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精神分析法的貢獻與局限
精神分析理論是一個解釋性很強的理論,意思是這理論對很多的人理問題都可找到因由,這正是此理論的優點。但使用其輔導方法時,對輔導者的專業知識要求相當高,不論是當中對不同訊息,如夢境、移情、抗拒的分析,或是套取受導者潛意識的技巧等。這使輔導者必須受過長時間訓練,這正是其使用時的局限之一。
另外,很多潛意識的問題不是日常生活可以察看,輔導者往往要把受導者引領至另一境界 (如催眠) 以便更容易窺探受導者的潛意識,這是需要一長時間和安靜的環境,這亦不易在學校內實行。
第三,精神分析療法的過程中,輔導者須抽離自我,力求客觀,這亦是其實行的一缺點。
最後,精神分析理論的人性觀相對悲觀,這亦不利於培養一積極人生觀。再者,此法使用時必須在受導者的過去找尋不快之事,這難免使受導者難受,因而可能忽略了受導者的感情因素。
總括而言,本人認為精神分析理論及療法在處理一些嚴重的心理問題,如精神病等,有其成效,但在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可能有楚才晉用之感。
精神分析的貢獻與影響
弗洛伊德在理論建樹方面,以潛意識學說為基礎,提出了系統的人格理論,包括人格結構與人格發展的理論,以及探索潛意識的方法論如夢論、過失論等,這些理論又是為指導其臨床治療實踐服務的。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貢獻既有理論方面,又有實踐方面。此外,精神分析還對文學藝術、歷史學等學科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構成了弗洛伊德理論令一個方面的特殊貢獻。
精神分析理論廣泛的影響
(一)對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藝術觀點始終貫穿於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中。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潛意識是違反道德和倫理的,因此必須放棄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滿足的院望而退縮回來,不得不從享樂主義原則回到現實主義原則;而想像的、幻想的王國卻是一個避難所。藝術家就像一個有精神病的人那樣,從一個他不滿意的現實中退縮回來,鑽進他自己想像出的世界中。他的創作、藝術作品,正如夢一樣,是」潛意識」願望獲得一種假想的滿足。僅管弗洛伊德的者些司想如同他的整體精神分西一大廈一樣缺乏堅實的基礎,並且沒有充足而嚴密的科學證明,但他卻受到諸多文學家、藝術家的盛贊。可以誇張的說,隨便翻開西方任何一本文藝評論的書,我們能夠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位許多藝術家正是以這個理論所提供的原則去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
(二)其它影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不僅作為一種心理學派對心理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當今資本主義國家裡,特別是在美國,弗洛伊德主義和新弗洛伊德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在一般意識形態中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它不僅影響了西方當代的文學藝術,而且對宗教、倫理學、歷史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著作「圖騰與禁忌」可以說是這種影響的代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局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有很大貢獻。但同時,它有嚴重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他所宣揚的潛意識基礎論、泛性論和本能論。心理學界特別尖銳地批評精神分析學派在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局限。
(一)弗洛伊德在理論上的局限
1.潛意識基礎論:
俗稱」人為萬物之靈」,這靈就意味著人有語言,會思維,能自覺行動而區別於萬物,成為萬物之首。如果把潛意識理解為人們為精神生活的一種值得的補充形式與方面,那是無可厚非的。但像弗洛伊德那樣把潛意識抬得過高弗洛伊德竟理解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基礎與核心,而貶斥了意識對人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活動的調節指導作用作出一種合乎實際的理論概括
2.泛性論:
弗洛伊德把從對精神症病患的研究德出的有關性的情結與結論,擴大應用在嬰幼兒的攝食、排便等生理活動中,甚至推廣應用到人文學科領域中,違反了具體對象應作具體分析的實事求是的一般科學原則。弗洛伊德對於無論是生理現象、心理現象還是社會現象都應用同一規律,同一思維模式,也即他的泛性論去加以分析說明,雖引起過一般人不同與不同學科專家的重視與爭論,因而使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它在理論上局限與錯誤始終是明顯存在的
