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

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

發布時間:2023-01-30 07:42:04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一、首先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我個人的體會是:

1、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在學期初的幾個星期寧可少學點知識,也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

2、學生的學習和做作業是否專心認真,其實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關系。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邊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這樣,除了極個別自製力非常強的孩子,其他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心學習的,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松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裡,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盡量不要過度的關心孩子的情況,不要陪著孩子做作業或叫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這樣孩子的專心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當然,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更不能不聞不問,放任自流,要從整體去把控孩子,外松內緊。

二、給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從小注重習慣養成。

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制定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也不會精力充沛。我們只需要讓孩子從小養成了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那麼孩子到了學習時間,他自己都會比較自覺地坐在自己的書桌上開始看書做作業了;要求學生給自己制定的作息時間表,比如一位學生的時間表是這樣安排的: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鍾;涮牙洗臉10分鍾;吃早點15分鍾;家裡讀15分鍾早讀)7:00去上學

中午:12:00——12:30吃午飯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學

下午:4:30——5:00放學後,孩子自由活動一下

5:00——6:00吃晚飯和飯後看電視時間

6:00——8:00 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時間

8:00——8:30看書

9:00孩子上床睡覺

說明:作息時間表是按學校上課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時間安排的作息表,雙休日不包括在內。

星期六(休息日):

上午學習和做作業,

中午看電視,

下午2:00——3:00練毛筆字;

3:00——4:30;寫一篇日記。

4:30——6:00孩子自由活動;

星期日(休息日):

上午9:00——11:00去培訓班學習

下午休息,父子倆人去書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練毛筆字和寫一篇短日記,然後自由活動。(以上只作為參照,每個孩子都不同,但在制定方案的時候要保持能使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的目的)

三、從小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我個人認為是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應該有意識的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做起,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對父母不依不靠,學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學習方面,就遵循古人說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比教他知識更重要。培養學生也是這個道理。學習時,不要坐在學生一旁監督,也不陪學生看書,做作業。學生自己的作業要做到按時獨立地完成。至於碰到實在不會做的題目,給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孩子多思考幾種可能性,但從不告訴學生答案,迫使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四、要求學生養成每天記錄作業題的好習慣

一個學生每天如果能養成記下教師布置的作業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意味著這學生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起就給孩子買好記事本,告訴孩子記事本是用來專門記錄教師交待的事情和教師布置的當天作業題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記事本都有記載,不能有空隙,一開始每天都會檢查孩子記事本的記錄情況,看孩子記得是否認真,還是沒有記,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改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發現孩子沒有記錄的話,就取消孩子玩得時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從小培養孩子做完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

學生在做作業時,盡量不打擾學生,讓他一個靜心的做題。學生做完作業後,督促孩子在空餘的時間里做自我檢查;例如數學,要求孩子看一看計算是否准確,單位換算有沒有錯誤,應用題的算式列得對不對,訓練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去訂正過來;語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寫錯,作文寫好後主要是自己去讀,看語句是否通順,讓別人看了文章後得到了什麼啟迪和感想。

六、培養孩子做完作業後,整理桌上學慣用品並收拾好自己書包的習慣

要求學生每次做完作業後,自己養成整理書桌並收拾好學慣用品的習慣,從小讓孩子面對生活,學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習慣。」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

