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科學探究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3-02-09 15:52:32

⑴ 探究性學習的主要教學方式是什麼

探究式學習讓受教育者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親歷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其核心是把培養科學素養作為基本目標,把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作為最主要的教育內容,貫穿讓孩子們參與科學探究過程的「以探究為中心」的教育方法。
探究式教學不同於接受式教學,它非常強調學的參與與體驗,重視以實驗為基礎的探究教學過程的建立,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來說,其基本過程具有六個要素:(1)提出問題(2)進行猜想和假設(3)制定計劃,設計實驗(4)觀察與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5)檢驗與評價(6)表達與交流。

探究式教學過程的總體目標是:讓學生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其方法和內涵豐富多彩

⑵ 淺談小學科學教學方法

(一)探究發現法:探究發現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學習,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內部聯系,找出變化規律的方法,在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在科學課中,運用探究發現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探究發現的過程學會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二)實驗探索法:實驗探索法是指教師提出命題或創設若干條件,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命題進行假設和實驗證明;或者利用教師創設的條件,進行開放性實驗,從中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規律。實驗探索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假設論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實驗探索法的特點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在實驗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提出命題或創設條件,通過什麼樣的實驗,怎樣進行實驗,通過實驗探索發現什麼,都由學生自己來確定。實驗探索法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習實驗的方法和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索與發現的能力。也就是說,把實驗作為探索和發現的方法,學生按照提出的命題提出假設,並通過實驗尋找答案。在這里,實驗過程就成了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法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有關專題,在小組的群體中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深入認識或進一步了解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所以比較適合在小學中、高年級使用。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運用小品、短劇、或實況模擬等形式進行模擬活動的一種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創設一種情境,由一部分學生擔任各種角色並進行表演,另一部分學生觀看錶演,認真注意與活動目標有關的具體行為。表演結束後,討論在表演中的體驗和表現出的行為。這種活動形式把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活動過程藝術化、生活化,使學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獲得對過程的體驗。

⑶ 綜合分析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探究發現法
(二)實驗探索法
(三)小組討論法
(四)角色扮演法
科學探究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科學探究學習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過程目標是不斷變化的。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以親身經歷為主的學習活動,我們應該注意在「觀察、思考、實驗、討論、應用」等環節的學習和指導,以使學生在像科學家那樣探究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學習科學帶給的樂趣,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

⑷ 物理中探究實驗的方法有那些

1、控制變數法:就是把一個多因素影響某一物理量的問題,通過控制某幾個因素不變,只讓其中一個因素改變,從而轉化為單一因素影響某一物理量問題的研究方法

2、轉換法(放大法):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容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等效法):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有時為了使問題簡化,常用一個物理量來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會改變物理效果。

4、理想模型法(抽象法、描述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物理現象用簡單易懂的具體模型表示。

5、實驗推理法(科學推理法、理想實驗法):有一些物理現象,由於受實驗條件所限,無法直接驗證,需要我們先進行實驗,再進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確結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

(4)科學探究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物理學中對於多因素(多變數)的問題,常常採用控制因素(變數)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餘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後再綜合解決。

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1、獨立變數,即一個量改變不會引起除因變數以外的其他量的改變。只有將某物理量由獨立變數來表達,由它給出的函數關系才是正確的。

2、非獨立變數,一個量改變會引起除因變數以外的其他量改變。把非獨立變數看做是獨立變數,是確定物理量間關系的一大忌。

正確確定物理表達式中的物理量是常量還是變數,是獨立變數還是非獨立變數,不但是正確解答有關問題的前提和保障,而且還可以簡化解答過程。

⑸ 探究學習的基本方法

探究學習的基本方法:

  1. 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根據研究中發現的證據提出解釋的多樣化的方式。」

  2. 基於探究的教學/以探究為本的教學。 「對產生於學生的經驗的真實問題的探究是科學教學的核心策略」。 探究可以用於以下內容的教學: (1)物理,生活,地球空間科學的學科內容; (2)科學事業的性質(例如關於科學探究的性質); (3)進行科學探究所要求的能力。 但是,以探究為本的教學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學內容、科學方法和科研能力。雖然探究很重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教師都應該追求一種單一的方法來教科學。」

