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20 23:44:07

『壹』 本書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

針對目前農業節水及灌區地下水模擬研究中亟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書以陝西省涇惠渠灌區為例,根據灌區的地下水開發利用實際情況,結合水文地質資料建立地下水數值模擬模型,分析預測不同農業節水措施對灌區淺層地下水的影響,並提出灌區適宜的節水方案。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利用ArcGIS技術研究灌區水循環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徵

根據灌區水文氣象和地下水觀測資料,運用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相關法及R/S重標極差法等方法對灌區蒸發量、降水量、涇河徑流量及其他氣象因子進行趨勢分析,利用ArcGIS地統計學方法對灌區水循環要素進行空間分析,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准確翔實的基礎數據。

2.灌區農業節水對淺層地下水系統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統計節水改造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從灌區干支渠道襯砌改造、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節水型灌溉制度等方面研究農業節水措施對灌區淺層地下水系統的影響。

3.基於鑽孔資料和GMS的灌區淺層地下水含水層空間結構變化可視化模型

根據灌區已有地質、水文地質鑽孔資料和研究成果,系統分析灌區典型剖面鑽孔岩性、岩相等資料,參考地震及其他相關物探等資料,刻畫灌區地下水系統地質、水文地質結構及其空間展布,建立灌區地下水系統三維空間結構模型。

4.灌區淺層地下水數值模擬模型

根據灌區水文地質勘探、水文地質試驗以及地下水長期觀測等資料,分析灌區地下水流動場、水化學場及水文地質參數演變等,查明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在此基礎上,分析灌區地下水補、徑、排條件變化及其原因,綜合灌區地下水補、徑、排條件、生態水位及工農業需水量分析成果,建立基於GIS面向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地下水數值模型,實現地下水資源的持續動態評價。

5.基於地下水模型的適宜農業節水方案及地下水合理開采模式

在灌區地下水現狀開采條件下進行模型預報,設計農業節水措施的不同方案,利用建立的地下水模擬模型對每一個方案進行預測,通過對預測結果的定量分析,提出灌區適宜農業節水方案及地下水合理開采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應用ArcGIS技術和現場調查統計等方法,收集並整理灌區有關水文氣象資料,對灌區水循環要素空間分布特徵進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灌區農業節水對淺層地下水系統的影響;

(2)利用灌區水文地質鑽孔資料,通過GMS軟體建立灌區淺層地下水含水層三維空間結構模型,尋求更為准確表達含水層空間結構的技術方法,揭示灌區含水層系統空間結構,為灌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3)綜合應用ArcGIS,GMS,PMWIN軟體,利用VB程序語言改寫MODFLOW軟體中EVT蒸發蒸騰模塊的源代碼,使其能模擬非線性蒸發,利用灌區地下水水位觀測資料、田間試驗資料及節水改造統計資料等,針對灌區節水改造條件下水循環變化的實際情況,模擬分析農業節水措施對淺層地下水系統的影響。

三、技術路線

本書研究的技術路線如圖1-4所示。

圖1-4 研究技術路線 Fig.1-4 The framework of technical routes

『貳』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術路線

本書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系統收集、歸納整理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東南地區的區域地質、專題、專項研究成果及論文和礦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資料,重點收集早中生代花崗岩構造-岩漿組合圖、區域地質構造圖和與早中生代花崗有關的礦產系列圖、文字總結等資料。

(2)研究中採用重點區重點解剖、重點問題重點解決,點、線、面上工作並重、協調調查,以及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野外與室內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選擇早中生代花崗岩及其有關礦床出露的典型和重點地區(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湯旺河—新青、鐵力興安—鹿鳴—前進地區等)進行重點解剖,測制早中生代花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崗岩類的劃分和歸屬,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崗岩演化的時空格架。同時在花崗岩岩石學、岩石-構造組合,地球化學、年代學及同位素地質學等研究基礎上,討論花崗岩岩石成因與基性岩漿的底侵作用關系、花崗岩形成與古亞洲洋構造域閉合、碰撞、碰撞後垮塌等大陸動力學演化關系等,進而探討古亞洲洋和濱太平洋兩大構造域演化歷史,以及該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超)大型礦床形成與碰撞後的大規模伸展體制下的大地構造背景關系等;進行與花崗岩有關礦床成因研究,如在礦體、礦化圍岩等進行成礦元素、主微量元素、穩定同位素等樣品的採集,來研究不同礦床的成岩成礦作用、賦礦構造、圍岩蝕變和地球化學特點,以及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成礦地質背景、礦床賦存條件、礦床(點)空間展布特徵、成礦時空演化等,進行區域成礦系列的對比;要在進一步總結區域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本區與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有關的礦床的成礦系列及其演化特徵,利用礦床成礦系列上存在的成礦元素、成礦特徵、礦床類型、礦化強度等的差異性、互補性和繼承性、過渡性特徵,來預測該地區找礦方向、礦床類型,使找礦工作多層位的飛躍;總結區域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成礦規律,根據控礦地質因素、物化遙因素、找礦標志分析來建立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找礦模型,劃分成礦遠景區等,從而進行找礦潛力分析。