3.本能論: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最不清楚的,但他重視本能,強調本能,並對本能加以歸類確極其明確。但是誇大了本能的作用,以它為主宰人的整個佸動的決定者,那就故過份強調本能兒將人混同於動物,降低為動物,突現了人的自然屬性,從理論上是把本能絕對化,把人本能化、生物化,無視於人的社會性的實質。弗洛伊德的本能論也在實踐中產生的消極影響。因為按照他的理論,既然人有死之本能,表現為破壞與侵犯的天性,那麼犯罪與戰爭也就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客觀上不啻為現實社會中的破壞和侵犯行為進行辨護,提供的理論依據。
以上三方面的剖析來看弗洛伊德理論的不足與局限,可歸結為弗洛伊德在人性問題上的錯誤。
(二)研究對象與研方法的局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在其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上受到心理學界的批評:在研究對象與主題方面受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最嚴厲的批評,在研究方法與外部效度方面則受到實驗心理學家一再責難。
1.研究主題與對象的局限:
研究不健康的人必然會產生畸形心理學這樣的推論是否妥當,是可以商榷的。但馬斯洛在此表明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則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弗洛伊德以研究病態心理來替代或或推論對正常人心理的研究,是以偏概全,是沒有足夠的外部效度的。
2.研究方法的局限:
具體收集資料方面,實驗心理學家批評,弗洛伊德顯然是在那些不系統的未加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的。弗洛伊德對每個病人說出來的東西,他不是客觀地一字不差地做記錄,而是在看過病人幾小時之後才寫記錄,並研究這些記錄。因此,數據只包含弗洛伊德記憶中的東西。在進行抽象推論時,他可能本著自己的意願去尋找那些支持假設的材料。弗洛伊德跟本沒有試圖確定他病人所作報告的准確性,因此批評者認為,關於所描述的事件,他應該詢問病然的家屬或朋友來證實報告的准確性。因此,弗洛伊德建立理論的基本步驟----收集數據,很可能描述的不完全,不完善和不正確。而根據資料津行抽象的推理和概括,沒有一個人確切滴知道弗洛伊德是怎樣進行的。弗洛伊德的著作和他的結論,既不包括做結論時所依據的數據、分析數據時所用的方法,也不包括關於他的經驗材料的系統說明。弗洛伊德不願意完全遵照科學報告的慣例來介紹自己的材料,使人們對精神分析的科學性留下許多疑點。更有甚者,因為弗洛伊德不主張他的資料的數量化,所以要斷定他的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或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是不可能的。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由研究方法的不嚴僅且帶有某種神秘性引起人們對其整個研究的科學產生懷疑。
② 如何系統學習精神分析學
在一般國內的本科教育里,你系統地學習到精分的可能性不大。精分的學習需要在心理咨詢的實踐中深入。而大學本科生基本上沒有咨詢實踐的機會。你可以看很多的書,但是光看書是絕對不夠的。而且,咨詢師的成長需要督導的指導。本科生很難有這些機會。你剛上了兩年,估計還沒有上心理咨詢的課。學了心理咨詢後,可能你對這個行當才有更深的了解。
精神分析現在國內主要是心理咨詢師們不同流派中的一種。有些咨詢師傾向精分,而有些則不是。國內精分取向的心理咨詢師和督導師不是非常多。國內精神分析比價好,人員比較集中的地方有武漢中德醫院、四川大學心理學系。哈爾濱似乎也有個精神分析俱樂部。
國內比較好的大學的一些教心理咨詢的導師,他們基本上都不是精分取向的。人本主義取向、REBT、和行為主義取向的居多。
總之,想學好精分,大學時期你先看看書吧。弗洛伊德的書是很有必要的,畢竟人家是祖師爺。雖然很多人現在說他的東西沒什麼效度,甚至很多東西是錯的……然後一些其他精分大師的代表著作有時間也可以瀏覽一下,諸如榮格、霍尼等人的書。新近的研究進展也有必要看看,瀏覽下比較新的有關精分的文獻吧。
學精分就好像師父帶徒弟的過程。自己看書可以學到理論,但是實踐的時候必須要有督導指導。
③ 什麼是精神分析咨詢法
(一)基本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觀點也稱為心理動力學觀點,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創立。精神分析學說大致可以概括為五個觀點:即分區觀點、結構觀點、動力觀點、發展觀點和適應觀點。
精神分析的分區觀點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無意識和意識兩大層次,其中意識包括前意識。無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深層結構,包括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其他慾望,這些內容因為同社會道德准則相悖,因而無法直接得,到滿足,它們被擠出意識之外,被壓抑到無意識中。無意識里的內容並不是被動的、僵死的,而是積極活動著,時刻尋求滿足。前意識是介於無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一個邊緣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經由回憶而進入意識的經驗所構成,其功能是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從事警戒任務;它不允許無意識的本能沖動到達意識中去。