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
作為教師應重視自己的人格魅力的修養,懂得怎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從情感體驗上受到良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
01
以真摯的愛心去影響學生的情感。
"師愛"是教師必備的人格內容,是教師最基本的心理品質,是教育永恆的主題。孔子有"君子學道則愛人"之語。孟子以 "仁愛"治天下,對學生何嘗又不是呢?
教師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學生的心理,以愛心為前提,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教師的教育才能使學生在平和、愉悅的心態下接受,才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02
以高尚的品質去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師的高尚品質會對學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教師的身上若具有這些品質,對學生和諧地與人相處的影響極大。教師以成熟的道德品質去平和。這種影響產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可代替的。
03
以優雅的行為去潛化學生的習慣。
優雅的言談舉止是一個人氣質美的表現,作為教師應在這方面努力嚴格要求和完善自己。有些教師自己不檢點,亂扔粉筆頭,隨地吐痰等不良習慣,對學生造成負面的消極影響。
❷ 教師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
教師是將只是傳授給學生的「經師」,也是促進學會全面發展的「人師 」。一個好教師不僅能教給學生知識,讓其發展智能;而且能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產生良好的影響。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對教師心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富有借鑒意義的成果。國外關於教師素質的研究表明:教師要勝任復雜的腦力勞動,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智力水平,但一旦超出一定的臨界水平,教師的智力和知識水平對學生的就不再有顯著影響。那麼此時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有哪些?國外一些研究考察了教師人格這一因素,發現教師的作風、態度、信息、責任心等良好的人格特徵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顯著影響。可見,教師人格是影響學生人格成長,心理發展、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人格這一特殊力量的研究就更有較遠的意義和實踐價值。
❸ 如何利用教師的人格魅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一、學生的進取心要靠淵博的知識去激發
勤奮進取是老師一生的追求,因此,想要教好學生,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那麼你就應該擁有淵博的知識,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俗話不是說:「想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就應該有一桶水。」教師應該在業務上不斷地充實自己。當你的「道」不夠「精」、不夠「深」的時候,不能以「一桶水」來澆灌無數朵花時候,學生勢必會對你產生懷疑,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注意「教學相長」達到「學高為師」的水平。教師淵博的知識的涵義不光是書本知識,還應包含能引導學生輕松愉悅地接受新知識,在學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和方法。
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日新月異,身為人師應緊跟時代步伐,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學習領域,不僅要「精深」自己所學專業,也要「廣博」相鄰學科,努力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而教師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其本身對學生就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它好像一種「催化劑」,不斷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科學知識,爭做社會有用之才。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完善自己。讓學生在高明的舵手——教師的引導下遨遊知識的海洋,他們就會感到浩瀚無比、繽紛絢麗、活潑充實、輕鬆快樂。這樣和老師在一起的每一分鍾便會成為共享的生命歷程,定會激起他們刻苦奮進、揚帆前行的豪情壯志。無形中老師也就成了學生最喜歡的領航者。
二、學生的情感要以真摯的愛心去影響
「愛心」是教師必備的人格內涵,是教師最基本的心理品質,是教育永恆的主題。古今中外,凡偉大的教育家,在他們的經驗之談中無不談及對學生一片真摯的愛心。
在教師的人格魅力中,「愛心」應成為教師人格中的核心內容,也是教師最基本的心理品質。教師真摯的愛心象陽光一樣照耀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就能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境界。這樣時刻籠罩在教師濃濃愛意中的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將這份愛內化為品質,並會將其傳遞給周圍的人。充滿愛意的班集體必然是溫馨而和諧的。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真誠的愛。愛是一種行動和付出,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應。教師的愛則是一種高尚的、純潔的愛,它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不求回報的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膚淺的愛,更不是為了做給領導或同事、學生而看的,必須讓學生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感覺到這種愛是純潔而真實的、是無私而處處存在的。這樣才能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感化學生的心靈,從而產生一種「感恩效應」。當學生把學習成績不好首先看作是對不起給予他們真愛的老師時,他們就會反思自己,從而熱愛學習,走近老師;這種真愛更會感染激勵他們。當然這種愛要均勻地播灑給每一位學生,這既是教師職業神聖之所在,更是教師人格魅力的最大體現。教師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學生的心理,以愛心為前提,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也只有友愛、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對待學生,教師的教育才能使學生在平和、愉悅的心態下接受,才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三、學生的習慣要靠優雅的行為去潛化
