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種方法自殺快
安樂死方法比較快,來減輕痛苦的行為但是最好在醫生主動為人結束
2. 自殺的100種方式
第一種
上吊
材料:繩子,一個合適的橫梁(如:樹,公園橫杠)
步驟:把繩子掛在橫樑上,打一個活結,把頭套進去,把墊腳物踢開。
此方法一,是繩索壓迫頸部血管,腦部供氧不足致死(在活結的情況下是大多數);二,是由於繩索的壓迫,呼吸道堵塞窒息致死;三,是頸部壓迫刺激迷走神經而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四,是身體重量作用下頸椎折斷致死。
過程十分痛苦,請好好活下去
3. 自殺的個性手段有推薦的嗎
給你個好辦法,你要是真想自殺的話找個雷雨天抱大樹或者抱避雷針,有可能你運氣不好幾次不成功,不過遲早會成功的:這種方法好在兩點:1。小說里很多但沒人試過,2,有一定幾率得到異能或者穿越,那樣的話,嘿嘿,我這個夠與眾不同啦!沒人試過呢!效果也不錯,抱樹幾率低,抱避雷針幾率高啊!
4. 他們是如何學會自殺的
現有的自殺理論是可以解釋身邊一些重要事實和概念的,但我們也要注意到仍然有不少關鍵問題懸而未決。
比如,如果說絕望、情緒痛苦、危機應對失措是自殺的關鍵,那又怎麼解釋那些大多數具備這些因素的人沒有死於自殺,甚至沒有嘗試過自殺的事實呢?
此外,現實中和醫學上的證據也表明,一些人的的確確渴望自殺,卻壓根不會去實施,那又該如何理解呢?
在《為什麼要自殺》這部著作中,托馬斯·喬伊納提到一個理解自殺行為的思路: 當自我傷害或其他危險經歷變得非常尋常,讓人們覺察不到其中的危險,人們就逐漸建立了自殺行為;那時候,我們就有可能要失去他們了。
同樣的觀點早在三百年前,伏爾泰那裡就已經出現了。伏爾泰在思考羅馬演說家卡托的自殺時,他寫的一些東西對我們很有啟發:「說卡托因為軟弱而自殺是很荒謬的。除了堅強的人,誰能克服掉這最強悍的自然本性呢?」
這個觀點也出現在叔本華的作品中。叔本華指出, 對死亡的恐懼,而非對生命的熱愛,鼓勵人們繼續活下去。
叔本華的觀點在死刑犯約翰·布萊克維德的案子——一個有爭議而且讓人不安的案例——中得到很好的詮釋。
多年前,布萊克維德因為在監獄中謀殺室友雷蒙德·威格利被處死刑了。謀殺時,布萊克維德正處於不能被假釋的無期徒刑之中。他宣稱自己勒死了威格利,只因他想自殺,但自己又做不到。他覺著,殺死別人他能做到,但自殺萬萬不能。
門寧格也注意到這類情況,他講:「我們會發現有人想死,但不能跨出傷害自己的那步……像掃羅王和布魯斯特,懇求他們的軍備搬運工殺死自己。」
這也就意味著,自我傷害,尤其當它變得非常嚴重時,潛在的痛疼和恐懼就會發生些作用——很少有人能承受那麼高強度的疼痛、恐懼或類似的東西。
說到這兒,就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需要我們回答了:世界各地還是有很多人成功自殺了,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或者說,他們是怎麼學會的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喬伊納引用了大量的實例證明練習自殺和增加無畏感增加了自殺行為。其中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來自國際廣播公共電台的節目。
節目中,敘述者讀了一本記錄了他自殺經驗的日記:他試過上吊,但每到喪失意識時,他就站到了地上;他試過吃葯,一個下午服下幾十粒安眠葯,但只是睡著了;他試過割腕,但每次都割得不深……就是這樣,不論他怎麼做,身體都試圖讓他活下來。
敘述者也很好奇,為什麼他所嘗試過的所有方式都沒用呢?是自己不夠無畏、勇氣不足嗎?
