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旅遊學原理內容
《旅遊學原理》教學大綱
《旅遊學原理》教學大綱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旅遊管理專業的科類基礎課。
二、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獲得關於旅遊現象的基本知識,包括其自身的起源、形態、結構、特徵、性質,以及與社會其他有關方面的關系,並對此做出解釋;深刻領會和掌握「旅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和「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現象」兩個基本原理(事實上,本課程對旅遊現象的解釋,都是在對這兩個基本命題認識的基礎上展開的);轉換學生在旅遊基礎理論學習和研究中的傳統思維方法,即旅遊現象的研究必須圍繞旅遊者的需要為中心展開,必須把它放在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背景上來考察。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旅遊實踐,不斷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的能力。
三、課程內容改革
當前,該課程(原課程名為《旅遊學概論》)的教學內容大多單純闡述旅遊服務諸行業活動的種類、表現形式、組織方式和發展要素等問題,缺乏深度的理論探索,失去了作為對旅遊現象宏觀層次理論探討的學科基礎理論課的性質,而陷入了「部門經濟」的泥潭。其教學內容大體上包括旅遊發展史、旅遊者、旅遊資源、旅遊業、旅遊市場、旅遊的作用與影響等,在整個教學內容體繫上沒有大的變化。學生剛入校,聽聽這些內容,可能還有興趣,但一到高年級,就覺得這些內容有些簡單膚淺,似乎這門課程沒有開設的必要。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在以後的各門課程的教學中,相當多的教學內容都是重復的。《旅遊學概論》的教學內容同旅行社經營管理、現代旅遊飯店管理概論、旅遊經濟學、旅遊市場學等,都多重復講授,而且後者講得更深入、更系統、有理論、有公式、有實踐案例。為此,在新的課程教學大綱修訂中,我們把該課程特更名為《旅遊學原理》,並打破了沿用已久的教學內容體系,除了過去已有的教學內容外,引入了旅遊體驗、旅遊流、旅遊支持、旅遊效應、旅遊現象的運行範式及發展範式等內容,從而使旅遊學理論體系有了很大的改進與發展,以期在未來的教學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理論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第一章 緒論(4學時)
第一節 旅遊學與旅遊學科
一、旅遊學和旅遊學科的概念
二、旅遊學、旅遊學科與旅遊發展
第二節 旅遊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及問題
一、旅遊學的研究對象
二、旅遊學的研究任務
三、旅遊學研究中的問題
第三節 旅遊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體系
一、旅遊學的學科性質
二、旅遊學的學科體系
第四節 旅遊學的研究進展
一、國外旅遊學研究
二、國內旅遊學研究
第五節 旅遊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遊的性質和特徵(6學時)
第一節 旅遊現象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考察(1學時)
一、人類早期旅行的出現
二、中古近代時期人類旅行的發展
三、托馬斯•庫克的活動及其意義
四、旅遊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第二節 旅遊現象運行及發展的基本範式(2學時)
一、旅遊現象運行範式
二、世界旅遊發展範式
第三節 旅遊的本質與特徵(2學時)
一、旅遊的本質規定
二、旅遊的基本屬性
三、旅遊的特徵
第四節 旅遊的概念(1學時)
一、旅遊的幾種典型定義
二、對旅遊概念的進一步探討
第三章 旅遊活動的構成要素(10學時)
第一節 旅遊者(3學時)
一、旅遊者的界定及統計標准
二、遊客特徵的描述
第二節 旅遊資源(2學時)
一、旅遊資源的概念及特點
二、旅遊資源的分類
三、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第三節 旅遊業(5學時)
一、旅遊業的概念、特點及決定因素
二、旅遊業的行業構成
三、旅遊產品
第四章 旅遊形成機制(6學時)
第一節 旅遊發生的心理動因(1學時)
一、旅遊需要
二、旅遊動機
第二節 旅遊需求(1學時)
一、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
二、旅遊需求的特點
第三節 旅遊決策(4學時)
一、旅遊決策模型
二、個體旅遊者的旅遊決策過程
三、群體旅遊者的旅遊決策過程
第五章 旅遊體驗(6學時)
第一節 旅遊體驗基本概念(2學時)
一、旅遊體驗的概念
二、旅遊體驗的內容及特點
三、旅遊體驗的質量
第二節 旅遊觀賞(1學時)
一、旅遊觀賞的概念及特點
二、旅遊觀賞的心理要素
三、旅遊觀賞的過程
四、旅遊審美對象的表現形式
五、影響旅遊觀賞效果的因素
第三節 旅遊交往(1學時)
一、旅遊交往的形式和特點
二、旅遊交往發生的情境模型
三、旅遊交往過程中的心理矛盾及交往原則
四、旅遊交往中的角色扮演
五、旅遊交往中的模仿行為
第四節 旅遊消費(2學時)
一、旅遊消費、旅遊者消費及其特點
二、旅遊者消費的構成
三、旅遊者消費的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
第六章 旅遊流(8學時)
第一節 旅遊流的概念與特點(2學時)
一、旅遊流的概念
二、旅遊流的特點
第二節 旅遊流的形成和運動模式(2學時)
一、旅遊流的形成
二、旅遊流的運動模型
三、影響旅遊流運動的因素
第三節 旅遊流運動的實證分析(4學時)
一、世界國際旅遊流運動的區域空間格局
二、中國入境旅遊流的運動特徵
三、中國國內旅遊流的運動特徵
第七章 旅遊效應(4學時)
第一節 旅遊效應的概念與類型
一、旅遊效應的概念及其理論意義
二、旅遊效應的類型
第二節 旅遊的經濟效應
一、影響旅遊經濟效應的因素
二、旅遊的經濟效應
三、旅遊經濟效應評價
第二節 旅遊的環境效應
一、環境及其與旅遊的關系
二、旅遊的環境效應
三、旅遊環境效應評估
第三節 旅遊的社會文化效應
一、旅遊與接待地社會發展
二、旅遊對接待地文化的影響
第八章 旅遊社會支持(4學時)
第一節 旅遊社會支持的必要性
第二節 政府和社會各有關部門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一、政府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二、社會其他部門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三、旅遊組織和團體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第九章 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的旅遊發展(6學時)
第一節 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概述(2學時)
一、發展中國家概況及特徵
二、發展中國家旅遊運行簡況
第二節 中國的旅遊發展(4學時)