學校不應該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場所,應把它當作師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啟迪智慧靈感的、其樂融融的「磁場」,而風趣幽默正是這個「磁場」的「磁心」,它是教師人格魅力的展示。曾記得一次手工課後我進入教室,看到滿地各種顏色的紙屑很是生氣,平靜了一下情緒說:「瞧,教室被你們打扮得五彩繽紛,真漂亮呀!」聽了我的話同學們的目光都投向地面,接著我又不失時機地說:「這很難嗎?」說著就彎下身子撿紙屑,幾分鍾後地上的紙全被學生撿干凈了。教師只有將自身獨特的個性魅力不失時機地展現出來,既可使學生緊綳的神經得以放鬆,又能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教育。
優雅的言談舉止是一個人氣質美的表現,也可以說是內在美的外化,作為教師應在這方面努力嚴格要求和完善自己,因為「身教甚於言傳」。魏巍在《我的老師》中寫道:「像這樣的教師,我們怎麼會不喜歡她,怎麼會不願意和她親近呢?我們見了她不由得就圍上去。即使她寫字的時候,我們也默默地看她,連她握鉛筆的姿勢都急於模仿。」②學生們連老師握鉛筆的姿勢都「急於模仿」,這表現出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教師以身作則,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既是學業上的導師,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個人成長中的益友。
其實教師優雅的行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靈的外化。一個著裝大方優雅、言談風趣、表情豐富、舉止得體的教師往往給學生「美」的享受,很自然地接受教師的行為習慣,從而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四、學生的情操要以高尚的品質去陶冶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③「傳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教會學生做人」,這就需要教師「身正為范」。教師的高尚品質會對學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一般人的交往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效,何況教師還是在特定的場所、特定的時間「傳道」呢!
教師應該是為人師表的,在孩子的眼裡,老師是一切美好的化身,是仿效的榜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固有的依附性和向師性,決定了教師首先要在儀表、作風及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學生的表率。讓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教師大公無私、誠實守信、和藹謙遜、勤奮敬業、團結協作等品質,在學生與教師的交往接觸中,會受到感染和啟示。「溫、良、恭、儉、讓」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辯證地看也不失為傳統美德。教師身上若具有這些品質,對學生和諧地與人相處的影響極大。尤其是當今獨生子女社會,在一個班集體中,大多數學生個性都特別突出,而這種突出的個性,多是自我意識太強、專橫獨斷的表現,需要教師以成熟的道德品質去平和、去中和、去協調、去感染。這種影響產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會讓學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價值判斷。
我們崇拜偉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在他們所從事的領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我們心靈受到威懾。當然,教師的人格魅力還在於對教育事業的不懈努力和執著追求,以及豐富的想像、縝密的思維、豁達的胸襟等方面價值品質的鍛煉和培養。相信一位能充分發揮人格魅力的教師,定會在每個學生心中播下誠實、正直、善良的種子,定會用自身良好的品格、睿智去點亮每個學生智慧的火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用最燦爛的微笑迎接每一天初升的太陽,並最終成為一顆顆璀燦耀眼的星星,這樣的老師也必定會成為他們心目中最喜歡的老師。
❹ 教師人格特徵對小學生成長的影響
摘要: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能產生各種影響,概括的說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學生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影響學生樂觀情緒的建立;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關鍵字:教師 心理健康 影響學生
教師的心理健康作為教師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因此,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產生的各種影響,對於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不斷進步,不斷創造;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特點富有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剖析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創設課堂氣氛。教師的這種對教學投入的積極情感,可以促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學習心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師也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愛,在教學中他們願意學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與環境互動,努力去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並有所創新,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有研究表明,學生喜歡某位教師,一般都會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而學習效果也相對較好。小學生的厭惡學習、恐懼學校,有些情況下與教師有關。有的教師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使用過激的語言,對成績差的學生冷淡,處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必然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成你去101學習輔導答疑網問問,最近一個月正在搞活動,贈送金幣免費解答,那裡都是老師在線解答疑難問題滴!
