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壯錦研究方法和措施

壯錦研究方法和措施

發布時間:2023-02-14 12:17:49

⑴ 課題研究措施有哪些

措施如下:

1、觀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學生,並做好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和攝影像的方法記錄下808天的孩子兒童心理)。

2、調查法

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4、文獻法

對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法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揭示其異同,找出教育現象的普遍規律及主要對象的特殊規律,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或具體作法。

課題研究設計假設特徵:

(1)推測性。任何假設都是對於外界各種現象的猜測,尚未達到確切可靠的認識,因而有待於進一步通過科學研究來檢驗或證實。

(2)科學性。假設不是隨意的幻想和毫無根據的空想,而是人們根據已經認識並掌握了的有關科學知識或經驗知識,以一定的確實可靠的關於研究對象的事實材料為基礎,並按照科學邏輯的方法推理而成。

(3)邏輯性。假設不是經驗事實的簡單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斷、推理構成的邏輯體系。

(4)多樣性。即對同一現象及其規律可以做出兩種或多種不同的理論假設。所以,假設具有多樣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課題研究設計

如何寫畢業論文的研究方法,步驟,措施

方法/步驟

1、積累的文獻

在寫論文之前,我猶豫了,不知道該怎麼寫,也不知道該怎麼寫好一篇論文。此時,藉助別人的論文,在寫作前至少要閱讀30篇優秀論文,最好是博士論文,它們更有價值,更能幫助你,閱讀和總結,胃就有了一個大致的框架就行了。

注意事項

想要寫出優秀的內容,注重平時的積累,確定好了方向後才能寫出優秀論文。

建議寫論文要早點准備,在論文答辯時底氣也足一些。

千萬不要抄襲,涉及到抄襲,處理過程很嚴重的。

⑶ 論文設計開題報告的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怎麼寫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開題報告是由選題者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即"開題報告內容"),向有關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行陳述。然後由他們對科研課題進行評議。亦可採用"德爾菲法"評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門綜合評議的意見,確定是否批准這一選題。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研究方案,就是課題確定之後,研究人員在正式開展研究之前制訂的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計劃,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研究方案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對於我們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我們避免無從下手,或者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干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
開題報告包括綜述、關鍵技術、可行性分析和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寫清楚。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這樣做,既避免遺漏;又便於評審者一目瞭然,把握要點。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理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課題負責人、起止時間、報告提綱等。

綜述
開題報告的綜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報告提綱包括:
(1)課題的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和有關文獻資料的主要觀點與結論;
(2)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各項有關指標、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進行試驗性研究);
(3)大致的進度安排;
(4)准備工作的情況和已具備的條件(包括人員、儀器、設備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設備和儀器(用途、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價格等);
(6)經費概算;
(7)預期研究結果;
(8)承擔單位和主要協作單位、及人員分工等。