一、中國旅遊發展基本國情
二、中國旅遊發展的特殊形態
三、中國旅遊發展演進
四、中國旅遊發展變化及趨勢
五、中國旅遊發展戰略
『貳』 中國旅遊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1、實地調查法
2、問卷調查法
3、資料統計分析法
4、旅遊地圖分析法
『叄』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一般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特點之一是綜合性強,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實用性也很強,屬於應用性學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就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保證本學科的科學性、實用性。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不但囊括了許多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還具有其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實地調查法
旅遊環境系統是由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尤其是復雜的地質旅遊環境,因此要揭示其內在機制,探尋保護地質旅遊環境的途徑,其研究必須要建立在大量實測資料的基礎上。實地調查法是通過直接的觀察、訪問、記錄、問卷調查和測量等手段搜集和積累大量准確翔實的感性資料作為理性分析依據的研究方法。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實地調查要在具體的旅遊區域中研究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資源及環境狀況、居民和遊客的滿意度、旅遊設施狀況等問題。實地調查法要結合歸納法和統計分析法,將對地質旅遊環境的監測、觀察、實驗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歸納、統計分析等理性的加工,把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相互關系的本質及運動規律抽象出來,然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且在實踐過程中接受進一步的檢驗。在實地調查中要實事求是,以唯物辯證觀作為指導思想,保證所獲資料的准確性、客觀性,為之後的綜合分析研究提供科學的基礎,以便最後得出正確結論(孫克勤,2010)。
二、比較分析法
地質旅遊環境系統中各要素的特徵大都是相對的,通過比較而存在的,即所謂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法有區域對比和分類對比兩種。區域對比是指依據區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比較研究,如對兩個自然保護區進行研究,比較它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相互借鑒環境保護措施,促進各自的地質旅遊環境保護;分類對比是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分類,進而正確地對其進行定位,這樣就可以對不同類別的地質旅遊環境採取不同的措施,更有利於地質旅遊環境的保護(蔣素梅,2009)。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區域間的可比性,主要是類型的可比性、范圍的可比性、結構或水平的可比性等,如果對比的條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近年來採用類比法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可以預見,類比法將是地質旅遊學研究的有效方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數學方法
以數學方法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因此,數學方法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之一。地質旅遊學在進行有關定量分析及旅遊的環境效益等問題的研究中,數學方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數學方法在地質旅遊學中的應用一般包括統計法、統計預測法、線性規劃以及一些數學模型等。地質旅遊學研究內容廣泛,不可能獲得所有的第一手資料,這就導致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並不完整,因而需要通過數學方法,如統計預測法,對不完整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經過構建分析、檢驗假設、理性分析等過程,最後得出結果(傅廣海和殷繼成,2009)。例如,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容量評價,由於其影響因素較多,且很多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它是一種半定性半定量的評價,這就要用到數學中的灰色建模系統。地質旅遊資源容量包括旅遊自然容量、旅遊社會容量、旅遊經濟容量、旅遊心理容量和旅遊管理容量等,其各個分容量的計算也需要用數學公式。可見數學方法在旅遊環境保護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使這一學科的一些研究朝著精確的定量方向發展。
除以上方法外,分析綜合法、歸納演繹法、科學抽象法、統計分析法、專家預測法等也都是地質旅遊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為地質旅遊學研究創造了基本條件。地質旅遊問題不僅涉及自然生態環境,而且涉及人文社會環境,因此,在研究中要將自然科學方法(如利用儀器設備等手段,對旅遊自然資源、文物古跡等進行監測、觀察和實驗等)與社會科學方法(如比較分析、社會調查、統計分析和專家預測等)相結合,這樣,可以使研究結果更客觀、更科學。
『肆』 旅遊學研究方法的特點有哪些
實地調查、理論分析、文化研究,三者之間可以相互統一。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伍』 旅遊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旅遊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從事旅遊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土要學習旅遊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旅遊經營管理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旅遊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有關旅遊管理問題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運用旅遊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國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旅遊業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工商管理\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旅遊學概論、旅遊經濟學、飯店管理原理、旅遊資源與開發。
