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危機怎麼應對
經濟危機的應對方法如下:
1、保證現金流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企業倒閉的根本原因就是現金流斷裂。反過來說,即使是資不抵債,只要有現金流量,企業一樣可以生存。
經濟危機的簡介
經濟危機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② 跪求1957年經濟危機的分析——根本原因、導火索、發展歷程、具體解決方案
二戰後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1957年-1958年)
二戰決定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地圖。戰爭期間,美國非但沒有遭到戰爭的直接破壞,其生產能力反而有了巨大增長。從1939年到1942年,美國工業生產即增加近一倍,1945年又比1940年增加116%。1948年,美國工業生產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54.6%,出口貿易佔23.9%,還集中了世界3/4的黃金。不僅如此,美國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十分明顯。1950年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為英國的3倍,西德的4倍,是日本的更多倍。美國製成品的生產為西德的6倍,為日本的30倍。美國煤礦的生產率比英國、西德高3-4倍,是法國的7倍。因此,戰爭剛結束時,美國的政策是利用美國統治的全部優勢,為美國資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國開放市場,接受價廉物美的美國貨,摧毀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的經濟,奪取這些國家對殖民地的統治和影響,從而實現美國獨霸西方世界的美夢。為達此目的,美國對盟國援助只用於救急,不是幫助盟國重建生產體系;援助都附有「排除國際商業中的一切歧視待遇的協議」,並且在貨幣和貿易體系計劃中,美國不讓各國為平衡支付而限制貿易。最重要的是,美國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國為名,制定了拆毀德國、日本軍事工業的計劃,從根本消滅這兩個新興工業強國的競爭能力。如果這一切都成為現實,則美國將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而歐洲和日本將成為美國的原材料及初級產品加工地,那裡的經濟需求將無法增長,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繁榮期也就不可能出現。
事實上,美國的這一商業野心並沒能實現。隨著美國商品大量輸入各國,隨著拆毀德、日兩國軍事工業的進程的開始,歐洲和日本國內失業工人大量增加,各國共產黨勢力迅速壯大,美國不得不更弦改張。美國統治精英終於發現,他們的頭號敵人是蘇聯社會主義陣營,而不是歐洲和日本,因此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變消滅競爭對手為扶植競爭對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二是停止拆毀德國和日本的軍事工業;三是允許日元、英鎊、馬克等貨幣貶值,例如日元貶值到1美元兌360日元,從而減少美國貨對各國市場的沖擊,並使各國有能力對美出口。此後,由於朝鮮戰爭爆發,日本又成為美國軍火的前線供應商,發了一筆戰爭財。此外,美國以盟國的保護傘自居,軍費長期居高不下,也增加了美國產品的出口成本。這些措施從效果來看,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美國採取了單方面自由貿易,而允許各國貿易保護的友好態度。此後,歐洲和日本生產能力得以重建,內需擴大,給美國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歐洲和日本產品輸出美國的數量不斷增長,但卻仍不足以平衡來自美國的進口,美國進出口仍然保持大額順差,世界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這一時期的經濟周期呈現出若干新特點。其一是,危機期間物價上漲,即所謂「滯脹」。形成滯脹的原因很多。從微觀機制上看,二戰以後,工會力量普遍增強,形成所謂名義工資的增長剛性,而僱主對付工資增長的辦法便是提高產品價格,從而形成工資與物價螺旋上漲的成本推動型長期通貨膨脹趨勢。石油漲價也可歸於這一大趨勢,但情況更復雜一些。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前,由於石油生產國相互競爭,石油價格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而相應的工業品卻不斷漲價。石油生產國之間加強團結後,就相當於工人加強了團結,石油價格迅速上漲,導致物價上漲。從宏觀上看,二戰後至七十年代末期,各發達國家都程度不同地實行凱恩斯主義政策,用財政和貨幣手段擴大需求,需求拉動型的漲價成為通貨膨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和浮動匯率製取代固定匯率制,匯率貶值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工具,從而使通貨膨脹帶有主動的戰略意義。因此,戰後至七十年代末期,通貨膨脹是發達資本主義各國的長期現象,只是程度有別而已。但是,與二戰前相同的是,國內國際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尤其是國際競爭日益加劇,過多投資追逐過狹市場的矛盾並未解決,因此世界經濟危機還是會不斷降臨,只是危機更多地表現為企業破產、開工率下降、投資下降、庫存增加,而較少地表現為價格下降。
