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設計和研究的關系如何能不能認為設計也是一種研究
兩者關系密切,研究可以為設計提供依據和靈感,而設計又為研究提供了素材和實踐。 個人認為不應該將設計歸屬於研究,當然如果強辯也是可以,但是這種文字游戲、混淆概念的做法不應該提倡,也不屬於創新見解,因為兩者出發點有著很大的不同。 我要小紅旗!!!❷ 如何做好課上作業的分層設計與研究
一、 選准切入口,以點帶面。
開學初,針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有部分教師作業布置往往追求量而缺乏質的思考,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種種情況表明,有效作業設計已經迫在眉睫,它關繫到我們能否把「優質、輕負」的高效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到底。針對這一情況,我將「有效作業設計」作為研究高效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通過學習,確定目標。
通過學習和交流,我確定了學生作業的目標:一是作業設計要能全面反映三維目標。二是作業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參與度,特別要強調分層設計,讓學生有選擇地訓練,從而避免不做或抄襲作業的現象。三是作業設計要能反映出教師的引導作用,讓「輕負」和「高效」不再矛盾。
三、 從兩個方面進行「學生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
進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我發現,「有效作業設計」可以從學生的「做」和教師的「評」兩個層面開展。
1、第一層面:學生的做
(1)作業設計要重視分層訓練。
這里的分層指的是作業難度分層和作業量分層。作業難度分層是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都能完成作業。我們認為作業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難度層次:A、第一個層次的適用對象是班上成績優秀的學生和部分學習態度比較端正的學生,這個層次的作業不僅有基礎題、易混題、易錯題,更要有拓展學生思維的重點題和變式題。 B、第二個層次作業適用於班上成績較差和部分學習不夠踏實的學生。這些學生由於接受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習慣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時優質地完成作業,面對這個層次的學生我們嘗試只給他們布置基礎題,讓他們有能力通過努力而完成作業,在端正學習態度後鼓勵他們去嘗試完成第一層次的作業,從而達到全班共同進步的目的。C、第三個層次作業是針對學困生制定的,他們的作業可以是本年級的內容,更多的時候甚至可以是以前學過的內容,這樣做是旨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和對學習的恐懼心理,讓他們也能完成作業,去嘗試體會成功的樂趣, 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作業量分層是針對不同學生完成作業時間不同而提出的,一般來講,第一層次的作業題型較多,題目較活,題量也相應的較多;第二層次的作業旨在打牢基礎、端正態度,題量要有所控制;而第三層次的作業關鍵是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所以在作業量上嚴格控制。
(2)作業設計要體現形式多樣。可以包括基礎型作業、思維訓練型作業、實踐型作業、學生自創作業、超前作業等多種類型。
(3)作業設計中嘗試「收集錯題二次作業」。由於學生的思維存在一定的共性,在學習中會出現部分題錯誤率較集中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平時批改作業時將這些錯題在書上標注出來進行整理,在單元復習或期未備考時將這部分題目設計成作業,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再次練習來達到提高正確率的目的。
2、第二層面:教師的「評」
我們不僅注重學生的「做」,還重視教師的「評」。教師不僅要及時地批改作業,更要在批改中注意方式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極力提倡教師進行「作業本上的對話」。通過對話,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健康成長奠基。
「學生有效作業設計」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會遇到各種困難和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勇氣和努力。讓我們在「和諧奮進,追求卓越」的學校團隊精神的感召下,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共同創造教育輝煌!
