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是什麼
比較文學是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門新興學科,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它以世界文學的眼光,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各種文學關系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尋求人類文學共通規律和民族特色,它主要的研究領域有文類學、主題學、形象學、媒介學和比較詩學等。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它的兩個基本方法,前者側重研究各民族文學中存在的事實聯系,後者則對沒有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目前有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前蘇聯學派三大學派。中國早在五四時期就引入了比較文學的相關理論,但真正獲得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比較文學是一門有著極大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比如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它又把異質文化的溝通與對話等新課題納入自己的研究領域。
2. 比較文學有幾種研究方法,分析每一種方法的特點
我們將影響的過程分為三步:作品力量——閱讀經驗——創作因素,那麼,接受還停留在閱讀經驗這個層面上,只有進入創作過程才算發揮了影響。因此,影響不是單向的發射,而是相互作用,它必須在作品中體現出某種可見性。
影響與模仿 模仿是「作家盡可能地將自己的創作個性服從於另一個作家」②,或者說完全失去創作個性;而影響則是某種文學現象的創造性變形,被影響的作家所產生的作品本質上是屬於他自己的。魯迅的《傷逝》可以說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響,如果魯迅沒有看過《玩偶之家》,就不可能創造出子君這樣的人物。但魯迅又不是對娜拉這個人物形象的亦步亦趨,而是融人了對婦女解放的思考。魯迅尖銳地看到,娜拉式出走的結局不是墮
落就是回來,婦女的解放既需要獨立的意志,也需要相應的政治和經濟環境。
順便提及的是,比較文學並不完全排斥模仿,模仿往往是藝術家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學習手段。普希金甚至認為,模仿可能標志著一種「對自己的力量的崇高的信心,希望能沿著一位天才的足跡去發現新的世界,或者是一種在謙恭中反而更加高昂的情緒,希望能掌握自己所尊崇的範本,並賦予它新的生命」①。在比較文學看來,創造不可能憑空而生,關鍵是選擇一個好的範本。作家的創作實踐證明,模仿好的範本就是成功的開始。
3. 比較文學方法分析作品
比較文學是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為比較視域而展開的文學研究,在學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為安身立命的本體,因此強調研究主體的定位,同時比較文學把學科的研究客體定位於國族文學之間與文學及其他學科之間的三種關系:事實材料關系、美學價值關系、學科交叉關系。
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維爾曼 (1790~1870)。他於1827年在巴黎大學開設了「18世紀法國作家對外國文學和歐洲思想的影響」的講座,並於兩年後將講稿整理,以《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書名出版。在講課和著述中,維爾曼多次使用「比較文學」、「比較歷史」等詞語,並從理論和實踐上為比較文學提供了範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講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較文學」這個專門術語,後人因此尊他為「比較文學之父」。
然而,無論在中外文學還是各國文學之間,也無論是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還是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或是文藝思潮、流派和運動之間,都還存在著眾多的並無影響事實聯系卻又十分相似的情況。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過無聲之美:「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獨有偶,英國詩人濟慈在他的《希臘古瓮頌》中也寫道:「聽得見的聲音固然美,聽不見的聲音則加倍幽美。」同為抒寫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愛,明代《樂府吳調》中有一曲寫道:「變一隻綉鞋兒,在你金蓮上套;變一領汗衫兒,與你貼肉相交;變一個竹夫人,在你懷兒里抱;變一個主腰兒,拘束著你;變一管玉蕭兒,在你指上調;再變上一塊香茶,也不離你櫻桃小。」而歐洲的詩歌、小說也常有這類描寫,古希臘的詩人寫過:「願變為心上人的口邊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紀劇作家羅哈斯民劇中也寫過:「願變為意中人腰間之帶。」甚至在德國文學中還寫過:「願變為心上人身邊的跳蚤與虱子。」還有一些作品,不僅人物性格相似,連反映性格的細節也幾乎一樣。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莫里哀的名作《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同中國古典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都同樣愛錢「勝」命,慳吝而無情,如阿爾巴貢要掐掉兩支蠟燭中的一支,才稱心如意;而嚴監生要滅剩油燈芯中的一根,才咽氣罷休。
在白居易與濟慈、明代《樂府吳調》與歐洲古代戲劇、《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與《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等之間的異同,並非彼此有過「影響聯系」,而是作家們在各自民族的現實生活中觀察、體驗與加工塑造的結果。要說受到「影響」,倒是在東西方各自文化體系與文學傳統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頭。如嚴監生之前的元雜劇《看錢奴》中的賈生,就同嚴監生臨死前的吝嗇勁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賈生要兒子舔盡沾了油漬的手指方肯咽氣;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儉吝老人」,甚至戰國時《商君書》中的「東郭敞」,都是以愛物勝過愛人的吝嗇與貪欲而影響後世。同樣,莫里哀塑造的阿爾巴貢,可上溯到古羅馬劇作家普拉圖斯的喜劇《一罐金子》中的守財奴,和更早的古希臘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論文《性格論》,因為論文里勾勒出了吝嗇人的性格類型。崇尚古典主義並又熱衷於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汲取創作題材的新古典主義作家莫里哀,受其歐洲文學傳統的影響,連他本人也直言不諱。因此,在研究這二者相似的問題上,就要撇開影響研究而從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規律。通過對阿爾巴貢與嚴監生這組中外文學形象的比較,可以更清楚地發現:貪欲與吝嗇盡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資本降世之時,由於金錢漸漸成為取代封建社會等級與特權的一尊「至聖」,於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現的那批商人資產者身上,吝嗇就是他們積累財富與貨幣的一種手段,又同他們拚命獵取剩餘價值的貪婪與世俱存,從而構成了他們性格習慣與心理狀態的一大特徵:吝嗇到將一錢一物都視為一本萬利的萬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為中外文學史上的不朽藝術形象。
