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進行企業綜合績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和沃爾評分法,其中,杜邦分析法是一種用來評價公司贏利能力和股東權益回報水平,從財務角度評價企業績效的一種經典方法。沃爾評分法是對企業的信用水平作出評價的方法。
應用杜邦分析法應該要注意一下幾點:
(1) 凈資產收益率是一個綜合性最強的財務分析指標,是杜邦分析體系的起點。
財務管理的目標之一是使股東財富*5化,凈資產收益率反映了企業所有者投入資本的獲利能力,說明了企業籌資、投資、資產營運等各項財務及其管理活動的效率,而不斷提高凈資產收益率是使所有者權益*5化的基本保證。所以,這一財務分析指標是企業所有者、經營者都十分關心的。而凈資產收益率高低的決定因素主要有三個,即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這樣,在進行分解之後,就可以將凈資產收益率這一綜合性指標升降變化的原因具體化,從而它比只用一項綜合性指標更能說明問題。
(2) 銷售凈利率反映了企業凈利潤與銷售收入的關系,它的高低取決於銷售收入與成本總額的高低。
要向提高銷售凈利率,一是要擴大銷售收入,二是要降低成本費用。擴大銷售收入既有利於提高銷售凈利率,又有利於提高總資產周轉率。降低成本費用是提高銷售凈利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杜邦分析圖可以看出成本費用的基本結構是否合理,從而找出降低成本費用的途徑和加強成本費用控制的辦法。如果企業財務費用支出過高,就要進一步分析其負債比率是否過高;如果管理費用過高,就要進一步分析期資產周轉情況等等。從圖8-1中還可以看出,提高銷售凈利率的另一途徑是提高其他利潤。為了詳細地了解企業成本費用的發生情況,在具體列示成本總額時,還可根據重要性原則,將那些影響較大的費用單獨列示,以便為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提供依據。
(3) 影響總資產周轉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產總額。
資產總額由流動資產與長期資產組成,它們的結構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資產的周轉速度。一般來說,流動資產直接體現企業的償債能力和變現能力,而長期資產則體現了企業的經營規模、發展潛力。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比例關系。如果發現某項資產比重過大,影響資金周轉,就應深入分析其原因,例如企業持有的貨幣資金超過業務需要,就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如果企業佔有過多的存貨和應收賬款,則既會影響獲利能力,又會影響償債能力。因此,還應進一步分析各項資產的佔用數額和周轉速度。
(4) 權益乘數主要受資產負債率指標的影響。
資產負債率越高,權益乘數就越高,說明企業的負債程度比較高,給企業帶來了較多的杠桿利益,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風險。
應用沃爾評分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沃爾的分析法從技術上講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某一個指標嚴重異常時,會對綜合指數產生不合邏輯的重大影響。這個缺陷是由相對比率與比重相"乘"而引起的。財務比率提高一倍,其綜合指數增加100%;而財務比率縮小一倍,其綜合指數只減少50%。同時,沃爾評分法的步驟為:選擇評價指標並分配指標權重;確定各項比率指標的標准值,即各該指標在企業現時條件下的*3值;計算企業在一定時期各項比率指標的實際值;形成評價結果。
在現在沃爾評分法中,一般認為企業財務評價的內容首先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償債能力,再次是成長能力。而同時,從企業績效評價的角度來看,杜邦分析法只包括財務方面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實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實際運用中需要加以注意,必須結合企業的其他信息加以分析。
