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時間抽樣法
採用時間取樣法進行觀察,主要用於了解某一方面行為或事件是否發生,該行為或事件的發生頻率以及每次發生持續的時間。
時間取樣法的原理
時間取樣法的基本原理是:將在較短的時間段內觀察到的被試行為看作是其平時行為的代表性樣本,即對某一行為在時間維度上來抽取樣本。在時間段上選擇代表性樣本是該方法的關鍵。時間段的抽取可以是系統的(如每個周二做觀察),也可以是隨機的,或者二者綜合使用。例如,有的研究者採用三分鍾為時間單位將一次游戲過程劃分成若干這種等長的時段(20個),從中隨機選取五個時段進行觀察,研究幼兒的依賴行為,如果在三分鍾內某個兒童出現四次求助,那麼就記4分,這就是行為的頻率,最終通過這樣5個樣本時段內的行為頻率代表總體上20個時段的行為頻率 。
適用條件
由於需要做時間取樣,這種策略只適用於經常發生的行為或事件,並且是一些外顯的,易於觀察到的現象。例如,兒童在自由游戲中的攻擊與合作行為,由於發生頻率較高,可用時間取樣策略進行觀察。此外,研究者還要事先了解觀察對象行為表現的大致時間模式,以確保所作取樣的時間點、時段長度是對整體的代表性樣本。總之,時間取樣策略要求觀察之前進行大量的准備工作,如給出觀察內容的操作定義、確定觀察時間及間隔、制定代碼系統,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觀察者的主觀性對結果的影響。
時間取樣觀察,可以在研究現場實時進行。例如,為研究幼兒的攻擊行為,每周的周二周四都在幼兒園某班的自由活動區觀察孩子們的游戲情況。假設這一活動區的整個時間是40分鍾,可以將其劃分為20個2分鍾的時段,然後從中選擇5個代表性的時段進行觀察,現場記錄所定義的攻擊行為在每個時段出現的頻次,這樣就可以了解幼兒攻擊行為的時間模式及總體的攻擊行為特點等信息。
除了在現場同步作時間取樣的觀察記錄外,也可以針對前述實況詳錄的資料,事後進行時間取樣的分析。例如,為了確定嬰兒的依戀類型,就要對他們在陌生情境實驗中的錄像進行時段劃分,將全過程分成相等的時段(如每段30秒或1分鍾),為簡化分析可以隨機選取時間段,將每一時段中發生的各種可能幫助確定依戀類型的行為特徵的發生次數記錄下來。
② 工時定額的制定辦法
工時定額的制定辦法:工時定額是指在一定的技術狀態和生產組織模式下,按照產品工藝工序加工完成一個合格產品所需要的工作時間、准備時間、休息時間與生理時間的總和。時間定額是完成一個工序所需的時間,它是勞動生產率指標。根據時間定額可以安排生產作業計劃,進行成本核算,確定設備數量和人員編制,規劃生產面積。因此時間定額是工藝規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確定時間定額應根據本企業的生產技術條件,使大多數工人經過努力都能達到,部分先進工人可以超出,少數工人經過努力可以達到或接近平均先進水平。合理的時間定額能調動工人的積極性,促進工人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隨著企業生產技術條件的不斷改善,時間定額定期進行修訂,以保持定額的平均先進水平。時間定額通常由定額員和工藝人員和工人相結合,通過總結過去的經驗並參考有關的技術資料直接估計確定。或者以同類產品的工件或工序的時間定額為依據進行對比分析後推算出來,也可通過對實際操作時間的測定和分析後確定。組成:時間定額由基本時間(Tj)、輔助時間(Tf)、布置工作地時間(Tw)、休息和生理需要時間(Tx)和准備與終結時間(Tz)組成。(1) 基本時間Tj:直接改變生產對象的尺寸、形狀、相對位置以及表面狀態等工藝過程所消耗的時間,稱為基本時間。 對機加工而言,基本時間就是切去金屬所消耗的時間。(2) 輔助時間Tf: 各種輔助動作所消耗的時間,稱為輔助時間。 主要指:裝卸工件、開停機床、改變切削用量、測量工件尺寸、進退刀等動作所消 耗的時間。 可查表確定。