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學批評的研究方法
新時期文學批評的復興是與域外文藝思潮的引進同步進行的。各種新的思潮話語,不僅以新鮮的內容療救了中國文藝批評的「缺血症」,而且還在觀念和方法上給予遵奉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多年的中國批評界以有力的沖擊。文藝批評的真正活躍,首先就從觀念的突破和方法的更新開始。綜觀5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不論是創作還是批評,還有總體上的學科建設、文學史寫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國文學思潮的影響。當代文學批評與外國文學思潮的互補共生,業已成為當代文學界共認的一個事實。當然,在影響和接受的流向上,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基本上處於「引進」大於「輸出」的「入超」地位,這一文化傳播傾向雖不為當代文學學科所獨有,但卻應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如何既「請進來」,又「走出去」,變當代文學批評對外國文學思潮的單向接受為雙向互動,將是我們走進21世紀時一個並不輕松的話題。
㈡ 批判性教學法的應用方法有哪些
發射法
發射法又叫求異法,即指對同一問題探求不同的、特異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思考方法。
(1)發射法功能。
發射思維的實質是知識信息的快速遷移。在這個遷移過程中,信息發生重組,因而可能產生出新的信息,所以創造學上把發射法作為創造的方法之一。創造教育的發射法,一般來說不是用於傳授知識,而是用於訓練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方法,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打破某種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2)運用發射法的基本要求。
①由於思維的發射需要強有力的動因,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發射思維時,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強化創造動因。避免或消除一切壓抑創新思維的因素,如不許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反駁,也不要急於對所發射的意見作結論等。
②發射思維要求有盡可能多的能夠啟發思想、引起聯想的事物和機會。因此,教師還必須設法為學生創造產生聯想的條件。
③當發射進行到一定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這些眾多的設想中幾個既新穎又有價值的設想,進行概括性指導,肯定這些設想的積極意義,以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動性與自信心。
④發射法比較適宜於初中以上學生,對於小學生,運用時必須加強教師的具體指導。
激疑法
激疑法是一種刺激學生自動生疑、析疑的教學方法。
(1)激疑法的功能。
創造教學的激疑法,是一種促進認識活動的積極方法。激疑法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①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習的積極心理狀態,沒有興趣,或興趣索然,學生的思維則處於消極的,或半休眠狀態,結果自然是雖學無成。激疑法猶如魔術師蓄意製作的魔棒,集問題奧秘於一發,吸引注意,引起興趣,激發思維。
②激起問題。」」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思維發於問題,沒有思維不是因問題而發的。因此,教師能否有效地激起問題,是觸發學生思維的關鍵。
③激發思考。古人說:」」學以解蔽。」」解蔽就是解疑,解疑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過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質量的優劣。怎樣解蔽,由誰解蔽,創造教育與傳統教育在這里存在著明顯的分歧。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把解惑釋疑視為教師的當然職責。創造教育則把解惑釋疑當作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因此,創造教師教學的最高藝術就是激發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的慾望,引導學生自己解蔽、釋疑。疑是深入探索知識的起點,有疑才能有」」問」」,才能有」」思」」。學生心中有了疑,才意味著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運用激疑法的基本要求
①激疑的目的要明確。或為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或為引導理解教材重點,或為啟發突破教學難點等,教師必須心中有數,做到有的放矢,不可隨心所欲。
②疑難要力求設得科學、嚴密,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維活動,注意避免模稜兩可、似是而非、易於導致學生發生誤解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嚴密的邏輯性。
③掌握提問時機。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時提問,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④要研究設疑置難方法,力求把問題提得巧妙、有趣味,有利於調動學生探索的自覺性。要盡量避免枯燥、呆板的,或」」審訊式」」的提問。
