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網路調查法:互聯網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聚集處,也是現在最常用的調查方法之一。可在論壇發帖詢問,也可將問題細分,分類查找。2、抽樣調查法:在某一特定群體中,選取部分人進行采訪調查。3、問卷調查法:在某一特定地區,發放調查問卷進行意向收集。
4、社會調查法:社會調查是指一種特定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方法就是社會調查主體為保證其社會調查活動朝著預定的方向進行,達到了解和認識社會的目的所運用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總和。
5、實地調查法:實地調查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並搜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從而探討社會現象。實地調查是在傳播研究范圍內,研究分析傳播媒介和受傳者之間的關系和影響。
6、蹲點調查法:調查者深入到一個或幾個基層單位持續一段較長時間,通過全面、深入調查研究,認識調查對象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探索解決社會問題途徑的方法。
了解生物形態結構主要運用觀察法和實驗法。
(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1、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2、實驗法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一般步驟:①發現並提出問題;②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③作出假設;④設計實驗方案;⑤實施實驗並記錄;⑥分析實驗現象;⑦得出結論
⑶ 生活形態法的發展
生活形態法是英國的湯森在60年代創造的一種度量貧困的新方法,他也將它稱為「遺缺指標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其背後的理念是:「貧困只有本著相對遺缺的概念才有可能被客觀且一致地界定」。據湯森介紹,創造「遺缺(deprivation)」一詞,最早是用來說明為什麼在生活上什麼也不缺的美國兵還常常感到不滿足,後來它被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政治學家作為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廣泛採用。在研究貧困的定義和度量時,「相對遺缺」的概念是:社會上一般認為或風俗習慣認為應該享有的食物、基本設施、服務與活動的缺乏與不足。人們常常因遺缺而不能享有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應該享有的生活條件。假如他們缺乏或不能享有這些生活條件,甚至因此而喪失成為社會一員的身份,他們就是貧困的。
在湯森之前,馬克(Mack)和蘭斯利(Lansley)就已經嘗試用「遺缺指標」進行貧困研究。但他們的目標是爭取獲得對貧困界定的「社會共識」。湯森的方法與他們不同,雖然他也不否定要了解貧困者主觀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他更強調從外部形態的觀察來對「相對遺缺」進行客觀的比較。所以有人稱它是一種「行為主義」的方法。
湯森發展了一整套理論來支持他的方法。在討論是否有一致的生活形態或生活標准時,湯森認為,一種所謂「一元的或清晰的」生活形態並不存在;湯森所說的生活形態是指一系列相互交錯和重疊的、存在於社區、民族、社會組織和地區的社會生活之中的生活形態,它不是一些偶然的事件和行動,而是以社會規范的方式表達出來一種消費和生活習慣。在現代社會里,個人的生活與需求已經被國家、社會和家庭重新塑造過,所以,從外部觀察入手來尋求需求的標準的途徑是合理的而且是應該重點強調的。湯森相信,一種相對的需求的遺缺可以表現為某一類消費被從日常的生活方式中排除出去,這決不是一個主觀的、隨意的判斷,而是可以從外部形態的觀察來客觀地界定和度量的。
