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從教學內容的角度觀課評教
在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中,改變一味講究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標准,推進從教學內容角度觀課評教,是本列王榮生教授主持的「案例·課程內容建設」欄目這兩年所致力的工作之一,這方面相關文章有《語文教學的內容與目標達成》(2004年第1期)、《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2004年第4期)、《對兩個課例的評議》(2004年第4期)、《語文教師教學內容選擇的現狀調查及分析》(2005年第1期)等系列文章。另外王教授還在其他刊物發表了《合宜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准》(《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5年第1期)、《探求課例的課程論意義──評郭初陽老師的<愚公移山>》(《教師之友》2005年第3期)、《在兩個關聯中反思、審議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5年第5期)等文章。本文是上述研究的小結性論述。
一、什麼是從教學內容角度觀課評教
觀課評教的角度,因各種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語文教學觀課評教的習俗角度,是教學方法,著眼於教師,著眼於「怎麼教」,著眼於教師的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講究的是上課如何精緻、如何精彩,這在公開課、觀摩課、評比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研究,也被鼓勵從教學方法上著力,講究教學過程,探求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怎樣的一堂課才算好課,許多教師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心中想的是「怎麼教」的方法問題,先怎麼教、再怎麼教、後怎麼教。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觀課評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學理念」,而理念的落實處,往往也被理解為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現探究學習等等,在許多教師和評課專家的心目中,似乎都僅僅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建構主義的引進,使我們觀課評教的立足點,從教師的「教」逐漸轉移到了學生的「學」,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在實踐探作中,所提出的「學生活動」「課堂氣氛」「教學效果」等等指標,很大程度上又被還原為教師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重要的,體現先進理念的教學方法應該被大力張揚。然而教學方法的努力,是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教學內容,先進的理念首先關乎教學內容,首先要落實到「教什麼」上。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兩個側面,觀課評教的角度既可以從先怎麼教、再怎麼教、後怎麼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從先教什麼、再教什麼、後教什麼的角度來審視,既可以側重在教學方法,也可以側重在教學內容。在目前的情況下,對語文教學來說,我們以為教學內容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或者只有在考試的試卷上才有用,那麼教師的教學再精緻、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
在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學內容對不對;在感受課堂教學的活躍氣氛之後,更要關心學生是不是駐留了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語文體驗;我們還很有必要,關注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問題。從教學內容角度觀課評教,也就是審視、反思這堂課教師教了什麼,進而探詢、體察學生所駐留的學習經驗,並考察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的關聯及程度。
二、怎樣從教學內容角度觀課評教
(一)把握一堂好課的標准
觀課評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對一堂語文課做質的評價,以判斷它是好課還是講課。從教學內容的角度,我們提出一堂語文「好課」的最低標准、較低標准、較高標准和理想標准。
最低標准
●教師知道自己在教什麼
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
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按道理講,一個教師上課,不會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對所教的內容或多或少總該有些專業上的理據。但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不知道教什麼」,是語文教師備課的最大困擾:「不知道教了什麼」,是語文教師課後的普遍感受。從接觸的大量課例看,我們的許多語文課,任課教師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常常連「教參這么規定」「考試這么出題」這種極為勉強的理據都找不到、對不上。就看見師生在課堂里忙活,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這在語文課是常有的現象,恐怕也是語文課所特有的現象。鑒於此,我們把「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這一看起來有些怪異的條目,列為語文課「好課」的最底線。
