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行化學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教學設計是以現代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與技術分析、研究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它們的途徑和方法,以保證教學設計的整體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的過程。以下提出優化教學設計的幾點策略,與各位同仁一起探討交流。1、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目標分析,就是教師要對學生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的行為狀態做出具體、明確的說明。(1)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後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成果,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出發點。(2)教學目標可分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長期目標被稱為教育目標,如「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等等,這些無法在具體教學中一次性實現,而是長期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適當的教學中要有體現。近期目標被為教學目標,這一目標,主要確定一節課教什麼內容,通過哪些活動方式來學習。(3)教學目標盡可能用實驗、觀察和總結作為教學結果的指標,並確定它們之間的層次關系。設計者開始任何教學,設計以前必須能回答的問題是「經過教學之後學習者將能做到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或者「教學之後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4)一個完整、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四個要素,即行為主體、行為活動、行為條件和行為標准。2、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內容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就是要明確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背景分析。重點分析這部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的應用。(2)功能分析。主要分析這部分內容在整個化學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所具有的功能和價值。(3)結構分析。主要分析這部分內容知識與技能結構、過程與方法結構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特點,從而確定教學的重點。(4)資源分析。主要對本節課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進行了分析。如實驗條件、課件、習題等進行分析,以確定能否滿足當前的教學需要。3、學習者分析 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事情。對學生進行分析,大體包括以下內容:(1)了解學生是否具有學習新內容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的知識、技能可以分為已知的、半知的、未知的。(2)了解學生的生活概念或前科學概念。(3)了解學生對新內容的情感態度。哪些學生能適應,哪些學生不能適應。(4)了解學生對新內容的自我監控能力。即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和「怎樣做」4、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策略設計:這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此階段的設計必須建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分析的基礎之上。包括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媒體設計。(1)教學的組織形式:講授、談話、實驗、演示是常規組織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符合新課程理念新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如果採用這種新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從座位的編排到小組成員的組合、從教材的運用到資源的開發過程、從學生參與方式到教師的引導方式方法等都必須在教學組織設計時加以考慮和整合。(2)教學方法:教無定法,教學有法。面對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哪些是教學設計優先考慮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應該如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些都是制定教學策略的基本問題。從教學方法選擇的指導思想上,應該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從教學方法選擇的原則上,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教學內容、教師特點、教學資源、教學時間、教學技術條件等諸多因素來選擇教學方法。(3)學法指導: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既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動機的激發,重視教學過程的情感化,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方式的養成,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4)教學媒體設計:教學媒體設計包括怎樣選擇媒體、如何運用教學媒體以及在什麼情況下運用的問題。 在選擇教學媒體時,首先了解各種教學媒體的特性,然後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媒體。關於如何運用教學媒體以及在什麼情況下運用的問題這是媒體設計的核心內容,設計者一定要明確所選用媒體是什麼,要避免濫用媒體的現象出現。5、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首先要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個組成部分,並明確各組成部分的意義與作用,然後安排恰當的順序進行組織。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導入、新課和結尾三個環節。必須指出的是,教學策略的設計與教學過程的設計往往是同時進行的不可分割的兩個環節。6、教學媒體設計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可以將教學媒體分為傳統教學媒體和現代教學媒體。(1)傳統教學媒體 傳統教學媒體是指教科書、黑板、粉筆、掛圖、標本、模型、實驗演示裝置等。 傳統教學媒體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媒體也在發生著變化。如教科書內容呈現的方式,鏈接了許多信息和知識並配以光碟,使之與現代教學媒體靠近或者整合;黑板的磁性化,顏色的人性化(白板、綠板);無塵粉筆等。(2)現代教學媒體 現代教學媒體是隨著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所以在我國也稱之為電化教育媒體,如幻燈、投影、廣播、錄音、電影、電視、計算機、電子白板等。(3) 教學目標、教學事件與教學媒體的適當匹配 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因而在選擇媒體時要保證所選的媒體能有效地實施相應的教學事件,而一系列的教學事件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這樣看來,所選的媒體要能有效實現相應的教學事件和教學目標,即要在教學目標、教學事件和教學媒體之間進行適當匹配。否則,不看教學目標,教學事件進行媒體選擇和使用,只是「做秀」、「耍花槍」,不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確立了教學目標之後,經過任務分析的環節,就可導出相應的教學事件。7、教學方案的評價與反思 教學方案的形成,不是教學設計的結束。在教學設計的後期和實施後,都要對教學方案反思和評價,以便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以使其不斷完善。這一過程是對教師教學認識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而提出的,能更好地反映教師自我認識教學,反思教學能力和提高教師對教學的評價能力,是教學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一般而言,教師在對教學方案反思和評價時,可以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1)你是否考慮過學生通過這一教學過程要獲得哪些知識與技能?經歷哪些過程和方法?在哪些地方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2)你是否考慮過在這些要求中,哪些是教學的重點和關鍵?(3)你是否考慮通過這一教學過程應按怎樣的教學順序(或線索)進行?(4)你是否考慮過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應採用哪些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5)通過這一教學過程,你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三維目標,哪些已達到,哪些尚未達到?(6)你是怎樣知道學生已經學到這些內容和尚未學到那些內容的?其中的第(1)(2)題是確定教學目標的問題;第(3)題是安排教學過程的問題;第(4)題是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問題;第(5)(6)題是考慮如何及時接收教學反饋信息的問題。上述設計過程集中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四個基本要素:(1)教學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什麼?(教學目標)(2)為達到預期目的,應選擇怎樣的知識經驗?(教學內容)(3)如何組織有效的教學?(教學策略、教學媒體)(4)如何獲取必要的反饋信息?(反思與評價) 總之,教學設計要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學習規律及心理特點。教學目標要多元化;教學內容既要注重結構化,又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教學過程倡導以問題和任務為驅動、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來展開。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摸索和總結。
『貳』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評價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根據不同的標准,課堂教學評價表有各種類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表有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評價量表,也有供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使用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法的設計與使用
由於量表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量表,因此量表評價法的核心也就是評價量表的制訂。而評價量表的核心又在於評價標準的制訂。
量表評價法設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里,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准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准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准,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系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並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類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准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要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營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學生的差異,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等。而對於學生的行為,則強調要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能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師生間有多向交流,有自己的收獲與體驗等。這類標准明確地將教學過程中的活動依據活動對象分成了兩個方面,並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對理想教學狀態的理解,規定了教學雙方應該有的一些行為。
制訂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體系建構的主要方式採用將課堂教學區分為不同的要素來進行,不同的評價可根據不同目標來選擇不同的要素。
(2)就課堂教學行為而言,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互動行為和生生互動行為四種。
(3)在課堂教學中,還有一種評價標準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在前面曾提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是一些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特別是在課堂教學前、中、後所採用的預備性測驗(不管是課堂教學進行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准備情況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形成相應認知、情感等教學目標時應有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之後主要通過作業、考試等來進行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一種量化的評價。而我們這里提到的效果評價主要是一種質性的評價方式,即評價者或者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反思來獲得相應的評價結論。通常這種評價關注的問題主要有:學生掌握了教師所教的內容了嗎?學生在認知、情感或技能方面取得了哪些進步?學習內容的鞏固性與持續性怎樣?學習內容的遷移性如何?