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培養學生的

摘要:闡述要發揮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可以採取引導探索歸納的教學方法,還必須注意對學生情感志趣的培養,以及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等。
關鍵詞:發揮 教學過程 學生 主體
教學是教和學的統一活動,教學中,教師教和學生學既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相互不能替代,教和學兩者又辯證統一,不能分離,不能割裂,更不應對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吸收儲存知識的容器和應考的機器,學生是具有理性、感性和靈性的人,所以我們現代的素質教育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因為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從不會到會,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培養。但教師的教是條件,學生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是內因,是動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說到底,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是手段,學是目的,教師的教學活動只有落實到學生身上才有教育意義和價值。教師應該設身處地從學生的學來考慮教,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要樹立良好的教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因此,正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已成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定則。
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首先,教師可以採取引導探索歸納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探索歸納法,即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觀察、實驗、閱讀等探索過程,由學生和教師一起進行歸納。它的核心是探索,即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自學習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重點是歸納,就是利用表格、圖示等形式,比較系統、集中地突出教材內容賓重點和難點,以便學生學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其次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具體作法是:第一、指導學生運用科學觀點進行學習。科學觀點包括哲學觀點,如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對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例如新陳代謝證實了生命物質的運動性等;認識論觀點,教育學生多觀察,觀察大自然,觀察課堂上的各種感性材料,並引導學生學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系統論觀點,有些知識本身也是系統知識,例如生物知識,僅以生命物質結構的層次來看,即可分為分子水平的(生物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水平的(細胞顯微結構、細胞亞顯微結構),個體水平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和群體水平的(生物種群、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等不同層次的知識系統。第二、指導學生確立正確的思維方法,也就是掌握與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要注意對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心理素質的智力因素中,如果說觀察力是獲取知識的門戶,記憶力是知識的倉庫的話,那麼,思維力則是智力的核心了,因為思維活動表現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的基本過程。只有通過思考的學才是主動的學,才能透徹理解與牢固掌握獲取的知識,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一旦掌握了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法之後,學習的長進肯定是無疑的。如何傳授知識,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是至關重要的。例如,我們在判斷《生理衛生》第二章內容人體皮膚是不是器官,就可以指導學生在掌握器官這個概念的基礎上,運用器官的概念,即器官是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聯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去判斷分析皮膚是不是器官。第三、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科學分配時間兩個方面。
再次,還必須注意對學生情感與志趣的培養。情感是人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肯定與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愛不釋手、樂此不疲等。同時,情感與興趣直接影響著人行為,當然包括學習活動在內。因而理智的情感和高尚的興趣是提高學習質量和使人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但是人們不能只停留在對興趣的培養上,而應該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志趣的培養。興趣常常由於某一行為的完成,得到滿足之後而告終;志趣則使人產生堅持不懈的興趣,甚至把失敗看成是再努力的契機,永不喪失其樂於追求和學習的情感。這樣就增加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知識就不會象往杯子里倒水一樣灌進學生頭腦里去,而是在求知的驅使下,通過主動參與和發現獲得知識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觀察能力,例如,具體到生物學科上是指善於觀察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生活環境等細微變化及其本質的能力。觀察是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獲得知識的首要步驟。科學研究中,問題的提出和假設是通過觀察產生的,結論也是通過實驗中精細、系統的觀察獲得的。即便在學習課本上大量的早已驗證了的科學事實時,也同樣要重視觀察。例如,如何區分單葉和復葉,假如課堂上仔細觀察了楊樹葉和月季葉並掌握了它們的不同點之後,對我們日常習見的白菜、芹菜是單葉還是復葉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培養學生正確、客觀、敏銳的觀察能力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培養學生對教材中的插圖以及在實驗過程中的仔細觀察等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實驗能力包括:第一、通過實驗獲得知識的能力;第二、實驗技能的整體化以及自行設計不同實驗步驟的能力;第三、記錄、分析、整理實驗數據以及寫出實驗報告的能力;第四、通過實驗尋求解難答疑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從以上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③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時代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小學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希望對你有幫助!

1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

1.小學數學教師應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

很多數學教師認為,講好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講,而學生則習慣於被動傾聽、勤學苦練。但未來社會需要的數學人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計算能力,還要具備數學思想及實際應用能力。因此,為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要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努力提高數學教學的自主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其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主體。(2)注重挖掘課程資源。將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與生活中的數學零距離接觸,培養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提倡合作學習。合作交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 學習 方法 ,教師通過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專業成長;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取長補短,吸收和借鑒別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進一步發展自身的智力與非智力品質。

2.小學數學教師應做到以本為本,合理利用教材資源

現行數學教材的 教育 資源十分豐富,小學教師應在把握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資源,盡可能地發揮教材功能,在提高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同時提升其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積》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圓柱和圓錐,體驗「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區別,經過猜想―驗證等探索過程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圓錐相關知識的理解,還有助於學生養成縝密思考的習慣,發展其數學思想。此外,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數學史料,向學生介紹數學的起源及其發展歷程、古代數學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數學思想,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還可根據教材中安排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例如,教師可巧借「我們去植樹」「貨幣兌換」「了解自己」等與現代生活有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培養其自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從中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3.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需定法,靈活使用多種 教學方法

教學中本無定法,以得法為貴。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具體教材內容選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情境中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應善於運用教學與學習工具培養學生的 理性思維 。在學習長方體時,教師可使用長方體模型讓學生數一數面的數量,看一看它的形狀,想一想其相對面的關系。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長方體實物來 總結 其特徵,培養學生的思維條理性。在教學過程中應善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 創新思維 ,引入該技術可直觀、形象地將數學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另外,還可應用導學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其學習能力。導學案以學生自學為基礎,注重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以發現並自主解決問題為主線。實踐證明,這種方案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有助於開發學生的學習能力。

2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鞏固探究成果

學生經過了艱苦的探索過程,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和較豐富的主觀感受,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意向,不吐不快。交流給每個同學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僅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而且豐富了學習的 想像力 。對於有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爭一爭、辯一辯,學生能夠豁然開朗。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一定意義的建構者。學生在探究中經過親身經歷、親身體驗,對提出的假設進行了論證,一定會形成一定的探究成果,這種成果自然對錯交織。教師不可盲目評價,不可對的表揚、錯的批評,要注意保持學生的探究心理,保持學生的探究熱情,鼓勵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後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認識。

