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實施閱讀教學的新方略
[摘 要]新英語課程標准建議閱讀教學要注重體驗感悟。注重體驗感悟顯現了英語語言的特性,也遵循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閱讀教學中倚重體驗感悟的主要策略有:切身體察、活化形象、誦讀涵泳、點撥促悟等。在體驗感悟的同時,輔之以語法知識的學習,伴之以理性的思考和系統的訓練,那麼體驗感悟將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英語語言素養的又一增長極。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1043482.htm[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 體驗 感悟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的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感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對《英語課程標准》的這一建議,教師還需從理論上進行深層的追問,對具體實施策略的探尋還需更加深入。唯如此,當體驗感悟成為英語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又一個著力點時,也將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外語素養的新的增長極。 一、詮釋:體驗感悟的內涵與特點 體驗是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情感並生成有意義的活動。具體落實到閱讀任務,體驗是讓學生直接接觸閱讀材料,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心需要出發,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動眼、動口、動手、動心,誦讀、聯想、想像,憑借直觀感覺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對英語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仔細體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進作品的生命,親歷閱讀實踐活動。感悟,是領會的意思,感悟主要憑借經驗,而經驗是人們分析、提煉的感性認識的沉澱,特別是表象認識的結晶。人的感悟是高於感性認識的認識,但是感悟與感性認識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表象認識的升華。 感悟既是感性的,又不排除理性的成分;感悟既是感性認識的終結點,也是理性認識的發端。它與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互相滲透,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交匯點。體驗是感悟的基礎,感悟是體驗的升華。 1.主體性。真正有效的閱讀,必須依靠閱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活動,才能通過對書面符號的感知和理解,直面文本,與文本展開平等對話,把握其反映的客觀事物及其意義,達到閱讀的目的。所以「感悟體驗」閱讀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主體性。 2.形象性。閱讀時,體驗感悟的對象是文本描繪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和文化風俗等,它們往往充滿了形象性。形象是引發聯想、觸發體驗的物質基礎。當閱讀主體面對文本,走進文本五彩繽紛的世界裡,與栩栩如生的形象進行親切「對話」,才能對文本內容感同身受。沒有形象,體驗感悟就成了無源之水。 3.情感性。體驗感悟的對象具有情感性,這種情感既有流露於字里行間的作者的喜怒哀樂,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對象的情感性是體驗感悟的觸發劑,是體驗感悟的發動機。「在體驗的世界中,一切客體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滿著生命的意蘊和情調。」 4.直覺性。在閱讀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多不需要經過明確的思維步驟,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演繹,不需要對語音、詞彙、語義、語法作過多的條分縷析,憑借已有的言語經驗,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對文本的詞彙、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達技巧等進行直接的感受和領會。 5.多維性。體驗感悟所針對的教學目標從單一的認知目的走向兼顧方法、過程、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多維目標,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在全面育人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有助於學生有效地掌握英語語言這一交際的工具,而且有助於學生情感意志的發展、精神世界的開拓、多元文化的傳承、心理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鑄造、行為習慣的養成等。 6.獨特性。閱讀是與文本的對話。由於每個讀者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文化背景、審美情趣千差萬別,所以,閱讀主體對文本的解釋過程稱為一種融注了讀者感知、想像、理解、感悟的發現性活動,閱讀的體驗、感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徵。 