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資本論的方法研究

資本論的方法研究

發布時間:2022-01-21 13:51:57

A. 資本論採用的是什麼分析方法

在《資本論》中體現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四個分析方法,是將歷史唯物主義這個總的原則運用於經濟研究應當遵循的方法。

  1. 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解釋社會經濟制度變遷

  2. 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確定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

  3. 在歷史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制約中分析人的經濟行為

  4. 依據經濟關系來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規范

B. 闡述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論

《資本論》是一部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光輝巨著,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列寧指出:「馬克思認為經濟制度是政治上層建築藉以樹立起來的基礎,所以他特別注意研究這個經濟制度。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就是專門研究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的。」 馬克思致力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使這門科學革命化。」 《資本論》的版本很多,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每出一版,都寫了序或跋,這些序言和跋文構成《資本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成為我們學習《資本論》的入門向導。有關《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馬克思自己寫的,後三篇是恩格斯寫的。在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在這幾篇序言和跋文里,講到了有關《資本論》的許多重要問題。例如,關於《資本論》的寫作和出版過程,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關於《資本論》的方法和結構,關於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以及學習《資本論》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
一、《資本論》是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
馬克思在大學本來是學法律專業的,但主要精力卻用在哲學和歷史的研究上。1842―1843年,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遇到要對物質利益問題發表意見的難事。當時普魯士萊茵省議會通過了「林木盜竊法」,公然侵犯貧民階級的權力。不久,馬克思又遇到摩塞爾河流域釀造葡萄酒的農民的經濟狀況問題。這些物質利益的沖突,是促使馬克思去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之一。
於是,從1843年起,馬克思開始系統地收集資料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資本論》的創作和完成時期。1857―1958年,馬克思寫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是他創作《資本論》的最初嘗試,通常稱它為《資本論》第一稿。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馬克思打算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書名分冊出版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巨著,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六冊計劃」,包括《資本》、《地產》、《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一分冊的書稿於1859年出版,但這個第一分冊只包括兩章,即《商品》和《貨幣或簡單流通》。這是「六冊計劃」中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中的緒論性的兩章。在1861-1863年期間,馬克思接著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結果寫成了一個篇幅龐大的書稿,共包括23個筆記本。它開頭的總題目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副標題是《第三章資本一般》,通常稱之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實際上是《資本論》的第二稿。在寫作這個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以《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分四冊出版他的經濟學著作。從1863年8月開始,馬克思撰寫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三稿,其內容分為三部分,即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資本主義的生產總過程》。
從1866年初開始,到1867年3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修訂和謄寫工作,同年9月在德國漢堡出版。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是我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 按原計劃,《資本論》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並不包括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內容。但是為了「聯貫和完整」,馬克思把《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的內容,也扼要地收入《資本論》中,其中關於價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換過程等問題,還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但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並不因此而失去獨立的科學價值。例如,關於貴金屬等問題,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已經作了詳細論述,而在《資本論》中就只是簡單地提到。所以,在學習《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時,不妨把《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對照著來閱讀。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修改和再版工作,並幫助出版《資本論》第一卷俄文譯文,校訂法文本。同時,還積極收集材料,改寫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在他面前書桌上還放著正在修改的《資本論》原稿。
《資本論》是馬克思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二、《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三、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馬克思分析了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就是階級關系,因此政治經濟學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情況,是和當時階級斗爭的形勢密不可分的。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後才產生的。15世紀末,隨著早期資本主義商品流通的發展,出現了重商主義學派。從17世紀中葉開始,又出現了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始於威廉?配第,發展於亞當?斯密,至大衛?李嘉圖而登峰造極。在法國,始於布阿吉爾貝爾,中間有魁奈、杜爾哥,最後有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於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尚未充分發展的時期,因此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產關系的本質中去,揭露資本主義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學的因素。例如,古典學派的最後代表李嘉圖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利益的對立在分配領域中的表現,「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後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有一個共同的錯誤,這就是,不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歷史現象,而是看作永恆不變的社會,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看作適用於一切社會的規律。這是由他們的階級立場決定的。所以,古典學派發展到李嘉圖時,「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這是李嘉圖的理論庸俗化和傳播的時期,同時也是他的理論同舊的學派進行斗爭的時期。」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發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評,引起了李嘉圖學派及其反對者之間的論戰。有的人把它普及開來,有的人利用它來反對重商主義等舊學派,有的人把它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有的人在捍衛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當時這一論戰還帶有「公正無私的性質。」這是因為當時的大工業剛剛脫離幼年時期,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的斗爭還是主要的問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成為主要矛盾。然而,這場論戰與18世紀下半葉魁奈死後、重農學派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論相比,已經遜色得很多。
1830年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嶺。馬克思指出:「1830年,最終決定一切的危機發生了。」「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鍾。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讓位於豢養的文丐的爭斗,公正無私的科學探討讓位於辯護士的壞心惡意。」庸俗經濟學局限於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現象,抹煞資本主義的矛盾,為資本主義辯護。隨著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國工人運動的高漲,在英國出現了庸俗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他的特點是折衷主義,妄圖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在分配領域實行某些改良,調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時庸俗經濟學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國的巴師夏,他代表熱衷於自由貿易的法國工商業資本家的觀點,企圖把資本主義描述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但是,在德國,「政治經濟學一直是外來的科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分析,它以發達的資本主義關系為前提。在德國,長期的封建割據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缺乏生存的基礎。」所以,「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授一直是學生,」只能抄襲英國、法國的作品,作為教條加以搬弄。1848年以後,資本主義在德國迅速發展,但這時又不允許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資產階級視野內),因為英、法資產階級早已奪得政權,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資產階級已經感到了無產階級斗爭的威脅。因此,「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的成就的可能性。」
