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法
如何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較好的成長環境,以便讓他們隨時隨地得到父母的關愛?如何支持和幫助那些既想陪伴留守子女順利成長,又要在城市中完成繁重工作的打工父母實現跨時空的家庭教育夢想?我為大家整理了一套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多聯系,多溝通。
當孩子在外面受到別人的欺負時,總是希望父母來幫自己去爭個理兒;當孩子看到別的孩子穿上新衣服後,他們也會想著讓父母給自己也買一件穿穿。然而,這一切,都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難以成為現實。所以,與孩子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父母,應當理解和體會孩子的這種渴望與希冀,保持與孩子的經常聯系,讓孩子充分地、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與親情。
2. 善於傾聽。
首先,善於傾聽。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共鳴,如孩子告訴您他在幼兒園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您可以稱贊說,「噢,真棒,下次你會做得更好」;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洩,並表示同情,如當孩子告訴您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氣憤時,您可以說,「你很生氣甚至想打他,是嗎?但你不能這樣做,你可以告訴老師,請求老師的幫助」;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您可以使用「嗯」、「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表示您在認真地傾聽,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這樣,不僅使孩子更樂意向您傾訴,也可以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3. 多思考。
家長在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不但要傾聽,而且要善於思考,注重在談話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比如,發現孩子能夠獨立地講述簡短的故事時,要及時給予贊賞:「你講得真不錯!」孩子第一次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時,就應該稱贊:「你真有主見,就像個雄辯家。」 要注意培養並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說教、指責,要「哪壺先開提哪壺」,這樣,孩子不但願意經常和您溝通,還能提高溝通的質量。
4. 和其老師溝通。
向孩子的老師了解情況,可以一個月打一次電話。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孩子上學後,很多時間在學校,向老師了解情況是一個直接的辦法。
另外和孩子進行書信交往,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相對於現代通訊工具而言,信件不僅具有有形、便於保存和靜心閱讀的優勢,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
1. 慎用批評。批評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當,也會影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扼殺孩子的靈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犯了錯誤的孩子,最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家長的批評最好從談話開始,所以對於留守兒童,無論在電話裡面還是見面,都要注意批評的方式。
2. 德才兼顧,德在前,才在後。和孩子溝通時,不要一味的'隻抓其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其德育,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天賦,在學習上短時間會表現不同差異,這是正常的,不要因為其學習成績不好,而喪失了對其盡心培養的信心,反要重點去觀察其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長,如果他是一個誠實、自信、孝順的孩子,這樣也未嘗不可。
我覺得女孩應該在精神上富養,在物質上窮養。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
一、社會問題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2、缺乏撫慰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3、疏於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
二、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1、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2、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
3、孤獨無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落感到孤獨,近而產生心裡騷動和抑鬱等問題。
4、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說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城市留守兒童的類型
1、物質滿足型
盡可能地讓留守兒童在金錢、物質上得到滿足,很少關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有這樣想法和做法的家長不在少數,特別是一些自我監護的孩子的家長,他們在給予孩子金錢的同時,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這樣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不少留守兒童表現出自我約束差、自私、任性、不懂得關心體諒人的性格特徵,這與其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2、不聞不問型
父母在外,也許是工作或生意太忙,無暇顧及家裡的孩子,也不注重與孩子的聯系和溝通,不僅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與父母感情淡漠,對自己信心不足,而且對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如何與人相處,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3、關愛有方型
外出的父母經常打電話與兒童溝通聯系,鼓勵兒童上進,給兒童講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外出旅遊等。顯然,這種家庭教育既注重了兒童物質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們精神上的需要。我們發現,通常有著較高學歷、較好職業、穩定收入的外出父母,比較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使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地成長。但這種家庭教育方式還是少數。
城市留守兒童的成因
1、父母進修學習
在城市中,一部分知識分子家庭,因為夫妻一方到另外的城市或國家深造,而不得不暫別孩子。
2、父母掛職下鄉
有些家長在國家機關單位任職,因為工作需要,得掛職下鄉去基層單位工作,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
3、父母異地開公司或被派往異地公司
這部分家長更像是游牧部落,哪裡有水草就去哪裡放牧,根本無力照顧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習慣了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
4、父母工作繁忙
這大多是處於留守邊緣的兒童。這部分家長因為應酬多,孩子只能見到其回來睡覺,多是公司高層人物或領導的子女。這一部分孩子處於留守的邊緣,比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留守孩子較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麼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趕過來處理。
5、子女異地求學
父母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孩子異地求學,這些孩子往往被寄養在親戚家或自己生活在異地。這也是一種新的留守形式,這些家長對子女期望極高。
6、父母對孩子關心不夠,只顧自己娛樂或者工作,而將孩子冷落在一邊。你不陪伴他,也不關注他,他感受不到你的愛,他覺得自己好像被你遺忘了,獨自待在小小的角落,感受著世間的孤獨。事實上,父母這樣的行為是一種家庭冷暴力。它雖然不作用於身體,但它作用在於心靈,身體上的傷可以修復,心靈上的傷卻很難彌補。相對於身體留守,這其實一種是心靈留守。
B. 說說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
一、建立檔案和家庭聯系卡
留守兒童檔案和家庭聯系卡是家校聯系的紐帶。開學初,學校要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成員狀況、經濟狀況、父母去向及其他相關情況,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和聯系卡。要特別注意記錄留守兒童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聯系電話、通信地址、家庭情況,每年還要根據升學及其他情況及時補充、完善留守兒童相關信息,變更檔案。
在檔案的建立中,班主任要特別細心,在班級檔案,記錄有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父母及臨時監護人的聯系方式、家訪記錄、談心記錄、學生定期表現評價表、學生的一些優秀作品等等。