(3) 操作時間: 操作時間=基本時間Tj+輔助時間Tf(4) 服務時間Tw(布置工作地時間):為正常操作服務所消耗的時間,稱為服務時間。 主要指:換刀、修整刀具、潤滑機床、清理切屑、收拾工具等所消耗的時間。計算方法:一般按操作時間的2%~7%進行計算。(5) 休息時間Tx:為恢復體力和滿足生理衛生需要所消耗的時間,為休息時間。 計算方法:一般按操作時間的2%進行計算。(6) 准備與終結時間Tz:為生產一批零件,進行准備和結束工作所消耗的時間,稱為准備與終結時間。 主要指:熟悉工藝文件、領取毛坯、安裝夾具、調整機床、拆卸夾具等所消耗的時間。計算方法:根據經驗進行估算。計算:將上面所列的各項時間組合起來,就可以得到各種時間定額:作業時間:TB= Tb + Ta單件時間:Tp=TB + Ts + Tr單件計算時間:Tc= Tp + Te / n准備時間隨批量大小而不同,批量越大,每一零件的准備時間越少。在大量生產中,產品終年不變,可不計准備時間。③ 事件取樣觀察策略與時間取樣觀察策略相比,具有哪些特點
用來研究兒童在教室中表現出習慣性緊張的一套方法。這種方法適合觀察發生頻率較高的行為。在特定的時間內定出較短的觀察時距,並事先對所欲觀察的行為分類並定義明確,如此可獲得量化的數據。此法能在短時間內搜集到大量的數據,但無法得知觀察時間內影響幼兒行為的原因及過程。 答:此法是針對幼兒特定行為的觀察記錄。對於幼兒的特殊行為或事件,例如,幼兒的爭吵、打架、合作等發生頻率較低的行為,所設計的觀察法。 事件取樣法對所要觀察的行為要先界定清楚,例如,界定何謂「合作」,觀察者隨時等待幼兒,只要所欲觀察的行為出現,即予記錄。觀察者一經判斷的幼兒發生了合作行為,即開始記錄,一直到行為結束為止,因此記錄的內容乃依事件為主,詳細忠實地記錄該事件。它所關心的是事件本身的特徵,而非像時間取樣關心的是事件是否存在。 事件取樣記錄數據的方式,一般以描述性屬於質的數據,有時也配合已發展出來的查核表來計算行為的數量。它和時間取樣法,都是在研究幼兒行為時被研究者認同使用的主要觀察方法。 答:心理學家帕頓對兒童游戲的社會化發展進行了研究。他根據兒童在游戲中的社會性參與程度,將兒童的游戲分為六種類型: 第一種是無所用心的行為。兒童似乎不在游戲,碰上有吸引力的玩具或事情才做一做。 第二種是單獨游戲。兒童獨自一人擺弄玩具,並不關心他人的行為。 第三種是旁觀者行為。兒童絕大部分時問在觀看其他兒童游戲,並常常向游戲者提出問題或者建議。但自己並不參加游戲。 第四種是平行游戲。兒童與同伴一起游戲,但很少交談,常常 是各玩各的互不幹擾。 第五種是聯台游戲。兒童與同伴一起游戲,有交談,有時還會 相互借玩具。但不會圍繞同一個目標分工或組織游戲。 第六種是合作游戲。兒童與同伴為著某些共同的游戲目標而在一起游戲,彼此分工、合作,有一定的組織性。 帕頓對游戲的六種分類,從第一種到第六種,說明兒童游戲的 社會性水平不斷提高。在學前兒童的游戲中,平行游戲較多。到學前晚期才開始出現有組織的合作游戲。游戲水平的提高反映著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因此通過觀察在游戲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有助於我們了解兒童的同伴交往,了解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④ 研究方法和抽樣方法的區別
沒有區別。
在研究方法中,抽樣是比較好理解的。但操作起來卻沒那麼容易。總體,元素,樣本是抽樣的幾個基本概念,概率抽樣,非概率抽樣是抽樣的兩種基本方法。
區別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間的不同,一般是在存在共同點的情況下說有區別世間萬物,不可能任何東西都是一樣的,世上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