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建立真正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完成。因為「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這個階級和社會發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公正無私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受階級偏見的束縛,客觀地認識客觀經濟規律。具體地說,這個任務是由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來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在政治經濟學中完成了偉大的革命,創立了無產階級的、唯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絕不是對經濟學的個別章節作零碎的批判,絕不是對經濟學的某些爭論問題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開始就以系統地概括經濟科學的全部復雜內容,並且在聯系中闡述資產階級生產和資產階級交換的規律為目的。」 。
四、《資本論》的方法論
在《第二版跋》的第16―27段,馬克思說明了《資本論》的方法論。
總的來說,《資本論》的方法就是唯物主義辯證法。但要真正掌握它,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馬克思說:「人們對《資本論》中應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說馬克思是「形而上學地研究經濟學」,「是整個英國學派的演繹法」;有人說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說他的研究方法是「現實主義」的,而敘述方法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等等。對於人們的種種議論,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別詳細引證了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考夫曼對《資本論》方法的評論。這段評論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馬克思特別注意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二、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三、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四、馬克思特別強調研究每個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五、馬克思闡明了支配著一定社會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等等。對於考夫曼的上述評論,馬克思滿意地認為,他所描述的「正是辯證方法」。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是馬克思的首創。「就本來意義上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馬克思就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揭露資本主義矛盾,揭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
《資本論》的方法,不僅是辯證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已經「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表現在,他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作「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在研究經濟運動規律時,不是從觀念出發,而是從客觀事實出發。針對有人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混為一談的錯誤,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在黑格爾那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被顛倒了,因而他的辯證法是「倒立著的」,並且被「神秘化了。」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吸收了他的辯證法中的科學成分,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唯物辯證法。這兩種辯證法對現實世界起著不同的作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這是因為黑格爾運用唯心主義辯證法,企圖論證普魯士君主立憲制度的合理性,起著維護統治階級的反動作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則「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這是「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肯定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產生的同時,又論證了它滅亡的必然性。
馬克思把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運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創立了《資本論》的方法論體系。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運用抽象力。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就是說,《資本論》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學使用的實驗方法是不相同的,因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關系,它既不能使用顯微鏡,也不能使用化學試劑,而只能運用抽象力。什麼是抽象呢?就政治經濟學來說,抽象就是從具體的、大量的經濟現象出發,經過思維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簡單的范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馬克思這段話,對於如何進行研究工作,講得很清楚:(1)佔有材料;(2)進行分析;(3)探尋內在聯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但這還不是抽象的全過程,在一定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後,還要採取適當的形式,把研究的結果敘述出來。
什麼是適當的敘述形式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作了闡述。他在總結了政治經濟學史上的經驗教訓之後認為,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形式才是唯一正確的敘述形式。 這就是把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邏輯加工,並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敘述出來。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是以詳細佔有材料並進行大量研究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於研究的方法。
五、《資本論》的結構
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後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給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冊 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 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 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 理論史。」 現在出版的《資本論》的分卷情況,和馬克思當時的設想不盡相同。《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譯文校訂工作,並對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進行反復修改,但由於國際工人協會活動佔用馬克思大量的時間和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惡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時出版,他就逝世了。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承馬克思未竟的事業,把《資本論》「第二冊」、「第三冊」整理為第二卷和第三卷,並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時,曾打算整理出版《資本論》第四卷(理論史),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願望,後來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但是,考茨基把它作為一部與《資本論》平行的獨立著作,命名為《剩餘價值學說史》。總的來說,恩格斯對《資本論》的結構是沒有變動的,變動的只是分卷和名稱。
《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為中心貫穿全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本書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的」。
《資本論》第一卷是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這是暫時撇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來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資本論》第二卷是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是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來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資本論》第三卷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資本論》第四卷是系統地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說,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學說史。
《資本論》中心突出,結構嚴密,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科學體系。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資本論》是「一個

