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比較新穎的關於初中歷史教學的論文題目
初中歷史教學德育教育探究
一、對學生進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每個朝代的更替,每種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歷史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新舊更替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新的、進步的事物代替舊的、落後的事物,也是歷史發展的鐵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發展的、進步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讓學生將目光放在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上,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我國古代的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傑涌現,他們有的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充滿了英雄氣概,如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時,他的愛國情操可以讓學生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救人民於危難之中,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經過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終於治水成功,他們的責任感也會讓學生為之觸動。還有堅韌不拔,周遊諸國的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他的勇敢與堅強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再如「聞雞起舞」的祖逖,他的勤奮、好學也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這些傳統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沉澱,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教師要將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向先人學習,領會他們的高尚品格,並時刻牢記這些英雄故事,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面對挫折不氣餒、不放棄,勇於挑起社會的重擔,做一個有理想道德的社會主義新人。
B. 初一歷史論文
初一歷史論文範文
導語:人類的歷史是一條浩瀚的長河。幾千年來,人類泛著時代的輕舟,在歷史長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長痕。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論文範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前 言
憂患意識作為我國文化中特有文化現象,在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歷史進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同時憂患意識作為一種情感體驗與心理活動,其對於人的日常行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初中生受到知識水平以及生活閱歷的影響,其雖然能夠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與時俱進的接受各類新的知識與技能,但是由於其對於我國歷史發展進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使其缺乏必要的憂患意識[1]。在這一背景下,為了實現初中生憂患意識的有效培養,需要將歷史教學與憂患意識教育結合起來,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提升初中學生的憂患意識,促進其健康發展,滿足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對於人才培養工作以及歷史教學的客觀要求。
1、初中歷史教育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狀
對於現階段初中歷史教育中憂患意識教育現狀的全面分析,能夠幫助教育部門與老師進一步明晰憂患意識教育在初中歷史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以及憂患意識教育的核心要求與重點環節,進而為後續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參考。
1.1初中歷史教學目標與憂患意識教育偏離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我國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模式等做出了必要的調整與優化,實現了初中階段歷史教學的科學性。但是從憂患意識教育的角度來看,其仍舊存在一些不足與缺陷。其在進行情感教學目標設置的過程中,雖然涉及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內容,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必要的解讀與傳授,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的歷史認知,逐步培養起學生的歷史感與責任感[2]。同時通過對歐美以及亞非國家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知識的講解,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全面的歷史觀念,能夠以一個更為良好、更為開放的心態,進行相關學習活動。無論是愛國主義教育、歷史責任感教育以及國家意志的培養,初中歷史教學都沒有將憂患意識教育進行突出,這種教學目標的偏離以及界限劃定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憂患意識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開展的質量與水平。
1.2憂患意識教育與歷史教學缺乏有效連接
初中歷史教育的開展以歷史教材以及相關知識框架為主要依據,在相關教材內容以及知識框架內,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才能夠保證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質量與水平,才能夠全面實現學生歷史思維與價值觀的科學培養。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憂患意識教育與歷史教學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很難找到相關切入點,進行憂患意識教學工作。例如,在進行抗日戰爭相關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講起,幫助學生理清1945年全面抗戰,以及在抗日戰爭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英雄任務以及著名戰役,通過相關視頻以及資料,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其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歷史責任感,但是卻很難進行憂患意識的講解,即便是教師進行了一定的引導,但是由於知識結構的局限,使得憂患意識教育與歷史教學工作無法進行連接[3]。正是由於這種情況,才使得現階段我國初中階段歷史教學工作中,憂患意識教育的質量與水平不高,難以滿足實際的教育需求。
2、初中歷史教學開展憂患意識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初中歷史教學開展憂患意識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需要相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教師明確現階段憂患意識教育存在的不足,採取針對性的.教育手段,不斷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提升憂患教育的質量。
2.1歷史課堂實踐與憂患意識教育的結合
針對於現階段初中歷史教育目標與憂患意識教育偏離的情況,在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憂患意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採取應對策略,將其作為課堂知識傳授以及考察的重要內容,將其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對學生進行啟發,使得其逐步形成憂患意識,進而實現憂患意識教育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對我國古代史中奴隸制以及封建制度形成與發展相關知識講解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遺跡以及文物的說明,使得學生培養起優越感以及自豪感,同時通過對一些暴政以及明清時期歷史知識的介紹,並與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進而居安思危,形成必要的憂患意識[4]。
2.2歷史課外延伸與憂患意識教育的結合
為了實現初中歷史教學與憂患意識教育有機結合,需要以課外延伸為突破口,通過開展知識競賽、主體展覽、班報設計以及專家講座等形式,使得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將歷史知識的學習與憂患意識教育結合起來,促進憂患意識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水平。結語憂患意識教育與初中歷史教學的結合,對於推動學生的健康快速發展以及實現社會主義人才的高效培養工作的有序開展,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為了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確保憂患意識教育開展的質量與水平,文章從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狀入手,明確其存在的不足,並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推動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憂患意識教育的有序開展,為後續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參考文獻:
[1]繆世娟.歷史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或缺憂患意識-以一堂初中歷史抗戰課程的教學為例[J].才智,2016(19):78-79.
