑問難,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就提出了許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問題,如「中國石」屢屢奪魁。

為什麼只有它屢屢奪魁呢?為什麼排長專門騰出一個抽屜放「中國石」?就這么區區一塊小石頭,為什麼在我孤獨寂寞的時候能給我溫暖和快慰呢?等等,這些都是教學的寶貴資源。

同時在課堂上,我注重讓學生提「兩種問題」的教學方法,一類是學生自己弄懂了用來考別人看是否能懂的問題,可說:「我考考大家……」;另一類是學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問題,用來請教同學或老師,可說:「我請教大家……」這樣,教師不僅是教者,也是學者、思者和聽者,從而為多向互動合作教學策略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進行多向互動時還應提倡生生之間兩兩互動或小組合作學習互動,包括組內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和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合作的內容可以是互相檢查對方活動,互相表達自己的看法,互相討論問題解決,互相競賽鞏固認知,共同操作發現新知等。

四、注重提高學生語文的審美能力,達到對文章的深層理解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煉傳神, 散文 句式優美多樣, 記敘文 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情景,「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詞語我們如不引導學生推敲琢磨就很難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散文在小學 語文教材 佔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

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出「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語句,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教這類 句子 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3有趣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一、 創設帶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大多會採用單向知識傳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對於小學生來說,這樣的教學方法過於死板,很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講解的內容上。

因此,教師可以採用情境教學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主要的方法是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合適的教學情境,通過語言引導學生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之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願意主動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活動之中,還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講解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用一個飲料瓶裝一些水,以及一些石子,給每個學生發一個烏鴉的頭飾,在課堂上創設和課文中一樣的情境,並引導學生到講台上嘗試烏鴉喝水的過程。

二、 採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法

隨著現代小學教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於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並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比如合作探究學習法、翻轉課堂教學法、分層教學法以及微課教學法等。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教學的內容,還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過於單一和死板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講解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為每個小組布置一個學習任務通過學習這篇課文的內容能從周恩來總理的身上學習到什麼?教師引導學生在小學間展開討論。

每個學生的思維模式都不一樣,有的學生可能感悟到應該努力學習,有的學生可能感悟到周總理的遠大抱負等。這樣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之中,學生得到不同角度的靈感啟發後能對語文課程的內容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

三、 運用幽默有趣的教學語言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一些幽默語言能使學生的精神得到放鬆,從而更好地將精力集中在教師講解的內容之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使用幽默的語言為學生講解課文的內容。教師應該在日常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收集學生的興趣點,並將其結合到課堂教學之中。

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的學習氛圍,還能使學生保持對語文課程的新鮮感。

例如,教師講解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模仿不同的動物說話的樣子為小學生講解課文的內容,如果哪個學生認為教師模仿得不是很像,學生也可以站起來表演。

四、 為學生布置帶有趣味性的課後作業

課後作業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幫助學生鞏固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從而對語文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為學生布置的課後作業大多是書面形式,很多學生會將其看成一種壓力和負擔,這樣的情況會使得學生在不情願的狀態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無法充分發揮課後作業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作用。

因此,教師可以一改傳統課後作業的形式,對課後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使課後作業的形式不再僅僅局限於書面形式,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後作業中找到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還能使學生樂於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完成課後作業的過程之中。

例如,教師講解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黃山奇石》這篇課文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課後作業,讓學生在課後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生活中尋找一些不同形狀的石頭,然後根據石頭的形狀為石頭取名字,第二天上學時,將這些石頭帶到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一起分享,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為石頭取的名字為學生的課後作業打分。

如果學生看到其他學生的石頭之後,想出了更好的名字,也可以積極與學生和教師進行討論。

4有趣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1. 深入鑽研課本

新課改要求要充分利用課本教學資源,教科書是最好的教學資源,知識的精華都在課本上有所體現。作為老師,一定要先把課本研究透,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如果老師對課本不了解,教學重點不清楚,就會出現混亂式教學,講解不詳細,目的不明確,最後南轅北轍,誤人子弟。

我雖然執教語文多年,但是面對一篇新的文章,我還是會先把文章讀透,把段落標記清楚,看看哪些字詞學生有可能不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等等,這樣在課堂講解的時候重點給學生設置問題,引導他們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2. 培養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思維的流暢性是指思維敏捷、迅速,能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而討論法最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盡可能找出多種答案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評價是對客觀事物的狀態與價值的判斷。

教學評價在課程改革中起著導向與監控的重要作用,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當前學校教學評價存在著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而忽視了改進激勵與促進發展的功能。

