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中國古代小說的教學方法選擇

中國古代小說的教學方法選擇

發布時間:2023-01-31 07:27:47

A. 研究古代的一本小說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

中國歷史太久 文學一本書概括不了 <人間詞話>不錯 以下是在網上找的 文學史及總論 1.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 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3. 郭丹《中國古代文學史專題》(上下冊)學林出版社,2005年7月。 4. 林傳甲,朱希祖,吳梅著《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本書輯錄早期北京大學開設「中國文學史」課程的講義三種,即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朱希祖的《中國文學史要略》以及吳梅的《中國文學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現出20世紀初出現的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文學史以及首開文學史教學的北京大學的風貌。 5. 游國恩《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本書是作者20世紀40年代在武大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學史時的講義。全書共分4卷,包括:周前、周、秦、兩漢、三國和宋文學。 6. 李中華《中國古代文學風貌與文學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語言文學學術文庫」。本書包括學術思潮與文學風貌、封建政治與文人遭遇、宗教民俗與文學蘊含、文學觀念與時代精神、文學體式與考證等五部分。 7. 李定廣《古典文學新視角》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本書是用當代新理論、新視角來研究、解讀中國古典文學的系列成果結集。作者特別注意採用中西結合的理論觀照,其文章大都有新穎的觀點,或推翻前人成說,或發前人所未發,或解決舊問題,或提出新主張。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據。 8. 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科舉文體,即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使用的文章體裁、體式。作者從這一角度研究科舉制的內涵、科舉取士的觀念及科舉制下文學的發展。 9. 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紀中國人文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 10.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紀中國人文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 11. 熊禮匯《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史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語言文學學術文庫」。本書共分三編,主要介紹了兩漢散文藝術嬗變論、略論魏晉文風嬗變的文化動因、韓愈古文藝術精神論、論曾鞏古文的藝術特色及其成因等。 12. 胥洪泉《中國古代散文簡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中國古代散文簡史》郭預衡編,北京 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13.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出版社,2005年6月。本書作者集研究中國古代散文40多年的結晶,既吸納海內外的不同學術見解,又獨抒己見,從先秦到近代,客觀地對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流變的總體趨勢和軌跡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其論述范圍的闊大寬廣、藝術剖析的色彩和意境、文獻注釋的豐富考究,較之以往的同類出版著作更為可觀。 14. 孟昭毅、李載道主編《中國翻譯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本書是對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9年版陳玉剛等主編的《中國翻譯文學史》的修訂。將原書時間的下限從原來的1949年,擴展到2001年,並且特別增添了目前資料較少的港台文學翻譯的情況。 15. 李生龍《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嶽麓書社,2005年5月。本書作者從事道家研究20多年,1992年出版過《無為論》,1998年出版這本《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200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道家演義》。嶽麓書社再版《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時,作者進行了較大的修改,使之進一步完善。 16. 孫昌武《詩苑仙蹤:詩歌與神仙信仰》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17.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18. 趙敏俐《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本書從照顧各時代特點出發,從藝術生產的總原則出發,每個時代分別選取不同的問題展開討論,以期能更好地反映各時代藝術生產特點,反映中國古代歌詩藝術生產內容的豐富性。全書共12章,導論和結語各一,以時代劃分,從《詩經》至元曲,分別探討了各時代歌詩藝術的成就和特點。 19.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0

B. 古代文學學習方法

古代文學的學習方法:

1、文化儲備:

讀者步入欣賞領域之前,對欣賞對象——文本,有著充分的選擇自由。這種選擇,既決定於接受主體的世界觀和人生修養,也取決於接受主體的審美情趣、文化積淀和審美能力。

審美情趣表現為審美偏愛、審美標准和審美理想,還有審美態度。文化積淀主要指讀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識儲量。審美能力可以理解為讀者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

2、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由接受理論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賞之前,讀者心理上對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現為文體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蘊期待3個層次。它決定著閱讀的選著、重點和效果。

問題期待即讀者對文學體裁樣式的期待指向。意向期待即讀者對文學形象的期待指向。意蘊期待即讀者對作品較為深沉的情感、意義的期待指向。

3、發生階段:

文學欣賞的發生階段主要是指讀者通過語言媒介,形成欣賞注意,進而感知文學形象的階段,即「言」、「象」階段。

4、欣賞注意:

把欣賞活動作為一個動力過程,其發動伊始就要注重「欣賞注意」的形成。

5、感知形象:

文學創作是一個創造形象的過程,而文學欣賞則是一個在現形象的過程。

6、發展階段:

文學欣賞的高級階段是對意蘊的深入把握,其間伴隨著兩種心理現象——聯想、想像的展開和情感反應的持續。

7、聯想與想像:

聯想是把兩種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想像。廣義的想像包括初級形態的聯想和高級形態的聯想。狹義的想像是指大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又可分為再現性想像和創造性想像。

8、情感反應:

共鳴和凈化是兩種常見的情感反應,是文學欣賞高潮來臨的重要標志。

共鳴是一種心靈感應現象。通常有兩種類型:一是欣賞文學作品時,讀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溝通,交流融會,並同憂同喜。二是欣賞同一部作品時,不同的讀者產生的心理趨同。

凈化是共鳴的進一步發展,是指讀者通過欣賞活動,實現去除雜念、提升人格、趨向崇高的自我教育過程。

9、延留階段:

延留是讀者對文學作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為主的飛躍,是欣賞活動的最高境界。延留的表現之一是回味;另一種表現是溶入。

(2)中國古代小說的教學方法選擇擴展閱讀:

古代文學一般包括歐洲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歐洲古代文學又包括古希臘文學和羅馬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按時間分類,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