二、追問:體驗感悟何以能成為閱讀教學增長極 1.重體驗感悟顯現了英語的特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英語課程的基本特點。」現行英語教材特別是閱讀教學文本材料與以往教材則明顯不同,多數情況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場景、形象、意境、故事,這些需要通過體驗去感受,它們的意蘊需要通過感悟去獲取。在此活動中,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作品向讀者的移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形象的再現、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情緒的感染的過程中,體察、玩味和領悟文本演繹的語言形式,積累英語語言經驗,學習表達技巧,掌握語言規律。 2.重體驗感悟是遵循英語學習規律的體現。英語學習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核心任務。能力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無知必無能,這是普遍的規律。英語能力培養需要掌握積淀知識。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是在一定的語境里通過傾聽、模仿、實踐,學會了正確、明白地講英語,而不是事先學習語法知識然後根據規則去遣詞造句;通過對文本的學習、感受、模仿、遷移,學習寫作,而不是事先學習抽象的寫作方法,然後依照這些方法下筆成文。所以,英語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接觸大量感性的英語材料,通過實踐活動直觀地掌握英語規律,形成英語能力。 3.重體驗感悟合乎英語的特點。英語語言不僅講究規律和邏輯,追求嚴謹和精確;而且講究直覺感悟,追求韻味和意境。英語和其他語言一樣,從本質上也充滿感受和體驗的精神。由於英語的詞彙同樣蘊藏了豐富的理性感受,將這些基本單位組合起來就成為一幅幅生動可感的具象,因此,體驗和感悟在閱讀英語作品時凸顯出其獨特的作用。 三、探尋:體驗感悟應怎樣成為閱讀教學的增長極 1.切身體察。主體感受言語對象是以自身的經歷為起點的。感悟源於深層的生活閱歷。 (1)聯系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體驗越快、越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到的一點點積聚起來,積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對於文本中那些學生有生活體驗的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感悟。有時,文本反映的生活是學生不曾經歷過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布置生活作業,讓學生親歷類似於文本反映的生活,以加強體驗、促進感悟。 (2)設身處地。語言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在廣告題材的閱讀材料中經常會出現諺語活用或習語套用,個別字句也能折射出文化習俗。如漢語中的「龍」被古人視為權力、地位和尊嚴的象徵,古時候被製成圖騰加以頂禮膜拜;但在英語中,龍(dragon)卻被認為是口噴毒火、身長雙翼、兇殘的怪物。正因為文化釋義的不同,所以「柯達」膠卷在美國的廣告詞是:My son kill his last dragon.畫面是一個小男孩手執寶劍,面帶滿足的笑容,這在美國人看來是一種成功的標志。而在崇尚大家庭和大團圓的中國,「柯達」廣告的畫面則是一家幾口的合家福,其樂融融,廣告詞是「享受這一刻!」 2.活化形象。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大多充滿形象。而文本的形象,與影視、繪畫、雕塑等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實體性,不能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必須藉助言語這個中介訴諸讀者的想像和再創造。 (1)想像還原。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把言語對象經過再造想像,逐一轉換為新的形象,讓學生譯解作者言語編碼,入情入境,步步還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種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圖,心領神會。這一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也常常是感悟的過程。建立在由表及裡的內心體驗基礎上的感悟,內在而持久。
(2)呈現情境。有時候,單憑再造想像、還原形象可能有困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言語描摹、畫面再現、媒體演播等方式,再現文本的生動情境,讓學生宛如身臨其境,感受體驗,從而獲得感悟。例如,在執教British Festivals 時,老師設計的課件第一步是呈現一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給出相應的單詞,引導學生快速認讀、感知和領悟單詞。接著,多媒體課件呈現一組東西方不同節日的慶祝畫面如西方的聖誕節、感恩節,中國的春節和中秋節。根據課件創設的情景,學生能迅速調節大腦神經和情感節奏,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以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漲的積極狀態,能很快感知本課的話題是與節日有關,並全力把重點的教學活動推向「高潮」,即通過多種形式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整體理解、判斷、歸納、推理等能力,最大限度實現課前預設的能力達成目標。