(4)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上述幾種評價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課堂教學評價要素中涉及師生互動、教學效果,而課堂教學的行為標准中也有可能涉及教學過程的因素。
(5)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實質上反映了一定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也就是說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思想下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如,有人將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體驗目標,那麼,不同的教學目標下的評價指標就是不一樣的。基礎層次的評價行為有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作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學生學懂會用,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等;而素質教育的評價,也使得部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開始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
3.制訂評價指標的操作說明
評價指標體系通常會顯得比較概括和抽象,因此對於一些不太熟悉課堂教學評價的教師而言,還具有一定的模糊程度,所以需要制訂一個專門的、針對評價指標的操作說明來具體規定相應的指標在評價時的操作要點。下面我們以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的「參與交往狀態」為例來說明如何制訂操作說明。(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試行)》,內部資料。)
參與交往狀態
沒有學生積極參與交往的課堂,是談不上開發學生潛能的。這就要求教師既要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於他們參與交往的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又要為學生的參與交往提供適宜、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與機會,同時還要保證學生的參與交往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具體可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觀察。
A.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相互尊重、理解、平等
主要觀察學生在進行各種交往的活動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尊重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B.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後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後,還想繼續進行。
C.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是否能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
交流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實現。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是否能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主要觀察課堂上是否有適合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合作氛圍,有能夠充分調動手、眼、口、腦等多種感覺器官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足夠的表達個人意見、展示個人才能的時間與空間。
D.學生是否踴躍參與各項學習活動
可通過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員性和全程性的大致統計以及主動性情況,了解學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踴躍程度。統計時最好把少數人的情況作適當記錄,以便最後作綜合判斷。
E.學生是否有主動合作的意識
學生是否能主動合作,主要表現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地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F.是否有的學生還能參與教的活動
這里指有的學生在參與交往的活動中能夠將所學知識用自己理解的語言或方法告訴、幫助別人,將教與學的角色集於一身,這說明學生的參與交往活動已達到一定深度。可以對具有這種表現的學生的人數、次數作適當記錄。
(1)操作說明的內容。從上面的操作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操作說明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對評價指標的解釋,即這個評價指標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有這個評價指標,它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作用等;二是每個具體指標的觀察內容,這個觀察內容實際上是對達到指標的狀態的描述,而這種描述通常是用行為指標來表示的。除了相應的行為之外,還可以對具體觀察時需要獲得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定和建議。
(2)注意事項。操作說明是對評價指標的細化,其目的是為了讓評價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評價指標的含義,以及評價指標所描述的狀態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因此,在制訂評價指標的說明時,應該盡可能清楚地標明評價指標的相應含義和具體的反應行為,其實質類似於給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下一個操作性定義。所以制訂操作說明的關鍵是說清楚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及其相應的行為指標;在給出相應的行為指標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要過於瑣碎,也不宜建構一個過於大而全的東西,只要讓評價者知道主要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觀察就能夠判斷這個評價指標的等級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將其細化為進一步的三級,甚至是四級指標。
4.制訂評價方案
評價方案是對整個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規劃,在制訂評價方案時,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評價的具體目的是什麼;評價的對象是誰;評價者是誰;評價的主要步驟如何;要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方法;評價結果將用在什麼地方。
通常一個完整的評價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目的,即為什麼要制訂這個評價方案,大體上是對價值、應用等的一個簡單描述。
(2)評價原則,即整個評價方案的制訂、指標的建構、評價的實施、結果的解釋、應用等應該遵循的一些原則。在有些評價方案中,不直接提評價原則,而是提相應的評價思路或理念。從某種角度上看,評價的思路、評價的理念和評價的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評價的理念和評價的原則之間。評價原則是評價目的的重要保證,因此,評價原則不應過於虛幻,而應該根據具體目的提出一些相應的指導原則,如堅持發展性的原則、可行性的原則等。
(3)評價的指標體系,是評價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我們已經對這個部分作了詳細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4)操作說明,是評價指標的具體細化、應用與評價范圍的說明,是判斷哪些行為、情境適用於評價指標的具體說明和解釋,是對評價指標特徵的說明。
(5)評價表的使用說明,主要需要說明應用評價表的方法、步驟、程序等,也可以包括對一些評價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加以提醒。此外,還通常包括對評價表的評價結果或者等級的判斷和應用進行說明。
5.實施
量表評價法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前。評價者應該認真閱讀評價方案表,熟悉評價要點的特徵描述,必要時,應該對評價者進行相應的培訓。評價者對評價指標體系和操作要點的理解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效度,因此在評價之前應確保評價者掌握和熟悉評價指標的具體含義和相應評價要點與行為,對於不太熟悉方案的評價者可以採用教學錄像評價的方式進行培訓。
