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善學者》 1.倍、解、皆的解釋是 2.選文講述了什麼道理 3.本文是通過什麼方法來講行說理
倍:加倍 解:解答 皆:都是
道理:1.闡述了「學習重在善於思考,要不恥下問」的道理。
2.就人而言,有兩方面的因素影響到接受老師的指點,一是本身的悟性,一是已掌握的知識 水平。這兩個方面總是相互關聯的。光有悟性,缺乏必要的知識作支撐,便找不到立足之 處;只有滿肚子書本知識,不能將它們融會貫通,知識就成了擺設和點綴。
任選其一
方法:對比的方法,例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 之。
翻譯: 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於老師教導有方。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
打字好累,請採納!!!
鳴謝
你是哪人啊??哪個學校的?初一的吧
⑵ 《善學者》中提到的增進學問的方法有哪些
一、充分做好課前准備
(一)做好知識上的准備——課前頂習
知識上的准備主要是新課涉及到的有關書籍。知識的復雜准備與新知識的預習准備,對新知識的預習應主要抓住的難點,明確聽課重點,是一種重要准備。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上課要接受新知識但也要溫習舊知識。預習的過程,是一種舊知識的溫習過程、准備過程,也是由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過程,即溫舊納新的過程。學習某種新知識,要運用哪些舊知識,聯系哪些舊知識,哪些要做到重點准備,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在聽課中把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之中,形成嶄新的知識結構。
(二)做好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准備
上課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它需要學生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體力,為了做好身體上的准備,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兩點:一是要有充足的睡眠和體息,二是要注意飲食與營養衛生。
上課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備,這是一條多被學生忽視的十分重要的准備,實際上,學習過程是伴隨著學生的動機、情感、興趣、意志、毅力和個性等心理因素參與的運動過程,其參與度與學習效率成正比。學生上課的目的和情緒尤其重要,專家研究認為,學生只有在目的非常明確,心情非常愉快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學習效果才能提高。在這方面,教師的責任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上述心理因素呈積極狀態,二是切忌授課前或授課中挫傷或壓抑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的發揮。設想,在課前或課堂上,由於一個學生不守紀律,教師大加訓斥,甚至辱罵、體罰,一人有過,全班陪訓,這不僅使有過學生聽課的積極心理狀態降到蠱低點,也使全班同學興致大減,哪裡還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可言?
二、聽課要全神貫注
系統論原理告訴我們,學習新知識是接收信息、信息加工(同化、轉化)、信息貯存、信息輸出、信息反饋再到接收信息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在堂課里,這種信息活動的過程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學習效率,取決於信息渠道的暢通與信息活動的質量。聽課是接收信息,是信息活動的第一道關口,能否全神貫注,決定信息接收的量和信息活動的質,決定整個學習過程的效率。
全神貫注地聽課,即高度集中注意力,充分調動多種感觀參與聽課,不一心二用。許多學習優秀的學生在課堂上全神貫注地聽課,不亂想,不亂動,不亂看,努力排除聽課干擾,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邊看,邊聽,邊想,邊寫,思維處於高度競技狀態之中。當然一堂課幾十分鍾始終保持全神貫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同時,也是違背心理活動規律的。一個成功的學習者,既能隨著教師講授的波瀾前進,也能在必要時,搞一點緩沖、舒展,自動調節,以作提神之用。學生可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對自己在預習中發現的難點的講授上,集中搞清教師講授思路;對於教師講授中自己已懂的部分,可以將大腦放鬆一瞬,以求調節興奮與抑制生理機制,以求注意力新的集中。
三、積極認真地思考
學習離不開思考,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也離不開思考。「思則明,不思則暗」,沒有思考,理解新概念,掌握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便是一 句空話,聽課的實際意義也就不復存在。學與思是辯證統一的,相互轉換的。學是接收、貯存信息,思是判斷、處理信息,思維總得有思維著的東西,思維著的東西即是學得的知識,知識便是思維的「原料」。學是基礎,思是發展,學的過程即思的過程,學必思,思在學中,善思才算善學。愛因斯坦講:「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字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課堂上的積極認真思考,就是要思考所學內容的來龍去脈,它與舊知識的聯系以及在實際中的運用。
首先要弄懂當堂的新知識。聽懂新知識是上課的目的,是發展智力的前提。