(3)小興安嶺南部-張廣才嶺地區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崗岩體,為高Sr低Y、低Yb花崗岩類,屬於埃達克質岩(孫德有等,2001;張炯飛等,2005)。埃達克質岩與斑岩銅(鉬)、金(銀)礦之間具一定的成礦專屬性(張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謙,2004;芮宗瑤等,2006),那麼,本選題的研究區是否存在「C」型埃達克岩?其代表的構造含義是什麼?以及與斑岩型鉬(金)或中溫熱液型多金屬礦床之間有何內在聯系?以及其時空分布如何?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會對探討小興安嶺東南地區花崗岩(包括含礦花崗岩)成因、成礦預測以及成礦大地構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

『叄』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層序地層分析的基本思路可概括為:從地表露頭或鑽孔岩心的研究入手,綜合利用鑽孔測井曲線和地震剖面資料,以沉積盆地整體性為著眼點,根據構造-沉積-熱體制以及沉積間斷和沉積環境演化特點將盆地劃分為不同層次結構的建造塊,然後詳細解剖不同層次或級別的建造塊的內外沉積構成,綜合解釋沉積體系和成因相的空間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沉積盆地的等時地層格架和盆地演化模式,進而達到對盆地含油氣特徵的評價和預測。簡單地說,層序地層分析就是從沉積學和地層學兩方面對沉積盆地進行系統工程的研究,因此,層序地層分析更好地揭示了沉積體的空間分布規律,也更有利於含油氣盆地生儲蓋配套研究和儲集層的預測。

本書以層序地層學為研究主線,研究三亞組、梅山組、黃流組和鶯歌海組沉積體系構成,建立盆地等時地層格架,查明不同體系域內主要儲層砂體的分布,為該區儲層(儲集體)和有利的構造-岩性圈閉的預測提供地質依據。同時結合天然氣成藏條件分析,研究隱蔽油氣藏成藏特徵和規律,構建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地層分析和油氣成藏模式研究的系統思路和方法體系。具體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路線如下(圖1-5)。

1.區域構造與盆地內部構造演化特徵研究

考慮到鶯歌海盆地演化受區域構造活動的控製作用顯著,本書從區域構造活動入手,著重分析印支地塊的構造活動特徵以及對鶯歌海盆地的形成與演化的控制,以助於探討鶯歌海盆地的發育機制。此外,鶯歌海盆地內部構造特徵的分析是進行構造古地貌恢復以及層序地層解釋的基礎。

2.層序地層格架分析

應用層序地層學的基本觀點,以研究區常規地震剖面資料和高解析度地震剖面資料為基礎,根據層序界面的地震相特徵,並綜合考慮全球海平面變化特徵、鑽井標定等,進行層序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根據地震反射特徵,結合強制海退的概念,進行層序單元內部構成的識別與解釋,通過地震資料的解釋建立盆地層序地層格架,以及反映各沉積體系域構成特徵的平面圖、剖面圖的編制。

同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鑽井資料進行精細的觀察、分析,劃分不同級別的層序單元和沉積體系域。具體包括從岩性相、測井相、地震相等方面進行沉積環境和層序地層單元的分析,通過各個基本要素的綜合分析,確定各級層序地層單元的各種沉積體系沉積特徵及內部構成特徵。研究過程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①單井沉積相分析:一方面是通過鑽井岩心提取各種相標志信息,包括岩石顏色、岩石類型、碎屑顆粒結構、沉積構造、古生物、地球化學標志等,繪制代表層段的高頻層序關系圖;另一方面根據多種電性曲線形態特徵及其組合特點、准層序的疊加方式,繪制其層序展布、體系域類型、沉積相特徵及其各微相類型圖;②強調利用高解析度過井地震剖面配合,強調剖面的分析與單井分析的相互校正與驗證;③井間的層序地層和沉積相的對比分析,可進行四級層序或體系域的劃分和對比。