4. 3、 比較文學有哪些基本類型,它們在理論和方法上各有什麼特徵 4、 如何理解和掌握可比性
比較文學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意識形態的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它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概述
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文學批評家、巴黎大學教授維爾曼 (1790~1870)。1827年他在講授中世紀和18世紀法國文學課時,曾幾次使用「比較文學」和「比較分析」等術語,兩年以後他將題名為《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講稿出版。1865年後,「比較文學」作為專門術語而被普遍接受。
編輯本段發展
19 世紀70年代後,比較文學在歐美各國有了很大發展,其中心在法國。1931年法國保羅·梵·第根的著作《比較文學論》,第一次全面總結了近百年來比較文學發展的理論和歷史,主張把文學研究劃分為國別文學、比較文學、總體文學三大范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年鑒》在美國創刊,按年總結比較文學發展的成績與問題。
編輯本段側重
比較文學研究,不同國家的學者強調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為代表的法國學者強調不同民族文學的影響研究,以韋勒克為代表的美國學者強調不同民族文學的平行研究,以阿歷克謝耶夫和日爾蒙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學者則認為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應該同時並重。 在中國,魯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廣泛比較研究過各國文學的發展,如魯迅的《摩羅詩力說》、茅盾的《俄國近代文學雜談》等。20世紀30年代中國開始介紹外國比較文學的歷史和理論 。陳銓的《中德文化研究》 、錢鍾書的《 談藝錄》、朱光潛的《詩論》等,在某個方面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奉獻。70年代以來,比較文學在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成績斐然。 產生於19世紀的比較文學,是專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研究,即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學與文學,或者文學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意識形態的關系的新型邊緣學科。從世界文學的角度著眼,充分揭示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文學所持有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探索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乃至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比較文學的任務。 歌德是比較文學的先驅。世界上目前主要有法、美兩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國文化對另一國文學的影響;後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較,找出異同及緣由,以找出共同的規律。
平行研究
這種對各民族文學所作的比較研究,由於其研究的對象是彼此之間並無直接影響交流的各民族文學,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線,因此,被稱為比較文學中的另一大類——「平行研究」。又由於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學者首先提倡與實施的,故又被稱為「美國學派」。20世紀60年代,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雷馬克教授,其給比較文學所下的定義最被學界稱道:「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 這一定義,除了強調對並無相互影響或聯系的各民族文學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較文學外,它還提出了比較文學還應包括對文學與其他學科或信仰等「表現領域」的關系研究,即被學界稱之為「跨學科」研究,也屬比較文學。
說法提出
「比較文學」這個說法是法國的學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來的。在當時的歐洲,由於民族國家的形成,各國學者都致力於各自民族文學的整理和研究,研究的方法,是從社會背景,作家生平來詮釋作品,也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套路。後來,法國的學者卻認為僅僅對國族文學的整理和研究是不夠的,文學的研究應當跨越國族的界限。德國的大詩人歌德(J.W.Goethe)支持這種超國界的視野,晚年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然而不管是法國學者的「比較文學」還是歌德的「世界文學」,著眼點都在歐洲,這是需要說明的。法國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從事的是一種「影響的研究「,關心的是一個國族的文學怎樣被另一個國族的文學家接受,模仿和創造性地轉化,追溯和清理文學跨越國族疆界旅行的軌跡。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西洋歸國的作家學者如梁宗岱、錢鍾書、陳銓等人都曾努力推動中國比較文學的研究,遺憾的是四九年以後中國大陸比較文學研究有相當一段時間的停滯,直到七十年代末才重新有了拓展,幸虧台灣和香港的學者不曾因政治的負面影響而使研究有所中斷。二戰以後,美國的比較文學學者提出了所謂「平行的研究」,即國別文學之間即使沒有發生過關系,照樣可以進行比較研究。所以莎氏比亞可以和湯顯祖比較,《紅樓夢》可以和《源氏物語》比較。比較文學研究甚至可以跨越學科,比如文學與音樂、與哲學、與宗教、與心理學甚至數學,都可以進行比較。中國的古詩中的一些名句中的美麗意象,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據說無非是在用文字圖解幾何學中的諸如「垂直」、「相切」的概念,而「騷人遙駐木蘭舟」和「萬戶搗衣聲」都可能在暗示性活動,所以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等等。近一、二十年來,比較文學研究又開始朝比較文化研究轉向,比如所謂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性別批評等等。