3. 鼓勵提問,敢於創新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意識出自疑問,善於提問才能產生創新的可能。提問是一個人對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的意識表現。因此,教學中老師應該要善於誘導、啟發學生善於思考、善於提問,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變通能力,讓學生能對一個現象或者問題在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

思考能使學生發現問題,這時教師讓學生對問題各抒己見,使學生充分地融入到問題探索的氛圍中,教師的提示盡可能地將信息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從而引導出更多的問題與信息。

通過培養寫生的發散性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變通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狀態保持活躍和熱烈,使語文課堂呈現無窮的活力與魅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例如:《田忌 賽馬 》一文,孫臏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幫助田忌取勝的,教師應該抓住問題的重點與難點,創設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動腦思考。

田忌為什麼要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同樣的馬為什麼在田忌手裡就能夠反敗為勝,馬出場的比賽順序與勝利的關鍵在哪裡,如果有第三次的比賽,你有什麼辦法讓齊威王取勝等問題,讓學生們充分的發揮思考,提出疑問。使課堂學習能夠得到延伸,讓學生的興趣與課堂相結合,這對創新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4. 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製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

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 語文學習 的興趣和 愛好 ,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5. 積極開展戶外活動,進行實踐創新

戶外實踐活動不但具有動手性、靈活性,重要的是它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它能夠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發掘出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創新能力。創新的最主要部分就是求異,即尋找不同於現有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培養學生的 創新思維 就是要培養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不要被圈在現有解決方法的范圍內,培養學生的 發散思維 ,找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6. 貫徹落實情感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情感教學是我們今天不可忽略的,不能讓學生只有智商而沒有情商。那如何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好的貫徹落實情感教學呢?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備」出情來。「情」是文學作品的客觀存在,不是人們附加進去的,也不是隨意割裂得到的。

但是這些「情」有時並不都是露天的珠寶,一下子就可以看得清,摸得著。因此就要求我們必須反復認真地鑽研教材,進入角色,從而正確地確定文章的情感基調,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地。還要從教材實際出發,讀出情來。

這里所說的讀,不僅包括教師的范讀,而且包括學生的誦讀、默讀。富有魅力的朗讀是搞好情感教學的重要一環,它可以把教師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立體化、形象化地傳達出來,使學生隨著老師的朗讀一起深思,一起激動,在內心深處引起強烈的共鳴。


⑷ 開頭以故事的形式導入屬於什麼教學方法

1、直接導入,是最簡單和最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

2、直觀導入,指教師通過實物、標本、掛圖、圖標等直觀教具,以及幻燈、投影,電視、錄像、電腦等媒體對於教學內容相關信息進行演示的一種導入方法。

3、故事導入,指教師利用學生愛聽小故事、愛聽趣聞軼事的心理,通過講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具有科學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傳說等,激發學生興趣。

4、實驗導入,教師通過演示生動有趣的實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實驗中的各種現象,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一種導入方法。

5、問題導入,教師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頓生疑慮,引起學生的回憶、聯想、思考,從而產生學習和探究慾望的一種導入方法。

6、情境導入,教師通過音樂,圖畫,動畫,錄像等,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感受。

7、溫故導入,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復習與即將學習的新的知識有關的舊的知識,從中找到新舊知識的聯合結點,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引出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法。

8、懸念導入,指在教學中,創設導游懸念性的問題,給學生造成一種神秘感,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一種導入方法。

9、經驗導入。

10觀念沖突導入。

11、板書導入。

12、活動游戲導入。

13、練習導入。3本次課的重點是課堂導入技能的分析。通過學習,才感覺到一節好課的開始關鍵在於導入上。

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學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形式入手理解內容,從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進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環往復的消化吸收的過程,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閱讀 教學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抓線索

閱讀應是個體與文本對話,交流和融合的過程,是個體的創造性體驗。如何體驗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學生在抓住 文章 的線索時與文本進行透徹的對話。線索,是文章布局謀篇核心,是它把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貫穿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並要按照線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層次以及思想內容。

文章的線索不是單一的,由諸多因素決定文章的內容,寫作特點以及風格等。文章的線索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以時間轉移為線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有的以一物為線索等使文脈清晰,層次分明,讀了一目瞭然,把全篇各部分內容緊密的聯結起來。如《白楊禮贊》一文以白楊為線索,以禮贊為中心,始終不離對白楊樹的贊美和贊美的原因—不平凡。圍繞這個線索,作者開篇破題:「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起筆有力,禮贊之情初見端倪。