  3. 以探究為本的學習。 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探究也指學習過程。 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麼做甚至做什麼,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 從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探究一詞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


⑹ 探究式科學教育主要有哪些步驟

第一步:提出問題.
教師將學生引入情景,讓他們觀察和獲得有關的信息,逐步聚焦話題.從學生原有的概念和實際理解出發,由教師或在教師幫助下由學生歸結出將進行探究的問題.這一步是很重要的,立題不對,常常直接影響到探究教育能不能進行,而立題也不能只靠現成的案例,即使有案例,也需要教師理解以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如何採用.在這一步中,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教師如何將學生引入討論,並了解學生已有的概念和認識;另一個關鍵是學生往往會提出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中,有的適於探究,有的不適於探究,教師要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經過和學生的對話,引導學生集中探究的題目.
第二步:進行第一次集體討論.
學生提出自己對問題答案的推測,經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得出學生自己或是小組對問題答案的預測,並盡可能記錄下來.
在探究式教育中有多次討論.討論是探究式科學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互動,學生和學生互動的主要形式,貫穿探究的全過程,構成了探究的「軟」環境.
第三步:經過第二次集體討論,完成實驗設計,以進行調查研究.
以每個學生或每個小組為單位,設計如何通過實驗或觀察來證實自己的預測.在動手進行觀察或實驗以前,要盡可能把步驟想清楚,最好記錄下來,或製作成要填寫的表格等.教師對可能發生的不安全的因素要予以強調.對可能明顯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啟發學生進一步完善.
應該注意啟發學生注意在相等條件下,變動一個因素來進行實驗比較的方法,我們有時稱它為公平實驗.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如:
為了搜集我們需要的證明,我們能作什麼?
我們需要做什麼試驗?
這是一種好方法嗎?
這樣做公平嗎?
我們能用其他方法嗎?
那可能好一點嗎?
我們做這個試驗時需要一定的順序嗎?
我們從哪兒能得到幫助?
誰能幫助我們?
第四步:進行實驗和觀測
在進行實驗和觀察的過程中,
要盡可能讓學生直接接觸實際的客觀世界,運用多種感官去感受現實的世界,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這樣做是符合這個年齡階段兒童腦的發展特點的.
實驗要在可重復和可以控制的情況下進行,要做到這點,變數要盡量單一.
注意使用定量的測量工具
觀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會經常使用,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某個核心的內容或概念作深入的觀察,而不要做不集中的、目的不明確的、表面的觀察,強調深入和仔細,多看看,看仔細一點,多想一想.關於觀察我們也會在第4.3節中專門討論.
學生在整個調查研究期間都需要教師的引導,但不要給學生指示,要用問題引導他們參與到調查研究中去.下面一些問題也許有助於觀察和試驗的進行:
我們首先需要做什麼?
我們怎麼分工,誰做什麼?
我們怎樣用這些物品和工具?
我們要注意那些安全問題?
我們小心地做了嗎?
你想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我們應該記錄什麼?
做到現在,是不是需要我們觀察些其他現象?
第五步:信息和數據處理,並把它們轉換成實證
思考的問題如:
我們看見什麼?
它意味著什麼?
我們得到的數據支持我們原來的設想嗎?
我們得到的數據支持什麼解釋和不支持什麼解釋?
這樣的結果令我們驚訝嗎?
我們可以怎樣向別人顯示我們的結果?
第六步:結論和表達
教師用於引導學生的問題如:
我們確信我們得到的結果嗎?
它意味著什麼?
有其它辦法嗎?
我以前看到過類似的事嗎?
這樣的結論和我原來的想法一樣嗎?
這樣的結論對我們有用嗎?
在進行這些討論時要注意讓不同的意見充分表達和爭論,最後全班要形成明確的結論,並盡可能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
形成明確的結論並不意味著要求所有的學生都統一這個結論,更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生都已經掌握了這個結論中所包含的科學概念.要讓學生把最後的結論和自己最初的設想作對比.形成結論後要讓學生記錄下來,鼓勵用不同的形式,用科學的語言來記錄.
鼓勵學生正式在全體同學面前作盡可能完整的表達,可以模仿科學家做科學報告那樣,也可以採用多樣的適合兒童表達的形式,但力求保持使用科學的語言.表達和交流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環節.組織自己的想法,並設法向別人說明,或是設法說服別人,都是一種重要的思維過程.科學家許多重要的科學思想常常是在交談和辯論中產生的.在許多研究單位都有日間在一起喝咖啡或茶的習慣,現在全世界有那麼多的學術會議在舉行,都是科學家交流的方式.
探究實驗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或是結論和原來的預測不同時,教師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告訴學生科學探究中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事,有時我們從失敗中會學到比成功還可貴的東西.
第七步:集體討論,進行回顧;聯系生活實踐,提出新的問題.
不管是對還是錯,要有明確的科學表達,在原有兒童概念的基礎上改善或擴展了兒童原有的概念.對有的學生來說,也可能沒有獲得改善,因為有的概念的改變是很困難的,不能靠一次探究可來完成.
在這時,可以補充和擴充相關的知識,鼓勵提出更多的問題.學生能經過這次探究學習活動引出更多的問題,說明這次探究是成功的,即使我們不能對這些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運用互聯網查閱更多的知識,從相關的網站上獲取知識,是很好的擴充視野的方法,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都可以運用.
探究是組織學生學習的主幹,但不是什麼知識都可以包含在探究的內容里.教師的講授常常會伴隨在探究的過程中,有時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儀器和器械的使用方法;有時需要擴充和連接知識,有時需要啟發學生查找資料等等.但是,這種講授是結合在探究的過程中進行的,而不是孤立的灌輸.和傳統的由教師教給學生概念的定義和知識不同,學生是在接觸了實際以後,主動的建構概念的過程中去組織新的知識.

