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關於產業集群的一些外國工業區的具體資料
一、產業集群的定義及分類
邁克·E.波特(1998)認為,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產業集群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產業集群經常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並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製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或投入相關的產業公司。產業集群包括提供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機構。J A 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為了獲取新的互補技術,從互補資產和知識聯盟中獲得收益,加快學習過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構築市場壁壘,取得協作經濟效益,分散創新風險和相互依賴性很強的企業(包括專業供應商)、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和工程設計公司)、中介機構(經紀人和咨詢顧問)和客戶通過增值鏈相互聯系形成的網路,這種網路就是群。
PeterKnorringa和J¨orgMeyer Stamer(1998)在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集研究中,借鑒Markusen(1996)對產業區的分類方法,把產業集群分為以下三類(詳見表1)。
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又基於產業集群的內在關系把產業集群分為三類(詳見表2)。
表1 產業集群分類 義大利式產業集群 集群衛星式產業集群 集群輪軸式產業集群
主要特徵 以中小企業居多;
專業化性強;
地方競爭激烈,合作網路;
基於信任的關系 以中小企業居多;
依賴外部企業;
基於低廉的勞動成本 大規模地方企業和中小企業;
明顯的等級制度
主要優點 柔性專業化;
產品質量高;
創新潛力大 成本優勢;
技能/隱性知識 成本優勢;
柔性;大企業作用重要
主要弱點 路徑依賴;
面臨經濟環境和技術突變適應緩慢 銷售和投入依賴外部參與者;
有限的訣竅影響了競爭優勢 整個集群依賴少數大企業的績效
典型發展軌跡 停滯/衰退;
內部勞動分工的變遷;
部分活動外包給其他區域;
輪軸式結構的出現 升級;
前向和後向工序的整合,提供客戶全套產品或服務 停滯/衰退(如果大企業衰退/停滯);
升級,內部分工變化
政策干預 集體行動形成區域優勢;
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營 中小企業升級的典型工具(培訓和技術擴散) 大企業/協會和中小企業支持機構的合作,從而增強了中小企業的實力
資料來源:PeterKnorringa/J¨orgMeyer 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eCo operationandDevel pment:.1998,(10)
表2 產業集群的類型及其績效 類型 自發的產業集群
非正式集群 有組織的產業集群 創新型集群
例子 迦納庫馬西SuameMagazine汽車零部件集群 奈及利亞Nnewi汽車零部件製造集群、巴基斯坦錫亞爾科特外科手術器械集群 丹麥日德蘭半島傢具業集群、義大利Belluno眼鏡產業集群
關鍵參與者參與度 低 低到高 高
企業規模 個體、小 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和大企業
創新 幾乎沒有 有些 持續
信任 幾乎沒有 高 高
技能 低 中 高
技術 低 中 中
關聯 有些 有些 廣泛
合作 幾乎沒有 有些,不持續 高
競爭 高 高 中到高
產品創新 幾乎沒有 有些 持續
出口 幾乎沒有 中到高 高
資料來源:LynnMytelkaandFulviaFarinelli(2000)根據UNCTAD(1998P8)改編。
二、關於產業集群機理的研究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歇爾。馬歇爾(1920)解釋了基於外部經濟的企業在同一區位集中的現象。他發現了外部經濟與產業集群的密切關系。他認為產業集群是外部性導致的。馬歇爾認為,外部經濟包括三種類型:市場規模擴大帶來的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應;勞動力市場規模效應;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前兩者稱為金錢性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即規模效應形成的外部經濟。後者是技術性外部經濟。韋伯(AlfredWeber,1929)最早提出聚集經濟的概念,他在分析單個產業的區位分布時,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factors)。隨後,羅煦(AugustLosch,1954)、佛羅倫斯(P SargantFlorence,1948)對聚集經濟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2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克魯格曼通過其新貿易理論,發展了其集聚經濟觀點,理論基礎仍然是收益遞增。他的工業集聚模型假設一個國家有兩個區位,有兩種生產活動(農業和製造業),在規模經濟、低運輸費用和高製造業投入的綜合作用下,通過數學模型分析,證明了工業集聚將導致製造業中心區的形成。另外,他的壟斷競爭模型在融合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收益遞增、自組織理論、向心力和離心力的作用,證明了低的運輸成本、高製造業比例和規模有利於區域集聚的形成。Andersen(1994)分析了傳統的熊彼特主義分析創新關聯度的不足,主張用演化經濟學來分析創新關聯度,並在演化經濟學的框架內,構築了交互創新的兩產業模型和三產業模型,探討了創新關聯和國際專業化問題。
UNCTAD(1977)把企業間合作模式分為:群、網路和戰略夥伴,探討了不同合作模式對企業能力和競爭的作用,從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的層次提出了政策建議。AlexHoen(1997)從理論角度對群進行分類:群的概念分為微觀層(企業群)、中觀和宏觀群(產業集群);群內企業通常通過創新鏈和產品鏈進行連接。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採用了不同於Markusen(1996)的產業集群分類方法,他們把產業集群分為:非正式群、有組織群和創新群。探討如何在傳統產業中培育創新群,建立創新系統,從而使傳統產業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MagnusHolmen和StaffanJacobsson(1998)探討了產業集群的確定問題,傳統的投入產出分析和用戶-供應商關系是基於產品和產業對於確定基於知識外部性和擴散產業集群是不合適的,其提出了基於專利的確定產業集群的新方法。GabrielYoguel,MartaNovick和AnabelMarin(2000)通過對大眾公司在阿根廷企業的研究,從生產網路(群)的角度探討群內企業關聯度、創新能力和社會管理技能(工作流程的組織和合同的形成機制)。J VernonHenderson、ZmarakShalizi和AnthonyJ Venables(2000)從經濟發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討產業為什麼會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脫離集群的後果等問題。為了解釋以上問題,他們對國際和國內經濟的地理特徵進行了實證研究。SumaS Athreyr(2001)通過對劍橋高科技群增長和變遷的實證研究,探討了劍橋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長和變遷的、哪些微觀經濟要素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為什麼劍橋高科技沒有達到矽谷的水平等問題。其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組織和集聚的關系。
AldoRomano、GiuseppinaPassiante和ValerioElia(2001)分析了29個虛擬群,用組織接近的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地理接近概念,認為組織接近是虛擬群形成動力的新來源,而組織的接近則通過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管理來實現。他們突破傳統的產業集群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訊技術的進步把產業集群置於全球化的虛擬學習環境中,擴展了產業集群活動的空間。HenryG Overman、StephenRedding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貿易流的方式、要素價格和生產的區位問題,分析了貿易成本的決定因素和貿易成本影響貿易流,認為地理條件是要素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提出了基於地理的貿易流和要素價格影響產業集群產生與發展的機理。
