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處理意識研究中的「難問題」
意識不僅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神經生物學問題.但是意識經驗具有獨特的主觀特性,即感受性.正是意識的感受性使得查默斯界定了一個意識研究的"難問題".在堅持對意識現象的自然化解釋中,我們確定了處理意識"難問題"的兩個基本前提.在這兩個前提的基礎上,我們藉助腦演化史、比較心理學、發生認識論和認知語言學的一些發現,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難問題"的出現不單純是因為神經生物學的科學發展上的不足,它還涉及人們的一些認知觀念,如人們對系統涌現的現象特性和經驗意義的理解,以及對概念、范疇等的認識.
2. 腦科學中研究意識能走多遠意識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否是可解決的
我們離完全了解意識還這太遠,朋友勸你別想太多這個問題。我曾經對意識非常感興趣,也做過一些研究,結果還是覺得我們對這方面的認識非常有限。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目前對意識的研究有兩個極端,一方面心理學上使用模糊的經驗主義,缺乏嚴格,科學,的定義,也缺乏可以復制的模型。 另一方面就像你說的,我們可以了解到每一種神經遞質的化學組成,可以了解到神經元點沖動與離子載體的關系,但是確沒法幫助我們增加對意識的了解。
意識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有一定的隨機性,也就是說跟電腦的0,1 不一樣,一分鍾前的想法,一分鍾以後又會改變。
這種隨機性,到底是真正的隨機,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一個人的想法;還是說這裡面有過多的參數,我們目前無法通過科學方法來計算? 我曾經仔細 想過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意識到底是不是科學領域的問題。
在這方面一個比較有趣的理論是Roger Penrose在他1989年的書The <Emperor's New Mind>。這本書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人腦和計算機在邏輯上有本質的區別(Turing machine測試),存在一定的隨機性,他本身是物理學家,因此,他聯想到,量子力學中也存在隨機性。隨後他提出了人腦中量子計算的可能性,並且發表在新書<Shadows of the Mind>中。他提到人腦細胞中的microtubule涉及到量子計算。如果有興趣可閱讀一下,對人啟發很大。
另外我覺得目前比較有進展的研究就是講神經和電腦進行連接,這方面我看到一些報導,但是沒有做深入的閱讀。比如講猴子手臂神經連接到電腦,然後電腦連接到機械手臂上等等。 還有例如一些直入猴腦的晶元等等。。。
3. 全球意識的意識研究和實驗
為了證明人類是否有意識,科學界通過對於盲人進行研究。他們通過在盲人面前設定特殊的表情符號,觀察盲人的表情。通過對於盲人表情的觀察得出,盲人可以不通過視覺獲得人物的表情。為了進一步研究,神經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技術掃描盲人猜測表情時候的大腦活動圖像。圖像顯示盲人可以不通過視覺路線,把視覺信息電流傳導大腦的六個區域。科學界對這個六個區域知之甚少!
4. 意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
1、內省。最初的心理學僅是討論這個問題,最初馮特使用的是內省的方法來研究意識問題,後來很多心理學家紛紛提出了對這種方法的質疑甚至是反對。他們的理由是這種方法並不是一種可靠的方法,他們認為這種方法不能准確的反映出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與行為,也不能讓人接觸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狀態。
而且這種方法過於依賴復雜的語言,而導致客觀性的喪失。於是人們很快就放棄了這種研究方法,可由於也找不到合適的研究方法,因此,導致了在很多年裡,心理學及相關學科完全放棄了對意識問題的研究。
2、測驗法。直至20世紀的五十年代,由於認知科學的飛速發展,為研究這個問題又開辟了許多新的途徑,終於使這個問題又回到了科學的正軌上來。尤其是在DNA模型創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這個問題在神經科學研究的范圍內,也占據了相當大的位置。
(4)研究意識的方法擴展閱讀:
人類對意識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它純碎是一個哲學問題,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它主要以心身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從傳統的心身到當今的意識科學。
人類對意識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它純碎是一個哲學問題,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它主要以心身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從傳統的心身到當今的意識科學。
通向意識的科學基礎
目前國際學術界正在積極開展意識科學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意識科學研究協會」(A ssoci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Consciousness).這是一個對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對跨學科的國際性研究機構。
該機構的目的是支持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和哲學以及其他科學對意識的研究,以揭示意識的本質和機理。
意識的科學研究協會出版了兩份科學雜志:一份是《意識與認知》,另一份是《心靈:對意識的跨學科研究》(電子雜志)。
5. 哪種意識形式最容易或最方便於研究
意識最容易和方便眼究的話,主要是專家逗號研究。
兩者作為社會生活中的精神現象沒有實質差別,但在對社會存在反映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明顯不同。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而作為系統化、理論化的社會意識形式反過來又給予社會心理的發展以重大影響。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的相互作用,是社會意識發展的內部動力之一。
(5)研究意識的方法擴展閱讀:
正文:
社會意識形式的多樣性反映著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社會意識的諸形式以政治法律觀點、道德規范、藝術形象、宗教虛幻觀念、科學規律、哲學的范疇體系等不同方式,從不同方面反映社會存在,並通過各自的特點對社會存在發生影響。
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的差別性中包含著一致性,都是一定歷史時代社會存在的反映。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歷史地變化著的社會意識形式的統一體。
6. 課題研究潛意識
潛意識(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學》理論中首先提出),是指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對於「意識」的一種思想。又稱「右腦意識」、「宇宙意識」,腦內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則稱它為「祖先腦」。潛意識,也就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我們稱為「潛力」,也就是存在但卻未被開發與利用的能力。潛能的動力深藏在我們的深層意識當中,也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7. 什麼是意識
