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及案例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及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2023-02-05 12:27:40

❶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多種案例方法參考

1、創設問題情境的案例——《千克的認識》問題情境的創設

師:同學們請認真看圖(教師動畫播放大象和螞蟻拉手腕比賽,比賽剛開始,螞蟻就敗下陣來,全班學生哈哈大笑)

師:笑過之後應該有思考,這樣的比賽公平嗎?

生:不公平。

師:為什麼

生:它們的力氣相差太大,一個屬於重量級,一個屬於輕量級。

師:你是怎樣知道它們誰輕誰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來的。

師:你很會觀察,還有嗎?

生:可以用體重計測量出他們的體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師:你的方法很獨到。見過體重計嗎?(教師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出重量單位——千克。)

2、提出問題的教學案例——在教學《圓的認識》

教師演示「小狗和小熊推車比賽」圖,讓學生猜一猜,誰的車子讓人感到舒服?

生1:當然是小狗的,因為它的推車輪子是圓的。

生2:小熊的推車的輪子是方的,人坐上去會覺得很顛簸,不舒服。

產生問題:為什麼車輪都是圓形?圓形到底具備了哪些特徵?

3、解決問題中的案例:分桃子—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

(1)呈現例題:計算48÷4

(2)教師提問:這個問題如果要你用筆算,你會怎樣算?

(3)學生自主活動。(幾分鍾後,還沒有學生找到基本方法)

(4)教師並沒有介入,而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幾分鍾後,還沒有學生找到基本方法)

(5)教師不得不自己講授基本的計算方法

❷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❸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階段,有什麼好的方法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之發現法

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

(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

(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

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

(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

(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

(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

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

(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

(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之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之自學輔導法

1、自學輔導法的基本含義

自學輔導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實驗”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對於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一定影響。有人也在小學進行相似的實驗研究。特別是運用自學輔導教學的基本原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

自學輔導的實驗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並且進行實驗的,開始是借鑒了西方的程序教學的原理,實行小步子、多反饋的教學原則,後來進行了改造,並命名為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自學輔導法一般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

2、自學輔導法的教學程序

自學輔導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採取適當步子、及時反饋的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實行三個本子綜合運用,即課本、練習本、答案本。運用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規定了一節課中學生用於自學的時間在30~35分鍾,這包括自學、自練、自檢。教師用於講解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之“探究—研討”法

“探究—研討”法是美國的一位教學法專家蘭·本達(Lan Benda)教授提出來的。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在理科教學和數學教學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1、“探究—研討”法的基本內容

“探究—研討”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分為兩個大的環節,即“探究”和“研討”。

第一個環節“探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擺弄,研究問題中各種因素或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在探究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選擇充分的學習和研究的材料。如,彩色木條、幾何拼板等。

第二環節“研討”是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學生在前一個階段,對所研究的問題都有一定的認識。在這個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發表意見,充分利用語言的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並且在研討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啟發,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最後由師生共同找出所學習問題的規律或結論。

❹ 小學數學教育案例範文

數學案例教學法以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為核心,提倡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下面是有小學數學 教育 案例,歡迎參閱。
小學數學教育案例 範文 1
《下課啦》教學設計

張曉蕾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 一年級數學 上冊第二單元《下課啦》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地比較物體的高矮與長短,初步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長短、薄厚關系。

2、理解物體高矮、長短、薄厚是相對的。

3、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及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經歷比較高矮、長短、薄厚的過程,初步掌握比較的 方法 。

教具學具:幾根長短不一的繩子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老師要和##同學比一比高矮,請小朋友們當裁判。

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老師高,##矮。

師:老師請個坐得最好的同學上來與##比高矮。

發現了什麼?

師:剛才我們說##矮,現在怎麼又說##高了呢?

生:比的人不一樣。

師:高矮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是說他高,他就永遠高,要看跟誰比。也不是說他矮,他就矮,還是要看跟誰比。

板書:相對的,跟誰比

二、實踐操作

1、高矮

ppt:操場上,能不能找到比高矮的?

能不能說完整?()比()高,()比()矮。

生觀察男孩、女孩比身高。(或:師:男孩認為他和女孩一樣高,你們同意嗎?)

生:腳墊起來了,不對。

師:怎麼辦呢?男孩改過來了,這次呢?

生:女孩高,男孩矮。

師:通過剛才的比高矮,你覺得在比高矮時,要注意什麼呢?

生:比較高矮要在同一個起點,同一個平面上,也就是要對齊。

板書:對齊

2、長短

這兩個小朋友去玩跳繩了,我們看看他們的跳繩,誰的高?誰的矮?