三、關於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PhilippeMartin和GianmarcoI P Ottaviano(2001)綜合了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理論和Romer的內生增長理論,建立了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間自我強化的模型;證明了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由於降低了創新成本,從而刺激了經濟增長。反過來,由於向心力使新企業傾向於選址於該區域,經濟增長進一步推動了空間的集聚,進一步驗證了著名的繆爾達爾的「循環與因果積累理論」。也就是說,企業偏好市場規模較大的地區,而市場的擴大與地區企業數量相關。AnthonyJ Venables(2001)認為,新技術改變了地理對我們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消除我們對地理的依賴性;地理仍然是國際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條件。NicholasCraft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探討地理集聚對經濟績效、規模和區位的重要作用,從地理角度回顧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興起以及未來亞洲的復興,認為盡管缺乏高質量制度是落後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視地理集聚在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CatherineBeaudry和PeterSwann(2001)對產業集群的強度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績效的途徑進行了研究。他們用雇員數量作為衡量產業集群強度的指標,對英國幾十個產業進行了實證分析:在不同的產業存在著產業集群正效應和負效應,在計算機、汽車、航空和通訊設備製造業存在非常強的集群正效應。D Norman和J Venables(2001)探討了基於規模收益遞增的世界經濟范圍內產業集群的規模和數量,研究國家產業集群政策與世界經濟均衡發展關系,產業集群與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的關系後,認為在均衡發展的條件下,產業集群數量太多而規模太小。
LuraPaija(2001)通過對芬蘭ICT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認為ICT產業集群是芬蘭基於知識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優化了芬蘭的產業結構,構築了芬蘭國家競爭優勢;並從產業政策的角度回顧了ICT產業集群在芬蘭的發展。
四、關於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的關系研究
DalumHolmen和Jacobsson(1999)從國家創新系統的角度,探討了北日德蘭半島和瑞典西部知識型產業集群的形成。MachielvanDijk和OnderNomaler(2000)不同於傳統關注知識溢出和累積的思維,從供給方面解釋產業動力學。他們從需求的角度解釋了產業動力學,在假定消費者偏好多樣化和相關技術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討新技術應用的時間和頻率是如何影響產業動力學的,驗證了新技術應用模式和產業中企業數量的關系。LuciaCusmano(2000)探討了企業的相關研究能力(即企業評價、整合和利用在交互作用中產生知識流的能力)在技術政策和合作研發方面的作用,其理論依據是演化經濟學。把技術作為知識,以交互作用作為分析單位,假定合作企業是異質的,具有互補的知識和能力。在企業合作中,技術外部性導致的知識溢出是有成本的,企業對知識溢出的利用取決於自身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與企業自身的知識存量和研發的投入呈正相關。C J Caniels和A Romijn(2001)研究在經濟自由化和國際經濟整合的背景下,技術能力的累積對中小企業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來分析地理集聚影響技術能力累積的機理,從中觀和微觀層次對集聚優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產業集群政策。
NicolaiJ Foss(1999)從博弈論的角度探討了領導能力在協調博弈中的作用,並認為共同的知識概念對於理解領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NicolaiJ Foss(1999)比較了傳統用來解釋企業間關系的能力理論和組織經濟學理論,分析了能力理論和經濟學解釋企業間關系的優點和不足。能力理論雖然可以解釋企業間的合作,但是缺乏理論基礎。CarlosQuandt(2000)認為,創新群和合作網路是促進區域發展,提升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優勢、縮小空間和社會不均衡的主要工具。DirkMessner和Meyer Stamer(2000)則探討了什麼是網路、如何認識網路等問題,從三方面(即利益集團和決策風格、網路社會功能邏輯、七個網路的問題)對網路治理邏輯進行了研究;最後研究了網路治理對產業集群和價值鏈的作用。JorgeBritto分析了企業間合作的網路形式,介紹了與網路結構特徵相關的因素,探討了網路競爭的決定因素。他把企業間的合作形式分為四種:傳統網路、技術結構網路、復雜技術網路和基於技術的網路。Meyer Stamer(2002)分析了產業集群內企業合作的模式,研究企業合作的典型障礙,探討了如何克服文化對合作的不利影響,最後提出了通過企業合作來營造創新的環境,從而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途徑。
MarkLorenzen(1998)探討了基於信任的信息成本,認為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信息獲取方式,不同類型的信任有不同的信息成本。所以,在不同環境下,不同類型的信任具有相應的主導地位。通過實證分析,他研究了產業集群企業的信息成本特點,解釋了不同的信任在不同產業集群的存在原因和地理接近與信息成本的關系。
4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五、關於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及產業政策建議
MichaelPeneder(1997)在對澳大利亞產業集群政策進行了研究以後,認為群的分析方法有助於確定最優的政策工具,對微觀層次的系統反饋機制所反映的需求非常敏感,強調了消除制度障礙和制度扭曲的重要性。邁克·E 波特(1998)認為,集群有利於區域和國家獲得競爭優勢,強調了集群在獲取雇員和供應商、專業化信息、互補性、獲取公共品方面的優勢,探討了區位選擇、就地參與、集群升級和集體協作對提高集群競爭力的作用,回顧了傳統產業政策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基於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設計思路。ShoheiKaibori介紹了日本產業集群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KhalidNadvi和GerhardHalder(2002)對巴基斯坦的錫亞爾科特和德國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兩個產業集群分別處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從技術的角度分別處於高端和低端,但在生產和技術方面有相當多的聯系,它們同樣面臨質量升級、低成本競爭和醫療技術發展的挑戰。他們用集群和價值鏈作為分析方法對地方產業集群和全球價值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同時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產業集群之間的關系。
OECD對產業集群的研究是基於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OECD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研究國家創新系統中知識分配能力評價體系。在第二階段則組成不同的研究小組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進一步深化。第二階段的研究主題是:制度的關聯性;人力資源流動;創新企業行為;發展中國家創新系統;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作為研究的主題,其研究范圍包括:集群的界定、集群的創新方式、創新風格、相同的群在不同國家的績效研究及差異分析、產業集群的政策意義及產業集群政策設計的原則。OECD對以下國家產業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丹麥、芬蘭、瑞典、比利時、美國、英國和荷蘭,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問題:如何使產業集群更有競爭力;重要知識問題的確認;產業升級優化戰略的設計;如何從傳統的競爭走向戰略協作和差異化競爭。
六、集群的研究層次和方法及結論
1 群的分析層次和分析技術。