C. 資本論選讀作業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 發生學!發生學研究方法是《資本論》乃至整個經濟學的根本研究方法。

  2. 《資本的生產過程》研究方法: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

  3. 《資本的流通過程》研究方法: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

  4.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研究方法: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

  5. 《剩餘價值理論》研究方法: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

善讀善用《資本論》,同時,也要善於進行中華轉化;注意從中發掘中國元素,以開放的態度統一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創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國學馬克思主義」。一句話,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這是現代語境中「創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必然要求。嚴格意義看,《資本論》是「12部史」:轉化史I、轉化史II、資本生產史;運動史I、運動史II、資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資本積累史;范疇史I、范疇史II、資本批判史。表明馬克思的航程乃是「歷史」到「邏輯」,再到「歷史」。它的內在的方法、邏輯和工作話語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這是中華條件下馬克思所說的「我的辯證方法」之工作語境。

——科學抽象法對應在「認識發生學」的層次,是認識批判方法。

參考文獻:我為什麼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許光偉】《政治經濟學報》2015年第4卷P214-230。

許光偉:《<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第8輯,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5年,P16-P36。

《資本論》是時代性作品,對其閱讀相應具有時代的烙印。在當下,需要在繼續關注馬克思主義感召路徑的中國傳統研究的同時,適時加強對「國學感召」路徑下《資本論》研究的重視,並發掘其對「中國化研究進程」所發揮的應有積極作用。

許光偉:國學感召與《資本論》在今天 ——紀念《資本論》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請參考文獻:《生產關系的三層次解讀關系及其意蘊——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域內的道名學說和生長論》,《當代經濟研究》,2016(10):5-13。

《資本論》重在保衛:《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的主攻方向

保衛者,繼承發展也!

保衛者,中西結合也!

保衛者,原創創新也!


保衛者,學術保衛也!




一,馬克思思維的發生學


二,中華所有制


三,主體批判與客體批判的關系


四,對「物的科學」邏輯的反思


五,對「事的科學」邏輯的探索


六,中國經濟學原論


七,闡述與應用「經濟文學」


八,實踐《資本論》條目體之偉大的體例


九,全方位踐行「中國人資格」的《資本論》學術保衛之道


十,開創中國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路徑

D. 《資本論》的主要內容。核心是講的什麼

《資本論》第一卷是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這是暫時撇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來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資本論》第二卷是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是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來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資本論》第三卷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資本論》第四卷是系統地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說,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學說史。

《資本論》的核心理論——剩餘價值學說,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也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



《資本論》的主要歷史意義及貢獻

《資本論》以深沉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普遍規律,對資本主義及其辯護士進行了嚴厲的指控,是具有鮮明的黨性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並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

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階級斗爭學說。因此,《資本論》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學著作,同時,以其對英國社會經濟歷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系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發揚光大。

《資本論》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准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

E.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方法、內容、框架

資本論與Java?

