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21 03:07:58

① 課題研究是怎麼做的,包括那些步驟啊

(一)選題
1.課題來自哪裡
2.選題的一般原則
科學性:要有理論基礎和事實依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預期結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確嚴謹。
可行性
創新性
3.選題的一般過程
(1)明確方向——發現問題
(2)濃縮范圍——經驗分析
(3)提示焦點——形成課題
4.選題的注意事項
(1)選題宜小不宜大
(2)選題應結合實際。選題要有新意。
(3)選題要考慮研究者的優勢,與自身工作相結合,與研究者的能力相適應。
(二)申報課題
申報課題,也就是設計研究方案,是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是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證研究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體化的中心環節;是研究成果質量的重要保證;有利於檢查和自我檢查;有利於協作研究。一般上級部門開展的課題研究都附有課題申報表。

1.課題申報表(課題研究方案)組成:

(1)課題的表述與界定:課題的名稱或題目必須明確表述所要研究的問題,要體現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如「初一政治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

研究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義:即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包括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外在目標(目的)、內在目標目的——學生發展)。

研究綜述:本課題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問題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圍: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范圍的界定;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對關鍵概念的界定。

(4)研究內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體的研究內容,就無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項:注意多種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寫詳細些;不能濫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

行動研究:

實驗研究:

個案研究:

調查研究:

文獻研究:

(6)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結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7)研究程序(步驟):研究的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收集資料、開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8)預期成果的形式:①論文、研究報告、著作等;②學生變化

(9)研究成員(及負責人、分工)

(10)經費預算及其他所需條件

2.填課題申報表(立項論證)

3.填寫課題申報表的注意事項

(1)認識填寫申報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應付。

(2)一式幾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電腦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義、研究步驟、研究內容方法。

4.我的課題申報表

(三)開題論證

1.開題論證的含義、意義

2.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

3.與立項論證(申報課題)區別

4.召開開題論證會

(四)實施研究

1.重視理論學習和理論的指導作用

2.重視選擇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的特徵:

⒈ 為行動而研究

為行動研究指出了行動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構建系統的學術理論,而是解決實踐工作者所處的情境遇到的問題。研究目的具有實用性。問題的解決具有即時性。

⒉ 在行動中研究

在行動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實際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並非是經過特別安排的或控制的場景。行動研究的研究過程,即是實際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種行動的表現,也是實際工作者學會反省、問題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

⒊ 由行動者研究

由行動者研究指出了行動研究的主體是實際工作者,而不是外來的專家學者。專家學者參與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見與咨詢。是協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體。

3.重視資料的積累

(1)收集和學習與課題相關的背景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後測的統計資料要收集;與課題相關的理論、概念的界定和相關研究動態的資料要收集;自身學習和研究的過程資料要記錄和收集;對材料進行分類歸檔;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收集資料。

(2)經常撰寫研究過程中的體會與論文

(3)收集與整理課題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數量的典型教例;學生發展變化的典型材料。

(4)及時收集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效憑證:學生變化發展的材料;教師教學水平變化材料。

(5)要有一本研究過程的大事記。

4.重視利用電腦和網路工具;

5.我的研究過程

(五)總結和推廣階段

1.整理相關資料;撰寫報告或論文;

怎樣撰寫結題報告

①題目:清楚、准確地呈現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時可加副標題。

②前言(有時用「問題的提出」):表明研究的目的;說明選題的依據、課題價值與意義;目前國內外研究成果、現狀、問題、趨勢;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理論框架。字數不宜多、表述要具體、清楚。

③方法:對方法進行說明,主要考慮:對課題進行界定;研究目標;研究程序、步驟;所使用的方法及其說明(實驗法還需要解釋假說)。

④具體操作:

⑤結果

說明:學生日記、作業、自己觀察記錄、體會感受、家長教師學生反饋等來說明和獲得結果。

呈現方式:用文字或圖表、數據、案例來分析;用邏輯或統計的方式來呈現結果。

注意事項:結果一定是自身或成員獲取的;要定量與定性結合;資料翔實、文字簡明。

⑥討論:

結果是否與目標一致?為什麼一致或不一致?

