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唯物主義的觀點及方法論有哪些
一、辯證唯物論
1、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內容: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推動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阻礙破壞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另一方面要重視精神的力量。
4、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途;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方法論: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二、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觀點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沒有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同時,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
2、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響,整體處於統率的決定地位,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整體,有時關鍵部分的性能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樹立全局觀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3、發展的觀點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
4、規律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方法論: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
5、對立統一的觀點
原理內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肯定事物對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統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貫穿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反對一點論。
7、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9、主次矛盾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
10、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觀點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11、內外因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12、量變和質變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堅持適度的原則;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
13、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
原理內容: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既要充滿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理論),認識(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2、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推移
原理內容:從深度上說,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從廣度上說,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說,認識必須向前推移。
方法論:反對思想僵化、認識固定化的觀點,反對一切停止、悲觀、無所作為的觀點。
3、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四、人生觀、價值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阻礙作用。
2、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
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3、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③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要求我們①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②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③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4、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和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5、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辨證關系
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當個人活動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推動作用;反之,起阻礙或破壞作用。社會條件和社會規律又制約著個人的活動。
6、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價值首先在於對社會的貢獻,①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③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
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為祖國繁榮、民族振興中,不斷實現和提高人生價值。
7、崇高的理想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促進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們把個人志向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將自己的一切同祖國、同人民、同人類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8、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應做到①相信群眾②依靠群眾③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9.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辨證關系
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
要求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②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③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
❷ 如何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中國的五千年歷史
馬克思的第一個重要發現,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也是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中國在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能否正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歷史唯物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實踐
在沒有馬克思主義之前,人們習慣於從主觀去認識社會歷史,缺少客觀的分析,更多的是從一些卓越任務的思想、神的意志甚至一些神秘的事物方面進行分析,善於結合精神因素來探究歷史,這樣不僅容易去接社會發展的歷史,還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實踐要求。
歷史唯物主義不僅解釋了我國歷史社會發展中的規律和一些思想路線,更是闡明了引領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社會主義實踐的進程中,我們堅持唯物主義,不僅可以正確處理和分析問題,還能客觀、科學地接近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尤其在我國社會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積極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對我國的發展規律和社會運動進行了系統、具體的分析,為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指導世界提煉出了正確的方法,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無數個勝利。
❸ 如何用歷史唯物觀點解決現實問題
(一) 科學發展觀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
(二) 科學發展觀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不應將它歸入歷史唯物主義原有的范疇。
(三) 科學發展觀是歷史唯物主義學科在新時期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一次重大機遇,也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化、中國化的一次關鍵性的機遇。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佳出場路徑。
那麼,為什麼必須將科學發展觀納入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呢?