F. 《資本論》能作這樣的"重新研究"嗎

《資本論》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第一次將經濟和歷史聯系起來,拆解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馬克思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融於一體,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和論證,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這一歷史性的偉大發現。在廣泛而堅實的考察之後,馬克思發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奇妙關系,從而論證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在人類政治和經濟發展史上,《資本論》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確立。按照中國標準的新近力作: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的創作宗旨、邏輯路徑、理念和所運用的特別「方法」……我認為,契合您的問題。
其填補同類作品的研究空白:大大拓展了《資本論》研究的領域,從單一批判思維轉向全方位系統批判,從批判轉向建設,從邏輯轉向歷史,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而達成對馬克思之後的世界歷史的新理解。
從這一角度而言,該著是重讀和重寫的「雙重意義」的《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突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式,加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工作指導的現實性。

G. 讀資本論有哪些好的方法

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因此,《資本論》為了深刻地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規律,必然詳細分析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馬克思把商品經濟分為兩個階段,即簡單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前者建立在小生產基礎上,以個體的私有和勞動為特徵;後者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經濟,但實踐突破了這個觀念,商品經濟已經擴展到社會主義體制中來了,並且,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許多共性,這就有必要確立一個「社會化商品經濟」的新概念,以便系統研究其運行的規律性。理論研究和實踐表明,《資本論》的內容,如果抽掉其對資本主義剝削性質的分析,就是一部「社會化商品經濟論」。這方面的思想是極為豐富的,前面已作過系統介紹,下面摘其要者歸納為10條。

1.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1)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它們分別由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所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的統一,這個矛盾只有在交換中才能解決。(2)價值規律的主要內容是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以價值為基礎進行。它通過價格波動的形式起作用。(3)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具有推動生產技術的發展、調節社會勞動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等重要作用。(4)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價值規律作用的發揮,要求平等競爭的環境,堅持等價交換原則。

2.貨幣和貨幣的運行規律:(1)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貨幣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紙幣是金屬貨幣的符號。(2)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在商品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貨幣是再生產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推動力,商品向貨幣的跳躍是致命的一跳,商品經濟必然發展為貨幣經濟。(3)一定時期流通中的貨幣(這里指金屬貨幣)數量不是隨意決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即貨幣流通量規律,其公式為:一定時期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平均流通次數。紙幣的發行量必須反映這個規律的要求。(4)由於貨幣是再生產的第一推動力,因此,再生產的有效實現要求貨幣必須回到它投放的出發點,這是個客觀規律,可稱之為貨幣迴流規律。

3.資本和剩餘價值規律:(1)根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應區別資本的一般和特殊。資本一般即資本的共性,就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是價值不斷增值的運動過程,是商品經濟運行的紐帶。資本特殊即資本的個性,就是資本所有權及其體現的生產關系的特殊性質。(2)根據同樣的原則,剩餘價值也要區別一般和特殊。剩餘價值一般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大於勞動力價值的差額,它是社會化商品經濟中企業生產追求的直接目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剩餘價值規律也是社會化商品經濟的共同規律。剩餘價值特殊就是佔有的社會性質不同。(3)剩餘價值分配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決定,分別表現為利潤、利息、地租等形式。勞動者在投資的條件下,也參加剩餘價值的分配。這些分配的社會性質也因所有制關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同以上分析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原則相聯系,對勞動力商品也要作一般與特殊的分析。勞動力成為商品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殊現象,在社會主義公有經濟中,勞動力也是商品。這是因為,勞動力都屬於勞動者個人所有,具有價值與使用價值,與企業的結合都要通過市場交易,簽訂契約,這是勞動力商品的共性。它的特殊性,在於所有制決定的勞動者的社會經濟地位不同。承認社會主義勞動力的商品性質,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與勞動者的社會主人地位不存在根本矛盾。

4.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的規律:(1)資本積累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社會主義經濟不僅同樣要重視資本積累,而且更要用好積累,不斷提高積累的使用效益。(2)擴大資本的基本途徑包括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後者是多個資本的聯合,是擴大資本更快的途徑。而股份制則是實現資本集中更有效的方法。(3)馬克思認為失業人口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特殊產物,但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也出現了失業人口。可見,失業的產生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不過,社會主義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把解決勞動就業問題、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重大的國策,經過努力,在實際效果上超過類似國情的資本主義國家。