對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和論證;

找出優劣、得失,進行討論;

提出有待深入的問題進行討論。

⑦參考文獻及附錄。

我的結題報告

怎樣撰寫論文

我的研究論文

2.鑒定(使研究成果得到認可)

3.應用和推廣階段
拓展資料:
課題研究基本程序
課題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課題開題、實施課題研究和課題總結。下面主要介紹怎樣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和怎樣實施課題研究。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一是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
二是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
三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
四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
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⑴提煉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⑷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課題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
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

實施課題研究
實施課題研究,主要是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概括結果。
(一)搜集資料。
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2.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

② 課題研究的過程怎麼寫

教師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激勵提出問題

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指導是指教師在學生確定研究方向和根據研究方向確定研究課題過程中給予的指導。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選好課題,無疑有利於研究性學習的展開和深入的,但更深層次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則在於在選題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的綜合能力。

研究性課題的選題,無論是由學生自己確定課題,還是由指導教師選定研究方向,都表現為從提出問題到確立課題的整個過程,其間需要做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反思提問等環節的工作。這是一個從發散到歸納的過程,做好這一起始階段的指導工作,對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進行至關重要。

提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發散的過程。發散,指的是從不同角度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指導提出問題即指導發散的重點,應放在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激勵學生的研究動能,激活學生的研究思維。前二者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後者則著眼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激勵提出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宏觀問題因其關系全局,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會有畏難情緒,研究中也會困難重重。指導學生研究應網之一目以見網,豹之一斑以見豹,從微觀著手,從身處的一地,熟悉的一方著手去研究。在對局部的研究中聯系全局,通過對微觀的研究去認識宏觀。例如,研究WTO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關系這一課題時,可以從太倉當地這個微觀著手,甚至可從劉家港這個港口經濟發展的角度著手研究,從而認識加入世貿組織會給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這個宏觀問題。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

理論、概念、原理、法則等等,往往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學生感到高、難、空而難以入手,影響研究情緒。指導學生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具體事物,可以通過對這些具體生動、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認識,對有關通過調查、訪問、收集到的具體數據、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認知把握原本抽象的東西。例如,在研究WTO給中國商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這一課題時,以調查超市為切入口,讓商業這一抽象、龐大的概念與超市這一具體形象的實體結合起來。

3.課題研究與個人興趣相結合

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持續性、深入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因為興趣,學生在某些方面知識的積累,對有關報刊信息關注,都在為課題研究打基礎作準備,從而推動研究的深入展開。例如,某同學愛好電腦,他便會對加入WTO以後我國信息業的發展產生興趣,從而進行較為深入有效的研究。

4.當前學習與將來應用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要注意麵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引導學生將當前學校學科知識學習、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個實際應用,即包括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包含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例如,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科知識來研究環境問題,運用經濟學的知識分析中國農業發展方向問題等,使學生立足現在,關注未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科學研究的前瞻意識和學用結合的良好學風。

教師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指導確立課題

確立課題的過程是一個歸納的過程。歸納是指針對有發散而提出的問題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或如何做幾個層面。歸納的過程是比較、篩選、剔除、提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選定研究角度,把握研究重點,進而確立研究課題。指導確立課題即指導歸納的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理性的思考,引導學生科學的分析,著眼於提高學生科學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確立課題的指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的價值性

指導學生在確定研究課題時,必須考慮這一課題是否具有研究價值。課題的價值性主要表現為它的科學性、需要性和創造性。

科學性 選題必須有事實根據或理論根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和事物發展規律。課題研究要具有科學價值,它或是在某個領域中的新發現、新創造,或是在某方面空白的填補,或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完善或發展,或是某領域某些不正確觀點的糾正,或是有助於研究者自身養成良好的科研意識、習慣、態度及思維方式。選題的科學性,可保證課題研究方向正確。

需要性 選題必須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要注意麵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因此,選題時不僅要滿足社會發展的當前需要,更要有遠見,選擇適應社會發展長遠需要的課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新興學科的有關課題,使課題既有實用性,又有前瞻性。