⑤激疑的目的在於激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智力,因此,教師應盡量把疑難設置在學生知識和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深淺適宜,可望可及,既引起學生的追求,且經過他們的努力又可自己獲取。
㈢ 發生學的批判的方法是不是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發生學方法,由於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意義上,也就能夠說成發生學的批判的方法。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發生學方法,或者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
《資本論》寫什麼?《資本論》內容博大精深,體例完備。其闡說社會歷史經濟的內在邏輯。客觀批判和主觀批判也。例如,第一卷邏輯可概括為「歷史發生學」,第二卷邏輯可概括為「系統發生學」,第三卷邏輯可概括為「現象發生學」,第四卷邏輯可概括為「認識發生學」。
如通過法律確保勞動者佔有剩餘的一部分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合約」和做法,具體到中國實際情況,《勞動合同法》就是保障雇員合法收益不被黑心企業剝奪的大法。可笑的是,某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多對《勞動合同法》指指點點,認為它阻礙了企業投資。其犯了政治經濟學方法的根本性錯誤。其批評《勞動合同法》的地方,多用的是解釋學的辯護的方法。
㈣ 文學批判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有文學作品及其傳播、消費和接受以來,文學批評就隨之產生和發展,並且構成文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文學活動整體中的一種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既推動文學創造,影響文學思想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又推動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在文學批評逐漸成熟以後,更是如此。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批評的歷史不僅與文學同樣悠久,而且,文學批評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一樣,都是富有創造性的文學產品的主要形式之一。有著一定造詣的批評家在文學舞台上可以扮演與創作作家同樣重要的角色。然而,文學批評方式與文學創作方式是不同的,它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要求。正確的文學批評方式能夠生產出好的批評作品,反之,不正確的批評方式將導致不合格或偽劣的批評作品。盡管文學批評的具體運作因人而異,但批評家在批評方式的掌握上卻體現出一定的慣例與規范。一般而言,文學批評的方式應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文學批評大師魯迅
(一)審美體驗
欣賞與體驗,即批評家首先要成為接受者,要對作品產生審美體驗。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以情感與藝術形象來表現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因此,進行以文學作品為對象的文學批評時,必須充分注意到對象的這一特徵。也就是說,批評家應該以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以審美的態度觀照與體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合格的文學接受者都能夠做到的,批評家首先應該做到。當批評家象普通讀者那樣進入閱讀、欣賞的角龜,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產生由衷、真切的審美體驗之後,他才擁有了批評作品的權利。脂硯齋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一位批評家。他的批評富有真知灼見,卻又處處與作者感同身受,與作品中人物息息相通,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和審美體驗。批評家應該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感受能力。一個藝術感受力遲鈍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的批評家的,因為他對作品審美價值的判斷是大可懷疑的。普列漢諾夫說:「只有那種兼備極為發達的思想能力跟同樣極為發達的美學感覺的人,才有可能做藝術作品的好的批評家。」那些雖具有一定的審美欣賞能力卻又跳過審美體驗階段、脫離作品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分析而對作品價值亂加評判的人,是談不上真正的文學批評的。
(二)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評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過程而以冷靜的審視目光對待作品。文學欣賞與審美體驗的主要特徵是感受性。它以個人主觀感受的結果為依據。即使含蘊著理性認識,也帶著個人體驗與情感的印記。因此欣賞與體驗允許個人偏愛的存在。文學批評雖然也必須首先感知藝術形象,對藝術形象進行審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徵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認知活動。批評的目的是要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作出較為客觀的認識與評價,這就需要它從偏於感性的欣賞與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與評判,要考慮和關注作品在讀者中喚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與社會反應,要限制個人偏愛與情感傾向在批評中的干擾或支配作用。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說:「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範的作用和積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的。」人們通常把文學批評歸人文藝學或文學理論的范疇,其深刻的意義就在於強調文學批評是一種客觀的、理性的分析與認知活動。