[2]宋宇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否滲透憂患意識教育[J].神州旬刊,2015(12):41-43.
[3]周莉.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1X):23-24.
[4]張寶林.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J].學周刊,2015(28):46-17.
;C. 有好的歷史論文題目嗎
幫您找到了以下幾篇:談談培養高一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1 歷史文化名鎮——寨市旅遊開發初探
2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歷史分析
3 收入分配理論的歷史變遷及演進趨勢
4 高學術起點,入國際主流——談《知識產權》雜志的歷史責任
5 館史研究中口述歷史的幾個問題
6 淺談高中歷史教育在培養中學生人文素質中的作用
7 新課改下農村高中歷史教學的困境及對策——對湖南省衡南縣新課改的調查與反思
8 多維視野中的「身體轉向」及其歷史軌跡
9 國家應對犯罪策略轉變的歷史選擇——解讀刑事和解的探索實踐
10 我國商標評審法律制度的歷史、現狀與制度完善
11 論歷史比較法中的規律與例外
12 美國商業管制司法政策的歷史發展和啟示
13 蘇區精神歷史地位探微
14 馬克思主義統戰理論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價值
15 湯黎路 把握歷史方位提升工作能力
16 論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制約因素
17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歷史探索
18 建黨九十年來黨的全球化理論創新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
19 正確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
20 中國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理論超越的歷史分析
希望對您有幫助。
D.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 教育 本質是人文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更加強調歷史學科的基礎性作用,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在中學歷史的課堂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範文 一:中學歷史教學與社會美教育
提要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社會美教育,一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四是挖 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應充分運用 現代化視聽手段,調動學生發現美、探索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確立為人類理想社會奮斗終生的觀念,從而實現社 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書。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原則,既是從學科特點出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 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要求。
人的社會活動領域無限廣闊,社會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到處充滿著可供審美的對象。美,從形態上看,通 常可以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大類型。本文著重就歷史教學與社會美的教育問題,談點看法。
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美,經常表現為各種積極肯定的生活現象。馬克思說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 實踐的。」社會美不僅根源於實踐,而且本身就是實踐的最直接的表現。歷史學科的社會美往往是以歷史人物 為中心,並且通過歷史人物的 言行舉止 所顯示出來的美。歷史教學中的社會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結合在一起,表 現為美德教育。古往今來的風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璀燦思想和精神風貌,是 我們進行社會美教育的極好教材。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歷史教科書中所包含的社會美教育的內容 ,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體美和心靈美,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心靈美。愛國,這是心靈美的最重要的表現,也是社會 美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 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 、解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後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
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 、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的民族氣節是何等的忠貞;從與艦共存 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獻身的林覺民,他們 的愛國義舉是何等的豪壯;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 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__在獄中懷著滿腔熱血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成為 後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這些愛國者和革命者,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 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種不畏強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才沒有 在歷次面臨的嚴重危機中亡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才有了我們的今天;也 正是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成為我們今天實現騰飛,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樣,在世界史上,無數英雄人物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奮斗不息。從被法國人民譽為「奧爾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貞德,到出生入死,幫助黑人奴隸獲得自由的塔布曼,從美國的開國元勛華盛頓、傑佛遜及其所起 草的《獨立宣言》,到印度國大黨領袖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黨人制定的《國民公約》 ,無不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其表現可以是驚天動地的壯舉,也可以是默默無聞的奉 獻。在今天和平建設環境中,作為一名中學生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 的統一,刻苦學習科學 文化 知識,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聰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會美的重要表現。人的美和理想是緊密相聯的。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或者說是對未來 的憧憬、嚮往和追求。陶鑄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一個人的 理想,是為多數人的利益,為社會的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合乎社會歷史發展的 規律,就是偉大的理想。」