參考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⑷ 壯族織錦技藝的圖案特徵

壯錦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發展形成了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20多個品種和50多種紋飾圖案,具有如下顯著的特徵:
(1)壯錦是古代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民間技藝及載體,它具有文化的原創性特徵;(2)壯錦伴隨著民間習俗歷史的演變發展而演變和發展,對民間習俗具有依存性特徵;(3)壯錦為靖西著名的壯族傳統工藝織品,具有手工技藝及其文化載體的獨特性特徵;(4)壯錦上可列為朝廷名貴貢品登大雅之堂,下可為布依百姓日常所用,雅俗共賞,具有審美趣味性特徵;(5)壯錦精工細作,精美高雅,廣受青睞,但會織者偏少,產量不多,具有技藝、產品的稀有性特徵;(6)壯錦質地結實耐用,圖案別致、花紋精美,可用於日常生活,也可作藝術品欣賞,具有實用性與觀賞性特徵。(7)壯錦為靖西壯族女王女所織,因而具有手工技藝及產品的傳承性和民族性的特徵。
壯錦是傳統民間工藝珍品,是壯族古老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有著重要的價值。主要是:(1)學術價值。壯錦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在我國紡織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發掘、搶救、保護壯錦,不僅對研究我國少數民族紡織技藝提供不可缺少的生動材料,而且,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的紡織史提供活態的例證。(2)文化價值。發掘、搶救、保護壯錦,將對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促進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壯錦,有利於豐富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有利於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和生活素質,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 目前壯錦也面臨著瀕危的問題。一是由於現代紡織工業的迅猛發展,各種優質紡織品層出不窮,致使壯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漸縮小,需求量日益銳減;二是在歷史上,壯錦大多為終身不嫁和吃齋婦女所織,解放後,由於社會制度發生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新的變化,終身不嫁或吃齋婦女少了,織錦者也自然日益減少;三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青少年一代對織錦的興趣越來越淡漠,織錦人才青黃不接,大有後繼乏人之勢,致使織錦業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難於改變; 四是整個壯錦市場基本上處於被動狀態,即坐在家裡等消費者,沒有主動沖向市場,缺乏活躍的產業經紀人。
面對壯錦瀕危的現狀,縣里制定了保護壯錦的計劃和措施:(一)在對壯錦的歷史的種類、圖案及其製作技藝等作全面普查、整理、研究的基礎上,出版《壯錦工藝圖錄》;(二)是舉行織錦技藝比賽,推動靖西織錦業的發展;(三)是創辦靖西織錦工藝業余學校,培養後繼人才;(四)是開辦「靖西織錦文化發展傳播公司」,集人才調配、技術指導、產品加工、文化傳播、市場營銷、旅遊服務於一體,加速靖西織綉文化產業化發展;(五)舉辦壯錦藝術節,交流、檢閱和促進壯錦的傳承和發展。

⑸ 課題研究措施有哪些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實驗法、觀察法、文獻研究等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4、教育實驗法:立足於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後學生科學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方案。

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

6、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如經典書籍,名人格言,以及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為學生閱讀提供具有時代性,創造性的正面教材。

7、教育調查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就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進行調查,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進行縝密分析,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⑹ 壯學的特點