創造性 選題應是無人提出的或是別人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它應該是努力在某個領域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創造性是課題研究的生命,也是課題選擇的一條根本原則。因此,努力使自己的課題研究具有創新意識,就能賦予課題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2.研究的可行性

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一個小組在實施課題中,常常會受到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確定了題目並不意味著任何問題都能著手進行研究。在選擇課題時要充分考慮實施時的可操作性。

課題小組成員知識結構狀況的可行性應予考慮。高中學生的知識狀況不允許在選題定題時好高騖遠。涉及內容的深淺,研究范圍的大小,應與知識結構相適應。必須立足課內知識、現有能力去拓寬知識、提高能力。

課題小組成員結構配置也應考慮。組員課外知識的廣泛性,愛好專長程度的高低,對電腦操作熟練的程度,社交能力的差異等等,都會影響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實施調查研究應具可操作性,也即切實可行。可行,指的是,在地域上,要就近而舍遠,便於調查研究;在手段上,要有可提供的設備、物資,來協助實驗調查;在財力上,要有可承受的經濟實力,利於調查的開展;在時間上,要有充分的精力,來保證調查的實施。切實,指的是調查要有地方可去,有具體詳實的數據、材料、事例可取。

教師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的指導方法

激勵提出問題與指導確立課題隨研究進程,大致可有範例引路、選題推介、隨機點撥和借題發揮等幾種方法。

範例引路 是在動員階段,以典型的事例,以有價值的課題、成功的研究事例等,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指導學生確立課題。

選題推介 是在學生提出大量選題後,選擇有推介價值的課題,通過集合演講、櫥窗展示等形式進行推介。

隨機點撥 是在學生討論交流或師生之間個別交談時,教師從選題的角度、層次等作及時指導。

借題發揮 是在學生有了初步的研究或出現傾向性的問題時,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課題,面向全體學生作出拓寬思路、加深思考或糾正偏錯傾向性質的指導。

教師在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指導中,要及時做好階段性小結和整體性總結,及時記錄好自己的體會和感想。此外,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切忌教得太多,管得太細,切忌越俎代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

③ 研究課題的途徑和方法怎麼去解釋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型、拓展型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去探求知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實際的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為主要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它以研究課題為載體,使學生通過最基礎的研究活動,學會科研的基本方法,並初步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中,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新穎關系,能營造一個使學生勇於探索、勇於爭論、相互學習鼓勵的良好學習氛圍。數學研究性學習注重問題的解決,但更加關注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
用於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材料,一般是以課題形式為主,一個課題探討一個專題。對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既要是學生所學數學知識的綜合與實際應用,又要對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有較好的訓練價值,對高中學生來說,較好的課題應該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有體驗的數學問題,或者是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因此在確定研究課題時,不僅由教師提供,而且更要鼓勵學生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調查、思考,抽象概括出數學問題,從而形成研究課題。下面從課題確定的原則和來源兩個方面來談談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研究課題的選擇。
一、確定研究課題的原則
1.適應性原則
學生是研究課題的研究者和解決者,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角,因此,研究課題的選擇要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相適應,課題的難度要掌握在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太難或太容易的問題都不宜作為課題讓學生研究,選題時要充分利用學生所學知識,使學生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基本方法。
2.問題性原則
在選擇課題時,不是提供一篇學生沒有學過的教材讓學生去學習、理解與記憶,而是呈現給學生一個需要學習和探究的數學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是一些背景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數學建模去解決。
3.開放性原則
數學研究性學習具有最大的時空開放性,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後,走出課堂和書本,通過媒體、網路、調查等多種渠道,收集信息資料,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另外,由於各人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及學習能力的差異,對課題的理解,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設計,手段的應用以及研究結果的表達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所選課題應該能讓學生應用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得到解決。同時,課題解決過程中學習時間的安排,課題切入點的確定,研究方式的選擇,結果的表達等方面均要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為學習者和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足夠的空間,而不能強調結論的唯一性與標准化。
4.社會性原則在確定研究課題時,應強調數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數學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因此,我們在選擇課題時,應特別關注與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研究課題的研究學習,學會發現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並進一步體會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5.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點。數學研究性學習要使學生在解決研究課題的過程中,通過親身參與社會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結論表述與分析驗證等一系列實踐活動,獲取親身參與研究與探索的體驗,體會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並使他們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二、數學研究課題的來源
1.深入研究教材,從教材中取得課題
數學教材是研究課題的重要來源,新編的高中數學教材(練習部分)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如果我們注意挖掘教材,就可以從中找到很多適合學生探究的課題。