意識則是心理結構的表層,它面向外部世界,是與對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結構部分。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這就是結構觀點。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慾望的人格結構部分稱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結構,是人格中的一個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束地尋找直接的肉體快感,以滿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遲誤了就會出現煩擾和焦慮。根據現實原則而起作用的人格結構部分稱為自我。自我是通過與現實外界環境的接觸,通過後天的學習使本我的一部分獲得了特殊的發展。自我是本我與外界關系的調節者,對外界的調節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圍環境,並將經驗消化、儲存;對本我的功能是指揮它,決定對它的各種要求是否允許其獲得滿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結構部分稱為超我。從種族發展來看,超我來自於原始人,這是人類所特有的。從個體發展來看,超我在較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的影響。一旦超我形成以後,自我就要同時協調和滿足本我、超我和現實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說,在使本我(即本能沖動和慾望)要求獲得滿足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外界環境是否允許,還要考慮超我是否認可。
這樣,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就可以從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的人格動力關系中得以闡明。弗洛伊德還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佔據的意識水平是不同的。它們的相互關系就構成人的復雜的人格動力結構。一個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穩、順利和有效,就必須依賴這三種力量維持平衡;否則就會導致心理的失常。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異常有其生物基礎。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來源在於心理能量,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驅力和本能。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動力觀點。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兩大類基本的驅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護有關的驅力,包括飢、渴及其他與生存有關的生理需要,它們是使個體生存所必須滿足的。(2)性愛的驅力,同性慾望和種系的繁衍有關。弗洛伊德更看中性慾望,並把這個概念極大地擴展為既包括性慾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樂或與他人進行身體接觸的慾望。弗洛伊德把性慾的能量源泉叫作里比多(libido),認為這是驅使人尋求各種感官快樂的心理能量。以上兩類驅力都叫做「生本能」,與個體或種系的生存有關。後來,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的概念。所謂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驅動去攻擊、侵略等的行為本性。
弗洛伊德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他的心理性慾發展學說,即發展觀點。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所代表的無意識沖動的滿足,總要通過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或區域的快感來實現,而這個區域在個體發展的不同時期是不同的,這就形成了人格乃至整個心理的發展階段。
性心理發展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或時期):(1)包括口欲期(0~1歲左右),其快樂來源為,唇、口、手指頭指頭。在長牙以後,快樂來自咬牙。(2)肛欲期(l-3歲),其快樂來源為:忍受和排糞便,肌緊張的控制。(3)兒童期性慾,包括戀母期及生殖器期,(年齡在3-6歲),其快樂來源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戀母或戀父。(4)潛伏期,潛伏期從七、八歲左右開始一直到青春期前,兒童進入潛伏期,這時兒童不對性感興趣,也不再通過定位於軀體的某一部位而獲得快感。這時,兒童的興趣轉向外部,注意發展各種為應付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也正是兒童進入初等教育的時期。(5)生殖期,逐漸轉向異性。這一階段起於青春期貫穿於整個成年期。