如果說欣賞和體驗是對作品「人乎其內」,那麼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批評家既要像一般讀者那樣人乎其內,還要從專業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靜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紅樓夢》第48回有香菱談詩的情節,她說:「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章再找不出兩個宇來。」香菱基本上還停留在欣賞與體驗的層次,『未進入理性分析,具體表現在講不出「直」字的好處。對王維的這一首《使至塞上》,批評家葉維廉卻能從理性高度加以闡釋:「文字向內凝縮,意義向外延展。舉王維的另一種表現的例子:大漠孤煙直。雖然我們看見的只是一個景的描摹,但我們無法將之視為表面的景,它伸人煙以外的事物,和歷史的聯想里。首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煙以外,別無其他形態的生命,而『煙』因『直』字而具軀體之實。『孤』不只是『獨一』的意思,因為連風都停止了,亦是說,沒有任何活動,所以又是『孤寂』與『死寂』。但在『孤寂』、『死寂』中我們因為『煙』的活動而引向我們雖然看不見聽不到,但卻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動:邊地的戰伐、戍卒的怨聲、風沙的翻騰……」這段話包含著詞與詞、景與景外、文字與意義等多重關系的理性分析,體現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三、價值判斷
批評家對作品的整體價值判斷是在理解與闡釋作品的基礎上作出的。理解與評價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理解已經滲透著評價,是整體評價指導下的理解;評價為對作品的理解與闡釋所證明,並且是理解引導的最後結論。
批評家對作品的價值判斷包括審美判斷與傾向性判斷,從而對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思想價值作出主觀評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價值判斷帶有個人性和主觀性;然而批評家的價值觀又是社會的某種審美趣味和意識形態的反應,因而具有集體性與客觀性。總之,批評家對作品的評價與被評價的作品,共同擔負著影響讀者進而作用與社會的文學功能。
㈤ 簡述批判研究的基本觀點
《借鑒與批判:解構主義翻譯觀專題研究》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依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對解構主義翻譯觀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剖析,闡明它是西方主觀唯心主義與東方猶太民族文化特性相結合的產物,其優點是徹底的批判精神、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有效的閱讀方法,其缺陷為理論與實踐脫節,立論與體系背離,以偏概全走極端;指出我國譯學理論的構建、發展之路應當是以外譯中和中譯外實踐為基礎、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以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為指導的翻譯研究之路。
㈥ 什麼是批判性研究
批判性研究是指不拘泥於既有的傳統研究,而是以傳統研變為基礎,達成一種新變
㈦ 請問現代批評方法有哪些
文學批評方法:讀者反應批評、文化批評、女性主義批評
所謂文學鑒賞文學批評,並非批評家在象牙塔中閉門造出來的東西。在當代,鑒賞與批評不僅是專業理論工作者的一種職業行為,也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化的群體行為。隨著現代傳播媒體的不斷發展與商業文化的侵蝕,文學,已經走出了那種自詡為陽春白雪的神聖殿堂而深入到千家萬戶,很沾染了某些批評家所說的「一些下里巴人的泥土味兒」。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鑒賞與批評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具有一種廣泛的社會群體性。
不過,同樣是文學鑒賞與批評,不同的人,自也有高下、深淺、優劣、正誤之分。職業理論家的鑒賞與批評當然不能等同於孩子們閱讀時的手舞足蹈和鸚鵡學舌。這種高下、深淺、優劣、正誤,固然取決於文化底蘊、理論修養、生活閱歷、審美經驗、個性才氣等諸多要素,但是深入地把握文學審美對象的結構與層次,研究鑒賞與批評的特質,運用正確的鑒賞和批評方法,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從我國目前的文學鑒賞與批評的理論建設現狀看,雖然前些年文學鑒賞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各種各樣的批評方法也是五花八門,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文學鑒賞與批評卻有了逐漸沉寂下去的趨勢。即使在熱鬧的時候,也似乎是介紹別國的多,自主建設的少零金碎玉的文章豐富,深入系統的研究貧弱;運用新的鑒賞與批評方法實績顯著,對鑒賞與批評自身理論建設的探討相對不足。