有些語文課,老師在講解、在運用多種資源,學生進行著多種活動,包括時不時地「四人小組討論」,師與生的「對話」也頻繁,教師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麼,有時還能說出一些道道來。但稍一考察,就可斷定其所教的內容與「語文」的關聯不大,對學生的聽說讀寫不發生實質性的影響。「亂耕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這可以說是許多語文課的真實寫照,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往往就表現為一堂課充斥著大量的與「語文」關聯不大甚至明顯無關的東西。盡管對什麼是「語文」什麼不是自己的「地」與別人的「田」如何辨認由誰劃分,這些都需要作進一步的討論,在課例研究中也需要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但在原則上,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應該是語文課「好課」的底線。
教學內容少而精,本來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准則。但我們的語文課,一堂40分鍾左右的課通常是十幾、二三十個內容,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麼都有了,其結果卻是什麼也沒有教、什麼也教不會。比如關於「比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復習班還在教,結果是學生仍然學不會。十二年語文課教不會一個比喻,只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沒教過──老師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講」,但每次都是在同時要「教」二三十個內容的情況下點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鍾,其結果等於從來沒有教!對閱讀教學來說,40分鍾左右教數十個內容,勢必是對課文的肢解,如果一堂語文課有十幾、二三十個內容在教學,那麼大致就可以斷定這個老師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因而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也是語文課「好課」的底線之一。
較低標准
●教學內容正確。
4.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
5.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首先要強調與常態的一致,即語文課所教的聽說讀寫,其取向、其姿態、其方式,要與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所需要的、所運用的一致起來。常態的對立面是變態,如果我們所教的「語文」只有在考試試卷上才體現它的用處,隨語文考試的改進甚至連在考試試卷上也用不上了,那麼就是變態的「語文」。比如閱讀小說,看到第一句,喔唷「開門見山」,看到人物出場,喔唷「肖像描寫」,然後分析「從上寫到下,從裝飾寫到面容」等等,接著進入「動作描寫」,又接著過渡到「心理描寫」,最後「通過……會現了……贊美了……」。除了語文課、除了語文教師的備課,沒有人這樣讀小說,那麼教學內容顯然就變態了。教了一堆語文教師除了「講課」、除了「備課」之外自己也從來不這樣讀、寫、說話、聆聽的「語文」,能說是一堂好課嗎?是我們所希望的語文課嗎?
與學術界認識相一致,實際上就是與正確的專業知識相一致。應該說,目前的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是高師院校中文系的畢業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如果問的話,多數教師也能正確地說出這些知識。比如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有區別,唐詩和宋詞有區別,浪漫主義詩歌與現實主義詩歌有區別等等,對此多數老師是知道的。但在課堂教學中,從小學到高中,詩歌教學解題、作者介紹、背景介紹,然後是段意、主題、語言特色,老師「知道」的區別不見了,教學內容與一般文章也幾乎沒有多少差異,至多加一點音韻或意象的胡椒面。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這人人都知道,小說的「虛構」這也人人都知道,議論文的關鍵是「問題分析」而不是觀點的表態,這雖不是人人都知道但好些老師是明白的。那麼,為什麼要在黑板上列出某篇散文寫了什麼景而抽空了粘在景上的情?為什麼把小說中的故事當成日常事件在評說?為什麼議論文只講這觀點如何對如何好,只講結論、本論、結論的「格式」?
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與學術界認識相一致,實質是要求教師反思、審議在語文教學界被「通行」的「語文知識」,要求教師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進修學習並體現為教學內容的除舊納新。
❷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周記
上了初中以後,學了這么多門功課,學來學去,還是喜歡上語文課。
初中的語文,我覺得要比小學的難懂,不過學著特別有意思,因為有老師的獨特教學方法和她的幽默,同時,我也喜歡她的這種方法。
老師上課時,總是面帶笑容地走進教室這就可以給我們的精神提高;講課時總是把自己置身於課文中,同時也帶著我們一起走到課文中去,這能使我們更好得體會文章的思想和所要表達的內在的東西。上課老師提問題,她都不是挑人起來回答,而是讓同學們自己把手舉起來,她才挑,這正是她獨特教學方法中的一個絕妙之處,她這是在鍛煉我們的勇氣,希望我們在學習中各個都是勇敢者。在講課文時,老師還會讓我們來個朗讀比賽,或是講故事什麼的,這也是她的教學法寶,她想使我們富有豐富的想像力。每當上語文課老師正講的高潮時,如果下課了,同學們就會很失望,因為,同學們渴望老師能夠繼續講。
如果說書上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是美麗的花苞,那麼老師的教導就是養料,養料使花苞漸漸開放,等到花真的全開好時,也就開在了我們的心裡。那花好美好美,只能用心去感覺。
現在的語文,知識很廣泛,與其他的科目也有一些間接的聯系。所以,我要把所有的功課都學好才行!我把學語文當作是一次旅途,而老師則是這次旅行的導游,她帶領我們走進一片神奇的天地,我們在那裡自由的嬉戲、玩耍。我喜歡語文老師,也喜歡她講課的風趣,更喜歡上這樣的語文課!