又如《故鄉》全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二十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線索,認真揣摩,深入理解內容,是閱讀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在紛繁復雜的文章內容情節或眾多的形象中抓住最能體現文中主旨的東西。如《斑羚飛渡》學生自讀之後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學習: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在寫斑羚飛渡是為什麼?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進一步使學生深入文章的內容並且進行小組討論,最後明確主要寫斑羚陷入絕境時求生、自救的過程。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心甘情願地選擇了死亡。進而分析了斑羚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以及讓人嘆服精神。由整體到局部,掌握成篇之術,水到渠成,提高閱讀能力。

三、抓文眼

「撮其精華,得其精骨。」揭示文章本質,抓住「文眼」。所謂文眼,是揭示全篇題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藝術融成一體的凝光點。在 散文 構思中起到藝術聚焦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開頭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不能忘記」就是起到勾連情節作用的文眼。如閱讀「聽潮」一文,「這是偉大的樂章,海的美就在這里。」這個提挈全文的 句子 ,就是「文眼」。學生閱讀,就能感受到作者對「聽潮」的喜愛以及能引起讀者一種熱烈的積極的向上生活願望。

文眼的運用,可以不拘一格。作為文眼的文字,可以是一個字。如朱自清《春》,文眼是一個「春」字,這個字就是一個「面」,也就是一個春草圖。

學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形式入手理解內容,從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進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環往復的消化吸收的過程,讓學生抓住文章中內在的,本質,規律的東西,有步驟有層次地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1.刺激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一個人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 經驗 的 總結 )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 教育 學生閱讀的樂趣;二要教育學生養成很好的主動學習習慣。 兒童 是否能培養起閱讀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假設教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長處,那麼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教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老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學生喜歡上語文課,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教學盡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游戲中帶領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才氣增加興趣。

2.教育學生閱讀本領

《語文課程標准》中,第七條總目標一開始就說:「要逐步教育學生具有獨立閱讀本領」。

提起閱讀本領,很多教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便是培養獨立閱讀本領,這是對閱讀本領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並不錯,難題是閱讀本領不但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准》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教育學生具有體會、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本領。這種各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該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這里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別的本領。課標還提出「逐步教育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本領」,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本領等。這種各方面的能力還被表述為獨立閱讀本領,理解本領是獨立閱讀本領的基礎和核心。

3.養成學生寫作的習慣

社會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本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有本身對生活的體會和認識,有本身的喜怒哀樂(喜歡、惱怒、悲哀、快樂),有本身的內心世界和語言世界,這些與成年人相比,有的時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們的習作所表現的恰恰就需要是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而 作文 教學無非便是處理寫什麼和如何寫的難題,寫什麼屬於內容的范疇,主要靠學生的生活積累;如何寫屬於形式的范疇,主要靠的是學生閱讀的積累。

4、重視閱讀感受的體驗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閱讀又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以在閱讀中要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要充分尊重學生鮮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閱讀過程中要落實「對話」的理念,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是閱讀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獨立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感受。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

以讀為主,在自讀自悟中,在邊讀邊思中,在相互討論中,在小組交流中,在合作學習中動口、動腦、動手去學習閱讀,去理解詞句。學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有自己的評價,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讓閱讀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的精神體驗的過程。

5、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學貴有疑」,知識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閱讀也不例外。能抓住重點,抓住關鍵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能力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閱讀中要提出自己的疑問,要探討疑難問題。閱讀應是開放性的,閱讀不僅在課堂,也在課外,如圖書館、網路等。閱讀應是挑戰性的,要敢於探究未知的,要張揚個性,要有創新。閱讀還應是實踐性的,要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6、注重積累,培養語感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所以豐富的積累、良好的語感,全部通過閱讀來實現。

首先要加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有益讀物。另外還要注意在閱讀中的積累,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 成語 和格言警句,背誦出色的篇段,通過閱讀積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維材料以及佳詞好句,以此來增強語感,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確定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我們就不應以自身閱讀行為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行為,而是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把學生當作閱讀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建立學習主體地位的意識,並對閱讀文本內容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比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閱讀,然後憑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自主對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進行概括,並分段分層,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我們則以指導者的身份,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行為加以適時點撥和引導,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如此,我們通過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課上的學習自主性,既是對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很好落實,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自主分析也能對課文內容產生深刻的認知和理解。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於學生的閱讀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在讓學生對材料進行閱讀時,學生經常表現得心不在焉、漫不經心,他們的注意力很快會從閱讀材料上轉移到其他對他們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去,這樣,一節課下來,閱讀教學的效果常常是難遂人願。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是由於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他們無法專心投入到對死板、冷冰冰語言文字的閱讀當中,加上小學生缺乏正確的閱讀技巧指導,他們不知如何去閱讀、如何從閱讀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鑒於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就應教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有了技巧作為指導,學生能很快投入到閱讀狀態中,久而久之,學生也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比如,我們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要靜下心來讀文章,絕對不能一心二用;在閱讀過程中,可以不斷提出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對於閱讀理解材料,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具體的解題步驟,如首先對閱讀材料後面的題目進行認真通讀,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然後帶著問題,對閱讀材料進行仔細閱讀,並通過認真思考來組織答案;最後,對答案進行檢查,看內容是否完整、是否切題。