3.誦讀涵泳。所謂涵泳,就是沉浸其中,細細體味。涵泳的基本方法就是誦讀,熟讀。這是學生感知教材和獲得審美享受的基本途徑,它把無聲無視覺形象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把符號載體還原成一種真情實感。誦讀過程中,通過口、眼、心、耳等各種感官全身心地進入文本,由讀生感,感中得悟,產生審美愉悅,激發審美創造,陶冶心志。
許多英語文學作品,特別是文學名著,往往是語言運用的典範。這些語言既達意,又傳神;既有思想的凝練,又有感情的洶涌;既有哲理,又有幽默;既有形象的突出,又有情節的吸引;既有懸念的聯想,又有意境的感受;既有悲歡離合的交替,又有喜怒哀樂的震撼;既有作者的吶喊,又有角色的呻吟,等等。誦讀涵泳作為語言精華的文學作品,既有利於學生學習語言知識,也有利於學生發展語言技能。
4.點撥促悟。體驗感悟是學生的主體性活動,但教師的點撥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已是人們的共識,有其合理性,但單純的自我誦讀涵泳是一種漸悟的過程,參悟所得盡管刻骨銘心,但也有效益不高之虞。同時,閱讀中的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發下產生的,我們常稱之為「頓悟」。實踐也證明這種引導、點撥常常會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呈現出柳暗花明的教學境界。如果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關心和尊重,便會被激發出健康的情感,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信念上的自覺、行動上的順應、目標上的認同,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達到教學活動的共振。
四、反思:體驗感悟不能拋棄理性和訓練
良好的閱讀教學從來不曾讓理性遠離課堂,在英語課改的今天也不應讓理性走開,它們與偏重感性的體驗感悟完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互動效應。而科學的語言訓練,也是提升學生英語素養的必經之路,在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
1.體驗感悟應與理性相結合。語法知識、理性的歸納、分析、判斷和推理,不僅本身也是閱讀的手段,而且可以成為體驗感悟的一種助動力。
首先,語法知識是體驗感悟的背景。掌握英語語法並不是閱讀教學的終極目的,但體驗感悟並不排斥語法學習。閱讀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感悟是以自身的生活經歷、知識經驗為背景的。作為背景的知識,不獨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一方面,學生順利閱讀,走近文本,不同程度地需要語音、詞彙、語法、語篇等方面的知識基礎。這些語法知識的多寡,往往決定體驗感悟的深淺和水平;另一方面,在體驗感悟的過程中,又會從文本中學加深對語法的理解。這些知識的積淀,可以成為後續學習的知識背景,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體驗感悟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理性思考是體驗感悟的伴侶。閱讀過程中,體驗感悟,始終伴隨著思考,尤其是感悟階段,這應該也是英語課程標准將感悟和思考並提的原因。思考愈深入,感悟愈深切。思考,既有感性的思考,也有理性的思考,而二者常常彼此交融。
此外,在閱讀教學的過程,還應讓學生掌握理性的學習方法,學會自能讀書。比如,解詞析句方法,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讀書法」,邊讀邊畫邊記的注讀法,還要在閱讀中學會查閱和運用信息資料的方法,等等。
2.體驗感悟應與科學的訓練比翼。體驗感悟與科學的語言訓練,對於閱讀教學,猶車之雙輪、人之雙腳、鳥之雙翼。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獨立式」。將靜態的語言材料,或者從動態的課文語言中析出詞彙語法,編擬各類習題,讓學生反復獨立練習。二是「依存式」,即在學習課文,體驗領悟意蘊的同時,積累、運用語言;在積累運用的過程中,加深體驗和領悟。科學的語言訓練,就是要將兩種方式的訓練進行合理搭配,使之各得其位,各盡其長。「獨立式」訓練,便於反復操作,長於牢記知識並轉化為技能,但短於整體感悟和情感熏陶。這種訓練適宜於在閱讀教學課後適當、適量、適度地進行。「依存式」訓練,對於知識點的識記不及「獨立式」訓練之長,卻避其所短。閱讀教學,特別是課內,應以「依存式」訓練為主。「依存式」的語言訓練,就是同時接受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過程,以實現三維目標之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總之,指導學生英語閱讀是時代賦予教師的使命,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給我們指導學生英語閱讀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我們要讓學生「自由活動、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指導高中學生英語閱讀時,不但要「授之以魚」,而且要「授之以漁」,使他們能達到「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的境界;帶領學生跳出題海,徜徉書海,感悟文化的差異,體味閱讀的情趣,體驗閱讀所帶來的成功的激情,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英語閱讀。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洪君.「悟性」新說[J].理論探討,2000.