我心中的語文課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是從我作為教師的角度出發構想的.她包涵我許多感性的設想,而少理性的架構.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是屬於我和學生的獨立而美好的世界.我的語文課堂拒絕世俗的侵淫,校長要進入我們的世界必須先說「請」(他可以耍威風,但我們當他是南瓜).我的語文課堂拒絕權威的指摘,它要進入我們的世界必先令我們欣賞(它可以吆喝,但我們先看貨後買帳).我的語文課堂拒絕考試的壓榨,它要進入,我們會說「對不起,請明天來應考教室」(它是很兇但弱智,我們足夠應付).我的語文課堂歡迎春的眷顧,她的到來,我們恬靜如雨.我的語文課堂歡迎夏的漫遊,她的到來,我們熱情似火.我的語文課堂歡迎秋的駕臨,她的到來,我們惆悵似風.我的語文課堂歡迎冬的駐足,她的到來,我們凝固如冰.我們一起閱讀,召喚各種人物與我們歡聚.我們一起想像,構畫一個世界任我們馳騁.我們一起創作,捕捉靈感回應心的呼喚.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堅持原則,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懂得知為美信為高人之所以為人.我的語文課堂學生與老師平等,不在乎地位的差別只關注人與人的交流(不與學生稱兄道弟但與學生知心相交).我的語文課堂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教師是群眾演員,教師為學生的聰明才智鼓掌,教師為學生的個性張揚喝彩,教師為學生的多愁善感所動(教師處變不驚,教師不會讓學生過度發揮而抓狂;教師善於引導,教師不會因學生冥頑不靈而束手無策).我的語文課堂,學生樂於與我對話,其中不乏真情的流露、心靈的震撼,就像大民說不清道不明也要流淚向我表明他的感動.我的語文課堂,學生善於表達,其中不乏智慧的火花、人性的閃光,就像大李告訴我亞馬遜河的一隻斑眼蝴蝶振動一下翅膀就引起了印度洋海嘯.我的語文課堂,學生敢於向我發難,其中不乏靈感的突現、情感的沖動,就像小菜提醒老蔡《荷塘月色》表明朱自清與妻子的關系似乎不洽,決不是表現作家對大革命失敗的苦悶.我的語文課堂,學生終於推翻我的「統治」卻依然把我當成他們的領袖.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有郭初陽語文課堂的獨特視角,韓軍語文課堂的潤物無聲,翟小寧語文課堂的自由靈動(夢想可以吧).我的語文課堂,不用多少媒介,只用一支筆舞開一朵花,只用一張嘴說動一顆心,讓學生感受讓學生體悟.我的語文課堂,不該強拉硬賣,而應自如引導,讓學生參與讓學生發揮.我的語文課堂,不面面俱到,只開一扇窗連接一片天,只開一扇門溝通一世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總結.我的語文課堂,不是產品製造,而是因材施教,讓學生愉悅讓學生發展.我的語文課堂,我只是火種,引燃一片「春暖花開」.(我的語文課堂還要開辟第二戰場,對付考試、對付校長、對付權威.)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還只存在於我的腦海里,她是我的追求,她是我的女神.