J A Robelandt和PimdenHertog把集群的分析層次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詳見表3)。
表3 不同的群分析方法 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點
宏觀層次(國家) 經濟結構中產業關聯度 國家/地區的專業化模式;大量的產品和工藝升級和創新
中觀層次(產業) 在相似最終產品的產品鏈上不同階段的產業內和產業間關聯度 產業的SWOT分析和基準分析;探索創新的需求
微觀層(企業) 企業間關聯:專業供應商集中在一個或幾個核心企業周 圍戰略性業務發展; 鏈的分析與管理; 合作創新項目開發
國外常用的產業群研究方法主要有: (1)投入產出分析方法;(2)圖分析;(3)一致性分析;(4)案例研究方法。
2 集群研究結論。綜上所述,國外對產業集群的研究邏輯關系可用左圖來表示: 國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集群的機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以及經濟增長與產業集群的關系研究、基於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和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學者從不同方面研究產業集群,但仍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國外的研究偏重於實證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的歸納。產業集群吸引了不同學科研究人員的注意力,成為國外理論研究的熱點。國外關於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出現,缺乏系統研究的專著。關於產業集群的研究,目前理論仍落後於實踐。盡管如此,產業集群的研究結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制定產業政策的依據,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績效。
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發達國家傳統的老工業區幾乎都走過了一條創建、發展、繁榮、衰落、改造的輪回之路。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法國洛林工業區等世界著名的老工業區均相繼進行改造並取得了成效。筆者選取沈陽鐵西工業區進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實證研究。產業集群與老工業基地改造波特在《國家競爭力優勢》中提出「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具有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
⑵ 產業集群該如何發揮優勢
樓主要寫論文吧,俺正在寫。呵呵 把俺資料借下給你。不過您也太吝嗇了,一點分都不賞。。哎哎 這年代是求回報的。也就俺這么好心腸啊。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獨特的產業組織形式,在區域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作用。區域經濟增長也會
促進地區產業發展。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產業經濟學和增長理論共同的研究內容。
首先,也是最為明顯的,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有利於地區產業和經濟增長。產業集群可以使集
群內企業分工更為細化,提高企業的專業化程度;同時由於集群內企業的集中和相互關聯,使得中
間投人品的規模效應和勞動力市場規模效應充分發揮作用,這些分工和規模效應會促進效率提高
和產出增加。與一般企業內部的分工和規模經濟不同,產業集群的分工和規模經濟主要的不是單個
企業內部,而是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在產業集群內,單個企業的生產可能是非常專業化,甚至可能只
·
56·
吳利學魏後凱:產業集群研究的最新進展及理論前沿
是某一類型的配件或某一道加工工序。這種專業化程度極高的生產方式非常有利於生產率的提高
和技術創新,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而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合作關系很穩定,交易成本很小,因而可
以共同分享規模經濟甚至是范圍經濟。此外,產業集群中許多企業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礎設施、
公共服務和其他組織機構的產品,能夠很好的發揮其他組織和基礎設施的規模效應。所以,集群既
可以細化分工又可以創造規模效應,當然有利於經濟增長(Henderson,1986)。
其次,集群能有力地促進技術進步和擴散,這也非常有利於經濟增長。在現代經濟增長中,全要
素生產率的貢獻率越來越高,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表現得非常明顯。在發達國
家,由於經濟制度相對穩定,技術進步成為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唯一引擎,因而有關技術進步和技術
擴散的研究成為增長理論的重要方面。技術進步來源於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又來源於技術創新體
系,對於區域經濟而言,產業集群就是重要的創新體系。產業集群不僅有利於企業創新,而且形成了
新的創新模式一集群式創新。因而產業集群能加速技術進步,不斷為經濟增長提供原動力
(Audretsch&Feldman,1996)。對於技術擴散,產業集群更有明顯的優勢,集群內部企業之間地緣
接近,聯系緊密,互通有無,技術擴散的速度非常快。技術的迅速擴散,使得每一個企業都能及時更
新設備、採用新工藝,調整要素投人組合,能夠普遍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和產出量,從而增加地區經濟
總量和市場競爭力,促進地區經濟增長。
第三、產業集群有積聚力量,會吸引區外的技術、資本和勞動等經濟資源向產業集群集中,這將
增強地區經濟實力,提高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如前所述,產業集群是某些或某一產業的資本、勞動
力、技術和企業家有組織地集中,成長能力非常強,市場發展十分迅速,因而它必然對集群外企業和
組織非常有吸引力,相關企業和組織如果有條件一定會向集群地區遷移(王緝慈等,2001)。這一點
在現實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產業集群對外資的吸引: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外商投資的
區域性都非常明顯,產業集群政策能夠降低外資進人的成本和風險,對地區吸引投資非常重要;而
外商投資的地域和行業集中又能夠有力地促進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甚至能培育新的產業集群,這
將對地區經濟增長有雙重的促進作用。
在實證方面,Leo、Braun和Winden(2001)的研究表明,產業集群對城市或更小的經濟區域的經
濟發展可以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產業集群為歐洲一些城市的經濟集聚提供了動力和實現方式,在城
市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產業集群促進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歐洲大陸多數城市長
期增長戰略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Fan和Scott(2oo3)研究了東亞和中國的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之間
的關系,發現二者之間具有很強的雙向促進關系,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利用產業集群
策略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加速地區經濟發展。周兵和蒲勇鍵(2003)在研究我國一些地區的集群發
展時也發現,產業集群通過發揮集聚經濟和競爭優勢降低了產業集群的平均成本和產業集群中單
個企業的平均成本,使產業集群所在區域無形資產提高,對其他地區的企業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
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流人集群地區,從而促進區域的經濟增長。
綜上所述,產業集群能夠發揮分工的優勢和規模效應,具有特殊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擴散能力,
能夠吸引區域外資源流人,在諸多方面對經濟增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地區經濟增長也會影
響集群的發展,如果地區經濟繁榮,將有利於地區各方面的發展,必然也有利於產業集群的發展;如
果地區經濟蕭條,對產業集群也會有很大的沖擊。總之,產業集群與地區經濟增長相輔相成,相互促
進,在地區發展過程中應當也完全可以實現產業集群和地區經濟共同發展。
⑶ 如何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