❺ 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有什麼影響
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有什麼影響?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下面為大家帶來了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有什麼影響?歡迎大家參考!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育人的內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要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首先擁有健康的心態,因為心理不健康的教師會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學生。在全社會已普遍關注和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不妨來關注一下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談談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影響。
一、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在試圖傳播和接受某種價值觀念。對學生來講,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被教師在人際關系、工作態度、教學風格等方面的榜樣作用所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有些教師雖然沒有時刻把扮演道德榜樣作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為價值觀內含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決不可能避免教師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一些不良風潮,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下,一方面是要求教師這個職業的清廉與聖潔,一方面窗外卻變換著撲朔迷離的現代風景,面對著各種的誘惑,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有足夠的自信,有明確的目的;做人誠信,與人為善;才能重視並熱愛自己所從事的這一職業,才能重視每一個學生;才能一貫認真備課、准時上課,經常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能提高自己。這些表現最終會通過教師的言語和行為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二、影響學生的求知效果
心理健全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始終保持熱情、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不斷進步,不斷創造;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特點富有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剖析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創設課堂氣氛。教師的這種對教學投入的積極情感,可以促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學習心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師也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愛,在教學中他們願意學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與環境互動,努力去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並有所創新,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比較普通的現象,學生喜歡某位教師,一般都會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而學習效果也相對較好。中小學生的厭惡學習、恐懼學校,有些情況與教師有關。有的教師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使用過激的語言,對成績差的學生冷淡,處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必然影響學生的求知效果。
三、影響學生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由於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學校所處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其中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否對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師生關系和諧最突出的表現是:師生之間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互相尊重,願意溝通。心理健康的教師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能做到:客觀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生,與學生相處時,信任、贊美、欣賞等正面態度多於厭惡、憎恨、歧視等反面態度;對學生以誠相待、關愛有加。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幫助教師樹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導學生健康地成長,尤其在促進學生的團結與協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師的這種為人處世的優秀品質不是靠說教灌輸給學生,而是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學生,內化積淀為學生固有的品質,使得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積極、健康、進取的精神風貌。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粗暴、沒有愛心;對學生的教育敷衍了事,無視學生的主動性。他們思想狹隘,斤斤計較,胸無大志,遇困難退縮,見榮譽就爭。面對這樣的教師,學生們也會去爭名奪利,忘記了做人的坦誠。由此可見,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影響之大。
四、影響學生健康情緒的建立
情緒對人的心理健康起著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緒能引導人積極向上,不良的情緒則會阻礙人的健康成長。學生擁有樂觀、穩定的情緒是與教師分不開的。情緒有著極強的感染性,教師情緒的好壞會通過他的言行、舉止反映出來,影響到學生的情緒。美國全國教育聯合會在一份《各級學校的健康問題報告》里專門指出:"由於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對兒童的決定性影響,就不該讓他們留在學校裡面,一個有不能自製的脾氣、嚴重的抑鬱、極度的偏見、凶惡不能容人、諷刺刻薄或習慣性謾罵的教師,其對於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猶如肺結核或其他危險傳染病對兒童身體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這說明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保持良好情緒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教師總是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能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決不遷怒於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對課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靜處理。教師的這種樂觀的情緒感染了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學生胸襟寬廣、熱愛生活、遇事不驚、處世豁達,並能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更應該有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質。因此身為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的同時,更應該主動的調適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新的發展,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摘要:
健康的心理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完成教師教書育人任務的基本條件。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應更新教育思想,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全面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適應工作需要。
關鍵詞:
教師;心理健康;學生;影響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人們逐步認識到了優化心理環境的重要性。由於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導的地位,因而教師在優化教育心理環境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教師有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否有效地優化教育教學的心理,直接關繫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成長。健康的心理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完成教師教書育人任務的基本條件。「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性格影響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們必須正確把握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准以及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一、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特別是當前正值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之新時期。這種影響尤為突出。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教師,會用自己的行為、語言、情緒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間,同學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會用飽滿的情緒,熱情的話語來鼓勵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愉快地接受教育,積極地探究問題。
我們常說:「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極大」。曾經有人指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無窮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爾有句名言:「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師有什麼樣的人格,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
學生具有「向師性」,什麼都會向教師學習,教師的一舉一動自然都逃不過學生的眼睛,教師如果具有雙重人格,不僅本身會成為道德上的偽君子,而且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學生會對道德規范產生懷疑,對教師的品行產生懷疑,使教師的教育不但無效甚至產生負效應。有時教師的「一個鏡頭」就會勝過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師的人格會影響學生的人格。
我們會看到,當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能夠做到親切地說服教育、耐心地輔導講解、仔細地批改作業、以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十分高漲,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他們能夠從教師的一招一式中、從作業批改到輔導學生時的一絲不苟中,體會到老師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望。他們的學習潛力將隨著教師的引導而發揮出來,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反之,當教師情緒不穩定,教學修養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隨便、不仔細、不規范時,就會造成學生松鬆散散,平時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而且這種不良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糾正的,這種不良的心理態勢,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教師每天每時都在接觸學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會低於身患傳染病的教師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的危害」。這就是說,教師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的情緒。有調查表明:學生的不良情緒有80%來自身邊的長者,這其中也包括教師的。有些教師有時不知不覺地把不良情緒帶進了課堂,把學生當成「出氣筒」,無緣無故地對學生發火,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有的教師有意無意地貶低學生,甚至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由此產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厭學、棄學的後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尊嚴是人類心靈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力量」。有些教師的偏心,也極大地傷害了學生,致使後進生自暴自棄或產生逆反心理與教師「對著於」,大多數中學生很少得到教師的贊許和肯定,這就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師生關系疏遠。而受到教師偏愛的好學生中也有不少人對教師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滿。
二、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心理素質的調整和完善
要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思想,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全面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適應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質與新課標的要求一致。
1.改變思維定勢
傳統的教育模式多年來已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學生的文化成績好,考上重點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數多,教育教學工作就做得好,否則就不行。
要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的需要,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的思維定勢。這除了要改變各級行政部門的評價體系以及升學模式以外,作為教師首先應從心理上適應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圍繞「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而開展。只有徹底改變原有的思維定勢,教師才能自覺地教育學生合理的安排豐富的課餘生活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工作。通過這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發展。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有這樣的心理壓力:減負了學生只貪玩不好管理、學生減負教師加負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教師受得了嗎等等。其實,我們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現象,就能悟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培養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漸放鬆。有了心理准備,減輕了心理壓力,即使是教師的負擔加重了,當教師的也能樂意去接受,工作起來也就會有輕松感。
2.完善心理品質
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活動是有個別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思維的品質上。心理品質是指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徵,如情感、意識、興趣、情緒、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心理品質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無法代替的。因為教師對「減輕學生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理解與接受取決於思維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又要求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廣闊性。另外在學生減負與素質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適應與思維品質培養等心理素質的問題。所以,教師必須在工作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思維品質。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我們每個教師都應對自己的心理品質有所認識,及時地豐富自己的思維品質,使自己的思維既具有廣闊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靈活性;既具有邏輯性,又具有敏捷性,適應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變化,及時、敏捷、靈活地確定新的工作方案,變換工作方法,並當機立斷地實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頑強的意志是教師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每個教師應把自己磨練成一個不畏艱苦,意志堅強的人,以此來感化自己的學生。
教師還要心胸博大、興趣廣泛,認真探究學生心理的興趣,用自己廣泛的興趣去調動全體學生的興趣。教師還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暢樂觀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對學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發揮積極作用。也就是發揮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個性特徵形成和發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調控情緒
教師情緒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學生對教育信息接受和反應的水平,並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師應掌握心理科學知識,加強思想修養,注意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因挫折而垂頭喪氣,也不因勝利而沾沾自喜。