(2)評價中。評價者應該根據評價要點作好聽課記錄。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除了那些按照教學過程來組織的評價指標之外,對於評價指標的判斷和評價往往需要跨越課堂教學中的幾個階段,甚至是對整個課堂教學的說明。因此,往往需要根據評價要點,在評價過程中作好相應的聽課筆記,聽課筆記可以按照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從課堂教學的導入開始,以教、學和師生之間的活動為主要內容,並隨時記錄下自己相應的感受。要注意的是:聽課筆記不是課堂教學實錄,沒有必要把課堂教學中的所有東西都記錄在案;同時要熟悉整個評價指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隨時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出評價指標的實際情況。
(3)評價後。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簡單地對課堂教學作出一個等級評定,其主要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因此在評價等級的判斷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因素,特別是需要考慮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應意見,能夠跟上課教師進行相應的討論,從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實施過程、教學效果等各方面進行評價。
量表評價法主要由評價者和上課的教師來進行,通常可以將上課教師的自我評價和評價者的評價結合起來,再根據相應的教學條件、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方面的情況,作出相應的等級評定。在評價時,最好能夠再寫出簡要的、有針對性的評語。
6.評價信息的整理分析與撰寫評價報告
採用量表評價的方法不是簡單地進行評價量表的填寫,相反,評價等級的判斷還需要綜合來自教學各方面對象的信息,而這個過程就是指評價信息的整理分析,即評價者對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和綜合,在此基礎上獲得評價的結果,最後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形成評價結論。
評價結論是針對評價對象的進一步發展而提出的解決目前存在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來提高教師教學的水平,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結論應該包括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所提出的意見及進一步提高的建議,評價結論中的意見和建議應該盡可能具體和有針對性。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取有關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特點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等第一手信息,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相應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隨堂聽課評價法的作用
1.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目前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效果的最主要方式。盡管課堂教學評價在向專業化、系統化、量表化、量化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不過,由於隨堂聽課評價法自身的特點,使其成為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隨堂聽課評價法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方面:首先,評價者往往是由具有較高課堂教學水平的教師或者管理者來擔任,其自身對課堂教學有很高的造詣,評價意見往往中肯、具體、有建設性;其次,隨堂聽課評價法相比於量表法,自由度比較大,容易實施,也有利於發揮。
2.隨堂聽課評價法是了解教改動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
盡管聽課的性質、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如有競賽式的交流課、有研究式的示範課、有預約式的匯報課等,這些課常常能夠展現教師教學的最好水平、課堂發揮的最佳狀態,是新理念、新策略、新信息的集合點,特別是對於那些精心准備的匯報課而言。同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其教學實踐經驗,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積累的。在隨堂聽課評價的過程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不僅有共同關注的評價內容,而且評價過程中共同討論、共同研究的氣氛非常適宜於教師的成長。任課教師通過對自身教學能力和教學過程的反思,能夠獲取有效的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信息,促進自己的發展。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的基本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本著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話實說是體現評課者責任心的問題,也是給被評者學習的機會,切不可敷衍了事。要防止出現只聽課不評課的現象,這樣不僅執教者心裡沒底,聽課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還要防止在隨堂聽課評價中出現蜻蜓點水、不痛不癢的現象。不能夠出現即使有的課評了,但礙於情面,評課敷衍了事,走過場,「不說好,不說壞,免得惹人怪」。應打破評課時的虛假評議,只講贊歌,不講缺點,打破發言只有三五人,評議只有三言兩面,評課冷冷清清的局面。
2.零距離的原則
這是要求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應該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聽課和評課氣氛,作為聽課人員,評價者要特別注意評價對象的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應該讓評價對象意識到這是一個學習和反思的機會。同時隨堂聽課和課後的信息反饋也應該建立在評價雙方的積極配合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3.針對性原則
評課不應該面面俱到。對一節課的評議應該從整體上去分析評價,但絕不是不分輕重、主次,而是需要有所側重。應該根據聽課目的和課型,以及學科特點,突出重點。應就執教者的主要目標進行評述,問題要集中明確,既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膽提出改進。
4.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是指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執教者,而不是一味挑毛病,是要讓執教者聽了評課後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對以後的教學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是讓他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甚至於懷疑自己是否是教學的這塊料。在具體操作時,應該充分肯定執教者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其存在的不足,也應該讓其有解釋和申辯的機會,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能夠給出明確的應該如何做的信息,不能只破不立。
(三)隨堂聽課評價法的設計和應用
1.課前的充分准備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收集、了解與即將要評價的課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召開預備會議,向被評價者介紹評價的目的、內容,了解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為評價活動的實施奠定基礎。
具體而言,聽課前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准備。
(1)熟悉教學目標、充分把握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有針對性,而這個針對性來源於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理解和把握,應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了解教材編排體系,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
(2)了解被評價課的教學設計。聽課評課之前,應該充分了解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了解教師拓展的空間,甚至可以針對所教的內容在自己頭腦中設計課堂教學的初步方案,粗線條勾勒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一個參照體系,即評課者自己如果來上這堂課,應該如何上?此外,還應該充分了解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以便在隨堂聽課和課後的討論中進行相應的評價;同時了解教學設計,也能夠使得聽課和評價時做到有的放矢。一般而言,對於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不能隨意改變。