生笑:是長短。

板書:長短。

師:怎麼比?想想辦法。

生:先對齊一端,拉直了再比。

師:真聰明!彎曲著是不容易比的,拉直了才能比。

板書:拉直。

師:我們請最守紀律的孩子來做比較。

拿出兩根跳繩,請同學上台比較。

引導孩子說清楚比較的過程:是怎麼比的?

說一說:()比()長,()比()短。

3、厚薄

小朋友的凳子壞了,一個叔叔來修凳子,但是他不知道該選哪顆釘子,你能幫忙選一個嗎?

生發言,師根據學生的發言,課件演示。

板書:厚薄

三、鞏固提高

師:我們班的孩子們學得很棒哦,能自己發現比高矮、長短要對齊了,拉直了,還知道高矮、長短是相對的,關鍵是看跟誰比。現在請孩子們趴下休息休息吧。(音樂)

警車聲響起,同學們好奇地抬頭,坐好。

1、ppt,猜測:警車能順利通過橋洞嗎?為什麼?

大部分學生通過數木塊判斷警車不能過橋洞。難能可貴的是有的學生發現警車車燈是可以取下的,過橋洞後,再放到車頂上,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高矮不僅只在身高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問題。

2、小兔子比高矮。

ppt出示:三隻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後的格子。

學生進行比較。

在學生們紛紛發表完各自不同的見解後,在小兔子身後出示虛線格子圖,再讓學生觀察比較。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可以通過虛線格子圖幫助比較高矮,比前一個活動又進了一步。

3、教師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比較高矮、長短、薄厚的方法,在進行比較時一定要注意什麼?

生:必須在同一水平線上才能比較出高矮和長短。

教學板書:

下課啦

相對的 高矮 對齊

跟誰比 長短 拉直

厚薄
小學數學教育案例範文2
找規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物品有序排列,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指出下一格物體。

2、通過塗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通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4、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

難點:會運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並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准備

教具:教學課件

學具:彩色筆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探究意識

1、師:小朋友們,有誰知道明天是什麼節日?(六一 兒童 節)是呀,明天就是「六一國際 兒童節 」。我們學校準備舉行一場聯歡會,同學們聽到這個消息可高興了,都行動起來了,看課件演示:彩旗、燈籠和彩花。

同學們有的剪了漂亮的彩旗,有的做了美麗的燈籠,有的折了各種顏色的花兒,想把會場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你們覺得這些東西這樣擺放好嗎?(不好)為什麼呢?(因為不整齊)

是啊,他們擺放得不整齊,如果能夠按照一定得規律進行擺放,一定會更美麗的。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找規律(板書課題)

二、感知規律——認識簡單的規律

1、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誰的眼睛最亮,能夠找出這幅圖里藏著的規律。

(1)、四人小組討論聯歡上的規律。

(2)、學生匯報:

紅旗的規律:黃紅黃紅黃紅黃紅……

彩燈的規律:黃紫黃紫黃紫黃紫……

花朵的規律:紅綠藍紅綠藍紅綠藍紅綠藍……

小朋友隊伍的規律: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學生匯報,教師課件演示。並說明找規律的方法,用虛線分一分,分成相同的幾組。

3、教師小結,明確「一組」的概念

師:剛才,我們已經找出了彩旗、燈籠、小花和小朋友隊伍的規律。像燈籠這樣一黃一紫、彩旗的一黃一紅、小花的一紅一綠,和小朋友隊伍里的一男一女,以及我們黑板上的兩朵黃花,一朵紅花,我們都把他們叫做一組。(板書:一組,齊讀:一組)

當我們找到圖形排列的規律的時候,只要找到一組是什麼,在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組一組重復地排列(板書:重復),如果是我們就說他是有規律地排列。

3、教學例2

師:小朋友們真厲害,能夠又對又快地找出圖里的規律,有幾只小動物們聽說;了,都來了,他們想和你們交朋友,但是他們也帶來了很多的數學問題,並要求誰能夠幫他們回答這些數學問題,他們就和哪個小朋友做朋友呢?你們想認識他們嗎?(想)那就一起看看誰來了:

課件出示小白兔和書本第88頁的例2。

(1)學生嘗試畫一畫。

(2)全班交流。

4、教學例3。

課件出示小猴子和例3。

(1)學生嘗試圖一圖。

(2)全班匯報交流。

(3)完成課本89頁上面的「做一做」

三、動手操作,鞏固發展:

1、畫一畫規律:

師:小朋友們的眼睛真是太厲害了,個個都是火眼金睛。小松鼠覺得小朋友太聰明了,於是他帶來幾道更難得題目,有信心完成嗎?(有)請把你的小手拿出來,你能用你靈巧的小手圖出美麗的規律嗎?請你打開書本89頁和水彩筆,完成下方「做一做」的第2題。畫出你喜歡的規律,先想一想你想畫怎樣的規律,想好的小朋友可以開始畫了。