C. 小說鑒賞方法的幾種例談

文學作品的四大樣式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在四大樣式中,小說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文體。可是如何閱讀鑒賞小說,大多數學生還很茫然。不少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看個故事情節,老師布置寫鑒賞文章,卻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閱讀鑒賞小說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課題。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小說鑒賞的方法。
一、明確特點,確定方法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應根據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小說教學也是如此。那麼小說應採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呢?t要回答這個試題,首先必須明確小說的概念及特點。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構成小說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都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根據小說的特點,我確定了小說鑒賞的三個環節:即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欣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重點是環境描寫)。
二、理清線索,把握情節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眾所屬知,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必須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小說也是如此,小說的故事情節也是有線索貫穿起來的,所以閱讀鑒賞小說的第一步應該是理清線索。如莫泊桑的《項鏈》就是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以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發現項鏈是假的組成全文的故事情節;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依次介紹了林黛玉進賈府拜見賈母→初見王熙鳳→拜見兩位舅父→寶黛相會等情節;再如《守財奴》一文是以「葛朗台對待家庭財產的態度」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先後寫了「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和「看守密室」三個故事。
大多數小說全文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小說則有兩條線索組成。如魯迅的小說《葯》就是有明、暗兩條線索,以華家的故事為明線,以夏家的故事為暗線組織材料,展開故事情節的。明線按故事情節發展依次寫了華老栓買「葯」→華小栓吃「葯」→茶客談「葯」→華大媽上墳四個部分;暗線則依次寫了夏瑜就義→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四個部分。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但有些小說前面還有序幕,或者後面有尾聲。如《項鏈》開頭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就屬於序幕部分。有些小說故事主體不是完全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如《項鏈》一文最後發觀項鏈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結局。而《守財奴》一文的三個故事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
還有的小說,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故事情節由幾個高潮組成。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與眾親戚見面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全文有兩次高潮,王熙鳳出場是第一次高潮,寶黛相會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陸虞候密謀害林沖」和「風雪夜山神廟復仇」就是兩個高潮,而在兩個高潮之間則有一個過渡(低潮)――林教頭接管草料場。因此本文的情節結構為開端→發展→過渡→高潮結局。
由此可知,小說鑒賞首先必須理清線索,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非千篇一律地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小說鑒賞必須使學生明確的問題。
三、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說小說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求學生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話,那麼掌握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幾種呢?t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種多樣,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時,首先要求學生明確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刻畫人物的?t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主要是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過眾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寫,既寫出了林黛玉的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標志,美麗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語言、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她注意禮節,顧全大局,辦事小心謹慎的性格,又表觀了她心態復雜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以外,有些小說較多地運用了心理活動描寫。比較典型的是《項鏈》,文章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心理,揭示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一般說來,外國小說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而中國小說特別是中國古代小說擅長人物的行動描寫,但在中國小說中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也比比皆是。如魯迅小說《葯》中刻畫華老栓的性格也用了較多的心理描寫。老栓去買葯及買葯回來路上的有關心理活動描寫,刻畫了華老栓的「爽快」、「自信」、「深感幸福」的心理,從而表現了他愚昧、麻木的性格特點。
小說刻畫人物性格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細節描寫。如《守財奴》中葛朗台臨終抓法器和囑咐女兒「到那邊去向我交帳」兩個細節形象地刻畫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財奴性格。《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三次坐彈簧太師椅的細節;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脫,蓋上被頭就睡的細節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現了他勤儉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狹隘」的一面。
小說描寫人物大多採用正面描寫,但有時作者還採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如《葯》中華老栓和康大叔兩個人物屬正面描寫,而夏瑜這一人物則是通過側面描寫來刻畫的。文中刑場上及獄中的描寫都屬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夏瑜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鑒賞環境,概括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鑒賞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如魯迅的小說《葯》開頭「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只剩下烏藍的天……」這一自然環境描寫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時刻的特徵,同時也渲染了夏瑜就義時肅殺、悲涼的氣氛。還有「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這一環境描寫刻畫了老栓買到葯後的興奮心情,從而揭示了人物愚昧、麻木、落後的心理。還有小說第四部分運用比喻手法寫墳場的環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了清政府對革命者殘酷鎮壓和對勞動人民的階級壓迫,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小說除自然環境描寫之外還有社會環境描寫。如《葯》中刑場上圍觀的場面,士兵號衣上的大白圈,還有夏瑜說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等渲染了時代特徵,說明了這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時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作者從不同角度寫風雪: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有通過人物動作、感覺寫風雪,既寫出了大雪的氣勢,也襯託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同時作者也以風雪的變化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才要喝酒,才會在沽酒途中見到山神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會被搖振、壓倒;正因為草廳被壓倒,林沖才會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山神廟安身,林沖才會暗中聽到陸謙三人的話,促使林沖殺敵報仇,使林沖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說的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說鑒賞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在指導學生寫鑒賞作文時,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說的某個方面進行讀後感或評論性文章的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 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如何教學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課文論述的內容極為豐富,從時間說,從遠古到清末;從范圍說,小說發展的規律,頭緒紛繁。因此,必須下功夫貫通起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課文的內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①演義小說
②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並說明它們在闡明課文觀點上的作用。

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本題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學生切實弄懂,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求學生了解它們在說明文章觀點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課文引用蕭統的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於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意思是,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而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的這些話,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妍,美麗;媸,醜陋。課文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意思是,雖然我的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蘊含著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三、作者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為例說明第三條規律,其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的說明較簡略,試把這兩例中的一例的說明具體化。

以《水滸傳》為例。作者寫北宋宋江農民起義,是立足於現實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群眾性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涌。它們規模宏大,波及的范圍廣泛,其間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產生,因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傳說施耐庵同元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甚至親自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可見,《水滸傳》描寫的農民起義,正是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的。

四、試把讀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范進中舉》等課文聯系起來理解,想想它們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並寫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們體現了課文提出的四條規律。寫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點談其中的一條。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以舊知求新知,舊知、新知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高三學生,應該讀過一些中國古代小說,也讀過不少史傳散文,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著名長篇小說、話本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神話傳說等,又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調動學生的這些積累去理解課文,這樣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國古代小說與史學的關系,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第一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小說脫離史學而獨立,這是關鍵性的進步;第二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小說繼承史傳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是關鍵性的規律。因此,指導學生把握課文,要抓住關鍵不放鬆。

三、這篇課文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全部讀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這篇課文的教學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知道怎樣融會貫通地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把「有關資料」中某些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資料去閱讀課文。

●有關資料

一、關於「文學」的含義(胡經之)

對於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認識,中外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才逐漸明確。

在中國,「文學」的含義曾有幾度變化。在先秦時代,「文學」是「文章」(「文」)和「博學」(「學」)的總稱,「文學」包括了整個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道德、政論文章,都被說成是「文學」。到了秦漢時代,「文學」還是總括「儒學」和「文章」,但二者漸趨獨立,「文學之士」逐漸分離為二:一類歸「文苑」,一類屬「儒林」。像司馬相如這類從事辭章詩賦創作的文人,和那些專門研究儒學經術的學者分開來了。發展到魏晉時代,「文學」和經學、玄學、史學都分立發展。到了齊梁時代,更進而把「文學」細分為「儒」和「學」,把「文章」細分為「文」與「筆」。史傳、奏議這一類文章歸入「筆」,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辭章詩賦一類算作「文」(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對此有所闡明)。「文」「筆」的劃分,表明了齊梁時代對於文學的了解逐漸深入。對於「文」和「筆」的解說,前人眾說紛紜,清代學者常把有韻的稱「文」,無韻的稱「筆」。其實,「文」與「筆」的原則,不只在有韻無韻,也不只在言辭的美,還在於有無情采。齊梁時代就有人把「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和一般的文章區分開,「文」不僅要有特殊的言辭,而且要有特殊的情采,即所謂「流連哀思」,「情靈搖盪」。這種對「文」的看法,接近今天所說的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的意思了。「文」和「筆」的區分,把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同其他文學(其實是文章)從內容和形式上區別開來了。可惜,齊梁時人常常只把詩賦一類視作「文」,而小說一類卻排除在外。在創作實踐中,齊梁文學的情采,也只局限在貴族上流社會的狹小天地,偏向於追求「翰藻」的華美,形式主義弊禍嚴重。到了隋唐時代,為了反對形式主義,出現了古文運動,取消了「文」「筆」之分,甚至以「筆」為「文」,「文學」變成了「明道」之器,不區別藝術的文學和道德文章了。發展到宋代,「文學」乾脆成為「載道」之具,道學代替了「文學」。幸而,自先秦以來,歷代對於「詩」的看法一直較接近於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這種意思。自唐代開始,「詩」和「文」的區分更加明顯,語言藝術的特點在唐詩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戲曲、小說和一些散文中也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但長期以來,封建文人把戲曲、小說之類看作雕蟲小技,不能列入「文學」殿堂,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卻被尊為「文學」正宗。只是到了現代,人們終於把這些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詩歌、小說、劇本和散文稱之為文學,而把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列在文學之外。於是,文學是語言藝術的含義就確定下來了。

在國外,「文學」含義的變化,也經歷了類似的途徑。古希臘時代,史詩、悲劇早已很發達,但「文學」並不專指這類東西,而是總括一切文化。西方用拉丁文littera一語來表示一切書寫的東西,小至一個字母,大到整個文化,包括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東西,全包羅在內。中世紀神學統治一切,包羅萬象,文學被淹沒在神學之中。文藝復興以後,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科學的發展,學術的細分,使得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史學、美學等等都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科學。剩下那些不能歸入科學之列的詩歌、劇本、小說等等,獨立出來,稱之為文學。

《美利堅網路全書》(1963年版)里說道,文學「詞源上的意思是一切書面的或印刷的東西」。直到現在,「還流行著關於文學的兩種對立的觀念。一種觀念認為,一切說得好的東西都是文學,認為文學風格標志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別」;「另一種看法認為,文學的核心和基本的特點是在於它是想像的表述形式,一切文學都是虛構的」。日本《萬有網路大事典》(1973年版),也把文學分為廣、狹二義:「廣義的文學是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東西。」「就狹義來說……亦即與文藝同義。」這說明今人對於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本質和特徵,認識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深刻。