弗洛伊德認為在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順利地進行,如停留在某一階段上或遇到挫折而從高級階段倒退到低級階段,都可能造成行為的異常。因此,這就成為各種神經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焦慮和自我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適應觀點的重要概念。焦慮可分為現實性焦慮、道德性焦慮、神經症性焦慮。所謂自我防禦機制是指人格結構中的自我在本我的慾望壓力和現實的要求之間,逐漸形成的一種功能,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用一定的方式調整慾望與現實的關系,使自己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情緒上的嚴重痛苦和焦慮。不論是正常人或神經症病人及精神病人,都使用自我防禦機制。在一般情況下,使用得當可免除內心痛苦以適應現實,但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過分時,雖然沖突和挫折引起的內心焦慮不被感覺到,但卻以症狀的形式表示出來而形成疾病。包括壓抑、投射、置換、反向、合理化、升華、轉移等。
(二)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認識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症狀是神經症性沖突的結果,它是經過化裝的,背後必有無意識的症結。因此,精神分析咨詢與治療著重在尋找症狀背後的無意識動機,使之意識化。即通過分析治療使求助者自己意識到其無意識中的症結所在,產生意識層次的領悟(insight),使無意識的心理過程轉變為意識的,使求助者真正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症狀消失。
經典精神分析的方法有自由聯想、釋夢、克服阻抗、移情分析、解釋和修通。
1.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法是弗洛伊德1895年創立的。他讓求助者很舒適地躺著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頭腦中所顯現的)一切都講出來,不論其如何微不足道、甚至荒誕不經,都要如實報告出來。精神分析家的工作在於對求助者所報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釋,直到從中找出求助者無意識之中的矛盾沖突,即病的起因為止。在弗洛伊德看來,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關系的,具有動力學意義,藉此可發掘出無意識之中的症結所在。
2.釋夢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夢的解釋》一書。他在給神經症求助者治療時發現夢的內容與被壓抑的無意識幻想有著某種聯系。夢是有意義的心理現象,夢是人願望的迂迴的滿足。在夢中所出現的幾乎所有物體都具有象徵性。夢的工作就是通過凝縮、置換、仿同和再修飾,把原本雜亂無章的東西加工整合為夢境,這就是夢者能回憶起來的顯夢。顯夢的背後是隱夢,隱夢的思想,夢者是不知道的,要經過精神分析家的分析和解釋才能了解。對夢的解釋和分析就是要把顯夢的重重化裝層層揭開,由顯相尋求其隱義。
3.克服阻抗
這是指求助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迴避某些敏感話題,有意無意地使咨詢治療重心偏移,以否定咨詢師的分析,抵制咨詢師的解釋。有意識的阻抗可能是求助者怕咨詢師對自己產生壞印象,或擔心說錯話,或對咨詢師還不能信任,這種情況經咨詢師說服即可消除阻抗。無意識的阻抗則表現為對治療的阻抗,而求助者自己則並不能意識也不會承認。求助者往往口頭上表示迫切希望早日完成咨詢與治療,但行動上卻並不積極熱心。例如求助者可能表現為不願更改其某種行為,即使這種行為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痛苦。求助者也可能很難正視和討論他的創傷性體驗,或尋找其他話題。在自由聯想過程中,求助者還會表現出很難回憶起一些與症狀相關的重要事件及線索。
4.移情分析
由於做精神分析所用的時間往往較長,求助者會把對自己父母、親人等重要相關人物的感情轉移到咨詢師身上,即把早期對別人的感情轉移到了咨詢師身上,把他當成自己的父母、親人等,這就是移情。移情並非是對咨詢師產生的愛慕,也不是有意識的恐嚇,移情是求助者無意識阻抗的一種特殊形式。移情表示求助者的力比多離開原來的症狀而向外投射給咨詢師,此時移情成了治療的障礙,亦變成了治療的對象。咨詢師通過移情可以了解到求助者對其親人或他人的情緒反應,引導他講出痛苦的經歷,揭示移情的意義,使移情成為治療的推動力。由於精神分析治療認為求助者在分析過程中都會對咨詢師產生移情,由於對移情的處理成為求助者對症狀領悟的重要來源,移情因此被認為是精神分析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5、解釋和修通
心理症狀病理性沖突的一方處於無意識中,暴露和干預它的手段是解釋。解釋的目的是向求助者指出他的無意識慾望,使求助者對他一直沒有理解的心理事件變為可理解的,把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意義的心理事件與可以理解的事件聯系起來,以幫助求助者對自己的領悟。
如果僅把他所知道的事如夢和症狀的動力學意義告訴求助者,求助者常不能消化成為自己的頓悟,因為這種理解最多僅可以澄清求助者對其致病性沖突理智上的評價,即所謂理智性領悟,其情緒緊張並不能真正減輕。而且有時由於過早地解釋,不但不能使症狀消除,還可使焦慮增加,出現新的阻抗。在求助者重演幼年時期片斷的生活經驗的過程中,隨時插入一定程度的解釋,使求助者逐漸理解阻抗和移情的性質。解釋要在良好的治療關系下進行,包括有移情成分的關系。