另一個新特點是危機的同步性下降,即使是同步性危機,其嚴重程度也相差較大。其原因在於,各國經濟競爭力距離較大,各國干預經濟的程度增強,因此各國經濟的獨立性也有所增強。例如,從1950年到1966年,美國發生過1953年到1954年危機,1957年到1958年危機,1960年到1961年危機,而此期間西德經濟卻一直沒有發生實質性危機,只是每次美國危機時西德的經濟增長率都有所下降。1966年到1967年,西德經濟發生危機,但美國此時卻正經歷著二戰後的一次長期繁榮。但是,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為標志,各國競爭力差距再度接近,各國間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危機的同步性又顯著增強。繼1973年到1975年的嚴重世界經濟危機後,西方各國都經歷了一段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期,接著就是1979到1982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失業率都上升到空前水平,然後是1990年到1991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各國無一例外深陷其中。九十年代後,美國經濟表現異常,在歐洲和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波低通脹高增長的所謂「新經濟」,其實是巨大的泡沫經濟,似乎各國危機的同步性又被打破了。但緊接著就是自2000年3月開始的更加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經濟泡沫破滅,帶動歐洲、日本經濟進一步衰落。
1957年-195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在二戰結束至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國際經濟良性循環階段發生的。問題在於,良性循環中各方的收益卻並不平衡。日本和西德工資低,貨幣定值低,隨著投資不斷擴大,其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貿易順差不斷增長。而英國和美國則相對衰落,經濟增長率只有德、日的一半左右。英國存在經常性的貿易逆差,英鎊危機頻繁;美國的貿易順差也不斷縮小,至1958年時第一次出現33.5億美元的國際收支逆差,導致大量黃金外流。
危機以前,各發達國家都出現投資高漲,其中以日、德為最。從1955年到1957年,美國的投資增長率也超過10%,被認為是戰後美國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但是,由於美國的工資和匯率較高,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美國的投資最容易出現過剩。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落入危機,商品滯銷,庫存增長,工業生產下降13.5%,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一半以上(這兩個部門正是日本和西德發展最迅速的部門),1958年第三季度固定資本投資同比下降15.6%,失業率上升到7.5%,是危機前的一倍。與戰前危機不同的是,這次危機並未導致物價下跌,相反,危機期間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4.2%,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2%。因此,危機並沒有增強美國的出口競爭力,相反,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削弱。1958年美國出口總值下降了14.3%,貿易順差從1957年的65.1億美元減少到35.7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資本輸出和海外軍事開支不斷增加,國際收支第一次出現33.5億美元的逆差。這樣,美國的危機持續時間延長了。
危機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歐各國。由於日本對美出口依賴程度高,日本的危機深度和持續時間僅次於美國。日本危機持續13個月,工業生產下降10.4%,批發物價指數下降7.4%。英國(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個獨立的工業強國)緊隨其後,危機持續13個月,工業生產下降3.7%。而西德的危機持續時間卻只有4個月,工業生產下降僅為1.4%。由此可見,雖然美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龍頭,也是世界經濟危機的震中和首發地,但是美國經濟地位已經明顯下降,不足以向外轉嫁危機,因此不能最先擺脫危機。相反,西德經濟卻具備了向外轉嫁危機的能力,成為擺脫危機的領頭羊。
美國仍然用財政和貨幣兩手對付危機。財政方面主要是增加公路和住房建築支出(36.5億美元),增加軍費(58億美元),從而使1958年1959年國債總額增加142億美元。在滯脹的前提下,支出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使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加大。提高利率,則通貨膨脹可以控制,但危機會加深;反之,則通貨膨脹會加劇。無論如何,美國於1959年2月工業生產指數超過危機前最高點,進入周期性高漲階段。但高漲僅持續一年,又落入1960年-1961年危機中。這次危機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機的餘震,也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的體現。危機期間鋼鐵產量下降48.2%,汽車產量下降43.3%,建築業下降33.6%。失業率最高上升到7.1%,全失業人數達500多萬,半失業人數400多萬,在業工人的工資也有較大下降。危機期間,還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美元危機。危機隨後即影響了英國、西德、日本等各國,但除英國外,程度都比較輕,因此這次危機沒有被認為是同期性世界經濟危機。
聲明,直接粘貼的另一篇網路知道的「02041840」的回答,你的幾個具體問題也沒回答,但還是希望對你有用!