❷ 簡述進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主要方法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法包括: (一)成本——效益比較法。針對財政支出確定的目標,在目標效益額相同的情況下,對支出項目中發生的各種正常開支、額外開支和特殊費用等進行比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為優。 (二)目標預定與實施效果比較法。通過比較財政支出所產生的實際結果與預定的目標,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標的因素,從而評價財政支出績效。 (三)攤提計演算法。研究某項支出通過年度盈餘得以回收的時限,即計算投資回收期或投資風險。攤提時間越短,風險越小。 (四)最低成本法。在某項公共支出不易觀測或計算其效益大小的情況下,可採取比較多個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評價和選擇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因素分析法。通過列舉分析所有影響收益及成本的內外因素,綜合分析評價的方法。 (六)歷史動態比較法。將歷史上各時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則和類別分類排列,分析比較,確定公共支出效率變化的情況。 (七)橫向比較法。將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項目通過比較其在不同地區間的實施執行情況來分析判斷支出的績效。 (八)專家評議與問卷調查法(公眾評判法)。通過若干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財政支出績效進行分析,同時,設計不同的調查問卷,發給一定數量人員填寫,最後匯總分析各方意見進行評價判斷。
❸ 常用的績效評估方法有哪些
企業績效評估方法較多,每個企業應結合本企業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運作的方法。對最常見的9種評估方法,即強迫選擇量表法、行為尺度評定量表法、行為觀察量表法、混合型標准量表法、關鍵績效指標法、平衡計分卡法、關鍵事件法、目標管理法、強制分布法按成本最小、操作簡單、客觀有效、改善績效4個比較指標進行比較分析,提出每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和選擇原則。
各種評估方法在滿足不同比較指標的程度上各不相同,為使比較結果清晰易見,我們簡單地把各種程度劃分成三級,即滿足程度高、滿足程度一般和滿足程度低,並且採用數值來表示這三種程度。「3」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高,「2」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一般,「1」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低。
我們在比較各種評估方法時,排除了360度評估法和關聯矩陣法。這是因為,360度評估法和關聯矩陣法並不是單獨使用的一種方法,比如在進行強迫選擇量表評分時,也可以結合360度評估法;而關聯矩陣法更多的是評估採用的一種形式,如關鍵績效指標法中關鍵績效指標通常是一個指標體系,其體現的形式就是關聯矩陣的形式。
在9種評估方法比較中,我們選定強迫選擇量表法作為參照。它對四個比較指標的明確表述是成本較低、操作簡便、客觀性得到保證,但無法使員工在評估中產生自我激勵。據此,對該方法打分(見表1)。其他評估法則通過與強迫選擇量表的比較進行打分。例如,行為尺度評定量表與強迫選擇量表相比,需要提供具體行為等級與考評標准,設計成本比較高,因此在「成本最小化」指標得分為1;每個尺度標准都用具體行為與評估者自己的專業術語來表述,操作也同樣簡便,因此在「操作簡便」得分為3;由於存在評估者判斷差異,客觀性不如強迫選擇量表,但由於有關鍵行為作依據,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因此在「客觀有效性」得分為2;為員工提供了所需的工作改進信息和強化性反饋結果,有利於績效改進,在改進績效作用方面比強迫選擇量表好,在「改進績效的作用」得分為3.再如,目標管理法與強迫選擇量表相比,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成本比較高,第一項得分為1;需要管理者與下屬一同進行計劃、組織、控制、交流和討論,操作比較復雜,第二項得分為1;目標具有明確性,因此客觀性得到保證,與強迫選擇量表不相上下,第三項得分為3;下屬參與目標管理的全過程,並能得到反饋,因此有利於績效改進,在改進績效作用方面比強迫選擇量表好,第四項得分為3.經過與強迫選擇量表法的比較,各種評估方法在比較指標的各項得分見表1。