首先,根據核心企業的設計規劃,集群中各模塊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組織間的合作網路。一方面。系統內的模塊必須努力創新,以防被系統外的模塊替換掉;同時,系統外的模塊,也拚命努力,試圖進入系統。結果,使創新在每個模塊的層面得以進行,使整個鏈條也處於較高水平。另一方面,如果有模塊願意退出或不願意加入系統,說明產業集群自身已經缺乏吸引力。要麼是看得見的設計規則有問題,要麼是核心企業本身有問題。通過改進界面規劃或鏈接每個模塊的介面標准化進程,從而促進整個系統的創新。
其次,模塊化的組織結構,不僅使為之配套的企業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一些服務機構、研究機構也可以隨機應變地參與或退出,使集群成為一個靈活、動態的經濟系統,為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最後,模塊化的組織結構,使系統變得復雜化。按照耗散結構理論,在復雜性組織系統的演化中,存在一種漲落機制,「漲落作為系統演化的內部誘因,主要起著一種觸發器的作用。」系統通過漲落與環境選擇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系統的自適應能力,使之更適應環境的發展變化;並在此基礎上,隨著環境的復雜性程度的提高,系統可自發地相應調整自身某些功能來更適合環境的變化,從而達到系統自身發展的復雜性。系統就是在這種相互作用的整合過程中達到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復雜性組織系統的自組織特性將會發揮作用,結果,即使沒有中央集權事先的指揮,整個系統也可以通過事後達到改進和創新。
⑷ 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問題研究 -以樂清電氣產業為例
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問題研究 -以樂清電氣產業為例
引導語:樂清電氣產業集群是溫州傳統產業集群的代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並且在中國經濟轉型和世界經濟惡化的大環境下。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優化產業生態鏈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問題研究 ——以樂清電氣產業為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樂清電氣產業集群產值達到1110億元,增長7.8%,集群中規上企業總產值達750億元。其良好的發展態勢,有市場宏觀環境原因,也有企業微觀因素,但從產業集群競爭力角度分析,其不斷優化的產業生態鏈起著直接的、關鍵性的作用。本文力求通過分析樂清電氣產業集群在優化產業生態鏈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尋找可供借鑒的方法和路徑,為其他產業集群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一、主要做法與成效
(一)頂層設計規劃引領
堅持規劃引領,融合產城聯動理念,樂清近幾年接連編制了一系列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行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近期發展目標、重點工作任務和保障措施等。2009年完成《樂清工業電氣集群示範區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和《樂清市電氣產業集群“兩化”深度融合實驗區實施方案》的編制,明確了電氣產業未來發展的目標、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等;2012年編制了《樂清市工業強市建設規劃》,提出加快構建“2+3+X”現代產業結構,把電氣產業作為重點支柱來培育扶持;2014年完成了《電氣產業提升發展方案(2014-2020年)》,加大電氣產業發展力度。
(二)製造升級提質增效
從之前一味追求市場擴張,轉變到注重企業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提升。龍頭企業率先示範,發揮自身的平台優勢和融資優勢,在行業內部開展並購重組,例如金卡股份收購天信儀表,充分運用上市公司資源,展開戰略並購,實現了其業務范圍的快速拓展。一大批企業加快實施“機器換人”,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實現智能製造,用強大的品牌效益和過硬的產品質量支持“溫州製造”,如人民電氣集團的人民高新技術工業園,建成後將成為一個裝備現代化、生產自動化、產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的新興工業園區。又如正泰電器在樂清北白象工業園投資的智能化數字車間項目,總投資達2.3億元,被列為國家工信部2015年智能製造專項的項目,將徹底改變我國電力系統基礎元件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
(三)打造平台強化支撐
市科技創新園、省級電氣工業設計基地、國家工業電氣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新世紀人才大廈、國際電氣城會展銷售中心、總部經濟園等項目相繼落地、推進。其中電氣工業設計基地已安排在樂清科技孵化器內落地,國家工業電氣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已投入運行。柳白新區核心區,中國電器城項目進展順利,再過幾年將變成一個集會展中心、銷售中心、物流中心、商務中心、科技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於一體的平台。與之相呼應的智能裝備小鎮規劃面積2.96平方公里,三年投資50億元以上,按照產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著力打造以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製造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平台。
(四)多措並舉規范市場
強化行業內自律,簽署並嚴格執行《電氣行業提升發展倡議書》,鼓勵優質優價,引領行業健康發展。針對電氣產業存在的惡性低質低價競爭行為和行業內無證照及假冒偽劣產品生產經營行為,政府部門一方面幫助和指導行業協會積極建立行業自律規范公約、價格等級分類和監督協調等工作機制,一方面加大了部門監督檢查力度和頻次,依法從嚴從快查處各類違法經營行為。通過從源頭上預防擾亂市場秩序的情況發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2015年,樂清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7314件和5854件,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447件,分別佔全市的19.88%、21.6%和24.81%。
(五)政策扶持優化服務
近年來,樂清市出台一系列振興實體經濟的激勵政策,從效益激勵、稅收優惠、要素保障、企業整合重組、節能減排和科技創新等10個方面給予力度空前的政策激勵,助推項目落地和企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凸顯工業電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戰略導向。同時配套出台《關於千億電氣產業集群提升發展的決定》多項產業培育專項扶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行業協會進行戰略規劃研究、實施行業自律、協助開展行業滾動提升等活動的補助獎勵和行業區域品牌建設、全鏈式配套協作、技術聯盟建設等方面的獎勵補助。加強督查考核,印發《鎮街產業培育考核辦法》和《2014年度樂清市打造千億電氣產業集群職能部門考核辦法》等,將產業培育提升發展列入鎮街、部門工作年度考績考核,形成產業提升發展工作合力。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集群產業低端徘徊、突破較難
長期以來,樂清電氣產業集群被低端鎖定,據不完全統計,低端、低價產品約占樂清低壓電氣總量的70%左右。低端產品附加值低,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企業在競爭中自相殘殺,相互壓價,過度低價競爭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使一些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嚴重影響集群企業利潤和品牌形象。
(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動力不足
樂清電氣產業集群是農村工業化的產物,以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為主,與中心城市相比創新資源不足;同時,由於知識產權保護不夠,互相模仿的問題難以根除,創新成果難以完全享有,自主創新風險較大,企業缺乏自主創新動力。群內所擁有的技術專利大多為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發明專利數量偏少,從而對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幫助不大。再加上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之間缺乏技術、信息、知識等方面的共享和協同管理機制,難以實現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同步升級。