時間稍逝,雖未有物是人非之變,然真剝盡誇飾.人間還是這樣的人間.夢可真得少做些了……
❸ 跪求作文《我心目中的課堂》
我的理想課堂
我心中的理想課堂裝潢要與別的班與眾不同,別出心裁。整體色彩要大膽的運用紅、紫或藍等深色,每人的桌子,椅子也要按個人的喜好來著色。
我希望課堂是時光穿梭機,帶領我們回到古代,了解世界輝煌的上下五千年。愛迪生實怎麼發明電燈的;秦兵馬俑是怎麼造成的;埃及木乃伊是怎麼製成的;巴比倫空中花園是否真的存在;阿炳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寫成了流傳千古的《二泉映月》;司馬遷怎樣憤發寫《史記》……這些事都不是用文字能了解的,所以我希望課堂是時光穿梭機。
飛累了,讓我們坐上長著輪子的課堂去看看祖國的優美景色吧。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濃妝淡抹;黃山、廬山的雲霧飄渺;長江、黃河的波瀾壯闊……祖國的大好河山令大家眼花繚亂,流連忘返。
看累了,讓我們去上海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的宗旨去世博會當個小小志願者;去災區看望因為自然災害失去親人的小朋友,為他們盡一份綿薄之力……
我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但只要有一萬分之一的可能我也不會放棄,我會一直相信下去……
我心目中的理想課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課堂
凡是作教師的,人人都想擁有一個理想的課堂,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可是什麼樣的課堂才是理想課堂?我個人認為:
一、 理想的課堂,要有燦爛的陽光,學生的學習環境應該是寬松、和諧、愉悅的課堂。
萬物靠陽光生長,學生在老師的愛中成長。我們的課堂更應該是充滿著暖暖的陽光,讓愛的春風吹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好的課堂應當是教師創設的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寬松和諧的環境並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戲或生動的情景來創設。教師形象生動、富於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問題,一個激起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形成技能,也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大家平等、民主的再一起生活、交流、討論,探索。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只有濃濃的愛意,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
二、理想的課堂,必須是體現學為主體的課堂。
凡是教師泛泛而講,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課堂,絕對算不上理想的課堂。所說的學為主體,是指在課堂上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盡情地在自由自在的探索中飛翔,讓他們激情的火焰燃燒,讓他們心靈的窗子全面打開,讓他們創作的慾望達到極點,學生的學習情緒就會高漲起來。說的具體一點,就是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一定要放手,堅決杜絕「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大膽進行課堂改革。走出去,看一看,無論是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還是杜郎口中學的開放式課堂,都無不體現了學為主體的這一基本的教學原則。說到課改,又有多少教師抱定所謂的傳統,死死地,不肯放手,一節課,講的是天花亂墜,再看看學生,聽的是暈頭轉向,甚至是根本沒在聽,他們全然不顧老師的侃侃而談,口乾舌燥。這樣的課堂,連基本的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又怎能稱的上是理想課堂呢?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遵循教育規律,把我們的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來看待,尊重我們的學生,認識他們的認知規律,切莫把我們的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考試的機器,成績的爬梯。如若不然,我們的暫時的所謂的成績,一定會抹殺學生的創造力,抹殺學生的想像力,抹殺學生的激情,抹殺學生的美好心靈。最終使學生的性格趨於圓滑,而最終喪失的是對生活的熱愛,也就談不上為祖國、為人民做出貢獻。所以,最有改革激情的教師,決不會讓自己佔領所有的課堂時間,而不顧學生的感受。教育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是為培養個人人格精神而進行的一種文化活動,是根據社會文化的有價值的內容進行的,其最終目的在於喚醒個人的意識,使其具有自動追求理想價值的意志,並有所創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
第三、理想的課堂,必須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