①學生畫規律,師巡視,並注意表揚動作比較快的同學和提醒速度(畫好的同學坐端正,同時也要注意時間,比一比哪個同學的動作最快。)

②匯報展示:(選幾幅有代表性的)請小作者介紹自己的規律(或者其他同學找規律,並 說說 下一個圖形會是什麼。)

四、游戲激趣,沖向另一個高潮

師:同學們覺得找規律好玩嗎?(好玩)下面老師想和同學們再來玩一個更有趣的游戲呢,想玩嗎?(想)

課件演示前兩組圖片,學生根據規律猜出下一張圖片是什麼。

五、生活中的規律。

師:同學們知道嗎?規律不僅很有趣,而且還很漂亮呢?我們一起來欣賞規律的美吧!(課件出示)

師:誰也能像這樣找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呢?

五、 總結 延伸,拓展新知。

師:今天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幹,不僅學會了找規律(板書:找)小手還能畫出美麗的規律,做出有創意的規律。有規律的事物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小朋友們課後能夠多仔細觀察,發現更多美麗的事物,下課。

教後 反思 :

本節課是比較有趣,聯系生活比較緊密的一個知識點,對學生來說,規律其實在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是由於平時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所以這一知識點對學生來說又是陌生的。所以教學時,我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六一兒童節」聯歡會的會場布置引入新知教學,既充分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緊扣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學中我也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積極創設情景,以激發學習熱情。本節課我盡量考慮低年級小學生愛玩好動的特點,設計一些比較生動有趣的情景,如:找聯歡會會場中的規律、畫一畫、圖一圖、找規律游戲、欣賞規律中的美等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動中學,在樂中學。

二、面向全體,關注個體。班級的學生中有聰明靈活的優秀生,也有較遲鈍緩慢的學困生,因此在課堂上我盡量照顧到學困生的需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優生帶動學困生,幫助學困生,以達到全面發展。當然我也經常請一些學困生嘗試回答問題,並給以鼓勵支持,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三、緊密聯系生活,學有用的數學。本節課我都是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展開教學的,比如今天是5月31日,明天就是學生最高興地「六一兒童節」,每年的兒童節學校都會舉行一系列的活動來慶祝孩子們的節日,所以我就緊扣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展開了教學,學生不僅學得開心,也覺得意義深刻。在比如「欣賞規律中的美」這一環節,通過欣賞生活中一些有規律的事物,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規律,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但是由於時間的關系,本來我想讓學生有說說自己見過的生活中的喲規律的事物卻不能在課堂中完成,所以只好留著讓學生當成課外的作業去完成,當然我也相信學生一定能夠很好的完成老師布置得作業的。

四、給與學習主動權,做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我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去探索規律,然後在集體的反饋中矯正,總結,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習,讓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但是由於投影儀顯示不夠清晰等原因,課堂中也出現了各種不足的地方,如有些學生看不清圖片的顏色,給教學帶來一定得麻煩;在比如由於學具的不足,我只能把「擺一擺」的環節改成「畫一畫」,雖然學習目的同樣達到了,但總感覺有些欠缺;另外由於我的一點緊張的情緒,把學生在操作時放點輕松的音樂讓他們放鬆一下緊張的情緒的這一環節也給漏掉了,只有操作,沒有音樂等等。這一系列的不足之處,都是由於本人的教學 經驗 有限而引起的,這有待於以後不斷地學習和改進。
小學數學教育案例範文3
《長度比較》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一年級第二學期第50-51頁。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長度,經歷觀察、思考,自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能將物體的一端對齊,比較物體的長短。

2.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採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長度。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質疑、表達等能力。

教學重點:物體長短的直接比較(將物體的一端對齊,比較其長短)

教學重點

靈活採用多種方法來比較出物體的長短。

教學准備

課件、實物展台、彩色小棒、長方形紙片等。

教學過程

一、發現問題,自主觀察、思考,初步探究比較的方法。

1.板書課題:長度比較

今天我們學習長度比較,你有什麼數學問題嗎?

(學生可能會提問:什麼是長度比較?比較什麼的長度?怎麼比較長度?……)

你覺得"長度比較的方法是怎樣的?",請你想一想。

2.教師手握"兩根小棒"

(老師手握兩根不同顏色的小棒)問:哪根小棒長?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引導生生之間質疑追問)

能確定哪根小棒長嗎?為什麼?

怎麼樣才可以確定究竟哪根小棒長?