❸ 關與作業設計的思考
「雙減」政策施行後,對於「減負增效」的具體措施,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麼樣做才能減了負擔,質量卻沒有降低呢?《河南省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內容具體、指導明確,讓人看了之後豁然開朗,心中有數了。尤其是實施建議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1.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老師可以改編作業。
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班級的情況也不一樣,以前我們都是做著同樣的作業,同樣的練習。這次實施建議明確提出,「鼓勵教師自主選編、改編、創編作業,做到語言嚴謹、表述規范、要求明確、難度適宜。」有了這把「尚方寶劍」,我們就可以不拘泥於刻板的作業布置,可以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情況修改一下作業的要求,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來布置作業,達到分層布置、精準施教,這樣更能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2.規范作業布置要求:第一學段作業布置注重基礎性和趣味性。
我目前教一年級語文,所以重點看了看對第一學段作業布置的要求。「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第一學段建議朗讀、背誦、識字寫字等單項作業為主,注重基礎性和趣味性。」 以前,在我看來,中高年級的作業容易更有趣,可以布置很多綜合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學生都很喜歡,但是第一學段的作業不太好有趣。第一學段學的知識少,教學重難點是識字寫字,無論如何有趣,都離不開讀啊寫啊認啊。而寫的多了自然就無趣了,但是老師認為寫字是基本功,還必須靜下來認真練習。看到明確的規定,啟發我圍繞識字寫字這一重難點展開思考,作業內容不變,形式可以變一變,增加學生喜歡的趣味性,打開思路後,就豁然開朗了。
3.創新批改方法,提倡多樣化評價。
作業少了,如何讓作業評價更有效果,多樣化評價讓我眼前一亮。學生課堂上寫完生字,讓他自己把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字加上一顆星,讓同學互相指一指寫得好的字,在自評和同伴互評中提升。老師的評價當然更重要,作業少,教師批改作業的時間也更充裕了,可以把批改的方式豐富一下。以前只是根據作業的質量畫一顆星,兩顆星三顆星來區別,現在購買了各種帶有卡通動物的小印章,再加上老師的評語:「你的作業真漂亮!」「好喜歡你的作業呀!」「棒極了!」這樣的生動活潑的評價讓學生更加喜歡,每次作業發下去都迫不及待地翻看。
我目前任教一年級語文,一二年級是沒有書面家庭作業的,《指導意見》里對本學段的作業建議是以朗讀、背誦、識字寫字等單項作業為主,注重基礎性和趣味性。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重難點,如何在沒有書面作業,練習比以往少的情況下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呢?生字不經常練習是會忘記的,什麼樣的作業能促進學生識字?什麼樣的練習能提高學生寫字的質量呢?經過反復思考,在識字寫字方面,我設計了這樣幾項作業:
1.製作識字剪貼報。把自己在生活中認識的字,剪貼下來,積累一些後就拿到教室里分享給更多的同學,大家在積累、分享中認識了更多的字。這樣的作業可以一周做一次,也可以兩周做一次,學生慢慢就養成了主動識字,在生活中識字的好習慣。
2.爭當識字大王。課內的字也需要鞏固,每一課都有十幾個要學會的字,課堂時間有限,怎麼辦呢?讓學生創編字謎、製作拼字卡片,用這種方式把自己學過的字考一考身邊的人,在考別人的過程中他記得更加牢固了。另外,我在教室外面的牆壁上做了兩塊「識字大王」展板,分單元把學過的生字貼在上面,讓孩子們去認讀,全部認識後就在旁邊蓋上自己的名字,每個單元的生字都認識了就可以獲取「識字大王」的稱號。
3.尋找「寫字小能手」。其實,就是課前五分鍾聽寫學過的生字詞語,每天上課前把前一天學的生字詞語聽寫一遍,看看誰的寫字姿勢好,誰寫得字正確、規范、干凈,那就是今天的「寫字小能手」。這個活動具有儀式感,一上課學生就先拿出寫字本,老師念二十個生字,寫完就交上來,下課老師很快就批改完畢。等到下節課前展示優秀的作業,宣布今天的「寫字小能手」名單,大家一起鼓掌祝賀,向他學習。因為這個是不限名額的,有時候能全班都得到這個稱號,學生很喜歡這個教學環節,每天五分鍾的聽寫練習,讓他更有成就感,字越寫越漂亮了,而且生字掌握的很牢。
4.開設「向日葵小劇場」。
為了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課後服務時間,我開設了「向日葵小劇場」,主要是搭建作業展示的平台,讓學生盡情創作、表演。可以是讀一個故事,演一演,也可以是畫一畫當天發生的事,寫一寫,讀給大家聽。
在這個創作活動中,學生將自己認識的詞語用繪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將自己一天中最美好的一件事畫出來,用簡單的句子寫一寫,在「向日葵小劇場」進行播報展示。孩子們寫完就互相傳閱,然後到小劇場播報,樂此不疲。兒童天生就是喜歡表演,喜歡展示的,他們對這樣的作業興致勃勃。
創作類的作業,既運用了自己學過的字和拼音,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審美能力,培養出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學生有事請假都要避開「向日葵小劇場」那天,他們太喜歡這種創作氛圍了,在創作中,學生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對語文學習充滿了興趣。
❹ 作業研究的方法與技巧
主要的作業研究的方法與技巧如下所述:
(一)決策理論
就某種意義來說,所有的作業研究其實多跟決策有關。它涉及決策規則、評估各種可能的決策、決策最佳化、預測決策的結果、協助應付不明確性和風險性,並釐清復雜的情況(決策往往是在這種情況中進行),讓管理階層可以迅速運用個人的判斷,找出在所處環境中最好的行動方案。
四種基本決策法則:
⒈樂觀(最大值極大化法則):
選擇可能會產生最佳結果的方案。
⒉悲觀(最小值極大化法則、收入法則或成本最大值極大化法則):
在各種可能出現的最低結果中選取最高值的方案。
⒊機會成本(遺憾法則):
選擇某一方案而放棄其它方案時,失去了什麼機會? 如果我們採用了某一種特別的方案,事後卻發現另一個決策方案才是某一特定環境中最好的選擇,那麼我們會有多大的遺憾?
