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術教育教學方法
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布魯納的發現法之類的教學方法風靡全球也正是從這個基本點出發的。近些年來,國內外各級各類學校都在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實驗,改革的中心問題是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改革的總趨勢是由傳統教學方法逐漸向現代教學方法轉變。現代教學方法強調要以綜合的、整體的方法論為指導,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強調各種方法的綜合作用。認為學生任何能力的培養,都要由各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完成。二是強調各種教學方法都應體現師生共同活動的統一。認為任何教學方法都應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既應有教法的要求,也應有學法的要求,而且特別強調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把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學習上。
前蘇聯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認為,教學方法的本質在於它是教師與學生二位一體的活動,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要提高教學方法的效果,必須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那種對學生活動過程過於生硬的控制,會使學生喪失主動性和獨立性。
美術教學法的分類
①學校美術教學法,如小學美術教學法、中學美術教學法等。
②分類美術教學法,如繪畫教學法、雕塑教學法等。
③美術專題教學法,如美術鑒賞教學法、美術創作教學法等。
⑵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美術
【注音】:měi shù
【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指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中國還包括書法和篆刻藝術。「美術」這一名詞始見於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於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後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也稱「造型藝術」。
詳解: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採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主要研究的學問:藝術概論、三大構成、中外藝術學、大眾傳播、等涉及的內容很廣的
我是藝術與傳播學專業的,我們學校在大一、二的時候學的都是這些專業課,後來大三、四就開始學習設計了,廣告、室內、環藝等的。
人們運用攝影、繪畫和雕塑等造型手段表現過去的生活。觀看這些作品中的任務和場景,我們往往能從有趣的細節和感人的故事中印發豐富的想像。藝術作品不是機械的模仿自然,藝術家在反映顯示生活的同時,總要融會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優秀的藝術家總是關注社會生活,關愛自然環境,在創作中表現自己的個性。
題材:文藝作品內容的構成要素之一。
主題:文藝作品中蘊涵的基本思想。
改變事物大小比例,改變原有空間位置或環境可以形成新的視覺形象。達利的永恆的記憶邊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中國結象徵團結、和諧、溫暖的人際關系。
著名的舞蹈紋盆是石器時代的彩陶。陶盆內壁繪的舞蹈紋反映了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的一個側面,稱他為緣故的呼喚。
繪畫中的特殊技法基本包括三中種:撒鹽法、吹色法,油色吸附法。它們一般用來表現星空
美術作品體現的運動感是人的一種視覺感受。這種感受受到形體的方向、形狀重心、力度等方面的控制和引導。
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
【美術】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質感】
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作品中表現出各種物體所具有的特質,如絲綢、肌膚、水、石等物的輕重、軟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質的特徵,給予人們以真實感和美感。
【量感】
藉助明暗、色彩、線條等造型因素,表達出物體的輕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覺。如山石的凝重,風煙的輕逸等。繪畫中表現實在的物體都要求傳達出對象所特有的分量和實在感。運用量的對比關系,可產生多樣統一的效果。
【空間感】
在繪畫中,依照幾何透視和空氣透視的原理,描繪出物體之間的遠近、層次、穿插等關系,使之在平面的繪畫上傳達出有深度的立體的空間感覺。
【透視】
繪畫法理論術語。「透視」一詞原於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視是採取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將所見景物准確描畫在這塊平面上,即成該景物的透視圖。後遂將在平面畫幅上根據一定原理,用線條來顯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的科學稱為透視學。
【明暗】
繪畫術語。指畫中物體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變化以及對這種變化的表現方法。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出現三種明暗狀態,稱三大面,即:亮面、中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又顯現為五個基本層次,即五調子:① 亮面一直接受光部分;②灰面一中間面,半明半暗;③明單間交界線一亮部與暗部轉折交界的地方;④暗面一背光部分;⑤反光一單間面受周圍反光的影響而產生的暗中透亮部分。依照明暗層次來描繪物象,一直是四方繪畫的基本方法。文藝復興時期瓦薩里在其《美術家列傳》中就曾論述:「作畫時,畫好輪廓後,打上陰影,大略分出明暗,然後在單間部又仔細作出明暗的表現,亮部亦然。」歐洲畫家中倫勃朗是擅長明暗法技巧的大師。