[3]童慶炳.現代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4]魏國棟,呂達.普通高中新課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英語課程標准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Ⅱ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解決手段論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解決手段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解決手段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閱讀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一直都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教學優化策略自然而然地成為很多教師的共同目標。文章結合該背景,簡要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圍繞「如何優化」提出了設計分層目標、注意興趣培養、適當結合生活、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調整考核評價方式等策略,希望能為廣大教師開展相關工作帶來有價值的幫助。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研究分析;
由語言和文字組成的語文,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學藝術,小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該部分知識,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還能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語文始終在小學課程中占據不可動搖的地位,是學生必須要主動學習並掌握的學科。但受教師教學方法不當、教學目標不合理等因素影響,一些小學生在當前語文閱讀中的表現並不是十分理想,影響了學科總教育目標的實現。這就意味著結合現實情況探尋優化策略勢在必行。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情況和學生發展現狀展開分析,可以發現存在學生積極性不足、教師教學方法不當、課堂學習氛圍沉悶、讀寫嚴重失衡等問題,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體教育工作的落實和推進,也限制了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進而制約了他們在語文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部分教師採取的「不得當」方法,使課堂活動出現了局限性過強、缺乏實際意義等表現,將學生限制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影響了他們的學習體驗和興趣,阻礙了「優化教育效果」工作的展開。
二、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手段分析
(一)革新教學目標,落實分層教學
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來說,分層培養與目標革新是必不可少的[1]。簡單來說,受學習態度、性格差異、個人能力等因素影響,不同學生在語文閱讀活動中的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衍生出一個問題——若教師始終「一視同仁」地組織學習活動,設計「統一」的目標,必然會造成「部分學生可以實現目標,另一部分學生無法完成任務」的情況,這也是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師從「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角度出發,還可以革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在日常活動中的表現將其合理劃分至不同層次,對處於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目標並安排差異化任務,同時提供差異化指導。使學生在更適合自己的目標指引下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任務,在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下逐步完成並進入更高層次,整體教學自然能夠實現「優化」的目標。
(二)尊重學生主體,注意興趣培養
新課改越來越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認為只有將小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優化閱讀教學效果。這也意味著除分層教學外,教師還應進一步提高對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尊重,同時加強對他們興趣的培養。一旦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足夠的尊重,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信任和關心,他們就會形成越來越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而對語文閱讀越來越感興趣。
但在傳統模式下,一些教師不是十分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主體地位的尊重,將教學局限在教材內容上,要求學生讀刻板的文字。久而久之,由於始終面對刻板的文字進行被動閱讀,學生的興趣「不進反退」。因此,以「優化」為目標,教師還需要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入手,適當選擇一些課外趣味素材,將其與教材文本一同展示給學生,鼓勵他們一邊查看趣味素材,一邊自主閱讀文章,並分析其趣味素材的內在聯系。使「讀文章」的過程轉化為「在趣味元素和教材文本中找不同」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必然會更高,整體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三)適當結合生活,促進閱讀教學
生活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結合生活設計小學閱讀教育活動,也是優化教學的重要選擇。小學生雖然並未與語文知識有更深入的接觸,但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而這一階段的語文教材知識大多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意味著如果學生能夠遷移自身生活經驗讀文章並分析文章的情感內涵,必然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直接讀文本並分析其情感內涵,鮮少引入生活元素,在無形中加大了學生閱讀和分析的難度,也影響了整體教育的效率與效果。因此,在「優化」的任務指示下,教師還應在「生活化教學」方面做出調整,合理融入生活元素,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閱讀並理解文章[2]。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將學生直接帶到現實生活中,鼓勵他們先觀察生活,再參與閱讀學習活動。