(節選自《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國古代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石昌渝)

討論中國小說文體,首先碰到的是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的問題。小說是敘事性散文(清代駢文小說《燕山外史》是極個別的例外),與敘事詩的區別是清楚的,比如陳鴻的《長恨歌傳》是小說,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詩,一個是散文,一個是韻文,雖然同是敘事,但文體的區別一目瞭然。比較不容易區別的是小說與史傳。

小說與史傳都是敘事散文,都同樣有人物有情節有主題,都同樣有作者概述和場景描寫,它們的區別何在?司馬遷的《史記》,抽出一個片斷來,例如《鴻門宴》,那場景描寫有行動有對話有細節,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說與小說沒有分別。但是,盡管它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卻是史傳而不是小說。根據就在它是據實而寫。古代小說,特別是歷史演義小說,其人物和情節也許是有一些歷史依據的,但作者不過是借它們來抒發自己的胸臆,創作中不免要對原來的事實加以選擇,加以強調,加以重組,加以虛構補充,總體上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本質是虛幻的,因此它是小說而不是史傳。明代謝肇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五雜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則進一步指出小說的價值與史傳的價值不同,「小說始於唐宋,廣於元,其體不一。田夫野老能與經史並傳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續金瓶梅集序》)。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是「史貴於文」,小說因其虛妄無稽而長期遭到輕賤,謝肇和丁耀亢理直氣壯地宣稱小說就是虛妄無稽,闡明小說的價值不系於「實」,而系於「情」,從而明辨了小說的文學品格。史傳說真話,小說講假話,真和假,這就是史傳和小說的區別所在。

不過,一進入作品實際,問題又不那麼簡單了。白話小說與史傳的區別很明顯,問題在文言小說系統。縱向來看,唐代以前比較好辦,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小說。古代史志和書目文獻指稱的那個時期的「小說」是別有所指的,並非文學意義的小說。東漢桓譚和班固在處理古代文獻的時候,把那些實錄性質的叢殘小語統稱為「小說」,一部分托古人近於子部而又淺薄者歸在子部,一部分記古事近於史部而又悠謬者歸在史部。這類作品一是實錄,盡管實際上是真偽雜存,但作者是據見聞而錄,不事虛誇和鋪飾,因此,二是文字簡略,篇幅短小,所謂尺寸短書。對這類作品,桓譚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棄之可惜,故列「小說家」類存之,可備治身理家參考,或可廣見聞資考證。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的興盛自有它的社會文化原因,但在文體上是承襲「小說家」,並且成為唐前「古小說」的主要部分。以實錄和短小為特徵的「古小說」充其量只是中國小說的史前形態。進入唐代,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唐代傳奇不避諱虛構,馳騁想像進行鋪敘描寫,實錄的原則放棄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標志小說文體的誕生。傳奇小說的存在,使得「古小說」發生了分化。一支緊跟著史傳走,這就是野史筆記。野史筆記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敘事文,也有說明文和論說文,內容正如明代胡應麟所歸納的有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六類,以後四類為主體的即是野史筆記;另一支在史傳和傳奇小說之間搖擺,它標榜實錄,篇幅也短小,但比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學色彩比較濃厚,這就是筆記小說。虛與實孰多孰少,對它很難作計量性判斷。歷史學寬容一點,可以把它納入自己的范疇,而小說擴大一點,也應該確認筆記小說為小說家族的一員。

再進一步面對一個作品集子,確認是不是小說就要具體分析了。野史筆記的一個集子中也含有傳奇和志怪性質的作品,如唐代《酉陽雜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雜識》就有一些記錄軼事異聞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輟耕錄》中有些篇什則成為後世小說的題材來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會偶然雜有一些精彩的小說,如《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九集》中的《負情儂傳》《珠衫》《劉東山》等;相反,筆記小說集中也會夾雜一些雜錄性質的文字,例如用傳奇小說方法寫成的筆記小說集《聊齋志異》也有一些非敘事性的篇章。出現這種情況,與古代人的「小說」觀念有關。盡管明代中期以後通俗文學家們為小說正名,為小說的地位和發展大聲疾呼,但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對「小說」的看法與桓譚、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變,就是一個明證。兩種「小說」概念的並存,是造成小說與史傳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因。

(節選自《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三、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吳組緗)

我國古代小說理論里頭有很多好的經驗,有些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唐代有個劉知幾,是個史學家,他把史傳文學的經驗總結出來,寫了一部書叫《史通》。他很講究「識」。先秦早就講究「器識」,所謂「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器識,就是心胸開闊,目光遠大。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一部《史記》來呢?他認為,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了萬卷書不行,還要行萬里路。這樣他的見識就多了,心胸就開闊了。中國小說理論的頭一條,要想寫好小說,首先要心胸開闊,眼界寬廣,首先要在「器識」上下功夫。而不能心胸狹窄,眼光如豆,只見個人的眼前的那麼一點東西,要能高瞻遠矚地看問題。

第二條,你要寫好一篇小說,必須要有「孤憤」。李贄說《史記》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太史公有「孤憤」;《左傳》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左丘明有「孤憤」。《水滸傳》為什麼寫得好?施耐庵有「孤憤」。後來許多評論《聊齋志異》《紅樓夢》的,也都說蒲松齡、曹雪芹有「孤憤」。「孤憤」是什麼?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個人的真實感情,個人所獨有的激情。就是你對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有極大的熱情,你自己被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所感動,使你欲罷不能,非要把它寫出來不可。不是為了有名氣,更不是為了稿費。古代寫小說是倒霉的事,哪來的名利!如果你對你要寫的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極大的熱情,沒有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就沒有必要來寫它,而且也寫不好。

第三條,中國小說很講究「真實」。現在,我們的有些評論對於這個寫真實還是起反感。一寫真實就是自然主義了,就是暴露我們社會的黑暗面了,要作反動宣傳了。其實,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打了一次嗝兒,你就不吃飯了?當然,你以寫真實為借口,寫壞小說,我們要批評;但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反對寫真實。怎麼能反對寫真實呢?「真、美、善」三個東西我們都要。可這三個東西並不是平列的,真美善以真為基本。沒有真,你那個美是假美,你那個善是偽善。假美、假善有什麼價值?所以要大膽地寫真實。至於你寫得好不好,那是你的思想觀點、思想感情問題。真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也是小說的生命。沒有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我們要使文藝成為人民的工具,很好地為人民服務,首先要尊重它的性能。真實是它的性能,把真實丟掉了,就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就變成不頂用的東西。過去我們常常把文藝這個性能抹煞了,忽略了。

要講寫真實,很要緊的一條,就是必須深入生活。沒有生活你就胡編亂造,坐在屋子裡想入非非,盡是想當然,那是不行的。《史通》上總結史傳文學一條經驗,拿現成的話說,就是「反映論」。馬克思講過一句話,原話我記不清了,意思是說,我們讀一篇小說,一篇文學作品,要區分哪些是作者主觀世界的東西,哪些是客觀世界的東西。就是說,作品是反映,它是通過作家的主觀來反映客觀,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氣息、歷史面貌。《史通》總結我國的史傳文學,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就像明鏡照物一樣,漂亮的(妍)、難看的(媸)都照出來;像「虛空傳響,清濁必聞」,就同空氣傳播聲音一樣,好聽的(清)、難聽的(濁)都傳過來。這就是真實,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面貌和歷史面貌。這並不是客觀主義,史傳文學是要「寓褒貶」「別善惡」的,就是將善惡褒貶包含在里頭,不是直接說出來的。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春秋筆法也叫「皮里陽秋」。是非、善惡不直接說,通過情節場面,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讓讀者自己去分辨評判。中國詩歌理論中有句話叫作「不落言筌」。言筌就是解釋說明。《史通》標舉一個「晦」字,以與「顯」相對。「顯」是淺露,也就是直截說明;「晦」就是具體敘寫,反對直說。中國文學有這個傳統的信條,就是不允許解釋說明,要通過情節場面,通過形象來表現褒貶。所以「明鏡照物」並不是客觀主義,而是含有褒貶,暗藏著褒與貶。這也是魯迅極力信奉的。有些人不了解此意,作了相反的評價,應該考慮!