4.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你有什麼辦法讓人一看就能比出兩根小棒的長短?

學生說自己的辦法,再上前演示操作。

為什麼這么放就能一下子比出來了呢?

【讓學生根據課題來提問,發現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用怎樣的方法比較長度?".接著創設情境,學生基於生活經驗,經歷觀察、思考,自主發現一端看不清時,只看一端是比不出長短的,感受到答案的不確定性,並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思考得出將物體的一端對齊,再看另一端比較物體的長短,初步感受長度比較的基本方法。】

二、進一步觀察比較,完善認知。

1.信封下面有兩根繩子,一根是紅繩子,另一根是藍繩子。

你能確定哪根繩子長嗎?

2.學生自由發表見解,說說是怎麼想的。

3.課件演示去除信封的左端部分,出現繩子的另一端的情況。

現在能不能確定哪根繩子長?

不同意見交流,產生沖突。

4.課件出示繩子完整的情況(一根繩子中間有彎曲)。

怎麼比較這兩根繩子的長度?(拉直,一端對齊看另一端)

5.從這兩根繩子的比較,你有什麼體會?

【學生感受到比較時要完整地觀察才能比出結果,並在解決問題過程對之前初步得出的比較方法進行修正,對怎樣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有了進一步的體驗。】

三、實踐領悟長度比較的多種方法。

1.出示紙片

你能提什麼問題要考考大家?(哪條邊長?)

2.給你這樣一張長方形紙片,你有辦法能比出紅邊與藍邊的長短嗎?

要求:先獨立思考,想想准備用什麼辦法比;再把課桌內信封中的紙片拿出來動手試一試;有困難可以和同桌一起討論。

3.交流不同比較方法。

4.梳理歸納共性:這些辦法有相同的地方嗎?

【讓學生運用知識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具體問題,並且想出了各種辦法,但其本質都是把兩個物體一端對齊後再看另一端進行比較的,學生對此方法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同時提高了靈活運用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發現新問題,自主解決。

1.出示學慣用品圖

這么多物品比長度,你能提什麼問題來考住大家?

學生提問。

解決問題:哪個最短?

不同意見交流,出現爭議。

有什麼辦法能讓大家很容易就看明白到底誰最短?

課件出示方格紙。

現在能很快比出來嗎?你怎麼比?

【你能提什麼問題考住大家?學生可能會提出"哪個最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前面的辦法已經不適用了,迫使學生繼續思考,該如何解決,產生需求要藉助工具幫忙,當方格紙一出現,瞬時有豁然貫通的感覺,運用數單位長度的辦法比出了結果。這也是由定性比較向定量比較過渡的一個環節,從直接比較過渡到間接比較,為後續的測量長度學習打下基礎。】

五、全課小結。

1.結合課一開始的學生提問回顧梳理解決過程。

2.對於長度比較,你還有哪些問題想要繼續研究的?


看過小學數學教育案例的人還看了:

1.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2. 數學教學案例教育敘事範文

3. 小學數學教學優秀案例

4.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案例

5. 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的例稿

❺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典型案例分析 速求啊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麼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沖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製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里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麼誰來說一說什麼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著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 是指什麼?正方體里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2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麼,讓我們求什麼?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麼?你會算嗎?
(課堂實錄:有同學提出可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為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可以這么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通過計算後認為方法太繁,可以用簡便方法。)
(點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有好的開頭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進行導入,先請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接著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導,從而引出新的計算方法,使得學生愉快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教學的導入,明確了教學的目標,確定了研究方向,這時再引導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棱長乘棱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魚缸的製作問題
說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並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如例3。
1.幫助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但是沒有上面)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要減去上面的面積)
3.教學例3
(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 對面有相同的梁個?哪個面只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面,左面=寬*高前面=長*高 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點評:在教學中採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魚缸」啟發學生如何計算製作一個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也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這個事例在生活中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系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麼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後、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說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點評:數學是很嚴謹的,所以在學生敘述的時候要規范學生的語言,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注重評價,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第三位同學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揚了他在敘述數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嚴謹性,同時要求全班同學在這方面要向他學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題。
(點評: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而且通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利於以後教學的實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
一、積極參與,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使得學生通過活動,根據所學的知識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同時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這種研究學習的過程,通過本身的實踐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復習鞏固,同時提出新問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如何求解的?然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猜測,並且舉例證明觀點是否正確,最後由我來歸納總結。設計探究問題:1.你能根據表面積的概念說一下什麼叫做正方體的表面積嗎?2.如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還進行全班討論,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區別與聯系。通過這種研究性的探討以及對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表面積的概念而且學會了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實為依據,解決問題
在製作魚缸的問題中,首先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實物,然後出示簡易模型進行教學。先問學生魚缸有沒有蓋子,接著啟發學生猜想如何計算製作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從而引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問題上來,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探索慾望。通過教學引導發現問題後,利用事實為依據,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討研究過程,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同時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對數學的學習保持一種新鮮感和神秘感。
三、鞏固知識,歸納要點
改變題目的要求,發現新問題,全班討論。經過多位同學敘述,他們便發現某些同學的認識是片面的,所敘述的內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結論不完全正確。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用充分的事實來說話,資料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某些典型的錯誤觀點可以進行討論,推翻,說出問題的結果和原來預測的不同點(區別),然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加深印象。同時正確評估學生的觀點,通過練習,鞏固新舊知識,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記錄,最後歸納要點或者規律。新課程強調: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學需改進之處:
教師進一步做好「六認真」工作,提高教學能力,掌控好學生上課時的氣氛,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典型問題,培養學生的敘述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得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十」字型人才。