(3)確定聽課方式。隨堂聽課評課中,評價者可以選擇充當旁觀者和參與者,而這兩種角色決定了將會有兩種不同的聽課方式,經驗豐富的評價者往往交叉使用這兩種聽課方式。當評價對象進行課堂講解時,評價者往往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融入班集體但並不參與教學過程,而是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觀察;當開展小組活動時,評價者可以在教室中四處走動,觀察小組活動或者參加小組活動,必要時還可向小組提供幫助。
要根據聽課目的(匯報課、研討課、指導課、檢查課)確定側重點,針對教師業務層次和水平進行評議、指導並提出不同要求。一般而言,聽課的重點將集中在教學中的難點、疑點和薄弱環節上。在隨堂聽課之前確定聽課重點,將使隨堂聽課更為有的放矢,從而提高聽課效率,並通過課後討論提高評價對象的教學能力,促進評價對象的未來發展。
2.課中的仔細觀察和翔實記錄
聽課是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評價者多種感官和大腦思維的積極參與。同時評價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在聽課中就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1)仔細觀察。由於課堂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僅在於教師講了多少,更在於學生學會了多少。所以聽課應從單一聽教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做到既聽又看,聽看結合。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聽課也是看課。
具體聽些什麼呢?首先聽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語言,仔細思考評價對象是否講到點子上了,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其次是聽評價對象講得是否清楚明白,學生能否聽懂,教學語言是否簡潔清晰;三是聽評價對象的提問和教學啟發是否得當;四是聽學生的討論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否恰當、富有創造性;五是聽課後學生的反饋。
看些什麼呢?首先是看評價對象的精神是否飽滿,教態是否自然親切,板書是否合理,運用教具是否熟練,教法的選擇是否得當,學法指導是否得法,實驗的安排及操作是否合理,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處理是否巧妙……即看評價對象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其次是看學生:觀察整個課堂氣氛,學生是靜坐呆聽、死記硬背,還是情緒飽滿、精神振奮;觀察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否積極、思維是否活躍;看各類學生特別是後進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看學生與教師情感是否交融;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即看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
(2)詳細記錄。聽課記錄是重要的教學資料,是教學指導與評價的依據,應全面、具體、詳細。其中可以包括情境創設、教師點撥與引導、師生的雙邊活動、教法選擇、學法運用、練習設計、教學反饋、課堂的亮點與失誤等,還可包括聽課者的評析與建議。
總的來說,聽課記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堂教學實錄;二是課堂教學評點。通常在聽課記錄本上的左邊是實錄,右邊是評點。
課堂教學實錄中,首先是教學的基本信息,包括聽課的時間、學科、班級、評價對象、第幾課時等;其次是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第三是板書內容;第四是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第五是學生活動情況;第六是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實錄有三種記錄方式:一是簡錄,簡要記錄教學步驟、方法、板書等;二是詳錄,比較詳細地把教學步驟都記下來;三是實錄,即把教師開始講課、師生活動,直到下課的所有情況都記錄下來。
課堂評點是評價者(聽課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據此提出的相應建議。包括以下幾方面: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課堂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等。課堂評點往往是在聽課過程中的及時點評,這種點評不是聽課完成之後的回顧式點評。
好的聽課記錄應是實錄與評點兼顧,特別是做好課堂評點往往比實錄更重要。
(3)認真剖析,歸納小結。
『叄』 課堂教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課堂教學評價專指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對於課堂的教學,有哪些評價 方法 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課堂教學評價方法:標准化測驗
這是進行學業測試的傳統方式,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標准化測驗要經歷一系列的基本程序。
1.明確測驗目標
只有明確測驗目標,才能保證有向性,避免盲目性。通常測驗目標就是 教育 目標,它是教、學、評、督、考的共同依據。前面我們已經詳細描述了現代教學評價中所依據的一些主要教育目標,這里不再贅述。
2.確定測驗內容
通常這是在內容抽樣和測驗目標的基礎上形成的。一般而言,這個過程由雙向細目表來確定測驗內容中所涉及的每一內容範圍的相對比例、測驗目標中每一層次目標的相對比重、每一測驗目標層次在每一測驗內容範圍上的相對比重。雙向細目表通常由測驗目標、測驗內容和權重構成。在收集測驗材料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1)測驗材料要適合測驗目的;(2)測驗材料要能夠代表該教材的全部內容;(3)測驗材料要有普遍性;(4)測驗材料要適合學生的程度並能鑒別學生的學習水平;(5)測驗材料要能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3.測驗設計
測驗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測驗形式的確定,即測驗採用何種形式的問題;(2)測驗題目形式的確定,主要有主觀題和客觀題兩種類型;(3)測驗具體題型的確定與題目編制,即確定主觀題和客觀題的具體形式並進行相應的題目編制;(4)測驗題目的確定;(5)測驗時間的確定;(6)測驗題目的編排。
4.測驗的技術分析與鑒定
測驗的技術分析與鑒定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程序。(1)編寫復本與進行預測。前者是重要考試的必要步驟;後者則希望獲取考生的信息,作為測驗定量分析的依據。(2)測驗的質量分析,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兩類分析。定量分析包括題目的難度分析、區分度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3)測驗的標准化。在標准化測驗中,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應用和設計技巧,後面有專門的敘述,這里不再重復。
課堂教學評價方法:替代性評價
替代性評價是在標准化測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與傳統測驗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在於評價的方式,也表現在評價對象的靈活性上,替代性評價可以用來評價那些在傳統測驗中表現不佳或受到限制的學生,以幫助教師作出關於這種學生的有效推論。由於替代性評價通常需要測驗學生應用先前所學知識、 經驗 解決新異問題和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因此通常也被稱為表現性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替代性評價往往需要運用真實的生活或模擬的評價練習來引發始發行為,由高水平評價者按照一定的標準直接觀察、評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構式反應題、書面 報告 、 作文 、演說、操作、實驗、資料收集、作品展示。因此可以說,替代性評價強調讓學生在具體的真實或模擬生活情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務,通過對學生在任務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和完成任務的成果來評價學生。
表現性評價、檔案袋評價法、概念圖、量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性評價方法,在後面具體領域的評價中有詳細的敘述,這里不再重復。
課堂教學評價方法:課堂觀察與調查
課堂觀察是研究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做相應研究。課堂觀察是搜集資料、分析教學實施的有效性、了解教學與學習行為的基本途徑。
課堂觀察的內容包括:師生交往的方式;教師提問的次數和問題類型以及學生對問題的反應;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探索性;教室的空間布局、班級規模等因素對學生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影響。課堂觀察的技術方法和手段主要有:課堂教學錄像、錄音;以時間標識進行選擇性課堂實錄;座位表法;提問技巧水平檢核表;弗蘭德斯語言互動分類表;學習動機問卷調查和訪談;學習效果的後測分析等。