由此,《史通》還總結了一條,就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就是說,愛它而曉得它有缺點,憎它而曉得它有所長。正如我們所理解的: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矛盾的統一體,不可能有純粹的東西。好人身上有缺點,壞人身上有長處。這完全符合辯證法。但這不是說沒有善惡、是非之分。所愛、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吳承恩寫《西遊記》,創造了個豬八戒,它是個小農生產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開闊,而且動搖得很厲害,一遇困難就要散夥,回高老莊去。遇到妖魔鬼怪,孫悟空去打,他卻躲起來睡大覺;回來一看,孫悟空快打贏了,他怕功勞全是別人的了,趕快跑過去打幾耙子。他還愛挑撥離間,幾次在唐僧面前說孫悟空的壞話,把孫悟空趕走。總之,這個人的缺點是很多很嚴重的。但我們並不覺得這個人特別可恨,我們小孩看到他就笑,並沒有把他當成敵人來看。為什麼?因為作者還寫了豬八戒的許多更為主要的長處。比如勞而又苦的事情都是豬八戒乾的,長途挑經擔,孫悟空是不幹的;過那個稀柿洞,硬是豬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條路來;妖魔鬼怪把他抓起來,他罵到底,從來不投降的。還有,他鬧情緒是常事,可始終沒有脫離取經隊伍,取經隊伍少不了這么一個人。這就是說,作者在創作豬八戒的時候,是「愛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膽放手地寫得很充分。《水滸傳》寫林沖,寫武松,寫魯智深、李逵,都是採取這種態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國演義》寫曹操,作者是恨他的,把他當作反面人物來寫。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後勝利的還是他。他有很多優點,善於用人,善於識才。抓住一點好處就寫出來,決不掩藏、抹煞。可這些好處,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為一個大壞蛋,不是普通的壞蛋。司馬遷寫劉邦,寫項羽,也持這樣的看法。這就是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寫出真實的人來,寫出有血有肉的人來。《紅樓夢》更是這樣。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寫了她很多缺點;薛寶釵是作者不喜歡的,但也並不抹煞她種種的長處。正因為這樣,《紅樓夢》里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使我們感動。「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這一條經驗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 我們為什麼不能把人物寫得真實起來呢?生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動的新人新事,叫我們一寫,往往就顯得不真實了。

中國小說還講究神似。只寫得形貌真實還不行,還要神似。蘇東坡就講:「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說繪畫只講究外形相似,這個見解同小孩子的見解一樣,太淺薄了,太幼稚了,因此一定還要神似。魯迅先生也講,畫頭發,畫得怎麼細,也不可貴。要緊的是畫神,畫眼睛,把眼睛的神態畫出來。我國古代的小說,都講究形似和神似,更講究神似。《水滸傳》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宋江、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都寫得神似。《紅樓夢》更講究神似,而且寫人與人的關系,也寫得神似。比如說,黃鶯兒,你仔細看看,她必然是薛寶釵的丫環;紫鵑,一看就是林黛玉的丫環;還有,侍書是探春的丫環,入畫是惜春的丫環,一看就有這種特點。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寫得入神了。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寫了五家貴族。每家的人一個個性格不同。可總起來每家各有一個共同的家風,一看就是這家的。我們現在的小說,能寫到這樣子的,還不多。

E. 高二語文必修《林黛玉進賈府》教學設計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結合課文閱讀使學生了解《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和它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分析課文通過人物的外表、語言、行動和心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學習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徵的寫作技巧。

3、掌握課文根據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點決定人物出場的寫法。

4、理解課文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 ]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方法 ]講練及點導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設想]

1、“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是本單元的重點學習目標,通過課文學習,能體會其中的某些特點。

2、小說有三要素,學習時宜牢牢把握文體特點閱讀分析課文。

3、本文以林黛玉進賈府這一事件為中心,以她進賈府的第一天行蹤為線索,藉助她的眼睛來描寫小說的典型環境和眾多的人物,對人物出場的描寫各不相同,人物的肖像描寫能透露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學習課文時,要細心體會這些特點。

4. 本文是古典小說,應了解古代社會的背景;本文又是長篇節選,故又有必要了解該長篇小說的全貌。

5、注意閱讀和寫作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6、學生已在第三冊小說單元中學了小說的基本特徵,可讓學生運用所學多分析,教師作點撥指導。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簡介《紅樓夢》的作者、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點出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著重講敘前五回的內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前書中的作用。

3、介紹《賈府人物簡表》。

4、梳理課文情節。

第三課時

一、

1、課文是如何介紹眾多人物出場的。

2、分析作者對人物出場的寫法不同的依據。

二、

1、介紹《榮國府院落方位示意圖》

2、小說中關於賈府的環境描寫的歸類,重點是外觀、布局、陳設、器物等。

3、課堂討論: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課時

[課時目的]

分析通過人物的外表、語言、行動和心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學習課文用肖像描寫反映人物特徵的寫作技巧。

[課時重點]

人物的性格及寫法分析,肖像描寫的'學習。

[課時難點]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課時內容]

一、人物性格和寫法分析

1、王熙鳳

點撥:(1)鋪陳服飾:暗示貪婪與俗氣。

(2)描寫容貌:美麗外表下隱藏刁鑽、狡黠本性。

(3)言行表現:A、賈母戲謔之言:性格潑辣。

B、見黛玉,恭維——試淚——喜:察言觀色、機變逢迎。

C、回王夫人:果斷能幹,受寵專權。

2、賈寶玉

點撥:(1)寫法:王夫人對黛玉的叮囑、黛玉的猜度是側面描寫;

後面的外貌、詞兩首、動作是正面描寫。

(2)性格:封建叛逆者,蔑視世俗,卓然獨立,善良多情。

3、林黛玉

點撥:(1)態度與心境:寄人籬下,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2)外貌、神情、風韻:美貌多情,體弱多病。

二、小結:

1、通過課文人物刻劃的分析,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一般特點。

2、通過課文人物刻劃的橫向比較,了解課文用肖像描寫透露、顯示人物特徵的特點。

3、歸納“肖像描寫”剖析法:

(1)透過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氣質;

(2)通過肖像看人物的社會地位;

(3)抓住觀察人物的視角析觀察者;

(4)結合其他各種描寫整體分析;

(5)肖像描寫的適時適量。

三、課堂練習:

分析肖像描寫片斷所顯示的人物特徵(見練習材料)

小結:肖像描寫含有人物服飾、體態、容貌、神態表情、風度等。

四、布置課後練習:

1、寫一個肖像描寫片斷,要能顯示人物特徵。

2、完成一課一練。

附:板書設計

寫出場:先聲奪人,性格潑辣

畫肖像:美麗的外表,刁鑽的本性

王熙鳳{ 見黛玉:察言觀色,看風使舵

要{ 出場前的側面描寫:叛逆者

人 賈寶玉{ 出場後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

物 二首《西江月》:正文反作法

林黛玉{ 態度與心境:寄人籬下,處處謹慎

外貌、神情、風韻:美麗多情,體弱多病

《林黛玉進賈府》第二課時導讀提綱

1、課文是怎樣刻劃王熙鳳的性格的?王熙鳳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2、作者是怎樣刻劃賈寶玉的?賈寶玉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3、作者是如何刻劃林黛玉的性格特徵的?

4、從本課人物分析可知中國古代小說的哪些特點?

5、粗讀本單元其他課文,你發現了本課在刻劃人物上有哪些特點?

