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學|王崧舟老師的課堂提問藝術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問題」往往是引起師生互動的啟動機制。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學生在問答之中形成自己對於文本的獨特見解。但是有些教師的提問往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導致學生缺乏興趣,課堂效率低下。
1、 簡單化提問。 教師隨意提問,如「是么」「對么」「是不是"〞對不對」等,多數是低思維難度的問題,看似要活躍課堂氣氛,實際上有效性不高。
2、懲罰式提問。 在課堂上如果有學生「走神」"說話〞"睡覺〞,有的老師會突然提問此學生,這種提問不僅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而且容易破壞師生之間的感情。
3、形式化提問。 有的教師在有人聽課的情況下,為體現互動性往往為提問而提問或按照座次表來提問,提問流於形式,往往只是形式上的熱鬧。
1984 年參加教育工作以來,王崧舟一直醉心於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實踐,成為教育名師。憑借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王菘舟老師形成了獨具個人特色的提問風格,他熟練地運用提問方法與技巧,從而能夠在課堂上將提問的作用發揮地淋漓盡致並且與其它的教學技巧交相輝映。對於一線教師來說,十分值得借鑒。下面以《長相思》這片課文為例,分析其提問藝術主。
1、 提問難度層層遞進
王老師把詩文分解成了三個大的難度梯度,每一個大的階梯中又拆解成數個小的階梯,逐一達成。
這三個階梯分別是藉助注釋,讀懂詞意;展開想像,讀出詞情;互文印證,讀透詞心。隨著對文章學習的深入,問題難度也是層級增加。分別圍繞著詞意、詞情和詞心展開。
一系列的問題鋪墊,都是為了引出一個核心問題「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哪?」只有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才算理解了文本內涵。
王老師以「什麼樣的山,什麼樣的水?」連續不間斷地提向了八位同學,,類似頭腦風羈的提問方式,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打開了思維。最後老師要求學生把這八位同學的答案連在一起用一個詞來形容作者身在哪裡。這個問題又把學生發散的思維聚合在了一起。總結出納蘭身在征途。帶著身在征途的情感回到文本,體悟心在故園。體會著作者身與心的分離。
2、注重情境的創造
創造適當的教學情境可以引起學習者積極的情感體驗、利於學習者領悟知識,發展思維。在讀出詞情階段,王老師先讓學生根據關鍵詞想像征途中場景,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想像納蘭的家鄉是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通過兩個情境的對比,進一步加深對「碎」這個字的理解。把握整首詞的感情基調。
3、巧用追問轉問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就是通過不斷地追問,來使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認識真理的。有時候一個問題不足以讓學生打開思維,教師就可以不斷地在細節,或者不同的維度上圍繞著一個問題進行追問,以加深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記憶,也幫助她更好地理清思緒。
4、 提問語言親切易懂。
我們可以發現王老師的提問語言是非常親切的。 「孩子們」,「我就很奇怪,這種感覺你們是怎麼產生的?」,「我們一起想像」 等等親切的語言,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為他們一起探索問題的。
在提出問題後,王老師還會指出具體的要求,比如 「讀出它的節奏」,「有板有眼」,「用一個詞或幾個詞來形容」。 細節化的要求為學生指了探索的方向。
這對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王老師豐富的表情,真摯的眼神和抑揚頓挫的語氣也為他的語言表達增加了生命力。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而言,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和主體,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學生在問答之中形成自己對於文本的獨到見解,師生的溝通呈現出雙向互動的模式。
在互動和溝通中解讀文本更為靈活,也更容易被接受。學生在回答問題後,認真傾聽教師和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也有助於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判斷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狀況,從而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和矯正學習習慣等,使自己的學習更具有科學性。
❷ 王崧舟長相思教學設計
《長相思·山一程》上片描寫跋涉行軍與途中駐扎,夾雜著頗多無奈情緒;下片敘述夜來風雪交加,攪碎了鄉夢,倍覺惆悵。全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發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宏闊而對照鮮明。以下是我整理的王崧舟長相思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詩詞中的特殊情味。
3.通過想像、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
在想像、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難點】
在移情想像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准備】
教師製作《長相思》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藉助注釋,讀懂詞意
(一)導入
師: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江南岸的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麼,在納蘭性德的心中,鄉愁又是什麼呢?