這樣,有了正確的閱讀技巧作為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就能有章可循,對於學生閱讀效果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

三、創設生動的閱讀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單純枯燥的語言講解,難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對文本內容的閱讀狀態中,而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的創設,則可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以興趣盎然的心態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依據具體的材料內容,採取有效的方式,創設生動的閱讀教學情境,以此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對文本材料進行閱讀。

比如,在學習《埃及金字塔》這一課時,在正式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之前,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了金字塔的圖片與視頻片段,看著巍峨屹立的金字塔,學生的眼光立即被吸引了,然後,我趁機說道:「同學們,你們現在看到的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跡之首,那麼,你們想不想對金字塔有更多的了解,想不想探索出更多的未解之謎?下面,就請大家讀一讀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課文。」這樣,我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閱讀教學情境,學生迅速進入了對課文的閱讀狀態中。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積極探究各種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培養學生對文章思想的感悟能力,促使學生的綜合性語文能力得到提升。

4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1.開門見山法

這是閱讀教學常用的一種開講方法,揭示課題後,單刀直入,由題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後,老師就講:這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訪問內蒙古時寫的一篇訪問記,學習這一課我們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認真學習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和變化的特點,把文章寫得又生動又具體。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課文的梗概,有助於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2.介紹作者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導語形式。通過介紹作者,可以使學生了解一些文學常識,從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作者的經歷較為復雜,我們介紹時就不能長篇大論地籠統敘述,而應該突出一兩點能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東西。

如介紹《回延安》的作者賀敬之,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延安把他培養成人,使作者愛黨、愛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學生的共鳴。介紹《醉翁亭記》的作者歐陽修,可突出他小時候家境貧寒,連紙筆都買不起,他就在母親的教導下用樹枝在沙盤上寫字。經過刻苦努力,後來他成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學生要克服困難,努力學習。

3.設置疑問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時也會覺得「新鮮」。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及課題特點,故意設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興趣。例如,教學《綠色的辦公室》時,教師先設「疑」:「同學們,你們到過老師或者父母親工作的辦公室嗎?辦公室里都有些什麼?發現這些辦公室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然後揭題:世界上就曾經有過一個非常特別的辦公室,它叫做「綠色的辦公室」。這樣巧設疑問,能把學生帶入一個有障礙但又並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學生思而不解,欲罷不能,頓生強烈的求知慾。

4.激情法

通過看圖、看物、語言激發等形式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使之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情。如學習《長城》時,教師指導學生觀看長城的教學掛圖,講解長城的雄偉建築,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增強了學生的自豪感,激起了愛我中華的思想感情,這樣導入新課自然、和諧,學生愛學。

5.概括敘述法

概括敘述法,即對課文內容或時代背景等作扼要說明,使學生了解輪廓。用語必須簡明、准確,具有統攝性。

例如教學《長城》的導語:長城始建於公元前657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入侵,於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予以整修連貫起來,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北傍陰山的城防,這就是俗稱的萬里長城。此後各代都曾修築過長城,明代長城東到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餘里。長城是我們祖國的驕傲,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因此,它吸引著許多中外的旅遊者,大家都想飽覽一下長城的壯麗風光。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看圖學文——《長城》,就向我們具體介紹了長城。

6.描摹景物法

例如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在一個季節里,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熱鬧。這些花有的紅得像火,有的粉紅像雲霞,有的潔白像雪花,花里帶著香甜的氣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是什麼季節呀?」「是春季。」「春天裡還有哪些景象嗎?」讓學生自由回答,然後印證課文。當然這里也運用了另一種導語方式:提問式。