6、請學著用本課有特點的描寫手法寫一個片斷,反映人物的特徵。

F. 小說怎麼寫有什麼技巧嗎寫小說有什麼用

首先選題 一個好的題材會有的寫;然後就是構思了

G. 古典名著教學怎樣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智取生辰綱》課堂實錄

《水滸》是明代長篇小說,中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是一部最優秀的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區別)。主要思想傾向是官逼民反,歷代正統文人都把農民起義看作是「犯上作亂」,而羅貫中卻深刻揭露出農民起義是由於官府的沉重壓迫。作為在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小說,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畫人物時細致入微的筆法,矛盾沖突也成為人物展現個性特徵的重要環節。《智取生辰綱》中既有個體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細咀嚼,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現於紙上,使人感到親切、自然。那麼,對於古代長篇小說中的名片段我們應該如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就此,語文組先由一位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堂實錄】一、故事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師: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知道吧? 生:知道。 師:從何得知? 生:電視劇。 生:原著。 師:那老師就來講一段。話說張無忌一行人那日從山上下來,迎面碰到一女子,腰佩倚天劍,那女子正是趙敏,於是一行人來到了趙敏的綠柳山莊。眾人步入山莊,只覺布置精巧雅緻,水池清澈,池中花不多,清香拂人。水閣上已設兩桌宴席,眾人落座,趙敏先干一杯,說:「這是十八年陳酒,各位請喝。」楊逍等處處小心,細看酒杯酒壺並無異狀,便去疑心,放懷飲食。趙敏豪爽,菜必先嘗。席間,張無忌問:「趙姑娘這劍不知從何而得?」趙敏解下劍放在桌上,說:「我不勝酒力,進去換件衣服,片刻便回,各位慢用。」也不取劍就離開了,眾人等了良久不見趙敏回來,按奈不住,周顛取劍,覺得很輕,拔劍一看,並非金光閃閃削金如泥的倚天劍,乃一柄木劍,是檀香木所制,發出陣陣幽香,周顛還劍入鞘。眾人告辭出庄,趙敏相送出山莊。眾人策馬馳騁,楊左使總覺不對勁,周顛笑說:「趙敏只是女孩子家胡鬧,楊左使光明頂一戰之後,變成驚弓……」語音未落,倒下馬來…… 師:張無忌一行人怎麼中的毒? 生:荷花的香氣和檀香木的香氣混在一起就是劇毒。 師:這與我們哪篇課文情節非常相似? 生:智取生辰綱。 師:楊志一行人中的什麼毒? 生:蒙汗葯。 師:如果也用什麼加什麼就是劇毒來表示呢? 生:好酒加蒙汗葯。 師:荷花的香氣和檀香木的香氣本身五毒,可蒙汗葯本來就有毒啊。 生沉默。 師:其實真正迷倒楊志一行的是人。 生:賣棗子的加賣酒的! 師:是的,七人加一人就成了劇毒。《水滸》是古典文學藝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水滸》的「智取生辰綱」,來看看楊志一行人怎麼中的迷葯,失了生辰綱? 出示課件: 智取生辰綱二、復述課文,整體感知小說情節 師:請同學來復述這個情節,要求說話要簡潔清晰,內容要完整准確。 出示課件: 請你講故事! 要求:說話要簡潔、清晰,內容要完整、准確。 生:楊志等人趕了半天路,在黃泥崗的松樹林下休息。然後晁蓋、吳用等人來了,然後白勝來了,晁蓋等先喝了一桶,劉唐又在另一桶中喝了半瓢,以表明酒中無毒,然後吳用又佯裝佔便宜在酒里下了葯,迷倒了楊志一行。 師:誰來點評一下?故事講的怎樣? 生:如何下毒講得較清楚,聲音還不夠響,口頭禪較多,像「然後」。 精讀課文,賞析小說的人物、環境。 師:梁山好漢或勇武過人,或智謀超群,他們的英雄氣質是小說中最吸引我們眼球的東西。剛才聽了吳用等人的下毒情節,你覺得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生默讀課文。 生:智用天時。楊志押送生辰綱正趕上酷熱的季節,「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雖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熱難行」,暑熱加上一路疲憊使楊志的隨從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師:說得真好,還有補充嗎? 生:「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實十分大熱」「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里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在短短幾行文字中便出現兩次「熱」,天氣的特徵已得到極其鮮明的表現。所以軍漢們一見到迎面的土岡子,便「都去松樹下睡倒了」。而晁蓋、吳用等人卻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勞,可以說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師:說得太好了!這樣的描寫我們稱之為── 生:環境描寫。 師:有何作用? 生:引出楊志與廂禁軍、虞侯、都管等的矛盾,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生:有助於刻畫人物性格,例如軍健們挑著重擔走不動,一再要求楊志趁早涼行路,遇到樹林就要歇涼,楊志輕則痛罵,重則藤條打,突出楊志的性格蠻橫不近情理。 師:好!我們繼續老話題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還體現在哪裡? 生:還智用地利。晁蓋等人選擇了黃泥岡作為劫取生辰綱的最佳地點,自然有其中原因。黃泥岡的松林可以作為掩護,小說中「只見松林里影著一個人」一句中的「影著」足以說明問題。 生:還可引誘急欲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人進入。這充分說明晁蓋、吳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調查研究了楊志一行人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 師:分析得有道理。還有發現嗎? 生:還智用楊志一行人的矛盾。楊志擔心生辰綱出事,推遲每天動身時間,讓軍漢們擔著百餘斤擔子在烈日下行走,還時常用藤條鞭打他們,唯恐在休息時會發生意外,軍漢們早已怒忿在胸。 生:虞侯、老都管同樣對楊志有強烈不滿,之前軍漢們向老都管訴苦,老都管心內自惱他。在松林中休息楊志又來打,但無人再去理會楊志的打罵。老都管也來干涉,給了晁蓋等人可乘之機。 師:老都管幹涉,楊志為什麼不回擊? 生:楊志雖是押送首領,但實際上老都管才是真正的主人。 師:何以見得? 生:第二節中軍漢們向老都管訴苦,老都管聽了後說「你們不要怨悵,巴到東京時,我自賞你」,表明他才是真正主人。 生:從第四節一個「喝」字也可看出來。 師:分析得真好,智用了天時、地利和楊志一行的內部矛盾,那最終讓楊志一行迷倒的是── 生:吳用的計謀。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眾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眾人得的是葯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不能不說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著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 出示課件: 吳用等人的「智」 智用天時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計謀 師:那麼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是否無「智」呢? 生:楊志在「人家漸少」之後,推遲每天動身時間且提前休息(由原來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他寧可逼迫軍漢冒酷熱前行而落得怨聲載道,也要保全生辰綱,無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襲。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願活動。 生: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楊志也盡量減少中途休息,唯恐軍漢們心生懶怠,一旦有情況難以應敵。 生:楊志在黃泥岡提醒軍漢們此地險要。 生:「只見松林里影著一個人」,頓生疑心,警惕性高。 生:唯恐白勝酒中有蒙汗葯。 出示課件: 楊志的「智」 變時辰逼趕路打軍漢罵虞候駁督管三、理解作品主題 師:如此看來楊志並非無「智」,真是一個精明能乾的老江湖啊,他用心、用智良苦,實非常人可比。那麼他的「智」最終輸給晁蓋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 出示課件: 探主旨 楊志並非無智,那麼他失敗的關鍵症結在哪裡? 生:失在人和。老都管斥責楊志的一番話,順應了軍漢、虞侯的心願,而使楊志最終妥協,同意軍漢們買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師:由此可見,楊志的「智」敗於晁蓋、吳用的「智」下,有諸多的外在因素。楊志最終妥協,和他的人生理想有很大關系,他「指望把一身本事,博個封妻蔭子,也為祖宗爭口氣」,我們來看看楊志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 出示課件: 楊志1、楊志失花石綱丟官;2、汴京城楊志賣刀;3、楊志殺牛二被充軍;4、楊志比武獲重用;5、楊志押送金銀擔(生辰綱);6、落草二龍山寶珠寺。 「三代將門之後」,本應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到他這一代時,家道已漸衰落。然而他身懷絕技,豈能屈居人下?雖然現實困窘和仕途失意,但他並沒有過「落草為寇」的想法。他實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因而他只得走一條投靠並效命於朝廷權臣的道路,以便日後能光耀門庭。他巴結、依附梁中書,為押送生辰綱一事恪忠盡職,但最終仍以失敗告終。他的失敗,不僅從反面襯託了晁蓋、吳用等人的機智,更說明了奴才道路破產的必然性。 師:從楊志的經歷中不難看出他願意落草為寇嗎? 生:不願意。 師:《水滸》中有類似經歷的還有哪些? 生:林沖。 生:武松。 師:從這些梁山好漢的經歷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作品的主題思想,四個字表示── 生:官逼民反。 出示課件: 主題──官逼民反四、激發課外閱讀 師:通過「智」的「決斗」,我們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類型的矛盾,又較准確地把握了楊志個體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徵,課外請閱讀《水滸》中有關楊志的其他章節,衷心祝願同學們走進古典文學殿堂,收獲知識寶藏!