『陸』 研究旅遊文化學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徑
陸 軍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遊是我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其他非民族文化旅遊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遊的基本問題和常規問題外,還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並非藉助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就可解決的,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遊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其他旅遊有所不同,故而,我認為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可通過三種基本方法和兩個路徑進行研究。
一、三種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法,這三種基本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次遞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礎研究到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重點體現和反映了旅遊本質的應用性特點以及需要多學科交叉學科介入的研究方法與路徑。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絕大多數學科都運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礎、入門方法和立足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特點,使其發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地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特殊性表現在民族文化越濃郁越有特色的地區,經濟就相對欠發達,但社會關系就越相對和諧(體現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商業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遊開發則會對當地社會結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產生一系列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需要多學科介入,對其資源開發、旅遊影響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尤其是需要運用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旅遊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元化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可利用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遙感技術等手段,通過長期調查與短期調查相結合、整體調查與專題調查相結合、田野調查與通訊調查相結合開展調查研究,以便得出更為可信的、客觀的結論,從而為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發展、管理、經驗、調整各種相關利益者關系和社區居民與自然關系、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體實際工作提供豐厚的基礎與科學合理依據。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遊客以及入境遊客因文化差異而顯示出消費差異,對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題文化是什麼,如何開發出適合不同層次、文化背景的遊客需求的產品等等文化篩選、文化內涵與本質問題,需藉助交叉學科和多學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有對比才能尋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優勢,有比較才能清楚自己的競爭位置、自己的劣勢,才能認清態勢,得出更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的旅遊產品設計、形象設計與傳播、客源市場、主客關系、旅遊影響等實際問題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的產品與方案。辨正觀點認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旅遊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產業,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化圖像,也需要藉助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等學科成熟理論進行理論的詮釋與解讀,歸結和尋找出相關的規律、定律,揭示現象的本質,以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構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才能指導更為廣泛的實踐。