這樣不僅體現了學生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發展,也可以充分讓學生感受探究學習的價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悅。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艱苦的探索,得到的結果雖有些雜亂無章、有對有錯,卻凝結著學生探究的辛苦。教師要因勢利導,對於正確的、合乎邏輯的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對於錯誤的甚至是不著邊際的結果要巧妙地進行處理,注意保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決不能武斷地予以全面否決。教師最終要將規律性的結論准確地告訴學生,使學生們對照自己的探究過程,從中體味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對探究的信心與決心,同時深化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究。

改善指導探究方式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提出假設是學生自我探究的開始。「假設」可以是學生對結論的初步估計,方案是否可行,對結論的估計是否正確,都有待於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去驗證。教師要組織學生間的交流活動,讓他們通過交流、討論篩選出有一定價值的假設或者猜想,再進行探究。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手、眼、腦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這樣做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思考的問題往往由教材或教師呈現出來,這不可取,要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當然,不管怎樣提出的問題,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同時,要藉助多媒體課件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樂意探究、能夠探究。

著名心理教育學家奧蘇泊爾說過:只有學生親身經歷、親身感受得到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對於每個數學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身體驗、親身探究,教師只要在關鍵處給予點撥,充當學生知識形成過程中的協作者、促進者,學生就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在這種進程中,學生還可能對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有新的發現,從數學活動的實踐中,他們能夠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也學到數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

3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生活是一切創造的源泉和動力,人類的一切都不可能脫離生活,只有植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我們的學習才會有發展和創造的潛力。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的生活 經驗 ,進而更好的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初中生喜歡用平常接觸到的事物去理解記憶所學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心理上越來越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又喜歡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和解決實際中的數學問題,是引起興趣的重要方法。如在學習「黃金分割」時,可以從生活入手列舉古希臘的帕提儂廟的高:寬=0.618,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完美建築;畫家設計出人體身材最優美的腿長:身高=0.618:1;音樂家發現二胡演奏中的「千金」分弦的比是0.618:1時,奏出的音調最和諧最悅耳;自然科學家還發現:當外界環境溫度為人體溫度的0.618倍時,人會感到最舒服。諸如此類,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努力架設起一座通向數學宮殿的興趣之橋,使學生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並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所取得的成就,體驗到戰勝困難後的歡樂。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才能得到持續的發展。

運用直觀教學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 抽象思維 過渡的階段。在數學上,他們比較喜歡認識具體和形象的事物。重計算,輕概念,重記憶,輕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數」,由於字母在表示數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具有「代」和「變」的抽象性,他們原有的對數的認識就感到不太適應,所以教師根據這一思維特徵對數學概念的引入法則的說明,特別注意加強直觀形象和具體的教學,把教學內容處理成符合學生原有認識上的東西,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教師是拿著實物溫度計上課,溫度計上有刻度,根據溫度計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測量不同的溫度;與溫度計類似,我們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刻度,標出讀數和方向,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那麼這樣的直線叫什麼?於是引出了數軸的定義,這樣的講解生動具體使學生看有實物,想有形象,記有特徵不但使他們學得有感、記得牢固,而且使他們理解得也較為准確和深刻。這樣處理教材的例子是相當多的,數學老師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注意到直觀形象教學的局限性,不能監用,要特別注意類比的事物與新的概念法則間的內在聯系,慎重考慮他們之間比較的科學性。

良好的課前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知識教學之初,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好的開端,能夠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和積極情感,能夠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這樣做,不僅能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而且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學習慾望,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動地獲取知識。比如在講「三角形的內切圓」時,教師採用了這樣的開場:「同學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學校剛收到一封某個數學基金會的來信,誰能在這塊三角形的下腳料上畫出一個面積最大的圓,可免費三日神州游。要想一舉成功,請看課本。這樣一來就將學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一堂課就這樣開始了,處於這種狀態的學生,注意力就特別集中,學習興趣非常高漲。教師適時點撥、啟發、誘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體現學生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的提高了。

4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運用情景教學方法,拓展學生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思維最好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對老師的教學任務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上課變得輕松簡單,學到的知識能牢記於心,更有興趣去自主學習,這無論對數學成績還是數學思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充分備課,運用正確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興趣。貼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有形象的理解;組織數學競賽,利用小學生對比賽感興趣的特點,讓學生在比賽中學習提高;設置情景 故事 ,讓學生在故事中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這些情景結合的教學方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拓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注重作業的新穎性,實現創新型思維

