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薩頓假說研究方法

薩頓假說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21 07:19:32

㈠ 薩頓研究金與染色體的關系時採用了什麼方法

孟德爾研究方法歸納為:假說演繹法;薩頓方法為:類比推理法.
區別是:孟德爾根據現象提出假說,然後自己根據假說又預測並證明了新的實驗現象.
而薩頓只是根據現象提出假說,沒有去證明.

㈡ 孟德爾,摩爾根,薩頓用到的實驗方法及貢獻

1、孟德爾:假說演繹法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

孟德爾做的很多實驗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後來又有數位科學家做了許多與孟德爾實驗相似的觀察,大量的實驗都驗證了孟德爾假說的真實性之後,孟德爾假說最終發展為遺傳學的經典理論。

2、摩爾根:假說演繹法

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曾經明確表示過不相信孟德爾的遺傳理論,也懷疑薩頓的假說,後來他做了大量的果蠅雜交實驗,用實驗把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X染色體聯系起來,從而證實了薩頓的假說。由此可以看出,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的探究歷程,也是假說一演繹的過程。

3、薩頓:類比推理法

薩頓觀察的對象是蝗蟲細胞,1902年在《生物學通報》上發表的文章中,他首次詳細地圖示了蝗蟲具有成對確定的、可識別、又彼此不同的同源染色體。文章末尾提出假說,認為染色體攜帶遺傳單位,而遺傳單位在性細胞的染色體分裂時的行為就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物質基礎。

(2)薩頓假說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相關理論:

假說演繹推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前提並不蘊涵結論。前提真,結論未必真。從推理形式來看,它不符合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規則;肯定後件不能肯定前件。

科學史上,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歸納——演繹方法,可看作假說演繹法的雛型。亞里士多德主張,科學家要從被解釋現象中歸納出解釋性原理,然後再從包含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繹出關於這個事實的原因的知識。反映必然性知識的科學就是通過演繹組織起來的一組陳述。

類比推理以關於兩個事物某些屬性相同的判斷為前提,推出兩個事物的其他屬性相同的結論的推理。如聲和光有不少屬性相同--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等現象;由此推出:既然聲有波動性質,光也有波動性質。

這就是類比推理。類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確認的共同屬性很少,而且共同屬性和推出來的屬性沒有什麼關系,這樣的類比推理就極不可靠,稱為機械類比。科學家常根據類比推理得出重要結論。

㈢ 薩頓假說的提出採用什麼科學研究方法,簡要說明

類比推理 的方法

㈣ 以下有關研究方法的運用,敘述正確的是()A.薩頓運用假說-演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摩爾根用假

A、薩頓運用類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摩爾根用假說演繹法論證了基因位於染色體上,孟德爾運用假說-演繹法發現了遺傳學的第一和第二定律,A錯誤;
B、科學家一般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化學反應過程,如:魯賓和卡門用O18標記水和二氧化碳證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於水;卡爾文追蹤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蹤,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復雜的化學反應;細胞呼吸中產生的水中的氧原子全部來自氧氣,與反應物水中的氧原子無關,B正確;
C、沃森和克里克利用的模型法研究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運用演繹推理的方法研究DNA的復制方式,C錯誤;
D、將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加入含R型菌的培養基中,由於S型細菌的DNA被DNA酶水解,因此培養基中將不能產生S型菌,D錯誤.
故選:B.

㈤ 下列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或技術,不正確的有 A.薩頓的假說:假說--...

選AB.
A.錯誤,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Sutton主要運用「類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也就是著名的薩頓假說;
B.錯誤,20世紀初,美國遺傳學家T.H.Morgan等人運用「假說--演繹法」獲得了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最後利用他們所得出的結論對孟德爾遺傳規律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
C.正確,1958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Meselson和Stahl利用同位素標記技術在大腸桿菌中首次證實了DNA的半保留復制模式;
D.正確,常採用紙層析法分離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的色素.