(三)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確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屬於應用層面的研究方法。「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准」。旅遊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面的廣泛性決定了需要從不同學科理論對其進行多維視角的個案與共性研究,從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優點,形成自身的理論特色,並指導實踐。旅遊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遊除了需要旅遊學理論的指導外,還需要根據其獨特性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環境學等相關成熟理論將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變化進行概括、總結,上升為理論層面,然後再回到時間中加以檢驗,用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工作。此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需要有一個載體作為轉換平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中對個案與共性的研究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平台,充分體現了旅遊作為應用性學科特點,避免了理論寬泛或者空洞無物以及實踐的盲目性、短視性。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二、兩個基本路徑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徑,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因此,尋求研究路徑也十分重要。
(一)一個視角:跳出旅遊研究旅遊
任何一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在本學科的視野之內,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來反思、審視本學科,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動學科理論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旅遊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造成一葉遮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受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自身專業的去研究旅遊,目前,從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學者多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專業,視角較為單一,受學科專業研究方法、手段、路徑所牽制,當研究達到一定階段後很難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使研究更進一層,因此,需要「跳出旅遊看旅遊、跳出旅遊談旅遊、從另類的視角研究旅遊」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旅遊的發展涉及眾多學科,從相關學科的視角來研究旅遊,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旅遊,也許能夠得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新的結論。
然而,並非要說,研究民族文化旅遊完全需要脫離實際和自身專業知識背景,而是說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思維、視角,善於學習其他學科的優點,博採眾長,融貫中西,匯通古今,為我所用。不僅如此,也要學會借鑒和運用國外已有的優秀理論成果和成熟的先進的研究方法、手段,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研究,以實現利用「他者」的視野探討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旅遊之目的。
(二)一個平台:實踐與交流對話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人員主要由實踐派(從事旅遊一線工作的旅遊行政部分、旅遊公司、旅遊企業等)和理論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等)構成(包括海歸派,海歸派也有實踐派和理論派之分),對於實踐派而言,他們長期從事旅遊實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由工作忙、空閑時間少等影響,大多數人沒有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現象,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一般屬於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我國旅遊研究中理論滯後於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優勢是對現實把握很准,能夠產生直接的明顯的效益,劣勢由於理論欠缺,往往對旅遊發展態勢把握不準,對實踐的本質認識不夠,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旅遊負面影響和不和諧因素。而對於理論派而言,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相當多點,受學術氛圍、教育等背景的影響,其知識相當豐富、理論功能深厚、對未來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敏銳性和可預視性,對事物本質剖析清晰,但由於實踐經驗少,大多數人對實踐認識不夠,往往導致理論脫節於實踐,或者造成理論過於寬泛、空洞,「理想主義」色彩較濃。針對實踐派和理論派的優劣勢,民族文化旅遊研究者可採取回歸實踐的做法,建立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實現優劣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一是對理論派而言,「實踐出真知」,可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單位可鼓勵和支持他們到旅遊一線掛職工作,掛職期間工作量以及相關報酬可酌情計算,消除掛職人員的後顧之憂。或者與旅遊一線企業、景區、旅遊實體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設立研究觀察點,跟蹤研究;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平台。通過各種途徑參加由專業機構、學術界、旅遊企業實體、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旅遊學術研討會、旅遊論壇、旅遊峰會、旅遊交易會等對話交流平台,互通有無;三是憑借現代傳媒,廣泛涉獵旅遊及相關的資訊和學術動態,了解旅遊發展態勢,提高業務和理論水平。