7.提問法

緊扣課文設計一兩個問題,最好能總領全文,或從一個側面入手,對理解課文起關鍵作用。如自讀課文《榆錢飯》,可先讓學生預習,利用工具書消滅生字詞,然後用一節課分析總結課文。導語可先簡略介紹作者劉紹棠,然後問:「什麼是榆錢飯,作者想吃榆錢飯嗎?」這些學生都能根據課文很快答出。然後問:「是榆錢飯好吃,還是大米飯好吃?請從課文中找出理由。」答案是大米飯好吃,榆錢飯不好吃。

理由有:一、在沒有大米飯吃的時候才吃榆錢飯;二、作者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哄飽了肚子」、「憶苦思甜」、「打打油膩」。因此,後來作者吃不到榆錢飯是好事,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富民政策好、有實效。這樣既疏通了課文,又明確了主題。

8.概述情節法

對一些篇幅較長的小說或敘事散文可採用這種導語形式。如《藤野先生》這課的導語可以這樣:魯迅懷著一顆救國救民的紅心到日本東京 留學 。因看不慣清朝留學生的附庸風雅和不學無術,於1904年到仙台學醫,因此結識了藤野先生。後來魯迅在「幻燈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動,決定棄醫從文,向藤野先生告別。藤野先生很是悲傷,送了一張照片給他,並題字「惜別」。這張照片後來一直激勵著魯迅先生同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9.解課題法

如《岳陽樓記》,可簡介岳陽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然後舉出以前學過的《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等,講解「記」在古代是一種不定體,寫法可分兩類:一類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發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本文即屬這類;一類是寓情理於景物中,如《桃花源記》、《核舟記》。而《核舟記》的「記」相當於 說明文 體。

10.看圖說話法

如《中國石拱橋》這一課,可以拿出趙州橋的掛圖,請同學們說出橋的結構特點。這種導語適用於事物說明文。

11.溫故知新法

溫故知新法,就是在講授新課時,利用文與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新舊知識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溫故之時激發起他們對新知的興趣。

例如教《 讀書筆記 一則》,有個老師是這樣開講的:同學們,你們已經學會了《再寄小讀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說到一個孩子 日記 寫得好,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他寫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學生自由說)對,他日記寫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歡讀書,還做讀書筆記。什麼是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怎樣寫,你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來學習《讀書筆記一則》,這一導課語自然流暢,既引導學生復習了舊知識,又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激發了學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講 故事 導課法

學生愛聽故事,講故事投其所好,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課時,有位老師以講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聰明才幹用草船借到了十萬枝箭的故事導入新課,學生興趣很濃。

13.觀察實驗法

根據課文內容,根據兒童愛動好奇的心理特點,由教師或學生以親自進行觀察、操作實驗的方法導入新課。例如教《灰塵的旅行》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一下,在教室空間里你看到些什麼:然後做實驗:用深色布或黑紙把教室門窗遮擋起來,用一束電筒光射進去,這時讓學生再觀察,問看到什麼?(灰塵)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僅有灰塵,而且灰塵在不停地運動著。這樣就使學生獲得了灰塵旅行的感性認識,為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14.電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燈、錄音、錄像等電教手段,創設情景,渲染氣氛,引入新課。例如教《長城》,可用幻燈片打出長城圖片的同時,伴放歌曲。學生看著雄偉壯麗、蜿蜒盤旋的長城,聽著一曲《我的中國心》,在這種充滿感染力的氣氛中,不僅自豪、愛國之情頓生,也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

15.以詩揭題法

以詩揭題,這是一種依據課題意思或課文內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擬相關的詩句,通過教師或學生的吟誦,從而把課題揭示出來的方法。

如教學《草原》一課,一開始教師就有感情地朗誦:「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緊接著問學生,這詩句描繪的是什麼地方的自然景觀?然後揭示課題。這一誦一問,不僅很自然地揭示了課題,而且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無際、秀麗蒼莽的草原上,同時,也為學習課文中與「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比較作了准備。

此外,閱讀教學還可以用猜 謎語 法、練習法、讀圖法、表演法、欣賞法等方法開講。教學要有法而無定法,課堂引言的設計應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從而選擇好課堂教學的突破口。