(三)要素制約仍然突出
目前集群發展最大制約的要素無外乎土地、人才、資金,幾乎每位受訪的企業家都會提到。工業用地緊張,同時一些企業拿地做工業地產投資,又進一步推高了地價。人力資源不足,特別是高端科技研發人才和工業設計人才嚴重缺乏,是制約集群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相比其他要素,高端人才制約問題日趨突出。融資市場不成熟也是制約集群發展的一大因素,目前基本還是以不動產抵押擔保為主,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依舊比較困難,上市難度更大。並且“兩鏈風險”問題較為突出,後續處置壓力不容忽視。
(四)集群配套服務較為滯後
政府層面沒有統一的發展指導服務機構,服務機構隸屬行業和部門多,管理分散,資源利用率低;市場化的中介服務機構專業化程度不高,規模小、設施差,服務能力有限,進而直接影響其產品競爭力。比如中國電氣文化節一直沒有專門的高檔次場館,及專業的會展承辦機構;集群沒有大型物流園區配套,也缺乏大型的物流企業,物流主要依賴本地小型貨運站等。
三、相關經驗與啟示
(一)改善軟環境是產業鏈優化的基礎
產業集群是具有內在聯系能夠產生溢出效應的廣大企業有機結合的群落,以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為基礎,其主體是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培育產業集群要營造相匹配或相適應的發展軟環境環境,要從觀念、制度、文化各方面創新,既要有敢冒風險、務實開拓的創業環境,也要有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以誠信、規范推動企業間的合作與協同,只有這樣才能彌補單個企業自身的不足,推動產業集群的和諧發展。
(二)加強創新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在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使產業集群不斷發展,既要立足區位比較優勢,堅持產業發展定力,破除要素制約瓶頸,加快完善產業配套,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又要突破傳統發展路徑依賴,大力進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並使兩者深度融合,促進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調整,以形成獨具活力的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優勢,保持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
(三)龍頭企業是轉型升級的主力軍
從樂清電氣產業的發展實踐,及與我市其他產業集群的橫向比較看,其大企業、大集團在引領產業集群發展特徵尤為突出。其經驗表明,龍頭企業在微觀層面的技術創新活動和一系列戰略性行為,可以通過以其為中心形成的內、外部產業生態鏈轉化為集群宏觀層面的產業升級能力,而產業升級所帶來的收益大部分又聚集於龍頭企業,為其積累熊彼特式的壟斷創新利潤,從而帶動上下游企業群體創新行為,促使集群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的上升軌道。
(四)優化機制是產業鏈合作的重要途徑
合作研發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採納,不同企業能夠以相對少的資金、人才的投入更快地取得更為先進的成果,以搶先獲得高附加值利潤。我市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之間、企業與公共服務平台之間盡管也有合作,但由於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特別是沒有形成基於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的利益共享機制,不利於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發揮、整體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也難以成為集群創新發展的動力來源。
(五)政府引導和扶持是集群快速發展的保障
政府服務不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最根本的條件,但卻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基礎。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優惠的政策激勵產業的進入和形成,利用集聚的自發性引導產業集群的`發生並提供好公共服務。特別是從中長期戰略規劃和發展導向層面,政府的積極引導對集群的長遠發展有著關鍵的支撐作用。此外,從產業平台等硬體上創造條件,從企業的現代產權機制、融資渠道、人才吸引等軟環境上予以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動力並降低企業間的商務成本,促成更大規模企業集聚的產生。
四、若干對策建議
(一)大力培育“領軍型”龍頭企業
從電氣、鞋業、服裝等已有上市龍頭企業的產業集群發展情況來看,上市龍頭企業能充分發揮區域輻射作用和行業帶頭作用,通過品牌示範效應,促進形成區域內產業新技術的溢出與反饋的良性機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一方面重點扶持培育一批現有龍頭企業,努力實現各產業集群企業上市新的突破。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形成龍頭企業的孵化、培養機制。溫州現有產業集群的龍頭企業相當一部分仍是十幾、二十年以前培育的。各產業集群應充分借鑒北京中關村、深圳、杭州等先進城市的經驗,加快探索綜合孵化器和專業孵化器相結合,科技成果轉化和龍頭企業成長相結合的企業孵化成長服務平台和服務體系建設,活躍創業創新氛圍,增強產業創新發展能力,為“領軍型”龍頭企業的產生營造優越的環境。
(二)引導集群產業鏈整合提升
目前溫州各產業集群內的同質化競爭都很嚴重,必須引導中小企業循序漸進向產業鏈兩端拓展,大部分企業應以自己所能掌握的資源來判斷應該往“微笑曲線”哪端發展,而不是盲目轉型。尤其是在製造環節,要強化自己的工業設計能力和研發能力,既樹立稍高於同行的技術優勢,又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一旦集群中的部分企業不再只參與製造環節時,產業生態鏈也將變得更加完整、健康,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也將大幅提升。同時,要引導企業向龍頭企業聚集,以當前經濟整體低迷和結構性調整為契機,推動集群企業整合重組,加快產業鏈整合提升。
(三)推進集群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憑借資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升應對經濟要素投入增長的放緩和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制度創新則是通過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和政策安排,活化經濟成分,重啟經濟活力,這雖然不是硬技術的突破,卻是軟實力的再造,同樣能夠開拓出新的發展空間。兩者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促進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從我市各產業集群現狀看,生產工藝和技術的瓶頸將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機器換人”等兩化融合發展的大力推進而得以加快改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制約技術創新的主要原因在於人才、平台和融資服務等高端要素的缺乏,及與之相對應的制度創新環境仍未形成,亟待通過加快建設新型創新平台、再造創新環境等措施加以改善。
(四)培育新一代“再創業創新”企業家隊伍
改革開放以來,老一代企業家締造了我市現有的產業格局,但產業集群的轉型發展有賴於新一代企業的“再創業創新”。要組織實施“新一代企業家”培養工程,打造企業家隊伍梯次,在80後正在成長的企業接班人、90後嶄露頭角的創業者和接受過高等教育、掌握系統經營管理知識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中培養一批“新掌門人”,不斷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和把握市場的能力。注重引入外來優秀企業家人才,推動外地企業家來溫投資,形成本地企業家和外來企業家良性競爭、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強化政策扶持,優化已出台的相關人才扶持政策,適當減少和科學設置評定標准,防止獎勵政策成為“水中花鏡中月”。
(五)運用第三方力量促進市場規范
