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田野作業是民俗學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學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獲得忠實可靠的資料,又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這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同時,也是培養民俗學工作隊伍和理論隊伍的極其重要的措施。
人類學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研究方法,人類學的一些新理論、新方法大多是對田野調查成果的提煉、概括和升華。在田野工作的推動下,民族志文本和話語的表述方式漸趨多樣性和科學性。伴隨著田野工作範式的動態演變,論爭始終與其相隨,同時也給中國的田野。
所以說,田野作業是民俗學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這項說法是比較正確的了。
B. 民俗學與人類學的「田野作業法」到底有何區別
民俗田野作業法
民俗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它和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學科一樣,在研究方法上,都強調實地考察,親自積累研究資料,而且這種資料越多越好。民俗學者應把民俗資料的調查和搜集,作為學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學中,把這種深人實地考察,直接採集民俗資料的方法,叫「田野作業法」或「直接觀察法」。
田野作業法,顧名思義是提倡和鼓勵民俗學工作者走出書齋,深入民間,向社會,具體來說是向所研究的對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田野作業法的採用,是由民俗學研究的對象、民俗學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民俗學研究是以現在仍在民間傳承的民俗事象為出發點的。文獻中保存的民俗資料,是過去的人們調查、搜集和記載的。它們所反映的是歷史的民俗事象,是第二手的歷史民俗資料。現代人搜集的民俗資料,只要不是研究者本人的調查所得,也是第二手的資料。根據歷史的文獻資料和他人調查的資料也可以進行民俗學的研究。因為任何一個研究者不可能對所有民族、所有地區的民俗事象都作調查。借用他人的科學調查資料,是允許的。但一位優秀的研究者,又不能滿足於這些資料,他還必須對一些民俗事象作專題調查,因為專題調查不僅可以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更重要的是增加研究者對某一民族民俗生活的感性知識。這種感性知識,對分析、綜合別人和自己調查所得的資料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民俗是一種活著的文化現象,任何文字記敘,甚至現代化的聲像設備也不能盡其完美,何況有些屬於民族心理和許多民族特點的東西,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田野作業法,是民俗學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獲得忠實可靠的資料,又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民族學工作者,結合中國民族問題的調查,運用田野作業的方法,在獲得大量的民族學資料的同時,也對諸多民俗事象作了調查,積累了豐富的民俗資料。但由於過去受「左」的思想干擾,民俗學被作為資產階級學科受到批判,所以專門的有關民俗學的調查並沒在許多地區普遍展開。為了適應民俗學學科的發展,並為中國民俗學研究打下厚實的資料基礎,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民俗學工作者,對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俗開展普查。這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同時,也是培養民俗學工作隊伍和理論隊伍的極其重要的措施。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編纂大型文藝集成,中國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組織全國的民俗學和民間文學工作者,對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進行了全國性的普查,獲得前所未有的大量的民俗和民間文學資料,匯集編纂《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民間歌謠集成》、《民間諺語集成》。這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工程,歷時近20年,動員了將近200萬人次參加普查,它的成果是90多卷(每卷120萬字)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目前國家又啟動了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工程,在全國范圍內對民俗文化進行普查,同時要建立中國自己的民間文化遺產名錄,意義非常深遠。民俗學的田野作業是民俗學研究的生命線,應該相信,在民俗普查的基礎上,中國民俗學研究必將產生新的研究成果。
人類學的田野作業法估計差不多
C. 什麼叫民俗學比較研究法
所謂民俗學的比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學研究中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民俗事象拿來比較,從而找出各類民俗事項之間的縱橫的聯系,探討某一民族民俗產生、發展和演變規律的方法。