⑹ 語文教學中提倡採用什麼教學方法

四 啟發式的一般教學模式
啟發式教學的模式,可以遵循四字方針,即是「激、啟、授、梳。」下面談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具體落實這四子方針。
(一)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剛開始,教師應該創設情景,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興趣的手段有許多,比如:朗讀表演,語言描述,播放課件,講故事,猜謎語,提問題設置懸念等,為學生提供文字、圖象、聲音等,創設情景,激發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奠定良好的學習氛圍。
1.朗讀表演型。
這種激趣適合散文、古文、古詩類文章。上課開始,老師朗讀或背誦相關的散文、古詩,渲染課堂氣氛,感染學生。一位老師在上古詩《別董大》時,課一開始,他為學生背誦李白的《贈汪倫》,聲情並茂,把學生一下子帶到詩的意境中。
2.語言描述型。
這種激趣適合的文章比較廣,可以是記人的、可以是寫事的、也可以是描景的、狀物的甚至說理性文章均可以運用,根據課文內容靈活創。比如,在講《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們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傷害,但大災之有大愛。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章,在地震災害面前,一對父子作出了怎樣感人的事跡。」在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我們也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同學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讓我國受到了巨大損失。當然,這種自然災害我們是無法消除的,但是,有些災害我們是可以避免的,就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中所發生的災害一樣,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好,下面我們來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3.設置懸念型。
這種激趣適合科普性、說明性文章。(當然其它的文章也可以採用)比如講《鯨》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嗎?聽到這個問題,學生一定興趣盎然,急著思考,尋求答案。學生求知的慾望一下子調動起來。
……
創設情景,達到了「課伊始,趣以生」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了一半。
(二)啟。相機引導,起開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適時地引導、幫助、點撥,從而啟迪學生思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為此,在這該人環節上,我們應該做好二個方面的工作:
1.抓好課堂提問。
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具備的一項基本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激起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弄清問題的本質。提問要注意技術與方法,可以歸納為「六忌六要」:
a、忌多,要把握重點。在訓練重點上問,在教材難點上問,在關鍵詞句上問,在重點內容上問,在字詞句篇上問。
b、忌虛,要落到實處。問得太簡單,學生索然無味;問得太難,學生望而畏。也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學生一跳夠不著,不跳不甘心。
c、忌直,要啟發思維。要通過感受引出結論,才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
d、忌浮,要具有深度。即少提浮在表面上的問題,應抓住認識事物與理解語言之間的緊密聯系,不斷開拓新知,使理解達到應有的深度。
e、忌亂,要逐步深入。提問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按邏輯順序,層層深入。
f、忌糊,要鋪路搭橋。提問要給學生一條思索的路子,起到思維定向的作用,要有一個明確的未知內容,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想問題。
當我們通盤考慮課文,設置的問題就會高質量。提問要找好切入點,要「牽一發而動全身。」南開學校特級教師靳家彥在講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整篇文章僅僅提了三個問題:①這個小村莊原來是什麼樣子的?②現在的村莊又是怎樣的?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三個問題沿著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線索,既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讓學生弄清了文章的思路。
2.相機引導、點撥要及時、適度。
有啟發式的提問,還需要有答後啟發式的"導",導思、導讀、導辨。導思,就是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導讀,就是引導學生再次鑽進課文,進一步理解思想內容;導辨,辨詞句細微區別於毫發間。三個"導",是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的重要方法。在上《坐井觀天》一文,文中的小鳥在井沿上,青蛙在井底;小鳥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說天不過只有井口那麼大;小鳥說:「你弄錯了。」青蛙說:「我沒有弄錯。」小鳥和青蛙誰說得對?有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師:小鳥和青蛙誰說得對?
生:小鳥說得對。
生:青蛙說得對。
師:你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說出來,那就更好了。
生:小鳥說得對,因為天確實大的很,小鳥在天空中飛得高,看到的天當然是無邊無際的。
生:青蛙在井裡坐著,它看到的天當然只有井口那麼大,青蛙說得是真話、實話,也應該是對的。
師:(點點頭)有道理。還有什麼補充嗎?
生:我想對青蛙說,你別老在井底了,快跳出井口來吧!
生:我要是青蛙,一定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天到底有多大。
聲:我要是小鳥,就先幫助青蛙跳出井口,再背著它飛到天空中,讓它開開眼界。
……
師:你們說得真好。再想想,假如青蛙隨小鳥跳出井口,飛上天空,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大家討論討論,看誰想得好、說得棒。
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
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科學地思維、想像和創新?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這是以老師的主觀意識,限制學生的思維?這是關繫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問題,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這位教師的課堂引導為我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三) 授。解惑講授,破除疑難。
以前的教學實踐已經說明,講解並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詞。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啟發式。語言文字訓練,離不開啟發式的講解。
荀子曾說過:"我嘗終日而思焉,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能解學生之惑的講解,就屬於啟發式。學生思而未能解惑,或是缺乏背景知識,或是缺乏生活體驗,或是不得學習要領,此時教師的講解能使學生茅塞頓開,而有豁然開朗之感。如教《伯牙絕弦》時,教師應該講解當時的背景,讓學生知道俞伯牙與鍾子期互為知音,懂得俞伯牙做出驚人主動的原因,了解俞伯牙「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的落寞。假如沒有這些講解,學生理解這篇課文就難免膚淺了
(四)梳。 梳理整合,啟迪領悟。
一篇文章的學習,即要弄懂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主要內容),又要弄清這篇文章是怎樣寫的(表達方法)。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學習,有字詞的積累,重點詞句的品析,思想感情的領悟等;表達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樣。對於這些知識我們要引導學生梳理、整合、啟迪、領悟。
另外,還有學習方法的小結。讀、畫、品、讀等。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定能讓語文教學邁上新的台階。