因為,從研究對象來看,科學發展觀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它是以人類社會某一具體的、相對穩定的歷史進程時期,社會系統的發展現象、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社會歷史哲學,社會發展問題,都遵循於或者受制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諸如人類社會發展是自然歷史進程,社會基本矛盾規律,社會意識、社會形態劃分,社會進步,等等。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必須建構於上述哲學概念的基礎之上。科學發展觀,雖然包含了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的思想,但其理論主題部分是歷史唯物主義。現有的其他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都無法從基礎理論的高度全面駕馭科學發展觀,都無法擔當使命。因此,若忽視甚至反對從唯物史觀的哲學體系考察科學發展觀,必將使其研究缺乏抽象思維,缺乏理論思維。
但是,科學發展觀不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現有體系中的一個小問題或分支問題,不能簡單插入現有的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不能簡單當成一個局部問題,一個原有體系的具體應用問題。這是因為,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受時代的局限性,沒有經歷過科學發展觀的現實社會模型,沒有面對過社會主義穩定發展時期的種種現象、矛盾和問題。若簡單將科學發展插入原有理論體系中,既違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也是對理論研究工作的不負責任。其次,馬克思主義在其誕生之後的150多年裡,既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成功地指導了世界性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踐,同時150多年來社會巨變,在科學技術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都涌現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預見到的一些新知識、新現象和新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是社會歷史觀中的發展問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五個統籌」,生態、能源,等等,都需要以唯物史觀為基礎,適當引入當代的一些新學科、交叉學科和新理論,進行全面創新,綜合探索。因此,僅僅是原來理論的基礎上小修小補,是不可取的;與其小修小補,不如大膽獨立出來。
科學發展觀內涵極其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領域:
1、深刻的哲學問題、歷史問題、經濟問題;
2、政策問題、政績問題、社會問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諸要素的協調發展;
3、科技第一生產力、高科技、全球化、網路社會、能源、生態環境、生物工程問題,等等。
科學發展觀體系既具有很強的思辯性、邏輯性,又具有非常全面、非常具體的現實性和應用價值,它帶有某些當今時代其他哲學概念和哲學課題無法比擬的優勢,而且,科學發展觀很容易同當代一些世界性的,有影響力的學術成就交流和融合。因此,科學發展觀的研究,要著眼於大思路,要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框架內做大、做實。
如果運作成功,理論界完全有可能把握住歷史唯物主義學科體系創新的歷史性機會,努力將新編歷史唯物主義,或者說新時期的歷史唯物主義,發展成涵蓋原有唯物史觀和科學發展觀這兩大學科子系統。綜上所述,以科學發展觀為契機,有可能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佳突破口,並將深刻影響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格局。
❹ 唯物史觀的六大原理和方法論
唯物史觀的原理:
闡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論證了舊的社會形態為新的更高形態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和必要條件。
中國共產黨人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同中國各個時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❺ 唯物史觀是如何破解人類社會發展有無規律這一歷史之迷的
社會歷史發展動力原理既是唯物史觀揭示、破解所謂「歷史之迷」並得以創立的關鍵環節之一 又是唯物史觀原理闡述的基本層面之一。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它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❻ 怎樣用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方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1、首先,這是一個好問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還有個唯物史觀的說法。
2、唯物史觀就是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階級分析方法是指從人物的階級立場出發分析人物的動機和立場。
3、拿岳飛舉例分析下,岳飛被某些人說成是破壞民族團結的千古罪人,這就完全脫離了當時的歷史條件。當年根本沒民族大團結這一說法,和來破壞民族團結一說。如果岳飛是破壞民族團結了,遼國還是地方割據政權,對抗國家統一呢!
岳飛是南宋軍隊將領,本身佔有大量土地——也就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所以他是地主階級。因此,他堅決抗金,保衛國家是他主要的英雄事跡,符合當時南宋社會的主流觀念;同時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他也積極鎮壓鍾相、楊幺的起義。
4、元朝建立後更是絕好的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方法的例子。說起來元朝是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但是當時窮苦的蒙古人一樣是社會下層,有權有錢有土地的南人一樣是社會上層,即使是蒙古官員也不敢輕易招惹。元朝初期山東有個起義軍女頭領叫楊妙真,就是漢人,而且是女性,後來封侯。《元史》里記載了很多當官的漢人,甚至留下了專門的傳記,還有很多為了對抗朱元璋而被殺。當然,漢人是副職居多。所以,元朝真是階級分析的好例子,窮人、農民就是被剝削階級,不會因為你的民族而改變你的社會地位。
❼ 如何用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
網路知道
運用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
帳號已注銷
TA獲得超過328個贊
1.運用唯物史觀有關原理,分析當今社會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現象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是科學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2.怎樣用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方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1、首先,這是一個好問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還有個唯物史觀的說法。
2、唯物史觀就是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階級分析方法是指從人物的階級立場出發分析人物的動機和立場。
3、拿岳飛舉例分析下,岳飛被某些人說成是破壞民族團結的千古罪人,這就完全脫離了當時的歷史條件。當年根本沒民族大團結這一說法,和來破壞民族團結一說。如果岳飛是破壞民族團結了,遼國還是地方割據政權,對抗國家統一呢!
岳飛是南宋軍隊將領,本身佔有大量土地——也就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所以他是地主階級。因此,他堅決抗金,保衛國家是他主要的英雄事跡,符合當時南宋社會的主流觀念;同時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他也積極鎮壓鍾相、楊幺的起義。
4、元朝建立後更是絕好的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方法的例子。說起來元朝是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但是當時窮苦的蒙古人一樣是社會下層,有權有錢有土地的南人一樣是社會上層,即使是蒙古官員也不敢輕易招惹。元朝初期山東有個起義軍女頭領叫楊妙真,就是漢人,而且是女性,後來封侯。《元史》里記載了很多當官的漢人,甚至留下了專門的傳記,還有很多為了對抗朱元璋而被殺。當然,漢人是副職居多。所以,元朝真是階級分析的好例子,窮人、農民就是被剝削階級,不會因為你的民族而改變你的社會地位。
❽ 唯物史觀對現實社會的科學分析
作為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它科學應用了唯物史觀的社會形態理論、社會發展理論和矛盾分析方法,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價值理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的應用和發展;它准確把握了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現實國情,體現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導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作為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的應用和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導向。