⒋期望值:
估計某一特殊狀況發生的機率,從而根據估計值來選擇方案。
(二)決策理論下所分的決策技巧有:
手段-目的分析
庫克(Steve Cooke)和史雷克(Nigel Slack)所述的手段-目的分析,是要澄清一序列的目標,進而找出一連串的決策點。此一觀念是依據一項事實,亦即對某個決策者的目標,對另外一個階層較高的決策者來說,卻是達成較高目標的手段。換句話說,某個人的手段是另一個人的目的。
手段-目的分析是以畫出手段-目的鏈來進行。
手段-目的鏈
(三)決策矩陣
決策矩陣,如庫克(Steve Cooke)和史雷克(Nigel Slack)所述,是一種在不確定環境中把相當直接的決策模式化的方法。這種決策環境中,決策者對於各種選擇方案一目瞭然。與決策者有關的因素或「自然狀態」、每一方案與每一因素組合後的可能結果,要列成矩陣表示。
決策樹的計算方法:
主觀機率 貝氏分析 貝氏統計分析是要在各種備選方案未知或者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以致沒有正常統計機率的情況下,把主觀的預測轉化成數學機率曲線。貝氏統計把某一情境的最佳評估值當做是信以為真的機率。一旦有新的數據出現之後,機率可以修正。貝氏分析的最後結果,取決於指定的事前機率(prior probabilities)。貝氏統計的准確性雖值得懷疑,但它的確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機率修正邏輯結構,把有關假設所知的更多事物建入決策中。
決策理論從單一目標發展到多目標,是在理論與實務上的一個跳躍。用多目標規劃方法來處理決策問題,更能滿足實務上的需求。
❺ 10號(08)【寫】顧志文:把作業設計納入學校教研體系的嘗試與思考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出台後,省市縣相繼又出台了《義務教育學生作業管理規范》,對學生作業的布置與管理、老師的作業設計與創新,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應該把作業設計作為重點工作納入到學校的教科研工作體系中予以突出,才能切實地落實「雙減」文件精神和相關的作業管理規范要求。
一、作業設計納入學校教科研體系的做法。
1.認識作業設計的意義。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業負擔和作業負擔過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要切實把學生書包重量減下來,把學生的負擔減下來,首先應該把學生作業量減下來。為了不降低教學質量,那必須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乃至全體老師都要從「雙減」政策落實的高度去認識優化作業設計的重要意義。作業設計是「雙減」政策落實的時代要求,是教學質量提升的迫切需要,是當前在教育改革中必須突破的一個瓶頸問題,也是必須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
2.制定作業設計的要求。在省市縣相關作業設計文件的要求下,學校要因地制宜制定本校作業設計的規范細則,要充分發揮作業的診斷功能,堅持育人導向,降低作業難度,控製作業總量,精選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優化作業實施,規范作業批改,加強作業輔導,重視作業反饋,嚴格作業監管,切實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與水平。在此基礎上要制定各學科作業的規范和要求,對題型、題量、難易程度進行分層設計分層要求,整個學校的作業設計要統籌安排,規范要求。
3.作業設計與教科研結合。(1)與教學培訓結合。以往的教師培訓主要是培訓教學技能,很少涉及到作業設計或命題設計,應該把老師的作業設計能力作為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納入教研規劃。(2)與集體備課結合。集體備課除了主備人面對主備教案進行說課、大家評課研討之外,重點應該對作業設計進行研討和交流:有主備人提出每周(每課、章、節)作業設計的方案,全組所有同志在集體備課時參與研討,按照學校各個學科制定的作業規范要求,結合年級學生實際對作業設計提出修改補充意見。(3)與專題研討結合。學校每個月應該有作業設計專題研討活動,對各年級各備課組的作業設計內容選編、改編、創編,作業設計的方法、原則,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等進行專題研討,探索綜合性、項目化、主題式、大單元作業設計,努力提高全體老師自主作業設計能力。針對學生學情能夠精準設計作業,精選作業內容,合理確定作業數量。(4)建立作業公示制度。全校各年級各班級統籌作業安排,在「雙減」政策指導下控製作業時長和總量,分班級分年級進行作業公示,隨時接受學校和主管局的檢查,也接受學生以及家長了監督。建立起家長、學校、年級、班級四位一體的作業監管體系,確保學生的作業負擔能減下來。(5)建立作業評比制度。全校各年級各備課組建立常態化的作業設計評比制度,要求作業設計人人參與,作業評比全員參加。學校教科研部門組織骨幹教師每周對老師設計的作業進行評比並公示。作業評比的類型要全面,分為課堂作業、課後作業和假日作業,優選作業設計供學生使用。(6)創建作業設計題庫。學校教科研組織加強對各年級各備課組作業設計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建立與教材配套的作業題庫,讓老師的設計成果能夠惠及全校學生。學校的作業設計題庫要有基礎性作業、創新性作業、綜合性作業等各種類型,應包含所有學科,應該把每次作業設計專題研討的成果和作業評比的優秀設計都進入學校作業設計的題庫中。