調查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獲取課堂教學評價信息的手段。調查是一類方法的總稱,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調查方法,而不同的調查方法所適於收集的評價資料也是不同的,即不同的評價內容需要用不同的調查方法。
課堂教學評價方法:隨堂聽課
這是獲取課堂教學信息的重要途徑。採用隨堂聽課這種方法,通常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
1.事先准備
事先准備一方面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就時間、地點、方式、觀察重點等事項進行事先約定,另一方面,評價者需要在聽課之前了解所聽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等,合理確定聽課的重點。此外,事先的溝通也有助於消除被評價者的焦慮,讓其能夠盡量保持教學的自然狀態,減少人為表演的成分。
2.課堂觀察
在課堂觀察中可以進行全過程觀察和有重點觀察。前者是指評價者全方位地觀察課堂教學過程。在觀察過程中,評價者應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一些特殊行為保持高度的敏感,並對這些行為進行及時的記錄和分析。通常這一類觀察的難度較大,要求觀察者有熟練的觀察技能和豐富的觀察經驗。有重點觀察則是指根據事先確定的觀察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觀察和記錄。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往往會藉助一些事先准備的觀察工具。有重點觀察還包括評價者事先與教師擬定評價重點,如重點學生、重點事件等,在隨堂聽課中有意識地圍繞這些重點內容進行觀察。
3.課堂記錄
課堂記錄是伴隨課堂觀察進行的,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事先選擇或研製的觀察工具進行記錄,如弗蘭德斯的相互作用分析系統等;二是描述記錄法,它需要對課堂中的語言和非語言都進行記錄,描述記錄要求記錄時應盡可能把看到的和聽到的所有內容都完整地記錄下來,即進行課堂教學實錄。當然也可以有重點地進行記錄。在記錄過程中還要注意對一些非預期事件的記錄,這些事件及其處理往往能夠更清楚地反映評價者的行為動因。
4.課堂快速調查
常用的快速調查主要有兩類:一是簡單測試題,這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接受情況;二是微型問卷調查,向學生詢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如“你今天上課舉了幾次手?”“你願意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學習嗎?”“老師講的課都能聽懂嗎?”“你對這堂課滿意嗎?”等。
5.評價結果的反饋
對教師的評價結果的反饋往往以課後討論的形式出現,其主要方法就是評價面談。一般來說,評價面談包括下面幾個步驟:(1)明確評價面談的目的,這有助於消除被評價者的顧慮,讓其能夠暢所欲言;(2)讓被評價者闡述本節課的總體安排、設想及其實現的程度,並對照評價標准進行 自我評價 ;(3)評價者根據聽課記錄指出這節課的優勢和不足,依據評價標准進行初步的評價,提出改進的意見;(4)在被評價者對評價者所做的評價和建議基礎上,二者就雙方存在分歧的問題展開討論;(5)雙方達成共識後,提出對以後課堂教學的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方法:量表評價法
它是指通過編制評價量表來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的方法。在課堂教學評價中使用量表評價法時,量表中的指標或指標體系是評價的基礎。指標是指具體的、行為化的、可測量或可觀察的評價內容,即根據可測或可觀察的要求而確定的評價內容。
1.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程序和技術
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三個階段。(1)發散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分解教育目標,提出詳盡的初擬指標。在這個階段通常可以採用頭腦風暴法和因素分解法。前者是指在專家會議中,各抒己見,即席發言,初擬評價指標。後者是指將評價指標按照評價對象本身的邏輯結構逐級進行分解,把分解出來的主要因素作為評價指標的方法,在分解的過程中需要使用統一的分解原則,而且分解出來的指標在上下層次之間應該相互照應,按照由高到低的層次逐級分解。(2)收斂階段,即對初擬指標體系進行適當的歸並和篩選。這個過程可以採用經驗法、調查統計法和模糊聚類法,同時應該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即指標應具有重要性、獨立性,指標應反映被評價對象的本質屬性。(3)實驗修訂,即選擇適當的評價對象進行小范圍的實驗,並根據實驗的結果,對評價的指標體系及評定標准進行修訂。
2.指標權重的確定
權重是指根據各組成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大小,所分別賦予的不同數值。權重代表了評價指標的重要性程度。
指標權重的確定可以採用關鍵特徵調查法、兩兩比較法、專家評判平均法和倍數比較法。
關鍵特徵調查法是先請被調查者從所提供的備選指標中找出最關鍵、最有特徵的指標,對指標進行篩選並求出其權重的方法。兩兩比較法則是對指標進行逐對比較,並加以評分,然後分別計算各指標得分的總和。專家評判平均法則是對已經確定的指標,分別請專家評判其重要性,然後以專家評判結果的平均數為各指標的權重。倍數比較法則是對已確定的指標,以每一級指標中重要性程度最低的指標為基礎,計為1,然後將其他指標與之相比,作出重要性程度是它多少倍的判斷,再經歸一化處理,即可獲得該級指標的權重。
猜你喜歡:
1. 課堂教學評價範文
2. 對老師的教學評價範文3篇
3. 關於有效的教學評價心得總結
4. 課堂評價學習心得
5. 教學質量評價範文
6. 有效的教學評價心得總結
『肆』 怎樣做好課堂教學的分析與評價
1、先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因為只有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引導工作並且方法正確,對頭,才有可能改變學生學習方向,提高學習勁頭和興趣。
2、課堂教學,要講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力求吸引學生。因為一個教師,如果道德不高尚,舉止不文明,知識淺陋,加上教學語言又枯燥無味,沒有一絲幽默感,教法不靈活,古板,對學生沒有一點魅力的話,是難以使學生願聽他的課,愛上他的課。
『伍』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育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標准,通過系統的蒐集資訊,在標准與資訊比較的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教學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時,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技術之一。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結果、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做出判斷,使之對學生的學習產出導向、鼓勵、批評、糾正、改進等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於學生的精彩之處,我會通過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隨時給予學生評價,傳達我對學生的愛。以往我常運用的教學評價有以下幾種: 1、即時口頭評價的方法;2、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3、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4、學生完成作業的評價;5、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在學習了本專題後,我認為顧志躍院長所講授的提問與評價值得一試。 提問與評價,這種常用的評價方法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就是需要問一些問題,就是所謂的提問。首先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同時也能了解不同學生對同一知識掌握的差異性。其次是為了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追溯答案,從而引發思考。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就要小結,這個小結就是評價。但不能只用對或錯做簡單的評價,教師要用一定的鼓勵性或引導性的語言來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鼓勵表揚,進一步引導其思考的方向。尤其對回答錯誤的學生,引導性語言比批評更有用,學生雖然回答錯了,也要讓他得到有效的補償,這種補償可以是認知上的、也可以是動機上的,通過補償來引導學生,激勵學生。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常規教學中是要經常用到的,不提問就不了解學生,而了解是學生學習的開端。不評價學生就得不到有效補償,而有效補償能夠促進學生有效發展,引導學生健康前行。在今後的教學,我會合理運用教學評價,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量表評價法、隨堂聽課評價法。
拓展資料:
一、量表評價法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取有關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特點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等第一手資訊,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相應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拓展資料: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准,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並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
診斷作用
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成績不良的原因,並找出主要原因。可見教學評價如同身體檢查,是對教學進行一次嚴謹的科學的診斷。
激勵作用
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調節作用
評價發出的資訊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資訊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揮的調節作用。
教學作用
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物件,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資訊。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指導思想制定科學、公開、公正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指導思想是:引領教師走進新課程,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推進和諧高效課堂建設。幫助教師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習慣。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促進教師積極主動的調整和完善自身的綜合素養,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以求實現全面貫徹落實《物理課程標准》的課堂教學改革總目標。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評價法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准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准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准,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絡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並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型別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准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要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營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學生的差異,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等。而對於學生的行為,則強調要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能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師生間有多向交流,有自己的收獲與體驗等。這類標准明確地將教學過程中的活動依據活動物件分成了兩個方面,並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對理想教學狀態的理解,規定了教學雙方應該有的一些行為。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取有關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特點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等第一手資訊,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相應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隨堂聽課評價法的作用
1.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目前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效果的最主要方式。盡管課堂教學評價在向專業化、系統化、量表化、量化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不過,由於隨堂聽課評價法自身的特點,使其成為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隨堂聽課評價法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方面:首先,評價者往往是由具有較高課堂教學水平的教師或者管理者來擔任,其自身對課堂教學有很高的造詣,評價意見往往中肯、具體、有建設性;其次,隨堂聽課評價法相比於量表法,自由度比較大,容易實施,也有利於發揮。
2.隨堂聽課評價法是了解教改動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
盡管聽課的性質、型別和方式多種多樣,如有競賽式的交流課、有研究式的示範課、有預約式的匯報課等,這些課常常能夠展現教師教學的最好水平、課堂發揮的最佳狀態,是新理念、新策略、新資訊的集合點,特別是對於那些精心准備的匯報課而言。同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其教學實踐經驗,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積累的。在隨堂聽課評價的過程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不僅有共同關注的評價內容,而且評價過程 *** 同討論、共同研究的氣氛非常適宜於教師的成長。任課教師通過對自身教學能力和教學過程的反思,能夠獲取有效的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資訊,促進自己的發展。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的基本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本著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話實說是體現評課者責任心的問題,也是給被評者學習的機會,切不可敷衍了事。要防止出現只聽課不評課的現象,這樣不僅執教者心裡沒底,聽課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還要防止在隨堂聽課評價中出現蜻蜓點水、不痛不癢的現象。不能夠出現即使有的課評了,但礙於情面,評課敷衍了事,走過場,「不說好,不說壞,免得惹人怪」。應打破評課時的虛假評議,只講贊歌,不講缺點,打破發言只有三五人,評議只有三言兩面,評課冷冷清清的局面。
2.零距離的原則
這是要求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應該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聽課和評課氣氛,作為聽課人員,評價者要特別注意評價物件的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應該讓評價物件意識到這是一個學習和反思的機會。同時隨堂聽課和課後的資訊反饋也應該建立在評價雙方的積極配合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3.針對性原則
評課不應該面面俱到。對一節課的評議應該從整體上去分析評價,但絕不是不分輕重、主次,而是需要有所側重。應該根據聽課目的和課型,以及學科特點,突出重點。應就執教者的主要目標進行評述,問題要集中明確,既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膽提出改進。
4.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是指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執教者,而不是一味挑毛病,是要讓執教者聽了評課後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對以後的教學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是讓他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甚至於懷疑自己是否是教學的這塊料。在具體操作時,應該充分肯定執教者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其存在的不足,也應該讓其有解釋和申辯的機會,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能夠給出明確的應該如何做的資訊,不能只破不立。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主要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它表現為:(1)最佳注意狀態: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定。
(2)最佳認知狀態: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於最佳興奮狀態。