⑺ 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哪些

一、導入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好的開頭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興趣,並使他們很快進入角色,從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好基礎。

二、導入遵循的原則

1、課堂教學導入,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語,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導語游離於目標之外。

2、導語要緊扣教學內容。導語的設計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有的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是教學內容的必要補充。

3、設計導語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具有啟發性。精彩適當的導語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所以導語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層累,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等。

4、導語的設計要因課型而異。其次,導語的設計一定要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導語的設計要短小精悍,一般兩三分鍾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

三、導入的方法

1、故事導入法

有針對性的選取寓意深刻,幽默輕松的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導課,通過語言鋪陳渲染,繪聲繪色,吸引學生注意力。比如在講授《唐雎不辱使命》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並試著復述小學時學過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與對方針鋒相對的較量以及巧妙的回答,不僅捍衛了自己國家的尊嚴,還讓對方自取其辱,成功完成出使任務。這樣,不僅能夠成功吸引學生興趣,同時還能順勢進入課堂內容,今天要再向大家介紹一位憑借三寸之舌戰勝虎狼之國的外交官,他就是——唐雎,很自然引出課文題目。

2、民謠導入法

利用歌謠、民謠導入,親切有趣,能很快提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看雲識天氣》這篇課文,可以引用這樣一個民謠: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民謠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積淀,利用這首民謠淺顯易懂的向學生闡明了如何看雲識天氣,以及通過看雲識天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3、創設情境導入法

創設情境導入指的是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情境式導入可利用音樂、投影、錄音、圖片、錄像等直觀手段來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是符合學生心理特點並備受學生喜愛的。如教授《楊修之死》,可以先播放一段《三國演義》群雄鏖戰的場景,把學生引入三國時期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風雲四起的歲月,然後引出文中主人公就是一場政治斗爭的犧牲品,順理成章的引導學生開始課文內容的探究。

4、類比導入法

這種導入法是指在講授新課之前,將學生熟悉的人或事和所學內容相關的人或事兩者進行類比,發現其中的異同,這樣,學生不但易於接受,而且可以增加知識的積累。比如《音樂巨人貝多芬》,可以先播放舞蹈《千手觀音》的錄像,這群舞蹈演員全是殘疾人,但是她們的表演卻讓觀眾震撼不已,她們身殘志堅的精神讓我們欽佩。然後引出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也是在兩耳失聰的情形下依然堅持音樂創作,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音樂篇章。這樣,學生會對貝多芬肅然起敬,懷著尊重,崇敬的心情學習本課。

四、小結

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還有許多,如懸念導入法、謎語導入法、詩詞導入法、溫故知新導入法、圖片導入法、引用警句法等。無論使用哪種導入方法,我們都要根據課文學習目標、學生實際和課文內容擇善而用,這一點是千萬不能忘記的。

⑻ 小學語文最常用教學方法有哪些

導語: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一)重視預習,自主學習有條有理。

「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學習最終是學生自己的事,是自主學習。預習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預習是學生邁向「學習」真義的第一步,也是發揮學生學習本能的好時機。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學習本能,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序列的預習,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也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礎。

預習的要求要指向目標、明確可操作,教師要針對每篇課文的特點進行設計。

從內容來看,要做到精、准、淺,預習的要求可以分基礎性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兩個層次。基礎性要求根據年級不同可包括讀課文、標小節、解詞語、分段落、寫大意、做批註、完成練習冊部分內容等等,發展性要求則可包括拓展閱讀、質疑問難、教師設計的助學題等等。

從難度來看,以80%無難度和20%難度系數較低(題目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努力能完成)相結合、書面與口頭相結合為宜。

從時間來看,六年級學生以30分鍾為宜,其它各年級逐次遞減。完成預習的時間可視年級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由課內預習到課內課外相結合到課外預習。預習宜分課時布置。