⑤ 精益生產七大手法是什麼
精益生產七大手法是:
雙手操作法:是指研究並記錄左右手在操作時各自的動作要素,並發現雙手動作的不平衡之處,進而改善調整使雙手的操作趨於平衡的方法。
人機配合法:是指通過記錄操作人員與機器之間的操作情況,從而發現人或機器的多餘能量,並充分利用的方法。
動作分析法:是指研究分析人在操作時的各種肢體及軀干動作,並發現和消滅不必要動作,使勞動強度最低的方法。
防呆法:是指防止非專業的外行乃至最笨的人也不會做錯事的方法。
程序分析法:是指用特定的符號記錄整個生產過程,並找出過程中不合理不科學之處,用特定的方法進行改善,從而制定出最合理的生產流程的方法。
工作抽樣法:指利用統計學原理,根據機率性和隨機性的原則,對人員或機器的工作進行瞬間觀測和記錄,以一定的觀測樣本,來推定觀測對象總體狀況的分析方法。
時間研究:指將作業動作細分,利用專門工具如秒錶測量,並配合相關系數,進行標准工時建立的方法。
⑥ 常用的抽樣調查方法有哪些各有何優缺點
1、隨機抽樣
優點:操作起來非常簡便。
缺點:只適用於總體單位數量有限的情況,否則編號工作繁重;對於復雜的總體,樣本的代表性難以保證,不能利用總體的已知信息等。在市場調研范圍有限。或調查對象情況不明、難以分類或總體單位之間特性差異程度小時採用此法效果較好。
2、分層抽樣
優點:可以降低總的抽樣誤差,在全國性抽樣調查設計中經常使用分層抽樣方法。
缺點:抽樣手續較簡單隨機,抽樣還要繁雜。
3、系統抽樣
優點:經濟性,花的時間更少,並且花費也少。
缺點:一些總體單位數可能包含隱蔽的形態或者是「不合格樣本」,調查者可能疏忽,把它們抽選為樣本。
4、整體抽樣
優點:實施方便、節省經費。
缺點:往往由於不同群之間的差異較大,由此而引起的抽樣誤差往往大於簡單隨機抽樣。
(6)時間研究方法與工作抽樣方法對比擴展閱讀
抽樣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從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中,抽選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並據以對全部調查研究對象做出估計和推斷的一種調查方法。顯然,抽樣調查雖然是非全面調查,但它的目的卻在於取得反映總體情況的信息資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調查的作用。
概率抽樣是按照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從調查研究的總體中,根據隨機原則來抽選樣本,並從數量上對總體的某些特徵作出估計推斷,對推斷出可能出現的誤差可以從概率意義上加以控制。習慣上將概率抽樣稱為抽樣調查。
⑦ 什麼是工業工程的七大手法
7大手法詳解:
1、程序分析(整個製造程序分析--------工藝程序圖;產品或材料或人的流程分析;布置
與路線分析------線路圖、線圖;閑余能量分析-------聯合程序分析;工作時雙手的移動操作者程序圖)
2、操作分析(人機操作分析、聯合操作分析-----就是在生產現場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操作人員同時對一台設備進行操作;雙手操作分析)
3、動作分析(17個基本動作)
4、作業測定(運用各種技術來確定工人按照標准完成基本工作所需的時間)
5、時間研究
6、工作抽樣(調查操作者或機器的工作比率與空閑比率,制定時間標准)
7、預定時間標准(主要是用MOD法)
下面結論,請自評定正誤
*5W1H法.
*防呆法.
*流程分析法(包括產品流程分析,加工路線分析,搬運分析,管理及事務流程分析).
*作業分析法(包括工序作業分析,工組作業分析,人機分析)
*動作分析法(動作要素分析,瞬時動作分析,微動作分析).
*時間研究(秒錶測時法,工作抽樣法,PTS法,標准資料法).
*抽樣檢查法.