當然,教師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緒自然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我們必須合理地調控自己的情緒,使其不至於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不利和影響。曾報導有一位有經驗的女教師,在其母親去世的第二天來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她首先說「對不起,我母親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請同學們原諒。」於是她得到了同學們的諒解,意外的是這一天課堂紀律特別好,教學效果也特別好。事實說明,這位女教師的處理是恰當的。
教師只有做好心理調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才能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變革中站穩腳跟,才能得到學生和社會的認可。
總之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不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的人格。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有效地優化教育教學環境,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態,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有助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林會.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探究[J].保山師專學報,2005(2).
[2]白桂香.教師實用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5.
[3]李紅軍.教師心理健康不容忽視[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4]王麗君.變革社會中農村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5(7).
【摘 要】
在農村小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會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心理健康狀況。粗暴、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會促使學生產生逆反的心理,從而對上學感到厭棄。採用合作探究等教育方式能夠對學生進行逐步的引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摒棄自己的自卑感,促進學生更好的與人交流。因此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農村教師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既分析了農村教師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的問題,也分析了農村教師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一問題。
【關鍵詞】
小學教師;教育方式;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
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分析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的內涵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狹義的心理健康的內涵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和內容是完整、協調一致的。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有三個方面,其一是指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學生的智力正常;學生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能夠通過學習接受現實的環境;能夠自主地解決學習中的部分困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二是指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夠有適中的情緒,積極地和別人進行溝通,誠心的贊賞和善意的批評。其三是指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夠正確的評價他人和自我;具有一定的自製力。
(三)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近年來,在農村小學校園暴力事件也時常被報道出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成為農村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通過相關人員的研究發現在農村小學中大部分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只有少數部分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在農村有很多「留守兒童」,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孩子一般寄養在親戚家或者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顧,由於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以及教育,以及由於爺爺奶奶的無力監管或者溺愛使得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或者學習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家庭、生活環境等因素外,還有教師的教學方式。
二、教師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
(一)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由於受傳統的教育理念的影響,農村教師注重智育,輕視德育。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所採用的教育方式一般會呈現出粗暴的特點,一般都只是採用填鴨式或者滿堂灌的教育方式,這種一言堂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的弊端,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外,還不利於增強學生的交流能力,也會使得學生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教師不關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會容易導致學生自卑、怯弱,或者造成部分的學生沖動,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現對某一所農村小學進行的關於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通過兩個多月的研究方向,五年級某班的一位同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自製力差,孤僻抑鬱。由於不習慣提問的教學方式,從來不回答老師的任何提問,一旦沒有顧及到它的情緒,他就會沖出教室在操場上閑逛。通過對他@一案例的分析發現,他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回答錯誤以後教室嚴厲的批評他,從而使得他討厭這個老師,從而產生這些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長期以往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合理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小學階段,懸念導入法、抒情導入法、勵志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都是重要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能夠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合適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設置朗讀大賽、小品演出,通過這些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另外採用興趣教學法,培養學生關於漫畫、小說等作品的興趣,學生能夠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這些興趣上,使得學生的生活更加的充實,而農村學生的課餘生活比較單調,沒有合適的載體在釋放自己的情緒,因此通過興趣教學發的使用可以積極主動的與環境互動。據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學生喜愛這位老師,這門學科的成績一般都比較好,某所學校六年級的一位女同學因為喜歡教師的教學方式,從從前的厭學、不積極回答問題,到積極的配合老師,積極的與人交流,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心理更加健康,也形成了較好的人際關系。因此教師檢查以學生為主,因材施教採用合理的教學方式,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一定的影響外,還會促進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結語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村小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教師的行為習慣、教學風格、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哪些影響,從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進行了分析,希望對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部分建議。
參考文獻:
[1]塗濤.近二十年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01).