當然了,簡單孤立地看,文學鑒賞是純粹個人的活動,但如果把它放到一個社會化的文化系統上加以考察,則隸屬於社會活動。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應,正是文學鑒賞和批評隸屬於社會活動的一條明證。好比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一旦與批評主體分離,批評的本身不僅隸屬於社會活動,簡直就是一種社會輿論的工具,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文學批評,就其結構與功能而言,在某種意義上,與社會輿論同質同構。輿論,體現一種公眾的價值取向。文學批評在影響公眾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一種公眾的價值取向。然而,謬誤的文學批評不僅可能扼殺萌生的文學幼苗,而且,可能導致已有的粗劣作品的傳播,誘發新的粗製濫造之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媚俗文學、泡沫文學、色情文學(說好聽點是情色文學)甚囂塵上,其原因雖然比較復雜,但是與批評界未能及時地加以撥正引導,甚至一些所謂的批評家自願充當文化掮客,也不無關系。因此,要在文化領域內掃清陰霾浮雲,純潔人的靈魂,研究和傳播正確的文學作品,文學鑒賞與批評十分重要。
文學鑒賞和批評是與文藝理論、文學美學和文學史學相交叉的一門學科,是文學科學的一個分支。如果我們把從現實中表現出來的對文學活動的不同研究方式加以區分,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文學理論、文學美學、文學史、文學鑒賞和批評。這四種不同的研究方式,既相對獨立,又互相包容交叉。
文學理論是以人類社會的一切文學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它是闡明文學規律、結構、功能、特質和原則的一門科學。文學理論與文學鑒賞和批評有密切聯系。文學理論所分析的文學規律、結構、功能、特製和原則等等,對文學鑒賞和批評的活動區間、方向、內容等起潛在的規范制約作用,也是鑒賞和批評理論修養的主要構成元素,影響鑒賞和批評的質量。而文學鑒賞和批評則是文學理論的理論運用、價值實現和方法操作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文學理論又是以文學鑒賞和批評所提供的豐富的感性材料為依據,鑒賞和批評的本身也是文學理論結構築造其理論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學鑒賞和批評的發展,影響文學理論的修正、補充、發展和完善。簡而言之,文學理論規範文學鑒賞和批評,文學鑒賞和批評又為文學理論建設注入源頭活水。只有建立在牢固的文學理論基礎之上的鑒賞和批評,才有可能是深層次的鑒賞和富有成效的批評。文學理論也只有在鑒賞和批評過程中才能永葆青春。
而說到文學美學,它是研究文學的一門特殊的學科。文學美學不僅研究文學本身,而且還涉及到文學活動的形式和種類。一般地說,文學美學可以界定為關於文學審美活動一般規律的哲學科學。從整體意義上說,因為文學鑒賞和批評是文學審美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必然與文學美學相互聯系。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的明言是「批評是運動著的美學」。而文學美學研究的文學審美活動的特點也揭開了籠罩在鑒賞和批評的審美過程中的神秘面紗。從局部意義上說,文學美學對文學鑒賞和批評具有方法論的指導作用。文學美學所研究的鑒賞和批評的一般美學方法、美學原則和美學標准,不僅是不斷發展的鑒賞和批評方法的基礎,也是構築鑒賞和批評理論體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當然,文學美學也是以文學鑒賞和批評作為經驗基礎的,文學鑒賞和批評的心理特徵、存在方式、分析材料等,又成為文學美學構築理論體系的依據。文學美學不可能也不應該代表鑒賞和批評。與文學美學不同,文學鑒賞和批評不直屬於美學家族,但它又是與美學存在親密姻親關系的另一個分支。
文學鑒賞和批評與文學史科學相比,二者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似乎大相徑庭。文學史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學發展的時間序列,以及文學在時間中的運動詭計軌跡。從認識定向的過程區分,文學史科學主要面臨三大任務:回溯過去,審美現在,預示發展。現存的文學史科學顯然的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對過去文學發展的追溯認識上。文學史科學的研究方法,從宏觀上,主要採用歷史編年的方法,揭示文學史發展的階段、歷史性轉折、歷史演進的軌跡等;從微觀上,研究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集團、文學式樣以及文學家的生平、行狀、創作、作品等。文學史科學與鑒賞和批評同樣有著剪不斷的聯系。首先,文學批評中對文學發展的宏觀研究,客觀上揭示了文學發展的歷史演進軌跡。其次,文學批評中對文學的微觀研究,文學史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歷代對具體作品的鑒賞和品評,成為後代文學史家研究前人作品的借鑒和橋梁。再次,文學批評對文學思潮、文學現象、文學流派、文學規律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地成為文學史科學的材料而進入其領域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歷代的文學鑒賞和批評,文學史科學的研究是難以想像的。
盡管如此,文學鑒賞和批評並不是其他學科的附庸,它必須有自己的天地。從嚴格意義上說,文學鑒賞和批評應有自身嚴密的科學體系,盡管這種嚴密的科學體系的建立還有待時日,但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卻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未來文學發展所要解決的一個重之又重的問題。