D.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當然有許多相近之處。比如,民俗學中廣泛使用比較研究法──兩個民族之間的相類之處,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紀自然神話學派對各種神話、 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地方的事象比較等。 20世紀,「結構主義」的理論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國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 trauss)的《結構人類學》及《親族的結構》等著作,就是用結構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 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該趨向多樣化,連民俗學也不例外。
研究對象口頭民俗學(口傳文學)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諺語、謎語、繞口令、民間歌謠、史詩
風俗民俗學(儀式慶典)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游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
宗教民俗學(民間信仰)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民俗療法
物質民俗學(常民生活)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俗服飾、民間建築
E. 什麼是民俗方法學
定義:民俗學可以作為人文科學乃至於某些自然科學的手段學,即方法學。民俗學本身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科學,但是它同時可以作為別的科學的研究手段。
例子:例如研究語言學的,可以利用民間大量存在的方言土語以及遺留的古語,利用民間的各種語音藝術作品以及其他有關的民俗資料,以達到自己科學工作的目的。此外,如文化史、文學史、社會學、民族學,甚至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醫葯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也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民俗學的資料和某些結論。在古代史和古代文學史、藝術史等的研究中,應用民俗學做手段,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果,開拓了學術研究的新境地。
總之,民俗方法學的研究對象是常識性知識。
F. 每一個民俗背後都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國民俗學》這本書是我在地攤上花五塊錢淘來的,周末我按照速讀法,花了兩個半天把它讀完了,並用九宮格法做了讀書筆記,也可以算是1天時間讀完1本書,感覺物超所值。這是一本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基礎書,作者從民俗的角度,帶我們深入淺出地理解中國農耕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的形成脈絡與格局,內容鮮活、層次清晰、有理有據。以至於我篤信:吃透了它,可以解讀中國民俗活動背後深層次的來龍去脈;若是能熟記書中的內容,舉一反三,可以一通百通,成為半個行家。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
我認為,每一個民俗活動的形成之初,都有一個樸素的願望,都帶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特別是那些在時代發展中因移風易俗而傳承了幾千年的活動,如「清明祭掃、中秋團員、春節辭舊迎新」等習俗,更是具有穩固社會,推動文明向前的力量。
按照九宮格筆記法,我先提出為什麼要讀《中國民俗學》這本書,我列的是:1、 全面了解民俗學理論和方法,為下一步漁民口述歷史田野調查提供幫助;2、 弄清楚民俗學的基本內容,如起源、本質、任務、研究方法;3、適當了解民俗學中有意思的內容,做基礎知識儲備。
這是第一次用快速閱讀的方法讀書,按照《洋蔥閱讀法》所提的快速閱讀法只需用2個小時就能把一本書讀完,僅10分鍾掃讀環節,光畫重點我就用了3個小時,我會不停的默念劃線內容,這是嚴重超時的,可見速讀法確實需要勤加訓練。
我前面定位讀這本書的目的主要就是第1、2項,這兩項內容在書中只有41頁,其實用5分鍾也是可以畫完的,但我卻用了近3個小時的時間去完成第3項,了解民俗中有意思的內容,目標嚴重偏離,它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有很多沒聽過的習俗吸引著我。
「民俗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專有名稱,是在1846年由考古學家、英國議會秘書湯姆斯提出來,英文原名「Folklo」,意為「關於民眾知識的科學」,約30年後的1878年,倫敦成立了世界上首個研究民俗的學術機構——「民俗學會」,從此這個名稱獲得國際承認,特別是湯姆斯《民俗學刊》的傳播,歐洲各國相繼接受這一概念。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坪井正五郎以「土俗研究」為宗旨展開活動,1890年他提出土俗學=民俗學,並計劃使用「民俗學」作為學術名稱。
在我國,「民俗」一詞早在古文獻中使用,《禮·緇衣》中的「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句,也是民間習俗的概念,《漢書·董仲舒傳》載「變民風,化民俗」;《管子·正世》中也說「料事務,察民俗」;《韓非子·解老》中也提到了「民俗」字樣。可見,在我國古代,雖然還不可能有「民俗學」的科學門類的概念,至少「民俗」這個概念則早已確立了。
中國民俗學作為學科名,是從日本得到借鑒,1923年北京大學成立民俗學機構時還是叫「風俗調查會」,直到1927年11月,廣東中山大學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俗協會,次年3月21日出刊《民俗周刊》後,「民俗學」這個名稱才逐步得到國內學術界的承認,廣泛使用至今。
民俗學,是研究整個民間生活和文化活動中,最廣泛的人民傳承事象的科學。中國民俗學它研究國內56個民族「過去+現在」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中廣泛傳承的內容。
中國民俗學是獨立學科,有自己獨立的研究任務:研究人民大眾(主要是直接參加體力勞動的廣大群眾)的傳統文化及精神狀態、心理願望為任務。它又是邊緣學科,與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美學、宗教、教育、心理學等許多人文學科有近緣關系。