這些課題的特點是學生利用近階段所學數學知識,通過探究與合作,教師作適當的指導,都能很快得到解決,具有「短、平、快」的特點。
2.結合生活、聯系社會實際選擇課題數學的應用是廣泛的,要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生產實際中把實際問題提煉成數學研究課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處處皆數學」。也可由教師選編一些與社會、生產、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研究課題供學生選擇解決,這些課題既要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吸引學生進行研究探索。例如以下的一些課題:
(1)去銀行存錢,存五年期和一年期的年利率是不同的。請學生調查銀行存款利率,然後解決以下問題:甲、乙兩人在同一天各去銀行存入1000元錢,甲存為五年期,乙存為一年期並在每年到期時領取本息後一並再存為一年期,每次領取時要交納20%的利息稅,問五年後,甲乙兩人誰的收益大,兩人的本息合計金額差是多少?
(2)在一條生產流水線上有5台機器工作,它們間隔的距離是相等的,我們要在流水線上設一個檢驗台,零件經檢驗合格後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若5台機器的工作效率相同,問檢驗台應設在何處,可使移動零件所走的路程之和最小?如果是n台機器呢?如果這些機器的工作效率各不相同呢?
(3)調查報亭賣報情況(進價、售價及賣不出去而退回每份報紙賠錢多少),統計一個月的銷售情況,為報亭主人決策,使之收益最大。
(4)調查保險公司養老保險險種及分紅方法,某人在40足歲時參加保險,或將應交保額逐年存入銀行,假設此人預期壽命為75足歲,請你對這兩種投資方式進行比較,確定此人是投保收益大,還是存銀行收益大。
(5)叫做「黃金數」,一個矩形的寬與長之比為黃金數的叫做「黃金矩形」,這樣的矩形看起來比較美觀,因此有人認為一般的報刊版面的寬與長之比是黃金分割比,請你去學校閱覽室實地測量10種報紙雜志的寬與長之比,找出它們的比值大致是什麼數,為什麼用這個數?
(6)現在很多人家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請你用所學的數學、物理、地理知識說明在各個不同季節,熱水器安放的傾斜角為何值時,可使正午時陽光直射熱水器,從而取得最大熱效率。根據你的研究,你可以向熱水器生產廠提何建議?
3.由學生自行提出問題,確定課題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力和想像力,一旦他們研究問題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超乎教師的想像。以下幾個問題就是由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總結提煉而提出來的:
(1)節假日隨父母去超市購物,去收銀處付款時往往要排很長的隊,如何合理安排收銀機,使顧客排隊時間最短?
(2)商店經常打出打折的招牌來吸引顧客,「打折」背後究竟有什麼奧妙,進價和原價到底是多少,調查進價和原價,計算「打折」後的實際利潤是多少?
(3)居民住宅區中兩幢樓房之間的距離為多少時,可以使每幢房子底樓在冬季每天10點到下午2點能曬到太陽?
(4)下雨天用各種不同的容器收集雨水,分別計算降雨量,與氣象台的預報作比較。
(5)足球運動員在射門時,面對對方守門員,射門時的角度、球速與守門員撲球時的移動速度有何關系,能將球射進球門?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需要教師從可行性、實用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指導,以防不切實際。但要以鼓勵為主,對目前限於知識結構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切不可輕易否定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有的課題可適當增加條件,以使課題更切實可行。
在實施數學研究性學習時,課題可以在課堂上或課外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後進行探究學習,收集信息資料做研究,可一人研究,也可以幾人合作,教師可作適當的點撥指導,然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主要是做聽眾,也可發表意見、見解或提出疑問,不要追求結論的完美,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過程。