事實上,關於無畏、勇氣,以及它們同自殺行為的關系,有一個有趣的構想: 心理學家斯坦利·J·拉赫曼把在面對真正的威脅時喪失恐懼定義為無畏,把勇氣定義為一種趨向行為,即使面臨恐懼;那些已經形成嚴重自殺行為能力的人可能更無畏,可能更有勇氣,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在喬伊納看來,反復的自我傷害讓恐懼減少是自殺行為發生的必備條件。所以在反復實踐自殺行為之後,想要自殺的人可能也就變得更有能力和無畏。
與此同時,喬伊納還關注了那些經歷過傷害、疼痛或暴力的人。一些研究驗證,有過刺激行為或暴露在相關刺激之下的人,經歷了更多的自殺。醫生正是如此。 通過訓練和實踐,醫生多次觀察到傷害、疼痛、暴力的後果,對致死劑、葯的配量和死亡的方式也有專業的知識;不知不覺中,醫生便逐步形成了相當的自殺能力。
在這樣的聯系中,門寧格看到了相關的自殺行為:「我們醫生,在日常經驗中,對這些不愉快的情景很熟悉,經常忘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禁忌的籬笆是很高的。」
此外,喬伊納還關注孩童時期受到的身體虐待和性虐待, 發現孩童時受到的身體虐待或特定形式的性虐待相較其他形式的虐待,比如忽視和言語虐待,同自殺行為的關系更為密切,因為它們帶來了更多的身體痛苦。
我們大都知道,在嚴重的自殺行為中,對自殺的渴望很關鍵。喬伊納認為對自殺的渴望源於認為自己是所愛之人負擔的感覺和與別人疏離的感覺。某種程度上,任何形式的虐待都會促進致命性行為 (通過習慣疼痛和刺激) 或對死亡的渴望 (通過不斷增長的負擔感和與人隔絕) ,成為日後自殺行為的一種風險。
這也就意味著,孩童時受到虐待尤其會導致自殺風險,因為虐待都是很痛苦的,並且其中還隱藏著負擔感和疏離感。
…………
看到這么多的實例,大抵就可以拋出這樣的一個結論了: 那些習慣了自殺的負面效應,並且已經獲得了和自殺相關能力的人,是僅有的能實施自殺的人;其他人不能,即使他們想。
有意思的是,若留心一下,我們也能在大量的實例中發現,即便很多人形成了自殺的能力,也將自殺的行為付諸實踐了,但他們仍然被自我保護的天性束縛著。這一觀察在那些首次實施嚴重自殺行為、後來很快後悔的人們那裡得到了印證。
喬伊納就指出,有從高處跳下來倖存的人稱他在半空中就後悔了。比如《紐約人》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個從金門大橋跳下而沒有死亡的人講的話:「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原本以為不如意,卻都變得如意了——除了我剛剛跳下這件事。」
金門大橋另一個倖存者也表達了類似的後悔情緒:「我的第一個想法是,該死的我做了什麼?我不想死。」
此外,一個跳到尼亞加拉大瀑布下的男子講,身體一打到水,他就改變主意了。「在那時,」他說,「我希望自己沒這么做。但是我想我知道得太晚了。」
…………
問題是,他們自殺前都特別堅決,可為什麼陡然就變卦了呢?自殺學家施耐德曼解決了這個問題,說:「我相信那些真正將自殺付諸實踐的人,在實施的那一刻,對生與死是很矛盾的。他們想死去,他們同時又期望被救。」
到了這兒,我們不妨再下個結論: 死於自殺的人不僅僅是渴望自殺,他還形成了實施致命的自我傷害的能力;然而即使那些已具備這種能力的人,也保持著對自殺的恐懼,因為這個念頭一旦飄過,就會面臨自我保護的強大阻力;這種恐懼讓希望被救的願望產生了。
多半正是注意到了這樣的情況,叔本華就非常智慧地講,唯一可以接受的自殺方法是——自行餓死。
其原因在於,只有餓死是個緩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想明白了,不想死了,隨時可以停下來。但對於跳樓、卧軌、飲彈等自殺方法來說,都是一瞬間的事兒,比如跳樓跳到一半突然想通了,可已經來不及了……
前面說了這么多,就是為講明,獲得實施致命的自我傷害的能力是嚴重自殺行為的心要前提,尤其對完成自殺而言;那麼,一個人如何獲得這種能力,從而「超越最強大的天性」呢?是通過反復經歷疼痛和挑釁的刺激,尤其是計劃周密的自我傷害。
不過這里要明確指出來的是,僅僅因為一些人已經通過各種方式獲得了致命的自我傷害的能力,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渴望它,比如賽車手,他們就不是高危的自殺人群。