湯森從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找出了對「生活必需」的廣泛的定義以構造指標,再加上一些他自己發展的和詮釋的指標,提出了一整套包括「物質遺缺」和「社會遺缺」兩個方面13組77個指標的的龐大體系。
1.物質遺缺包括: ⑴.飲食遺缺,如「過去兩周內至少有一天飲食不足」、「一周內的大多數日子缺乏新鮮的魚肉(素食者則以素食食譜為准)」、「大多數的日子沒有新鮮水果」,等等;
⑵.衣著遺缺,如「一年四季中鞋靴不夠用」、「缺乏防範嚴寒的衣著」、「過去一年中購買舊衣物」,等等;
⑶.住宅遺缺,如「缺乏室內廁所、浴室」、「缺電」、「冬季時所有房間均缺乏取暖」,等等;
⑷.家庭設備遺缺,如「沒電視」、「沒收音機」、「沒洗衣機」、「沒冰箱」,等等;
⑸.環境遺缺,如「沒安全的室外活動場所給五歲一下的兒童遊玩」、「工業污染空氣」、「交通、飛機與工程噪音嚴重」,等等;
⑹.場所遺缺,如「在徒步距離內缺乏開放空間(如公園或劇院)」、「十分鍾行程之內沒有一家日用品商店」、「本地街道上有贓亂和拋棄廢物的問題」,等等;
⑺.工作遺缺,如「工作環境不良(空氣污染、灰塵、噪音、震動和高溫、低溫)」「站立或走動的時間占整個工作日的四分之三以上」、「非全日制工作」,等等。
2.社會遺缺包括: ⑴.缺乏就業權利,如「前十二個月至少有二周失業」、「未享有病假的頭半年全額津貼」、「前一周工作五十小時以上」,等等;
⑵.家庭活動遺缺,如「室內兒童游戲有困難」、「家中有人有健康問題」、「有殘疾或老年親屬需要照顧」,等等;
⑶.缺乏與社區的整合,如「離群獨居」、「經歷種族、性別、年齡、殘疾的歧視」、「疾病中欠缺可預期的資源援助」,等等;
⑷.缺乏正式的社會參與,如,「上次選舉未曾投票」、「未參加工會或員工協會、教育課程、運動俱樂部或協會,或者政黨」、「未參加志願活動」,等等;
⑸.休閑遺缺,如「過去一年內未有離家的假期活動」、「一周內未超過五小時的特定的休閑活動」,等等;
⑹.教育遺缺,如「低於十年的義務教育年限」、「未有正式的學校文憑或繼續教育課程或學徒的證書」,等等。
湯森通過對2000多戶居民進行訪談,給以上指標進行打分,最後得出了50個與收入高度相關的指標,湯森從中選出了12個「遺缺指標」:
⑴.最近一年內未離開家有一周的度假;
⑵.(成年人)最近四周內未有親友到家裡用餐或點心;
⑶.(成年人)最近四周內未外出到親友家用餐或點心;
⑷.(兒童)最近四周內未能與朋友游戲或飲茶;
⑸.(兒童)最近一次生日未舉行慶祝會;
⑹.最近二周內未能於下午或夜間出外消遣
⑺.一周內未能使用新鮮肉食四天;
⑻.在過去二周內沒有享用煮食一天以上;
⑼.一周內未能有熱早餐多天;
⑽.家裡無電冰箱;
⑾.家裡不長有星期聚會;
⑿.家裡未有四項基本設備(抽水便池、洗手池、浴室以及煤氣爐或電爐)。
湯森將根據實證研究得到的2000戶居民的「遺缺指數」與他們的收入作出了一條曲線。他在曲線上發現了一個「遺缺門檻」,亦即當收入低於這個「遺缺門檻」時,遺缺指數會迅速增加,因此相對「遺缺門檻」的在代表「收入」的橫軸上的那一點就是貧困線的替代點。
資料來源:阿爾柯克,《認識貧困》(UnderstandingPoverty),倫敦,麥克米倫(Macmillan)出版公司1993年版。
香港的周永新也曾於1981年應用生活形態法制訂香港的貧困線。首先,他通過徵求家庭服務社工人員的意見,設計了一份有34個問題,涉及到衣食住行,居所設施,對教育、醫療服務的使用,生活習慣和社會規范5個方面的問卷,通過問卷調查來確定哪些生活形態是貧困戶所獨有的,調查結果是,其中有10個項目是被訪問者認為最足以代表貧困戶的。基於調查的項目要適用於所有的家庭和反映多方面的生活形態,周永新對上述調查結果又作了調整,最後制訂出下列9項區分貧困的指標:
⑴.家中是否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固定的床?
⑵.家中贏沒有電視機?
⑶.家中有沒有雪櫃?
⑷.家人有病時是否通常看私家醫生?
⑸.家中有喜慶事時,全家一般有沒有出外吃飯?
⑹.除了過年過節,平日有沒有宰雞宰鴨?
⑺.親友有喜慶時有沒有送禮做人情?
⑻.過年時,有沒有派利是?
⑼.有沒有找朋友飲茶吃飯?