⑧ 秒錶時間研究的秒錶時間研究步驟
進行時間研究需要掌握一套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獲取被觀測者的信任和合作,以保證觀測數據資料的准確性,並能進行正確判斷,取得時間研究成功。時間研究的步驟如下: 沒有經驗的研究人員最普遍的錯誤就是忽視測時之前收集分析所需要的充分資料,有經驗的人員都理解事先充分准備的必要性。那麼,時間研究人員需要收集哪些資料呢?從前述的時間研究表格可以觀察到應收集的一些信息,具體來講包括以下資料:
(1)與時間研究有關的基礎信息資料。基礎信息資料可幫助人們迅速識別研究內容,便於存檔、查詢和管理。包括研究號碼、頁數、總頁數、研究者姓名、研究日期、批准者姓名;研究開始時間、完成時間、研究經過時間;生產部門、操作地點、工作名稱、工作現場的布置圖等基礎資料。
(2)操作方法資料。未經方法研究而進行的時間研究沒有實際意義。操作方法的改變必然帶來標准時間的變化。因此,時間研究人員在測時之前,要調查、判定該操作是否進行了方法研究,各操作單元是否確定了操作標准。研究人員還應熟悉操作過程,並繪制雙手操作程序圖(做詳細的動作說明),作為細分操作單元的依據,也可作方法改善的基礎及領班判斷該操作是否標準的依據。
(3)產品或零件、材料的資料。收集能正確識別製造的產品或零件的資料,如,產品或零件的名稱;圖樣或規格的號碼、材料;品質要求等。時間研究所採用的材料應為標准規格材料,不同材料所用的工具不同,加工時間也不同。應注意收集有關材料性能、規格方面的資料。
(4)設備資料。機器設備的性能影響加工方法以及加工時間,不同性能設備對同一件產品的加工時間自然不同。另外,工具、夾具也對操作方法和操作時間有較大影響。因此在時間研究進行前,應明確所用的設備和工具的名稱、規格、性能等方面的資料。
(5)操作者的資料。操作者的選擇是時間研究的重要工作。所以研究人員應認真選擇並收集其相關資料。一般而言,應選擇具有承擔該項工作所需的智慧和能力,受過適當訓練,擁有平均熟練程度,且願意與時間研究人員合作的工人即可。收集的資料包括:操作者的姓名、性別、文化程度、操作經驗及技術水平。
(6)有關作業環境的資料。作業環境中影響操作者的生理與心理的資料。如,溫度、濕度、熱輻射、照明、雜訊、空氣污染以及其它條件,這些條件對作業評定和確定寬放時間具有直接作用。 作業分解是指為便於觀測和分析而將某一作業加以細分成若干個操作單元。秒錶測時是以操作單元為單位進行觀測記錄的,並非其操作的總時間。所有個別單元的時間之和等於整個操作時間。
1.作業分解的原因
(1)總時間內所包括的動作,數量多且性質復雜,很難評比其快慢。劃分單元後,每一單元的動作數量較少,並且性質相同,評比會更容易、准確。
(2)操作者在整個操作中,其動作速度很難保持一致,也許有些單元速度較快,另一些又較慢,有些也許正好,所以如對每一單元個別予以評估,則動作快慢可作較精確的調整。
(3)可將操作內生產工作(有效時間)與非生產工作(無效時間)分開。
(4)各單元分別評比,使標准時間更為精確,尤其高度疲勞單元應獨立,這樣其疲勞寬放時間的確定會更加合理。
(5)每單元予以詳細說明,並求其標准時間,則詳細的操作規則即可產生,且以後如某單元需更換動作,則可直接修正本單元時間。
(6)劃分單元後,每個單元再給予詳細的說明,不但可作為介紹整個操作的說明,並且還可用其作為「標准操作」培訓新人。
(7)如已制定出每個單元的標准時間,將其綜合,即為整個操作的標准時間。且以後單元如遇有增減時,亦可迅速算出其標准時間。
2.作業分解的原則
劃分單元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秒錶時間研究的質量,對於已經標准化的操作過程,劃分單元時應注意下列原則:
(1)單元之間界限清楚,每一單元應有明顯易辨認的起點和終點,有時為方便辨認,將工作循環中,一個操作單元中止,另一個操作單元開始的瞬間作為分界點。
