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晶元功能的常用測試手段或方法幾種
1、軟體的實現
根據「成電之芯」輸入激勵和輸出響應的數據對比要求,編寫了可綜合的verilog代碼。代碼的設計完全按照「成電之芯」的時序要求實現。
根據基於可編程器件建立測試平台的設計思想,功能測試平台的構建方法如下:採用可編程邏輯器件進行輸入激勵的產生和輸出響應的處理;採用ROM來實現DSP核程序、控制寄存器參數、脈壓系數和濾波系數的存儲;採用SRAM作為片外緩存。
2、 硬體的實現
根據功能測試平台的實現框圖進行了原理圖和PCB的設計,最後設計完成了一個可對「成電之芯」進行功能測試的系統平台。
(1)當前晶元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可編程邏輯器件分類:
1、固定邏輯器件中的電路是永久性的,它們完成一種或一組功能 - 一旦製造完成,就無法改變。
2、可編程邏輯器件(PLD)是能夠為客戶提供范圍廣泛的多種邏輯能力、特性、速度和電壓特性的標准成品部件 - 而且此類器件可在任何時間改變,從而完成許多種不同的功能。
『貳』 基因晶元的研究方向及當前面臨的困難
盡管基因晶元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得到世人的矚目,但仍然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技術成本昂貴、復雜、檢測靈敏度較低、重復性差、分析泛圍較狹窄等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樣品的制備、探針合成與固定、分子的標記、數據的讀取與分析等幾個方面。
樣品制備上,當前多數公司在標記和測定前都要對樣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增以便提高檢測的靈敏度,但仍有不少人在嘗試繞過該問題,這包括 Mosaic Technologies 公司的固相 PCR 擴增體系以及 Lynx Therapeutics 公司提出的大量並行固相剋隆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但目前尚未取得實際應用。
探針的合成與固定比較復雜,特別是對於製作高密度的探針陣列。使用光導聚合技術每步產率不高( 95% ),難於保證好的聚合效果。應運而生的其它很多方法,如壓電打壓、微量噴塗等多項技術,雖然技術難度較低方法也比較靈活,但存在的問題是難以形成高密度的探針陣列,所以只能在較小規模上使用。最近我國學者已成功地將分子印章技術應用於探針的原位合成而且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個人通訊)。
目標分子的標記也是一個重要的限速步驟,如何簡化或繞過這一步現在仍然是個問題。
目標分子與探針的雜交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由於雜交位於固相表面,所以有一定程度的空間阻礙作用,有必要設法減小這種不利因素的影響。 Southern 曾通過向探針中引入間隔分子而使雜交效率提高於了 150 倍。其次,探針分子的 GC 含量、長度以及濃度等都會對雜交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分別進行分析和研究。
信號的獲取與分析上,當前多數方法使用熒光法進行檢測和分析,重復性較好,但靈敏仍然不高。正在發展的方法有多種,如質譜法、化學發光法等。基因晶元上成千上萬的寡核苷酸探針由於序列本身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因而產生了大量的豐余信息。這一方面可以為樣品的檢測提供大量的驗證機會,但同時,要對如此大量的信息進行解讀,目前仍是一個艱巨的技術問題。
『叄』 CPU晶元是怎麼研製的
cpu性能的提高,大致有三條路:
1、設計出更復雜的電路,於是性能就更高了
2、設計出新型電路,於是性能就提高了
3、尋找新型材料來製作cpu,於是性能也會提升
這三個方法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是不斷前進並且不斷融合的,所以cpu的性能才會不斷提高。而電池,那是涉及到材料工程的領域,這是要有基礎物理研究支撐的,那可是不容易突破的。在沒有發現或者發明新材料之前,電池領域是不可能進步的
『肆』 晶元研究似乎遇到了瓶頸,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突破
需要看下是哪方面的瓶頸。摩爾定律發展到今天,晶元的瓶頸主要在於生產工藝的創新,當前的工藝理論上可以支持到2nm的工藝,當前量產的工藝是7nm。如果要對2nm之後的研究進行突破,需要在物理理論或者是新材料研究上有大的創新。而物理理論創新和新材料的研究得進程是很緩慢的,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隨著量子計算的發展和AI的演變,也相應會加速這個進程的實現,個人估計,至少在5~10年後才會有里程碑突破。