鼓勵協會在政府支持下,積極開展行業質量自律和價格自律,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協調大企業(集團)達成共識,引導龍頭企業帶頭簽訂自律公約,開展自律自治。同時建立監督委員會,監督自律公約執行情況,並及時向政府相關部門通報違反行業自律擾亂市場競爭秩序,影響集群發展、侵害企業合法利益的信息,並督促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受理協會舉報,對違法行為進行打擊,維護集群的長遠利益,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⑸ 介紹一下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路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體,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等。
集群或簇群(cluster)本意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現,早在20世紀70年代或更早的時間,就有國外學者(CzamanskiS1974)將集群引入到經濟學,提出了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1990年美國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重新提出產業集群的概念,並用產業集群的方法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優勢,從此,產業集群的概念得到學者的普遍接受並風靡一時。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產業集群是由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他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因素:首先,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一般來說,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其它機構往往都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這是產業集群形成基礎。其次,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其它機構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聯系網路中的一個個節點,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第三,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內部不僅包括企業,而且還包括相關的商會、協會、銀行、中介機構等,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這是產業集群的實體構成。
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
產業集中(instrial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在整個產業內的份額,是產業組織研究的一個重點。產業集中可以通過絕對集中指標和相對集中指標來反映,絕對集中指標通常用位於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的某項指標(如市場佔有率等)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來反映,從中可以看出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對整個行業的壟斷程度,而相對集中指標主要以洛倫茨曲線(LorenzCurve)及以洛倫茨曲線為基礎的吉尼系數來衡量,可以反映整個產業內所有企業的集中程度。一般來講,如沒有特別說明,產業集中主要反映產
業內企業壟斷程度的高低,而與產業的空間分布沒有直接關系,同時也沒有對產業內企業間聯系進行特別關注。因此,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較遠,兩者沒有直接聯系。
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
集聚(agglomeration)是指事物的空間集中過程,早在一個世紀前韋伯在《工業區位論》中就開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主要是講產業的空間集聚。產業集聚(instrialagglomeration)是指產業在空間上的集中分布現象,是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重點。產業集聚主要是研究產業的空間分布形態,特別注重產業從分散到集中的空間轉變過程。產業集聚在某一共同空間發展,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帶來規模經濟受益。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關系密切,但是兩者又有區別。產業的空間集群可以形成產業集群,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產業集聚都可以形成產業集群。雖然有的產業集聚在一起,但是相互之間沒有聯系,就不能形成產業集群。因此產業集聚只是產業集群形成的一個必須條件,而非全部條件。
產業鏈與產業集群
產業鏈(instrialchain)是一個十分傳統的概念,是指某種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就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與產業鏈相關的還有價值鏈、生產鏈、供應鏈、商品鏈等不同概念。盡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其內容的實質沒變,只不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的聯系進行闡述。與產業集群相比,產業鏈也強調產業之間的聯系,但產業鏈主要側重於產業間聯系,對於產業以外的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關注較少,此外,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的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則要比產業鏈的概念豐富得多,它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間的聯系,而且還強調空間的集聚。
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
我國的工業園區建設是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密切相關的,1984年中央開始在沿海地區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當時國家對開發區的基本要求是「三為主、一致力」,即以工業為主、以出口為主、以利用外資為主,致力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隨著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開發區在我國全面展開,各種類型的工業園區也相應建設起來。工業園區建設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資為主,因此,園區內的工業主要以區外企業為主。因此,工業園區是典型的外力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正因為如此,就使得很多工業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考慮自己的區域背景,致使園區的產業定位與周邊地區相脫節,缺少與當地企業的聯系,不能實現園區與所在區域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園區不同,產業集群強調產業之間的緊密聯系,是依靠內力發展的理論。但是,在有的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形成了產業集群。因此,工業園區為產業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間,能否形成產業集聚則要看企業之間的聯系狀況。
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作用
產業集群依靠內部聯系網路,有力推動了當地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多國家的地方政府通過培育地方產業集群,使本地生產系統的內力和國際資源的外力有效結合,提高了區域競爭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近幾年,我國部分沿海地區開始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集群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