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獨具一格的特點,壯學同樣不會例外。從壯學經歷的形成、發展和繁榮期的過程中看,筆者認為壯學學科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壯學學科具有綜合性特點已為壯學界一致公認,壯學的綜合性由壯族及其壯族研究的知識體系兩方面所決定,即前述的意蘊豐富的「壯」(族)與意蘊廣博的「學」(問、科)組合而成的「壯學」具有綜合性特點,而非由壯族單方面的客觀存在所決定。
從研究主題上看,壯學學科的綜合性特點表現為涵蓋壯族歷史文化和壯族現代化兩大主題。
從研究內容上看,壯學學科的綜合性特點表現為從小到大、從點到面的漸進擴大。在壯學形成期(20世紀50~60年代),壯學研究的課題以歷史(包括壯族淵源、社會發展史、人物史、反抗史、革命史)、語言、文學、藝術(包括壯族民歌、歌仙劉三姐、左江花山崖壁畫、青銅器與銅鼓)、考古、壯族土司制度、壯醫葯為主,開始具有了綜合性特點。到了發展期(1978年~20世紀80年代),壯學研究內容上的綜合性特點表現為在形成期的基礎上的深化、擴大和推陳出新。這一時期壯族史學、文學、藝術以及語言和文字研究得以深化和完善,壯族的別稱、地名、文化、民風習俗、婚姻、都老制、羈縻制、歌圩、歌會、文學、葬制、俍兵、近現代歷史人物、圖騰、社會經濟、農業種植、住居、巫術、神話、史詩、原始宗教、哲學、音樂、莊田制度、人口、壯漢民族關系等方面的研究新內容問世,從而突現出了研究內容上的壯學綜合性特點。進入繁榮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壯學研究內容上的綜合性特點進一步得以彰明,表現為壯族文化研究的深化以及對新內容的開拓。壯族的「大石鏟文化」、「布洛陀文化」、「波乜文化」(即原始信仰文化)、「那文化」(即稻作文化)、「銅鼓文化」(即青銅文化)、「干欄文化」(即居住文化)、「圖騰文化」、「諾雞文化」(即原始宗教文化)、「麽文化」(即原始麽教文化)、「篩文化」(師公文化)、「僚歌文化」(即壯歌文化)、「蛙婆文化」(即歌謠文化)、「圩蓬文化」或「航端文化」(即歌圩文化)、「岜萊文化」(即花山崖壁畫藝術文化)、「壯錦文化」、「壯劇文化」、「依託文化」(即古醫葯文化)、「盤古文化」、「紅水河文化」、「左江文化」、「右江文化」、「劉三姐文化」等重要概念以及它們當中的一些壯學研究新內容,皆在這一時期相繼登台亮相並逐步建構了部分文化體系,提出了「壯族地區早在距今9000多年以前就出現了原始的稻作農業,成為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的新觀點,解明了壯族「那文化」對華南以及東南亞地區作出的傑出貢獻。壯學繁榮期有力推動和促進了現代「布洛陀文化」、「銅鼓文化」、「僚歌文化」、「蛙婆文化」、「歌圩文化」、「劉三姐文化」的發展以及壯醫葯的體系形成和完善。這些皆為八桂學派的「黃派」、「覃派」、「壯醫葯派」、「文藝派」和「院派」等支派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當中尤以「覃派」(以廣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三覃」為代表)的覃乃昌、覃彩鑾、覃聖敏;「黃派」的粟冠昌、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何龍群、覃德清;「壯醫葯派」的班秀文、黃瑾明、黃漢儒;「文藝派」的藍鴻恩、潘其旭、鄭超雄、覃國生、韋蘇文、范西姆、農冠品、農學冠、丘振聲、黃桂秋、廖明君;「院派」的蔣廷瑜、范宏貴、黃成授、蕭永孜、李富強等人貢獻突出,俱功甚大。
除此之外,在壯學繁榮期,壯族的體質人類學、教育、壯泰文化關系等研究新內容先後問世。這一切完全展現出研究內容上壯學學科的綜合性特點。 壯學學科具有的交叉性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史料運用和研究方法的交叉性(包括多樣化和融會貫通性),二為學科的交叉性。
從史料和研究方法上看,壯學形成期主要以調查資料(包括統計史料和口述史料)、歷史文獻、考古史料等涵蓋文獻史料、考古史料、口述史料的交叉性史料為基,運用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學科的交叉性研究方法(義指多樣化和交叉化)展開研究。到了發展期和繁榮期,這種交叉性研究方法得以進一步擴大,開始借用哲學、歷史學、地理學、語言學、心理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教育學、人口學、文化學、考古學、宗教學、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交叉性研究方法對壯族展開多維度研究。
從學科上看,在壯學的發展期和繁榮期展開的壯漢民族關系研究、壯侗語民族論、壯泰民族傳統文化比較研究,皆屬壯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性研究。當然,這種壯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研究成果,不能只算作壯學單方面的成果,應屬多學科成果。
壯學學科的交叉性特點由壯學的綜合性特點以及壯族的地域性特點所決定。壯族人民主要世代居住在當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這里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主要民族,自治區西南又與越南交接。因此,歷史上壯族與其他民族交往密切,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特別是歷史關繫上同源異流的壯泰文化關系密切。這就決定了壯學與傳統漢學、泰學和新興的瑤學、苗學、侗學等有著必然關聯,從而決定了 壯學學科的交叉性特點。由這些方面看,壯學學科屬典型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壯族被確認為多民族祖國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享受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特別是民族學家費孝通、黃現璠等人於1951年領導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訪問團廣西分團(團長費孝通,副團長黃現璠)訪問廣西各縣後,經過民族訪問團深入的調查和專家論證以及壯族各界代表協商,將分布較廣的「布壯」和支系多達20多種的壯族分支統一起來稱為「僮族」,這一族稱為沿有壯族歷史上的舊族稱。