[2]張文江.自我實現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及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啟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2).
[3]馮江平,葉存春,潘婕.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的影響及改進措施[J].學術探索.2004(02).
;❻ 關於教師性格對學生影響的論文
淺談教師個性及其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
我國著名教育家胡克英說過:「教育的最大價值在於發展個性。教育最偉大的力量也在於發展個性。」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只有個性方能影響個性的發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教師的個性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所形成的力量,是教科書、道德說教和規章制度無法取代的。那麼,教師如何以自身的個性去影響學生的個性呢?
一、教師需要適度體現一些「孩子氣」
如果把「為人師表」理解成說話、辦事一板一眼,「三思而說」「三思而行」,一切行為力求「師范」,教學風格近乎程序化的統一,那是教育的悲哀。而在我們目前這種豐富多彩且靈活運用教育教學方式的教學中,只要我們認真負責地做到自己想做且能夠做好的一切,本身就是對學生個性呵護、補充和修正的過程。我不大認同教師非得要用自己獨特的個性去影響學生,但我認同「一個不能張揚個性的老師是教不出具有靈氣的學生」。因此,我們不需要過於關注學生的個性,而是需要在自己教育和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大膽創新,不拘一格。教育本身是遺憾的藝術,只要是以真愛為基礎的、一心為學生著想的,那麼,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究竟是重分數更重要還是重能力更重要?究竟是重性格更重要還是重品質更重要?這些問題在社會現實中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根據學生現有的資質水平讓他們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識,根據學生現有的性格特徵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健康快樂,根據學生現有的能力去讓他們通過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圍繞這一系列的「最大限度」,放手去嘗試各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教育手段,即使仍有教訓和遺憾,但一定是能夠激發學生的靈氣的。這幾天我們大課間活動中的這套韻律操,就非常能夠激發學生的靈性。課堂也是一樣,在注重實效的前提下,要求新、求活、求美,完全依賴教學參考或恪守一成不變的教學風格是絕對不可取的。
二、教師應賦予學生最基本的人性修養
仁、義、禮、信、忠、孝、博愛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人性修養。當前,於丹的「論語」如此深入人心,折射出的是人性修養的缺失,也反映出人對重拾人性修養的渴望。作為小學教師,我們也許不必刻意地去大力發展學生的個性,但我們必須讓孩子們逐步形成人性的基本修養。和學習文化知識一樣,個性的發展同樣需要基礎,我們就是「基礎設施」的建造者!我們要求學生背三字經,組織「經典誦讀」比賽,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理、知禮。這一點在我們小學階段尤其重要。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時候學生接受的各種對品質、秉性方面的教育極有可能影響他們的一生。死記硬背的「經典」如果能在我們教師具體的引導和示範中得到詮釋,相信會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學生個性發展應該是教育教學的「衍生物」
記得當教育專家提出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的時候,我們曾看到過語文課堂上出現了碩大的南瓜、冬瓜,成堆的茄子和白菜。在洋思經驗開始被推廣的時候,我們看到課堂上教師無所為、學生學習過程失控的現象。因此,當教師個性化和學生個性發展被關注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冷靜地攝取其觀點的精髓,堅定地保持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兒、書卷氣和墨寶香;堅定地開發學生數學的理性思維、邏輯推理及空間想像的能力;堅定地以音、美、體課堂中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去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至於個性發展,應該是仔細、優質的教育教學過程的「衍生物」,是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態度,不經歷豐富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形成具有魅力的獨特個性的。
願我們保持並不斷美化自己的個性,寬容理解那些從基本人性修養中發展起來的各種獨特個性,讓我們的學生富有靈性,也讓我們自己充滿活力!