5.產業資本循環和周轉的規律:(1)產業資本的循環是從貨幣出發,經過購、產、銷三個階段的變化,實現價值增值,最後又回到貨幣形式這樣一個運動過程因此,產業企業的經濟活動是生產和流通的統一,購、產、銷三者的統一,而銷售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2)實現產業資本循環的條件,一是企業的總資本在購、產、銷三個階段按比例分配,二是三個環節的資本連續不斷地運行,也就是說,企業的生產經營要均衡地運轉。(3)資本周轉是連續不斷的資本循環。加快資本周轉速度的主要途徑,一是合理安排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比例。由於固定資本周轉慢,流動資本周轉快,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企業總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與固定資本比重的大小成反向變化。所以,要提高企業的效益,既要重視提高生產設備的技術水平,又要重視固定資本的節約。二是適當提高固定資本的折舊率,縮短固定資本的更新期。三是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產品的生產時間。四是通過改進交通運輸,縮短流通時間。(4)加快資本周轉速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利於節約預付資本,提高投入產出的效率,促進社會再生產的協調發展。

6.利潤和平均利潤率規律:(1)商品的成本價格是所費資本的轉化形式。它具有重要的經濟作用,成本的收回和補償是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成本是衡量商品生產盈虧的界限,成本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2)剩餘價值作為預付總資本的轉化形式就成為利潤,它是企業生產追求的直接目的。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就是利潤率,它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尺度。決定年利潤率的主要因素是:剩餘價值率、資本有機構成、資本年周轉次數等。(3)由於各經濟部門的利潤率有差別(多種因素引起),而資本的本性最低要求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這就驅使不同部門的資本展開競爭,通過資本的轉移,引起各部門商品供求關系和價格水平的上下變化,從而導致不同部門利潤率的平均化。所謂平均利潤率就是社會一般利潤率,即不同部門的特殊利潤率的加權平均化,不過,這只是一種總的趨勢。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為不同部門的職能資本家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分配利潤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市場調節機制。當然,這不排除各部門內部的某些優勢企業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4)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的形成,使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在這以前是市場價格直接圍繞價值運動,在這以後是市場價格直接圍繞生產價格運動,不過,價值仍然是深層的基礎。(5)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值得研究。

7.信用制度和借貸資本的運動規律:(1)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資本的借貸關系和信用制度,從而使商品經濟、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到信用經濟。(2)借貸資本是以貸放為特徵的資本商品,其所有權與使用權發生了分離,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息,它的運行表現為雙重的支出和雙重的迴流。所謂雙重支出,就是貨幣資本家先把貨幣資本借給職能資本家,然後職能資本家再投放貨幣資本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所謂雙重迴流,就是職能資本家通過生產經營先收回資本和剩餘價值,然後向貨幣資本家支付貸放資本和利息。這個運動過程的順利實現,一是要以職能資本的有效增值為基礎,否則就無法還本付息,二是以信用作保證,否則貨幣資本家也不敢貸放資本。(3)利息是借貸資本的單純所有權的收入,是職能資本家獲得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利息率一般低於平均利潤率,在這個限度內,利息率的水平由資本的供求關系決定。(4)信用制度是借貸資本的實現形式,包括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商業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產生的信用,它是信用制度的基礎形式。銀行信用是銀行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高級形式。銀行資本同產業資本、商業資本一樣屬於職能資本,要按照銀行自有的資本獲得平均利潤。銀行在商品經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會的貨幣資本的總管理人,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精巧、最發達的產物,是社會范圍的公共簿記。中央銀行是整個信用制度的樞紐。(5)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具有兩重性的作用,一方面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運動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滋長了投機、冒險、欺詐行為,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促進危機的發生,同時又為向新社會的過渡創造了條件。

