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結構化設計是一種面向什麼的設計方法
1,結構化設計是一種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
2,結構化設計是數據模型和過程模型的結合。在設計過程中,它從整個程序的結構出發,利用模塊結構圖表述程序模塊之間的關系。
3,結構化設計的步驟如下:
(1)評審和細化數據流圖;
(2)確定數據流圖的類型;
(3)把數據流圖映射到軟體模塊結構,設計出模塊結構的上層;
(4)基於數據流圖逐步分解高層模塊,設計中下層模塊;
(5)對模塊結構進行優化,得到更為合理的軟體結構;
(6)描述模塊介面。
『貳』 什麼是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
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 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 1. 自頂向下 2. 逐步細化 3. 模塊化設計 4. 結構化編碼 結構化程序設計由迪克斯特拉(E.W.dijkstra)在1969年提出,是以模塊化設計為中心,將待開發的軟體系統劃分為若干個相互獨立的模塊,這樣使完成每一個模塊的工作變單純而明確,為設計一些較大的軟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模塊相互獨立,因此在設計其中一個模塊時,不會受到其它模塊的牽連,因而可將原來較為復雜的問題化簡為一系列簡單模塊的設計。模塊的獨立性還為擴充已有的系統、建立新系統帶來了不少的方便,因為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模塊作積木式的擴展。 按照結構化程序設計的觀點,任何演算法功能都可以通過由程序模塊組成的三種基本程序結構的組合: 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和循環結構來實現。 結構化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是採用"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設計方法和"單入口單出口"的控制結構。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設計方法從問題本身開始,經過逐步細化,將解決問題的步驟分解為由基本程序結構模塊組成的結構化程序框圖;"單入口單出口"的思想認為一個復雜的程序,如果它僅是由順序、選擇和循環三種基本程序結構通過組合、嵌套構成,那麼這個新構造的程序一定是一個單入口單出口的程序。據此就很容易編寫出結構良好、易於調試的程序來。
記得採納啊
『叄』 什麼是結構主義設計
(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你應該說的是「解構主義設計」吧。)
解構主義是從結構主義演化而來最終目的是給人們提供人們思維活動的手段。
一種重要的現代設計風格,是後現代時期的設計師在對設計形式及其理論進行探索時所創造的,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建築設計界。其理論以德里達在60年代創立的解構主義哲學為基礎。
解構主義設計師對現代主義設計的單調形式和後現代主義歷史風格的過分裝飾化、商業化的形式皆不滿意;他們對現代主義設計強調表現統一整體性和構成主義設計強調表現有序的結構感均持否定態度,認為設計應充分表現作品的局部特徵,作品的真正完整性應寓於各部件的獨立顯現之中。其建築在整體外觀、立面牆壁、室內設計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體空間的明顯分離的效果及其獨立特徵。建築與室內的整體形式,多表現73不規則幾何形狀的拼合,或者造成視覺上的復雜、豐富感,或者僅僅造成凌亂感。
『肆』 管理學組織結構設計的原則及方法是什麼
一、組織結構設計原則
(一〕 組織結構設計的步驟
組織結構設計的任務是:要求能簡單而明確地指出各崗位的工作內容、職責與權力、以及與組織中其他部門和崗位的關系,要求明確擔任該崗位工作者所必需具備的基本素質、技術知識、工作經驗、處理問題的能力等條件。因此,組織結構設計的步驟一般可以分為四步:
1.崗位的形成。通過對組織目標的分析,明確組織任務,並且通過對任務的分解和綜合,形成為完成任務所需的最小的組織單位,即崗位。明確每個崗位的任務范圍、崗位承擔者的責職權利以及應具備的素質要求等。所以,設計一個全新的組織結構需要從下而上進行。