現在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每一門課都需要課後作業來鞏固課堂知識,而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我們知道,題海戰術和素質教育的觀念是相悖的,且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那麼如何在給學生充足時間的前提下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呢?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後作業上下功夫。如何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少的練習,卻收獲最牢固的知識,是素質教育下小學數學老師的一項新任務。數學學習講究的是方法,因此在布置作業時,要盡量覆蓋更多的知識面,而不是用很多道沒有差別的題目讓學生有了慣性思維,剝奪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作業中,可以鼓勵學生用不同種方法來解一道題,這樣學生的思維開放了,不止拘泥於一種方法,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創新是巨大的提升。 。

三、創新教學傳授方式

針對小學教學方式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應當與時俱進,深刻理解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教學的內涵和深意。創新自我教學方式,改變一味教授的教學方式。可以採取探索式教學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教學做到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自我思考空間。當然,這並不是減少對學生教材知識的教授,教師可以在學生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及時地根據自身扎實的數學教學經驗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教材中抽象的公式等知識的把握和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獲得好成績。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相關 文章 :

1. 怎樣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2.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3. 數學教學如何滲透六大核心素養

4. 核心素養如何融入數學課堂教學

5. 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淺見

6. 數學課堂中怎樣提高學生積極性

7. 如何提高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8. 教師怎樣把數學成績提高

9.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④ 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有哪些教育方法

「創新素養培育確實沒有普適的方法,但是還是有基本方法的。方法一就是讓孩子要多閱讀科技方面的書籍,觀看科技方面的影視片。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多看一些科學繪本,形成比較豐富的科技知識。方法二就是要經常帶孩子參觀科技場館,參與科技活動和比賽。科技創新素養具有童子功特點,過了高中階段就很難再去培育科技方面較高的能力了。在中小學階段有過科技創新的經歷,對一個孩子擁有科技創新素養至關重要。方法三,建設家庭實驗室,給孩子玩結構性的玩具。

⑤ 教師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方面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面向全體學生,改變觀念,樹立創新意識。
首先,我們要改變觀念,樹立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信念。我國傳統教育從來都是有形無形地將學生分成好、中、差三類,以施於不同等級的教育。面對學生,教師應轉變觀念,充分相信學生發展的可能性,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學生獲取進步,這是做好學生學習數學主動性的前提。充分開展英語活動,如:背單詞大賽、小游戲等;讓學生能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英語的結合點,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培養他們主動地去學習。
二、運用多種激勵方式,激發學習主動性
激勵是激發人的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的重要手段。行為科學的實驗也證明:一個人在受到激勵的情況下,其潛能發揮是沒有激勵時的3到4倍,這說明充分運用激勵機制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舉措。我們可以利用語言激勵、期望激勵、情感激勵、目標激勵、榜樣激勵等形式來進行。激勵可以是正面的激勵,也可以是得當的反面激勵。應抓住時機、採用恰當的形式、從關心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恰當的激勵,促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 三、優化課堂教學,推動學習的主動性
以學生為本,充滿生機的課堂始終是吸引學生、推動學習主動性的必要條件。(1)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創造性地選用,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2)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目標適宜,訓練化難為易,創設學生展現才華、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3)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知識基礎,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具體指導;(4)優化作業設計,繁瑣和機械的作業,會增加學生負擔,抑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喚起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
「親其師,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到「教」和「學」中來,做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的舊的教學模式。
總之,要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英語,教師必須要轉變角色,接受「教師應當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並非知識的傳授者」的觀點,要致力於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把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落到實處。

⑥ 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有哪些

現在的學生,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麼好管教的,那麼,作為老師要如何 教育 學生呢?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老師教育學生的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一
第一,融入學生社交圈子。

針對不聽話的男學生,我們該如何去管教呢?對於女老師該從哪裡入手?第一,我們需要融入他們的社交圈子中,去傾聽他們對學習,對朋友,對學校,對未來的看法。

第二,和他們成為好朋友。

融入他們的社交圈子後,不要把自己當老師去看待,而是把自己也當成他們的朋友,去換位思考下,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然後對陣下葯。

第三,和他們交流溝通。

真正獲得了男學生的認可之後,開始以朋友的身份去分析當前的形勢是讀好書,然後才能去談及更遠的,如你想報效祖國,那麼首先就該把學習弄好,而不是每天去翹課。

第四,從思想上引領學生。

如果說每天去翹課,花天酒地,不僅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同時你還需要付出十倍甚至100倍的經歷去走好人生,生活反而過的更艱辛,對不起父母,更對不起自己,誰都不希望自己過的是人下人的生活。

從思想上一步步的引導,走入正軌。

第五,幫助他們一起進步。

對於老師來講,不只是完成了我們所教的課程而已,如果想要做好一個老師,就必須先要從思想上幫助學生,使得每個學生都能認認真真的去聽課,完成作業,使得每個學生將來都有一個美好的前程,這些都需要老師們付出汗水去幫助他們。
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二
一、聽視並用法。