首先,發展產業集群,可以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於一定區域,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在這種集群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而且還由於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此外,在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經濟活動主體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夠在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達成共識,這種基於社會網路信任基礎的合作分工,可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相互欺詐,對於維持集群穩定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發展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即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與單位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增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發展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在集群內部,不僅有很多的相關企業在此集聚,而且還有很多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及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而且由於集群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從而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二)產業集群是區域創新系統的一種重要實現方式。創新是區域發展最根本的內在動力,但是由於創新活動的復雜性,企業很難單獨開展創新活動,往往需要多個相關企業及科研部門的共同參與,創新才可能獲得成功,這一要求恰好為產業集群的網路特性所體現。首先,在產業集群內部,容易產生專業知識、生產技能、市場信息等方面的累積效應。在產業集群內部,集聚著數量眾多的相關生產企業、科研機構、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在產生較強的知識與信息累積效應的同時,大量生產企業也時刻面臨同行競爭的壓力,這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以及所需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內的企業時刻保持創新的動力。其次,企業之間緊密的網路關系,使得生產企業和相關機構之間更容易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整體,推動了集體學習的進程,降低了學習成本,促進更多有創新價值的活動發生。
(三)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產業柔性集聚體與區域競爭力理論研究與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優勢的獲得來源於產業在其內部集聚過程中的所獲得的優勢。以柔性專業化為特徵的大量中小企業集聚群體,它們彼此之間通過分工與合作而結成稠密的區域網路組織,共同面對快速變化的外部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這些專業化的產業集聚體內部的生產率不斷提高,創新活動不斷涌現,從而呈現很強的區域競爭力,如義大利東北部與中部地區、美國的矽谷地區、德國的南部地區等。回顧區域和企業發展演變的歷史,可以發現在工業時代,區域經濟相對獨立,除了資源爭奪外,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企業追求的是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時代,現代交通通訊技術極大的削弱了地理空間對區域經濟聯系的影響,資源、技術、信息的全球性流動增強,區域成為全球生產網路下的一個個節點,相互聯系密切。在區域經濟聯系網路化的推動下,企業不僅僅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然後從整體利益中分成,企業之間的合作也不斷加強,形成了聯系密切的產業集群,並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過產業的柔性集聚而快速發展起來的區域,往往具有更強的創新功能和競爭力。
【什麼是產業集群】
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的分析。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復雜性相異。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許多產業集群還包括由於延伸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製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開發、標准制定等的機構,以及同業公會和其他相關的民間團體。
因此,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范圍,形成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
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
【產業集群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對於該國或該地區資源稟賦結構(比較優勢)和市場環境的反映和調整能力。同一產業相關的企業群居在一起,相互競爭和協作,對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創新因素的集群和競爭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認為,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從世界市場的競爭來看,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其產業內的企業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產業集群提高了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一般說來,當產業集群形成後,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新的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集群將比非集群更具有競爭力。集群加劇了競爭,競爭是產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動力。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合作上。
產業集群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關產業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產業集群內部的競爭自強化機制將在集群內形成「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刺激企業創新和企業衍生。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合作競爭機制。這種合作機制的根本特徵是互動互助、集體行動。通過這種合作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在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方面,實現高效的網路化的互動和合作,以克服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在產業集群內部,許多單個的、與大企業相比毫無競爭力的小企業一旦用發達的區域網路聯系起來,其表現出來的競爭能力就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力,而是一種比所有單個企業競爭力簡單疊加起來更加具有優勢的全新的集群競爭力。集群使得許多本來不具有市場生存能力的中小企業,由於參與到了集群裡面,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還增強了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2、產業集群加強了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