❻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是小學必修課程,但是數學這一科不同於其他課目,是比較枯燥和乏味的。而且學生年齡比較小,在上課的時候容易被課堂外的事物吸引。所以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採用靈活的手段,讓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那麼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小學數學中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1.小學數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通過演示進行識字教學

1. 圖文演示法。

最早的漢字是象形字。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徵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因此如果讓他們自己去創造具體、直觀,又是自己熟悉的形象來幫助識字,效果會更好。例如在教「山」字時就利用畫圖畫的方法讓學生識記山字。首先讓學生讀一讀,讀准字音,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平時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的,接著讓學生畫一畫,再接著讓學生與山字比一比,最後讓學生寫一寫,把「山」字寫一遍。這種形象直觀寓教於樂的形式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他們很快接受了生字,此後在學習象形字後,一般都採用這種教學方式,慢慢地學生也掌握了這種方法,也培養了學生識字的能力。

2. 動作演示法。

低年級學生特別好動,根據他的這個特點,在教學「揉」、「扭」、「鑽」時讓學生做一做「揉一揉」、「扭動」、「向上鑽」的動作,讓他更深入地理解字義,更好地記字。

創設情境進行識字教學

在識字教學中,通過簡筆畫、動作、語言等,創設情景,使漢字與事物形象地聯系起來,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效率。如教「哭」字時,學生比較容易寫漏一點,老師可以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圖畫,再讓學生用簡筆畫畫出她哭的樣子,老師指出「哭」上兩個口表示眼睛,一點是哭的眼淚。這樣,學生寫「哭」字時,就會想到這滴眼淚,就不會漏寫這一點了。又如教「跑」、「跳」、「推」等字時,可讓學生做做這些動作,體會這些字的部首與意思的關系,從而記住這些字的字形。

2.小學數學教學的思維方法

抽象與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從許多客觀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 的思維方法,概括就是把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例如,10以內加法題一共有45道,學生初學時都是靠記住數的組成進行計算的。

但是如果教師幫助學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規律,學生的計算就靈活多了:①一個數加上1,其結果就是這個數的後繼數。②應用加法的交換性質。 ③一個數加上2,共13道題,可運用規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這些規律,學生就可以減輕記憶負擔,其認識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計算得數是11的加法時,學生通過擺小棒計算出2+9、3+8、7+4、6+5等幾道題之後,從中抽象出「湊十法」: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這樣,在學習後面的所有20以內進位加法時就可以直接運用「湊十法」進行計算了。事實表明,學生一旦掌握了抽象與概括的學習方法,機械記憶就將被意義理解所代替,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就會產生新的飛躍。

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所謂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對象分解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然後分別研究每一個組成部分,從而獲得對研究對象的本質認識的思維方法。綜合的方法是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從整體上認識它的本質。例如學生認識5, 教師要求學生把5個蘋果放在兩個盤子里,從而得到四種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

由此學生認識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 這就是分析法。反過來, 教師又引導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認識:1和4可以組成5,2和3也可以組成5。這就是綜合法。在此基礎上, 教師 還可以再一次運用分析、綜合方法,指導學生認識5還可以分成5個1,從而知道5裡面有5個1;反過來,5個1能 組成5。分析、綜合法廣泛應用於整數的認識、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復合應用題、組合圖形的計算等教學中。

3.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方法

鼓勵學生進行猜想

猜想就是運用現有知識對未知知識進行的一種推斷,猜想對於新知識的學習有很大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進行猜想。首先,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猜想,在講解新知識之前,教師根據所學基礎創造一些與此相矛盾的情況讓學生在猜想中對新知識有一定的認識;