(四)藉助信息技術,情境助力理解
信息技術的出現為社會生活注入了更多活力,也為基礎教育帶來了更多選擇,將其與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結合在一起,同樣可以起到優化教學的作用。尤其是將其運用在情境創設方面,為學生創設一個更加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使他們產生「置身所閱讀文章之中」的感覺,對整體教育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升有極高的促進作用。而對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分析也可以發現,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參與積極性不足、收獲甚微等表現,與缺乏合適的學習情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習情境體驗不足限制了他們對文章情感內涵的理解。因此,以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目標,教師還可以將信息技術利用起來,藉助媒體工具創設或還原真實的文本故事情境,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之感,為其理解文章提供更多幫助。
(五)明確合作價值,鼓勵小組學習
合作能力是當今社會比較重視的一種人才能力,也是基礎教育中關於核心素養人才培養任務的重要內容。這也意味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並藉助合作學習優化整體教育工作[3]。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之所以會出現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與小組合作價值被忽視也有難以分割的聯系。由於個人能力有限,學生經常會在獨立讀文章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小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他們解決這一問題。但在實際上,大多數教師都忽略了對「合作」的組織,並未給予學生足夠的「在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機會,導致問題積壓、困惑增多,最終影響學生在整個閱讀活動中的表現和收獲。因此,在新的教育環境中,以「優化教學」為目標,教師需要明確合作學習的價值,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此,伴隨著問題的有效解決,學生能夠建立起更堅定的學習自信,形成更優秀的自主合作閱讀能力,其學習積極性更高、收獲更多,「優化」目標得以實現。
(六)設計多元活動,豐富教學形式
小學生還存在著思維發散、性格活潑、極易被形式更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注意力等特徵,越是豐富的學習形式和活動,越能增強其學習動力。這就意味著在優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從「豐富教學形式」上入手,設計更加多元的閱讀活動。分析當前的教育情況不難發現,一些教師並未設計足夠豐富的學習活動,只是刻板地將需要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灌輸給他們。這樣一來,學生自主思考受到限制,學習體驗也變得更加消極,自然無法在課堂上有更加優秀的學習表現。因此,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中,以「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為目標,教師還可以設計更多充滿趣味的活動,如故事演繹、情境對話、問答互動、朗讀競賽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接觸文章、表達閱讀感受、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內涵的機會,以豐富的形式促進學生深入地學習。
(七)讀寫有效結合,寫作幫助閱讀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課程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要想讓閱讀教學更加有效,應適當將寫作活動融合進來。但對以往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展開分析可以發現,有些教師在「優化」工作中並未有效地將「寫作」內容融合進來。這就提醒小學語文教師,應適當利用「讀寫結合」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結合閱讀主題書寫充滿個人特色的新文章[4]。這樣一來,寫作的過程也是一個對「主題」展開思考的過程,學生可以遷移自身的書寫感悟,對所讀文章主題、內涵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高質量地完成優化任務。再者,書寫讀後感也是不錯的方法。通過寫讀後感,學生可以對所讀內容以及「讀」的體驗進行回憶,這一回憶的過程就是鞏固閱讀的過程,同樣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質量的提升。
(八)靈活考核評價,調整促進成長
雖然「考試」已經不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唯一目標,但考核與評價仍是提高教學有效性,優化課程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著師生對後續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參與。簡單來說,通過考核與評價,教師可以准確地把握自身在閱讀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學生也可以明確自身知識掌握不到位之處,雙方均能對「不足」展開調整,循序漸進地提高教學或學習能力。如此,師生能力不斷提高,課堂配合越來越默契,整體教學自然而然地得到優化,教育效率與質量也能實現質的飛躍。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足夠重視考核與評價,以前文所述「分層」為基礎,對不同學生採取差異化的考核和評價方法,緊密觀察學生學習表現,進行全面考核與評價,藉助客觀評價引導其正向調整和個人發展。
綜上所述,語文對於小學生來說有極高的學習價值,也是文化傳承的必經之路。以新課改為背景,為培養更能滿足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小學語文教師應給予閱讀優化教學足夠的重視,積極通過調整教學目標與方法、培養學生興趣、多元組織活動等手段優化整體教學結構,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為其日後在語文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參考文獻
[1]潘玉蘭.基於四大聚點優化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1):54.
[2]高國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245.
[3]於學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15):97.
[4]黃劍麗.優化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閱讀教學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51):173.