2.部門劃分。根據各個崗位所從事的工作內容的性質以及崗位務間的相互關系,依照一定的原則,可以將各個崗位組合成被稱為"部門"的管理單位。組織活動的特點、環境和條件不同,劃分部門所依據的標准也是不一樣的。對同一組織來說,在不同時期的背景中,劃分部門的標准也可能會不斷調整。
3.機構設計和組織形式。每個組織都需要一個組織結構,它是在崗位形成和部門設計的基礎上,根據組織內外能夠獲取的人力資源,對初步設計的部門和崗位進行調整,並平衡各部門、各崗位的工作量,以使組織機構合理。一個組織的結構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清楚地加以表達,這些組織形式可以按模式進行選擇。
4,文件。文件是採用合適的表達方法對機構組織所作的書面表達。主要類型有:組織機構圖、崗位責任書、崗位人員分配圖和顯示崗位和部門在完成總任務方面所佔份額的職能圖。
(二〕組織設計的原則
組織所處的環境,採用的技術、制定的戰略、發展的規模不同,
所需的職務和部門及其相互關系也不同,但任何組織在進行機構和結構的設計時,都需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則。組織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1.系統整體原則
系統整體原則是組織的本質決定的。組織作為一個開放系統,隨著科學技術和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與外界聯系越來越廣泛頻繁。因此要按系統開放原則,深入研究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資源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等對企業的影響,設計出開放型的組織系統,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有組織的集體之所以比個人力量大,就在於個體經過相互聯系而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因此,運用系統原理來研究要素之間的聯系,確保組織整體目標實現,是組織設計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結構完整。組織如同一部機器,只有結構完整才能產生必要的功能。
(2)要素齊全。管理組織沒有要素或要素不全不能構成系統,但並不是越多越好。組織系統一般包括以下要素:①人員。這是首要的起主導作用的要素。②崗位和職務。即明確系統中每一個人所處的位置以及相應的職務,形成不同層次的職務結構。③權力和責任。即規定每一崗位和職務所擁有的權力和承擔的責任,以達到指揮、協調和控制的目的。防止由於機構重疊、職責不明和副職過多而降低管理效能。④信息。組織系統內的聯系主要靠信息聯系,能否保持信息暢通無阻是組織設計時應考慮的重要因素。以上這些要素,彼此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組織設計時要統籌考慮,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
(3)確保目標。目標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按目標要求進行組織設計,即根據目標建立或調整組織結構,按各部門各崗位職務的職能要求確定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及其應具備的素質,然後連選符合前述要求的人員。這樣就把企業目標與每一個職工聯成整體網路,能較好地防上因人設事、人浮於事和不稱職現象。上述過程還說明,滿足目標需求的人員數量是一個變數,它與工作量大小和人員素質有關,同樣的工作量,素質提高了,人員應及時精減;反之則需增加。
2.統一指揮原則
統一指揮原則是組織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它雖然源於軍事組織,但對現代管理組織也有普遍指導意義。統一指揮原則是建立在明確的權力系統上的。權力系統依靠上下級之間的聯系所形成的指揮鏈而形成。指揮鏈即指令信息和信息反饋的傳遞通道。為確保統一指揮,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指揮鏈不能中斷。管理組織的指揮鏈如同人的血液循環系統,靠它來統一全體人員的思想和行動,為實現共同的管理目標而努力。中斷了指揮鏈,就會造成指令無法貫徹,信息無法反饋,整個組織陷於癱瘓無政府狀態。