拓展了把握社會形態的理論視野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是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界為環境,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等多種要素交互作用所構成的復雜有機體。對於社會,可以從多種角度加以分析。比如,從經濟社會形態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統一(亦即社會制度)的角度,可以把社會區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從技術社會形態即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可以把社會區分為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現代(信息)社會;從人的發展的角度,可以把社會區分為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社會、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其中,技術社會形態即生產力發展是基本的和主要的,經濟社會形態即社會制度以前者為基礎並為其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則是社會發展的實質和根本。
所謂和諧社會,是指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自身的身心等各個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社會。歷史事實表明,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和諧社會的狀態,即社會的各種要素、各個層面相對比較協調穩定。不過,它們是建立在不同生產力基礎上的和諧、不同社會制度條件下的和諧,因而在性質上有所不同,並且存在水平高低的差異。
我們現在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分析,以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歷史的經濟社會形態和技術社會形態理論為基礎,又增添了「社會和諧」這個基本要求。如果說,經濟社會形態和技術社會形態分析側重於從歷史過程或縱向的角度把握社會,那麼,和諧社會理論不但准確把握了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現實國情,而且從橫向或社會總體布局的角度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全面進步的根本要求。因此,和諧社會理論拓展了把握社會形態的理論視野,是對唯物史觀社會形態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它為13億中國人民指明了一個美好而又可及的共同願景,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反映了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之間以及社會各階級之間的關系,是理解和把握社會性質與社會狀態的一把鑰匙。如果一個社會的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之間存在嚴重的沖突,在人際關繫上表現為階級對抗特別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根本對立,那麼,是不可能建設和諧社會的。
在我國現階段,從總體上看,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是基本適應的,不同階層、社會群體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雖然還存在著極少數危害社會的嚴重刑事犯罪分子,他們同人民利益之間的矛盾具有對抗性,但這類矛盾已經不佔主要地位。非對抗性矛盾占據主要地位,是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客觀基礎。
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具有必要性。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收入差距、地區差別、利益矛盾、腐敗問題、突發事件、環境污染乃至國際貿易摩擦等矛盾和問題都客觀存在。倘若任由這些矛盾和問題發展下去,就有可能引發社會震盪和沖突,破壞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早期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是社會矛盾尖銳激化、階級沖突異常激烈、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過程,我們應避免重蹈這種覆轍。因此,我們必須有危機意識、憂患意識,未雨綢繆,高度重視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這也正是我們黨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針對性所在。
還應該看到,和諧社會具有歷史性。和諧是歷史的,依賴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水平的和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許多差別和矛盾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還不可能實現高標準的和諧。所以,和諧社會理論強調,對現階段社會和諧的認識不能過於理想化。這也體現了對歷史的理性把握,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我們要立足於現實,做歷史條件允許的事情。建設美好社會,實現人類的崇高理想,需要長期艱苦奮斗。
綜上所述,我們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在科學分析我國現階段生產力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結果。
弘揚了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價值理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的是為了實現「發展中的協調」。無論發展還是協調,歸結起來,都是為了人,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高度一致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它們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尊重客觀規律特別是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價值理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存發展條件和環境。它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共同願望。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當代中國的人心所向。
美好生活有待於人們的創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每個人都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主體,也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只有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使人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才能大幅度、大面積地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建設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判斷社會和諧與否的最高「裁判」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策依據。
體現了處理社會矛盾的科學方法
矛盾分析是唯物史觀在處理社會問題時的一種基本方法。社會矛盾是多種多樣的,有對抗性矛盾,也有非對抗性矛盾。對於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應當採取不同的方針。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絕大部分是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因而應多做協調、化解的工作,溝通、協商、疏導,兼顧各方利益,而不能採取對抗性矛盾的處理方式。同時,還要反對那些不顧實際後果而一味揭露矛盾、渲染差別、誇大問題的錯誤做法,因為那樣不僅無助於矛盾和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加劇人們的心理失衡。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不是主張消滅一切社會差別,也不等於不講是非,求得一團和氣。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和而不同」。「不同」即多樣性、差異性,它是「和」即統一、一致的前提和基礎。實現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時,我們要實現的和諧是有原則、有是非的和諧。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基本原則,違背這些基本原則的言論和行為必須予以糾正。和諧不是同斗爭相對的概念,它並不排斥斗爭。一方面,我們不可能同極少數危害社會的嚴重刑事犯罪分子以及國外敵對勢力講和諧,相反,只有同他們堅決斗爭,才能保證絕大多數人的安定和諧;另一方面,即便在人民內部,是非曲直、善惡美醜、好壞優劣依然客觀存在,也要加以區分,仍然需要一定的斗爭。當然,這里所說的斗爭形式是多樣的,包括批評和自我批評、教育和疏導、制止和處罰等等。在人民內部,特別需要注意講究斗爭的方法和效果,並把它限制在必要的范圍內,以避免引起對抗和沖突。
在堅持唯物史觀處理社會矛盾基本方法的基礎上,我們黨進一步強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非對抗性矛盾佔主要地位的情況下,應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處理社會矛盾。必須把全體人民的主要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來,努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為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奠定堅實基礎,這樣才能達到水漲船高、共存多贏的目標。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各種體制和制度,調整社會利益關系,特別注意維護困難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使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和各個階層的群眾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