⑺ 探究式教學法有哪幾種類型

科學研究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分類,主要有三種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類、根據研究的內容分類,按照科學研究的性質分類.
科學研究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分類,主要有三種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類、根據研究的內容分類,按照科學研究的性質分類.
一、按照研究目的分類,可以分為探索性研究、敘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類型.
1.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一種所研究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認識的,並為日後更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使用這種類型的情況是:對某些研究問題,缺乏前人研究經驗,對各變數之間的關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論根據,這種情況下進行精細的研究,會出現顧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問題,以及浪費時間、經費與人力.屬於這種研究類型的方式有多種,例如,參與觀察、無結構式訪問、查閱文獻、分析個案等,常為小規模的研究活動.
2.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又稱為敘述性研究,指為研究結果為正確描述某些總體或某種現象的特徵或全貌的研究,任務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和從雜亂的現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規律和特徵.重點不在為什麼會存在這樣分布狀況,而是描述(敘述)分布情況的准確性和概括性.描述性研究與探索性研究的差別在於它的系統性、結構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樣本規模大.一般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方向,有較詳細提綱的研究,收集資料主要採用封閉式問題為主的問卷調查,並採用統計方法處理資料數據,得出以數字為主的各種結果,並把它們推論到總體,既用研究的樣本資料說明總體的情況.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適於敘述性研究.屬於這種研究類型的方式有多種,例如,調查、個案研究、比較研究、相關研究、發展研究.
3.解釋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釋性研究也稱為因果性研究.這種研究類型主要探索某種假設與條件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即在認識到現象是什麼以及其狀況怎樣的基礎上,進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現象的為什麼是這樣.解釋性研究是指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為什麼的科學研究類型.因果關系是比較復雜的,有某一條件與某一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有多種條件與某一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教育方面的因果關系大都屬於後者.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涉及實驗或深入到實地,收集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事物或問題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實驗的設計上,除了與描述性研究一樣,具有系統性和周密性以外,更為嚴謹和具有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或多變數的統計分析.對於這種因果關系的研究有實驗的與非實驗的兩種.實驗研究還可分為實驗室研究與現場(或稱自然)實驗研究.
二、根據研究的內容可將科學研究劃分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兩種類型.
1.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研究,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基礎研究的特點是:
(1)以認識現象、發現和開拓新的知識領域為目的.通過實驗分析或理論性研究對事物的物性、結構和各種關系進行分析,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解釋現象的本質,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或者提出和驗證各種設想、理論或定律.
(2)沒有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目的.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看不出、說不清有什麼用處,或雖肯定會有用途但並不確知達到應用目的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3)一般由科學家承擔,他們在確定研究專題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4)研究結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確性,成果常表現為一般的原則、理論或規律並以論文的形式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或學術會議上交流.
因此,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對現象的更充分的認識,和(或)當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科學研究領域,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時,即視為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定向基礎研究.
純基礎研究與定向基礎研究的區別如下:
純基礎研究是為了推進知識的發展,不考慮長期的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也不致力於應用其成果於實際問題或把成果轉移到負責應用的部門.