通過對各種評估方法的比較,可以看到,強迫選擇量表和強制分布法是成本最低並且簡便易行的方法,但是無法對員工績效進行反饋和指導,不利於改進績效。行為尺度評定量表、行為觀察量表和混合型標准量表都是耗時耗力的一個方法,但是它操作簡便,對改善員工績效起到促進作用。關鍵績效指標法、平衡計分卡和目標管理法是需要花費大量成本,操作起來比較復雜,需要企業具備良好的管理基礎,這三種評估方法能提高企業管理的規范性,有利於促進企業和員工績效的持續改進。關鍵事件法主要運用於對作業層人員的評估,可以與行為尺度評定量表和行為觀察量表配合使用。
❹ 如何評估企業財務績效
先要設定財務考核主要指標內容,才能對企業財務績效進行評估。
考核與評價企業財務績效的主要指標有:資產保值增值、經營安全性、盈利能力、生產費用和成本等。比較綜合的指標,一個是杜邦系數,另一個是經營性態綜合分析。
經營性態綜合分析:
1、安全性分析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合理標准為1.5~2.0之間。該指標越高債權人權益越有保證。同時比率越高日常經營越不需要短期資金的支持,但比率過高表明資金利用效率越低。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一般為1.0較合適。大於1說明一旦企業清算存貨不能變現時企業也有能力償債;小於1表明企業必須依靠變賣部分存貨來償還短期債務。
短期償債能力 債務保障系數=本期現金總量/當期即付債務——該指標沒有一個合理標準的經驗數據,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判斷。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從債權人角度指標越高說明財務風險越大,債權人的權益缺乏保障;從投資者角度指標越高說明企業利用較少的權益資本形成較多的經營資產,只要資產報酬率大於債務成本率,財務杠桿效應必然使權益資本收益率大大提高。
權益比率=所有者權益/資產總額——二者存在此消彼漲的關系,之和等於100%,該指標的倒數為權益乘數,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企業償債能力。
長期償債能力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利潤總額+利息費用)/利息費用
——息稅前利潤是損益表上凈利潤未扣除所得稅之前的數額。雖然息稅前利潤不是會計報表內容但卻是一個重要的收益概念,因為它認為利息支出的本質是利潤分配,是企業利潤的構成部分。利息保障倍數越大,企業償付利息費用的能力越強,債權人權益越有保障。
固定支出保障倍數=(利潤總額+全年固定支出)/全年固定支出——固定支出包括:每年固定利息支出、長期債務償債基金年提存額。資產負債率只從企業現有資產對債務本金的支撐程度考察,未考慮債務本金的實際償還,該指標專門考察長期償債能力,以補充資產負債率指標的局限性。
2、營運性分析
應收賬款周轉次數=賒銷收入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應收賬款周轉越快資產營運效率越高,不僅有利於及時收回貨款,減少壞賬損失的可能性,而且有利於提高資產的流動性,增強企業短期償債能力。
資產周轉分析 存貨周轉率=產品銷售成本/存貨平均余額——反映企業存貨的庫存時間和轉移速度。該指標直接影響企業獲利能力。
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凈額/資產平均余額——反映資產利用效率。
流動資產構成比率=速動資產或存貨資產數額/流動資產總額——該指標是資產周轉率指標的補充,並與償債能力指標呼應。為保持償債能力,速動資產比重不應低於存貨資產;為保持營運能力,速動資產又要投入營運循環,其比率又不宜高於存貨資產。所以要分析尋找流動資產內部構成合理的平衡點。一般,存貨應佔到流動資產的一半。
資產結構分析 資產構成指數=固定資產凈值/流動資產總額——現代企業經營趨勢是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固定資產比重不斷增加,資產構成指數也越來越高。固定資產周轉速度慢會引起大量不變費用。該指標受行業影響。
固定比率=固定資產凈值/所有者權益——如果將流動負債一類的資金投入到長期資產上是很不安全的,該指標作為通過分析固定資產與自有資本的平衡程度衡量固定資產配置是否恰當。該比率過高財務風險較大;比率過低資本成本代價較高。該指標與衡量償債能力的流動比率相對應,流動比率反映償債能力,固定比率反映營運能力。
3、收益性分析
銷售利潤率=產品銷售利潤/產品銷售成本——表明企業最終成果占銷售成果的比重。與該指標類似的指標還有銷售毛利率、邊際貢獻率等,銷售毛利率反映了銷售業務的成本盈利水平;邊際貢獻率反映產品本身的初步盈利水平。