(2)切忌多頭領導。組織設計時必須考慮總體協調,以保證統一指揮,即命令的統一性與有效性。多頭領導必然政出多門,容易出現矛盾,使下級疲於應付甚至無所適從,嚴重影響工作效率。
(3)不能越級指揮。為了保證指揮鏈的完整,在通常情況下,上級對下級的指揮應逐級進行。組織設計時,要明確各層機構不同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各級做各級該做的事,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組織效應。越級指揮的後果必然是:一方面浪費了領導者的時間與精力,另一方面又會挫傷下屬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當然,也應當明確:上級對下級不越級指揮,但可以越級檢查工作;下級對上級,不越級請示,但可以越級反映情況。
3.權責對應原則
權責對應原則也是組織管理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原則。但實際上在組織中,權責分離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如有權無責、有責無權。權大責小、責大權小等。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證明,權責不對應對管理組織的效能損害極大。有權無責(或權大責小)容易產生瞎指揮、濫用權力的官僚主義;有責無權(或責大權小)會嚴重挫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兩者都會使組織失去活力。權責對應主要靠科學的組織設計,要深入研究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崗位職務和相應的組織法規體系。在組織運行過程中,要解決好授權問題,在布置任務時,應當把責任權力以及上面能提供的條件一並說清,防止責權分離而破壞系統的效能。
4.有效管理幅度原則
組織設計時必須著重考慮組織運行中的有效性,即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的問題。管理層次是指管理系統劃分為多少等級。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級主管人員直接管理的下級人數。管理層次決定組織的縱向結構,管理幅度則體現了組織的橫向結構。顯然,兩者呈反比關系。管理幅度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影響因素很多,彈性很大。它與主管者個人的性格氣質、學識才能、體質精力、管理作風、授權程度以及被管理者的素質密切相關。此外,還與職能難易程度、工作地點遠近、工作相似程度,以及新技術應用情況等客觀因素有關。因而,管理幅度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管理組織按其層次和幅度的關系,可分為管理層次多,幅度小的高型結構和管理層次少,幅度大的扁平結構,這兩種結構各有利弊。高型結構,其優點是管理嚴密,分工明確,上下級容易協調;其缺點是層次一多,管理費用增加,信息溝通時間延長,不利於發揮下屬人員的創造性。扁平結構則相反,由於層次少幅度大,其優點是管理費用較低,信息交流速度快,有利於發揮下級的主動性;其缺點為難以嚴密監督下級工作和上下級、同級協調工作量增多。在決定採用哪種結構時,應分析以下因素:
(1)工作任務的相似程度:工作任務越相似,管理幅度越可能加大,即宜採用扁平結構,減少管理層次。反之,則宜採用高型結構。
(2)工作地點遠近:管理系統各工作地點較接近,可以加大管理幅度,採用扁平結構。反之,則採用高型結構。
(3)下屬人員水平:人員整體素質較差,思想水平較低,工作缺乏經驗,應縮小管理幅度,加強對下屬的直接指導,採用高型結構。若下屬工作自覺性高,能力強,可採用扁平結構。
(4)工作任務需要協調的程度:管理系統各部門的協調難度大,應減少管理幅度,採用高型結構。反之,則可用扁平結構。
(5〕信息溝通:信息溝通良好宜採用扁平結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大大減少管理層次。
5、因事設職與因人設職相結合的原則