大多數學生聽課是一邊聽,一邊看。聽覺和視覺並用,比只聽不抬頭看的聽課效果要好。聽是接受聲音信息,看是接受圖象信息。

又聽又看,在通過聲音傳遞來記憶抽象的概念的同時,又可結合圖象直觀,來強化具體的知識印象。聽和看的內容應保持同一性,不能聽此視彼,分散聽課的注意力。

聽,一般指聽錄音、聽范讀、聽提問、聽講解;看,主要是指看板書、看掛圖、看熒屏或銀幕上的多媒體畫面,看教師的教態,如教師的舉手投足、神情姿態。因為教師要藉助這些板書、畫面、手勢,化抽象為具體、變繁復為簡明、變陌生為熟悉。這種方法,以聽為主,以看促聽,效果很好。

二、聽思並用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邊聽邊思考也是一種有效的聽課方法。聽一般是被動地吸收,思則是主動地思考。

邊聽邊思,可以在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只聽不思考,錄音機式的聽課,囫圇吞棗,談不上真正掌握知識,更談不上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般可從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難點在什麼地方,老師為什麼這樣處理教材,老師講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師講的與自己想的有什麼不同,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有何異同?……

以思促聽,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三、五到聽課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腦都要動起來,多種感覺器官並用,多種身體部位全部參與聽課活動。同時調動這些感官所獲得的感受是一種綜合的、立體的感受。

耳到:聽老師講,聽同學發言、提問,不漏聽、不錯聽。眼到:看課本、看老師的表情、看板書、看優秀同學的反應。口到:口說,包括復述、朗讀、回答問題。手到:做筆記、圈重點、批感想、做練習。腦到:動腦筋,心力集中、積極思維。

“五到聽課法”要求聽課者全神貫注,靈活地根據課堂情境和老師要求,適時調整聽課方法。這種聽課方法,是效率最高的聽課方法之一。

四、符號助記法。

無論 記憶力 多麼強的人,不可能把老師所講的話全部記住,聽課必須記筆記。

無論書寫速度多麼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師所講的話全部記錄下來,這就必須藉助符號幫助自己記錄,以利長期記憶。如重點語句可打著重號、波浪線或加三角號,疑難問題可打問號,只要自己懂得、自己習慣用的各種有利於記憶的符號都可運用。

五、要點記取法。

有些成績優秀的學生聽課,覺得有必要聽的就認真聽;覺得對自己益處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麼用心聽,而做自己的練習。

老師講課,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有時候是與教材無關的。作為學生不可能也沒必要全盤接收。只記重點,只記難點,去掉無用信息是應該的、必要的。抓住要點聽和記,比毫無重點地全部聽和記,效果要好得多。

有人曾做過實驗,分三組學生同時收聽同一內容的錄音帶,規定A組全部記錄,B組只聽不記,C組只記講授要點。結果A、B兩組的學生只記住全部內容的37%,C組學生卻記住了58%,可見抓要點,適當做筆記,效果最好。

六、主動參與法。

實踐證明,凡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學習進步特別快、成績好。一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講學生聽,學得很被動。課堂聽課,一定要積極參與,主動地學,隨老師的教學思路轉,這樣也可以保證注意力高度集中,聽課效果好。

七、聽懂新知識法。

聽懂,就是把知識的概念或結論搞明白,即把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搞明白。

依據聽懂的標准,研究運用聽懂的規律,主要是研究學習概念的規律。掌握舊概念是學習新概念的基礎;搞清概念的由來,是概念學習之本。概念的表述(定義、定理、定律等)是概念之末,概念的形成是概念之本。捨本逐末,是死知識,亦非真知,於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無益;掌握概念表述的科學性,是概念學習的關鍵。關鍵在於正確理解概念各部分的准確含義及內在聯系,從抽象到具體,由具體到抽象,最後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充分發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是概念學習的保證。這是新課標下聽好課的最重要的方法。

八、目標聽課法。

上新 課前預習 時,發現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課,目標明確,針對性強。預習時弄懂了的,聽一遍等於復習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預習時不懂的就應特別認真地聽、仔細地聽。

如果老師講了還是沒有弄懂,你還可以在課堂上及時提問讓老師再講。有一定目標的聽課,往往比漫無目的聽課效果好,能幫助你解決疑難大問題。

九、質疑聽課法。

“質疑”即提出疑問。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人們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都是在不斷的質疑中實現的。

聽課時,對經過自己思考過,但未聽懂的問題可以及時舉手請教,對老師的講解,同學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問。

這種方法,也可保證聽課者始終集中注意力。會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也是會學習的學生。