請採納,謝謝。
5. 如何進行對比閱讀
如何進行對比閱讀
如何進行對比閱讀,很多學生都不清楚這個問題,閱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事情,因為這是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發展,那麼下面我為大家分享關於如何進行對比閱讀的知識。
一、對比不同閱讀材料,清晰把握文章內涵
心理學研究認為,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在開展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分析閱讀中存在的問題,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同時,要能夠根據閱讀材料本身進行比較閱讀。通過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進行對比,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文本,去體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這為把握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礎。
在開展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不同的材料中有所對比,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因此,教師應該選擇與原文內容差不多的文章讓學生比較閱讀。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的掌握閱讀技巧,進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童話故事時,就與《小松鼠找花生》這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 因為這兩篇文章的題材相似,所以就用動物或者食物來進行對比,是敘事類型的故事就可以從記敘文的角度進行對比。
接著,引導學生分析這個故事發生的原因、經過與結果。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兩篇文章中人物,並有了情感特色,從而更加清晰的把握文章的內涵。
二、比較不同時期作品,體會思想感情變化
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結晶。然而,時間的變遷也能讓同一作者受歷史發展的影響,從而在思想上發生轉變。所以,讓學生對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內心的情感變化。我們知道,閱讀中必須結合作者創作時的時代背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望岳》這首詩時,就引導學生與《春望》這首詩進行比較閱讀。首先,讓學生試著讀懂詩的意思。接著,結合這兩首詩的創作的時代背景來分析「望」字有什麼區別,來感受詩人在不同境遇下產生什麼樣的感悟。原來,前者寫於開元盛世時期,而且當時的杜甫正處於意氣風發的青年時期。
本詩中抒發了他登臨頂峰的雄心壯志。而後者寫於安史之亂後,詩人過著流亡生活,因而作品中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們了解到作者在不同歷史背景下思想情感的微妙變化,從而理解了作者想 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就會讓詩人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更加深了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
三、通過比較閱讀原文,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布魯納指出:「個體認知的過程也是產生內心體驗的過程,而且這種過程能夠對知識的獲取起到影響作用。」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教材中的知識講解,忽視了對學生閱讀體驗的培養。在這樣的閱讀模式中,學生只能是被動的學習,很難有積極的內心體驗。
所以,教師應該採取把課文與原文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並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竊讀記》時,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在放學後匆忙趕往書店,藏身於書店的顧客之中。在借雨天竊讀後一直到晚上才離開的故事。為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就與原文進行比較閱讀。從中發現,課文中並沒有「我」的「竊讀」被老闆發現與指責。這樣,課文中的感情體驗就顯得很薄弱。
所以,只有對原文進行閱讀,才 能感受到「我」的羞愧之情,也才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閱讀的熱愛。實踐證明,通過與原文進行比性較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這樣,不僅能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從而提升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四、對比相同作家文章,提高思維辨析能力
文本中蘊含著更多的思想內涵,相同作者的文本的價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一般是不變的,但表達的形式的多種多樣的。小學語文課本有很多課文是同一作者的,這就需要在閱讀中讓學生了解作家的風格,發現其不同的表現手法。
在開展比較閱讀中,要啟發學生在不斷的閱讀過程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以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就把作家葉聖陶的文章拿過來進行對比閱讀,有利於學生了解葉聖陶的寫作風格,也有利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
我們知識,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與教育家,課本中《荷花》也是他的作品,並且這兩篇課文都是寫植物的。前者語言生動形象,讓讀者充滿想像的空間。作者對事物觀察仔細,讓人體會到觀察的樂趣。後者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
所以,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中感受葉聖陶的寫作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實踐證明,只有正確的運用比較閱讀方法才能切實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目的。
比較閱讀的角度
1、相同題材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不同作家由於思想、觀念等差異,寫出來的作品會在選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許多的不同。如同是寫戰爭題材的作品,茹志鵑的《百合花》和孫犁的《白洋淀》就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
