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小的時候,隔壁的老奶奶去世了,奶奶很嚴肅地叮囑我,「這幾天不要去隔壁家,路過也走快點,免得沾上霉運」。
還有一次,我調皮地學著武俠電視劇里的男主角——緊皺眉頭,捂著胸口,啞著聲音告訴媽媽:「我要死了!」這時候,媽媽突然很緊張,用手輕輕打了我的小嘴巴,說:「呸呸呸!快吐口水,不要亂說話!」
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大人們一談到「死」就很緊張、很害怕,還會刻意迴避、很忌諱這個話題。這基本是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的「死亡教育」。但是這樣並沒有解決我們心中對於死亡的困惑,甚至還帶來了對死亡深深的恐懼。
所以,當我們已為人父母時,首先要改變和調整自己對死亡的認知,不要談「死」色變。死亡是人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在於體驗快樂,只要我們經歷過、體驗過,就在這個世界真實地活過,生命的意義也就充分表達了。
我們在這個世界留下來一切美好,比如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作品、我們的美好品質,都會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死亡並不代表毀滅,而是用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當我們自己充分理解了死亡,我們才能自然平和地帶領孩子去認識死亡。
接下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1、科學定義死亡
如果孩子問你:」媽媽,什麼是死?」你會怎麼回答呢?
聯合國人口統計部關於死亡的定義是「所謂死亡,即是生命的一切徵兆永遠消失。」
孩子年齡還小,我們可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形式來解釋。比如:「人死了,就沒有呼吸了,就沒辦法像我們現在這樣呼氣喘氣了,也不能說話走路了,也沒有辦法吃飯喝水了,動也動不了,聽也聽不到了……」用「呼氣喘氣」「吃飯喝水」等孩子熟悉的、表示生命徵兆的詞來解釋,能夠讓孩子具體形象理解到死亡的含義。
但是請不要用各種隱晦的比喻,或者編造美好的童話來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
有的家長可能擔心孩子接受不了死亡,就告訴孩子「老奶奶死了,睡著了」。這樣的解釋容易讓孩子認為,「睡著了就是死了」,接下來孩子很有可能連睡覺都不敢了,總會擔心自己睡著睡著就死了。
有的家長會說:「上帝把老奶奶帶去天堂了,天堂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那裡沒有痛苦,沒有傷痛」。這樣的解釋容易讓孩子以為死亡是一件很讓人期待的事情,忽略了死亡的現實痛苦意義,也是不合適的。
所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科學地定義死亡,是最好的方式。
2、藉助兒童繪本
現在有很多優秀的兒童繪本是講述「死亡」話題的,用繪本來切入,會更加自然。
有一些繪本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植物、動物的死亡為例子,逐漸讓孩子明白大自然的生命循環,人類也跟植物和動物一樣,也會經歷生老病死。家長可以在親子共讀時間,藉助繪本把死亡教育自然地滲透給孩子。
比如:有一本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作者用一片叫丹尼爾的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講述生與死之間的微妙平衡——
「我們全都會死嗎?」弗雷迪問道。
「是的,」丹尼爾回答說,「萬物都會死。不管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經歷日曬月照、風吹雨打。我們學會跳舞、歡笑。最後我們死去。」
還有一些繪本是講親人去世的。故事裡充滿了親人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帶著孩子更好地告別,走出悲傷。