(2)各單元時間長短適度。一般來說,單元時間愈短愈好,一般認為以0.04min為宜,這是有經驗研究人員所能觀測記錄的極限。沒經過訓練的研究人員可靠讀出的最小時間單位約為0.07min~0.1min。
(3)人工操作單元應與機器操作單元分開。因為機械加工時間受回轉速度、進刀速度影響,必須分開予以記錄。機械加工不受評比影響,而人力操作受評比影響,應予以分開。尤其在機械操作遠比人力操作時間長時更應該注意。
(4)不變單元與可變單元應分開。不變單元是指在各種情況下,其操作時間基本相等.如焊接操作中,手拿焊槍應為不變單元。而可變單元是指因加工對象的尺寸、大小、重量的不同而變化的單元。在焊接操作中,焊接所需時間是隨焊縫的長短而變化,故為可變單元。
(5)規則單元、間歇性單元和外來單元應分開,否則在觀測記錄上將引起極大的困惑。規則單元是每個作業循環中都出現的單元,間歇單元是在作業循環中偶爾出現的單元,它使規則單元的時間值相差很大,在剔除異常值過程中帶來一定的困難。外來單元為偶發事件,且將來不需列入標准時間以內。
(6)物料搬運時間應與其他單元時間分開,因為搬運時間受工作場所布置變動的影響,搬運較遠地方的物體所需時間必然較長。 秒錶時間研究是一個抽樣觀測的過程,為了得到科學的時間標准,需要有足夠的樣本容量。樣本愈大,得到的結果愈准確。但樣本量過大,時間和精力大量耗費,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科學地確定觀測次數,尤為重要。一般地說,作業比較穩定(如材料規格一致,場地布置整齊,產品質量穩定)、觀測人員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被觀測對象較多,則觀測次數可少些,否則觀測次數就要多些。在選擇觀測次數對,精度與費用之間呈相反變化的趨勢,要在二者之間做出最優的決策。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1)誤差界限法。誤差界限法原文為Error limit,是確定時間研究觀測次數的一種方法,其要點是先對某操作單元試觀測若干次,求其平均數與標准差,再按可允許的誤差界限求應觀測的次數。
該法是假定所有時間值的變化均屬於正常波動,在異常值已經剔除後,且有相當的觀測值樣本數,實用上可視觀測值成正態分布。
(3)通過作業周期確定觀測次數的方法。 如果是為了工作改善而進行時間研究,要求不必像制定標准時間那麼嚴格,可根據作業周期粗略確定觀測次數。具體見下表(表:觀測次數確定標准)。例如,一個作業周期為5min的作業,觀測15次就可以了。 作業周期/min 0.1 0.25 0.5 0.75 1.0 2.0 5.0 10.0 20.0 40.0 40.0以上 觀測次數 200 100 60 40 30 20 15 10 8 5 3 測時是指時間研究人員採用記時工具對操作人員的操作及所需時間進行實際觀測與記錄的過程。進行測定時,時間研究人員應將觀測位置選擇在操作人員的側後方,以既能清楚地觀測操作、便於記錄時間,又不幹擾操作者工作為原則。研究人員要與操作人員通力協作,態度上平易近人,不要造成操作人員反感或產生緊張心情。觀測時應採取立姿,以示對操作者的尊重,測時期間不要與操作者談話,以免分心。絕對不能採取秘密測時方式,否則會導致研究人員與操作人員之間的對立,即使一時瞞過操作人員,也決不能得到正確的觀測資料。
使用秒錶進行測時時,通常採用方法有:連續測時法;歸零測時法;累計測時法和周程測時法。
(1)連續測時法。在整個研究持續時間內,秒錶不停地連續走動,直到整個研究結束為止。觀測者將每個操作單元的終點時間讀出,記錄在表格內。研究結束後,將相鄰兩個操作單元的終點時間相減,即得到操作單元實際持續時間。
用此法現場記錄時,因表針啟動後一直走動,至各單元末記錄其時間,比較方便,且一直連續記時,可以在整個觀測時間內得到完整的記錄,即使出現一些遲延,或發生額外的動作要素,或有外來的因素干擾,也毫無遺漏地記錄了下來,有助於以後的分析與確定標准作業方法;缺點是各單元的持續時間必須通過減法求得,處理數據工作量大。