㈥ 孟德爾 薩頓 摩爾根 的科學研究方法是什麼

「假說—演繹法」

「假說—演繹法」是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證明假說是錯誤的。可見,演繹推理是一種必然性推理,即由一個或幾個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結論的推理過程或推理形式。當前最流行的假說—演繹模型可圖示如下:P……H∝Oc→Hc[3]。其意義是:某項研究從解決一個問題(P)開始,通過邏輯推理或想像(……),導出一個假說(H),由此推演出(∝)必然的可觀察的待檢驗陳述(Oc),如果這些陳述被證明是正確的,就得出(→)被確證的結論(Hc)。

「假說—演繹法」不僅是經典遺傳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而且在現代遺傳學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在生物2《遺傳與進化》模塊中要求學生領悟「假說—演繹法」是十分正確的。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引導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領悟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加強科學方法的訓練。

㈦ 摩爾根果蠅雜交試驗和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各用的是什麼研究方法假說演繹法還是類比推理

摩的是假說演繹法,薩的是類比推理法

㈧ 孟德爾薩頓摩爾根的科學研究方法是什麼為

孟德爾、摩爾根——假說演繹法
薩頓——類比推理法
摩爾根根據在蠅室里的發現一步步確定染色體就是基因的載體

㈨ 類比推理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遺傳學家薩頓提出假說: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

A、非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是自由組合的,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時也自由組合,這說明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A正確;
B,基因在體細胞中是成對的,染色體也是成對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對基因中的一個同樣,也只有成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這說明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B正確;
C、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同源染色體也是如此,這說明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C正確;
D、基因在雜交過程中保持了完整性和獨立性,D錯誤.
故選:D.

㈩ 生物薩頓提出假說的研究方法

「假說—演繹法」及其在自然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學假說是人們以一定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科學事實為依據,以已有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為指導,對未知的自然事物或現象產生的原因和運動規律及其未知事物的存在或尚待發現的預期事物的形象等所做出的推測性解釋(或猜測、猜想)。[1]人們在提出假說時,往往要運用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類比及想像等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對已有的經驗材料進行加工。例如,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看到兩個相距很遠的海島上有相同的淡水沼澤植物,他提出假說認為,這些淡水植物之所以能漂洋過海到另一個海島上生根,是由於水鳥把它們的種子帶到了另一個海島上。後來,達爾文通過實驗對自己的假說進行了檢驗。

從科學活動的一般模式看,假說是通向科學理論的必要環節。科學研究和科學理論的主要任務是試探性地對已有的經驗和事實作出解釋,並對未來的經驗和事實提出預測,而科學假說就是實現這種試探性解釋和預測的基本的思維形式。

假說必須經過科學實踐的檢驗才能發展為科學理論。而假說的可檢驗性,同假說的演繹展開的可能性是緊密聯系的。觀察、實驗所檢驗的常常不是假說本身,而是假說的推論,即從該假說中邏輯地推導出來的描述個別現象或事件的推論。例如,孟德爾用豌豆做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觀察到了性狀分離現象,他提出了遺傳學史上著名的顆粒遺傳假說,用以解釋性狀分離現象的原因。該假說提出,生物的相對性狀是由具有對性關系的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成對存在;生物體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結合是隨機的。在當時條件下,孟德爾不可能用顯微觀察法直接證明他的假說,只能藉助於實驗法證明由假說演繹出的推論(見下文)。

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邏輯推理方法。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相反,它是從已知的某些一般原理、定理、法則、公理或科學概念出發,而推論出新結論的一種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2]即集合B具有某種屬性,a是集合B中的一個成員,所以a也具有該屬性。例如,生物都能進行新陳代謝,熊是生物,所以熊能夠進行新陳代謝。

「假說—演繹法」是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證明假說是錯誤的。可見,演繹推理是一種必然性推理,即由一個或幾個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結論的推理過程或推理形式。當前最流行的假說—演繹模型可圖示如下:P……H∝Oc→Hc[3]。其意義是:某項研究從解決一個問題(P)開始,通過邏輯推理或想像(……),導出一個假說(H),由此推演出(∝)必然的可觀察的待檢驗陳述(Oc),如果這些陳述被證明是正確的,就得出(→)被確證的結論(Hc)。

「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假說—演繹法」被認為是構造科學理論的理想方法,也被一些人看做科學知識增長的基本模式。牛頓創立光的顏色理論的過程,是運用「假說—演繹法」的範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和驗證的過程,凱庫勒提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等,都是「假說—演繹法」的典型案例。在遺傳學的發展歷程中,「假說—演繹法」的案例也很多。

《遺傳與進化》模塊中可用於「假說—演繹法」教學的素材

19世紀以前科學家對遺傳學的研究,多採用通過實驗、觀察等方法積累經驗材料,從中進行總結和概括,最後抽象出理論或學說,即採用歸納法。而「假說—演繹法」,是從對客觀現象或實驗結果的分析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說,然後設計實驗驗證假說,這種方法使遺傳學的研究結果可以超越當時科學的發展,推動科學的新發現,使遺傳學由描述性科學進入理性推導和實驗驗證的科學。「假說—演繹法」在遺傳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遺傳與進化》模塊的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遺傳學的相關素材,對學生進行「假說—演繹法」的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下面介紹幾個重要的素材,供教師們參考。