『伍』 中國晶元納米技術現狀
當前我國自主研發的28納米晶元產業鏈已經逐漸浮出水面。晶元最主要的階段就是研發和製造,而且目前華為已經掌握了晶元的研發技術,只是當前晶元的製造技術還不能實現自給。
換個角度來看,無論是缺手機晶元還是缺汽車晶元,都暴露了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不足,掐脖子的時代依然存在,我們應該正視與西方的差距,搭理發展人才與技術研究,為中國芯早日提上日程。
『陸』 3nm晶元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復旦大學教授建「奇功」
實際上,這是對於關鍵信息的一種誤讀,要知道在晶元領域不僅僅只有手機所使用的高端數字移動晶元,那僅僅只是代表了高端晶元製造的一部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管是電視、電腦、計算器、微波爐、電冰箱、收音機甚至是門禁系統等物件上都會使用到晶元 ,而這些晶元的製造難度其實並不高我國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實現其完全國產化,因此站在半導體晶元領域 ,我國定下的5年7成自產的任務其實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願景。
此外,對於如何突破晶元封鎖這個問題,其實我們除了奮起直追目前最先進的晶元製造技術以外, 我們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一味的按照既定的「行業規則」去走,為什麼我們不能另闢蹊徑的實現彎道超車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我國目前正在主導和大力研發的第三代晶元技術正是其中的代表 ,碳基晶元已經被論證了比傳統硅基晶元擁有更高效的性能,而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除此之外, 還有一種彎道超車的辦法,那就是「改進晶體管技術」! 這項技術其實正是為了應對逐漸失效的「摩爾定律」而研究的,在既定的行業大規則越走越窄的情況下,通過改進固有技術實現「物理法則」的突破。
就在本月月中,我國的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傳來好消息: 在目前全球最頂級的3納米製程晶元上,周鵬教授的團隊已經實現了GAA晶體管技術的突破性研究,並已經在國際電子器件大會上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們的這一技術突破。
拋去那些專業的詞彙,簡單來說,運用GAA技術能夠使晶元發揮出傳統「摩爾定律」規定下的百分之四百的功效,這 對於在第三代晶元尚未完成研發而晶元的物理極限即將到頭之前,是一個突破性的技術,能夠是晶元這個領域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
實際上,准確來說,GAA晶體管技術並非一個新鮮詞彙, 韓國的三星和台灣省的台積電此前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並且三星還頗為大膽的把這項技術應用在3納米製程晶元之上 ,按照計劃它們准備在後年開始生產包含了GAA晶體管的3納米晶元, 至於到底功效如何良品率幾何,一切都還要等2022年才可以得到論證。
而對我國而言,雖然GAA晶體管技術並非首創, 但是在當前晶元技術被美國壟斷和封鎖突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我國的科研團隊還能憑借自己的力量突破和掌握這項核心技術,實在是非常難得 ,它再一次證明了我國強大的 科技 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
實際上,我國現在的晶元製造技術已經基本上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目前只要我們能夠搞到EVU光刻機,那麼我們所面臨的晶元封鎖困境就會迎刃而解。而這一次, 我們不打算依靠外力的幫助,也沒有指望荷蘭的ASML突然「大發善心」把EUV光刻機賣給我們,我國的中科院以及其他科研機構正在奮力研究和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光刻機,並且另一晶元巨頭國家日本的一些相關企業也正在和我國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非EUV光刻機。
相信在諸多力量的合力之下,我們不用等太久,就能在晶元領域好好的回敬美國一耳光!