圖1-5 層序構成樣式及構造控製作用的研究流程

3.層序內部構成特徵、層序類型、層序發育樣式分析

綜合地震與鑽井的層序地層解釋結果,進行層序地層的構成特徵分析,包括各沉積體系域構成特徵、時空展布規律等。重點研究對象放在與油氣勘探關系密切的低位域沉積特徵的研究之上。將層序地層分析與構造地層分析相結合,以大量的地震解釋為基礎,以盆地內不同構造發育部位對沉積的控制為出發點,對鶯歌海盆地層序類型、發育樣式等進行分析。

4.沉降史模擬與盆地古地貌恢復

通過定量-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採用回剝分析原理,以地層解釋、沉積環境解釋為基礎,以沉降史二維模擬軟體為依託,對盆地3個主要沉積時期的構造古地貌進行定量-半定量的恢復,重建沉積時期的地貌形態。通過總沉降量等值線圖的編制,進行盆地構造活動強弱差異性分析。通過構造古地貌圖的編制,進行構造單元特徵研究與劃分。

5.構造對沉積的控製作用分析

綜合層序地層解釋結果、體系域構成特徵、層序類型以及層序發育樣式的研究與構造地層分析相結合,進行構造對體系域發育特徵、層序類型以及層序發育樣式的控製作用分析,探討低位域的形成模式與主要控制因素。

6.天然氣成藏模式分析與有利儲集體預測

根據以上研究內容取得的認識,綜合前人在該區域已經取得的成果,從烴源岩、儲集體、生儲蓋組合特徵分析入手,進行成藏組合特徵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本區的成藏模式,預測有利的區帶。

『肆』 主要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本次研究擬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採取如下技術路 線: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地球物理信息和試油資料及相鄰區塊油氣勘探開發成果的 基礎上,以12口鑽井的岩礦資料和測井資料,以及HZ9-2和HZ27-4兩個構造帶的三維數 據體為主要分析對象,運用儲層沉積學、層序地層學、測井地質學、地震地層學等多學科 交叉的綜合研究方法,對深層儲層沉積-層序特徵、岩石學特徵、成岩後生作用特徵、儲 集物性特徵和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規律等進行深入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如 下圖所示,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以測井和岩礦資料為基礎,精細分析12口鑽井剖面古近系的岩性相、沉積相、沉積演化序列和層序地層學特徵;

2)在各項岩礦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深層儲層的成岩作用方式、成岩演 化序列與孔隙類型、孔隙結構和物性特徵;

3)充分應用粘土X衍射、有機質RO反射率、包裹體測溫、微區電子探針和有機酸 流體分析資料,研究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的埋藏史、熱史、有機質和流體演化史,以 及對深層儲層成岩史、孔隙演化史和次生孔隙發育帶的控制;

4)在上述(2)和(3)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原始孔隙 的保存條件、保存程度和次生孔隙形成機理,物性特徵、控制因素和分布規律;

5)以HZ9-2和HZ27-4兩個構造為重點區塊,VSP測井資料及鑽井合成地震記錄為 井-震對比的主要方式進行三維地震層位標定,地震層序劃分和地震相分析,在地震剖面 上對儲集砂體進行追蹤對比;

6)在已有構造模型和地震剖面極性的基礎上,通過儲層精細標定及正演模型製作,分析地震屬性與深層儲層岩性信息的關系,充分運用地震屬性分析技術、地震相分析技 術、地震地層反演技術,對HZ9-2和HZ27-4構造有利儲集單元的縱橫向分布規律進行預 測,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點:

(1)依據地震層序模式與沉積、層序研究成果,建立HZ9-2和HZ27-4構造的一維儲層 地質模型;

(2)分析此兩構造的深層儲層地震響應特徵,研究地震屬性與沉積、層序和儲層岩性信 息的相關性,提出深層儲層的地震預測模式,在反演參數(GR、波阻抗)試驗的基礎 上,進行基於儲層地質模型測井約束的地震地層反演,在區塊范圍內進行大尺度的深層儲 層橫向預測;