組織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是使目標活動的每項內容都落實到具體的崗位和部門,即"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因此,組織設計中,邏輯性地要求首先考慮工作的特點和需要,要求因事設職,因職用人,而非相反。但這並不意味著組織設計中可以忽視人的因素,忽視人的特點和人的能力。組織設計過程中必須重視人的因素,這是多方面的要求:
(1〕組織設計往往並不是為全新的、迄今為止還不存在的組織設計職務和機構。在那種情況下,我們也許可以不考慮人的特點。但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遇到的實際上是組織的再設計問題。隨著環境、任務等某個或某些影響因素的變化,重新設計或調整組織的機構與結構,這時就不能不考慮到現有組織中現有成員的特點,組織設計的目的就不僅是要保證"事事有人做",而且要保證"有能力的人有機會去做他們真正勝任的工作"。
(2〕組織中各部門各崗位的工作最終是要人去完成的,即使是一個全新的組織,也並不總是能在社會上招聘到每個職務所需的理想人員的。如同產品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到產品本身的結構合理,還要考慮到所能運用的材料的質地、性能和強度的限制一樣,組織機構和結構的設計,也不能不考慮到組織內外現有人力資源的特點。
〔3〕任何組織,首先是人的集合,而不是事和物的集合。人之所以參加組織,不僅有滿足某種客觀需要的要求,而且希望通過工作來提高能力、展現才華、實現自我的價值。現代社會中的任何組織,通過其活動向社會提供的不僅是某種特定的產品或服務,而且是具有一定素質的人。可以說,向社會培養各種合格有用的人才是所有社會組織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為此,組織的設計也必須有利於人的能力的提高,必須有利於人的發展,必須考慮到人的因素。
組織架構設計的原則:
1、管理明確原則。避免多頭指揮和無人負責現象;
2、職責權對等原則。
3、有效管理幅度原則。即管理人員的直接下級人數應在一定范圍內。
4、靈活性原則。即能夠對外部環境變化作出適應的調整和變化。
5、客戶導向原則。應保證組織運行有利於為客戶創造價值。
6、執行和監督分設原則。
7、專業分工和協作的原則。即兼顧專業效率和組織目標統一性。
8、精幹、高效原則。在保證任務完成的前提下,做到機構精幹、人員精簡
『伍』 體育館等空曠建築結構的設計方法研究
關鍵字:空曠建築;結構設計;體育館本
本文討論屋蓋為鋼網架或桁架,下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的體育館等空曠建築結構的設計方法,可供結構設計人員參考。此類結構特點是,體型復雜,大跨度,樓面面積較小,大開洞,屋蓋一般為網架或桁架大跨度鋼屋蓋,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或框架剪力牆體系。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築行業及經濟的迅速發展,像體育館等空曠建築越來越多,而針對空曠建築,規范對其規定的內容不是很多,這就給經驗尚未豐富的結構設計人員在初次接觸此類結構時,會造成一時的找不到設計思路,不知道該控制哪些參數,不知道該注意什麼,不知道需要加強什麼,概念設計又包括哪些方面等問題。在本文中,本人結合剛做完的一個實際工程對這類建築結構設計的方法進行討論,總結此類建築的一般設計方法、設計步驟,給結構設計人員在設計此類建築時以參考,明確設計思路。本文的實例工程為:某市職業中專學校體育館。
1工程概況
本工程所在地的場地抗震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0.2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級,場地類別為II。此體育館建築高度為21.77m,中間為比賽運動場地,四周為看台及局部辦公室,看台為2層,局部辦公室為4層,屋蓋採用鋼網架結構,下部結構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育館剖面示意圖見圖1。
2概念設計
此類建築結構應注重概念設計,從整體的角度來確定建築結構的總體布置,以保證結構具有良好抗震性能。此類建築概念設計的內容包括:選擇對抗震抗風有利的結構方案和布置、結構整體是增加剛度還是減小剛度、釋放溫度應力還是硬抗溫度應力、盡可能多地使構件處於軸向受力狀態而充分發揮材料強度、盡可能多地使構件處於受拉狀態而避免穩定性問題、結構傳力路徑的選擇等[1]。本工程工程的結構概念設計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2.1加強網架支座下的鋼筋混凝土柱