意識是客觀實在的物體在人腦中的反映
8. 如何使用一個意識來研究另一個意識的本質
我認為你說的恰恰不正確。
我們研究的常常是外界,而不是自身。至於本質,可以由外在的現象開始研究,因為現象和本質之間畢竟是有著聯系的,人類在沒有在外太空的角度看到地球的時候就創立的日心說,所以我們不一定非要從本質來研究本質的。
但是我們之所以對意識認識的很遲,就是因為意識是屬於我們自身的,比起了解外界,我們更難了解的是自身。所以如果對於意識這種東西,要想研究也是研究另一個意識,成為一個意識然後研究自己太困難了,我認為這兩者的比較,就好像是解剖和武俠小說里的內視的比較一樣。解剖要比內視容易得多。
9. 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學習能力的策略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參與。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策略一:教師要創造真正意識上的讓學生參與嘗試的機會
教學要改革、要創新,首先要轉變改革者自身的思想,教師必須從以前的教學模式和思維定勢中跳出來,用「一切從培養能力出發,一切以提高素質出發」的新角度去審視教材、備課、上課、作業、考試這些教學中的基本元素。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懷特和李比特根據教學中師生關系不同性質,把師生關系分為三類: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師生交流中,其情感最好,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敢於闡述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樹立民主、平等教學作風,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問題,以完全平等姿態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尋求答案,真正實現課堂中的教學相長,培養學生自主、自強、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質。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上,需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出題來鞏固練習的教學環節,安排學生,師生之間「互問互檢」教學手段。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出題目,互相檢查對新知識理解,互相針對課本主要內容改編或創編一些新題目,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促進創新意識的發展。
策略二:創設主動探索空間,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由於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展開,因此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數學思維活動。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才能不斷提高數學活動的開放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主動參與條件,提供充分的參與機會,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策略三:激發自主學習動機,形成自主參與心向
首先要善於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良好的新課導入能夠引起學生注意,促使學生盡快全身心的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本節學習目的,建立起知識間聯系,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因此,要努力提高導入新課藝術性和科學性。導入要明確重點、難點,展示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重、難點以及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明確目標,主動參與,也使學生產生「越是難學越能學好」的好勝心,強化心理素質健康發展。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導入方法:
中學生的創造性表現在創造性學習活動與知識的運用中,往往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情境所激發,產生創新意識並轉化為創新能力。已學習的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就需要尋找新知識來解決。例如,在學習餘弦定理時,就可以從勾股定理導入。在△ABC中當角C=90°時,三角形三邊a,b,c滿足關系式c2=a2+b2,當角C不是直角而且銳角或鈍角時,它們之間又會是什麼樣的關系呢?這種以舊拓新的導入,不僅讓學生找到知識間的支點,而且使學生明確了新知識所帶來的更為廣闊思維空間,從而激發了學生創新的動力。
探究型活動方式並不要求學生重新發現教材中所有知識來源,但適宜進行重演和再現知識產生過程,對學生的創造性心理品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進行錐體體積公式教學時,將圓錐中盛滿水,倒入等底同高的圓柱中,共倒三次,恰使圓柱中盛滿水。這個實驗說明圓錐體體積為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那麼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如何從理論上證明呢?直觀演示點燃了學生求知慾,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其創新心理處於待發狀態。
策略四: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時機
向學習提供探究和發現的真實情景,可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理解創造與社會需要和文化背景關系,產生未來創造動機。在進行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教學中,有的教師創設如下有趣問題情境:汪先生要購買一套商品房,向銀行貸款10萬元,銀行利息月利率0.5%,貸款期為15年,貸款按月等額還款,問汪先生家每月應還銀行多少元?由於分期付款與每個家庭、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樣的引入,既聯系了實際,又增強了數列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必然會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數學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論,數學對象並非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而是邏輯建構的產物,所以數學知識需要根據教材特點,選擇內容,編成問題,以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故事內容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如在等比數列概念的教學時,有的教師創設如下有趣的問題故事:阿基里斯(希臘神話中善跑英雄)速度是烏龜的10倍,當他追到1里處時,烏龜前進了1/10里;當他追到1/10里,烏龜前進了1/10里……。
(1)分到寫到相同各段時間里阿基里斯和烏龜各自所行路程;
(2)阿基里斯能否追上烏龜?