其次,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猜想,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知識的補充,激起他們猜想的慾望,讓他們利用生活和學習經驗合理進行猜想;最後,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要善於幫助他們進行驗證,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和創意,只有驗證這種猜想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更積極地進行猜想。

善於留懸念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適時適地地設置懸念,以懸念來激發學生對答案的追求,對新知識的學習。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設疑,如,在教授「年、月、日」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某同學今年已經12歲了,但是他真正的生日只過了3個,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比較好奇,就會競相猜測,這時候,懸念已經在心理上產生了,老師如果再說一句「學完今天的課程你就會知道」,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實際生活聯系教材知識設疑,如,在進行「圓的知識」的學習時,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平常乘坐的交通工具的輪子都是圓形的,那麼,為什麼不設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呢?以此來吸引學生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4.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與策略

充分地貼近學生實際生活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書面問題時比較流利,但在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時,就束手無策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只要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責任者是我們教師,是我們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過分地把知識「純粹」化,而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關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脫離了生活的學習,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將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極大地引起學生探討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某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課件。1.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擦肩而過。4.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小張先行一段路程後,小李才出發,又經過一段時間兩人相遇。5.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向相反的方向前進。6.小張和小李同時從同一地點向相反的方向前進。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利用動畫,在課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幾分鍾時間,就將現實生活中能碰到相遇問題的具體情況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同時」、「兩地」、「相向」、「相遇」等數學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數學知識貼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合理地設置課後作業

一個學習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業中把一道較難的題目作對了,我在他的作業本上畫上一張笑臉,還在課堂上對他進行了表揚,同時,加上了一句:「老師期盼著你的成功,你做得真棒繼續努力」。在設置作業時,我將繁雜的教學知識融入到學生喜歡的游戲中,這樣完成的質量好學生的興趣高。同時,在評價作業時也應時常鼓勵學生,也許正是作業本中的一句贊揚的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鼓起了孩子們學習的風帆。

例如:在教學「除法」時,我給同學們設置了一個這樣的作業題:「請你回家平均將桔子分給你的家人」,自己設置題目,自己解答,結果在第二天的課上,學生們都把自己的小手舉得高高的,等待著回答,這充分說明作業的設置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的情況。就這樣,這位孩子在我的表揚和鼓勵中,學習認真刻苦從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❼ 小學數學教學的幾種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5、課堂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6、動手操作法
動手操作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7、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❽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案例分析範文

小學數學教學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 經驗 展開,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學數學老師教學案例分析,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案例分析 範文 1
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 教育 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標准指導我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些要求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所以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培養 邏輯思維 能力和運算能力以外,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於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於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但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聽到一些學校優秀教師公開課時有時會發現,有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性不強,有喧賓奪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師在教授 三年級數學 課程標准實驗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大西瓜,在 母親節 的時候,你准備怎樣分這個西瓜呢?”

生1:“母親節到了,我准備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兩份,給媽媽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為什麼這樣分呢?”教師問。

生1:“我一半,媽媽一半,一樣多,這樣誰也不吃虧。”

教師未作任何評價。

生2:“母親節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給媽媽5份,我留3份。”

“你為什麼這樣分呢?”教師微笑地問。

生2:“媽媽很辛苦,在母親節里應該多給她一些。”

“你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師熱情地表揚了她。

其他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說在母親節應該多給媽媽一些,教師都一一贊揚了他們。

這時,生3舉手回答:“我把這個西瓜全都給媽媽吃。”

這位教師一楞,連忙微笑地問:“你為什麼這樣作呢?”

“我一點兒都不喜歡吃西瓜,所以我都給媽媽吃。”

此時,這位教師臉上的微笑霎時凝固起來,吃驚地說:“你怎麼把不喜歡吃的東西送給媽媽,你的思想有問題呀!”

案例二:

[祖沖之你真偉大]:另一位教師在教圓周長的計算時,在學生探究出圓周率後,這位教師認為此時應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於是在介紹了圓周率研究的相關歷史材料的基礎上,這樣提問:“大家想對數學家祖沖之老爺爺說些什麼呢?”

學生們群情激奮。

生1:我想說:祖沖之爺爺你真偉大!

生2:祖沖之爺爺有勤奮嚴謹的鑽研精神,祖沖之我佩服你。

生3:……

學生們本以為至此就結束了,誰知這位教師繼續借題發揮:“那麼,我們以後應該怎麼作呢?”