H. 高二語文《林黛玉進賈府》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林黛玉進賈府》教案模板(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語文《林黛玉進賈府》教案1

林黛玉進賈府教案(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鑒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紅樓夢》教案。

2、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學習重點:

1、如何鑒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2、如何刻畫人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看當代小說,總會有一種共同的感覺,那就是作者筆下的美女個個都是如花似玉,真是千人一面。《紅樓夢》涉及人物四百有餘,但曹雪芹卻能做到各具情態。今天我們就以王熙鳳和林黛玉為例,來感受曹雪芹濃妝淡抹各相宜的人物描寫。

二、出示學習目標

1、鑒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2、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三、鑒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王熙鳳:後人在提到王熙鳳時說:恨鳳姐,罵鳳姐,不見鳳姐想鳳姐。你認為這句話是否有道理?結合文中對王熙鳳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談談你的看法。

首先我們找到描寫王熙鳳的段落(5、6段)。描寫王熙鳳的段落比較集中,都在這兩段。我先找位同學讀王熙鳳的出場。在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出場是刻畫人物的起點,是在讀者空白的腦海中打下的第一個烙印,所以文學大師歷來都十分講究人物的出場描寫。我們上節課所講的賈寶玉的出場就採用了預先鋪墊、設置懸念的方法。我們剛剛所讀到的王熙鳳又是怎樣出場的呢?

設想:此時尊親長輩在堂,遠客初到,賈府上下個個循規蹈矩。突然,屋外傳來旁若無人的笑聲,王熙鳳如眾星捧月般出場了。

這樣的出場方式體現出怎樣的人物性格?——張揚。

這屬於人物描寫中的那種描寫?——細節描寫。

接下來是什麼描寫?——外貌。

記得讀王熙鳳的穿戴時,有同學在下面小聲嘀咕:這么多,她怎麼穿戴呀?作者為什麼要對王熙鳳施以濃妝?——突出她的貪婪與俗氣。再往後是對王熙鳳肖像的刻畫。應該說,王熙鳳是美麗的,因為她的眼是丹鳳眼,眉是柳葉眉,可為什麼曹雪芹在給她美麗的同時,又說她的眼是三角眼,眉是吊梢眉呢?結合後面那幾句話分析一下。俗話說:三角眼,吊梢眉,不是小偷就是賊。可見在人們心目中,這樣的眉眼是刁鑽的,狡黠的。結合後面幾句和導讀上的「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笑著,腳底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們更確信這一點。再看她見黛玉時一系列的表現:先是恭維,繼而拭淚,忙轉悲為喜,她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轉變?這一切只因為她的機變逢迎。她贊美黛玉的話,句句為賈母而發;抽帕拭淚,轉悲為喜,處處為賈母而做。

最後,我們看她一串的問話,一頓的囑咐,一通的吩咐,捧茶捧果,回王夫人話,無不表現出她的精明能幹。看完了濃妝的王熙鳳,我們再來欣賞淡抹的林黛玉。

(二)林黛玉:王安石曾說過:意態由來畫不成。但在曹雪芹的筆下,人物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集書卷氣、靈秀氣、孤傲氣於一身的一代才女林黛玉超凡脫俗的美。與王熙鳳的盛裝不同,曹雪芹對林黛玉的刻畫只注重肖像,正如老舍先生所言:真正美麗的女人,是絕不多施脂粉,不亂穿衣服的。文中對黛玉的肖像描寫,是分三次完成的。

1、眾人眼中的黛玉;2、王熙鳳眼中的黛玉;3、賈寶玉眼中的黛玉;這三次描寫雖觀察者不同,但結論都一致,那就是林黛玉是一個美麗嬌弱的女子。其次我們再來看林黛玉進賈府後一系列的語言、心理、動作。這些描寫是散落在文中各處的,請同學們找出來,並說說從這些描寫中你感受到黛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作者分別用了什麼描寫手法。

1、辭大舅母:知書達理(語言描寫)

2、擇座:(1)第10段,賈政、王夫人處;(2)第12段,賈母處吃飯時;心思縝密(心理描寫)

3、對讀書的回答:(1)第12段:只剛念了《四書》。(2)第14段:不曾讀,些須認得幾個字。謹小慎微(語言描寫)

四、總結全文

課文中,曹公以變化多端的說法,或虛或實,或正或側,或以環境暗示襯托,或以衣飾精雕細刻,或用比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動,或取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在人物描寫、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謂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五、布置作業

1、賞析《紅樓夢》中你最喜歡的一個人物。

2、課外閱讀原著,擴大對《紅樓夢》的認識。

高二語文《林黛玉進賈府》教案2

整體感知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內容是敘述描寫小說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選文部分通過一個從未進過賈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對賈府的環境和主要人物進行了細致的描繪。作者選擇這個機會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場亮相,行文順理成章。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單寫與群像結合,描寫重點突出,筆法變化多姿。並將人物的描寫與環境描寫穿插進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通過環境描寫,揭示了賈府榮華富貴的來源和社會地位,展示了書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不同角度,為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各有側重:第一回是開篇。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為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第二回通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賈府人物關系,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第三回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介紹小說的典型環境——賈府,並介紹賈府中的主要人物。第四回是展現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第五回是全書的總綱。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說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學法指導

《紅樓夢》是一本大書,單是人物出場的安排,已見作者的匠心。本文就是借林黛玉進賈府之機,很自然地安排了好多主要人物的出場。學習時,注意看作者對各類人物的出場都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在重點描寫賈寶玉、王熙鳳的出場時,對他們的語言的描寫尤為精彩。閱讀時把這些內容找出來並試著進行分析鑒賞,揣摩分析他們的不同性格,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文中對賈府建築及其他設施的描寫也比較充分,認真讀這些文字,總結其描寫上的特點,體會這些描寫的作用,學習典型環境的描寫方法。

文題解讀

本文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第三回的回目是:「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林黛玉因何進賈府?原來賈府的老祖宗賈母有兩個兒子名賈赦、賈政,一個女兒名賈敏。賈敏嫁林如海,只有一個獨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無人照顧便派人把黛玉接進賈府。節選部分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走近作者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清朝著名小說家。祖籍遼陽,其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曹雪芹畫像白旗包衣(家奴)。所著《紅樓夢》為我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

背景縱覽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產生於清代所謂「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當時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的因素也有了增長。這股新的力量與嚴重束縛它的封建主義體系不可避免地產生沖突。這種沖突反映在上層建築領域便是處於萌芽狀態卻蓬勃而有朝氣的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與腐朽的趨向最後崩潰的但又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傳統制度之間的矛盾斗爭。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等與賈府掌權勢力之間的尖銳沖突,正是這種社會矛盾。

高二語文《林黛玉進賈府》教案3

[教學目的]

1、結合課文閱讀使學生了解《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和它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分析課文通過人物的外表、語言、行動和心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學習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徵的寫作技巧。

3、掌握課文根據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點決定人物出場的寫法。

4、理解課文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方法]講練及點導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設想]

1、「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是本單元的重點學習目標,通過課文學習,能體會其中的某些特點。