(3)最佳情感狀態:態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製、有毅力。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臘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有合適的學習條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繼續學習的動機等方面將變得十分接近。造成學生個別差異的三個變數是:學生已有經驗和能力的程度,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師的教學適應於學生的程度。」它表現為:任何一個學生在所處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潛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幫助,達到同等的學習目標。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主要測評學生在學習活動里自學能力結構和合理遷移創造性思維水平。包括:獨立閱讀數學教材和用已有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自我組織學習活動和反饋發散與聚合思維統一體,直覺與分析的有機結合,創造性想像的參與。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評價學生掌握「雙基」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形成過程是否高效、省時、獨立構建知識體的能力。掌握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是什麼、哪裡找、怎麼學、有什麼用。不等同於記住或模仿做題。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主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數學,收集整理資訊中發現、抽象數學規律,用數學眼光觀察、解答生活中實際問題。包括:課前收集生活資訊,課內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資訊,用所獲知識再認識和想像創新實踐資訊。真正體現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關鍵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上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規定行為,只要學生是圍繞學習的言行,教師都必須給予鼓勵;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加以引導和發展,避免學習過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並兒童化,克服單調枯燥。調查資料表明,小學生從喜歡某位教師到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最佳心理狀態。
「教學的最優化就是教師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的收獲。」教學設計應從貼近學生的生活例項出發,用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形式,提供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材料,保證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時間。把學什麼?怎麼學?還給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材料而不是講解,是組織原始資訊而不是處理加工;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學好不同水平的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物件,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資訊。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專案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興趣小組教學法、校企協作教學法、模擬教學法。
中職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基礎教育的教學方法固然可以借鑒,但是在專業教學上僅僅靠那些借鑒過來的方法是遠遠不夠甚至是不實用的,所以,探索一些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法對發展職業教育有很大的好處。由於每個教師的思想、氣質、知識結構、審美情趣和教學能力不同,針對不同的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在從事教學活動時,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選擇和側重的角度,都要採取自己得心應手的方式方法,創造出自己的授課路子和風格。不同的教學特色和授課風格可以並行,不應嵌在一個框子里,只要是效果好,質量高,就是好方法。
一、小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二、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1、質量 1.內容的正確性
2.內容的講解
3.難點的處理
4.重點的處理
教學內容 5.層次和結構
2、容量 6.容量的大小
7.容量和難度的關系處理
8.增加課堂知識容量的措施
3、應用性 9.內容聯絡專業聯絡實際情況
4、教學組織 10.教學組織過程
11.組織形式與教學內容
5、教學方法 12.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情況
教學藝術 13.對傳統教學法的改革情況
6、教學手段 14.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情況
15.實驗教學改革與建設
7、教學基本功 16.板書
17.語言
18.教態、儀表
8、備課質量 19.內容熟練程度
教學態度
20.課前准備情況
21.治學態度
9、教書育人 22.對學生學習要求情況
23.為人師表
24.結合課堂教學育人情況
『陸』 教學內容分析方法有哪些
分析教學內容的基本方法有歸類分析法、圖解分析法、層級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等。
1.歸類分析法
歸類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對有關信息進行分類的方法,旨在鑒別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需學習的知識點。例如:一個國家的省市名稱可按地理區域的劃分來歸類,人體外表各部位的名稱可由上向下,按頭、頸、軀於、上肢、下肢分類等。確定分類方法後,或用圖示、或列提綱,把實現教學目標所需學習的知識歸納成若干方面,從而確定教學內容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從形式上看,該示意圖與後面將討論的層級分析圖相似,但在歸類分析中,各知識點之間本質上不存在難度的層級關系。
2.圖解分析法
圖解分析法是一種用直觀形式揭示教學內容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的內容分析方法,用於對認知教學內容的分析。圖解分析的結果是一種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地從內容和邏輯上高度概括教學內容的一套圖表或符號。如歷史教學中,可以用幾條帶箭頭的線段及簡潔的數字、符號來剖析一次著名戰役的全過程,其起因、時間、地點、參戰各方人數、結果等都被反映在圖解之中。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分析者容易覺察內容的殘缺或多餘部分以及相互聯系中的割裂現象。
3.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是用來揭示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的從屬技能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是一個逆向分析的過程,即從已確定的教學目標開始考慮:要求學習者獲得教學目標規定的能力,他們必須具有哪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而要培養這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又需具備哪些再次一級的從屬能力?依次類推……。可見,在層級分析中,各層次的知識點具有不同的難度等級--愈是在底層的知識點,難度等級愈低(愈容易),愈是在上層的難度愈大;而在歸類分析中則無此差別。
層級分析的原則雖較簡單,但具體做起來卻不容易。它要求參加教學設計的學科專家、學科教師和教學設計者熟悉學科內容,了解教學對象的原有能力基礎,並具備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
4.信息加工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將教學目標要求的心理操作過程揭示出來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種心理操作過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構成教學內容。例如求算術平均數的解題過程即反映了這種信息加工過程。
圖1.8顯示的是求算術平均數的計算過程。可以看到,用信息加工分析法能夠清晰地說明當學習者掌握了教學目標規定的技能以後,將能夠做什麼。