那種聽課不求甚解,「當堂不懂課後補」的做法,既浪費時間,又於智力發展無益。何謂「懂」?一是把新知識的概念弄明白;二是把道理弄明白,即把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弄明白。從系統論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聽明白概念或結論是實現輸入信息有效性的保證,弄明白其道理即明白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是信息加工的過程;沒有聽懂做保證,即沒有輸出信息有效性做保證,信息加工便不可能進行,信息貯存、輸出、反饋也就不復存在,聽課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其次要理請教師的思路,教師的思路,即教師講課過程中運用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思維規律。學生聽課不能僅滿足於把新知識弄懂,還應把教師講裸的思路理清。理清教師思路的意義在於,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習如何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能力,掌握治學本領。這是我們研究學習方法的根本意義所在。
某位全國高考理科狀元曾說過:「我聽課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維方法與教師的做比較,找出差距,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可見,理清教師講課思路的重要意義。事實也證明,這種聽課方法也正是那些優秀學生所共同運用的方法。
再次要善於問答。學問學問,不問難以成學。在課堂,必須設問,但也不可亂問,一定要認真思考,問到點子上,問到關鍵處。旨在尋求答案的問於培養能力無益,旨在尋求思路的問是善問之道,並有助於培養能力,學生在善問的同時,還要養成喜歡積極回答和善於口答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出問題的習慣。
四、記好課堂筆記
為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課後復習鞏固新知識,同時培養記筆記的能力。學生在課堂聽課中,要學會記筆記,這也是聽好課,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學習藝術。
做課堂筆記,首先要記下主講章節標題、副標題,抓住每節的主題和教師講授的重點等。此外,對課內的要點、公式、說明、結論、注釋等也都要記錄下來。
還要記錄教師對問題的見解和思維方式,必要時還要加註,以備課後提煉、升華、復習備考和創造之用。
課堂筆記盡量要用短語、數字、圖表及各類符號,眉目要清楚,語言要簡練,文字要清晰,寫的要快,以減少記錄時間,從而使聽、看、記、思相互結合,並能及時對講授信息作出反潰五、搞好即時性復習即時性復習就是聽課後及時復習。根據心理學家研究,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饅。及時復習,即在遺忘大規模出現之前進行復習,能充分克服學習後的遺忘。
有人做了一個實驗:讓三組受試者熟記同一首詩,第一組間隔一天復習,第二組間隔三天復習,第三組間隔六天復習,最後達到三十組全部熟記,第一組需平均復習四次,第二組需平均復習六次,第三組需平均復習七次。研究表明,識記二、三天遺忘最多。所以,聽課後必須當天復習,如能堅持睡前復習一遍,第二天早晨再復習一遍,效果會更好。
整理課堂筆記是及時復習的一種好辦法,通過整理課堂筆記,可以對教師講的內容進行嘗試回憶,可以對教材進行再一次閱讀研究,對課堂筆記中記鍺的地方及時糾正,對記得不清的進一步弄清,對記得不全的進行補充,對條理紊亂的把知識的邏輯關系與內在聯系搞清……這一切,有利於將所學新知識進一步學懂,學深,學全,加深記憶,使所學的知識更系統化。整理課堂筆記是信息反饋和信息加工的過程,是腦手結合的積極思維過程,不僅對復習記憶所學的新知識有益,而且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及刻苦鑽研精神有利。
⑶ 孔子和李生認為什麼樣的人才是「善學者」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①學貴善思 ②不恥不問,擇善而從之
示例:有位哲人說過,「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的確,好問善思、取長補短等,都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掌握了這些方法,才是學有成就的關鍵。
⑷ 善學者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
(1)比喻論證: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2)對比論證: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⑸ 善學者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要運用了事實論證(或:例證法)。文中運用司馬遷和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論證了「歷史上許許多多仁人志士在與挫折斗爭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這一觀點,進一步增強了說服力。
⑹ 善學者,師逸而功半,又從而庸之……舉例說明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善於學習的人,(教他的)老師通常比較安閑,而且取得的效果是雙倍的。(而這些成果)又歸功於老師教導有方。不善於學習的人,(他的老師)勤奮卻沒什麼效果,而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 寓意 在擁有好的老師的前提下,要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且真正用心學習的人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即所謂善學者;說明成績好壞還是學生本人起主導因素,教師方面的因素有,但相對次要.
(1)比喻論證: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2)對比論證: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求採納。
⑺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 )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