在絕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中,企業都是創新體系主體,因此,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動關系就成了知識轉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業間合作的基礎是信任而不是契約。沒有企業之間和企業領導人之間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約都難達到合作的預期目標。集群的發展正好符合了這方面的要求,集群運行機制的基礎便是信任和承諾等人文因素。群內的企業因為地域的接近和領導人之間的密切聯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為規范和慣例,彼此之間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而減少機會主義傾向,降低合作的風險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機會和成功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增加。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創造的力量大於單個企業力量的簡單總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因為他們不一定能搜尋到合作夥伴,即使搜尋到了,也要進行一番嚴格的考證。而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合作卻有獨特的優勢。現代組織理論預言,產業內企業聯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來的潮流,它將取代公司之間一對一的競爭,供應商、客戶,甚至競爭者將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資源,共擔成本。
3、產業集群增加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促進企業增長。
集群不僅有利於提高生產率,也有利於促進企業的創新。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觀念、管理、技術、制度和環境等許多方面。一般地講,集群對創新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集群能夠為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由於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集群內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要。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因為這些企業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和經常性的面對面交流,能夠較快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在產業集群中,由於地理接近,企業間密切合作,可以面對面打交道,這樣將有利於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傳播,由此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獲取「學習經濟」(LearningEconomies),增強企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2)集群有利於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產業集群與知識和技術擴散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自增強關系。在新經濟時代,產業布局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簡單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關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有規律地聚集在一個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集群內由於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可以加強顯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並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產業集群內由於同類企業較多,競爭壓力激勵著企業的技術創新,也迫使員工相互攀比,不斷學習;企業間鄰近,帶來了現場參觀、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種學習、競爭的區域環境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集群內領先的企業會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一旦某項核心技術獲得創新性突破,在集群區內各專業細分的企業很快會協同創新,相互支持,共同參與這種網路化的創新模式。事實也已經證明,產業集群內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要明顯快於非集群化的企業。
(3)集群可以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就成為可能,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隱性知識的交流,更能激發新思維、新方法的產生。由於存在著「學習曲線」(LearningCurve),使集群內專業化小企業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競爭合作機制,也有助於加強企業間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從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
集群對新企業的進入和企業增長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方面,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體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業進入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鼓勵產業新手的出現,也有利於現有企業的增長和規模擴張。在產業集群形成後,不僅吸引來的工廠會根植於本地,還會有很多新企業在本地繁殖和成長。因為集群內長期形成的完整產業鏈體系,促使企業在集群內「落地生根」,除非整個產業鏈出現轉移,企業才會考慮遷移到其他地區。
4、產業集群發揮了資源共享效應,有利於形成「區位品牌」。
產業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徵,因此,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構成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另外,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資源在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隨著產業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託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徵,如法國的香水、義大利的時裝、瑞士的手錶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力量,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容易形成「區位品牌」,從而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之後,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域品牌同樣具有外部效應。這種區域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概念的作用】
產業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思考、分析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並制定相應政策的新視角。產業集群無論對經濟增長,企業、政府和其他機構的角色定位,乃至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的關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法。
產業集群從整體出發挖掘特定區域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突破了企業和單一產業的邊界,著眼於一個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系的企業、相關機構、政府、民間組織等的互動。這樣使他們能夠從一個區域整體來系統思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來考察可能構成特定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考慮臨近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而不僅僅局限於考慮一些個別產業和狹小地理空間的利益。
產業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產業集群觀點更貼近競爭的本質,要求政府專注於消除妨礙生產力成長的障礙,強調通過競爭來促進集群產業的效率和創新,從而推動市場的不斷拓展,繁榮區域和地方經濟。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19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