8.股份公司和虛擬資本的運動規律:(1)信用制度的發展,必然促進股份公司的建立,使越來越多的資本採取股份資本的形式。股份資本是社會資本,股份企業是社會企業,在它裡面,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進一步分離,資本的所有權與勞動進一步分離。(2)股份公司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馬克思當年就指出,股份公司標志著現代各國經濟生活的新時代,它們是發展現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杠桿,對國民經濟迅速增長的影響估計再高也不為過。同時,股份資本是私有財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的揚棄,是資本主義社會向新社會的過渡點,股份資本作為最完善的形式是導向共產主義的。(3)隨著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必然產生各種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形成虛擬資本。其主要特點,第一,它不是投入生產和流通的現實資本,而只是現實資本的證書或紙制復本;第二,它是收入的資本化,股票、債券不僅可以獲得固定的收入(股息、債息),而且可以作為資本商品出賣,獲得更大的收入。(4)虛擬資本作為有價證券,它的價格形成有特殊規律,以股票為例,股票價格=預期股息額÷社會平均利息率。此外,股票的供求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甚至主要的因素。正因為這樣,虛擬資本的積累與現實資本的積累之間的差別很大,一方面,現實資本的積累是基礎,虛擬資本的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現實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兩者的積累又很不一致,虛擬資本的積累並不反映現實資本的積累,甚至相脫離。(5)虛擬資本的作用。以有價證券為代表的虛擬資本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證券市場為企業資本的擴大開辟了新的更有吸引力的融資渠道,為資本的自由轉移和結構的調整提供了便捷的平台,還為國家進行財政和金融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時虛擬資本又有一定的消極作用。

9.地租和土地價格決定規律:(1)地租是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必然產物,是土地所有權藉以實現的經濟形式。資本主義地租是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的產物,是剩餘價值的一種轉化形式。(2)地租主要有級差地租、絕對地租以及壟斷地租等形式。所謂級差地租,就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資本具有不同生產率而形成的地租。為滿足社會需要而耕種的土地總是有差別的,由於土地的有限性和經營壟斷,土地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由劣等條件決定的,這就使中優等條件的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從而穩定地獲得超額利潤,形成級差地租。級差地租又有兩種形式,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交通遠近等橫向差別形成的級差地租叫級差地租Ⅰ,由同一地塊上多次投資的生產率差別形成的級差地租叫級差地租Ⅱ。所謂絕對地租,就是租種任何有所有權的土地都必須交納的地租。所謂壟斷地租,就是由對特殊的自然或社會條件的壟斷地位而形成的地租。(3)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土地的所有權可以成為商品,進行交易。土地價格是資本化的地租,土地價格=地租額÷利息率,此外,決定土地價格的因素還包括土地的供求關系、土地資本的折舊及其增值和利息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土地屬於國家和集體所有,其所有權不能作為商品買賣,但土地使用權可以進入市場轉讓,其轉讓費也要反映土地價格的決定規律。

10.商品經濟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1)商品經濟是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其存在的經濟條件,馬克思講了兩條,一是不同的社會分工,二是不同的所有制(主要是私有制)關系。但他沒有看到,即使是全社會范圍的公有制,只要人們之間還存在經濟主體的差別,商品經濟就不會退出歷史舞台,更何況多種所有制結構將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2)商品經濟的歷史作用具有積極與消極兩重性。當然,在它必然存在的歷史限度內,其積極作用無疑是主要的,但其消極作用也不容否認。這一點,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例外。社會主義制度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興利避害,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場經濟固有的弊端。馬克思當年分析了商品經濟的不少弊病,其中之一就是產生貨幣拜物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拜金主義。理論和實際表明,這是導致社會各種病態現象的因素之一。(3)馬克思還分析了商品經濟必將走向消亡的歷史趨勢。不過,他把這個問題看得簡單了,認為一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就沒有商品貨幣關系了。然而,他指明的商品經濟社會將為自由人聯合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這個歷史的大方向仍然是正確的。

因此,深刻理解《資本論》關於社會化商品經濟一般規律性的思想,對於深入認識市場經濟的基礎作用,自覺運用價值規律、貨幣規律、資本運行規律,建立和完善商品、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市場體系,更好地發揮價格、利潤、利息、地租等市場機制的作用,搞好經濟體制特別是金融體制和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堅持用「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指導市場經濟,強化市場經濟法制秩序,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活力、健康有序和卓有成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H. 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怎樣理解《資本論》的抽想法

  1. 發生學!發生學研究方法是《資本論》乃至整個經濟學的根本研究方法。

  2. 《資本的生產過程》研究方法: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

  3. 《資本的流通過程》研究方法: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

  4.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研究方法: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