定向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產生廣泛的知識基礎,為已看出或預料的當前、未來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提供資料.
2.應用研究
應用研究是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其研究的特點是:
(1)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2)在圍繞特定目的或目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3)研究結果一般隻影響科學技術的有限范圍,並具有專門的性質,針對具體的領域、問題或情況,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
3.區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主要准則:
第一,基礎研究是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
第二,基礎研究沒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目標,主要表現在: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的實際應用前景如何並不很清楚;應用研究或是發展基礎研究成果確定其可能用途,或是為達到具體的、預定的目標確定應採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徑.
三、按照科學研究的性質分類,可以分為定型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從研究的邏輯上看,定性研究是基於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即從特殊情景中歸納出一般的結論.定性研究側重於和依賴於與對事物的含義、特徵、隱喻、象徵的描述和理解.
定性研究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認的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描述、闡釋所研究的事物.進行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數量表示的資料或信息,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檢驗和分析,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結論的研究過程.它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特徵按某種標准作量的比較來測定對象特徵數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間的量的變化規律.由於其目的是對事物及其運動的量的屬性作出回答,故稱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則與演繹過程更為接近,即它從一般的原理推廣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側重於、且更多的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

⑻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⑼ 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常用方法:調查法,實驗法,測量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由於人的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觀察者往往要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顯微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
常用方法:
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科學調查的步驟:明確調在的目的和調查對象一制訂合理有序的調查方案實施實驗調查方案。並如實做好記錄對調查情況和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生物調查活動的注意事項:調查是一項科學工作。對於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歡它,都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不要損傷植物和傷害動物,不要破壞其生活環境;注意安全,集體行動。
實驗法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⑽ 如何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准確地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科學探究熱情。
2、合理猜想,展開學生的科學探究翅膀。
3、動手操作,點燃學生的科學創新的熱情。
4、張揚個性,促進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5、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

閱讀全文

與科學探究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部創傷出血最簡便有效的方法 瀏覽:473
白菜食用方法 瀏覽:44
金邊吊蘭爛心的治療方法 瀏覽:558
調洪演算都有哪些方法 瀏覽:618
桔子種子盆栽種植方法 瀏覽:755
視頻號電腦直播方法 瀏覽:600
氨瓶的使用方法應注意什麼 瀏覽:122
累積計算方法 瀏覽:374
用什麼方法戒煙快 瀏覽:42
如何改善關系的好方法 瀏覽:162
倉鼠戶外浴室安裝方法 瀏覽:496
絕地求生的快速上分的方法 瀏覽:379
短期經驗決策分析方法的特點 瀏覽:640
蘋果x指紋鎖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00
日產逍客變速箱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197
計算方法第 瀏覽:62
湯臣倍健維生素c食用方法 瀏覽:107
家庭教育學習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905
蝗蟲解決方法 瀏覽:474
涼的種植方法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