總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需要研究者運用正確的恰當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當然,在民族文化旅遊實際研究中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尋找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二是著力於分析問題而非做出判斷(下死結論)。尋找問題不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且對於青年研究者來說鍛煉洞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今後的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旅遊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動態產業,對於「民族文化旅遊」這樣還在發展變化中旅遊研究,重要的是對發展運動中各種關系及作用與變化的分析,而非輕率地做出判斷(下死結論),避免「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
『柒』 旅遊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答:一、旅遊學的研究內容
旅遊學的研究內容是極其復雜的,它包括:旅遊作為一種人類經歷;旅遊作為一種社會行為;旅遊作為一種地理現象;旅遊作為一種財源;旅遊作為一種商業活動;旅遊作為一種行業六個基本方面。
二、旅遊學的特點
1、旅遊學具有綜合性。
2、旅遊學具有交叉性。
3、旅遊學具有系統性。
4、旅遊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捌』 旅行研學怎樣才能學到知識,旅行研學的方法有哪些
1) 能參與研究項目的 研究性旅行 (這就有點類似交換交流了)
2) 旅行+學習, 這種旅行就會以旅行方式參觀學習。 這種旅行會減少購物景觀或者娛樂設施的遊玩(甚至沒有), 反而注重歷史科研一類的地方進行參觀。這分為兩類: 第一種是進入學校短期學習課程會有專業老師指導,外加一些旅行參觀。 第二種就是完全參觀學習, 比如去名校參觀和旁聽一節課, 博物館, 歷史遺跡, 某著名企業,研究院或中心(比如蘋果公司,BBC新聞台,航空中心……)
3) 一半一半 (比如小記者團即會有專業老師指導又會安排實地采訪還會去一些著名地方景點的參觀)
『玖』 談對旅遊學科體系的看法
對旅遊學科體系的看法
旅遊學的學科體系
旅遊現象和過程的廣泛性、綜合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決 定了旅遊學的廣泛性、綜合性和復雜性。可以說,旅遊學也 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相互結合的多學科橫向發展的新科學領域。因而,旅遊學 的學科體系也包涵深廣,分支學科眾多,要想作一體系研 究,比較困難。我們嘗試按其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差異, 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為旅遊理論學,第二種為旅遊技能 學,二者相互結合落實到具體時空范圍(即區域)之上即為 區域旅遊學。這是旅遊學的上級學科。在每一種二級學科 之下又分列若干分支學科(見圖1)。當然旅遊理論學也並 非純理論研究,也有實踐應用,旅遊技能學也包含了一定的 理論研究,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完善。
三、旅遊學的研究方法
旅遊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橫斷科學,它包括龐大的 學科體系,其研究方法很難講清楚。現僅探討一般的思想 方法和操作方法。
(一)思想方法
旅遊學研究涉及到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媒體的諸 多要素與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具有高度廣泛性、綜合性和復 雜性,它們之間的調適和相互機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性的 運行,決定了旅遊活動是否健康、穩妥、協調、持續地發展。又因旅遊學是多種學科領域之間或多個大信息群蛆合而成 的學科體系,研究方法也隨信息群之間性質的差異、研究目 標的不同而異。思想方法的差異源於社會的需要、學科發 展的追求和研究者自身的心理趨向。也就是說,旅遊學的 發展既要深入刻劃旅遊現象和過程,又要解決現實的社會
經濟問題,同時還要改進自身交流的表述方法。實證、規范、形式化就成了旅遊學研究的三大基本 思維方法。1.實證論方法:探尋旅遊現象和過程及其內在規律的真實表達,是旅遊學發展的基本 方法。主要探討旅遊的產生、發展、演化及各要素之間、各要素與其它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相互作 用規律等。2.規范化方法:探尋旅遊活動過程中的各類關系及這些關系的協調與調整。這些關系 包括旅遊活動的合理組織與組合、現實利益的分割與歷史利益的規劃、各要素(或各部門)間的協調 配合等。合理利用旅遊資源、優化旅遊活動、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等成為它的思想前提。3.形式化 方法:探求消除概念定義不明確、外延模糊而引起的混亂現象藉助語言規范、邏輯嚴謹和可演繹性 及制圖語言、數學語言來促進旅遊學研究的深入。
(二)操作方法
旅遊學研究過程可分作5個階段:旅遊調查、旅遊分析評價、供求關系分析預測、規劃、決策。旅遊過程和現象研究涉及面很廣,盡管各相鄰學科提供了一些理論與方法,但運用系統工程的綜合 分析方法來把握其結構、動態進而掌握整體規律,優化旅遊發展,應是基本方法,上述5階段中,各
動進行分析評價,以得出資源質量和開發潛力、旅遊活動是否合理、旅遊活動的規律等。分析評價 方法眾多,如用層次分析法獲得對與旅遊活動相互關聯的因素形成的各種制約關系及相互貢獻的 知識和判斷,用系統動力模型研究旅遊流的產生和移動規律。3.旅遊供求關系分析預測:旅遊供 求關系影響到旅遊活動的成本、收益、環境等,對其分析預測是項基礎性工作。主要是對旅遊活動 演化或變化趨勢作出符合客觀規律的預測與判斷,從而對旅遊開發和旅遊活動進行控制和管理。 其方法可分作兩類:一是統計模型,如回歸預測模型、方差分析預測模型等;二是系統模型,如線性 系統預測模型、非線性預測模型、灰色系統預測模型等。4.旅遊規劃:旅遊規劃是旅遊發展的總體 構想和指導書。旅遊學研究最終要指導旅遊業的發展,服務於旅遊建設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旅遊 規劃是根據旅遊供求關系及未來發展目標要求,對旅遊開發的各種方案進行優化,以達到經濟、社 會、環境綜合優化、持續發展的結果。規劃方法僅定量的就有線性、非線性規劃模型、整數規劃模 型、目標規劃模型、投入產出優化模型等。5.旅遊決策:是旅遊學研究的最後一步,也是應用性很 強的研究,服務於旅遊系統的開發和管理。主要解決旅遊開發方案的選擇、開發時序與規模的確 定、旅遊業內外部要素配置、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安定與繁榮等一系列對策。常用的方法有風險決 策、層次分析方法、專家系統等。多目標模糊評價法現在應用較多。
綜上所述,旅遊學研究要十分注重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見圖2)o旅遊學研究是涉及到旅 游業持續發展的科學支撐體系的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如旅遊學的理論基礎、學科體系、思想 方法等。筆者斗膽提出點看法,求教於大家,敬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