(3)以地震地層反演結果為主要依據,參考地震屬性、地震相分析結果,根據沉積體系 模式與層序地層特徵,編制對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層儲層分布預測圖,描述儲層縱 橫向分布規律。

7)以上述5)和6)的綜合研究成果為依據,對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層儲層的 油氣勘探潛力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總結和歸納形成古近系深層儲層的成因特徵、控制因素、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提出適合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定量預測和評價的研 究思路和技術方法(圖1-1)。

圖1-1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工作流程圖

『伍』 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內容

以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信息處理分析為基礎,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應用為目標,以相山地區進一步找礦方向的釐定為目的,重點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圖 1.1 相山礦田鈾礦分布略圖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形態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構造、形態特徵、與區域地層構造的關系和成因定位機制。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的總體形態研究是深部成礦條件研究的基礎。

1.2.1.2 新構造運動研究

通過 Landsat-7ETM+多光譜數據的圖像融合和 RGB 合成,對相山地區地貌景觀、岩性、線狀構造和環狀構造進行全面分析,並重點研究線狀構造的第四紀活動形跡,探討新構造運動對該區成礦幅度和礦床保存的影響。

1.2.1.3 相山西北與東南部的對比研究

相山鈾礦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東部很少。筆者將進行構造岩漿發育特徵、遙感影像、重磁表現、基底形態、成礦特徵的對比分析,探索相山鈾礦空間分布差異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蝕作用和保存狀態研究

礦床是地質作用的歷史產物,礦床形成後還會經歷各種變化和改造。相山礦田全盲礦床很少,礦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雖然以往礦床成因研究成果頗豐,但礦田的侵蝕深度以及保存狀態研究薄弱,因此筆者開展了侵蝕深度或侵蝕程度的評價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前人豐富資料、成果及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採用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對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及礦床保存狀態進行研究,為相山礦田深入找礦提供依據。

(1) 調研、收集國內外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技術的發展態勢和技術資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現狀和動態,明確技術關鍵,確定研究重點及所採用的 GIS 技術平台。

(2) 系統地收集相山地區區域地質、遙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相關論文、專著。了解研究區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現狀,成岩成礦方面存在的問題。

(3) 對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數字化和影像化,構建相山地區空間資料庫。

(4) 在空間資料庫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支持下,首先對相山地區積累的多源信息逐一進行單信息分析,然後進行多源信息集成處理。通過信息挖掘,發現規律,形成認識,並應用於勘查實踐。

技術路線框圖見圖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獻調研、資料收集、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基礎上,主要採用以下技術方法:

(1) 野外地質調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構造運動的調查,重點觀察主斷裂的活動形跡。

(2) 地質、ETM、航放、重磁、DEM 單信息分析。ETM 圖像處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進行,通過增強處理、比值分析、主成分變換,提取線性構造和蝕變異常並進行地質分析; 航放信息採用能譜參數計算、圖像編碼等技術方法; 重、磁信息則採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導數處理; DEM 主要採用地形形態分析等方法。

圖1.2 技術思路框圖

(3) 在空間資料庫等相關技術的支持下,將遙感信息與地質、航放、重磁和 DEM 數據進行集成處理,開展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和侵蝕狀態保礦條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將要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與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遙感與重磁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球化學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質地理信息的集成。

(4) 採用 C 語言和 MATLAB 軟體開發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學數據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

(5) 以基礎地質信息的深入挖掘為主導,結合其他地學信息和集成處理成果,開展相山地區關鍵地質問題的綜合應用研究。

本選題的創新點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實現兩個轉移,即從單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對相山地區的總體研究; 從成礦作用研究為主到成礦作用和保礦研究並重。

(2) 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了新構造運動和剝蝕狀態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於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運用,其中傳統的地學研究方法與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相結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

『陸』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原則

本書主要宗旨在詳細研究煤層頂板沉積特徵及構造的基礎上,通過採用不同的數學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維理念,詳細地分析煤層頂板穩定性並對之進行評價與分區,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如下。