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是說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實現角色的徹底轉換,說的具體一點,就是教師在整個教學環境中,必須從主講的角色向組織、指導的角色轉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從舊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多考慮如何組織學生有效的學習,如何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掌握,如何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創造性地進行學習。教師除了把課堂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以外,主要考慮如何組織學生從事學習活動,實現有效的學習,而不是占據學生的學習時間,沒有針對性地大講特講,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沒有實際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中心任務,就是放在備課上,放在如何組織課堂上。在課堂上,實現學習的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應該是新課改形勢下的教師的主要責任和應該做的。
第四、理想的課堂,必須是實現高效率的課堂。
高效率的課堂,是指單位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最大的信息和知識的課堂。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認真備課,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其中最主要的環節,就是認真備課,做到「五備」: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具、備學生。有了教案,如何才能上好一節課呢?其中的環節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同樣一個教案,不同的教師,上出來的課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就是每一名教師的素質、氣質、風度、激情、與學生的親和力都不一樣。所以,教師在多個方面,都要精心研究,才能使自己在教學中做到指導有方,游刃有餘,也才能使學生在最有效的時間中,學到最多的知識,掌握最多的技能,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創造力得到最大的發揮,最終實現教學課堂的高效率。
總之,理想課堂應猶如登山一樣,師生在一起享受著登山過程中帶來的樂趣,享受著一步步探險得來的充實,享受著「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轉折,體驗著「豁然開朗」的快樂。課堂上真正飄滿自由呼吸的空氣,而我們的孩子更像是自由放飛的風箏,能在藍天自由翱翔但依然離不開老師的「牽引」。學生一個個活蹦亂跳的想法觸手可得,課堂中流淌著師生智慧的火花。這就是我理想中的課堂。當然,我的理想課堂也還只是「理想」的課堂,我會不斷努力,讓理想的課堂早日成為現實的課堂。
我心中的語文課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是從我作為教師的角度出發構想的。她包涵我許多感性的設想,而少理性的架構。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是屬於我和學生的獨立而美好的世界。我的語文課堂拒絕世俗的侵淫,校長要進入我們的世界必須先說「請」(他可以耍威風,但我們當他是南瓜)。我的語文課堂拒絕權威的指摘,它要進入我們的世界必先令我們欣賞(它可以吆喝,但我們先看貨後買帳)。我的語文課堂拒絕考試的壓榨,它要進入,我們會說「對不起,請明天來應考教室」(它是很兇但弱智,我們足夠應付)。我的語文課堂歡迎春的眷顧,她的到來,我們恬靜如雨。我的語文課堂歡迎夏的漫遊,她的到來,我們熱情似火。我的語文課堂歡迎秋的駕臨,她的到來,我們惆悵似風。我的語文課堂歡迎冬的駐足,她的到來,我們凝固如冰。我們一起閱讀,召喚各種人物與我們歡聚。我們一起想像,構畫一個世界任我們馳騁。我們一起創作,捕捉靈感回應心的呼喚。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堅持原則,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懂得知為美信為高人之所以為人。我的語文課堂學生與老師平等,不在乎地位的差別只關注人與人的交流(不與學生稱兄道弟但與學生知心相交)。我的語文課堂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教師是群眾演員,教師為學生的聰明才智鼓掌,教師為學生的個性張揚喝彩,教師為學生的多愁善感所動(教師處變不驚,教師不會讓學生過度發揮而抓狂;教師善於引導,教師不會因學生冥頑不靈而束手無策)。我的語文課堂,學生樂於與我對話,其中不乏真情的流露、心靈的震撼,就像大民說不清道不明也要流淚向我表明他的感動。我的語文課堂,學生善於表達,其中不乏智慧的火花、人性的閃光,就像大李告訴我亞馬遜河的一隻斑眼蝴蝶振動一下翅膀就引起了印度洋海嘯。我的語文課堂,學生敢於向我發難,其中不乏靈感的突現、情感的沖動,就像小菜提醒老蔡《荷塘月色》表明朱自清與妻子的關系似乎不洽,決不是表現作家對大革命失敗的苦悶。我的語文課堂,學生終於推翻我的「統治」卻依然把我當成他們的領袖。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有郭初陽語文課堂的獨特視角,韓軍語文課堂的潤物無聲,翟小寧語文課堂的自由靈動(夢想可以吧)。我的語文課堂,不用多少媒介,只用一支筆舞開一朵花,只用一張嘴說動一顆心,讓學生感受讓學生體悟。我的語文課堂,不該強拉硬賣,而應自如引導,讓學生參與讓學生發揮。我的語文課堂,不面面俱到,只開一扇窗連接一片天,只開一扇門溝通一世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總結。我的語文課堂,不是產品製造,而是因材施教,讓學生愉悅讓學生發展。我的語文課堂,我只是火種,引燃一片「春暖花開」。(我的語文課堂還要開辟第二戰場,對付考試、對付校長、對付權威。)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堂還只存在於我的腦海里,她是我的追求,她是我的女神。
時間稍逝,雖未有物是人非之變,然真剝盡誇飾。人間還是這樣的人間。夢可真得少做些了……
我心目中的小學數學課堂