【構圖】造型藝術術語。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並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
繪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種物體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於人的禮堂所顯現出的一種復雜現象。由於物體質地不同,和對各種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間萬物形成千變萬化的色彩。
⑶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美術學法有學校美術教學法、分類美術教學法、美術專題教學法等類型。
美術教學法是研究美術教學的原理及其方法,研究的對象包括美術教學的任務和目的、教和學的方式、方法、教學內容等。
⑷ 美術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美術課主要的教學方法其實就是多練習,讓學生多實踐,多去練習繪畫,這樣才可以把繪畫練習的更好,美術課才更有意義。
⑸ 不同年齡層的幾種美術教學方法介紹
通過中小學為主要對象常用美術 教學 方法 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和標准。以學生學習活動內容(領域)來劃分,美術教學法可分為繪畫教學法、工藝教學法、欣賞教學法、創作教學法等。我們根據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信息來源及主要活動方式,對當前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大致歸納如下:
(一)體驗性美術教學法:以美術感受情感體驗為主,通過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感受鑒賞美術作品的美,情感體驗外化等培養學生美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包括:
美術欣賞法。欣賞法是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利用一定的教材內容及藝術形式,使學生通過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 學習態度 ,崇高的審美理想和鑒賞能力。欣賞法的特點是通過教學中的欣賞活動,使學生產生出積極的情感反應。
在美術教學中組織欣賞活動的方法大致包括:
一是引起學生欣賞的動機和興趣;二是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反應;三是組織與指導學生參與體驗分析評價等實踐活動,以使學生的審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進一步升華;四是注意欣賞活動中學生個性、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美術作品欣賞,是進行審美 教育 的重要課業。其教學一般有專題欣賞、隨堂欣賞和現場欣賞。對小學生來說,隨堂欣賞是重要的教學方式。由於欣賞的作品與學生所學的聯系緊密,使其更能領會美術形態特點和藝術美。因此,教師要重視隨堂欣賞教學。對中學生來說,專題欣賞和現場欣賞更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並能有效地擴大他們的知識容量。適當地穿插一些隨堂欣賞也能活躍學生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
美術作品欣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介紹藝術形式和內容;二是從生產的作品時代和藝術家本人情況聯系起來分析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其三,從剖釋形象入手分析作品。其四,抓住作品的特徵,作具有本質意義的分析。最後,從表現技巧與藝術功力去分析作品的藝術成就。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美術教師配合講授,以示範性地作畫、製作表演或將教具、范畫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深化學習內容的方法。美術教學的許多技法問題僅用語言講述是不夠的,必須藉助於演示,使學生直接獲得直觀視覺信息。通過直觀感受,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對教師製作、繪畫過程的系列表象活動,使其獲得深刻印象。在演示的同時,教師再配合語言以「畫龍點晴」的講解,讓學生在一目瞭然的情景接受新的知識和技法。美術教學的這種演示過程,對學生具有巨大的魅力,是極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
演示的種類包括:實物、模型演示;范畫、范作演示;幻燈、電影、錄像演示;繪畫、工藝製作示範表演。
按教學內容又分為:繪畫,製作方法步驟演示;工具性能及技法特點演示。
演示法的運用:一般按演示的准備情況,可分為有準備的演示和即興演示兩種。有準備的演示是指課前做好教具、范畫、幻燈、錄像和演示的安排,進行有序的展示、講解和演示。即興演示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了學生在繪畫和操作過程中存在著共同性的問題,而產生的即興的「教學機智」,馬上予以示範演示,使得學生存在的共同性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運用演示法的要求:
1.演示的准備工作要充分,組織要周密,演示工具應在課前准備齊全,課前應安排好展示的教具順序,不可丟三忘四。
2.演示內容與講述內容要一致,講述與演示順序安排要得體、配合要緊密,一般情況下邊講解、邊演示效果較佳。例如,寫意中中 國畫 的如何持筆,如何蘸水,如何蘸墨,如何行筆、畫法等,邊講邊演示,學生理解快、領會深。
3.展示的范畫、范作要精選,確能起到示範作用。掛圖要大,圖象要清晰,以便後面學生也能看清楚。要注意置放和懸掛演示的教具的位置。
4.教師示範表演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位置,不可擋住畫面或實物,要使演示的過程讓不同座位上的學生都能看到。在黑板的右邊教師側身演示為較佳位置。工藝製作教學的演示,如剪紙、 泥塑 、 折紙 等,由於物象很小,教師要注意自己所處位置的選擇,每演示一步驟要適當調換身體之間或向學生靠近展示,以使全體學生都能看清楚。個別輔導時,修改學生作業的演示,要注意學生的位置,使自己的手臂不擋住學生的視線。
5.教師示範表演要注意工具的選擇。例如, 素描 塗調子的技法示範表演,用細鉛筆演示就不合適,因為後面學生看不清細細的鉛筆線條,可以改用大炭精棒代替鉛筆演示,但要向學生加以說明。