在咨詢工作中可以發現,解釋必須進行多次才能有效。這種用同樣的內容一而再地對無意識慾望進行解釋,以促使求助者領悟的過程,稱為修通。通過解釋和修通,咨詢師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斷向求助者指出其行為、思想或情感背後潛藏著的本質意義。
經典精神分析過程在正式治療前需經過試驗性分析以確定咨詢對象是否適合精神分析;然後分四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開放階段,其目的在於選擇具有適應症的求助者,建立咨詢聯盟關系。第二階段是移情的出現及其解釋階段。第三階段是解釋、修通階段,這一階段要使求助者能區別咨詢聯盟和被移情歪曲了的現實,能區別咨詢師的實體和他出自幼時情感歪曲的咨詢師形象。第四階段是治療的結束階段,這一階段中要解決求助者對咨詢師的依賴問題和拒絕結束咨詢的企圖,徹底解決求助者對咨詢師的移情,重新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④ 精神分析法介紹 精神分析法簡介
1、精神分析法,又稱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出版的《關於歇斯底里的研究》作為心理分析正式創立的標志。 定義:精神分析法:通過對咨詢對象(患者)過去的了解,了解接受咨詢者的心理內部動力以及咨詢對象(患者)與治療醫生之間的關系,進行對咨詢對象的精神分析。
2、精神分析學說的修正:第一次修正是在本世紀初,阿德勒和榮格修正的重點在於幼兒性慾學說;第二次修正在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為代表,創立了新弗洛伊德主義。
⑤ 什麼是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又稱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出版的《關於歇斯底里的研究》作為心理分析正式創立的標志。
一.理論基礎
1.潛意識理論:弗洛伊德把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分為三部分: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2.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3.性慾學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以性力為動力的。性心理的發展,依次通過五個階段:
(1)嬰幼兒期性慾,包括口腔期和肛門期;大約在1-2歲
(2)兒童期性慾,包括戀母期和戀父期;年齡在3-6歲
(3)潛伏期性慾,又稱少年早期;年齡在6-12歲
(4)青春期性慾,通過正常的性行為求得滿足。
4.精神分析學說的修正
第一次修正是在本世紀初,阿德勒和榮格修正的重點在於幼兒性慾學說;第二次修正在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為代表,創立了新弗洛伊德主義。
二.輔導方法
1.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來訪者所不知曉的症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招架到意識范圍內,使來訪者真正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症狀消失。
2.輔導目標:一是使潛意識意識化,使潛意識沖突表面化從而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幫助來訪者克服潛意識沖突。
3.輔導關系:強調輔導員隱藏的角色,以使來訪者能將他們的情感投身到輔導員向上。
4.輔導過程:一般分為准備期、預備治療期和治療一至三期。
5.具體方法:一般採用自由聯想、移情、阻抗、闡釋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釋夢是精神分析的一種重要方法,「夢的工作」包括以下六種規律:
(1)象徵化:
(1)象徵化:用一種中性事物來象徵、替代一種所忌諱的事物,以減少或引起夢中自我的痛苦或創傷。
(2)移置:在夢中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轉移和投身於另一個對象方面去。
(3)凝縮:在夢中將內心所愛或恨的幾個對象凝縮成一個形象表現出來。
(4)投射:在夢中將自己某些不好的願望或意念投射於他人,以減輕對自我的譴責。
(5)變形:在夢中將潛意識的慾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
(6)二次加工
三.貢獻與局限
心理分析理論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輔導模式,它強調潛意識對行為的重要作用,重視嬰幼兒期心身發展的意義,所創立的一些方法和技術都有積極的貢獻。為其後許多新的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參考。但由於這種方法必須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咨詢者施行,需對來訪者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限制了它的推廣;本身潛意識的作用,過分強調嬰幼兒期的發展,特別是過分強調嬰幼兒期的性經驗,都使這一理論受到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