課程改革,如春雷滾過,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課堂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多了動感、生氣與活力,時常有孩子們自己的真知灼見,讓人欣喜不已。我覺得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結合本人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材中抽象的、單一的、枯燥的知識,通過身邊熟知的、喜聞樂見的情境,以動促靜,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與慾望,從創設的情境活動中輕松學到知識。
如:我在教學「找位置」時,我讓每個學生說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老師在教室里的位置,自己家的門牌號是多少?並說說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如何去電影院中找座位,使學生學有所用,豐富和發展所學知識。在教學「比高矮」時,我開始便問學生:「誰想和老師比比高矮?」創設了一個老師與學生比比高矮的教學情景。然後讓學生討論如何比高矮,並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引導學生觀察老師和同學是怎樣比的?如果老師坐著,同學站著,你會又什麼答案呢?讓學生掌握比較的方法,再讓他們互相進行高矮比較,這樣使教學內容更具有問題性,趣味性,開放性,差異性和實踐性。
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在數學的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數學問題可以在數學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讓學生圍繞教師創設的情境提出情境問題。問題的產生可以給我們的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我們有時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定本節課需要解決的知識重點。例如,在教學一年級「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時,課本出示三個小朋友在比誰的卡片多的情境,通過情境圖觀察,讓學生提出一些數學問題,眾多的問題中有好幾個是我們以後幾節課所要解決的。既然已經將問題拋出,那我就應勢力導,問學生:「這些問題你能解決幾個?試一試。」學生根據各自的水平自主發揮。通過不同層次學生的練習反饋,引出這節課教學中所要解決的難點,從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這樣一來,學生自主探究的動機和慾望便產生出來,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這並沒有排除教師必要的講解和學生有意義的接受。我們不應該從「滿堂灌」這一極端走向「不敢講」另一極端,要想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探究的前提、基礎。在學生探究活動中,只有當學生的學習有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情況出現時,教師要即時點撥,給他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如:在教學「認物體」一課時,我採用了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中邊玩邊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學生在課前准備了許多盒子、積木玩具、游戲棋、圓柱形的筒子和乒乓球、皮球等,其實他們在搜集學具的過程中就對這些物體進行了感知,在課堂上,我先創設了認識新朋友的情境,出示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及平面圖。讓學生幫他們找家,並送他們回家,在幫他們找家的過程中學生就又進一步的進行了觀察和比較,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然後讓學生把手中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分別在白紙上沿四周畫出一些圖形來,畫後教師提出問題:你畫的圖形和你手中拿的物體一樣嗎?有什麼不同?並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討論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①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②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教師巡視時,可以了解到每組學生討論的情況,然後讓每組推派小代表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小組討論他們對為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這一問題多少有了一些認識和見解。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找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區別,從感性上認識到平面圖形是立體圖形的一個面,對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
四、自主練習,科學應用