周永新用上述問題,訪問了800個月收入在4500元以下的家庭,以每個家庭中的1個成員為調查對象,回答「是」的給予0分,回答「否」的給1分,最後平均得分是2.51分。周永新認為:分數高於2.51分的家庭,其生活狀況可以說要比香港一般中下階層的家庭更差;從收入情況看,這些家庭的月收入在2000—2199元之間。因為被訪問的家庭的平均人數是4人,所以月收入少於2000元是香港4人家庭的貧困線;就個人平均月收入而言,貧困線在月收入400至499元之間。
⑷ 調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實地調研法、問卷調研法、抽樣調研法、會議調研法、訪談調研法。
一、實地調研法。實地調察法就是自己通過身臨其境地去現場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的調研方法。其優點是調研內容生動、直觀。缺點是要花費較多調研時間,且調研真實性跟調研人的主觀性聯系較大。
二、問卷調研法。就是將所要了解的情況通過問卷的形式發放出去,然後統計收回問卷中各問題所佔的百分比例來獲取調研信息的一種調研方法。這種調研方式在短時間內就可獲得相關調研信息,但是信息准確性不高。
五、訪談調研法。就是通過走訪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調研對象來獲取調研信息的一種調研方法。其優點是調研所獲得的信息准確性高,有助於問題的深入了解。缺點是工作量大,耗時長,成本高,不易大規模開展。
⑸ 社會實踐有哪些調查方法
1.全面調查法/普查法
全面調查法/普查法是對被研究對象所包括的全部單位無一遺漏地加以調查,以掌握研究對象的總體狀況的過程和方法。這種方法適合小范圍的社會實踐。
7.問卷法
問卷法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調查方法,指調查者根據研究的問題和方案,通過設計一套要求被調查者回答的問題來收集資料的方法。其中包括兩種問卷法:
開放式問卷:在問卷中只列問題,不列答案。被調查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對問題自由作答。
封閉式問卷:既有問題,也有一種或幾種答案供選擇。
⑹ 調查研究方法有哪些
1、問卷調查法:即間接的書面訪問,優點是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在廣闊的范圍內,對眾多的調查對象同時進行調查。
2、訪談法:能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適用於調查的問題比較深入,調查的對象差別較大,調查的樣本較小,或者調查的場所不易接近等情況。
3、觀察法:調查者在實地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的、生動的感性認識和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通常適用於對那些不能夠、不需要或不願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情況進行調查。
4、文獻法:通過對文獻的搜集和摘取,以獲得關於調查對象信息的方法。適用於研究調查對象在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變化,研究角度往往是探尋一種趨勢,或弄清一個演變過程。
調查研究方法遵循的原則
調查研究方法應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是:
1、客觀性原則,即收集資料,分析資料以及得出結論都不摻雜研究者的主觀因素。
2、科學性原則,指調查研究必須藉助各門科學研究的有關成果而建立起來的具有自我規律的體系。
3、系統性原則,即要求調查研究要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適應對象的特點。
⑺ 常用的研究調查方法有哪些
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等。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7)生活形態研究的調查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撰寫教育調查報告,一般應遵循以下程序:
明確目的,編制計劃:明確調查目的,是搞好教育調查研究的基礎;編制調查計劃,是開展教育調查活動之前的一項重要准備工作,也是搞好教育調查研究的有力保障。調查計劃的內容一般應包括調查目的、調查對象、調查步驟、調查項目和調查方法等。
搜集資料,初步分析:在開始教育調查之前,調查人員應圍繞調查目的,多渠道地搜集有關資料,以熟悉和掌握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並通過初步分析,確定教育調查的重點和主題。
作好准備,實地調查:根據不同的調查方法,作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如採用訪談方法所採用的訪談提綱或訪談表格等,然後進行實地調查,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情況。
⑻ 生物上的四種調查方法是什麼
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四種:
①觀察法
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科學的很多重大發現或發明都源於細致的觀察。觀察法就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觀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
②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座談、問卷、測驗和查閱書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對象的材料。
科學調查的步驟: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實施實驗調查方案,並如實做好記錄→對調查情況和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③實驗法(如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④測量法
(8)生活形態研究的調查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實驗的設計過程
從研究過程的大體步驟來看,實驗方法與一般實證研究(即經驗研究)相類似,通常可分以下幾個步驟:
1、在對現實經濟生活中各種現象作觀察思考並對有關文獻進行回顧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問題;
2、根據理論,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提出假設命題;
3、設計研究程序和方法;
4、搜集有關數據資料;
5、運用這些數據資料對前面提出的假設命題進行檢驗;
6、解釋數據分析的結果,提出研究結論對現實或理論的意義以及可以進一步研究或改進的餘地。
在實驗研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3個步驟——實驗設計過程,它是實驗研究的核心。實驗研究用以檢驗假設的數據是對實驗現象觀察得到的,因此實驗的設計如何直接關系研究成敗。
仔細觀察已有的實驗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在以上步驟的具體實施上,實驗方法與經驗研究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這一點在第2個步驟中就已經顯示出來。
將假設命題具體化為可以檢驗的模型,與實驗設計有直接關系,研究者在對研究結果做出理論預期(即假設)時,必須考慮實驗的可實施性;在建立可證偽的檢驗模型時必須考慮變數的值可以通過實驗取得。研究的第4個步驟是數據資料收集,在實驗研究中就是實施實驗並記錄實驗情況。
實驗研究中用於假設檢驗的數據來自研究者自己設計的實驗,而經驗研究應用的數據來自經驗,如統計資料或報刊雜志(即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數據),這個差別在方法定義時就已經明確。
實驗的影響因素
實驗設計影響因素
外部環境設計
行為者內因設計
影響因素控制方法
根據行為影響因素變化的特性不同,可將其控制方法區分為組間控制和組內控制。
組間控制方法
組內控制方法
參考資料:網路-實驗研究方法
⑼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實地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抽樣調查法、會議調查法、文獻調查法、蹲點調查法、訪問調查法等。文獻調查法:搜集各種文獻資料、摘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訪問調查法:訪問者通過口頭交談等方式直接向被訪問者了解社會情況或探討社會問題的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法:運用統一的問卷向被調查者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是標准化的、書面的、抽樣的。分為自填式問卷和代填式問卷。
實地觀察法:調查者根據調查目的、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觀察工具,有計劃地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進行直接感知的方法。
⑽ 調查的基本方法四種是指哪些
調查的基本方法是問卷法、訪談法、個案法與教育經驗總結法四種。
1、問卷法:問卷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編制的,對於被調查的回答,研究者可以不提供任何答案,也可以提供備選的答案,還可以對答案的選擇規定某種要求。研究者根據被調查者對問題的回答進行統計分析,就可以作出某種心理學的結論。問卷法廣泛應用於青年研究、教育心理學研究等領域。
2、訪談法:研究人員通過與被調查者直接交談,來探索被調查者的心理狀態的研究方法。訪談調查時,研究者與被調查對象面對面的交流,針對性強,靈活真實可靠,便於深入了解人或事件的多種因素結合內部原因,但訪談法比較花費人力和時間,調查范圍比較窄。
3、個案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或群體組織在較長時間內幾個 月、幾年乃至更長時間]連續進行調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資料,從而研究其心理發展變化的全過程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是個別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個別而是與其他個體相聯系的,是某一個整體中的個別。
4、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指在教育實踐中依據心理學理論有目的地整理、抽取和提煉教育過程中所包含的心理規律的方法。教育經驗本身具有普遍性、實踐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其內容豐富多采,因而教育經驗總結法一般具有選擇研究對象、收集資料、計劃與實施、經驗概括和總結等步驟。
(10)生活形態研究的調查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使用調查方法的作用
1、為研究人員提供既定研究課題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揭露現實存在的問題,暴露矛盾,通過不斷解決內外部的各種矛盾促進發展。
2、為各部門制定政策、規則、改革提供事實依據,為實現不同層次要求的管理和教育預測服務。
3、明了所研究問題的現狀,發現新的研究課題、先進的經驗或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見解、新理論。
二、調查方法主要特點
1、調查法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時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如實記錄,對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還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常用的調查方法有普查法和抽樣法等。
2、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作調查。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3、調查法能夠同時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使用方便,並且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