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形成時期。對青少年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的革命理想, 特別重要。毋庸置疑,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擔負著這一任務。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在中 學 畢業 論文《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 」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周恩來在學生時代就決心「為中華的崛起」而學習 。大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並以此為人類造福。」他們理想的 共同點都是為民族、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多麼崇高的理想。
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無數先烈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他們的 光輝業績,永遠載入史冊,激勵後人。
利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理想教育的內容,對青少年進行理想教育,要幫助他們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 強調自我,另一種是胸無大志,缺乏遠大的理想。要教育他們處理好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貢獻與索取的 關系。歷史教學要通過大量的史實,引導學生從優秀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受社會制約的。因此,個人的理想、 抱負是以國家、社會的需要為基礎的,個人只有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才能得到社會和國家的承認 ,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自我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調整人們之間行為的規范和准則。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徵。」俄國著名 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說:「美和道德是親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關。
中學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養的傳統,歷來強調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 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 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優秀的思想成果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儒家歷來重視修身養性,孔子主張 「溫、良、恭、儉、讓」,「克己」;孟子強調「善養浩然之氣」;諸葛亮重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劉 備則主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等。他們莫不認為注重道德修養是做人之本。中國古代有許 多清官,廉潔奉公、憂國憂民,受到歷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書於謙兩袖清風,為官清廉;諸葛亮一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岳飛強 調「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贍養父母、尊師敬友、樂於助人、大公無私等等,一旦表現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來,就極為 感人。正是雷鋒、朱伯儒、孔繁森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物,他們的行為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匯成了 時代的新風尚。
從歷史的角度審視,我們可知,社會主義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展的必然結果 ,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會主義道德提倡的集體主義,它與封建社會的道 德規范「三綱五常」、「忠孝節義」,與資本主義的道德規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我 國,集體主義的原則要求是: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歷史教科書中道德教育內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於青少年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以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為自己的行為 准則,做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
神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一般認為,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要尊重規律,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實際 上,社會科學領域也同樣如此。
古今中外,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追求真理,獻身科學,促進了人類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歷來受到人們的尊 敬,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歷史教學中努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精神,主要體現 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熱愛科學、刻苦求知的敬業精神。馬克思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從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資本主義社會,寫下了《資本論》這部巨著,為無產階級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馬遷踏遍祖國各地,歷盡艱辛,雖受腐刑之辱卻矢志不渝,寫成了史學巨著《史記》;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 ,嘔心瀝血27年,三易其稿,寫成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古羅馬科學家普林尼為了實地考察維蘇威火山而 獻出了生命;近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考察,創立了科學進化論;居里及其夫人在極其艱苦 的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經過長期的辛勤勞動,終於發現了鐳,開辟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
許許多多 的史實告訴我們,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只有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需要科學,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從小就應該立志獻身科學,獻身祖國的四個現代化。
第二,敢於堅持真理、捍衛真理的無畏精神。堅持真理、捍衛真理,需要勇氣,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價。歷史上許多思想家、科學家為了堅持真理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對劊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學家布魯諾堅守「日心說」,雖 被宗教裁判所監禁7年而毫不動搖,最後被教會處以火刑,臨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 紀會知道我的價值。」這是何等剛烈!在探求科學奧秘、尋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社會生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社會美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方面的。歷史教科書中所包含的社會美教育的內容 也不限於以上幾方面。深入挖掘內容,進行社會美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長期任務。