略為概括地說,文學鑒賞和批評有三層研究對象:一是審美客體(即文學作品),二是審美主體(即鑒賞和批評者),三是審美本體(即鑒賞和批評活動)。第一層研究對象是不同種類的文學作品的審美特徵、結構層次、功能要素等;第二層研究對象是主體的思維特徵、意識層次、認識客體的方法等;第三層研究對象是本體特徵、內在差異、主體所顯現的心理現象等。本體是聯系客體與主體的基本紐帶,是文學作品消費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離開審美本體,客體只是一種靜態的具有審美質素的「文本」(word on the page);主體也只是一個徘徊於商品市場門前的「後消費者」(a waiting consumer)。客體與主體的互動關系存在於審美本體之中,本體研究必然兼容客體與主體研究。
至於文學鑒賞和批評的寫作,則是以語言為物質材料,通過具體的寫作活動,將鑒賞和品評文學的思維內容物化問文學研究的文章。文學研究正是在寫作活動中完成從審美感知到審美判斷的過程。
這文學批評是一個習見的術語,看上去像一塊透明的材料,一眼即可洞穿,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這一術語的內涵與外延,卻又十分模糊,難以捕捉。不少理論家都試圖給它一個科學的界定,其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文學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精神活動,它把宇宙、社會、歷史、人生等包融在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之中。它以哲學為內涵,以審美為外殼,以歷史為生命延續。一切哲學的研究、美學的研究、歷史的研究,幾乎都與文學研究難以割捨。
文學批評類型的劃分與文學類型的劃分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各人所用的標准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分類方法。在我國曾經流行著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一是按傳統的文學分類「四分法」而分為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四類;二是按照文學批評的內容特點和范圍,劃分出作品評論、作家評論、綜合評論和理論評論四類。兩種劃分交叉疊合。
任何文學的鑒賞與批評既是文學活動本身的延伸,又是文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研究文學鑒賞和批評形態的本質是對文學活動切入角度的類型的考察。如果作粗略的考察,在文學活動中,有兩組獨立而又統一的恆定關系:現實——作家——文學;文學——讀者——現實。這兩組關系不是一種單維的線形關系,而是一種多維多向的關系。
在第一組關系中,首先就必須研究現實與作家、作品的關系。這里所說的現實不僅是指存在的物質世界,而且是指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文學的創作都必然受到社會關系的制約和影響。歷史進程、生存環境、民族心理、審美時尚、社會整體意識、集團統治思想等等,都必然對文學有復雜的或隱或顯的影響。無論作家是生命「為人生的藝術」,還是「為藝術的藝術」,要完全超越特定時代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而天馬行空,那隻能是像提著自己的耳朵要飛離地球一樣的幻想。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批評方式,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於任何文學現象的出現都可以從社會、政治、文化的背景上找到其產生的根源與發展的動因。從社會的文化的背景上追尋文學產生根源與發展動因是批評家的一個古老命題。時代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並不是直接地移植到文學作品中去,而是經過作家主體的過濾而折射出來的。作家創作的過程是一種審美經驗的過程,這一經驗過程,雖然與作家的現實人生經驗相關聯,但是一旦進入這一經驗歷程,又與現實人生的經驗形成暫時的隔絕。所以,在這一經驗歷程中,作家作為創作主體,個人的生活經歷、思想意識、情感傾向、個性才氣、心理氣質、情趣視點等一起融入審美經驗,引導著整個文學創作活動。研究這種復雜的創作心理機制,是文學批評的廣闊天地。
在第二組關系中,首先必須考察作品與讀者接受的關系。文學作品只有當它被觀照、被理解的時候,才有意義;同樣,文學作品也只有在被觀照、被理解的時候,它的意義才能實現,作品存在的美學價值才能轉化為審美價值。作品進入接受世界,通過讀者而具體化。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批評家必須研究文學接受的普遍規律;鑒賞和批評的心理機制、理解視野;不同體裁、不同風格流派的作品的切入角度、流動視點;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制約、定向心理機制等普遍性的問題。又必須對鑒賞者的文化環境、個性氣質、生活閱歷、理論修養等,分塊切割研究,找出文學鑒賞和批評的差異性問題。這些方面正是接受美學研究的經久不衰的主題。另一方面,在這一組關系中,還必須研究文學是怎樣通過尋求一種感覺經驗的連續,超越生命在特定時空下的限制,透過讀者的會議和聯想的心理活動,不斷地使之重新觀照自我,審視自我,洞察人類生命的內在本性,從而涵養讀者的人格,完成精神境界的提升與現實的超越,在重建虛構的文學境界中,讀者重新把握現實,洞察人生,重塑靈魂,得到文學間接影響現實的作用。
這兩組關系的交接點是文學作品的本身,這是文學鑒賞和批評最重要的對象。文學作品是從事文學活動的實體顯現,作者、讀者、現實的關系也只有通過作品才能互相溝通,融為一體。現實生活世界同藝術審美世界的區別與聯系,只能在文學作品中才能得到確切的解釋。同時,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以重建虛構為存在形式,以審美功能為生命的焦點,盡管文學作品自身是一個多層面的開放的圖式結構,但是,它畢竟又是一個自足的整體,有自身的層次規律、組合要求和結構規則。文本的語言、結構、形象、功能等,仍然是文學研究的重點。