6.演示時機的選擇。演示時機和教學效果密切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出示教具、掛圖和技法、製作的演示時機要適當,出示過早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集中精力聽課時,大腦皮層出現聽課的優勢興奮灶,也叫優勢中心。如果教具出示過早,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去看教具、掛圖。造成優勢興奮灶的轉移,學生的聽覺優勢興奮灶被破壞,結果在視覺區上又出現了視覺優勢興奮灶。這就剝奪了 其它 區(如聽區、運動區等)的耗電量,於是就影響了其它區的正常功能。如果學生只顧看掛圖、教具,就分散了聽課的注意力,教師講課的內容就被忽略了。教具、范畫等出手過遲,也會降低其效果。因為講述的中心已過,教師一般不再詳細講解這些內容,而使講述內容與教具脫節,效果更差,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出示教具的時機掌握應恰當,同時還要注意出示教具的順序。注意技法有難度的局限性,要先易後難,先簡後繁,可以調動學生思維過程的遷移能力。自然的接受所有教具的內容和加強對作畫技法步驟的理解。第七,運用演示法教學,在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應注意課堂紀律的組織。
(三)觀察比較法。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
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對象,
1.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
物象特徵:包括形體、結構、比例、色彩、明暗等。
神情、動態、活動情景及情調。
物象的關系及空間位置。
2.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形象的特徵、形象與畫面的比例。
位置布局、形象間的關系。
黑白灰關系、虛實關系。
色彩的對比諧調、造型特點等。
無論是對物象的觀察,還是對畫面的觀察,都是在比較中進行的。例如對物體比例的觀察,無比較便得不出自身的或相互間的比例關系。明度的觀察,不進行物象間明度的比較,就得不出黑、白、灰之間暗度差別的變化關系。色彩的觀察,不進行相互間純度、釋度的比較,就不能正確感知其色相特點。虛實的觀察,不進行比較,則看不出虛實、強弱的對比關系。畫面構圖的觀察,不進行表現物象與畫紙的比例關系的比較,便無從判斷構圖布局的好壞。因此,觀察比較法是美術教學的最基本的方法。
觀察比較法的要求:
1. 指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通過引導觀察、比較,使學生獲得對客觀事物的正確感知和提高對事物分析的綜合能力。因此,每節課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的目的性要明確。
2. 指導學生按順序觀察比較。當學生寫生時,往往首先被對象的色彩和感興趣的局部所吸引。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按作畫步驟、順序,有計劃地觀察比較,即先觀察比較什麼,再觀察比較什麼。
3.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察比較法。繪畫訓練的任務之一是觀察方法的訓練,即樹立正確的觀察方法,也就是「整體內容」的觀察方法。「整體觀察」是從整體觀念出發,首先觀察事物的整體,保持對事物整體的印象,再觀察細小部分,以便更好局部整體的辯證地觀察地反映整體,是整體。這中間離不開比較。因此,也可以說「整體的觀察即伴隨比較的觀察」。
4. 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標准。比較是相互對比中進行的思維判斷。無論是寫生還是臨摹,都是在其對象與自己畫畫之間,不停頓的互相對照比較之中進行觀察的。其標准就是寫生或臨摹的對象。寫生畫的形象比例的觀察,則以物體的自身的長與寬為標准,得出長、寬的比例關系。物體間的比例,則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體)為標准得出其間的比例關系。物體的傾斜角度則是以垂直、水平線為標准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品評作業的好差亦應以優秀作業作為比較標准。第五,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注意引導方法。低年級往往並不注重看繪畫對象,也不必要求學生看一眼畫一筆的觀察比較,可任憑他們直觀感受地去畫,不必過多地與實物對照比較。對高班學生則可按寫生要求引導其觀察比較。
⑹ 美術課堂如何正確的運用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的教學活動。因此,高質量的美術課要有清晰的教學思維、層次清楚的知識點教授以及嚴謹的課堂教學。教師應運用教學方法將嚴肅的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藝術,把乏味的教學變成視覺享受,使講授者和聽課者都能在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接受藝術的熏陶。文章以美術課「商品包裝的色彩運用」為例,研究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
⑺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去買本書吧...一句兩句講不完的...有專門的各年級美術教學參考
⑻ 美術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美術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1、圖形組合法2、啟發談話法3、作品欣賞法4、加減法5、寫生法6、綜合材料法7、作品評價法8、自由創作法 自由創作法。
4、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⑼ 小學美術教學措施有哪些
一:以語言傳遞知識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學方法。這類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評講法等。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這類教學方法包括觀賞法、演示法、參觀
法等。
三:以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這類教學方法包括臨摹法、寫生法、創作
法、設計法、製作法等。
盡量採用直觀教學 有條件的可以去現場參觀例如陶器 泥塑 等,要想盡辦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找他們能做到的繪畫或手工等。
⑽ 美術教學方法