實施歷史教學中的社會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優化教學過程外,根據歷史學科 的特點,應著重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圖片、幻燈、音響等現代化視聽手段。歷史的特點是它的過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這些特 點決定了現代化視聽手段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書中社會美的 因素,並藉助於歷史圖片、幻燈、錄音等形象化的載體,再現歷史場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如講述紅軍長 征時,播放一曲《過雪山草地》,激發學生對紅軍長征艱難歷程的聯想和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也可編制簡 易幻燈片,再現某一歷史畫面,「化虛為實」、「化遠為近」,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導學生從具體史實中認識歷史規律,以實施社會美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 的,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古人強調「以史為鏡」、「讀史明智」,就是指認識和駕馭歷史規律,指導社 會實踐。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具體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歷史知識中去認識規律,深層 次地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預測未來,指導現實。如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其基本動因是物質資料的生 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決定的。
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日本明治 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以及美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究其終極原因,是這些國家當時的經濟生活內部的矛盾沖 突。其共同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學生懂得這一規律,對資產階級 革命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對資本主義制度最終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樣,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 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日益成為新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社會美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質。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 諸多史實的歸納,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並在今後的實踐中自覺地遵循和利用歷史規律改造世界,創造未 來,從而實現社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範文二:中學歷史學科 反思 性教學與實踐論文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反思性教學;實踐
論文摘要: 文章 將反思性教學理論運用於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力圖把中學歷史學科反思性教學實踐做一個完整的呈現,從而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反思性教學自產生之日起,無論是作為一種思潮,還是作為一種運動,都一路高歌,勢不可擋。主要是因為它給當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體來說,反思性教學啟發人們反思操作性教學的局限,不斷探究教學中的新問題,在探索中把自己鍛煉成學者型教師,從而改變憑 經驗 教學或簡單重復教學的現象。目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課程實踐方式,為此「教師應超越常規教學中對課程內容的機械復制,積極對自身的課程與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反思性教學理論傳入我國,無疑是為廣大教師理解新課改提供了新的視角,這對他們創造性地實現新課程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筆者一直堅持將反思性教學理論運用於中學歷史教學實踐,現結合中學歷史教材,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體會,以求教於方家。
所謂中學歷史學科反思性教學實踐,就是在反思性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藉助對自己教學實踐的行為研究,不斷反思自我對歷史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歷史的規律,歷史教學的方法、手段以及經驗認識,以發展自我職業水平,努力提高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活動過程。
一、教學實踐前的反思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第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師能否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前提。教師備課時,應對即將實施的教學目標、過程設計、採取 措施 、使用方法、時間安排等的合理性進行思考、預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備《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Ⅱ)第4課]一課時,對課程標准進行了反思。
課標的內容是「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按課標要求「資本主義萌芽」必須講授,而人民版教材卻沒有相關內容,這是教材編者的疏漏,還是課標制定者的失誤?究竟如何處理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才更合理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結果發現大多數學者都否認中國存在所謂「資本主義萌芽」。
著名歷史學家蕭功秦說:「實際上這種所謂萌芽的東西可能根本就長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張定於一尊,在這種『求定息爭、防爭氓亂』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會里,哪怕長出來也是沒有意義的。它總是會被扼殺掉,根本用不著西方勢力動手。比如僱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遠是這個東西,幾百年的時間里也沒有長成資本主義的大樹。因此,我認為稱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是一個誤導的概念,改稱為永遠長不大的『資本主義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實一些。」另一位學者任爽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我們在春秋戰國時期,似乎已經可以依稀找到『資本主義萌芽』,而在明清時期,似乎還可以發現大量的『奴隸制』的殘余。
這些現象給我的感覺是,在中國,社會形態的演進似乎不可能被嚴格而明確地或者說是硬性地加以區分。因為人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現同樣的因素,或者說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長期延續」。從上述學者的論述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已遭到了學術界普遍質疑。雖然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但不能因為有爭議就一字不提,況且課標中也有明確的要求,因此教學中不講不行,關鍵是如何講的問題。
如果講得太深學生難以理解,若是給學生一個定論更有悖於科學性原則。鑒於上述情況,我在備課時一方面補充了有關資本主義萌芽的基本知識,同時也簡單介紹了學術界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樣一來,既貫徹了課標要求,也彌補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對教學情境、進程、態度、內容、方法及時反思,以便驗證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同時還要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調控。