;Ⅲ 小學閱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比較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閱讀動機與學習,直接關繫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關繫到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導入課文時,可採用故事導入、歌曲導入、影片導入、圖畫導入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培養閱讀好習慣
第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預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以此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首先,預習時要做到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大致了解;然後,認真思考課後練習;最後,對較難詞句要深度理解。教師應用這三步教學方法讓學生加強練習,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第二、在閱讀課中應採取范讀與精讀結合的方式。
例如在教學《廬山的雲霧》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想一想廬山的雲霧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接著我帶著學生精讀二三自然段,分析廬山雲霧的兩大特點「千姿百態,變化萬千」。通過這樣形式的朗讀,學生能對課文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三、學生應養成邊讀邊做筆記的習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邊讀邊做筆記的習慣對提高閱讀能力十分重要。如在教學《猴子種樹》一文中,我讓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找出猴子共種過哪幾種果樹?用△標注出來。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漏回答的情況,提高了閱讀效率。
三、閱讀方法與寫作實踐結合起來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地體現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於閱讀中的間接感受。通過閱讀,學生能積累許多好詞好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教學《能乾的鍾點工》一文中,學生積累了許多成語,如:平平整整、一塵不染、井井有條等等,當學生在寫幹家務活類似的作文時就能靈活地運用這些成語。從閱讀中學習寫作,是習作的一條重要途徑。
同樣,習作教學也會對閱讀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觀察、去思索、去表達,其結果就會比在閱讀中得到的認識又提高一步,再去閱讀,他所關注的不僅是文章表達了什麼,還要關注文章是怎樣表達的;了解這樣的內容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形式來體現,就會把理解文章內容和理解表現形式變為自覺的閱讀行為。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閱讀方法和寫作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Ⅳ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有哪些
一、構建情境,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有效學習的一項重要因素,同樣是學習效率的原動力。所以,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差異化特性,掌握學生思維模式的興奮點,利用相應的途徑構建與教學相關且有趣的教學情境,構建和諧愉悅的學習空間,從根本促進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得到切實的情感體會。
四、積極推廣課外閱讀
借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所以說,最好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要從增加閱讀量做起。這就需要學生們學會利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課外的書籍。在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們會迷茫究竟應該讀一些什麼樣的書籍,這個時候就要求老師們多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刊了。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們定製一些課外閱讀書刊,積極的推廣課外閱讀,只有閱讀量增大了,閱讀質量才會上來。
五、合理地運用評價去深化閱讀
評價激勵可以有效地深化閱讀教學,而且,教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附於教學評價,同時,教學評價不管是在課堂或者是在課外都會對學生的閱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實施差異化的評價能夠從根本上影響學生的閱讀程度。所以,針對其閱讀水平,教師要予以不同的評價。作為教師要掌握課堂評價語言的尺度,在教學過程通過文本的中心思想實施相應的評價,從而調動學生的情緒,構建一種和諧生動的語境,讓評價語言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從而激發被評價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對閱讀產生興趣。
Ⅳ 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老師們應該怎麼去做
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老師應當去制定一些教學上的策略。第1點需要去做的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只有在閱讀量上升之後,學生的閱讀教學質量才能夠更快的提升。當前所存在的教學問題,是大部分的學生都沉溺於電子設備,而忽視了書本上的閱讀,許多學生的閱讀量都是非常小的,一些世界性的名著都沒有聽過以及沒有讀過,那麼在這個時間段上來說教師去開展閱讀教學是非常具有難度的。因此教師可以在定期的時候設置一些閱讀上的任務,比如說一個星期看一本書,或者是每周挑出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去圖書館去閱讀,等到學生的閱讀量積攢起來之後,再來提升閱讀教學課程的質量。
Ⅵ 閱讀教學的策略有哪些
閱讀教學的策略有以下這些:
一、導入策略:調動學生閱讀興趣。
好奇心是學習興趣的出發點,只有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對書中內容充滿好奇,學生才有可能去認真閱讀這本書,因此導入環節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導入呢?導入可以選取內容設置懸念,或選取精彩內容吸引學生興趣。
二、促讀策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
無論是快速閱讀,還是主題閱讀,閱讀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理解,而要理解某個知識點,必須進行深度閱讀,因此教師不能放任初中生自由閱讀,要及時的給予一定的指導、監督和評價。
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提出建議,如寫讀後感、通過網路了解作者的其他相關資料、梳理讀書分享的文字、寫小論文、提供學生作品相關的文學評論、改編創作等確定主題。
三、展示策略:交流讓收獲不僅停留在一本書上。
分享、展示不僅能夠讓學生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還能給更多的學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但如果展示環節若是只有讀後感,或者小論文就未免太枯燥了些。那麼教師可以在這環節開展更多有趣的活動,如演講、詩歌朗讀、薦書台戲劇表演、小品演繹、擺擂賽、科普知識小廣播、手抄報等等活動。
Ⅶ 閱讀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提高閱讀能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做(最好能夠保證一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歸納、分析、總結、反思。下面分享一點閱讀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可以學習一些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