1.4.1 研究方法

岩層受沉積環境的控制,沉積岩體的岩性、岩相及其組合特徵在垂向上有旋迴變化,在側向上發生增厚、變薄甚至尖滅,即沉積相變現象; 在後期構造運動作用下沉積岩體發生變形與破壞,使沉積岩體結構進一步復雜化; 煤層頂板穩定性是由煤層頂板岩石 ( 體)本身的力學性質和裂隙發育程度所決定的。岩體結構、岩層組合特徵控制著岩體的力學性質,因此,評價煤層頂板穩定性需要考慮沉積岩體組合結構對頂板穩定性的影響,包括頂板岩性變化,斷裂構造和采動條件下斷裂過程以及地下水、地應力等因素。由於岩體結構力學效應的復雜性,使用單一手段均難以揭示其本質,因此需要採用實驗室實驗研究、理論分析、現場觀測與理論計算等手段相結合,進行綜合研究。本書採用沉積 - 構造研究方法對煤層頂板的穩定性問題進行評價,結合計算機技術,實現數據的定量化處理和編圖工作。

1.4.2 研究思路流程 ( 圖1.6)

研究思路流程見圖1.6。

1.4.3 主要研究內容

1) 對地層的沉積環境和沉積相進行分析研究,包括頂板岩性差異、膠結類型、岩層組合方式、層理,以及古河流的沖刷侵蝕作用。

2) 對區域地質構造,如斷層、節理和褶皺的發育規律,以及產生的次級小斷層、節理、裂隙的分布情況和滑動構造特徵等進行分析。把油氣勘探中的儲層預測方法與煤田地震資料的特點相結合,將地震屬性技術、相干/方差技術進行綜合並應用到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過程中。利用三維地震資料,查明采區內落差 5m 左右的小斷層,提高現有的地震解釋精度與可靠性,為煤礦的安全生產提供准確的地質資料。

3) 岩體力學性質、強度特性參數表現在岩體的抗壓強度、抗剪強度、抗拉強度、抗彎強度以及岩石的堅固性方面。變形特性參數主要表現在彈性模量、泊松比、流變性等方面。強度高的岩體相對強度低的岩體穩定,變形小的岩體相對變形大的岩體穩定。

4) 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頂板穩定性進行評價,通過確定影響頂板穩定性的不同因素,分配權值,通過層次分析對不同地區、不同影響因子作出頂板穩定性分區評價。

圖1.6 研究思路流程圖

5) 運動模糊聚類方法進行頂板穩定性分析。

6) 多源信息預測煤層頂板穩定性的方法研究。從三維地震數據體中提取對斷層和裂隙發育帶反應靈敏的屬性參數,結合相干/方差體技術,對煤層的地質構造和裂隙發育帶進行解釋。通過地震反演,獲得波阻抗數據體,對煤層頂板岩性和裂隙發育帶進行解釋。利用 GIS 平台,把三維地震、地面鑽探、測井和井巷工程等多源信息進行復合、綜合分析後建立預測與評價模型。

『柒』 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活動論、單元論、階段論、層次論、盆山耦合理論和當代造山帶地質學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實際地質調研資料為基礎,運用盆地分析和盆地構造解析的理論和方法,採用構造-沉積、構造-岩漿、構造-年代學、構造-地球物理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將時間序列和構造單元之間的轉化聯系在一起,歷史地、動態地揭示研究區中新生代沉積特徵與動力學演化機制(圖1-4)。

圖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捌』 開題報告中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有什麼區別

研究方法和手段是指具體用什麼方法研究什麼內容;而研究技術路線要反映研究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通常用框圖將「內容+方法」的邏輯路線勾勒出來就可。

閱讀全文

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下列哪一項不是職位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 瀏覽:761
頭部疼痛怎麼快速解決方法 瀏覽:568
黎明殺機卡頓嚴重解決方法 瀏覽:450
數學方法分析個股 瀏覽:65
如何消除寂寞的方法 瀏覽:225
蘋果手機快速拔號方法 瀏覽:771
衛生間計算方法 瀏覽:18
女生大腿外翻變直的鍛煉方法 瀏覽:580
怎樣快速練習發聲方法 瀏覽:608
有線耳機怎麼連接電腦的方法 瀏覽:513
辨別品種的最佳方法 瀏覽:204
實驗室內常用滅火方法有 瀏覽:296
止病的最佳方法 瀏覽:197
袖子減針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547
去屑簡單方法 瀏覽:144
快速變瘦的方法女生做瑜珈 瀏覽:522
白內障保守治療方法 瀏覽:86
力量訓練分析方法 瀏覽:530
總統乳酪的食用方法 瀏覽:194
如何去面部蟎蟲的有效方法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