例如:我在講授《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Ⅰ)專題二第1課《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主要介紹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強侵華史實,第2課《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講述的是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都是將列強侵華史與中國軍民抗爭史同時介紹的。人民版之所以另闢蹊徑,把中國人民的斗爭史單獨拉出來,專門設置一課,主要是為了進一步落實突出課程標准關於「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主題。我在備課時基本沿襲了教材的這一思路,而沒有把兩課內容按時間順序進行整合。
在講授第一課時,學生都能按時間順序掌握列強侵華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課時,我卻驚奇地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中法戰爭」(第1課中的內容)發生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第2課中的內容)之前。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初中階段歷史教學沒有到位,學生連最起碼的時間概念都沒有。怎麼辦?如果仍然按原來的教學設計授課,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當時我立即調整了教學進度,先給學生補習初中歷史,等他們形成必要的時間概念後,再按原來的設計進行教學。雖然這一節課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但由於及時調控卻使得課堂教學更趨合理。三、教學實踐後的反思
課後反思也是反思性歷史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對實踐結果的歸因、 總結 評價、尋找差距,以便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指導現今、未來的教學活動。承前所述,上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一課後,我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效果進行了反思:1.如何解決教學進度與課時不足的矛盾。高中歷史課每周只有兩節,如果在講授新課過程中,還要補習初中的教學內容,肯定無法完成課標規定的教學任務。增加課時顯然不可能,怎麼辦?能不能挖掘隱性課時呢?如果能設計一份預習提綱,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預習,事先解決上課時的「攔路虎」,到授課時的進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時,預習題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而且這也是反思性教學目的——兩個「學會」的具體體現。這樣看來,設計一份既科學又經濟的預習提綱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經過一番思考,我設計了如下提綱:
(1)按時間順序列舉列強侵華的事件及其後果?
(2)針對列強入侵,中國軍民進行了怎樣的抗爭?結果如何?
(3)將列強侵華事件與中國軍民的反抗斗爭一一對應起來。(4)在課本中找出中國軍民反抗斗爭的典型事件。這份預習提綱能否奏效,還有待於下一節課的驗證。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標。我在授課過程中側重史實講解,忽視了情感滲透,這堂課本應該上得生動感人,結果卻變成了簡單史實的羅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首先查閱了有關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還虛心向老教師請教,最後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擬定了如下措施:
(1)採取情景式教學。激活學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師簡單的灌輸,而是要學生親身體驗。上課時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再現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感人場面,讓學生從中體會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2)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選取的中國軍民奮起抗爭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義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左宗棠收復新疆」,頌揚了政府官兵為收復國家失地而作的積極努力;「黃海海戰和反割台斗爭」,表現了政府官兵、人民群眾為維護國家主權,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義和團反帝運動」,則譜寫了廣大農民群眾高舉「反帝」大旗,與列強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壯麗詩篇。上課應選擇典型事件,從「中華民族」的視野來講授。面對著列強的入侵,無論政府官兵,還是民眾百姓,盡管他們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發,或有組織,但他們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而英勇抵抗外來侵略。
(3)啟發學生主動參與。情感教育自然離不開學生的全程參與,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參與,直接影響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講授中國軍民抗爭時,可啟發學生進行討論,談談各自的感想,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體驗中國人民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從而把本節課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將教學反思後形成的改進方案用於另一個班級的教學。相比之下,這節課有了明顯的進步,但又涌現出一些新的問題。由於部分學生預習不充分,再加上學生討論持續時間過長,教學進度再次被延誤。這些問題又將成為反思性教學新的起點,反思性教學就是在這種不斷循環中推動教學日趨合理的。
歷史學科就是讓人通過認識過去來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矯正自我、超越自我。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但研究歷史、學習歷史的都是現代的人,我們所教所學的歷史,實際是今人對前人的理解學、解釋學,由於社會的進步,時代的不同,人們對歷史的解釋與認識也就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歷史教師應當自覺樹立反思意識,與時俱進,引領學生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培養學生富有時代意義的歷史思維。綜上所述,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反思性教學必將成為中國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學實踐與教師素質的提高[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
[3]蕭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歷史教學,2001.
[4]任爽.鑒空衡平[J].歷史教學,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學的興起與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鍾啟泉,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 歷史教學論文範文
2. 初中歷史教學整合思考 技術論文
3. 淺談高中歷史教育論文
4. 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
5. 初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淺談
6. 高中歷史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