不久,始於宋代的「僮族」民族稱謂,即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確認為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民族,僮族(1965年周恩來總理建議將「僮族」改為「壯族」,取健壯、強壯之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認。為此,專門以壯族為研究主題的壯學開始得以萌芽和確立,進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得以發展和繁榮。壯學的萌芽始於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壯族歷史學家黃現璠參與的民族識別工作以及領導開展的一系列壯族社會歷史調查活動和撰寫的調查報告。國家實施的民族平等政策以及壯族學者強烈的民族振興自覺意識,可說是壯學萌芽的基礎。壯學的萌芽、確立、發展和繁榮可說與黃派和八桂學派的興起、確立、發展及其壯大具有同步性。
按照學科成立的必要條件——客觀存在的明確單一研究對象、理論(包括指導理論)、研究方法的一應俱全,一般認為,壯學形成的起點以1957年黃現璠教授撰述並發表和出版的一系列論著《廣西僮族反抗壓迫史》(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印,1957年1月)、《廣西省大新縣僮族調查資料》(36萬余字,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印,1957年2月)、《談壯歌》(《廣西日報》1957年2月10日)《壯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載《廣西日報》1957年4月19日)和《廣西僮族簡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為標志。黃現璠在這些論著中首先將壯族當作了明確單一的研究對象,第一次全面、系統的介紹和研究了壯族歷史。正如權威的《壯族網路辭典》指出:《廣西僮族簡史》是「一本最早的全面、系統的介紹和研究壯族的專著。」 廣西大學教授徐君慧等人明確指出:「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經濟文化發達、歷史悠久的民族,但在黃老之前,還沒有一部自己獨立的歷史著作。壯族有自己獨立的歷史著作,自黃老始。因而,黃老不僅是壯族人民的好兒子,也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子。」 黃現璠的「這一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壯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為宣傳壯族,讓世人了解壯族,確立壯族的歷史地位,爭取民族的自治權利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建立,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黃氏之書「為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提供了史料准備。」 「他是最早對壯族進行全面、系統田野調查的學者。」由此有了黃現璠「壯族史學奠基人」和「壯學宗師」的盛名。 黃現璠所著《廣西僮族簡史》的學術價值不僅僅在於此,它推陳出新的記敘體例,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後來相繼問世的一些壯學論著,正如日本學者冢田誠之教授明確指出:「《廣西僮族簡史》雖說是『簡史』,但論述的范圍較為廣泛,內容涉及到壯族的分布和起源、社會組織、革命斗爭史、生產、衣食住、婚喪習俗、文化藝術、語言文字、教育等……這種新模式與後來由《壯族簡史》編寫組編寫的《壯族簡史》(1963年初稿,1980年正式出版)比較而言,雖然兩書細節上稍有差別,但顯而易見,《壯族簡史》的體例大體上繼承著《廣西僮族簡史》的新模式。」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志的記述體例除了包含有革命斗爭、階級斗爭、摩爾根的單系進化論等程式化連續性外,還存在著以黃現璠為代表的站在少數民族立場和視點上展開記述的民族志模式的連續性。」 這些評價為黃現璠的民族學在舊民族志與新民族志的此疆彼界間作了准確的定位,扭轉了千年來只有大民族主義史家隨意一味歪曲壯族傳統歷史和文化的格局,揭示出黃氏之書的問世對20世紀中國民族學研究和壯學發軔起到了篳路藍縷作用。由此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現璠教授最先以壯族為專門研究對象而展開的一系列壯族田野調查及其系統化的學術研究成果,滿足了壯學形成的基本要件,標志著壯學的形成。而且,將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壯學研究與民國時期華南民族史或廣西民族史研究中涉及到的壯族論述比較而言,可以明顯看到,無論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還是在觀點、民族思維和指導理論上,兩者既無絲毫關聯,更無一脈相承的關系,這從黃現璠等人的著述對早期研究中有關壯族的論述無絲毫引用而多為批判的客觀事實方面同樣可窺一貌。壯族正是在壯學形成期開始擁有了自己的知識主體——歷史和民族文化,而且從中引出了自己的主題思考——壯族族源、古代社會性質、歷史人物評價及其民族語言、文化、藝術特質,並從中提出和論證一系列問題,提煉出一些概念和理論,從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壯學學科。