由上面的論述可知,從客觀的生活世界經由作家的創作世界,到文學世界,再到讀者的接受世界,乃至於純粹的批評世界,構成完整的文學活動。文學活動的每一個世界,既是一個流動過程的終結,有特定的運動軌跡,又是一個流動不定的多維多向的互為因果的發展階段。文學活動的演變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基本上圈定在這五個世界之中。也由這五個世界,可以把批評分為五類:作家批評、作品批評、接受批評、整體批評、批評的批評。關於這五類批評,在此不作贅述了。
㈧ 主義和批判主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區別是什麼
人文社會學理論有三種方法論取向,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和批判主義,它們共同形成了社會學三大理論傳統。三者之間既有相通處,也有許多不同點。
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各自的研究對象、邏輯起點、研究特徵以及對社會學定義的著重點等方面,下面具體闡述之:
實證主義:實證主義是以孔德、斯賓塞等社會學創始者為代表,並經古典社會學的代表人物塗爾干發展後日趨成熟,他們認為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之間並無本質的區別,它們遵循著同樣的方法論准則,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說明。社會學這門學科只有在認識到把社會事實當作實在的物來研究時才能誕生。因此,在方法論取向上,社會科學應以自然科學為標准模式,建立統一的知識體系,並由此開創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研究傳統,且在很長時期里成為社會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主流。
從研究特徵來看,實證主義社會學對「科學建構」的強調依賴於把自然科學作為社會理論構造的模式,認為科學的目的就在於對現象的因果性做出說明,並在此基礎上對現象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測。由於對自然科學這種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極端追求,許多社會學研究就一直是以數學和統計學為取向的,特別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並在研究方法上盡量使研究的程序與結果合乎自然科學研究的准則——研究程序的「可重復性」和研究結果的「可驗證性」。
人文主義:社會學研究的另一種理論取向以韋伯等古典社會學家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現象有其獨特的性質和規律,絕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科學,而應確立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在他們看來,社會學是一門科學,其意圖在於對社會行動進行詮釋性的理解,並從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釋。因此,韋伯將社會學的任務規定為試圖對社會行動做出解釋性理解,並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會學研究傳統。
在這種傳統的影響下,人文或理解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則是導致人們行動的內在意義,它強調人類行為中那種使人類能唯一進入創造性領域的性質,認為人們應該從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發,研究人類對社會現象做出的解釋以及賦予它們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還原於自然規律的水平。因為在他們這里,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目的在於「理解」而非「說明」。這就是說,社會學研究應該立足於微觀層面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試圖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出現的原因。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多元化的,個人立足於自己實際情況來理性的決定自己的行為。
批判主義: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第三種理論取向則是由馬克思開創的批判主義社會學研究傳統,它認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的主要任務和作用就在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性檢視,其基本特徵就是不斷強調社會學理論批判的、革命的性質,強調理論和理論家在改造、變革現實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反對那種旨在維護、修補現存社會結構的單純解釋性的「科學」研究和把現代工業社會的既定現實當作合法的做法。批判主義理論家們主張以辯證的「總體分析」方法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即將社會現象置於社會的與歷史的總體過程中,從它們在社會的與歷史的總體過程當中所具有的地位與作用來確定它們的性質、意義,來考察它們的產生、變化和發展。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說,批判主義社會學傳統強調社會學研究的「批判」和「解放」功能,認為衡量研究質量的標准不是證實,也不是證偽,而是消除參與者無知和誤解的能力,主張對一切現實應持有批判性,通過對「社會」的批判來推動知識的反思性發展,以引導社會秩序的建立。這就是說,持批判主義理論取向的社會學家在對社會的研究上採取了兩方面的態度,一方面是在研究途徑上採用客觀的態度來認識自然界,一方面則是在研究目的上採用一種主觀的態度來批判和改造自然界。從前一個方面來說,批判主義要求對客觀社會有一種客觀性的認識,其最終目的是了解其中的深層矛盾所在;從後一方面來說,批判主義又要求對現實社會採取一種審視、批評、修正的態度,通過對這種內在的深層矛盾的了解來人為的解決這一矛盾,來達到改造現實社會的目的。