(2)歸零測時法。在觀測過程中,每逢一個操作單元結束,即按停秒錶,讀取表上讀數,然後立即將秒錶指針快速回到零點,在下一個操作單元開始時重新啟動。由於上一個操作單元結束點,即是下一個操作單元的開始點,所以秒錶指針歸零後要立即啟動。
歸零測時法的優點是可以直接讀得記錄每個操作單元的持續時間,而且很容易地記下不按規定進行操作的單元時間,在觀測過程中就可以比較不同周期內各單元時間讀數的同一性;其缺點是缺乏觀測期總工時的完整記錄,這對分析觀測數據、制訂標准工時並與實際時間作比較是不利的。另外,指針歸零是有時間損失的,一般每次為0.004s,影響測時的准確性,對短要素的影響尤大,但新型電子表可做到沒有時間損失。
(3)累計測時法。累計測時法是一種用兩個或三個秒錶完成測時的方法。這里只介紹兩個表聯動測時的方法。把兩只秒錶裝在一個專用的架子上,由一聯動機構連結。用於連續計時的時候,在每一個操作單元結束時,操作聯動機構,一個錶停下來,另一個表則重新起動。研究人員對停下的表讀數,每個單元的時間通過將兩個交替的讀數相減而獲得。若用於重復記錄時,停下的表在被讀數後即返回到零位,所有單元的時間是直接讀出來的。此法最大缺點是攜帶不便。
(4)周程測時法。也有稱之為差值測時法的。對於單元甚小且周期甚短的作業,讀出並記錄時間很難准確,於是將幾個操作單元組合在一起測時。此法採用每次去掉一個單元的辦法來測時。 現場記錄之後,應對數據進行處理和計算。首先應計算各單元的平均值,但在計算平均值之前,必須檢查分析並剔除觀測數值內的異常值。
異常值是指某單元的時間由於外來因素的影響,而使其超出正常范圍的數值。 正常時間是指以正常速度完成一項作業或操作單元所需的時間。前面步驟已經求出操作者完成某單元的實際時間,但是該時間僅為操作者完成操作所需的平均時間,操作者的操作速度可能比標准動作快(正常速度操作),也可能比標准動作慢。所以,不能直接將上述時間認為是操作者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時間。必須對操作者的作業進行評定,並以此對觀測時間進行修正,使操作所需的時間變為不快不慢的正常時間。
評定是一種判斷或評價的技術,是指時間研究人員將操作者的操作速度與理想速度(正常速度)作比較,以使實際操作時間調整至平均熟練工人的正常速度基準上。因此,若要對操作者的速度給予正確的評定,必須建立理想速度(或稱正常速度)概念,這樣才能保證制訂的標准時間的科學性。 1.為什麼要考慮寬放時間
正常時間並未考慮操作者個人需要和各種不可避免的延遲因素所耽誤的時間。而實際生產過程中,操作者可能因下列原因停止工作:
(1)操作者疲勞,需要休息;
(2)個人需要,如喝水、上廁所、擦汗、更衣等;
(3)聽取班長或車間主任指示,或本人指示助手等而造成的工作停頓;
(4)領材料、工件、物件及完成件、工具的送走等;
(5)等待檢驗、等待機器的維修、保養、等待材料等;
(6)從事操作前的准備工作,如清理工作場所、擦拭機器、所需物件的准備和操作;操作完後工作場所、機器、物料及工具的清理工作。
(7)從事刀具的刃磨、更換皮帶、調整機器等工作。
如果以正常時間作為標准時間,則會使操作者從早工作到晚,而不能有任何的停頓或休息。所以在制定標准時間以前,必須找出操作時所需的停頓或休息,加入正常時間,這才符合實際的需要,也更能使操作者穩定的維持正常的操作。這種進一步進行修正的時間稱為「寬放時間」。
2.寬放時間確定方法
科學地確定寬放時間有兩種方法:連續觀測法與工作抽樣法。
(1)連續觀測法。該法是工作日寫實的方法。時間研究人員通常要對一個工作小組的成員在一個整班內的活動作連續觀測,將生產中的任何中斷,如個人的需要、工具修理、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停機等統統記錄下來,然後進行分析。即使是中斷時間,也要進行效能評定,加以適當的調整,換算成正常的效能水平。連續觀測法的工作量相當大,時間研究人員要整班觀測,非常疲勞,而且即使觀察數日,樣本容量仍不夠大,偏差在所難免。