特別是國家在1957年11月正式推出了以拉丁文為基礎的拼音壯文後,黃現璠的學生韋慶穩便開始了長期專門從事壯語及其文字的研究,碩果累累。「黃派」(由黃現璠及其眾多弟子組成)弟子周作秋教授於1958年秋季在廣西師范學院(現廣西師范大學,下同)首次開設了「壯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學」課,並一直延續到「文化大革命」爆發前,成為將壯學研究課題列為大學教育課程的第一位學者。與此同時,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語文系設置了僮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由此表明,壯學學科不僅作為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已經成立,而且標志著壯學學科作為「教學科目」的同步誕生。 1956年,黃現璠參與組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任副組長,領導了廣西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正如壯學專家指出「1956年8月,先生(指黃現璠,下同)受全國人大民委之託,參與組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任副組長,實際負責全組工作,領導開展了廣西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深入的少數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調查。先生以年近花甲之齡,在交通條件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帶領調查組成員,爬山涉水,歷盡艱辛,深入廣西崇左、龍州、憑祥、天等、德保、大新等地的壯族鄉村進行調查訪問,收集了一大批珍貴資料,為開展對壯族社會歷史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隨著壯族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這些資料彌顯珍貴,直到現在,仍然是壯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當時跟隨先生從事調查工作的部分成員,後來成了廣西民族研究所的基本力量。所以說,這些有組織的大規模的調查工作,既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珍貴資料,也培養了人材,為廣西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和壯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調查結束後,先生將其中一部分整理出10多萬字的調查報告,並力陳將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必要性,從理論上為廣西的民族區域自治規劃提供了依據。1956年,先生在出席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後,就壯族問題徵求周恩來總理的意見。在周總理的啟發和鼓勵下,開始編著《廣西僮族簡史》,並於翌年出版。這一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壯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為宣傳壯族,讓世人了解壯族,確立壯族的歷史地位,爭取民族的自治權利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建立,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特別是1956年在黃現璠教授領導成立的「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廣西民族研究所」,該所的研究工作為推進壯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62年和1963年,學術界分別在南寧和北京召開了壯族歷史科學討論會,著重圍繞著壯族歷史上的三大問題,即壯族族源問題、壯族是否經過奴隸社會問題和儂智高起兵反宋的性質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進而促進了壯學的發展。在壯學發展期,黃現璠及其黃派門人弟子不顧當時「左傾思潮」的泛濫,排除「階級斗爭理論」的干擾,繼續冒著政治風險從事壯學研究,學術成果層出疊見,例如黃現璠撰《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載《廣西日報》1962年4月2日)、《土司制度在桂西》(載《壯瑤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第一集,1962年7月)、《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載《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1963年3月);粟冠昌撰《關於僮族族源的探討》(載《民族研究》1958年第9期)、《關於僮族族源問題的商榷》(載《民族研究》1959年第9期)、《廣西土官民族成份初探》(載《民族團結》1963年第2、3期);黃增慶撰《從出土文物看廣西僮族的古代社會》(載《廣西日報》1962年6月20日)、《廣西出土銅鼓初探》(載《考古》第11期,1964年)、《從考古資料看廣西壯族的由來及其在原始社會的生活情況》(載《廣西日報》1967年4月19日);司馬驊、李干芬合撰《關於僮族瑤族歷史上幾個問題的不同意見》(載《廣西日報》1962年8月8日);周宗賢、李干芬合撰《關於僮、瑤族幾個歷史問題的討論》(載《歷史研究》1962年第5期)等等,深入探討和辨析了壯學傳統研究課題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黃派」宗師黃現璠及其黃派名賢黃增慶、粟冠昌、蕭澤昌、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李干芬、周宗賢(後兩者為廣西民族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干芬即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調查成員)等教授或研究員在這一時期對「僮族考古」、「僮族山歌」、「瓦氏夫人」、「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壯族子弟」、「花山壁畫」、「銅鼓」、「劉三姐」、「土司制度」、「壯族文學史」等壯學課題的研究中,不僅具有開拓性貢獻,而且擴大了壯學研究的課題,對促進壯學的發展和「八桂學派」的興盛皆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除此之外,八桂學派的支派「文藝派」主將韋其麟、藍鴻恩、黃勇剎、莎紅等人同樣在發展期推出了一些壯學研究成果。