(1)加大柱的截面尺寸,截面不能限製得太小,應比計算需要的適當放大。本工程採用直徑為900mm、1000mm的圓形截面柱,計算出的軸壓比最大為0.40。(2)將此柱的抗震等級提高一級。(3)比計算結果適當放大柱的縱筋。(4)柱的箍筋採用全長加密,以提高柱的延性。
2.2對薄弱部分採取加強措施
(1)對於柱頂的環梁,應加大其截面,使其有足夠的剛度,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對於本工程,頂部的環梁截面400mm×900mm。且在配筋時,環梁的縱筋應有較多的拉通筋,以承受拉力。(2)對四周的局部樓板,當板寬度較小時應加強板厚及配筋。對於本工程在四層處的天橋,其寬度只有1.7m,故本設計對天橋板進行了加強設計,板厚採用150mm厚,配筋為雙層雙向拉通設置。
3設計方法
(1)鋼屋蓋採用鋼結構設計軟體進行建模分析。(2)下部鋼筋混凝土結構採用PKPM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應模塊進行建模分析,並將鋼屋蓋在支點處的內力在柱的節點處以節點內力輸入,參與計算。且分析時對於整體指標的控制及配筋計算應分別建立模型進行分別計算,兩個模型在建模分析時的主要注意點如下:①整體指標計算模型:網架屋蓋用鋼梁輸入,柱上端設置成鉸接,板厚可設50mm(主要是考慮網架屋蓋的自重及剛度),考慮剛性樓板假定計算整體指標:位移、位移比、周期、周期比;②配筋計算模型:網架屋蓋按空洞輸入,將支座反力按節點內力輸入在柱頂,柱上端設置成鉸接。又因網架屋蓋有風浮力及豎向地震作用,所以提供過來的支座反力是一個從最大正值到最小負值的一個范圍,而X向及Y向力取最大值/1.2按整個平面同一個方向輸入即若輸正值則全部輸正值,若輸負值則全部輸負值,故按以下兩種工況模型分別計算:a.體育館Nmax工況模型:根據網架提供的支座反力,取RZ為負最大值(即向下的壓力最大值);同時考慮樑上的牆體荷載。此模型用於:計算梁配筋;計算柱在壓力工況下的配筋;計算在壓力工況下的柱底內力;b.體育館Nmin工況模型:根據網架提供的支座反力,取RZ為正最大值(即向上的拉力最大值);同時取消樑上的牆體荷載(此時樑上牆荷屬於有利荷載)。此模型用於:計算柱在拉力工況下的配筋;計算在拉力工況下的柱底內力[2]。
4結構布置
結構布置的原則同一般建築結構一樣,基本要求如下:(1)結構布置宜規則、對稱,受力明確,傳力合理、途徑不間斷,並應具有良好的整體性,不應採用嚴重不規則的結構布置。(2)盡可能設置多道抗震防線。當建築允許設計剪力牆時,宜設計剪力牆,將下部結構設計成框架剪力牆結構體系。
5控制指標
鋼筋混凝土結構指標控制:(1)控制結構的質量比、剛度比、層間受剪承載力、剪重比、位移角。(2)因此類結構為空曠、開口結構,不具有明顯的「層」概念,所以對於位移比、周期比的計算結果僅作為參考,且盡量滿足規范要求。(3)應控制軸壓比、配筋率、配箍率、剪壓比等各項指標滿足規范要求。
6考慮溫度作用
對於體育場館等類型的建築往往為超長結構,溫度作用效應不可忽視,應採用措施減少溫度應力對結構的影響,可通過設置適宜的後澆帶、加大梁板通長筋的配筋率、採用低水化熱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級配良好的碎石骨料配製混凝土、低溫合攏、加強混凝土養護、採用高效減水劑降低水泥用量、配置適當的構造鋼筋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地減小施工階段溫度應力以及混凝土收縮的影響。
7結束語
總而言之,體育館類建築為空曠、開口結構,體型復雜,應注重概念設計,且在設計的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積累經驗,使此類結構的設計合理、安全、經濟、適用。本文根據體育場館結構的設計經驗,介紹體育場館類結構的設計過程和方法,為此類結構設計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陸』 什麼是結構化設計方法
結構化設計方法給出一組幫助設計人員在模塊層次上區分設計質量的原理與技術。它把系統作為一系列數據流的轉換,輸入數據被轉換為期望的輸出值,通過模塊化來完成自頂而下實現的文檔化,並作為一種評價標准在軟體設計中起指導性作用,通常與結構化分析方法銜接起來使用,以數據流圖為基礎得到軟體的模塊結構。
『柒』 框架結構設計方法研究有哪幾種
建築結構設計建築結構包括上部結構設計和基礎設計。
上部結構設計主要內容及步驟:
根據建築設計來確定結構體系、確定結構主要材料;
結構平面布置;
初步選用材料類型、強度等級等,根據經驗初步確定構件的截面尺寸;
結構荷載計算及各種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內力分析;
荷載效應組合;
構件的截面設計。此外還包括某些必要構造措施。需要依據結構專業相關規范、圖集等。上部結構設計:主要分為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砌體結構。
基礎設計:
1、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上部結構類型及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效應和當地的施工技術水平及材料供應情況確定基礎的形式,材料強度等級,一般有淺基礎(如: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等)和深基礎(如:樁基)。
2、基礎底面積的確定及地基承載力驗算。
3、基礎內力計算及配筋計算。
4、考慮必要的構造措施。結構設計的成果體現在繪制的結構施工圖上,該圖紙是結構工程師的語言,是直接面對施工現場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應該按照一定的規范繪制。
『捌』 什麼是結構化設計方法
結構化設計方法給出一組幫助設計人員在模塊層次上區分設計質量的原理與技術。它通常與結構化分析方法銜接起來使用,以數據流圖為基礎得到軟體的模塊結構。SD方法尤其適用於變換型結構和事務型結構的目標系統。在設計過程中,它從整個程序的結構出發,利用模塊結構圖表述程序模塊之間的關系。結構化設計的步驟如下:①評審和細化數據流圖;②確定數據流圖的類型;③把數據流圖映射到軟體模塊結構,設計出模塊結構的上層;④基於數據流圖逐步分解高層模塊,設計中下層模塊;⑤對模塊結構進行優化,得到更為合理的軟體結構;⑥描述模塊介面。 結構化設計方法的設計原則 使每個模塊執行一個功能(堅持功能性內聚) 每個模塊用過程語句(或函數方式等)調用其他模塊 模塊間傳送的參數作數據用 模塊間共用的信息(如參數等)盡量少
編輯本段一、軟體設計過程及原則
◆ 軟體需求:解決「做什麼」。 ◆ 軟體設計:解決「怎麼做」。 ◆ 軟體設計的任務:從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出發,形成軟體的具體設計方案。(根據需求分析階段確定的功能確定模塊及每個模塊演算法和編寫具體的代碼) 1、軟體設計內容 (1)軟體設計定義 軟體設計是把軟體需求(定義階段)轉換為軟體的具體設計方案,即劃分模塊結構的過程,是軟體開發階段最重要的步驟。 (2)軟體設計劃分 劃分 名稱
按工程管理角度 概要設計
詳細設計
按技術觀點劃分 結構設計
數據設計
介面設計
過程設計
一般過程:是一個迭代過程,先進行高層次結構設計;再進行低層次過程設計;穿插數據設計和介面設計。 (3)軟體設計過程 2、軟體設計原則 為了開發出高質量低成本的軟體,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循下列軟體工程原則: (1)抽象(abstraction) 抽取事物最基本的特性和行為,忽略非基本的細節。採用分層次抽象的辦法可以控制軟體開發過程的復雜性,有利於軟體的可理解性和開發過程的管理。 (2)信息隱藏(informationhiding) 信息隱蔽:採用封裝技術,將程序模塊的實現細節(過程或數據)隱藏起來,對於不需要這些信息的其它模塊來說是不能訪問的,使模塊介面盡量簡單。 按照信息隱藏的原則,系統中的模塊應設計成「黑箱」,模塊外部只能使用模塊介面說明中給出的信息,如操作、數據類型等等。 (3)模塊化(molarity) 使程序有許多個邏輯上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模塊(mole)是程序中邏輯上相對獨立的單元;模塊的大小要適中;高內聚、低耦合。 (4)一致性(consistency) 整個軟體系統(包括文檔和程序)的各個模塊均應使用一致的概念、符號和術語;程序內部介面應保持一致;軟體與硬體介面應保持一致;系統規格說明與系統行為應保持一致;實現一致性需要良好的軟體設計工具(如數據字典、資料庫、文檔自動生成與一致性檢查工具等等)、設計方法和編碼風格的支持。
編輯本段二、結構化設計方法