4.多類型作業創新設計。作業設計與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結合,與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除了各學科的基礎性作業、課後作業、假日作業外,多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體驗性作業、創新型作業,在形式上可以標新立異,為學生喜聞樂見;在內容上,可以豐富多彩,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徵。
二、作業設計促進學校教科研的不斷深入。
1.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不斷提升。
典型案例
剛畢業工作一年的數學老師吳雨夢,今年帶初一4班的班主任,兼任兩個班的數學課務。學校為了培養青年教師,根據「師徒結對隊工作方案」給她配了陳國虎主任做師傅,要求她先聽師傅的課,然後自己再上課;每周她聽師傅兩節課,師傅每周至少聽她一節課,並對她的課進行指導。除此以外,學校每周還有公開課和集體備課活動,按理說吳雨夢老師的教學業務能力在這樣的機制下應該提高很快。開學第一周通過了解性聽課,我們發現吳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盡管比較扎實,但因剛走上工作崗位,雖然教學方案經過修改和師傅指點,課堂上依據學情指導學生、點撥啟發等課堂教學的技能上還是稍有欠缺,在學生習題的輔導指導和講解中,方法和思路顯得簡單,學生的主體性發揮的也不太好,作業講解的針對性也不強。
學校從第二周開始把作業設計納入到集體備課和教科研培訓體系中,所有青年教師每周對對應教學內容必須進行針對性的作業設計,這樣就促使老師研究教材、研究命題、研究學生。在本學期後來幾周的作業設計評比中,幾名青年老師,特別是吳雨夢老師作業設計水平明顯提高,多次獲獎並被選為備課組的學生作業。她的是作業設計能兼顧到學生的不同層次進行分層設計,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作業設計的角度能夠緊扣住教學重難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後期的新教師匯報課和教研組的教研課以及備課組老師隨堂聽課中,我們發現吳雨夢老師的課堂授課能力明顯提高,習題講解的針對性明顯加強,通過習題講解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她對知識的理解在加深,課堂講授也比之前生動,更吸引學生,教學的深淺跟學生學習的實際比較契合。
吳雨夢老師就是通過作業設計的實踐,對教材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學生的學情有了深刻的了解;通過多次的作業設計,她更理解作業設計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診斷和訓練的功能。她自己也體會到解題能力是數學老師的基本功,設計題目的能力是數學老師教學功夫的來源。
2.促進教師教學的針對性。
典型案例
畢業已經工作三年的語文老師於莉莉,本學期我們備課組在學校作業設計的有關規范要求下,每次集體備課、教研活動、專題研討都專門有作業設計研討交流環節,於莉莉老師每一次作業設計評比、每一周的作業設計研討都積極參與。她認真研究課標和教材,進行了很多創新型的作業設計。她班級學生做語文作業的興趣比較濃,完成作業質量也比較高。後來我們走進她的課堂,發現於老師課堂教學比較簡約,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教學內容的選擇能夠緊扣教學目標,作業設計能緊扣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在形式上進行大膽創新。她班級學生語文的傳統書面作業減少了,代之的是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實踐性作業比較多,而這些實踐性體驗性作業又緊扣住課堂教學內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緊扣著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語文能力。很多作業設計看似不著邊際,實質上訓練的都是學生的語文能力,針對性很強,明顯她班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較之前、較他班有很大的進步。