2、小說有三要素,學習時宜牢牢把握文體特點閱讀分析課文。

3、本文以林黛玉進賈府這一事件為中心,以她進賈府的第一天行蹤為線索,藉助她的眼睛來描寫小說的典型環境和眾多的人物,對人物出場的描寫各不相同,人物的肖像描寫能透露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學習課文時,要細心體會這些特點。

4、本文是古典小說,應了解古代社會的背景;本文又是長篇節選,故又有必要了解該長篇小說的全貌。

5、注意閱讀和寫作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6、學生已在第三冊小說單元中學了小說的基本特徵,可讓學生運用所學多分析,教師作點撥指導。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簡介《紅樓夢》的作者、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點出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著重講敘前五回的內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前書中的作用。

3、介紹《賈府人物簡表》。

4、梳理課文情節。

第三課時

一、

1、課文是如何介紹眾多人物出場的。

2、分析作者對人物出場的寫法不同的依據。

二、

1、介紹《榮國府院落方位示意圖》

2、小說中關於賈府的環境描寫的歸類,重點是外觀、布局、陳設、器物等。

3、課堂討論: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課時

[課時目的]

分析通過人物的外表、語言、行動和心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學習課文用肖像描寫反映人物特徵的寫作技巧。

[課時重點]

人物的性格及寫法分析,肖像描寫的學習。

[課時難點]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課時內容]

一、人物性格和寫法分析

1、王熙鳳

點撥:(1)鋪陳服飾:暗示貪婪與俗氣。

(2)描寫容貌:美麗外表下隱藏刁鑽、狡黠本性。

(3)言行表現:A、賈母戲謔之言:性格潑辣。

B、見黛玉,恭維——試淚——喜:察言觀色、機變逢迎。

C、回王夫人:果斷能幹,受寵專權。

2、賈寶玉

點撥:(1)寫法:王夫人對黛玉的叮囑、黛玉的猜度是側面描寫;

後面的外貌、詞兩首、動作是正面描寫。

(2)性格:封建叛逆者,蔑視世俗,卓然獨立,善良多情。

3、林黛玉

點撥:(1)態度與心境:寄人籬下,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2)外貌、神情、風韻:美貌多情,體弱多病。

二、小結:

1、通過課文人物刻劃的分析,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一般特點。

2、通過課文人物刻劃的橫向比較,了解課文用肖像描寫透露、顯示人物特徵的特點。

3、歸納「肖像描寫」剖析法:

(1)透過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氣質;

(2)通過肖像看人物的社會地位;

(3)抓住觀察人物的視角析觀察者;

(4)結合其他各種描寫整體分析;

(5)肖像描寫的適時適量。

三、課堂練習:

分析肖像描寫片斷所顯示的人物特徵(見練習材料)

小結:肖像描寫含有人物服飾、體態、容貌、神態表情、風度等。

四、布置課後練習:

1、寫一個肖像描寫片斷,要能顯示人物特徵。

2、完成一課一練。

附:板書設計

寫出場:先聲奪人,性格潑辣

畫肖像:美麗的外表,刁鑽的本性

王熙鳳{見黛玉:察言觀色,看風使舵

要{出場前的側面描寫:叛逆者

人賈寶玉{出場後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

物二首《西江月》:正文反作法

林黛玉{態度與心境:寄人籬下,處處謹慎

外貌、神情、風韻:美麗多情,體弱多病

《林黛玉進賈府》第二課時導讀提綱

1、課文是怎樣刻劃王熙鳳的性格的?王熙鳳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2、作者是怎樣刻劃賈寶玉的?賈寶玉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3、作者是如何刻劃林黛玉的性格特徵的?

4、從本課人物分析可知中國古代小說的哪些特點?

5、粗讀本單元其他課文,你發現了本課在刻劃人物上有哪些特點?

6、請學著用本課有特點的描寫手法寫一個片斷,反映人物的特徵。

高二語文《林黛玉進賈府》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和它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分析通過人物的外表、語言、行動和心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學習課文用肖像描寫反映人物特徵的寫作技巧。

(3)區分、了解、並應用小說的相關寫作手法。

2、能力目標

(1)分析形象,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習慣和知識遷移地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提高分析、歸納、評價、寫作等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研讀小說過程中,培養審美眼光,領會人物的美感。

(2)正確理解《紅樓夢》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認識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沒落,理解賈寶玉追求個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典型的環境描寫,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刻畫人物的寫作手法,體會作品如何根據人物外貌描寫來體現性格特點。

2、難點:提高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教學策略】

1、教法:討論法、提問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欣賞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還原法等綜合運用

2、教學對象分析及策略:現在高一文科班學生課外閱讀量小面窄,本著鞏固基礎、遷移知識、加強能力的原則,強調突出重點、分散突破難點,補充延伸教材內容,採用設疑激趣、啟發調動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潛能,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3、用具媒體組合運用:多媒體平台、學生搜集的資料等。

4、資源開發利用:語文教材、《紅樓夢》以及學生搜集、整理的各種資料等。

【課時安排】:三課時

課前預習

【預習提示】

現存的《紅樓夢》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舒序本,這四個版本。而評定《紅樓夢》的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脂硯齋之外,還有一個名叫畸芴叟。現在,在「紅學」這一學問當中,成就頗高的,除了「紅學」創始人胡適之外,還有周汝昌、周思源、胡文彬、劉心武等人。希望大家下去可以找些這些代表人物的著作看一下,對《紅樓夢》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而且,大家也可以上網去看《百家講壇》的相關視頻。

【預習作業】

1、閱讀課文,查找曹雪芹生平事跡的相關資料。

2、《紅樓夢》大致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3、《紅樓夢》在中國小說史上的歷史地位如何?

高二語文《林黛玉進賈府》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說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事件運用多種方法介紹人物的寫法。

3、了解古典小說中常用的、古今義不同的一些詞語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紅樓夢》的反封建意義和作者曹雪芹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態度。

教學過程與方法: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並指導學生學習小說所運用的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

2、思想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正確認識《紅樓夢》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義。這種思想教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則主要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特別是對賈寶玉的分析完成的。

3、《紅樓夢》的開頭四回是全書的序幕,為後面展開情節、刻畫人物作了鋪墊。教師簡要介紹開頭四回的主要內容,以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內容。

4、以教師分析講解為主。

教學時數:1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教師簡要介紹作者、作品、《紅樓夢》開頭四回的主要內容;認字解詞;分析課文的情節結構。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教師介紹曹雪芹和《紅樓夢》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康熙皇帝時,曹雪芹家是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即位之後,曹雪芹的父親因與皇家派別斗爭有牽連,被罷官抄家,曹家從此敗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經歷了曹家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早年過著豪華的公子生活,晚年卻窮愁潦倒,賣畫度日,生活於貧困之中。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經歷,對社會上種種黑暗產生了不滿,這就為創作《紅樓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腐朽本質,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發展趨勢。

2、簡要介紹《紅樓夢》開頭四回的內容。介紹時,無需細述情節,只講梗概,重要的是講清楚與課文有關的地方,使講解確實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1)第一回,是全書的楔子,寫了女媧補天、頑古轉世、木石前盟的故事,既暗示了人物性格,又為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女媧補天,剩下一塊「無材」的頑石,有一僧人施展幻術,把這塊巨大的頑石變成了一塊扇墜大小的晶瑩的美玉,這塊美玉就是和賈寶玉一起降生、又被賈寶玉隨時佩戴的「命根子」「通靈寶玉」。作者用這塊石頭「無材補天」的特性來暗示賈寶玉是不符合統治階級要求的、「於國於家無望」的廢物;用這塊石頭從天而降的頑劣性來暗示賈寶玉的與封建傳統相對立的思想和叛逆性格。