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並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Ⅷ 閱讀的教學方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採用了電教手段——用課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實物直接感知觀察的基礎,以課件情景為補充將孩子們喜愛的情感,為後面進一步體會感情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辯。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參與者,並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淺談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見解,使小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
還記得我在講完《麻雀》一課後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我聽後馬上笑著說:「你讀的很認真,想得也好。
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麼怎麼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
最後,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二、讀與練同行,促進言語表達。
練的形式可以多樣,比如《九色鹿》一課,我就設計了這樣的讀寫點,讓學生幫國王寫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遠不許傷害九色鹿,這正好與開頭的皇榜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希望通過想通過讓孩子站在國王的角度寫這個皇榜,讓自己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提升。
這里的練筆設計,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成功地完成了讀者角色與文本角色的心理對接,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練筆設計是有聲勝無聲,促進了學生的言語表達。
三、加強朗讀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背誦十分重視,但在現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是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新課程標准中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段;品讀課文——走出課文,擴展視野。
從中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第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言語文字的優美。
如我在教學《萬年牢》一文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先談談課題後的疑問,此時學生的興趣很大,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有的說:「萬年牢」是說某種東西特別牢、耐用;有的說可能是有人犯了錯誤,要坐一萬年的牢獄,就叫「萬年牢」……同學們聽著夥伴們的回答都把猜測的目光投向我。
面對個個天真活潑、求知慾很強的孩子,我因勢利導地說:「你們剛才的想法都好。
那麼課文中的『萬年牢』又是什麼意思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後就知道了。」當學生第一次讀完課文,』沒有找出明顯的答案時,學習興趣有些低落,於是我又向學生提出:「『萬年牢』這個詞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面對這個易解的問題,學生的興趣又一次高漲,很快地找出答案。
提出有難度的問題: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萬年牢」的不同含義,組內交流之後在班級匯報。最後引導學生進一步交流體會三處「萬年牢」之間的聯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鳥的天堂》一課教學結束時,其中一位學生提出了「鳥的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了就離開巢覓食,巴金爺爺第二次經過時是早晨,怎能看到眾鳥紛飛的情景呢?又怎能說這兒的確是鳥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
面對這個問題,我又讓學生通過讀書,查閱大量的資料相互交流,最後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深化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主題。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代替教師講,能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四、引導自主合作,提高閱讀質量。
學生是學習和教學的中心,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的積極性。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有很大的改進,如教師在課堂上改教師講為引導學生讀書、看書,課堂上重視學生質疑,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但都因給的時間短,沒有真正放手讓學生討論。這樣的自主、合作學習只是流於形式,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在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化特徵、心裡傾向、認知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全班學生分為不同層次,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合,分為多個小組。
Ⅸ 閱讀教學的方法
閱讀教學的方法
閱讀教學的方法,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讀書,閱讀教學作為我們特別重要的一部分你,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那麼,閱讀教學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讀書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情感是舉足輕重的。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學中教師的愛憎分明,抑揚頓挫的聲調,真摯的語言閱讀,面部表情和肢體表情以及身體動作,都能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把深刻的道理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另外,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畫面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魚蟲,林海雪原,古今建築,風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話故事等等,它們無一不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珍品。這樣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賞心悅目的藝術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話世界和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都能引導學生暢游其中,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
二、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使學生置身在一定的語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內容,進入文中的情境。語文教學有關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中的語境是由教師、學生、教科書及其他相關語文資源組成的。當我們的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理解的范圍,當我們在教學中只依靠靜態的文本材料已無法被學生所接受時,就應該藉助於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來創設豐富而生動的語言環境,從而實現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溝通,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教材的價值追求與學生的情感也達到了共鳴,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閱讀教學更是如此,要想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必須要通過多種方式的練習來實現,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閱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講授、講授再講授,就像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