從方式來看,以方便操作和利於學生的課堂學習為原則,調查顯示,學生更喜歡預習在書上或在書中粘貼小紙片。

(二)建設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是一種學習生活方式。在一個群體中,學習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學生在交流中相互作用,不但有知識的傳遞、經驗教訓的傳播,還有相互的激勵、暗示,從而使學習效率更高。它在增加學習機會的同時還能增強合作、交往能力,培養領導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讓教以學」「學多教少」、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必由之路。

(三)設計話題,深入學習有情有趣。

話題既是學生進行預習時深入文本對話的憑借,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抓手。話題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深入解讀教材,設計有質量的話題,是促使學生興致盎然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重要環節。

(四)加強閱讀,語文學習有根有底。

語文教學的規律就是多讀多寫。用學者的話語就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主要是進行符號實踐,符號研究服從服務於符號實踐。但是讀與寫的分量並不等同,古人學習語文的實踐經驗是「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只有下苦功夫多讀書,才能輕松作文,也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識的技能。」「閱讀的作用怎麼說都不為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閱讀對於學好語文、掌握知識、精神奠基的作用已被古今中外無數人的實踐所證實,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化較少的時間讀到更多高質量的書。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1.賦予傳統的教學方法新鮮的外衣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先把課文題目板書在黑板上,然後朗讀課文,接著教生,毫無興趣可言,老師機械地講,學生機械地聽。如果賦予傳統的教學方法新鮮的外衣:生字、詞語解釋之後,剩餘時間由學生寫生字,然後聽寫。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2.將因材施教融入語文課教學

我們班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講故事,講得也特別好,幾次獲得我們當地的講故事比賽的大獎,在教《蘑菇獎勵給誰》這堂課時,我採取了新的教學方法,前一天晚上就讓這個孩子事先預習好這個課文,告訴他明天給他一個最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讓他把《蘑菇獎勵給誰》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大家聽。上課伊始,我就告訴同學們今天我們聽某某同學給我們講故事,平時同學們就非常愛聽他講故事,今天要在課堂上聽他講故事,同學們情緒十分高漲,竟然大聲地鼓起掌來,那個同學很有范兒地走到講台上,繪聲繪色地講起來,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著,這堂課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後我又嘗試了把《小松樹和大松樹》還有《吃水不忘挖井人》都用這樣的方法教學,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依所講課文而設定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

3.1引進課文背景教學,讓學生在了解課文背景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這樣的課文適合偉人故事、科學家故事等的教學。偉人故事要跟學生交代這個偉人的主要事跡,和對我國的貢獻及其在我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等等。科學家的故事,要交代這個科學家在科學領域的貢獻,和這些科學貢獻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進步。這樣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得更多,而且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和老師所講的知識。

3.2運用現代技術,製作幻燈畫面教學[2]。幻燈教學的課文適合風景優美,文字優美是課文,比如古詩。利用幻燈教學,給課文配以美麗的畫面或者動畫,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中的畫意,畫中的詩情。不僅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能帶給他們美的享受,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審美觀。

3.3游戲教學,引進競爭,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在教學中不妨玩一些游戲,讓學生全員參加,或者是小組比賽,或者是個人比賽,勝利者有獎,比如是一朵小紅花,或者是發表獲獎感言。抑或是懲罰機制,讓失敗者唱歌,或者總結失敗經驗,這樣的小小競爭機制,可讓學生領略到勝利的喜悅,同時也讓他們學會總結失敗經驗,對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是有益的。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一、「讀、思、議、導」結合法閱讀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 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後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二、「讀、寫」結合法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 這里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閱讀全文

與語文講故事是什麼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7語音控制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07
地錨使用方法 瀏覽:413
四川酸菜醬的食用方法 瀏覽:621
5珠算盤使用方法 瀏覽:784
找到突破口的計算方法 瀏覽:444
馬油羊奶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808
訓狗有哪些方法 瀏覽:395
oracle的trim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645
海信電視機連接藍牙方法 瀏覽:485
學年論文研究方法 瀏覽:955
容聲光波爐的使用方法 瀏覽:567
制備蛋白質的步驟和方法實驗 瀏覽:438
學習醫學知識的方法技巧 瀏覽:770
嬰兒帽子的編織方法及視頻 瀏覽:87
小米手機音量調節最佳方法 瀏覽:467
一種動作治療全身病的方法 瀏覽:962
心臟病的測量方法 瀏覽:553
研究過程中所使用什麼樣的方法 瀏覽:789
華為的啟動4g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56
土豆怎麼去除皮最快方法 瀏覽: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