2、不同觀點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對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觀點的文章的比較閱讀,可以正反對照,對砥礪思想、提高認識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同樣反映北宋時期農民起義題材的作品《水滸傳》和《三遂平妖傳》就明顯的觀點不同,對比閱讀後,能給人帶來深思。
3、不同表現手法作品的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題材相似而表現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以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目的,領會表現手法為主題服務的原則。如同樣是表現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沖突,《紅樓夢》是現實主義手法,而《百年孤獨》卻是魔幻現實主義手法。
6.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文獻法
文獻法是一種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無論哪一種社會活動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跡都離不開各種文獻。人類活動與認識的無限性和個體生命與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在研究逝去的事實時必須藉助於文獻。
2、比較研究法
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比較研究貫穿於教育研究的全過程。無論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或是在理論研究中,比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該方法。
3、歸納綜合法
歸納綜合法的基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實例法,藉助於給出的一組輸入/輸出實例逐步導出適於一類問題的程序;另一種是「軌跡」法,通過所給實例的執行軌跡,逐步導出程序。
4、實證研究法
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5、定量分析法
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7. 比較閱讀的相關方法
1.相同題材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不同作家由於思想、觀念等差異,寫出來的作品會在選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許多的不同。如同樣是表現父愛的題材,朱自清的《背影》表現了中國父親在特定情景下對兒子悉心照顧的老牛舔犢的情感,而美國作者威廉·亨德利克斯的《我的報童夢》中的父親卻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實踐能力。由於兩個國家的傳統、觀念不同,父愛的表達方式也完全不同。同一題材的作品極其豐富。以《我的母親》為題的,胡適、鄒韜奮、老舍、豐子愷都寫過,以《雨》為題的,巴金、郁達夫、阿靈等都寫過;朱自清和俞平伯都寫過題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比較同一題材甚至同一題目的文章,研究其選材、立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實在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2.不同觀點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對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觀點的文章的比較閱讀,可以正反對照,對砥礪思想、提高認識具有特殊的作用。試讀下面兩首短詩。
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反七步詩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這兩首短詩都取材於豆與萁,但表達的中心完全相反。曹植同情「豆」,批判「萁」,郭沫若則完全相反,他說:「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又是富於犧牲精神的表現嗎?」
3.不同表現手法作品的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題材相似而表現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以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目的,領會表現手法為主題服務的原則。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茶花賦》都以花為寫作題材,前文中寫到墨菊、黑牡丹、芙蓉、牡丹等許多花,後文也寫到茶花、梅花、白玉蘭、迎春花等多種花卉。但前文為科技說明文,多用說明的表現手法,作者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說明花兒萬紫千紅的科學原理,寫了墨菊、黑牡丹等花主要是為了舉例子。後文《茶花賦》則是以抒情、描寫、記敘為主的散文,抒發了對祖國的贊美之情,作者寫茶花,主要用以象徵祖國春深似海、萬紫千紅的繁榮興旺景象,寫梅花、白玉蘭、迎春花都是為這一主題服務的。其他如小說與紀實文學的比較、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比較、詩歌和散文的比較,都會讀出趣味來,比單一文章的閱讀要多長幾分見識。還有其他多種的比較閱讀形式,如同一作家前後期作品的思想傾向的比較,同一作品的前後兩稿的比較,不同作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比較,作家的作品與有關的評論文章的比較等。這些都是較高層次的閱讀方法。將來做學問、摘研究,都是不可不用此法的。 考查比較閱讀,不僅可以考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考查到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那麼怎樣進行比較閱讀訓練呢?筆者認為,選准對比點是比較閱讀的關鍵所在。
一、從文章的內容上去選取對比點
即從文章的思想內容上去比較有什麼異同。如,《范進中舉》和《孔乙己》兩文主題思想相同的是: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范進和孔乙己都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但兩個人的性格是有差異的:范進有幸而中舉,榮華富貴唾手可得,趨炎附勢,巴結權貴;孔乙己則屢試不中,窮困潦倒,好吃懶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盡管他們的命運迥然不同,但他們卻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二、從語言的運用上去選擇對比點
如《孔乙己》中人們對孔乙己的「笑」與《范進中舉》中人們對范進中舉而瘋的「笑」是不盡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們把孔乙己當作笑料,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而范進的瘋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小說中旁人對范進瘋態的譏笑,不乏阿諛奉承的色彩。