『柒』 全球陷入「晶元荒」,各國都有何應對的辦法
全國進入晶元礦荒主要有以下幾個不同應對的方法,但是各各國的方法不同,我大體上是分為大體兩個方面。
首先,被美國”制裁“的國家。對於像中國這樣受資本主義國家所謂的制裁的國家。例如就像華為,主要是缺手機晶元,但是華為在美國對中國制裁之前,華為應該知道了。所以對華為制裁之前已經有一定的存量,只是說這種存量是只能夠支持手機正常產出。對於這兩年來說,華為最多就是出貨量變少而已。華為這幾年作為國家品牌很痛苦。但是華為這兩年也是憑自己的實力硬扛過來,只是輸出量變少了而已,
像這情況因為受到外國資本主義或者是資本國家的制約,要麼是直接扛過去,要麼是花更高的價格來購買晶元,但是中國已經已經開始花重金研發中國自己的晶元和購買或者是研發自己的光刻機,據有關新聞,中國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光刻機,雖然基礎和美國差距很大,但是畢竟從零到有很關鍵
『捌』 趨勢觀察:第五代精簡指令集RISC-Ⅴ架構晶元研究進展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RISC-V,即第五代精簡指令集,是一種基於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原理的開源指令集架構(ISA),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團隊於 2010 年設計。相對於 X86 指令集的完全封閉及 ARM 指令集高昂的授權使用費,RISC-V 指令集通過支持自由開放的指令集體系架構及架構擴展以提供軟體和硬體自由。RISC-V 的主要優點為完全開源、架構簡單、易於移植、模塊化設計,以及具有完整的工具鏈。
處理器晶元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軟肋,是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的「卡脖子」問題。近年來,國內晶元領域學術界和產業界都在積極 探索 實踐,力求突破。中國在晶元研發領域的 4 個技術關卡分別為光刻機、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晶圓和指令集。由此可見,開源 RISC-V 指令集架構對我國在晶元指令集方面技術破圍意義重大。我國有望通過 RISC-V 擺脫國外的指令集壟斷,打破技術封鎖。
RISC-V 自誕生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物聯網、5G 通信、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興起,物聯網和嵌入式設備成為 RISC-V 最先落地的領域和最大的應用市場。各國研究機構及企業紛紛加入研究和開發行列,RISC-V 不僅打破了現有指令集架構環境下英國 ARM 公司和美國Intel公司的兩強壟斷格局,而且建立了一個開放的生態及框架來推動全球合作和創新。
主要國家戰略舉措及特點
美國強調 RISC-V 指令集在智能裝備晶元領域的戰略應用。2017 年 6 月,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電子復興計劃」(Electronics Resurgence Initiative),該計劃旨在解決半導體製程瓶頸以應對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的挑戰。「電子復興計劃」連續多年對 RISC-V 指令集的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給予專項支持。其中,實現更快速集成電路項目、Posh 開源硬體項目和電子資產的智能設計項目明確指明需要基於 RISC-V 指令集進行開發。2021 年 3 月,SciFive 公司與 DARPA 達成開放許可協議授權,SciFive 加入「DARPA 工具箱計劃」(DARPA Toolbox Initiative)為 DARPA 項目參與者提供基於 RISC-V 的32 位和 64 位內核訪問,以支持 DARPA 項目中應用程序和嵌入式應用的研發。
歐盟注重 RISC-V 與高性能計算的結合。2018 年 12 月,歐盟推出「歐洲處理器計劃」(European Processor Initiative),擬開發面向歐洲市場的自主可控低功耗微處理器,降低歐洲超級計算行業對外國 科技 公司的依賴。其中,「歐洲處理器加速器」(European Processor Accelerator)項目作為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採用免費和開源的 RISC-V 指令集架構,用於在歐洲境內開發和生產高性能晶元。2021 年 9 月,該項目的最新成果是交付了 143 個歐洲處理器加速器晶元樣本,這些加速器晶元專為高性能計算(HPC)應用程序設計。此外,2021 年 1 月開始的 Euro HPC eProcessor 項目旨在基於 RISC-V 指令集體系架構構建一個完全開源的歐洲全堆棧生態系統以適用於 HPC 和嵌入式應用。