美術是陶冶情操和激發孩子興趣和想像力的一門學科,美術課上總是輕松愉快,隨著老師的教學和引導,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下面是我整理的美術常用的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術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以語言傳遞資訊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但是單純的講授並不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對教師的藝術表達語言、知識面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2、談話法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 一種方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問答法中由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會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語言、問題難度也要相當的考究,否則容易引起課堂的混亂。
3、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或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或辯論,獲得或鞏固美術知識的教學方法。
4、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參觀法 3比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學方法,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但是在期間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相當機靈的反應能力,能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
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法,輔導練習法是以實踐為主的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促進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能眼、手協調並用,從而提高與發展美術的創造能力與審美素質。
四以陶冶情操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法、情境法
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絡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物件,一是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較,一是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五以指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觀察法、發現法
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標准。比較是相互對比中進行的思維判斷。無論是寫生還是臨摹,都是在其物件與自己畫畫之間,不停頓的互相對照比較之中進行觀察的。其標准就是寫生或臨摹的物件。寫生畫的形象比例的觀察,則以物體的自身的長與寬為標准,得出長、寬的比例關系。物體間的比例,則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體為標准得出其間的比例關系。物體的傾斜角度則是以垂直、水平線為標准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品評作業的好差亦應以優秀作業作為比較標准。
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要鮮活
教師應該在理解現代教育觀念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多考慮學生的需要,靈活地設定一些教學目標,多給學生創造一些機會,使他們在鮮活的教學活動中掌握更多的美術知識與技能。
一多給學生一些提升學習興趣的機會
學習興趣是持久學習的基礎。初中美術學習需要保持一定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立場出發,與生活實際、自身經驗、科技發展相結合,設定趣味性課程主題及其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活動參與欲。另外,教師要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充分利用自然景物、石膏靜物等實物,實現趣味性教學。
二多給學生一些欣賞感悟評述的機會
書籍、網路、美術館、社群等資源也是我們初中美術學習的課程資源,可以讓學生最直觀地去了解民間藝術以及美術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果通過角色扮演、創意臨摹等方式學習美術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還能在觀察、體驗、鑒別中開展探究、討論和交流,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判斷能力。
三多給學生一些探究技能創新的機會
美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不僅能使初中生思維超越定勢的羈絆,還能呈現靈活、主動、發散的狀態, *** 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慾望。初中生喜歡走進自然,觀察蘊含審美法則的物象並展開豐富聯想,這樣容易催生各種奇思妙想。所以我們需要開展創造性的活動,讓他們的觀察、想像、創新和表達能力得到培養與發展,最終促進其心理成長、美感成長和創造性成長。
四多給學生一些升華精神人格的機會
樹人立德,是教育的最高法則。初中美術教學只有將有效教學、高效課堂與審美教育有機融合,通過美術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在觀察生活中去體驗和創造性地表現生活中的美,通過豐富的視覺藝術形象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自覺地認識美、熱心地追求美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高潔的精神享受、平和的心態延續、博大的胸懷追求,成長為具有文化意識、責任擔當和合作意識的新時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