1979年改革開放後,黃現璠及其「黃門十八賢」的壯學成果更是不勝枚舉。具體成果可參看覃乃昌教授和陳吉生教授的研究論文。 這一時期以韋慶穩、覃國生合著《壯語簡志》(1980年);《壯族歷史人物傳》(1982年);胡仲實編《壯族文學概論》(1982年);黃現璠遺著《儂智高》(1983年);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漢壯詞彙》、《壯漢詞彙》(1984年);韋以強編《壯文論文集》(1984年),韋慶穩著《壯語語法研究》(1985年),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曾慶全合著《壯族文學史》(3卷,1986年);黃現璠、黃增慶、張一民合著《壯族通史》(1988年);《廣西壯語地名選集》(1988年);黎國軸著《論韋拔群》(1989年);黎國軸,嚴永通合著《韋拔群傳》(1989年);廣西民族古籍整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寫《古壯字字典》(1989年)等壯學論著名高一時。特別是黃現璠遺著《壯族通史》,專家評曰:「本書以豐富充實的史料為佐證,詳盡地論述了壯族的起源,全面地介紹了壯族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發展狀況。它是目前我國第一部壯族通史,本書豐富了我國少數民族歷史的研究成果,也為壯族史的研究提供了較新較全的資料,是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壯族通史》被我國史學界推為最具開創性、科學性和學術理論價值的經典巨作。」 「另外,198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百餘萬字的巨著《壯族通史》,為壯醫尤其是壯醫史的研究提供了可參依據。」 正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馬克·本德爾評價說:「從黃老教授親自組織、參加和領導過的多次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重要調查活動及其身居的學術和政治地位上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民族識別、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區的成立以至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成立等重大事件中,他無疑都曾作出過重要貢獻。同時,他將大量實地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史料與歷史文獻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自己博古通今的史眼史才、深厚的考據學功底和古文字學識,去偽存真,客觀地寫出了自己民族的第一部歷史,從而結束了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壯族沒有一部完整歷史記載的歷史,可謂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以後黃老教授撰寫出版的《儂智高》、《壯族通史》等著作,同樣史料豐富,學術價值極高,均為國際民族學界開山之作,由此開拓出壯學研究的一代風氣。」 由此便有了國際學術界將黃現璠尊稱為「壯學之父」的蓋棺論定。 這絕非溢美之詞,蓋自有其緣由。事實表明:在壯學的形成期和發展期,八桂學派領袖黃現璠及其「黃門十八賢」(黃現璠的學生、私淑弟子和助手,計有黃增慶、張一民、粟冠昌、周宗賢、李干芬、黎國軸、覃樹冠、蕭澤昌、黃偉城、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周作明、何英德、何龍群、玉時階、龔永輝、覃德清等18人)皆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已為世所公認。由此加速了壯學的發展,使得壯學進入繁榮期。 任何學科的形成或產生都必須經過一段時期的知識積累,只有當它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人們開始認識到它的存在以及對這種知識體系進行回顧、歸納和總結,方會出現對這一知識體系的命名,給出一個適當的稱謂。壯學正是經過了形成期和發展期大量研究成果的知識積累,建立了初具規模的知識體系,始有了繁榮期對前期壯學研究知識體系的回顧、歸納和總結從而提出「壯學」概念,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壯學概念的思維形成不可能來自毫無客觀事實依據和毫無壯學知識積累基礎的憑空想像而一夜之間一蹴而就,這顯然不符合新生事物形成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壯學形成期和發展期的大量知識積累,壯學概念提出的認識思維觀念基礎如同無源之水或無根之木,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壯學學科概念的形成或產生,實與蒙古學和藏學學科概念的形成或產生具有相似性,即這些學科概念的提出或產生,皆經歷過學科形成期或發展期的知識積累,即在一定的知識體系已經建立的基礎上方會產生。
壯學進入繁榮期以1991年1月21日成立的「廣西壯學學會」為重要標志,壯學概念的提出即產生於此時。1999年4月15日在廣西武鳴縣舉行的壯學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則是壯學繁榮的象徵以及壯學走向世界的標志。壯學從形成期經發展期到繁榮期,學術研究成果汗牛充棟,據統計,從20世紀50年代到世紀末,國內公開出版的壯學論著共100多部,發表的壯學論文達800多篇,尤以繁榮期碩果累累,具體成果可參看覃乃昌教授和陳吉生教授的研究論文,於此不復贅列。在這一時期,八桂學派的五大支派黃派 、覃派、壯醫葯派、文藝派、院派等派中成員對促進壯學進入繁榮期皆發揮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區內外學者莫俊卿研究員(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韋慶穩研究員(黃現璠的學生);中國社科院民研所王昭武研究員(曾任黃現璠的助手);貴州民族研究所的雷廣正;國家出版局研究室的韋文宣研究員(壯);中南民族學院的黃印慶教授(壯);貴州社科院的朱俊明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梁庭望等人,皆對促進壯學的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⑺ 畢業論文設計研究方法步驟及措施怎麼寫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