總資產報酬率=息稅前利潤/期末資產總額——說明企業生產經營整體投資報酬水平。
資產收益水平 投資資產報酬率=息稅前利潤/(營運資產+長期資產)
=息稅前利潤/(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反映企業長期資本的收益能力,便於和企業項目投資的利潤率比較。
凈資產利潤率=凈利潤/期末資產——是投資者特別關注的指標,只有凈資產利潤率大於社會平均利潤率,股東才願意向企業投資;只有企業的總資產報酬率大於債務資本成本率,利用財務杠桿才能提高凈資產利潤率。
(1)凈資產利潤率反映所有者投資的獲利能力,該比率越高,說明所有者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
(2)凈資產利潤率是從所有者角度來考察企業盈利水平高低的,而總資產利潤率分別從所有者和債權人兩方來共同考察整個企業盈利水平。在相同的總資產利潤率水平下,由於企業採用不同的資本結構形式,即不同負債與所有者權益比例,會造成不同的凈資產利潤率。
市盈率=每股市價/每股收益——一般指標越高表明股票潛力越大,與之相對應的風險也就越大。該指標應結合行業和企業性質分析。
4、成長性分析
成果增長率=本期數額/基期數額×100%-1——分析時可採用同業平均增長速度作為比較的標准,找出本企業的差距。注意三個增長速度的協調整體性:①若產值增長率員大於銷售收入增長率說明增產不增收,庫存積壓量上升;②若銷售收入增長率遠遠大於利潤增長率,說明企業增收不增利,成本費用增長速度更快。
成本降低率=1-本期數額/基期數額—企業內部管理控制結果,對企業成長性有決定影響
資產增長率:
總資產增長率=期末資產總額/期初資產總額-1——直接反映企業規模的擴大情況
凈資產增長率=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1——反映股東財富的擴大情況
❺ 常見的績效評估方法有哪些
績效評估的標准包括絕對標准、相對標准和客觀標准三種。
1、絕對標准,就是建立員工工作的行為特質標准,然後將達到該項標准列入評估范圍內,而不在員工相互間作比較。
2、相對標准,就是將員工間的績效表現相互比較,也就是以相互比較來評定個人工作的好壞,將被評估者按某種向度作順序排名,或將被評估者歸入先前決定的等級內,再加以排名。
3、客觀標准,就是評估者在判斷員工所具有的特質,以及其執行工作的績效時,對每項特質或績效表現,在評定量表上每一點的相對基準上予以定位,以幫助評估者作評價。
績效評估標準的總原則:工作成果和組織效率
依據組織的戰略,可制訂個人或群體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成果標准,標准盡管可有多項,每一項也有很明細的要求,但衡量績效的總的原則只有兩條:(1)是否使工作成果最大化;(2)是否有助於提高組織效率。
例如,評估一名銀行信貸員的工作。這項工作的行為標准可能包括"及時為客戶准備好各種信貸文件",而從工作成果的角度看,績效標准可能是:"每月貸出低風險貸款五百萬元"。這兩條標准相比較,顯然真正重要的是後者,如果該信貸員每月能貸出五百萬元低風險貸款,他的工作仍然會受到上級的賞識;如果該信貸員每次都能"及時為客戶准備好各種信貸文件"而完不成工作成果的要求,則他的工作仍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績效評估的主要方法
績效評估方法直接影響評估計劃的成效和評估結果的正確與否。
(一)常規方法
1、排序法。在直接排序法中,主管按績效表現從好到壞的順序一次給員工排序,這種績效表現既可以是整體績效,也可以是某項特定工作的績效。
2、兩兩比較法。兩兩比較法指在某一績效標準的基礎上把每一個員工都與其他員工相比較來判斷誰"更好",記錄每一個員工和任何其他員工比較時被認為"更好"的次數,根據次數的高低給員工排序。
3、等級分配法。等級分配法能夠克服上述兩種方法的弊病。這種方法由評估小組或主管先擬定有關的評估項目,按評估項目對員工的績效作出粗略的排序。
(二)行為評價法
1、量表評等法。
2、關鍵事件法。
3、行為評等法。
4、混合標准評等法。
5、行為觀察評等法。
(三)工作成果評價法
1、績效目標評估法。
2、指數評估法。
(四)有效運用績效評估方法的原則
良好而適用的評估方法應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1、最能體現組織目標和評估目的;
2、對員工的工作起到正面引導和激勵作用;
3、能比較客觀地評價員工工作;
4、評估方法相對比較節約成本;
5、評估方法實用性強,易於執行
❻ 幾種常用的績效評估方法