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悟出道理。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四、小組合作激勵閱讀。
閱讀並非全是個人的事,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合作學習是重要的認知策略。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了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在自讀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解疑。教師要深入各組,參與討論,並作必要的啟示和點撥,引導學生再讀書,在讀中解決重難點,把讀和議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劃找歸納,在學生獨立感悟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傑出才能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詹天佑某一個方面的內容,自主學習,加深理解。這樣,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自己及小組成員的理解,對課文加深了印象。
五、在閱讀中評價。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但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要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水平來評價,如:「讀得有感情,把詩人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言很准確,並且沒有漏字」。
一、學生的自主性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閱讀教學,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親自朗讀,教師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識講給學生,則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初衷。教師按照參考資料把課文的背景、作者的介紹以及文章本身的思想內容、層次劃分與層次大意都一一講解給學生,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自主性,水過地皮干,很難深入到學生的心裡,閱讀教學的效果也不理想。新《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閱讀自主性,讓學生親自去朗讀課文。多讀課文不但可以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生字、明白詞語意思,也可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訓練思維能力,體會並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大膽地閱讀,通過學生的閱讀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他們在互相幫助與學習當中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身的水平以及潛能,以飽滿的熱情快樂地投入到閱讀學習當中去。遇到讀得不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大家一起幫助他,並鼓勵他勇敢嘗試,取得進步教師也應該及時給予表揚。
二、注重范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生處在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時期,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大多來自身邊的教師與家長,對身邊成人也有著強烈的模仿慾望,並且自身也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這就決定了教師范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他們對老師的行為具有極強的模仿欲,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對課文進行范讀,他們常常會認真聆聽並注意著老師的語氣、聲調還有表情,在自己的閱讀中也會加以模仿。
教師的范讀需要教師能夠掌握正確的發音與斷句方式,這樣學生在進行模仿的時候才能給他們正確的引導。朗讀不同於書面語,發音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音變的現象,如《桂林山水》描寫桂林山的特點是就一連有好幾個音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這些「啊」的讀音要分別變為yɑ(呀)、wɑ(哇)、nɑ(哪),讀起來才流暢自然。音變的理論原理對小學生來說過於復雜只需簡單交待,主要是讓他們注重音變的讀法。另外斷句也是需要教師在范讀中體現出來並加以講解的,合理的停頓不但可以使優美的文字聽起來更加悅耳,也能起到區分語義和感情的作用。
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很多是文質兼美的散文,教師在閱讀的過程中充分加入自己的.情感體驗,情感充沛的朗讀能起到感染學生的效果,讓學生陶醉在濃烈的感情之中,跟著老師的朗讀去思想去感悟,不但語感得到培養,也能得到感情的熏陶。如《她是我的老師》,那種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在閱讀與感受中自然能讓學生深深體會。還有《十里長街送總理》,強烈的情感可以讓學生為總理的辭世流下眼淚,愛國之情也在學生純潔的心中得到升華。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進行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課本要求的閱讀教學任務,而是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意識,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的好壞是閱讀效果的關鍵,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專心致志、勤於思考,並且筆不離手,隨時畫出或者摘抄優美的句子或者在自己有疑問、有感觸的地方作批註等,這些都是一些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引導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與訓練。這樣的習慣對他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動手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當中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學生自身素質的不斷完善。具備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可以在課外閱讀更多的書籍,對開闊自身眼界、增長見識、完善自身知識體系都是有益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內,但利在學生的長遠發展,是教師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的體現。
四、倡導探究式閱讀,培養學生閱讀感受能力
新課標特別強調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探究式閱讀」。以往的「填鴨式」教學不再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要求,教師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必須注重學生自身的能力鍛煉。探究式閱讀就是把閱讀教學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閱讀課文,發現問題,與同學一起探討問題,通過自己查閱資料主動對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達到知識的學習與深化。新的《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式閱讀的提倡與實施也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