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數列的特點引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學生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
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產生創新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得到提高。
策略五:鼓勵學生質疑反問,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關系應充分體現平等與和諧。教師的提問是一項重要教學手段,成為發展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的鑰匙。學生的質疑與反問是一個知識擴展的過程,可以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古人雲「學起於思,思原於疑」,指出了一切思維都是由問題引起的。所以,根據教學實際,恰如其分的提問,能開拓、引導學生思路,指導學生去探索所要達到的途徑,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在新舊知識聯結處設問;在教材關鍵處設問;在探索規律中設問;在容易混淆地方設問。並且,教學活動中所提出的問題應具有新穎性和挑戰性,維持學生活動適當難度,以激勵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他們學習能力。
策略六:強化交流和合作,倡導開放探究的教學活動方式
隨著信息時代到來,學生通過傳媒體接觸大量信息,往往會在某些方面超過教師的知識貯備,提出教師無法回答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樹立民主、平等教學作風,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問題。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得到提高。教學中,教育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互幫互學的合作意識,使每個人都能為集體目標的實現盡心盡力,使他們學會既善於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的意見,敢於說出不同的看法,又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啟迪,並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探究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既是學習者,又是研究者。
策略七:著力學法指導,提高自主參與能力
增進學生自主意識的關鍵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看書,提出問題,歸納知識。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數學表達方式,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著力引導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親身參與問題的真實活動之中。讓學生親身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積極創造條件,把數學開放題帶進課堂 。數學開放性型題指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解題策略多樣化的題目。由於它具有與傳統封閉型題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數學開放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了條件;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構建,積極參與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數學意識,真正學會「數學地思維」;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探索和創造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
10. 主張研究意識結構的是什麼心理學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是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是自心理學獨立後的第一個心理學派。於1899年產生於德國,在美國得到發展,20世紀30年代漸趨衰落。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是意識經驗,即心理經驗的構成元素及結合的方式與規律,並主張心理學應該用實驗內省法研究意識經驗的內容或構造,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及它們如何結合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他們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其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但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 二、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學派於1913年產生於美國,創始人是華生。不同意心理學探討意識,認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心理學的目的應是尋求預測與控制行為的途徑。他們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客觀觀察所能獲得的並對所有的人都清楚的東西」,也就是人的行為,並提出「刺激—反應」(S—R)的行為公式。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方向,有助於擺脫主觀思辨的性質,更多從實驗研究中得出結論。但他們無視行為產生的內部過程,反對研究意識,引起不少人的非難與反對。 新行為主義認為,有機體不是單純地對刺激作出反應,它的行為總是趨向或避開一個目標。在動物和人的目的行為之間,必須有一個「中介」因素,這就是個體的認知。也就是說在「刺激—反應」過程中,加進一個中介變數(O),使行為主義的模式成為「S—O—R」。 三、格式塔學派或稱完形學派 1912年創建於德國,創始人韋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後期代表有勒溫。這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主義和行為主義的S—R公式,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完形或整體結構,並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感情的元素的總和,行為也不等於反射弧的集合,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他們這種重視整體的觀點和強調各部分之間動態的聯系以及對創造性思維的認識,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該學派否認過去經驗的作用,陷入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學派或心理分析學派 弗洛伊德於1900年創立。這一學派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頗具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兩部分: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不能被本人所意識,它包括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動機與慾望。他強調潛意識的重要性,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擺布個人命運和決定社會發展的永恆力量;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與生俱來,包括著先天本能與原始慾望;自我由本我分出,處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對本我進行控制與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與理想兩部分,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三者通常處於平衡狀態,平衡被破壞,則導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與心理治療,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獲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規律,但他們的一些主要理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五、認知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廣義的認知心理學還應該包括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他把人的認識發展看成是一種建構的過程,並仔細研究這一過程的發展階段。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解釋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學。這一學派反對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不一定必須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礎後,才能研究心理現象。他們把人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認為人腦的工作原則與計算機的工作原則相同,因而可以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比。他們強調人的已有知識結構對行為和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並力求通過計算機模擬等方式發現人們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規律,達到探究人類認知活動規律的目的。他們還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綜合分析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它既反對精神分析學派貶低人性、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趨力,又反對行為主義學派把意識看作是副現象,認為人不是「較大的白鼠」或「較緩慢的計算機」,主張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因為,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潛能,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的。為此,他們從探討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價值角度,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方法論不排除傳統的科學方法,而是擴大科學研究的范圍,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學研究范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門尚處於發展中的學說,其理論體系還不完備,他們對人的一些研究還停留在關於人性的抽象議論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質規律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