一、績效評估方法的含義 績效管理,是指各級管理者和員工為了達到組織目標共同參與的績效計劃制定、績效輔導溝通、績效考核評價、績效結果應用、績效目標提升的持續循環過程,績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續提升個人、部門和組織的績效。 績效評估(performanceappraisal),又稱績效考評、績效考核、績效評價、員工考核,是一種正式的員工評估制度,也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旨在通過科學的方法、原理來評定和測量員工在職務上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效果。 常用的績效評估(績效考核)方法,總體上把它們分為:結果導向性的績效評估方法,例如,業績評定表法、目標管理法、關鍵績效指標法等;行為導向性的績效評估方法,例如,關鍵事件法、行為觀察比較法、行為錨定評價法、360度績效評估法等;特質性的績效評估方法,例如,圖解式評估量表等。 二、結果導向型績效評估方法 業績評定表法、目標管理法(MBO)、關鍵績效指標法(KPI)等,此類方法所做出的評估的主要依據是工作的績效,即工作的結果,能否完成任務是第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評估的重點對象。 業績評定表法,也可以稱為評分表法,可以說是一種出現比較早及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所規定的績效因素(例如,完成工作的質量,數量等)對工作進行評估,把工作的業績與規定表中的因素進行逐一對比打分,然後得出工作業績的最終結果,它分為幾個等級,例如優秀、良好、一般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作定量比較,評估標准比較明確,便於做出評價結果。它的缺點是標準的確定性問題,需要對工作必須相當了解的評定表制定者;評估者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能如實評估。 目標管理法,是最典型的結果導向型績效評估法。40多年前,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中最早提出目標管理這一思想,對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20世紀60年代以來,目標管理法被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它評估的對象是員工的工作業績,即目標的完成情況而非行為,這樣使員工能夠向目標方向努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保證目標的完成。由此可見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夠通過目標調動起員工積極性,千方百計地改進工作效率;有利於在不同情況下控制員工的方向;同時員工相對比較自由,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計劃和應用自己的工作方法。它的缺點是目標的設定時可能有一定的困難,目標必須具有激發性和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對員工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缺少一定的評價。 關鍵績效指標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它把對績效的評估簡化為對幾個關鍵指標的考核,將關鍵指標當作評估標准,把員工的績效與關鍵指標作出比較地評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目標管理法與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結合。關鍵指標必須符合SMART原則:具體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達性(Attainable)、現實性(Realistic)、時限性(Time-based)。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標准比較鮮明,易於做出評估。它的缺點是對簡單的工作制定標准難度較大;缺乏一定的定量性;績效指標只是一些關鍵的指標,對於其他內容缺少一定的評估,應當適當的注意。 個人平衡記分卡 (BSI),是哈佛大學的羅伯特.卡普蘭與波士頓的顧問大衛·諾頓在20世紀90年代最早提出的,它包括財務緯度,顧客緯度,內部業務緯度及學習與成長緯度。在此基礎上的個人平衡記分卡能夠比較全面的進行評估,通過個人目標與企業願景的平衡,將平衡計分卡引入人力資源管理,而這一平衡正是實現員工的積極性、可持續的企業績效的前提條件。 