印度將 RISC-V 指令集定位為國家事實指令集。2011 年,印度開始實施處理器戰略計劃,每年資助 2—3 個處理器研究項目。該計劃下的 SHAKTI 處理器項目旨在開發第一個印度本土的工業級處理器;其目標是研製 6 款基於 RISC-V 指令集的開源處理器核,其中涵蓋了 32 位單核微控制器、64 核 64 位高性能處理器和安全處理器等。2016 年 1 月,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資助 4 500 萬美元研製一款基於 RISC-V 指令集的 2 GHz 四核處理器。2017 年,印度政府表示將大力資助基於 RISC-V 的處理器項目,使 RISC-V 成為印度的國家事實指令集。2020 年 8 月,印度政府在全國發起「微處理器挑戰」(Microprocessor Challenge)項目,以推動 RISC-V 微處理器的自主研發,提高國家的半導體設計和製造能力。
以色列、巴基斯坦、俄羅斯尋求多元化指令集架構共同發展。2017 年,以色列國家創新局成立 GenPro 工作組,旨在開發基於 RISC-V 的快速、高效且獨立的處理平台。2019 年,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將 RISC-V 列為國家級「首選架構」(preferred architecture)。2021 年,俄羅斯公布了一項以 RISC-V 部件為中心的國家數字化計劃,該計劃基於俄羅斯自研 Elbrus 晶元進行 RISC-V 部件擴展研究。
中國試圖通過 RISC-V 打破晶元領域技術封鎖。2021 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我國首次明確將「開源」列入五年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將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開放軟體源代碼、硬體設計和應用服務。同時,各級政府也積極布局 RISC-V 架構晶元。2018 年 7 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關於開展 2018 年度第二批上海市軟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集成電路和電子信息製造領域)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將 RISC-V 相關產業列入政府產業扶持對象,而從事 RISC-V 架構相關設計和開發的公司將獲得政策傾斜。2020 年 2 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加快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明確將 RISC-V 晶元設計列入廣東省重點發展方向。2021 年 11 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 科技 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明確指出要研發基於 RISC-V 的區塊鏈專用加速晶元,進一步提高晶元集成度,提高大規模區塊鏈演算法性能。
我國 RISC-V 架構晶元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態勢與熱點
學術界和產業界日益重視 RISC-V 的安全體系結構設計及驗證。處理器安全對設備隱私信息的保護至關重要;設計 RISC-V 安全處理器及安全驗證是 RISC-V 領域乃至體系結構領域的研究熱點。特權模式和物理內存保護是安全嵌入式處理器的必備特性,RISC-V 指令集架構也採用特權模式來保障處理器的安全;同時,該架構提供了物理內存保護單元(PMP)實現內存訪問控制以保證內存安全。其中,北京信息 科技 大學和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焦芃源等以一款 32 位 RISC-V 安全處理器為研究對象,通過異常處理程序對處理器狀態、異常信息進行觀測,提出了一套 RISC-V 特權模式和物理內存保護功能的測試方案;天津大學微電子學院劉強等設計了一種抗功耗分析攻擊的 RISC-V 處理器的實現方法;上海交通大學並行與分布式系統研究所開發了基於 RISC-V 架構的全新可信執行環境「蓬萊」。同時,產業界許多公司以擴展硬體 IP 模塊的方式推出安全解決方案,包括加密庫、信任根、安全庫等。