比如:有一本繪本《我的憂傷像一頭大象》,講述主人公在外婆去世後,漸漸的,他對外婆的思念變成了一頭大象跟著他。
一開始大象很大,小男孩和一頭大象一同坐車、唱歌、讀書和澆花,回憶外婆的點點滴滴。時間流逝,憂傷大象逐漸縮小,小男孩也逐漸明白思念一個人不一定是悲傷的,「我們一起想念外婆,我們特別喜歡這樣」。
3、鄭重和死去的小動物、小植物告別
小的時候,爺爺養過一隻母羊,產奶給大家喝。我很喜歡喝羊奶,也很喜歡這只羊。直到有一天,母羊不見了。我到處找也沒有找到,問媽媽「羊去哪裡了?」「羊昨晚死了,丟掉了。」
我聽了很難過,很害怕,原來死了就要被丟掉,再也找不回來了。之後好幾天晚上我都做了噩夢。幼小的心裡滿是悲傷和恐懼。
所以,如果孩子養了小動物、小植物,出了意外死了,不要擔心孩子傷心就直接處理掉,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帶領孩子鄭重地和死去的小動物、小植物告別:和孩子一起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好好地埋葬屍體,鄭重地舉行一次「葬禮」,告訴去世的小動物或小植物,「謝謝你帶給我的歡樂,我們會想念你的」。
我們可以把孩子照顧小動物、小植物時用的物品留下來,偶爾和孩子聊聊小動物、小植物的那些美好的時光,讓孩子明白,它們依舊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紀念冊,把去世的小動物或小植物的照片貼到紀念冊裡面。每當想念它的時候,就把思念寫下來。
《尋夢環游記》裡面有一句經典的台詞:「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人記得你」。當孩子知道,去世的小動物、小植物會被好好「厚葬」,會被懷念,也就不會那麼恐懼死亡了。
死亡,一提起來總會感到很沉重。但是死亡教育對孩子來說,就像生命教育、性教育一樣重要,帶領孩子正確理解死亡,理解生命的循環,孩子才會更加熱愛生命,理解生命,才會更加坦然面對死亡。
最後,以《一片葉子落下來》裡面的一段話作為結尾,願我們和孩子一起理解死亡,擁抱生命——
「如果我們反正是要落掉、死亡,那為什麼還要來這里呢?」
「是為了享受太陽和月亮,是為了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
是為了把影子投給老人和孩子,是為了讓秋天變得五彩繽紛,為了看到四季。
難道這還不夠嗎?」
(本文首發於馮塵今日頭條,改名為《「媽媽我也會死嗎?」孩子的這個問題扎心了)
⑵ 父母如何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這些方法你知道嗎
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意味著、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生顧晉明確提出:全員進行死亡教育。使人們重視死亡、重視生命。顧晉說明:「優生優育是一種支配權,優死一樣是一種支配權。」實際上,中國的死亡教育還是處於探尋前期,尤其是對於少年兒童而言,這一塊的文化教育似乎是雷區,不管是院校或是家中對死亡的詮釋都那麼欠缺。
死亡教育必不可少,避而不見應該是孩子造成的傷害
僅有讓孩子了解死亡,掌握死亡,才可以幫助其准確地看待死亡。與此同時,對孩子開展死亡教育,也能使孩子更為享受生活和生命,內心種下一顆感激的種籽,讓孩子感受到維護生命的不易,提高承擔抗挫折能力。盡管死亡針對成年人而言本來就是一個十分厚重討論的話題,許多家長可能無計可施,但如果不正確對待,還會很容易使孩子對死亡造成錯誤觀念,從而發生消極情緒。
根據繪本教學讓孩子了解死亡
如果你不想直接把孩子置身生死離別的地步,繪本教學是很好的進行「死亡教育」的啟蒙教育方法。兒童繪本便以孩子的情境與他所可以理解的水平,來向孩子展現死亡這一件無法接受的事,並從而讓孩子了解死亡這一事實。如果父母不清楚選什麼兒童繪本比較適合,為大家推薦一本《活了100萬次的貓》。曾經有一個5歲女孩子,看過這書之後,她問「為什麼貓再也不會死而復生?」父母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她,因此反問到她「假如你是貓,你希望像之前那樣一直生存下去?還是像這一次一樣真真正正活一次?」小姑娘想了一下,說:「希望只活一次。」這正是少年兒童理應追求完美閱讀的,最有意義閱讀的。這書人物可愛,界面多種多樣,淺顯易懂,讓孩子在閱讀時掌握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