雖然新課程追求學生主動、愉快學習,但雙基不能忽視,因此,在新知識結束後,為讓學過的知識達到鞏固的效果,自主科學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練習可以消化理解並鞏固所學的新知識;通過練習可以提高學生解題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通過練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自主練習是讓學生有機選擇適合自身水平的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有時侯可以讓學生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人民幣、用尺度量物體的長度、高度和寬度等。所有的練習都要努力體現應用性和科學性。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必須具備新的課程理念、教學方法、策略,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學生從「吸收-儲存-再現」的學習過程中解放出來,轉向「 探索-掌握-創造」,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頭腦,創造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解放學生的空間,提供自我活動表現的機會,從而實現「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自主探索性地學」的基本理念。
========================
我心目中理想的數學課堂概括起來是「六點」。
一要「清」
知識清,方法清,思路清、環節清,滲透點清。總之是數學課應該是「清清楚楚一條線」,千萬不能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這不是數學課堂應有的特點,數學課就應該有「數學味」。
二要「新」
內容新穎,方法創新,這樣的數學課更能吸引人,也有更多探討的價值。
三要「活」
也就是好的數學課應該是方法靈活、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靈動、課堂開放。
四要「實」
又活又實,活而不亂,該落實的知識、方法、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落實。本人始終認為:如果一個數學老師你上的課能做到「又活又實」的話,那你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數學老師。
五要「奇」
就是數學課要盡可能做到「出奇不意、與眾不同」。當然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再說也沒有必要去片面地追求「與眾不同」,但是作為研討課、觀摩課,大家總是希望能聽到一些有新意、有思想的課。如果你上的課,你設計的一些環節,大家早已司空見慣,人家也都是這么做,他可能會覺得你也沒什麼特別之處,跟大家也差不多。所以,本人始終堅持這樣一個觀點:研討課「不求完美,但求有探討的價值」。本人也並不是非常喜歡一些四平八穩,而沒有思想的課。
六要「大氣」
首先體現在你的目標定位、教材處理都要大氣,這就需要你對整個數學教材知識體系都瞭然於胸,能夠居高臨下的處理教材、組織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縛。其次,你的教學設計環節不宜太多太細,而應該是板塊式、移動式的整體思考,不是拘泥於一些細小的環節放不開來。最後,你的課堂調控能力也應該很強,無論學生怎麼放,你都能夠有辦法、有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當然,這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當中可能會有一些偏激與不足之處;再說,往往是說說容易做做難,自己離心目中的理想課堂差距還非常遠,只是當作一個心中的目標來追求。不當之處還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
·我心中的數學課堂
我心目中的數學課堂是和現在完全不同的。我希望教室里乾乾凈凈的,地板十分光澤,黑板上就像新的一樣,同學們的書本擺的整整齊齊!
❹ 明確自己的閱讀取向
王榮生教授在《探求課例的課程論意義——郭初陽老師<愚公移山>課例研討》中提出了語文課程的總取向問題,他認為其中的構成元素聽、說、讀、寫也有「哪種方式」的取向問題,對閱讀而言,取向問題就是閱讀的方法論問題,也就是文本的解讀方式問題。
王教授總結,在目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的取向包括「概括段落大意何中心思想、尋求『思考與練習』『正確答案』的『作業者』取向「、」以分析課文形式方面為主,歸結為生詞、語法、修辭、章法的語文教師『職業性閱讀』取向」「遵循2000年<大綱>,以『誦讀』為主要樣式的『鑒賞者』取向」「2001年<標准>所倡導的『感受性閱讀』,在教學中表現為對『討論法』的倚重」。
細思上述四種取向,我應是處於由第二種向第三種轉型,又開始嘗試第四種的比較尷尬的階段。以中考對於知識點的考查為教學核心的時代對我而言,似乎已經過時,然而又總是無法避免它的陰影籠罩於我的課堂之上,習慣性地讓學生記住套路、公式,習慣性地讓學生直入重點,這些存在於我的思想深處的痼習使我的課堂無法完全地呈現出開放的態勢,欲放還收,不同的閱讀姿態和方式互相干擾,互相沖突,的確如王教授所言,比較混亂。
學生的閱讀方式取決於教師的閱讀方式和採取的閱讀教學的取向,學生在教師的特定的閱讀方式的影響之下,漸漸會形成屬於自己的閱讀的意識形態,這種影響極為深遠。那麼,關注閱讀取向問題,將使教師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閱讀方式給學生帶來的巨大的改變。
教師要真正看到閱讀的取向,這種取向決定了教師課堂上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的落點和文本解讀的方式。如郭初陽老師《愚公移山》一課,是一種另類的文本解讀,其對教材的處理方式取決於他的閱讀取向,他是將這篇課文作為一個用件,去試圖挖掘另一種角度的解讀可能。然而,在王教授看來,所有的對於文本解讀的另類的方式,「動機其實知識求新、求異」,如我理解,就是將自己對於文本的思考以自己喜歡和認可的方式呈現出來,並且努力為其找到合理的依據。對於所有的語文教師而言,在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服務於閱讀取向,其自身也有取向,而無論何種方式,都必須是「有道理」的,「並且必須證明其『有道理』」。
教師如能明確自己的閱讀取向,則將真正從「有罪的閱讀」中找到一種「有道理的罪過」,「並且還要證明它的必然性,以此來捍衛它。」於是,在文本明確表達的東西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那些「欠缺部分、空白點和沉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