相同點:這三種社會學研究傳統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解釋與研究不同現象時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而且相互之間也並不是沒有絲毫共同點的,它們也有表現出一致的地方,如都注重在自然情景而不是人為的實驗情景下進行研究,都強調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的探究,而不是對其中的一些孤立變數進行調查。從思維源泉上來看,它們仍然都停留在傳統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束縛之中,採取的均是主觀(體)同客觀(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當然,這種研究上的共同點也是十分有限的,其分歧依然十分明顯。
㈨ 1. 恩格斯如何批評杜林在社會歷史領域內的唯心主義研究方法
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問題上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謬論,論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觀點
杜林自我標榜說,他提出的道德原則是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世界,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終極真理,並說:「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變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後的終極真理和個人思維至上等謬論,指出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領域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領域,這種對立就是相對的,「對立的兩極都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誇大了的真理,就會導致謬誤。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揚超歷史、超階級的永恆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類的歷史上是發展變化的,不是永恆的。任何道德,歸根結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是隨著經濟狀況的發展而發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階級的,只有在消滅了階級之後,才可能有超階級的道德。
杜林認為,平等都是絕對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絕對的壞事;不平等起源於暴力,是兩個人之間一方對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結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產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只要存在經濟上的不平等,就會產生意識上的從屬觀念,而不一定通過暴力。無產階級要求的不是少數人的平等,而是要實現人類的真正平等。只有消滅了階級才會出現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時,也就沒有平等不平等的問題了。
在自由與必然的關繫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絕對的,不受客觀規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們只有認識了客觀必然性,並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才能在行動上取得自由;違背了客觀規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自由又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所獲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得到真正的自由。」
恩格斯本人十分具有魅力,我對他的研究很感興趣啊
㈩ 音樂批評學中的四種比較研究方法有什麼
批評操作的程序 音樂批評與音樂的創作和表演一樣,都需要一個准備和寫作的過程.一般看來,這個過程分為准備階段、構思階段和寫作階段.根據這三階段的展開原則,相應的操作程序也就相對明確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第一步--積極地尋找批評對象,第二步--認真地分析批評對象,第三步--審慎書寫、個性展開.This article is the analysis on the'operation' part of the music criticism. Two parts of operating principle and operating process are included. In the first part, the analysis is on the criticizing of the instrumental, vocal, music drama, music events; while in the second part on the criticizing ohject finding, analyzing and writing. The fostering of the criticizing character and style are also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