素材1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然後他巧妙地設計了測交實驗用以檢驗假說,測交實驗不可能直接驗證假說本身,而是驗證由假說演繹出的推論,即:如果遺傳因子決定生物性狀的假說是成立的,那麼,根據假說可以對測交實驗結果進行理論推導和預測;然後,將實驗獲得的數據與理論推導值進行比較,如果二者一致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如果不一致則證明假說是錯誤的。當然,對假說的實踐檢驗過程是很復雜的,不能單靠一兩個實驗來說明問題。事實上,孟德爾做的很多實驗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後來又有數位科學家做了許多與孟德爾實驗相似的觀察,大量的實驗都驗證了孟德爾假說的真實性之後,孟德爾假說最終發展為遺傳學的經典理論。我們知道,演繹推理是科學論證的一種重要推理形式,測交實驗值與理論推導值的一致性為什麼就能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呢?原來,測交後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真實地反映出子一代產生的配子種類及其比例,根據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導其遺傳組成,揭示這個奧秘為演繹推理的論證過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揭示這個奧秘學生則難以理解「假說—演繹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狀況。

素材2 1900年,三位科學家分別重新發現了孟德爾的工作,遺傳學界開始認識到孟德爾遺傳理論的重要意義。如果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即基因確實存在,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薩頓根據基因和染色體行為之間明顯的平行關系,提出假說: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也就是說,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曾經明確表示過不相信孟德爾的遺傳理論,也懷疑薩頓的假說,後來他做了大量的果蠅雜交實驗,用實驗把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X染色體聯系起來,從而證實了薩頓的假說。由此可以看出,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的探究歷程,也是假說—演繹的過程。

素材3 DNA分子結構和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以及整個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都是「假說—演繹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復制方式的闡明為例。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在發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那篇著名的論文的最後寫道:「在提出鹼基特異性配對的看法後,我們立即又提出了遺傳物質進行復制的一種可能機理。」他們緊接著發表了第二篇論文,提出了遺傳物質自我復制的假說:DNA分子復制時,雙螺旋解開,解開的兩條單鏈分別作為模板,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新鏈,因而每個新的DNA 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的一條鏈。這種復制方式被稱為半保留復制。1958年,科學家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標記法設計了巧妙的實驗,實驗結果與根據假說演繹推導的預期現象一致,證實了DNA的確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的。

素材4 遺傳密碼的破譯是繼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後,現代遺傳學發展中的又一個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後,科學家就圍繞遺傳密碼的破譯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蘇聯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的3個鹼基編碼1個氨基酸的設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過大量的實驗,以T4噬菌體為材料,研究其中某個基因的鹼基的增加或減少對其所編碼的蛋白質的影響,結果表明只可能是遺傳密碼中的3個鹼基編碼1個氨基酸。但是他們的實驗無法說明由3個鹼基排列成的1個密碼對應的究竟是哪一個氨基酸。兩位年輕的美國生物學家尼倫伯格和馬太轉換設計思路,巧妙設計實驗,成功地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在此後的六七年中,科學家破譯了全部的遺傳密碼,並編制出了密碼子表。

從以上素材可以看出,「假說—演繹法」不僅是經典遺傳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而且在現代遺傳學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在生物2《遺傳與進化》模塊中要求學生領悟「假說—演繹法」是十分正確的。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引導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領悟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加強科學方法的訓練。

閱讀全文

與薩頓假說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什麼方法才能把嘴唇變成嘟嘟唇 瀏覽:778
冬天車子除霧有哪些方法 瀏覽:910
波羅的海植物琥珀鑒別方法 瀏覽:788
用友軟體的使用方法 瀏覽:351
如何用說明方法來描寫鯨的特徵 瀏覽:862
老秦撒嬌解決方法 瀏覽:807
如何變細心的方法 瀏覽:198
小區天然氣的使用方法 瀏覽:861
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有哪些方法 瀏覽:538
錫紙盒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484
寶寶厭食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432
手機癌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173
不限流解決方法 瀏覽:68
紅糖醋薑片的腌制方法視頻 瀏覽:768
led改造燈板安裝方法 瀏覽:800
珍珠牙粉使用方法 瀏覽:255
軀體化形式障礙的治療方法 瀏覽:108
設置電腦開機音樂的方法 瀏覽:933
自帶電腦補助方法 瀏覽:893
老人打水的正確方法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