一提起達里奧,或許大家立刻就能聯想到橋水基金,這是美國歷史上最掙錢的對沖基金公司,在這方面,達里奧的名聲甚至超過了金融大額索羅斯。達里奧的過人之處在於成功的躲避了幾次較大的經濟危機,並在市場動盪中取得了高額收益。他是憑借什麼方法躲避開一次次的經濟危機呢?其實,他的分析方法認為:危機本質在於債務。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這套獨特的經濟分析方法吧。
經濟由無數零部件和簡單的重復交易構成,主要的零部件包括以下三項:
1.生產率的提高 2.短期債務周期 3.長期債務周期
經濟是無數交易的組合。在一個交易中,買方使用貨幣或信用向賣方交換商品、服務或金融資產。在交易中請牢記以下兩個公式:
貨幣+ 信用= 支出總額
支出總額/ 產銷總量= 價格
支出總額是經濟的驅動力,因為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所有經濟周期和動力都是交易造成的。
市場由買方和賣方組成,經濟就是由全部市場內的全部交易構成。
信貸是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經濟中最大,且是最為變換莫測的部分。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所認為的錢其實都是信貸。美國國內的信貸總額大約為50萬億美元,而貨幣額只有3萬億美元。如果還不能理解信貸,那麼請想想我們的房產,公司的運營,工廠的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否都充斥著大量的信貸呢?信貸由借款人和貸款人兩方構成,他們和交易中的買方和賣方非常類似。任何兩個人都可以通過協定憑空創造出信貸。信貸一旦產生就會變成債務。
借款人一旦獲得信貸,便可以增加自己的支出。而一個人的支出又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因此,良性信貸可以高效率的分配資產和產生收入,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良好的債務償還能力,二是抵押物。
這里有一個內驅的增長:一個人的收入增加,可以使得償債能力變的良好,因此可以增加信用,也就能增加更多的借貸,從而也就能增加支出。由於支出就是別人的收入,這將導致借貸進一步的增加。這一自我驅動的模式導致經濟增長。
雖然借貸在當下增加了支出,但一旦需要償還,便會造成可支出數的減少,這也就形成了周期。經濟短期的上下波動不是取決於人們的創新或者勤奮工作,因為他們造成的波動在短期內無法體會到。但,當下的信貸會造成未來某一時點可以預見的事件——債務償還,因此,信貸的總量才是造成經濟波動的根本原因。
當短期債務增長速度增長過快,勢必導致支出大幅增長,在公式「支出總額/產銷總量=價格」中,產銷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支出總額的增長一定會讓商品價格得到上漲。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通貨膨脹。
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通常會提高利率,利率提高,償還的債務增加,支出也就相應得到了減少,經濟活動減慢。在公式「支出總額/產銷總量=價格中,價格會隨之降低,也就是進入了通貨緊縮。
為了刺激經濟,央行會再次降低利率,加速經濟,於是,短期周期的輪廓就更加清晰了。
在短期周期中,限制支出的唯一因素是:貸款人和借款人的貸款借款意願。如果信貸容易獲得,經濟就會擴張,相反經濟就會收縮。
盡管貸款人的債務不斷增加,但貸款人會提供更寬松的貸款條件。當人們收入一直在增加,資產價值不斷增值,股票市場欣欣向榮,人們會更傾向使用借貸來購買資產。於是,泡沫便漸漸產生了。經過數十年的積累,終有一天,當收入增長速度低於償債成本的增加速度時,人們的支出開始減少,收入同時減少,資產價格開始下跌,周期開始逆轉。於是我們便遇到了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遇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去杠桿化和衰退有著本質的不同。在去杠桿的過程中,借款人的債務負擔無法通過利率得以減輕。通貨緊縮可以通過利率進行調節,但去杠桿化則無法通過降低利率挽回局面。
當人們減少了借債,也就同時削減了支出,造成了收入減少,財富減少,信用減少。這是一個向下的循環。
去杠桿化面臨的問題是債務負擔過重,必須減輕。我們來看下面四種方法:
1.削減支出。 由於你的支出就是別人的收入,因此,從社會總量來看,削減了支出,也就相當於同時削減了收入。當收入下降的速度超過了償還債務的速度時,實際可能造成更為沉重的債務負擔。
2.減少債務。 債務減少,類似削減支出,同樣容易造成資產價格下跌,引起經濟蕭條。
3.財富再分配。 當收入減少和就業減少時,意味著政府的稅收減少,為了保證政府對失業者的補助,增加經濟刺激計劃等支出。政府會向社會的富人加大征稅同時增加政府借款。但這個過程一旦處理不好,往往會計劃社會矛盾,造成社會動盪。
4.發行貨幣。 發行貨幣可以引起通貨膨脹和刺激經濟,無論美國大蕭條時期,還是2008年經濟危機,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央行均普遍採用此種辦法。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這是一個風險比較大的做法,需要決策者考慮降低債務負擔和避免通貨膨脹的方法並找到平衡點。
在綜合考慮削減支出、減少信貸、財富再分配的基礎上,匹配合適的發行貨幣。畢竟「貨幣+信用=支出總額」可以在保持支出總額基本平衡的基礎上增加貨幣發行,減少信用支出。
1.債務的增長速度不要超過收入,因為債務負擔最終會將你壓垮。
2.不要讓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因為這最終將使你失去競爭力。
3.盡一切努力提高生產率。因為生產率在長期中起到最關鍵的作用。
以上三點,不僅僅可以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的經濟活動中,更可以結合到我們的生活中。
最後,雖然實際的經濟遠比上述事例要復雜,但如果把生產率、短期周期、長期周期相結合進行分析,便能得到一個不錯的模式,可以看清我們在過去和當前的處境,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以上便是達里奧的經濟分析方法,祝各位投資順利。
④ 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從企業角度來講:
1、保證現金流。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企業倒閉的根本原因就是現金流斷裂。反過來說,即使是資不抵債,只要有現金流量,企業一樣可以生存。
2、中小企業要抓好產供銷各個環節的緊密銜接,密切監視產品和原材料的價格走勢,嚴格控制企業回款情況;還要積極進行庫存檔查,適度提高資產流動性,以提高抗擊風險能力。
3、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與工作效率(生產材料定額發放、提高材料利用率、減少邊角廢料、加強庫存管理等措施)、裁員減薪、壓縮采購成本、開發價格較低的替代品。
4、強化核心競爭力。企業應分析在自身所處的產業鏈中是否能在一個到兩個環節具有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我不要要在所有的環節上都要超過競爭對手,我只需要在一到兩個環節超過競爭對手,就可以獲得整體的競爭優勢。
5、建立戰略聯盟。對中小企業而言,因為自身缺乏規模、能力及資源,所以構建企業戰略聯盟對獲得規模經濟至關重要。如果大家能成為一個默契的整體,資源共享,風險均攤、相互配合,這樣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應對經濟危機。
從國家角度講:
1、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目前人民幣匯率還不適合完全自由浮動,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繼續深化和推進,進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匯率彈性區間,以增強匯率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能力。
2、盡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國內資本市場。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和數據巨大的外債,已對人民幣形成壓力。如果要避免因為過分依賴外商投資帶來的潛在風險,中國就必須盡全力發展自己的資金市場。
3、堅持正確的利用外資政策。合理控制外債規模和外債結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國家之一,也已連續數年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4、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提高國家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4)經濟危機分析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資本價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過剩。
一般表現是: 商品大量積壓,生產銳減,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信用關系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
雖然危機的可能性在貨幣出現以後就已經產生了,但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具有現實性。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即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危機
⑤ 2009經濟危機淺談
09年中國經濟危機狀況分析
西方發生嚴重經濟危機時,哪些國家最倒霉,哪些國家好一點,哪些國家沒事情,反而更好點呢?這要從1929年情況來看。
當時,外貿依存度高的國家,尤其是產業鏈在已經與外部發生密切聯系的國家,動盪最大。因此,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最嚴重。
誰稍微好點呢?那些進出口不太重要,外資不太多的國家。比如中國。上世紀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前期被有些人稱為「中國民族產業黃金期」。因為外資自顧不暇,反而給中國以機會。
誰最沾便宜呢?完全被隔離了世界的國家,這就是蘇聯。蘇聯在這次大危機的前一年,1928年10月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此之前蘇聯的工業產值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小於德國和英國。由於蘇聯是被西方封鎖起來的,本來就沒有從西方哪裡獲取過什麼資金,也不需要西方市場。因此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完全封閉在國內的一次經濟發展。到1931年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工業產值增長3倍,上升為世界第二。蘇聯在這個時期建成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拖拉機、飛機製造、汽車、重型機械、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重要的先進的工業部門都建立了起來。這個時期美國有10萬人移居蘇聯。一次,蘇聯在美國登廣告招募6000名熟練技工,報名應聘的竟達10萬人之多。
換句話說,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國家,災害越嚴重。
說李非「輕巧」,是因為他的「前提是……」這句話很輕巧。西方這場經濟危機的高潮最慢也在2010年發生,快的話會在2009年年中或年底發生。對中國來講,只有1到2年時間來調整。但時間已經沒有了,因為西方危機已經開始,已經影響到了中國。
中國現在外貿依存度達到65%。也就是說進出口貿易總額相當於GDP的65%。中國現在的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佔GDP比例)已經超過35%。這個指標高不高呢?日本和美國在對外經濟發育水平頂點年份,外貿依存度沒有超過25%的,出口依存度沒有超過15%的。中國已經創造了世界空前絕後的,最全球化的對外依存經濟體,別說變成內向型的了,就是達到出口依存度在15%以下,就意味著GDP將減少20%的需求部分。
馬上發生的西方金融危機會使中國怎麼樣呢?