於莉莉老師通過精心的作業設計,提高了自己語文教學的針對性,也提高了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針對性。她把學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到了訓練語文的綜合能力上,大大壓縮了傳統的做講義的書面作業,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作業的實效性,讓語文作業形式豐富起來,直接瞄準語文綜合能力,訓練效果顯著。
3.促進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
典型案例
我們學校地理骨幹教師汪蘭芹,她本身是教學能手,在課堂教學中曾獲過市級一等獎。近幾年,她多次承擔縣教研室期中期末檢測的命題工作,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試題命制和作業設計方面的經驗。本學期我們學校在「雙減」背景下把作業設計納入到學校的教科研工作中,在集體備課、校本教研和專題研討活動中,汪蘭芹老師多次擔任主講。通過一系列的作業研討活動,汪蘭芹老師自己都感慨:以作業設計為突破口,反過來促使教師進行教材研究和教學設計研究是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的一個很好的路徑。她明顯感覺到本學期自己個人的教學業務能力又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去年舉行的地理教師基本功競賽中,她獲得了省二等獎。
生物老師張倩,也是通過本學期系列化的作業設計研討培訓等活動提升了她對教材的理解、對新課程的把握能力。從她提交的學期教研小結中,可以看到她本學期自己的業務能力有了顯著提升,這完全有賴於作業設計帶動她對教學、課堂以及對學情的研究。
三、讓作業設計研究在教科研中開花。
1.把作業設計研究作為學校教科研研究的新熱點推動。傳統的教學研究大多聚焦在教材、教學和課堂,而教學評價的終端試題和作業研究則較少,在「雙減」的背景下,學校教育應該把作業研究作為學校教育科研的一個新熱點予以推動,因為學校教育科研旨在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作業設計體現出教者對教材的理解,教學重點的把握,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了解,還關涉對學生學業的評價。所以作業設計能力,實質上是一種綜合能力,是提高老師教學業務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引擎。學校在教科研體系中應該大力度推動這項工作。
2.把作業設計能力作為教師教學培訓考核的基本內容。把作業設計納入到學校教科研體系,就是要把作業設計能力的培訓納入到學校培訓的內容之中,在集體備課、校本教研、專題培訓中,要有作業設計的內容。在對教師進行業務能力考核時,除了課堂教學等基本的考核外,應加進作業設計能力考核。這樣,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才納入到教師教學培訓和考核的體系之中,成為重要的內容之一。
3.從教學評一體化角度提高作業設計與教學實際的適切性。作業設計,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檢測評價,與教和學應該一體化設置的。學生學什麼我們就教什麼,作業設計什麼就應該是評價什麼。作業設計有時也是試題設計,一定要與教材內容的特點、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學生學習中的知識和能力等關聯一致。作業形式要多樣,方式方法要創新,難易程度要適當,訓練的效度要高,作業(試題)檢測評價的效果要好。
4.從教育評價的社會公正性角度制定作業設計標准與實施方案。就某一課某一單元某一章而言,作業設計是訓練學生能力素養的材料,也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教育評價的一部分。作為教育評價,從大的范圍上講也是社會評價的基礎。所以學校老師的命題和作業設計它的本質價值,還有教育評價的功能,甚至有社會評價的意義在裡面。所以學校應該用審慎的態度去制定作業設計的標准,並在省市縣文件的指導下,制定本校作業設計的實施方案,讓教育評價發揮它應有的功效,讓社會公平正義的學習評價從作業設計的源頭上就奠定了基礎。
教育評價是一個很復雜、很寬泛的一個概念,社會教育評價的根在學校教育評價,學校教育評價的根在於試題的命制和作業的設計,作業設計不僅僅是撬動老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推動教學研究的一個很好杠桿,也是推動公平正義的社會評價的一個基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