十、存疑聽課法。

聽課時,對疑難問題,不一定馬上打斷老師講課,可以暫時記下來,待下課後再思考或再請教同學、老師。這樣做,一是不影響老師的教學計劃,也不會因個人糾纏某個問題而耽誤大家的時間,還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鑽研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看了"學生該怎樣教育 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的人還看:

1. 曾仕強教育孩子的方法

2.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有哪些

3. 怎樣教育孩子的方法 十歲孩子的教育方法

4. 小孩子怎樣教育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

⑦ 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心智技能

由於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階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養方面必須分階段進行,才能獲得良
好的教學成效。為提高分階段訓練的成效,必須充分依據心智技能的形成規律,採取有效措施。為此,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由於心智技能本身難以認識的特點,主體難以體驗其必要性。因而,在主體完成這一學習任務時,往往缺乏相應的學習動機及積極性。為此,在培養工作中,教師應採取適當措施,以激發主體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養,開始於主體所建立起來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階段,一切教學措施都要考慮到有利於建立完備、獨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徵,正確使用言語。
言語在原型定向與原型操作階段,其作用在於標志動作,並對活動的進行起組織作用。所以,這時的培養重點在於使學生了解動作本身,利用言語來標志動作,並鞏固對動作的認知,切不可忽視對動作的認識而片面強調言語標志練習。
言語在原型內化階段.其作用在於鞏固形成中的動作表象,並使動作表象得以進一步概括,從而向概念性動作映象轉化。這時言語已轉變成為動作的體現者,成為加工動作對象的工具。所以,這時培養的重點應放在考查言語的動作效應上。
除上述三點基本要求外,教師在集體教學中還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充分考慮學生所面臨的主客觀條件,並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採取有針對性的輔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

⑧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要立足於人的全面發展,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師范加上"教")的能力,又要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課堂教學追求的一個目標。這樣,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才可能是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格健全、情感豐富的人。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明顯的人文性質。語文學科要落實素質教育, 就應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語文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提高認識、訓練思維、陶治情操、凈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語文教學是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小學階段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剩餘1423字)