主管述職評價,述職評價是由崗位人員作述職報告,把自己的工作完成情況和知識、技能等反映在報告內的一種考核方法。主要針對企業中、高層管理崗位的考核。述職報告可以在總結本企業、本部門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但重點是報告本人履行崗位職責的情況,即該管理崗位在管理本企業、本部門完成各項任務中的個人行為,本崗位所發揮作用狀況。 三、行為導向型的績效評估方法 與結果導向型的績效評估方法不同的是,關鍵事件法、行為觀察比較法、行為錨定評價法、360度績效評估法等都是以工作中的行為作為主要評估的依據,也就是說評估的對象主要是行為。 關鍵事件法,是客觀評價體系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由美國學者弗拉賴根和貝勒斯在1954年提出的,通用汽車公司在1955年運用這種方法獲得成功。它是通過對工作中最好或最差的事件進行分析,對造成這一事件的工作行為進行認定從而做出工作績效評估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針對性比較強,對評估優秀和劣等表現十分有效;缺點是對關鍵事件的把握和分析可能存在某些偏差。 行為觀察比較法,也叫行為觀察量表法,是各項評估指標給出一系列有關的有效行為,將觀察到的員工的每一項工作行為同評價標准比較進行評分,看該行為出現的次數頻率的評估方法,每一種行為上的得分相加,得出總分結果比較。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夠有一個比較有效的行為標准,可以幫助建立工作崗位指導書;缺點是觀察到的工作行為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行為錨定評價法,也稱為行為定位評分法,是比較典型的行為導向型評估法。它由美國學者史密斯與肯德爾在美國「全國護士聯合會」資助下研究提出的,蘭迪特和吉昂在1970年證明它可用於工作動機的評估,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廣泛的應用。它側重是具體可衡量的工作行為,通過數值給各項評估項目打分,只不過評分項目是某個職務的具體行為事例,也就是對每一項職務指標做出評分量表,量表分段是實際的行為事例,然後給出等級對應行為,將工作中的行為與指標對比做出評估。它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明確的、可觀察到的、可測量到的工作行為。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評估指標有較強獨立性,評估尺度較精確;對具體的行為進行評估,准確性高一些。它的缺點是評估對象一般是從事具體工作的員工,對其他工作適用性較差;另外一個員工的行為可能出現在量表的頂部或底部,科學設計有助於避免這種情況,但實際中難免出現類似情況。 360度績效評估法,360度考核法是愛德華&埃文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後經1993年美國《華爾街時報》與《財富》雜志引用後,開始得到廣泛關注與應用。它是一種從不同角度獲取組織成員工作行為表現的觀察資料,然後對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評估的方法,它包括來自上級、同事、下屬及客戶的評價,同時也包括被評者自己的評價。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全面的進行評估,易於做出比較公正的評價,同時通過反饋可以促進工作能力,也有利於團隊建設和溝通。它的缺點是因為來自各方面的評估,工作量比較大;也可能存在非正式組織,影響評價的公正性;還需要員工有一定的知識參與評估。 四、特質性績效評估方法 除了結果導向型績效評估方法和行為導向型績效評估方法外,還有一類評估方法,那就是以心理學的知識為基礎的評估方法—特質性績效評估方法,以圖解式評估量表為例。 圖解式評估量表,是一張列舉了達到成功績效所需要的不同特質(如適應性、合作性、工作動機等)的特質表,每一項特質給出的滿分是五分或七分,評估結果一般是如「普通」、「中等」、或「符合標准」等詞語。這種方法適用廣、成本低廉,幾乎可以適用於公司內所有或大部分的工作和員工。它的缺點是針對的是某些特質而不能有效地給予行為以引導;不能提出明確又不具威脅性的反饋,反饋對員工可能造成不良影響;一般不能單獨用於升遷的決策上。 其它績效評估方法還有:直接排序法、對比法、強制分布法(硬性分布法)、書面敘述法、工作計劃考核法、標桿對比法、情境模擬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