深耕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特定領域專用 RISC-V 晶元蓬勃發展。當前,X86 和 ARM 兩大指令集分別主宰了伺服器+個人電腦(PC)和嵌入式移動設備;同時,物聯網(IoT)、智聯網(AIoT)等應用領域正在為 RISC-V 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RISC-V 架構能為物聯網行業帶來顯著的靈活性和成本優勢,同時也能推動異構計算系統的快速發展,因而能夠適應智能物聯網時代下的大容量萬億設備互聯,場景豐富及碎片化和多樣化需求。RISC-V 在加速器和專用處理器領域,主要應用包括航天器的宇航晶元設計,面向物聯網的智能晶元,面向安全的晶元,用作伺服器上的主板管理控制器,以及圖形處理器(GPU)和硬碟內部的控制器等。學術界,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泛在計算團隊,開展了基於 RISC-V 核心的輕量級神經網路處理器的研究, 探索 了 RISC-V 內核在物聯網設備中的應用;上海市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重點實驗室則開展了基於 RISC-V 指令集的基帶處理器擴展研究項目。而產業界則在控制領域與物聯網領域涌現出大量的基於 RISC-V 的產品和應用案例。例如,阿里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的開源玄鐵 RISC-V 系列處理器已應用於微控制器、工業控制、智能家電、智能電網、圖像處理、人工智慧、多媒體和 汽車 電子等領域。
尋求突破物聯網生態, 探索 進入伺服器、高性能處理器領域。目前,RISC-V 的研究及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以物聯網為基礎的工業控制、智能電網等多場景。但 RISC-V 因其本身低功耗、低成本特性,具備進入伺服器、高性能領域的潛力。伺服器定製化及 HPC 對加速器和異構平台的需求增加,為 RISC-V 進入伺服器和 HPC 領域提供了機會。計算所包雲崗提出產業界可利用 AMD 公司的 Chiplet(小晶元)方式將中央處理器(CPU)、加速器、輸入/輸出(I/O)放在不同晶圓上,其中 CPU 部分使用 RISC-V 架構,用 Chiplet 方式組成一個伺服器晶元,以進入伺服器市場。2021 年 6 月,計算所包雲崗團隊推出「香山」開源高性能 RISC-V 處理器核。它第一版架構代號「雁棲湖」,基於 28 nm 工藝流片。這標志著在計算所、鵬城實驗室的技術支持下,國內發起的高性能 RISC-V 處理器開源項目正式誕生。
我國發展 RISC-Ⅴ 架構晶元的問題與建議
適當聚焦 RISC-V 架構,加快發展中國晶元產業體系。目前,國內處理器產業及科研領域所採用的指令集包羅萬象,學術界和產業界基於 ARM、MIPS、PowerPC、SPARC、RISC-V、X86 等多種指令集進行了擴展。但多樣化的指令集必然會分散基礎軟體開發力量,導致編譯、操作系統等基礎軟體開發者由於精力有限而無法兼顧多種指令集的優化,延緩自主生態的建設。近幾年,隨著 RISC-V 基金會從美國遷至瑞士,其治理架構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科研機構和企業在 RISC-V 基金會理事會高級別會員的比例顯著提高。我國在 RISC-V 生態中的影響力日益增長,這為我國晶元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以及開發新賽道的可能性。建議:我國在目前暫無成熟自主指令集架構的情況下,應抓住開源 RISC-V 架構興起的機遇,調整晶元領域技術路線和產業政策,適當聚焦 RISC-V 架構,加快發展中國晶元產業體系。
促進 RISC-V 在處理器教育領域的應用,培育晶元設計人才。晶元領域的創新門檻高、投入大,嚴重阻礙了領域創新研究。晶元設計及製造的多個環節都需要巨額的資金與大量的人力投入。這種高門檻導致人才儲備不足,因此如何能夠降低晶元設計門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RISC-V 的開源性降低了創新投入門檻,發展開源晶元/硬體成為中國培育設計人才的新發展模式。2019 年 8 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啟動了「一生一芯」計劃,其目標是通過讓本科生設計處理器晶元並完成流片,培養具有扎實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處理器晶元設計人才。該計劃是國內首次以流片為目標的教育計劃,由 5 位 2016 級本科生主導完成一款 64 位 RISC-V 處理器 SoC 晶元設計並實現流片。事實上,學生是 RISC-V 整個生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包括上海 科技 大學在內的許多國內院校都在與企業一同培養人才,通過課程作業設計與企業研發相關聯,將企業最新的技術及時引入課堂,充分發揮開源化的優勢。建議:國家教育管理機構應當積極推進 RISC-V 產學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培育更多晶元設計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