孩子們很聰明,在教師的“指引鼓勵”下,個個說出一番“豪言壯志”。不過,十分鍾的課堂教學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

案例三:

[最後一題錯了]:記得一次去聽一位小學數學老師的公開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當學生寫完62時,台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她錯了,最後一題錯了……”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認為她的最後一題算錯了。

滿以為那位老師會馬上幫助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沒想到他卻說了一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他說:“最後一題是錯了,可大家為什麼只說她錯的這道題,而不說她前面四道都做對了呢?看來,我們是多麼容易發現別人的短處而忽略了別人的長處,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首先要看其優點,要寬容地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的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時時顯出寬容的態度,我相信這比老師單純重說教的“灌輸式德育”要高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應該滲透在每一堂課中,那麼怎樣在數學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進行思想教育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數學課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牽強附會,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適時適地才能取到應有的效果。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在具體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從知識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工作作風和思想情感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謂教書育人,正是這個道理。但是,這種教育必須克服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教學的思想教育意義,不顧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生拉硬扯地進行空洞的、貼標簽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視教學的教育意義,單純的為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進行教學,只教書不育人。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再來審視上面的三個教學案例,問題來了。

案例1中,學生把自己不喜歡吃的西瓜給媽媽,難道思想就有問題了嗎?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更應該看到這個孩子身上有著誠實的品質。孩子是敢於說真話的,而我們成人往往缺乏這種勇氣。相反,成人可能會用虛偽、虛情假意來掩飾自己。不僅如此,有時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們還在教育著我們的孩子學會說假話,鼓勵他們說假話。他們慢慢知道了:說真話有時不和時宜,會受到訓斥,而隨聲附和老師的意思還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多麼可怕的教育!沒有真誠的教育怎能培養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難道非得讓孩子們說出來嗎?另人質疑的是這位教師上的究竟是數學課呢?還是思想品德教育課?那種在教學環節上追求簡單的“嵌入”式或“貼標簽”式的教學方式;那種牽強附會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學內容中去的 方法 ,我認為都是不可取的。那樣只會助長了學生說空話,說違心話的壞習慣,最終使得數學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落得兩敗俱傷的境地。我認為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在培養學生認真嚴肅、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 學習態度 和積極思維的良好的習慣。

綜觀前兩個案例,與案例3中的教師進行對比,不難看出最後這位教師做的恰到好處。使得思想教育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做到順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強塞給學生,注意適時適度,學生樂於接受,達到了即教書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案例分析範文2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們教室來了一個聰明的人,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出示阿凡提卡通圖像)誰認識他?

2、師簡介阿凡提抽“生”“死”簽的 故事 。(阿凡提是古時候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喜歡幫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歡他。但古時候的國王和有錢的壞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個罪名把他關起來。當時,這個國家有個條例,處死罪犯時要讓他抽“生”“死”簽,如果抽到“生”簽,就不用死。國王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個字都寫成“死”,有人把這件事告訴阿凡提。第二天,當國王讓阿凡提抽“生”“死”簽時,他不慌不忙地把一個紙團吞下,大家很驚奇他為什麼這樣做,阿凡提說:“吞下去的簽是我的,請打開剩下的簽,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過了一劫。今天,他來到我們教室里,想看看同學們是否和他一樣用智慧來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個箱子,放進一個紅色的球和一個黃色的球。

師:阿凡提說:“我拿了一個球,你們猜會是什麼顏色的?”(學生有的說是紅色的,有的說是黃色的),學生上來試一試。

師: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阿凡提告訴你們,他“拿的不是紅色的球”,那你們知道他拿的是什麼顏色的嗎?你怎麼想的?

2.師:阿凡提誇你們說得很好,他想和同學們一起做游戲。(請2個小朋友上來,一個拿數學書,一個拿語文書,把書藏在背後。)

(1)XX同學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請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麼書?”

(2)同桌交流。

(3)匯報。(要求有條理,說出推理方法)

3.師:阿凡提帶來3張動物卡片。它們是:兔、狗、貓,准備送給3個小朋友。(出示P101頁第3題,並幫3個小朋友取名字)

(1)請學生讀一讀圖中小朋友說的話, 說說 和剛才猜書游戲有什麼不同?

(2)小組交流.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說說怎樣想的。

(3)匯報(注意引導有條理的推理)

4.游戲

(1)3人一組,模仿課本P100頁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們那樣說一說,猜一猜。

(2)請2個小組上來演示,指名學生說說推理方法。

三鞏固新知

1、師:阿凡提誇同學們表現很好,還想出一題考考你們,有信心嗎?

(1)讓學生看P101頁第4題,同桌互相說說他們各拍幾下?

(2)匯報,指名個別學生說說如何推理的。

四小結

同學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你們會了嗎?這些就是數學中的簡單推理知識,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碰到這些問題,阿凡提希望我們今後遇到這些問題時,能冷靜地去推理判斷,找出解決的方法。

五 下課游戲:(全班分3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組跟在第三組的後面。哪組同學先走出教室?