在許多教學內容中,完成任務的操作步驟不是按"1→2→3→…→n"的線性程序進行的。當某一步驟結束後,需根據出現的結果判斷下一步怎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就要使用流程圖表現該操作過程。流程圖除直觀地表現出整個操作過程及各步驟以外,還表現出其中一系列決策點及可供選擇的不同行動路線。
信息加工分析不僅能將內隱的心理操作過程顯示出來,也適用於描述或記錄外顯的動作技能的操作過程。
5.使用卡片的方法
教學內容分析的工作細致復雜,常有必要對分析結果進行修改,補充或刪除一些內容。因此,需掌握一種計劃技巧,較有效的計劃技巧是使用卡片。具體方法是,將教學目標和各項內容要點分別寫在各張卡片上,對它們的關系進行安排,經討論修改後,再轉抄到紙上。使用卡片的主要特點是靈活,便於修改及調整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另一特點是形象直觀,便於討論時交流思想。下面是使用卡片時的一些具體技巧:
1. 每張卡片寫一個要點(如一個單元目標或一項從屬技能),便於增刪內容、調整位置。 2. 使用彩色卡片,同一層次或同類的內容用相同色彩的卡片,這有助於分類。例如,概念用白色、規則用黃色等。
3. 製作一種專用的展示板,用於輔助分析並展示分析結果,使參加討論者對教學內容分析的結果一目瞭然。磁性白板就是一種有用的展示工具。
4. 建立一套卡片編號系統,便於理順各張卡片之間的關系。有利於分析結果定稿後的記錄整理。
『柒』 如何進行課堂的觀察與分析
1.勤於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進行主動的思考,而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就不是一種有策略的學習,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勤於思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系,通過理解知識而掌握知識,而不要記硬背。通過理解而進行的學習是意義學習,而記硬背的學習是機械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意義學習更牢固、不容易遺忘,並且容易發生遷移,在以後的學習中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相反,機械學習容易遺忘,往往只能應付眼前的考試,考試結束之後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2.置疑精神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對知識只是不加分析地接受,就不會有任何進步。因為學習的本質是獲得能力上的提高,而不是知識的增長。因此,要善於思考,鼓勵自己提出質疑,而不要做「思想的懶漢」、「接受知識的機器」,只知道囫圇吞棗,而不知道進行咀嚼、消化。
3.勇於發問
學問學問,學習本身是離不開發問的。好奇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如果沒有好奇、如果從不發問,人就不會成長,社會就不會發展。有時,父母或者老師會對你的問題感到不耐煩,那是他們的不對,你並沒有錯。千萬別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而放棄自己的正確行為。所以,你一定要繼續保持發問的勇氣!
有時你可能對於提問有很多顧慮。比如,擔心別人說自己笨,擔心問這個問題很傻,擔心問多了老師會不耐煩……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都不是羞恥的事情,更何況是向老師請教呢並且,老師根本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當你有不懂的地方,勇敢地舉起你的手!否則,日積月累問題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修補起來會更困難。
4.善於練習
學習是離不開練習的。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強調的就是練習的重要性。如果以為能聽懂老師講的知識就足夠,那就大錯特錯了。沒有經過練習的知識是不會牢固的。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進行強化訓練, 以增加運用知識的熟練程度。
需要強調的是,練習是必需的,但過度練習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強調的是「善於練習」,所以,你要善於分配練習的時間,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過度練習的效率非常有限。一定限度之內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但超過某個限度後的過度練習對於改善學習並沒有多大作用。因此,如果已熟練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就沒有必要再反復練習,此時的練習是時間的浪費,只會導致腦力的疲乏。
以上是關於學習方法的一般性的建議,它們對於各門功課都是適用的。但是,具體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課程,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摸索適宜的學習方法。
比如,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科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文科、理科的學習方法會不一樣;同是文科,英語和歷史、地理的學習方法也應該有所差異。又比如,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做到揚長補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有的同學思維敏捷,但堅持性差,這類同學應該使用「交替學習法」,該玩時就去玩,如果強迫自己坐在那裡,也未見學得進去;但是該學時就要全神貫注,盡量提高學習效率。有的同學思維速度比較慢,但堅持性較好,這類同學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耐力」優勢。反應快但不準確的同學要盡可能地細心,細致但思路狹窄的同學應盡量拓寬思路,多與同學交流討論。
『捌』 課堂評價方式有哪幾種
課堂評價方式有六種方式。
1.針對式評價。主要用於肯定、表揚學生的回答。如:「聽完你的分析真是茅塞頓開啊!」「你的思維敏捷,總能讓同學們有所收獲!」
2.行動式評價。用具體的動作鼓勵學生。帶頭為學生鼓掌,微笑著撫摸學生的頭,拍拍學生的肩膀等。
3.鼓勵式評價。一般用於鼓勵學生發揚成績,克服不足,提高回答質量。如:「你解的題目離成功不遠了。」「你朗讀的不錯,下次再讀出作者的感情,效果會更好。」
4.激情式評價。教師發自內心而富有激情的表揚,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心。如,教師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哇!你的見解讓我感到震驚,老師為你驕傲!」
5.等待式評價。目的是留給學生時間,讓他自己改正錯誤。如:「再給你一分鍾,你再想一想。」「別緊張,考慮一下再說。」
6.引導式評價。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時,教師巧妙糾正,做到引而不發。如:「你的想法很特別,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嗎?」「你剛才用的詞語能不能換成??是不是更恰當些?」
『玖』 教學案例的分析方法
1.分析教學案例中的理論要素
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中分析出理論觀點,要認真研究哪些教學行為體現了怎樣的教師觀、質量觀、學生觀,哪些教學行為注重了從認知的角度或從知識結構的角度去展開教學。要把教師課堂教學的經驗、行為提升到「說清其理論依據」的層面上,從中學習和體驗從教學實踐經驗「如何上升」為教育理論的過程,促進教師從經驗到理論的升華,從自發的行為轉變為自覺的行動。
2.分析教學案例對教學的啟示
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情景中歸納出問題並進行分析,分析要著重於其對教學的啟示,即有何成功之處,閃光點是什麼;不足又在哪裡,問題的根源又是什麼?使得在今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有效地運用這種逐步培養起來的思維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要關注案例中教師的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脈絡,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則。
3.提出對案例中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
分析只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師要對案例中的教學設計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師獨到的改進意見,這應該成為教學案例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教師一旦將這種認識表達出來,可以增進教師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師改進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教學方式的基礎,並以此達到理解這些教學案例背後更為深遠的教育教學意義的目的。
堅持撰寫教學案例分析,堅持長期的學習、積累,不僅能厚實教師的專業基礎,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記載,對今後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風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也是造就專家型教師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