因為 嚴重的自殺行為不僅僅需要具備讓自殺行為付諸實踐的能力,對自殺的渴望也不可或缺。
施耐德曼說:「我們意識中的一個基本規則是:如果能減輕痛苦,致命性自我傷害會降低。」
致命性自我傷害有很穩定的屬性,它是在時間中,伴隨著大量疼痛和刺激的經歷慢慢被建立起來的——它不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至少不會很容易。相比之下,痛苦,比如負擔感和受挫的歸屬感,倒是可以輕易地來去。
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減少人們實施致命的自我傷害的機會,如果能減輕他們所經受的痛苦。
5. 如何快速有效的無痛自/殺,不用勸了,我也搜了幾個答案,只是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我只想好好睡個覺
不建議任何人試圖自殺。自殺是一種不能挽回的決策,並且它不僅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而且還給家人和朋友帶來了無法承受的悲傷和痛苦。
生命具有無價的價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對世界和他人有著獨特的貢獻。如果您正在經歷困難,請尋求幫助。您可以咨詢家人、朋友、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或自殺預防熱線。它們都可以提供支持、傾聽和幫助,幫助您度過難關。
6. 請教我下不疼的死法,我現在不方便用煤氣,我吃過葯、沒用,割過腕、太疼、沒割深,想跳樓、怕高、落地...
安樂死。也就是毒葯,市場上的眼睛色或者河豚內臟盡幾毫克便可致命。
現在生活中最常見的自殺方式是安眠葯,一次30粒,可以在熟睡中死亡。你可以多吃點。
還有就是笑氣(N2O),牙醫診所會有,連續吸10下便死。
要想再舒服點就要做到心理排舒。
死之前想3件事再做決定:
1,這一生你失去了什麼?
2,你現在還剩什麼?你捨不得什麼?
3,如果有來世,你想要什麼?這些你今生真的就得不到了?
·
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讓你失去更多,讓別人分瓜你留下的。世界不會因此停下,你得不到的將永遠不再屬於你。你死了,放棄了,只是丟掉了屬於自己的機會,而留給那些本來就比你幸福的人。
死與不死,放棄與不放棄只是一個選擇,值與不值,有沒有意義,這才是你應該考慮的。對吧!
7. 自殺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跳樓。高度必須有10層樓高,能確保瞬間死亡,是最簡單有效的自殺方法,但同樣會死的不體面,自殺行為分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自殺行為是指有意識,自願地直接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
8. 我11了,想過很多次自殺,但我怕疼,這怎麼辦
1接受自己:接受所有的自己,優點缺點,包括不被父母認可的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徵,先接受自己,承認這就是自己。
2
愛自己:每個人都是珍貴的,每個人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需要自己愛自己,珍惜自己。
3
增加自信:相信自己,不要懷疑自己,相信自己的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
4
學會勇敢:勇敢的去選擇自己所選擇的路,勇敢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並勇敢的堅持下去。
5
做到獨立:不要干涉父母的情緒,不為他人的情緒所綁架,邁向自己的人生,去擁抱更廣闊的世界。
6
過自己的生活: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盡量不讓影響自己情緒的人繼續影響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