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啟發式教學方法,傳遞人文精神
語文教學承載著傳播祖國語言文化的重大意義,對富有深刻文化韻味的中國文化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同時擔負著民族人文精神建構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的重大社會使命。中職生要想在強手如林、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就不僅要具有聽說讀寫等基礎語文應用能力,還需要具備良好的社會交際應變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中職教學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採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啟發式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引導式的符合學科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它的主要教學特點在於「啟發」二字上,主要遵循的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指導思想,力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找到掌握知識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亡人逸事》一文時,為了能讓學生在「不太使人感傷的斷片」中,理解作者對亡妻的愧疚、自責與深摯的思念之情,筆者運用啟發式教學,通過提問,讓學生進行討論、理解。筆者設計了以下提問:(1)請大家閱讀課文,看一看文中具體地寫了亡妻生前哪些逸事?(2)通過作者的筆觸,我們可以從中分析出妻子具有怎樣的性格、品質,作者對她又有著怎樣的情感呢?(3)既然作者對妻子的情感如此之深,為什麼要距離亡妻離世已經12年才寫文悼念呢?(4)文章又為何要以「一絲幸福的笑容」作為結尾?通過大家的分析和討論,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課文的情節,能夠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國勞動婦女身上所具有的傳統美德,收獲感動,收獲健康的愛情觀。而這也有利於提升學生對人文涵養的深度認識與思考。
二、「輸出式」教學方法,引導人文素養內化
「輸出式」教學是基於要素教育理論的教學方式,它主要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輸出」,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與精神內化體現在輸出的作品之中。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學中採用的「輸出式」教學形式一般包括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這些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的精神內化與情感因素的鍛煉,更能夠改善中職生交際能力以及書面表達能力差的弱點。
例如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的教學中,可採用「輸出式」的教法:課文中一共寫了蔡元培先生待人接物上的四件小事,讓學生上講台即興表演這四個場景。通過這些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同時達到理解蔡元培先生嘔心瀝血培育學生君子品格,以及親身實踐自由平等思想的大儒精神,推行學術自由不畏強權的改革家氣魄的目的。這樣對課文進行「輸出式」的拓展訓練,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參與探索課文內在的人文精神的積極性,不僅使得語文課堂更富有生趣,還深化了課文的內涵學習,同時也增加了學生自我表達的機會,使他們的口語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多媒體教學方法,營造人文環境
現代教學裝置給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教師能夠創造更多彩的學習情境,從而實現最優化的教學實踐過程。單純依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口耳相傳,並不能夠充分地表現出教材中所表述的那種情感,而透過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方法,卻能夠達到細化教材情境的作用,能夠更加深入地傳遞人文精神,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過程為例,筆者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比學習來掌握婉約派和豪放派的特點,掌握宋詞的鑒賞技巧,品味宋詞的語言。但是如何品味詩詞的風格,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而採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更加細化詩詞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容易觸控詩詞中所包含的人文素養和情懷。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開端通過課件展示書法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激發學生的興趣;再通過播放本文的音訊朗讀,配合課件展示長江波濤洶涌的浪濤聲,讓學生們先行感受其中的情感,然後教師再細致帶領學生進行詩詞鑒賞。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先進行了主觀的自我認知,緊接著在教師的領導下,對課文有了客觀的認識,對詩詞所包含的人文素養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總的來說,提高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要首先打好扎實的語文知識功底。教師通過不斷地引導、啟發,設立更細致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更加全面的認知,並通過「輸出式」教學,強化對知識的訓練,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整體能力上得到發展。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技巧: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指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優秀的漢語言文化成果,最終在自己身上實現一種新的價值或達到新的水平。
1、反復誦讀,加深理解:
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簡單地說就是遵循語文教育的客觀規律,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語文實踐就是聽、說、讀、寫的實踐,其中對人文素養的提高起決定作用的是讀。簡卡爾說:「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培根說:「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高爾基說:「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階性的誦讀訓練,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課文,並獲得不同的心靈感悟。教學時教師的范讀能很快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中去,使學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節的同時產生了一個個疑問:為什麼會有雪孩子?雪孩子為什麼會動呢?雪孩子的鼻子為什麼是紅的?……這些問題之所以過於淺顯,是由於學生尚未深入學習課文,因此教師不必急於回答,而是讓學生自由多讀幾遍課文。在多次誦讀中,伴隨著學生的思考,以上問題多半會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為課文一開頭就介紹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當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會動是因為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讀圖,學生也不難發現雪孩子的鼻子原來是用胡蘿卜做成的,所以是紅的。學生一方面通過誦讀自己尋求到了答案,同時又產生了新的、有深意的問題,像「小白兔家為什麼會著火?」「雪孩子為什麼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麼會飛到天上變成雲呢?」「雪孩子還會回來嗎?」「他回來後小白兔會跟他說什麼?」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教師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再次在反復誦讀中自己去尋求答案。
2、體會意境,感受美好: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學生還經歷了情感的體驗,逐漸接受到文化、審美的薰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樹上、地上一片白。」這里描寫的是下雪時銀裝素裹的自然美。「看著可愛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興。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開心。」這是小白兔與雪孩子和諧愉快的純真美。「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這是雪孩子舍己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的意境美。《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在閱讀時能「感受語言的優美」,「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顯而易見,良好的語文素養無疑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寶貴,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從而珍惜它,謳歌它。在教學時,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建立他們「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傳統的教學在知識傳授上往往過於注重語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學手段上則經常採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者老師引導學生質疑,再由學生回答的方法。然而,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的「師本位」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本身已經忽略了對學生的關懷,忽視了對個體發展的關懷。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人文的。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多元的行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閱讀感受,正是「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種林妹妹」,教師怎能限制學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提問,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想,還可以回答別人的問題……總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怎麼說都可以,教師不界定對錯,只引導評價好壞,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另一方面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判中體味到如何抓住重點,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如何更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教學《雪孩子》一課時,有學生就這樣說:「我明白了睡覺時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爐旁邊,不然會著火的」,(很好,懂得了一個安全知識);「雪遇到熱會化成水,水會變成水蒸氣升到空中,形成雲」(不錯,學到了一個氣象知識);還有的學生注意到插圖非常漂亮,細心的孩子甚至發現圖上「雪孩子融化時,連小鳥都哭了」(多麼善於觀察啊!)。這樣,在暢所欲言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被語言文字所呈現出來的情景打動:為失火時小白兔仍渾然不覺而焦急萬分,為小白兔最終獲救感到歡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於獻身深深感染,從而感受到生命的寶貴,甚至開始思考生命價值之所在。這樣的教學能較好地體現《課程標准》提出的「關心生命」的要求,把語文課從以往較濃的思想教育中解脫出來,「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還語文課的真實面目──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注重體驗,升華情感
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同樣也不是自然常識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情感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內容後,許多學生都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會融化,他為什麼還要去救小白兔呢?難道他的生命就不寶貴了嗎?這時,我引導學生們把自己變成雪孩子,想像當時的情景:去救,自己會融化;不去,小白兔會被大火燒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法?大火無情,已經沒有時間多想了,救人要緊,更何況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過想像,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捨己救人的高尚情操,體會出友誼的美好與偉大。課文結尾寫道:「雪孩子哪裡去了呢?他飛到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讀到這里,學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靈深深打動,情感得到了升華,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語教材所選用的課文莫不包含著人的各種情感,充滿了對人的關懷,體現了人本主義的價值觀。如果說《雪孩子》是培養學生對生命的關注,那《小熊住山洞》則是培養學生對自然的關注。《爺爺和小樹》很好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借生日》、《平平搭積木》體現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不僅課文如此,就連拼音也不再是一個個形狀古怪、刻板生硬的字母,而是充滿了人的情趣:比如,紅紅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啊啊啊──一個多麼可愛的女孩子啊!古詩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變得高雅起來。正是由於語文教材的內容具有其他學科(特別是自然學科)少見的人的情感,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就應該從語文教材的這個特點出發,抓好學生的情感教育。應該看到,語文學好了,情感也必將得到升華。這是因為在語文學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感染,心靈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獲得了美的薰陶,加深了對人類的情感的認識和理解,使我們感情變得更加細膩。語文教學應該擔負起升華學生情感的重任。
葉聖陶先生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而語言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切實的提高。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明顯的人文性質。語文學科要落實素質教育, 就應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語文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提高認識、訓練思維、陶治情操、凈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語文教學是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小學階段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語文教育與21世紀社會發展更緊密的結合已揭示出語文教育價值觀的變化,即語文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更內在、更深刻的東西——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語文課的目的不是要求學生讀懂課文,它指向的是「人」。總之,初中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把人文素養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讓初中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教育的軌道上,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從而培養其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