「木石前盟」的故事,主要介紹了頑石和絳珠仙草的關系。頑石在降世之前曾變為神瑛侍者,用甘露澆灌了一棵絳珠仙草,使仙草能夠久延歲月,脫離草木之態,變成了一個女子。後來,頑石要下世投胎時,絳珠也要同去走一遭,為的酬報頑石的灌溉之恩,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都還給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過這段關系,本篇課文在寫到賈寶玉和林黛玉二人初次見面時,都覺得對方眼熟、面善,好像曾經見過。「還淚」之說,也和課文中「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的話相照應。

(2)第二回,通過冷子興的「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系,為讀者開列了人物表。

(3)第三回,通過林黛玉進賈府的耳聞目睹,第一次描寫賈府環境,第一次描寫賈府的一些主要人物,照應了前兩回的內容。《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就選自第三回。

(4)第四回,通過賈雨村斷案,展現小說廣闊的社會背景,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系,並由薛蟠的案件引出了薛寶釵進賈府的情節。開頭的四回,交代了主要人物、社會背景、典型環境,為小說情節的展開作了充分准備。

3、認字解詞。

(1)給字正音

敕造(chì)阜盛(fù)綰著(wǎn)內幃(w?i)盥沐(guàn) 兩靨(ya)忖度(cǔn)宮絛(tāo)嗔視(chēn)

(2)解釋詞語

小廝:未成年的男僕人。廝,古代剝削階級對服雜役的人輕蔑的稱呼。

廝認:互相認識。廝,互相。

納罕:感到奇怪。

斂聲屏氣:恭敬嚴肅得不敢說話、屏住呼吸。斂,liǎn,收攏;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種茶。

憨頑:天真頑皮,憨,hān,朴實天真。

懵懂:糊塗,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雜草。「腹內原來草莽」,意思是說賈寶玉腹中只有雜草,沒有當時一般人所說的才學。

潦倒:對自己的舉止行為不加約束檢點。

紈褲:wán kù,原指富貴人家子弟的華美衣著,引申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貴子弟。

勞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說「東西」。

(3)課後練習題四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態度:神態。

像這樣的詞語,課文中還有,例如:

不經之談:不合常理。

體格風騷:姿容俏麗。

可憐辜負好韶光:可惜。(《紅樓夢》的「可憐」有時作「可愛」講。)

憊懶人物:涎皮賴臉。

4、分析情節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著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賈府的環境和府中的眾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層,寫林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鳳,是第2層。

7—11段寫林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3層。

12—14段寫林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4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為林黛玉安排住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為中心,沿著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布置作業

1、按課後練習題一、二的要求閱讀課文,體會課文是怎樣用不同的方法介紹眾多人物的。

2、分析賈寶玉的性格特徵。

I. 中國古代小說的鑒賞方法

1、化整為零。化整為零指的是有效地將在文學鑒賞過程中收集的文學碎片進行統一,這是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表現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為了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鑒賞,首先需要了解這些作品中蘊含的文學以及歷史方面的知識。以研究古代字詞意思為出發點,對文學作品中的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有助於提升人們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掌握程度,對其中的文字含義進行更深刻的了解,當然還包括價值匹配以及自然觀念等。作為現代人,需要帶著繼承的眼光去看待我國的古代文化精髓。同時充分彰顯出文學作品的傳承價值以及經典性,豐富作品的思想內涵。除此之外,站在文史知識的角度上進行分析會發現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還需要對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理論等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在鑒賞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時,文學家往往將精力集中於社會環境的研究上,實現與作品作者在心靈上的溝通,探索文學作品的哲理內容。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只是從單一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並未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認知體系,這使整個文學作品鑒賞過程存在很大缺陷。所以,需要將化整為零的文學鑒賞思想應用於文學作品鑒賞過程,彰顯出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尊敬,提升對古代文學作品內容的感知力,對作者的真實內心感受進行刻畫和詮釋。


2.2思想共鳴。在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往往將感悟以及啟示作為主導,盡量精簡語言,為文學作品質量的提升以及鑒賞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更加關注對理論的點評,卻忽視了創作主體之間所顯示出的個性化差異。為了提升文學作品思想的還原程度,人們需要立足於不同的角度,與作者產生情感上以及思想上的共鳴,這是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有效前提。唯有與作者形成了思想上的共鳴,才能更加深刻地感知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深刻內涵。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將歷史知識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等內容作為基礎,深入研究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容。其次,需要將真實的邏輯思想作為基礎,有效避免出現誤解的現象,提升思想與文學作品內容的一致性。同時,需要顯示出對作者的尊重,對作品中以及作品外的情況進行深入剖析。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整個過程中,不能超出文學限制的范圍,不然的話可能會出現曲解文學作品內容的現象,也無法體現出文學作品作者的個性。因此,在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需要將事實作為基礎性的內容,唯有如此,才能促使鑒賞過程有效性的提升。


3 .提升鑒賞的可信程度
。為了促使整個文學作品鑒賞過程更加可信,在開展鑒賞工作之前需要先規定一個明確的限度,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需要將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研究的基礎,避免出現與歷史事件發生沖突的現象,符合文化限度的范圍。通常情況下,任何狀況的生存環境以及超越的形式都能構建起特殊形式的文化內容。許多經典文學作品能夠穿越時空的主要原因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圍,這對文學創作以及文學鑒賞工作來說至關重要。其次,古代文學鑒賞工作需要建立在符合真實邏輯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文體限度進行把握,避免出現文學作品脫離真實邏輯的現象。文學鑒賞需要建立在主觀意願的基礎上,當然這也可能造成一些誤解現象的出現,這是無法避免的,需要對誤解的范圍進行有效控制,不能跨越限度,否則可能會對我國的古代文學作品鑒賞帶來負面影響,不利於我國文學的發展。

J. 怎麼用結構主義分析中國古代章回體小說

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它是一個用小說外部形態特徵進行定義的文學概念,突出該類文學作品以「章回」定製的長篇體征。有「四大奇書」之稱的《水滸》、《三國演義》、《金瓶梅》和《西遊記》可以稱做中國古代章回體小說的傑出代表,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明代章回體小說。因為便於操作,所以主要以明代四大奇書《水滸》、《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為具體分析文本,對四大奇書進行微觀的敘事分析,力求客觀的把握住中國敘事文本的特殊結構與肌理,把文本特殊性放於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之中,去尋找中國歷史文化的原點,深入把握小說文本中蘊涵《周易》的文化內涵,洞察古老中國的文化心理結構。本文將從文本的敘事單元入手,探討其敘事線索和敘事結構,由此反觀中國文化的深刻內蘊。中國的章回體小說的特殊之處在於:決定結構發展的往往是一組相對的原始概念:聚與散、生與死、熱與冷、盛與衰……小說敘事總是起始於消極的一方,從消極發展到相對的一極,最終歸於消極無為,形成「無——有——無」、「死——生——死」、「分——合——分」……這樣的一個圓形循環,起點即最後的終點。這種圓形敘事線索不同於西方的線性敘事,源於陰陽兩極的相交互動,蘊涵著陰陽之間的長消變異,反映了中國古代圓形的宇宙生命觀與「天人合一」的審美追求。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小說的教學方法選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凈靈的使用方法 瀏覽:335
廣東pvc木飾面安裝方法 瀏覽:183
公司管理方法叫什麼 瀏覽:14
鑒別紅薯最好的方法 瀏覽:877
4g手機電話轉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28
禁食水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436
水泥膨脹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465
怎麼教股票開盤方法 瀏覽:674
582減198簡便方法 瀏覽:432
問題要有解決方法的名言 瀏覽:545
剩米飯和豆皮怎麼做好吃簡單方法 瀏覽:179
口才訓練16種方法 瀏覽:653
帶圓弧角正方形的周長尺寸計算方法 瀏覽:286
環境空氣中乙酸乙酯的檢測方法 瀏覽:105
兒童跳高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741
有什麼方法可以治咳嗽 瀏覽:719
圖形的聯想訓練方法 瀏覽:343
五種方法怎麼解答雞兔同籠問題 瀏覽:752
輸卵管檢查有哪些方法 瀏覽:461
合肥問卷調查有哪些方法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