  5. 《剩餘價值理論》研究方法: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

  6. 善讀善用《資本論》,同時,也要善於進行中華轉化;注意從中發掘中國元素,以開放的態度統一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創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國學馬克思主義」。一句話,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這是現代語境中「創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必然要求。嚴格意義看,《資本論》是「12部史」:轉化史I、轉化史II、資本生產史;運動史I、運動史II、資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資本積累史;范疇史I、范疇史II、資本批判史。表明馬克思的航程乃是「歷史」到「邏輯」,再到「歷史」。它的內在的方法、邏輯和工作話語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這是中華條件下馬克思所說的「我的辯證方法」之工作語境。


——科學抽象法對應在「認識發生學」的層次,是認識批判方法。



參考文獻:

我為什麼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許光偉】
《政治經濟學報》2015年第4卷P214-230


許光偉:《<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第8輯,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5年。P16-P36

I. 如何理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1)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對方法論研究,我們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與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完美統一,它必須是在唯物辯證法指導下進行的。
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是「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 [1]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相比較,它的特點在於遵循認識論的路徑,是由現象深入到本質,側重於分析的。從過程的角度看,在於是從本質深入到現象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充分地運用了經濟學說史上關於商品、價值、貨幣、交換、資本、土地所有制、總收入等等經濟形式的研究資料,充分地運用了商品生產發展,貨幣形式的演化,商業資本,工業資本、銀行資本、地租形式的變化,及工資、工廠制度、生產過剩,工人運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變化等等大量史料和現實的資料,深入並全面地探索尋找各種經濟形式的歷史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運用經濟學說史上的實際過程驗證這些經濟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整個過程體現了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就是在對事物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由本質來反映說明現象,再現這一現象形成的過程,即是從理論上描繪、再現客觀事物的方法。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中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2]這樣一種「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就是運用唯物辯證的研究方法並通過思考,「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 [3]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文中,對他自己的理論敘述方法作了簡要精闢的概括。他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並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4] 由此可知,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反映法,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一一反映客觀的具體事物。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敘述方法的基本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這一方法,對經濟范疇進行推演,來建構他的理論體系。
(2)邏輯--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法
邏輯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內在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經濟范疇,來闡明社會經濟現象與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經濟關系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縱觀《資本論》,我們不難發現它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馬克思說,在他撰寫《資本論》第一稿時,「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 [5]由此可知,馬克思在他撰寫《資本論》時,自覺地運用了邏輯的方法。列寧曾說:「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他的第一章。」 [6]
方法論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要堅持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運用歷史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必須排除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偶然現象和因素,以及各種曲折過程,從復雜的、曲折的歷史過程中,揭示出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邏輯的進程要符合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它是社會經濟歷史發展過程的反映。馬克思從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出發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就是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相統一的具體運用。
(3)定量分析方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利潤、地租、級差地租、價格、剩餘價值率、固定資本、可變資本等像自然科學家那樣做出了精確的定量描述。馬克思本人曾經為寫《資本論》鑽研過數學,並盡可能地利用數學。馬克思甚至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一種科學,只有在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可見,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時自覺地運用了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運用了定量分析方法。
我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來表明關於《資本論》研究方法的豐富性和發展性。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7]可見,對《資本論》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

J. 《資本論》研究的高水平作者及研究方法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

《資本論》研究的高被引作者

通常情況下,文獻被引率越高,表明其所形成的學術影響力越強。由表3中國《資本論》研究高被引文獻的基本情況可知,高產作者大多數不是高被引作者,只有王慶豐、孔揚和許光偉3位作者是重合的,說明高產作者的論文引用率乃至質量不一定更高。基於此,促進中國《資本論》研究質量的不斷提升,是擺在中國《資本論》研究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011-2016年間,中國《資本論》研究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15位的作者共發表了180篇相關論文(人均每年2篇)。其中,發表論文數量前三位的依次是胡鈞教授(年均3.67篇)、劉新剛和王慶豐教授(年均2.67篇)。從他們的職稱來看,全部都為副教授以上職稱,且大部分高產作者都具有教授級職稱,這既說明了《資本論》研究需要更長時間的前期積累,也反映了《資本論》研究領域內年輕學者發表論文的難度較大。從其所處的區域來看,表3中的高產作者有接近一半自北京(7位),這也佐證了北京作為中國《資本論》研究的中心地位。