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

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

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

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

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

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

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

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

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

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

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

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

,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

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

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

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

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

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

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

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

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

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

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

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

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

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

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

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

,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

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

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

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

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

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

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

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

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

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

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

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

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

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

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

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

,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⑻ 壯族工藝品「壯錦」是怎樣發展至今的

所謂「白質方紋」就是指當時生產的壯錦,其裝飾花紋為方格幾何紋,其色調為單色,這是早期的壯錦,具備了「厚重」和織有方格紋圖案的基本特徵。

到了宋代,壯族的手工紡織業更為發達當時,宋王朝需要「綢絹納布絲錦以供軍需」,在四川設了「蜀錦院」,有大量的蜀錦運來廣西,再由廣西輸出口外。

壯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錦的工藝,著名的壯錦也就應運而生。(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到了明代,壯錦越來越流行,工藝也越來越精湛。明代萬曆年間,織有龍、鳳等花紋圖案的壯錦已成為朝廷的貢品。

明清時期,壯錦已發展到用多種色彩的絨線編織,使壯錦呈現出絢麗的色彩,雖仍為皇室貢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當時,各州縣都有出產,"壯人愛采,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線雜以織,如花鳥狀"。

"嫁奩,土錦被面決不可少,以本鄉人人能織故也。土錦以柳絨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價值五兩,未笄之女即學織"。壯錦不僅成了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裝飾品,編織壯錦更是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壯錦是嫁妝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清末民初,壯錦開始衰落。

⑼ 壯族織錦技藝的史籍記載

壯錦是壯族著名的民間工藝織品,早在宋代就是我國四大名錦之一,當時稱「廣西錦」。
壯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早在漢代,壯族先民已織出了「斑布」,是為「壯錦」的前身。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的七號殘葬坑內,出土了桔紅色回紋錦殘片數塊,證實漢代廣西已有織錦了。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邕州左右江峒蠻,有織白糹炎,白質方紋,廣幅大縷,似中都之紋羅,而佳麗厚重,誠南方之上服」。所指白糹炎即壯錦。清乾隆《歸順直隸州志(今廣西靖西縣)記載》:「嫁奩,土錦被面決不可少,以本分從能故也,土錦以柳絲絨為主,配成五色,厚重而耐久」。土錦即本地壯錦,為當時女子出嫁時不可缺少的嫁妝,可見當時壯錦用途之重要、廣泛。
據史料和研究考證,靖西壯錦形成於唐宋時代,盛行於明清時期,明代列為朝廷名貴貢品。到清末和民國初期處於衰落階段。解放後由於國家實行民族政策,提倡發掘民間民族工藝品,縣里於1956年組成綉織社,1960年改稱壯錦廠,從事壯錦生產和招工培訓。壯錦產品多次參加全國、全區舉辦的民族工藝品展覽,產品遠銷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1976年靖西壯錦廠生產的民族織錦獲自治區質量第一名。

閱讀全文

與壯錦研究方法和措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省油方法 瀏覽:58
老年房顫的治療方法 瀏覽:869
java類的構造方法有什麼用 瀏覽:626
提高手機照片質量的方法 瀏覽:779
核心投資方法和技巧 瀏覽:838
孔隙水壓力計算方法 瀏覽:723
棋盤法可以用什麼方法代替 瀏覽:950
精油護發使用方法 瀏覽:330
干瘡的最土治療方法 瀏覽:219
高粱標准水分檢測方法 瀏覽:651
卡紙製作房子簡單方法 瀏覽:831
如何克服猛獸的方法 瀏覽:659
花崗岩異形拋光最佳方法 瀏覽:25
調研報告的分析方法 瀏覽:400
如何自製辣椒醬的方法 瀏覽:972
羊肚菌的種植方法和技術管理 瀏覽:144
俄羅斯人都有哪些做土豆的方法 瀏覽:545
酸度檢測國標方法有 瀏覽:200
更新手機系統幾種方法 瀏覽:374
手指頭有點發黃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