先說直接影響。次貸危機時中國外匯投資只損失150多億(官方承認50億),而第二次風暴,中國持有的房利美和房地美3760億美元的債券恐怕就有風險。雖然美國政府正在加緊打撈這兩個公司,但是他們5萬多億的負債並不是幾千億美元能夠打撈的起的。最主要的是,根據金融專家宋鴻兵的預期;「美國次貸危機只是一個引爆器,其背後的48萬億美元的總債務和45萬億美元的財政虧空才是真正的巨型火葯庫。目前美聯儲以及歐洲、日本央行的聯手海量注入流動性行為,只能「救急」而不能「救窮」,這些措施雖然能夠暫緩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枯竭危機,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本身的巨大債務問題。而且隨著增發貨幣所導致的通脹壓力抬頭,也將制約各國中央銀行們的貨幣政策范圍。」最近,美國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銀行申請破產。美國5大投行就倒了3個(前面有美林、貝爾斯登)。美國所謂救市,其實就是用美國國債做擔保。一旦國債出問題,中國這近兩萬億美元就找不到了。到美國自己命都保不住的時候,中國人自己犯的錯誤只好自己認了。
最重要的是,中國與那些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不同,中國大多數行業已經被西方資本控制,其中包括糧食、食用油、化肥這些命脈行業都是外國資本控制著的。個別命脈行業雖然還沒有出讓,但大部分都已經市場化,成為上市公司。西方資本已經接近完成了洗劫中國的准備。到時候只用輕輕一推,水到渠成、合理合法,效果與解決日本、巴西、阿根廷和泰國一樣
下面會發生什麼呢?恐怕會是這樣:
到2009年年初,信用違約掉期市場風暴越刮越大,加上石油和糧食、原材料價格上漲,世界經濟出現全面衰退。西方需求下降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因素,造成中國出口企業大量破產,出口嚴重萎縮。2007年中國出口依存度是35%,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4%。外貿順差2662億美元,也就是經濟凈增長的78%來自貿易順差(外需)。外需大幅度長期下滑會嚴重影響經濟增長動力。
國內母公司發生資金不足,所有外資企業都必然回國救主,包括在中國的所謂熱錢,也首先選擇回國救自己的母公司。數千億外資企業留存利潤外撤,數千億美元熱錢外逃,數千億美元直接損失,必然造成人民幣大幅度貶值,外匯儲備危機。資本撤出還會引起中國股市崩盤,樓市崩盤,所謂中產階級將回到貧民階層。樓市一崩盤,加上出口企業不景氣,大量農民工將卷鋪蓋卷回家(真能都安安生生回家就阿彌陀佛了)。2006年,中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部分的65%來自工資性收入的增長,收入中接近40%來自務工收入。即使四分之一的農民工回家,農民純收入一定是明顯負增長。中成階級的破產和農民收入的負增長,必然嚴重影響內需。加上中國石油和糧食價格遠遠背離世界行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早晚會撐不住,物價飛漲不可避免。外需內需一起大幅度萎縮,中國將出現一次長期的負增長或零增長階段。說的直白點,就是經濟危機。
以前,西方發生經濟危機,表現在大量企業破產,大量工人失業。這次經濟危機表現會是:西方沒有什麼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因為他們沒工廠。而是西方發生經濟危機,中國發生大量企業破產,大量工人失業。
中國現在是,原材料和半成品都來自外國,製成品都出口外國,企業老闆大部分是外國,技術依賴外國。中國不是兩頭在外,而是4頭在外。世界一咳嗽,中國一定發燒。
發展內需?空話。經濟危機的內需不足,是多數人缺少購買力造成的。他們購買力不足,是因為收入低造成的。現在中國城鎮最高收入的10%群體,每年消費品消費支出比全國農民加起來還高很多,大量城鎮低收入群體消費支出是高收入的10%左右。而且看看統計年鑒就知道了。收入越低,消費率就越高,收入越高,消費率越低。也就是說,窮人都是入不敷出,哪裡有剩餘的錢來支持你「發展內需」?除了按人頭發錢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經濟危機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