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善於提問激疑,引導教學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過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啟發學生獲取知識;
④發揚教學民主。

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強調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這就是說,語文學科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是在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之中,不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之外「附加」一個培育人文素質的環節。

收藏推薦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強調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這就是說,語文學科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是在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之中,不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之外「附加」一個培育人文素質的環節。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戰場」就是課堂。一、中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中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開發語文學習資源,不斷地給學生輸入新的血液。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我們應該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基礎。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其中課堂學習資源主要以教科書為主。教師在授課時也要多給學生們講一些我們生活中的例項,真正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緊密的聯絡起來。

⑨ 談談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心智技能。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任何學習任務的完成均依賴於主體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取決於主體對學習任務的自覺需要。對學習任務缺乏自覺的學習需要就不可能有高度的學習積極性,而自覺學習需要的產生往往同對學習任務的必要性的認識及體驗分不開。由於心智技能本身難以內省和認識,主體也很難體驗其越要性。因而。在主體完成這一學習任務時,往往缺乏相應的學習動機及積極性。為此,在培養工作中,教師應採取適當措施,以激發主體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養,開始於主體所建立起來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階段,一切教學措施都要考慮到有利於建立完備、獨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所謂完備性.指對活動結構(動作的構成要素、執行順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謂獨立性,指應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采確定或理解活動的結構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師給予學生現成的模式。所謂概括性,是指要不斷變更操作對象,提高活動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擴大其遷移價值。定向映象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不同,則活動的定向基礎就有差異,就會影響到心智技能最終形成的水平。
(3)正確使用言語
心智技能是藉助於內部言語而實現的,因此言語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語在不同的階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語在原型定向與原型操作階段,其作用在於標志動作,並對活動的進行起組織作用。這時的培養重點在於使學生了解動作本身。利用言語來標志動作,並鞏固對動作的認知,切不可忽視對動作的認識而片面強調言語標志練習。

⑩ 簡述教師培養學生注意力的方法

(1)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學生注意教學內容的無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靜;其次應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無意注意的因素。

(2)運用有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一方面,要經常進行學習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確,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課堂提問。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和堅強意志品質。

(3)運用兩種注意相互轉換的規律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兩種注意轉換的規律來組織教學。如上課之初,教師通過組織教學活動把學生的注意轉移到本節課上來,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講授新的教學內容時,教師設法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無意注意;當講授重點、難點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維持有意注意;期間,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生適當放鬆一下,使學生由有意注意轉為無意注意;在課要結束時,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學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後布置作業。此外,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有意後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水準計算方法定義 瀏覽:203
如何排肺毒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80
跨欄跑過欄技術實踐教學方法 瀏覽:473
怎麼殺老甲魚最有效方法 瀏覽:672
怎樣快速通便拉得又多土方法 瀏覽:84
藍凈靈的使用方法 瀏覽:335
廣東pvc木飾面安裝方法 瀏覽:183
公司管理方法叫什麼 瀏覽:14
鑒別紅薯最好的方法 瀏覽:877
4g手機電話轉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28
禁食水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436
水泥膨脹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465
怎麼教股票開盤方法 瀏覽:674
582減198簡便方法 瀏覽:432
問題要有解決方法的名言 瀏覽:545
剩米飯和豆皮怎麼做好吃簡單方法 瀏覽:179
口才訓練16種方法 瀏覽:653
帶圓弧角正方形的周長尺寸計算方法 瀏覽:286
環境空氣中乙酸乙酯的檢測方法 瀏覽:105
兒童跳高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