④ 課題研究的方法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五、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六、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七、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

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八、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⑤ 課題研究的五個步驟是什麼

課題研究是一項嚴謹又復雜的工作,需要研究者按照規定的流程和要求開展相關工作,不少教師對課題研究這項工作倍感壓力,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教師沒有接觸過課題研究或是接觸的比較少,對課題研究不夠了解造成的,掌握課題研究的流程是一項基本要求,課題研究流程主要包括制定方案、開題、實施研究,課題總結,
1.發現問題記得國外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想要將課題研究做好,選題是關鍵,而如何選到適合的課題呢?與教師平時的積累離不開,也就是說教師要有問題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一定要多發現,多反思。
2.制定研究方法問題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稱為新一輪的關鍵所在,教師做小課題研究要充分謙虛的借鑒他人的研究經驗,在其基礎上提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3.按照方法解決問題問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確定後,就是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教師所針對的對象可能存在很多個體,研究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個體,所以教師要在反復試驗後才能找到做適合的研究方法。
4.總結研究過程對小課題結果的總結形式沒有大課題那樣嚴格的要求,小課題的形式多樣化,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是教育敘事。說白了就是將研究的實踐過程轉化為理論文字形式。
5.實踐運用將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拓展資料】一、課題研究主要是對各類服務業園區規劃的研究和實踐。設計方面不僅僅在於合理地規劃各類園區的生產布局,從規劃、景觀到建築設計都體現出生態、科技和文化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提供集生產、研發、物流、展示及融資等內容的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為企業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發展平台。 課題研究包括經濟開發區研究、高新技術開發區研究、招商策劃研究、園區開發模式研究等。 課題研究主要是對各類服務業園區規劃的研究和實踐。設計方面不僅僅在於合理地規劃各類園區的生產布局,從規劃、景觀到建築設計都體現出生態、科技和文化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提供集生產、研發、物流、展示及融資等內容的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為企業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發展平台。從策劃到規劃,從設計到宣傳,每一個環節都全方位的思考,最終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二、研究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 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研究」一詞常被用來描述關於一個特殊主題的資訊收集。利用有計劃與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是主動和系統方式的過程,是為了發現、解釋或校正 事實、事件、行為、理論,或把這樣事實、法則或理論作出實際應用。 研究是應用科學的方法探求問題答案的一種過程,因為有計劃和有系統的收集、分析與解釋資料的方法,正是 科學所強調的方法。
三、基本研究,又被稱為 基礎研究、純粹研究。 研究研究的主要宗旨是推進知識和變數間聯系的理論。它的開發性質源於 好奇心及興趣,目的乃是為了增加人類的知識,但不關心這類知識是否具有立即應用的價值。應用研究是將基礎研究所產生的知識,設法應用到解決人類實際的問題上。常見的 應用研究的范疇包括:電子、資訊科技、電腦技術、 應用科學等。一般的學術及工業的機構會進行應用研究。學術機構的研究經費都會從工業上的夥伴得到資助。通常研究直到應用才停止。