(二)讀准《長相思》
結合誦讀穿插討論:
──「更」為什麼要讀平聲?
──什麼人聽得到打更的`聲音?更聲對這些人意味著什麼?
──「風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颳了一更的風,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師:詞讀到這里,你們有些什麼印象和感覺?
(三)讀懂《長相思》
師:帶著這些印象和感覺,默讀《長相思》,看看書中的插圖,讀讀書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詞大概講了怎樣的意思。
讀後討論:作者的「身」在哪裡?你們是從哪兒讀出來的?
(指名多位學生回答)
師:這里站著好多位同學。作者的身在哪兒?這些站著的同學就是作者的身經過的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小河大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師:作者的「心」又在哪裡?(板書:心繫故園)你們是從哪兒讀懂的?
師:同學們,作者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把它們連起來,(在這兩句上畫一個圓圈)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四)小結
師:身在征途,心繫故園。我們可以想見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懷著這份感情,大家齊讀《長相思》。
二、展開想像,讀出詞情
(一)想像上闋的情境
師:同學們自由朗讀詞的上闋,你們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作如下預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嶺的畫面。
──你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鄉的畫面。
──你看到了風雪交加的畫面。
──你看到了刀光劍影的畫面。
(二)自由朗讀詞的下闋
師:如果身在故園,又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畫面、一種場景,用手中的筆,更用心中的情把它們寫下來。(播放音樂、畫面)
師:那可能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曠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暢談著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茶,嘮家常那還可能是(學生在音樂聲中寫話)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作如下預想)
──好一幅恬靜安閑的村居圖。
──故鄉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針針納入寒衣的線啊!
──故鄉就是妻子那一雙含情脈脈的眼睛啊!
──一個多麼寧靜、多麼美好的團圓之夜啊!
──故園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樂融融的生活。
(三)對比引讀
師:但是,這一切現在有嗎?沒有。
故園啊,我的故園,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去郊外踏青、放飛風箏。可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朗讀詞)
師:故園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園,當明月東升的時候,我們一起圍坐在庭院里,數著一顆一顆閃閃的星星。可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朗讀詞)
師:故園啊,我美麗溫馨的故園,當朋友相聚的時候,我們一起暢飲,一起高歌,那時多麼快樂啊!可在這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朗讀詞)
(四)小結
師:面對此情此境,納蘭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詞中大大地寫下了這個讓人心碎的「碎」字。同學們,什麼碎了?
(學生自由發言)
師:《長相思》讀到這里,你們感受到了作者一顆怎樣的心?(孤獨、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傷感)
(全班學生齊讀《長相思》)
三、互文印證,讀透詞心
(一)質疑問難
師:詞讀到這里,你們有什麼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作如下預想)
──你為什麼要遠離家鄉去從軍呢?
──既然你這么思念家鄉,為什麼不早點回去呢?
──你離開家鄉已經有多長時間了?
──你在行軍途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二)互文印證
師:這次出行,納蘭性德寫下了好幾首詩詞。在一首《菩薩蠻》的詞中,他留有這樣的詞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還有誰也想這樣問一問詩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誦讀:
──長亭外,楊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問他──(齊讀此句)但是,聖旨鐵定、君命難違呀!我只能──(齊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古道邊,芳草萋萋,傷感的朋友深情地問他──(齊讀此句)但是,報效朝廷、建功立業是男子漢的理想呀!我只能──(齊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月光下,秋風瑟瑟,孤獨的納蘭性德深情地問自己──(齊讀此句)
(三)回歸課文
師: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嗎?再讀《長相思》,用心體會。
(四)小結
師:就這樣,納蘭性德將自己對故園的無限思念和依戀寫進了這首感人肺腑的《長相思》中。
師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讀:長相思。
師引: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讀:長相思。
師引: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
生讀:長相思。
【設計思路】
一、語文課程具有整體性的特點
遵循這一特點,本課教學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維目標要整合,課程資源要整合,教學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語文課程具有情感性的特點
遵循這一特點,本課教學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開想像中融情,在互文參讀中升情。
三、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的特點
遵循這一特點,本課教學努力做到引領價值、傳承文化。古詩詞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其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本課教學引領學生融入這種文化,從而洗滌心靈,鋪墊精神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