1、軟體設計的方法 開發階段設計軟體時所使用的方法。注意區別:結構化分析方法是定義階段需求分析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2、軟體設計的方法的種類 結構化設計方法、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 3、結構化設計方法(SD-- Structured Design) 結構化設計方法是基於模塊化、自頂向下細化、結構化程序設計等程序設計技術基礎發展起來的。 基本思想:將軟體設計成由相對獨立且具有單一功能的模塊組成的結構,分為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兩個階段。 ◆ 結構化設計過程的概要設計階段的描述工具是:結構圖(SC- Structure Chart )。 (1)概要設計也稱為結構設計或總體設計,主要任務是把系統的功能需求分配給軟體結構,形成軟體的模塊結構圖。 (2)概要設計的基本任務。設計軟體系統結構:劃分功能模塊,確定模塊間調用關系;數據結構及資料庫設計:實現需求定義和規格說明過程中提出的數據對象的邏輯表示;編寫概要設計文檔: 包括概要設計說明書、資料庫設計說明書,集成測試計劃等;概要設計文檔評審:對設計方案是否完整實現需求分析中規定的功能、性能的要求,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等進行評審。 (3)結構化設計的目的與任務。結構化設計的目的:使程序的結構盡可能反映要解決的問題的結構。結構化設計的任務:把需求分析得到的數據流圖DFD等變換為系統結構圖(SC)。 4、概要設計工具——結構圖(SC: Structure Chart ) (1)作用 軟體結構概要設計階段的工具。反映系統的功能實現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聯系與通信,即反映了系統的總體結構。 ◆ 注意:數據流DFD是軟體生命周期的定義階段中的需求分析方法中結構化分析方法的一種,此外還有數據字典(DD)、判定樹和判定表,而SC是開發階段中概要設計使用的方法。 (2)結構圖基本組成成分:模塊、數據和調用 (3)結構圖基本圖符 (4)結構圖的基本術語 ◆ 深度:模塊結構的層次數(控制的層數)。 ◆ 寬度:同一層模塊的最大模塊數。 ◆ 扇出:一個模塊直接調用的其他模塊數目。 ◆ 扇入:調用一個給定模塊的模塊個數。(被調用的次數) 好的軟體結構應該是頂層扇出比較多,中層扇出較少,底層扇入多。 5、概要設計任務的實現--數據流圖到結構圖的變換 在軟體工程的需求分析階段,信息流是一個關鍵考慮,通常用數據流圖描繪信息在系統中加工和流動的情況,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把信息流映射成軟體結構,信息流的類型決定了映射的方法。典型的信息流類型:變換型和事務型。 (1)典型的信息流類型:變換型和事務型 ① 變換型 信息沿輸入通路進入系統,同時由外部形式變換成內部形式,進入系統的信息通過變換中心,經加工處理以後再沿輸出通路變換成外部形式離開軟體系統,當數據流具有這些特徵時,這種信息流就叫變換流。 ② 事務型 數據沿輸入通路到達一個處理T,這個處理根據輸入數據的類型在若干個動作序列中選出一個來執行,當數據流圖具有這些特徵時,這種信息流稱為變換流。 6、詳細設計及工具 (1)詳細設計的目的 為軟體結構圖(SC)中的每 一個模塊確定採用的演算法,模塊內數據結構,用某種選定的表達工具(如N-S圖等)給出清晰的描述。 (2)詳細設計的設計工具種類 ◆ 圖形工具:程序流程圖(PFD)、N-S圖,問題分析圖(PAD圖)。 ◆ 表格工具:類似於判定表。 ◆ 語言工具:過程設計語言(PDL)。 ①程序流程圖(PFD: Program Flow Diagram)) ◆ 流程圖:是用一些圖框表示各種操作,直觀形象,易於理解。 ◆ 特點:直觀、清晰、易於掌握。 ② 盒圖(N-S圖) 為避免流程圖在描述程序邏輯時的隨意性與靈活性,1973提出用方框代替傳統的程序流程圖,通常也把這種圖稱為N-S圖,有5種的控制結構。 ◆ 盒圖具有以下特點:過程的作用域明確;盒圖沒有箭頭,不能隨意轉移控制;容易表示嵌套關系和層次關系;強烈的結構化特徵。 ③問題分析圖(PAD:Problem Analysis Diagram) 是繼流程圖和方框圖之後,又一種描述詳細設計的工具,有5種結構。 ④ 過程設計語言(PDL) 過程設計語言(PDL)也稱結構化的英語或偽碼語言,它是一種混合語言,採用英語的詞彙和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的語法,它描述處理過程怎麼做,類似編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