民俗學的方法有兩類:調查方法(田野調查)、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法+結構分析法)
民俗學的作用:
1. 豐富世界人文科學寶庫、並推進發展
2. 增強名族自尊和自信,提高文化自覺性
3. 有效推動移風易俗,改造社會
4. 為制定和落實黨與國家政策起輔助作用
5. 促進國際間相互了解與團結
民俗的內部特徵
1. 民族的區別
2. 階級的差異
3. 全人類的共同性
民俗的外部特徵
1. 歷史性(時間)
2. 地方性(空間)
3. 傳承性
4. 變異性:有效推動移風易俗,改造社會最可運用的特徵。
……
接下來要做:
1. 重點把經濟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三篇章內容詳讀,儲備知識
2. 擴展閱讀:
* 《中國民間文化》萬建中著
*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鄧紅學著
G. 民俗學的研究范圍
民俗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越來越廣泛,今天在有些國家已經擴展到全部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民俗學的內容,包括對民俗事象的理論探索與闡釋、對民俗史和民俗學史的研究與敘述、民俗學的方法論以及對民俗資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的探索。 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六大部分:
1、民俗學原理——對民俗事象發生、發展、演變及性質、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理論探索,包括對綜合與單項問題的研究。代表性著述如(烏丙安:《民俗學原理》,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 )
2、民俗史——對民俗事象的歷史進行探究與描述。包括通史、斷代史、專門史。代表性著述如(鍾敬文總主編:《中國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
3、民俗志——一種對一定范圍(如某一民族、某一地區)民俗事象進行科學記述、描寫、呈現的研究方法。代表性著述如(田傳江:《紅山峪村民俗志》,沈陽:遼寧文化藝術音象出版社,1999年。 )
4、民俗學史——關於民俗問題的思想史、理論史,也包括研究史。代表性著述如(王文寶:《中國民俗學發展史》,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5、民俗學方法論——關於民俗事象整體整體的觀察研究和和具體的調查整理的技術與方法兩方面的理論。代表性著述如([美]理查德·鮑曼:《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安德明、楊利慧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6、資料學——關於民俗事象資料的獲取、整理、保存和運用等活動的探索與討論。代表性著述如(中國民間文藝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中國ISBN中心)。 民俗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心理需要而產生、傳播、繼承的。同樣它也要為產生它的母體報效盡力,發揮相應的作用。各種民俗現象的性質、結構不一樣,其社會功能也不一樣。同一個民俗現象,由於所處的社會形態及歷史階段不同,其功能也會起一定的變化。但概括說來,民俗現象的功能,主要在於規范和促進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鞏固、發展或得到調整。即使已經失去了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要以某種變性的作用服務於一定社會的人們的生活。如放風箏,最早是一種具有巫術性質的活動,現已變化為基本上屬於文化娛樂性質的活動。完全沒有作用的習俗,是比較少的。
H. 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
我們人類學專業是要修民俗學的;關於方法,人類學最注重實地調查,身同感受,倡導與調查對象一起勞作、休息,體悟他們。。。沒有實地調查,就不能談「人類學」。民俗學方法就多種選擇啦:因你研究的內容而異,針對某一主題要參閱資料,尋找出某一習俗的來源、演變及其原因;若加上實地參與調查獲得的體會、感受等,肯定更好啦!
I. 民俗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
民俗學方法論的假定是:社會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社會僅僅在它的成員覺察到它存在時才存在,因此必須對社會成員在建構和解釋他們所處的社會時所使用的方法進行詳細考察。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成員依據一定的規則和程序來組織社會活動,並使活動具有共同的意義。這套規則和程序就稱為民族志方法,也有人稱它為本土方法或民族方法。由於強調社會成員對社會現實的主觀解釋,民族學方法論常常被視為一種現象學研究。民族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是個人,它運用極為精細的實證方法,著重分析人們行為的微觀方面,力圖發現和描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行為、響應行為和改變行為的規則。在他們看來,這些不成文的、公認的行為規則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
民族學方法論的基本概念有:
①考慮,又稱計算」或「算計」。指人們對外部世界做出解釋的過程,是每一個人依其行為情景所賦予意義的能力。民族方法論者極為注重分析個人的考慮以及這些考慮的提出和被接受的方式,專注於對人們之間的會話的研究。
②指示性,又稱「索引性」。指一切考慮都對應於其特定行為情境:地點、時間、當事人、行為意圖、相互了解等。因此,研究者必須站在行動者的角度來理解其行為的意義和背景。
③省略原則人們在交往中允許不清楚的信息存在,待以後弄清。而不會力圖問清一切情況,使交往無法繼續
④文件方式。人們在交往中往往尋找不明言的潛在的含意以理解相互的行為,決不是孤立地去對待每一件事。
⑤自然語言。人們在交談中往往輪流對話而不使會話中斷的基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