(2)工作抽樣法。該法是通過大量的隨機觀測,研究操作者的各種活動佔用總工時的比例的方法。時間研究人員隨機地走進現場,將操作者工作與中斷的內容記錄下來,最後加以綜合分析,即可獲得寬放時間與操作時間的比例,以確定寬放時間。
3.寬放種類及給值方法
在制定標准時間時,合理地確定寬放時間是重要的,但又無法制定一種適合所有情況而被普遍接受的寬放時間,因為寬放時間與操作者的個人特徵、工作性質和環境因素有關,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例如家電生產廠的總寬放率可能只有l0%,而鋼鐵廠的總寬放率可能達35%。因此,盡管許多組織與研究者對寬放進行了大量研究,國際勞工組織至今沒有通過與確定寬放時間有關的標准。目前有關寬放種類的劃分方法不同,但通常劃分為私事寬放、疲勞寬放、延遲寬放和政策寬放四種。
(1))私事寬放。即滿足操作者生理需要所需的時間,如喝水、上廁所、擦汗、更衣等。
在工作環境惡劣情況下從事工作的操作者,如高溫重體力勞動者,所需私事寬放時間應大於輕工作的操作者,如辦公室人員。私事寬放也與操作者的年齡、體質、性別等有關,例如女工的私事寬放多於男工。
在正常情況下,每個工作日中私事寬放時間約5%已足夠了,除此之外,可參照下面標准:1)對於輕松工作,一般為正常時間的2%~5%。2)對於較重工作(或不良環境)則大於5%。3)對於舉重工作(或天氣炎熱)定為7%。如果企業規定工作日中有工間休息時間,則應視為福利而不計入寬放時間。
(2)疲勞寬放。即為恢復操作者在工作中產生的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疲勞而考慮的寬放。導致疲勞的因素很多:①工作環境的影響,如照明、溫度、濕度、空氣清新度、色調、噪音等。②精神疲勞,如精神緊張、單調厭倦感。③勞動強度與靜態肌肉疲勞。④操作者的健康狀況,如生理狀態、營養、休息、情緒等。這些因素都很難准確地測量,因此疲勞寬放時間的確定最復雜,也容易引起爭論。
(3)延遲寬放。是操作中無法避免的延遲所需要的寬放,即並非由操作者本人所能控制的中斷。如班組長布置任務、管理原因造成的延誤等考慮的寬放。具體包括以下3種。
1)操作寬放。是指操作過程中由於操作程序或操作上的特性而發生的不可避免的中斷時間。例如,工人到倉庫領料、刃磨工具、清潔機器、周程檢查等發生在一固定間隔或某一定周期之後的動作時間。
2)機器干擾寬放。機器干擾表現為操作工正在一台機器上工作時,另一台機器已完成上道工序而等待操作工去操作,從而產生了遲延。
3)偶發寬放。考慮生產中不規則發生的中斷遲延時間。如打掃衛生,維護機器,以及由管理原因造成的中斷,後者如填寫生產日報,停工待料,停電停水等。偶發寬放是考慮生產中不規則發生的中斷延遲時間,這部分寬放時間很不穩定,可通過工作抽樣確定。
(4)政策寬放。是作為管理政策上給予的寬放時間。它不但能配合事實上的需要,而且能保持「時間研究」的原則不受破壞。例如因某種原因,某類操作者在市場上的工資已升高,按本企業工資標准已無法招聘到此類人員,則可通過「政策寬放」給予補償。其它如材料的品質不良,或機器的機能欠佳時,也都常給予此類寬放,當影響因素消失時,該寬放隨之取消。 標准時間包括正常時間和寬放時間兩部分。 即
標准時間=正常時間+寬放時間=正常時間 (1+寬放率)
例8-7 某一單元觀測時間為1.2min,評定系數為110%,寬放率為10%,試計算標准時間?
解 正常時間=觀測時間×評定系數=1.2×1.1=1.32(min)
標准時間=正常時間(1+寬放率)=1.32×(1+0.1)=1.4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