二、密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保持與留守兒童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情感交流。學校要向留守兒童的父母和臨時監護人公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聯系方式,讓留守兒童的父母、臨時監護人與班主任、任課教師經常聯系;要通過召開家長會、家訪、電話溝通等方式,經常向臨時監護人匯報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等。學校和教師還可以指導留守兒童寫信、打電話向家長匯報學習和生活情況。
學校設立情感熱線,利用節日、父母或學生生日,為他們創建溝通的橋梁。充分利用學校的校刊同家長溝通,把留守兒童的優秀作品和活動照片刊登在校刊中,並把校刊郵寄給家長,讓家長看到孩子在學校的優秀表現,讓他們在外面放心。
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孩子與家長的情感交流、良性互動。學校還定期開展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班隊會活動,留守兒童講父母打工的故事比賽等,這有利於培養孩子體諒長輩、關愛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質。
三、教師同留守兒童結對子、交朋友
為了摸清留守兒童的個性特徵和行為方式,為了填補他們欠缺的愛,我們選出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幫輔對象,採取一幫一結對子活動,由教師同他們結對子、交朋友。結對的.教師在生活中關心他們、在學習中幫助他們。
每個教師都認真擬訂幫輔計劃,開展談心、走訪調查、輔導學習、組織活動。每學期開學幫輔教師都會給留守兒童送去學慣用具,每到「六一」他們會給孩子送去禮物。為了增進了解、聯絡感情,我們邀請結對的教師和同學舉辦熱愛生活聯誼會,講故事、詩歌朗誦、唱歌跳舞、猜謎語、談感想——拉近大家的距離,融洽大家的感情。學校還開展了興趣小組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參加藝術、體育、科技等方面的活動,培養其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
四、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留守兒童日益突出的心理問題,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詢室,配備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我校有兩位教師具有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她們專業理論強、工作熱情高,經常為留守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健康。
總之,留守兒童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愛、關注。我們更應該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我們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兒童享受到同其他兒童一樣的教育和關愛。我們要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堅韌、獨立的個性,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在小學階段健康快樂的成長。
C. 留守兒童父母該怎樣教育
留守兒童,一般是指父母離鄉打工、經商,而隨祖父母生活或者寄養在親友家裡的兒童。有數據現實,我國的留守兒童總數已達2000萬,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
為什麼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變成了父母之困?我們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迫於生活,我們不得不和孩子分離。而正在情感和性格變化轉折期的孩子,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更容易出現問題。有一句網路流行語說的很好:「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父母雖然和孩子分隔兩地,但卻依然可以守望相助。
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我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責商家庭教育的「心靈擁抱」法。
1、電話交流:在固定的時間里和孩子進行有計劃的交流。只有長期與孩子保持聯系,才能有針對性的與孩子進行安全、生理衛生、學習動力等多個方面的交流。
2、書信溝通:很多父母都覺得書信溝通太麻煩了,但其實書信溝通確實最有效的。
3、視頻交流:現在手機的功能也都比較全面了,在一些大日子,比如說孩子取得了好成績或者是生日啊之類的,父母可以跟孩子視頻交流一下,以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慶賀。當然,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天天視頻,以溝通親子感情。
如此下去,孩子一定會對父母打開心扉,說不定很快,就會主動與父母「心靈擁抱」了哦。
D. 如何教育留守兒童
隨著社會的發展,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在給新農村建設帶來源源不斷財富的同時,也給農村教育帶來一些新的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新課題。「留守兒童」由於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學習和性格個性的表現都明顯有別於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現為: 一、學習成績較差,作業不認真完成,無心向學。 二、性格內向、孤僻、膽小怕事,遇到問題不敢向老師或親屬反映,長期積壓在內心深處,心理壓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礙。 三、不關心班集體,經常違反紀律且屢教不改,對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好這些學生,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從心理著手,矯正他們扭曲的心理。 「留守兒童」的根本問題就是心理問題,這得從心理入手。 (1)、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要對本班的「留守兒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們的家庭背景、人際關系、性格特徵、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學習動機和態度。留意每個學生的心理變化,對他們不正常的行為表現及時干預,正確引導,並進行有關心理輔導,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 (2)、留守兒童因父母的遠離,使得他們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溝通,缺少父母的賞識,缺少了來自父母的壓力,自律能力相對較差,內心孤獨。對於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這種情感空白,教師應更多地從情感入手加以彌補。這就需要我們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到學生的家庭里中去,經常和這些學生進行情感和語言上的交流,以填補他們缺少父母呵護的空白。同時,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每一同學都來關心、關懷他們,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和自悲感,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3)、愛是教育的基石。教師要經常利用休息的時間去家訪,了解、關心他們的生活,對生活困難的學生要及時給予幫助。同時和他們的監護人互相溝通,使其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學習任務,要經常和孩子進行情感、語言上的交流,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建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 (4)、教師和監護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們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無時不在自己的身邊,滿足他們安全感。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經常以書信、電話的方式來加強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導他們學會把生活和學習中的苦樂告訴父母,使情感得以抒發。 此外,教師還要多與學生家長電話溝通,在思想上去掉他們那種「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不正確的思想,重視子女的教育,平時要多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我相信有了父母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行為上的約束,有了學校的溫暖關懷和幫助,孩子一定會對學習和生活樹起信心。 2、通過召開家長會反饋交流留守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操行情況,對留守孩子的監護人進行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培訓,增強其育人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隔代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 3、實施「師生結對幫扶」和「生生結對幫扶」工程。針對個別經濟困難、學習困難的「留守學生」,為每位學生指派責任老師、責任同學,負責引導他們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總之,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有義務、有責任擔負起留守兒童教育的重任。留守兒童教育得到了解決,我們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有序地進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是小事,是涉及到千家萬戶的社會問題,不可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