三、從語言的表達方式上去選取對比點
文章都有一定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記敘文的種類來看,可以分為順敘、倒敘和插敘。從表達方式來區分,又可以分為記敘、描寫、議論、說明和抒情等。
如,倒敘的作用在於引起懸念;順敘的作用在於使文章脈絡清楚,條理性強;而插敘的好處在於補充有關事情,使人對敘述的事情有較為清晰的了解,使文章曲折有致。
再如,可以通過比較記敘文中的描寫和說明文中的描寫,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記敘文中的描寫,作用在於增強寫人敘事的形象性;而說明文中的描寫,作用卻在於更准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徵。一樣的表達方式,作者使用的目的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顯然,如能從語言的表達方式上去比較閱讀,不僅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還能掌握所揭示的知識規律,拓展思維能力。
四、從寫作的技法上去選擇對比點
例如,文章使用「照應」這一寫作技法,每篇文章是不盡相同的。從照應的位置來看,可以有頭尾呼應,段落間的照應,過渡段(句)的照應。從照應的作用來看,可以有承上照應,啟下照應,既承上又啟下的照應等等。能比較這些「照應」的特點,即能理解課文結構特點,學習範文的寫作技法。
又如,詳寫和略寫的區分和比較,可以明確中心迅速抓住重點段來分析,可以培養自已的快速閱讀能力。
寫作技法很多,並且富於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比閱讀中要統觀全局,選擇對比點時應有所側重。如可根據不同課文選擇渲染襯托、融情於景、象徵、夾敘夾議……不同的閱讀材料中表現情形來作具體分析,揭示內在的寫作規律。
此外,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來選取對比點。
總之,選准比較閱讀的對比點方法很多,不能一一贅述,但運用對比法進行閱讀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更好地揭示知識規律,讓學生樂於思考,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學習興趣。 運用比較閱讀法來閱讀各種材料,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確定比較的范圍,選好比較的角度。比較的范圍和角度的確定由閱讀的目的來決定、隨著閱讀目的千差萬別。那麼閱讀的比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較,要找出閱讀材料中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是掌握和運用比較閱讀法的關鍵性一環.只有準確地找出閱讀材料的異同點才有可能進行具體的比較工作。
3、比較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較貫穿於閱讀思維的全過程之中。在對材料作比較時,思維必須要有條理性,特別是做宏觀比較時,應有比較的側重點。
4、在比較閱讀的整個過程中,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細研讀材料。研讀有利於分析材料的異同,發現材料之間的細微差別。閱讀中,要隨手做好必要的筆記,以便對照檢查、分析鑒別。比較閱讀中的筆記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靈活運用。
8. 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8)文段對比的文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9. 對比的手法
對比的作用: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
對比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這種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對比手法
解釋
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
簡介
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
在文學理論上,對比是抒情話語
簡介
概念
對比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寫作中的對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運用這種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舉例
例子1: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諸葛亮。
例子3:失敗乃成功之母。
例子4: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
修辭手法
在文學理論上,對比是抒情話語的基本組合方式之一。它是把在感覺特徵或寓意上相反的詞句組合在一起,形成對照,強化抒情話語的表現力。
運用對比
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這種修辭手法叫對比,也叫對照。
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從構成的方式看,對比有兩種情形。
1.反面對比;
2.反物對比。
3.對比還有反差的意思,使相反或相對事物的特徵或本質突現出來,更為鮮明、突出。
10. 文學手法比較
對不起,這里不可以傳表格,因為表格是圖片!所以就給你文章吧!
修辭手法 理解運用
1、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判斷修辭手法的種類及其運用的正確與否誤。
2、指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運用某種修辭手法造句。
把握修辭手法的定義、種類、運用效果等。
修辭手法是根據表達需要,運用有效的語言手段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使語言表達具有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的語言運用方式。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除此之外,課文里還涉及到的有對比、借代、引用、雙關、反語、頂針和呼告等。學習修辭,不要死摳名詞術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修辭的表達效果,並能學會運用修辭手法造句。
《考試說明》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煙。(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干。(擬人)
(4)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後一事物"下火"誇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誇張方式為超前誇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9)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11)設問。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