[課後 反思 ]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初步培養學生能用清晰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許多學生碰到問題大部分懂得怎樣解決,但要他們有條理表達是較困難的。這教時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以下的 教學方法 。

一在故事中感受數學的趣味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小學生學習過程較多關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 兒童 成長過程中最喜愛的夥伴它是伴著兒童成長。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的興趣。在這教時中,我採用與教學內容有些相關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從故事中不僅初步感知推理知識,而且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小樹立對機智人物的喜愛和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游戲中感受數學的趣味

有趣的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我設計把例題改變成讓學生參與演示,小組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親臨其境。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推理過程,把一節比較單調的推理知識變成生機勃勃,許多學生都爭著表達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個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不能運用有條理的數學語言進行推理表達。因此,在今後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練習“說”的能力,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能力。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案例分析範文3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老師不可避免的要經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性。我們真的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給後進生更多的陽光,讓他們發揮內在的潛力,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在班上選擇了全班公認數學最優秀的和最差的進行口算比賽,兩組題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賽的結果當然是成績差的獲勝,頓時全班學生從疑惑不解到熱情高漲,紛紛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氣憤”比賽的不公平:兩組題中,整數口算當然簡單一些--------課的發展如設計的一樣順暢,但是“比賽”學生的表現卻令我時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靜:2名“優秀”學生都在不發表任何意見的基礎上獨自傷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現大同小異,眼裡閃過一絲得意,但臉上沒有一絲笑容,他們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令我記憶猶新,那不是許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嗎?於是當學生作業時,我立即叫過“優生”,向他進行了簡單的解釋。課後我向學生道歉,說道:“對不起,老師在出題時只考慮到差生,要幫助差生,給差生機會,建立他們的信心,而沒有考慮你們的感受。”並重點幫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難時,變得更堅強和從容。對差生我則問他為什麼勝了不高興呢?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那時我看到了他開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數學課程標准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個班最能體現學習數學的最終效果.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本節課的情景創設目的是為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差生比優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徵,理解簡便演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於多數學生而言,課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當我看到“優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時,我知道對他們我失敗了,顯然這不是他們的精神需要。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學中應該考慮對差生的更多鼓勵,對優生進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對老師的問題時,"差生"受到教師的表揚後的那種驚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懷,使什麼讓他們眼中一直閃悅那種激動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讓我發現這不是別的,正是教師一句表揚的話.為什麼我們不是給"差生"更多的表揚,更多的鼓勵,更多的陽光呢 這樣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鼓舞,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全的人格.我們還要時時關注"差生"的情感,沒有情感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課堂上當老師用真情走進"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靈去感受心靈,用情感去贏得情感時,"差生"就會以十二分的熱情回報你,喜歡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識,喜歡數學學習。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生都會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輸”掉後哭泣不已。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的說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難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兒童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對於優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學片斷,老師對自已忽視尊重學生人格的無意識行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動明顯是傾向於優生。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 “優生”幾乎是在“優待”中成長。身上存在害怕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點。事實上,孩子們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師有責任早一點讓他們具有“免疫”能力。讓他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容不迫,不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面對挫折能夠從容不迫僅用說教是無法達到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學生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教育環境,更不要阻礙他們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沒有情感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課堂上當老師用真情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用心靈去感受心靈,用情感去贏得情感時,學生就會以十二分的熱情回報你,喜歡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識,喜歡數學學習。

這使我明白:課堂上只有當師生之間的情感產生共鳴時,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學習,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重視學生、關愛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變生硬灌輸為師生共同探討,使枯燥的數學課堂充滿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缺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情緒受壓抑,思維閑置,學習效果差,所以教師必須結合教學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多組織有“趣”的活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習知識。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及案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利潤計算方法 瀏覽:991
手機電腦大文件傳輸用什麼方法 瀏覽:62
寶寶手指發育鍛煉方法 瀏覽:743
審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162
excel表格畫任意劃線的方法步驟 瀏覽:486
薄荷葉菊花泡水正確方法 瀏覽:550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去除小黑蟲 瀏覽:197
最簡單的套筒方法 瀏覽:406
抹灰的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315
乒乓球桌底座安裝方法 瀏覽:969
澱粉白度檢測方法食品夥伴網 瀏覽:745
手鼓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952
電腦屏保動態視頻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88
素描拿筆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07
移門櫃安裝方法 瀏覽:399
慢性咳嗽的治療方法 瀏覽:990
科學研究論文方法 瀏覽:679
隔空給手機充電的方法 瀏覽:700
數學因式分解方程的方法怎麼用 瀏覽:644
雙層彈簧臂力器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