轉(新課程·教研版 2011年1期,作者:吳芝芳)
❼ 教師職業良心對學生心理影響的研究
教師心理問題對學生教育的影響、教師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影響或教育手段,這種影響在塑造學生的靈魂中是其它影響所難以比擬的,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也代替不了的。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會對學生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
1、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可能直接影響學生樂觀情緒、健全人格的建立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角色接觸的廣泛性和長遠性的影響。如果教師時常帶著情緒工作,把來自家庭、社會、同事、領導的不滿轉嫁到學生身上,使學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與學生交往中表現出過於情緒化,對學生的批評教育摻雜個人的喜好,對學生進行諷刺、人格侮辱、習慣性謾罵,等等,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所謂「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深刻而長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師的人格形象是學生做人的榜樣,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決定了學生在很多時候無法獨立地辨別是非,只會直觀地模仿,簡單地看待問題。教師對待工作、對待學生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整個社會的看法。
2、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不斷進步,不斷創造;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
社會性發展特點富有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剖析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創設課堂氣氛。教師的這種對教學投入的積極情感,可以促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學習心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厭惡學習,有些情況下與教師有關。有的教師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使用過激的語言,對成績差的學生冷淡,處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必然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如何改善教師心理問題
如何調適教師心理,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是重中之重。接下來將從三個方面探討積極的減少、克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1、從教師自身角度
教師自己應要注重自我意識的培養和協調,克服影響進取型人格培養的心理負效應。要培養群體歸屬的自我意識,樹立學校群體職業信念。明確社會賦予教師的權利和義務的自我意識,形成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增強行為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明確自已的職責。加強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有意識地、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善於自我調整,注重學習心理理論,以理論指導,促使自己做情緒的主人,在調節、控制情緒上下功夫,保持積極進取的樂觀心境。
2、從學校的角度
學校環境是教師最經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與生活場所,教師的教育活動主要是在學校中進行的,學校環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師行為受挫。學校作為教師的直接領導者,要多關心下屬,充分地信任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關心教師的疾苦。學校領導還要致力於優化校園人際關系,營造一個融洽、和諧的工作環境。
3、從社會的角度
要考慮到教師首先是平凡人,和其他人一樣,有人的所有本性和需求。全社會都要為教師營造一個支持教師職業威望的社會心理氛圍,創造一個融洽、溫馨、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減輕他們過重的工作與心理負荷,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教師的心理健康更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如果全社會都來關心與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那麼建設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將大有希望。
❽ 教師如何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教師想要做到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專業知識要扎實。課堂是展示自我的最佳時間和場地,因此作為一名老師,在課堂上要用專業的知識去影響學生。
第二,道德修養要高尚。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學生具有向師性,老師道德高尚,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因此,教師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才能影響學生。
❾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有哪些方面
一、影響學生對待老師和學校的態度。在學校這一特定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對老師都有一定程度的向師性,就知識的掌握而言,學生對老師甚至懷有崇拜心理。教師言行是其個人修養、人格魅力的具體體現,教師若能將涵養、學識通過言行傳達給學生,學生會對其產生尊敬、敬仰之情。
二、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於學生心理的不成熟,當他們面對外界的諸多干擾時,無法真正做到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當面對老師、同學帶來的各種困擾時,他們無法冷靜處理,當負面情緒一直伴隨他們,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狀態。
三、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持續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與積極的社會功能。
四、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伴隨人的一生,好的習慣對自己、他人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每天都要與任課老師接觸,會有意無意地模仿教師的行為習慣,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五、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哲學家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件事是最震撼人心的,一件是天上的星空,還有就是我們心裡高尚的道德標准。」一個人,若沒有高尚的品德,即使才華橫溢,也無法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