⑥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是什麼

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課題就是我們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小課題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課題,由教師個人或幾個人合作,能在短期內取得成果的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研究是教師的必備素質,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小課題研究一般有以下四個步驟。
一、選定課題
選定題目是課題研究的關鍵。題目決定了研究的深度、廣度、意義、內容和過程。選題不可盲目草率。一般的思路是發現問題——查找資料——分析問題——確定課題。選題存在一定誤區:越時髦越好;越熱門越好;越大越好。其實,時髦的、熱門的、大的不一定是對的、好的。小課題研究的特點是熱中求冷,同中求異,小題大做。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
(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教師天天置身於教育現場,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怎樣提高學生作業的效率;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
面對諸多的實際問題時,教師究竟該選哪一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 這要從值得研究的問題的價值和緊迫性方面考慮。當問題成為困難時,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繼而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教師之間的切磋與交流是小課題的來源之一。交流可以開闊視野,讓教師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學情況,這樣,教師自身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會被激發出來,逐步形成小課題。
(3)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出課題
在閱讀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或經驗在聯系、解讀中逐漸清晰起來。
(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
(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比較適合年輕教師。一般要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選題,但必須注意可操作性。
(6) 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我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這有助於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骨幹教師去研究。
(7)創新工作生發出課題
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要求比較高,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現新規律、探索新方法、闡述新關系。
二、制定方案
確定課題以後,首先進行課題論證。即對課題的意義、課題的內容、課題的現狀、課題的效益以及課題的可行性等進行分析研究。然後確定課題研究的目標、過程、內容和方法(形成假設),寫出課題研究方案。小課題研究,教師不一定要撰寫詳細、規范的研究方案,但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明確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必須有一個清晰的、具體的研究思路。最後填寫課題研究「評審表」,申報有關部門批准。
課題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內容,:1.課題的表述(課題名稱);2.課題涵義(研究對象與范圍);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4.研究的內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的步驟;7.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8.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9.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三、實施研究
實施課題研究是實踐研究計劃的過程,是課題研究的核心部分。教師不但要明確課題研究的途徑,更要注意課題研究的方法。教育課題研究的方法很多,這里特別強調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及時搜集、整理、保存原始資料。這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反復修正。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教師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改變思維方式,轉變行為方式,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服務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同時,管理者要注重課題研究操作的個性化。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開展研究。
四、表達成果
結題論文(報告)是課題研究過程和結果的總結性文件。撰寫結題論文是提升課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小課題研究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論文、教育敘事、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結題論文的一般格式如下:
導論部分
導論是其正文的起始部分,導論的撰寫要簡明扼要地闡述以下內容:研究問題的來源,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研究的內容、方法、過程和階段,以及研究中需要交代的問題
正文部分
正文是課題研究報告的核心部分。其表現形式多樣,可根據需要而確定。通常採取以下格式:
1、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在研究報告至關重要。為什麼研究這個問題(或為什麼確定這個課題)?主要背景是什麼,研究現狀怎麼樣,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有哪些?創新點是什麼?這一部分對這些問題都做出回答。可以說,課題立項是否有重要價值,通過問題的提出就可以判斷出來。
問題的提出主要包括三大要點:一是背景,二是原因,三是基礎。
2、課題研究的設計
課題研究的設計主要說明課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研究假設,主要內容,研究目標,研究的對象和方法,研究的指導思想與原則等。
3、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
這部分要寫出課題研究過程的實施步驟和具體研究情況,把研究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感性認識,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和進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體現課題研究的進展歷程。
4、課題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這部分主要包括課題研究的結果、結論與分析。結果應當包括成效、成績和成果。撰寫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研究結果作為客觀事實呈示出來。這部分力求圖文並茂,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有創新之處,具有一定影響和推廣價值的成果。
5、課題研究的反思
課題研究的反思是課題研究報告正文的最後部分,主要敘述課題研究中還有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在研究產生的新的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某種的設想和探索性意見等。
附錄部分
附錄部分是指附於文後,與研究報告有關的引文注釋、參考文獻和原始資料(如文章、調查報告、文件、圖表、資料、問卷內容、測驗題目等)。

閱讀全文

與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計算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903
數控畢業論文研究方法 瀏覽:770
上午鍛煉的方法 瀏覽:751
控制暴力的最佳方法 瀏覽:177
反彈後如何減肥方法 瀏覽:203
體外血透是治療血液質量的方法嗎 瀏覽:695
c語言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1
能讓臉變白的簡單方法 瀏覽:358
豆腐的包裝方法視頻 瀏覽:323
小孩拉大便拉不出來怎麼辦最快方法 瀏覽:497
磁鍛煉方法如下 瀏覽:459
青鵬軟膏使用方法 瀏覽:759
船閘超載測量方法 瀏覽:72
灸盒使用方法 瀏覽:210
治療宮頸炎症的方法 瀏覽:56
摩托車啟動馬達的檢測方法 瀏覽:956
如何換洗衣機水垢最簡單方法 瀏覽:335
簡單草莓冰棍方法 瀏覽:790
製作七巧板的簡單方法 瀏覽:425
紅箱子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