進一步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高產作者存在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平均年齡為52.21歲,中老年學者居多,青年學者缺乏。我們進一步整理了2006-2010年中國《資本論》研究的高產作者,平均年齡為56.38歲。由此可見,近年來,中國《資本論》研究隊伍呈現一定程度的年輕化趨勢(下降了4.17歲),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此外,將高被引文獻范圍擴大到高被引文獻的前50篇,以此來研究高被引文獻與期刊綜合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總體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高被引文獻的引用率相對較低。這是否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年份較近有關?為此,我們用實證的方法來進一步考察文獻被引次數與文獻發表時間之間的關系。以前50篇高被引文獻為樣本,被引次數對發表時間的回歸系數為0.2232,但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p=0.2210)。這表明高被引文獻的引用次數與論文發表的年份沒有明顯關聯。從實踐來看,新近發表的論文同樣可以成為高被引文獻,其可能的原因在於相關研究受政策的影響大,新近的改革熱點容易成為理論關注的焦點(周春平,2016)[6]。

從前15篇高被引文獻作者的年齡結構來看,中老年學者居多,高被引文獻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齡為53.92歲,60歲以上7人,40歲以下4人,沒有30歲以下的,最小34歲,最大為79歲(南開大學高峰教授)。這說明《資本論》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的影響力相對較小,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學者加入到《資本論》研究隊伍中來仍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與其他學科不同,該領域影響力的發揮需要更多地知識與時間的積累。此外,從前15篇高被引文獻的研究領域來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題的研究文獻最多(9篇),說明研究《資本論》的高引用論文目前以哲學為主,反映了中國《資本論》研究與中國改革實踐緊密聯系做的還不夠,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最後,從表3中作者的地區分布來看,北京和上海的人數最多(各有4位),長春3位,天津、福州、南昌和沈陽各1位。可見,北京、上海和長春依舊是中國《資本論》研究最具學術影響力的城市。從合作研究來看,跨機構研究以及研究者之間合作現象還較為匱乏,在前15篇高被引文獻中只有1篇為合作(且跨機構)研究;而在前50篇高被引文獻中,合作研究和跨機構合作研究分別僅有7篇何4篇,其餘均為獨立完成。

許光偉:《資本論》為什麼需要保衛 - 烏有之鄉

德國方式,英國材料,歐洲歷史,展看人類發展前景。
這就是馬克思《資本論》的偉大貢獻和影響。

在中國,如何保衛馬克思、保衛資本論?!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為迎接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研究高潮,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行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學術專著《保衛資本論 》。其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工作理念。
該書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雙重意義」之《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結合體式。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其不獨為政治經濟學的「在中國」,或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方法進行民族「尋根」。該著認為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以下為該書扉頁上的題詞: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人類不是在開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覺地從事自己的舊工作。 ——馬克思
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 ——列寧
凡一國之歷史,其對於民族思想之指示,與民族力量之啟發,恆於不知不覺之間,隱操大柄。 ——熊十力

閱讀全文

與資本論的方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縮陰方法千黛斯新浪知道 瀏覽:317
64位proe50安裝方法 瀏覽:284
電路板11測量方法 瀏覽:83
如何通過買專利的方法給公司節稅 瀏覽:27
大客廳鍛煉方法 瀏覽:778
幼兒簡單手工製作方法 瀏覽:634
片鹼中氯酸鹽分析方法 瀏覽:494
語文組教學方法探究 瀏覽:882
幼兒查鉛用什麼方法 瀏覽:586
幼兒手部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113
韓國人怎麼炒牛肉的方法 瀏覽:533
簡單的記憶訓練方法 瀏覽:974
python連接資料庫多種方法 瀏覽:91
短跑後腿訓練方法 瀏覽:625
顧家的最佳方法 瀏覽:385
土壤氮的計算方法 瀏覽:182
水洗車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786
初中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訓練方法 瀏覽:279
聽算檢測的方法 瀏覽:285
e計算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