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理性思維分析方法

理性思維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3-01-29 17:16:37

❶ 理性思維方法

你說還是有道理,而根源上找原因,不錯道德情操與思維能力(理性思維)我也贊同,我是這樣看思維能力(理性思維)這個非一日之功。順變我講這和現在中國人思維有關系,而要改變這一現狀,唯有心理學講的需求和人格達到相應的高度,這個高度需要長期經濟建設的磨練中才能顯現。我們說制度,諾貝爾獎中國夢,我們的理性,等等,一定要起碼一百年以上經濟建設的的磨練。就拿希臘來講,他初創時就是城邦制,而這種小城邦,可能和我國一個村差不多,斯巴達電影看過吧,制度和私有就有呈現,而產生黑暗中世紀,啟蒙,最後產業革命。而我國呢,才是半殖民半封建。成立新中國。要想形成你講的理性思維,經濟建設必須搞上去,逐步如我所說的個體主義精神(不侵犯他人)能得以形成,最後我國將無以能比。而我們的傳統文化精神中道德情操是非常獨特的優秀情感文化,至今仍是西方人無法學習到的。現在人遇見不如人意,就把責任推給傳統文化,那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故此,經濟建設培育個體主義精神,與我國傳統優秀道德情操相統一。
我們所希望的必然實現。

如何培養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是與感性思維相對應的思維模式,是一種排除個人感情與喜好的干擾,基於事實和邏輯,有利於增進共識、做出正確判斷和明智決定的思維模式。下面我為你整理如何培養理性思維,希望能幫到你。

理性思維定義

理性思維就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的方法就是依據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的研究與學習模式。邏輯思維是具有明確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說白了邏輯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

培養理性思維方法

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一般是: 首先是在獲取充分信息的基礎上在頭腦里形成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 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後就形成為概念。用獲得的概念同已有的樣本進行比較即可發現問題的所在,由此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其次按照解決問題的立場為切入點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即由已知的知識得到未知的知識,具體來說推理主要有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演繹推理是從一般規律出發,運用邏輯證明或數學運算,得出特殊事實應遵循的規律,即從一般到特殊。歸納推理就是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即從特殊到一般。從中發現問題缺失的部分(證據);最後搜尋到缺失的部分(證據)從而證明原先的假設。這就是人們通過邏輯思維把握客觀事物本質及其內在聯系的能力活動;

最後就是判斷,判斷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判斷只有在據有詳實證據的前提下才能起到決策作用。缺乏證據的判斷只會是一種盲目的冒險活動。

同時邏輯思維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儲備,缺乏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儲備邏輯思維就成了無源之水,思維也就失去了知識背景而無法進行。

常見的非理性思維方式

1.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又稱為黑白分明、極端化或對立分割性思維,指學生用簡單的二分法看待事物,習慣於對事物得出一個確定的結論(是或非,對或錯,好或壞),對事物要麼全部接受、要麼全盤否定的思維方式。在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認知能力較低,只能接受簡單的二分法原則,於是教育過程中經常以這樣的方式提問,如“這道題這么做對不對?”或“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當這一過程被習慣化以後,學生思考任何問題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對不對”、“好不好”等,沒有意識到是非對錯只是事物的兩個極端方面,在它們之間還有許多中間狀態。教育者過分強調“典型”而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其他大量的中間狀態是學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習慣的主要原因。

2.災難化

災難化又被稱為認命,指學生對未來持過分消極的預期,往往把一次失敗看成是一場災難。這樣的學生往往不自信,自主性較差,受暗示性強,一個細微的外部刺激也會引起他許多極端的想法,帶來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某學生僅因為一次作業沒有做好受到老師的批評,就產生消極認識,認為自己一定是一個差生,老師肯定對自己非常失望,再也不會欣賞自己,進而悲觀、抑鬱,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學生形成災難化的思維方式一方面和自身的特質有關,另一方面和教師平時的教育方式有關。這並不是說教育者在學生犯錯誤時不能批評,而是應注意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指正時,要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對年齡較小、比較敏感或脆弱的學生不要使用過於嚴厲的言辭,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育之後,還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必要時,可以向學生解釋自己的初衷,消除批評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溝通思想,達成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對外部評價的正確認識,能理性地看待表揚與批評。

3.無端否定

無端否定就是不合理地否定自己的積極經歷、事跡或素質。某學生一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但這並未增強他的信心,因為他認為這只是自己運氣好,考試發揮得好,並不能說明自己有能力,學習方法得當。教育者因為害怕學生產生驕傲情緒,所以經常告誡他們凡事多想自己的不足,強調“謙虛”的傳統美德。這樣做固然有積極的意義,但一旦走向極端,也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使學生形成無端否定的思維方式。因此,在進行“謙虛”教育的同時,教育者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評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驕傲自大。

4.情緒推理

使用情緒推理的學生,會因為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實際上是相信)就認為某件事情合乎現實,無視或輕視反面的證據。一名初一學生,雖然期中考試考了全班第五名,但她仍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而無視自己取得的好成績。老師和家長起初都認為她只是不夠自信,因此,並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在期末考試時,她未能進入前十名,這時,教師和家長都責問她成績為何退步。於是,她更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並將情緒推理擴展到對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都認定是失敗。

5.貼標簽

貼標簽是指評價者不是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而是以內心的刻板印象(成見)來評價外界事物的思維方式。一個學生認為自己的數學老師對自己非常嚴厲,他非常堅信自己的判斷,因此,即使這位數學老師在批評別的同學時,他也會認為“老師又在罵人了,好像就是在罵我。”

6.最大化或最小化

❸ 提高理性思維的方法有哪些

理性的人首先是具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因而其行為是經過理性規劃的。所以是很珍惜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關於提高理性思維的方法有哪些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怎樣提高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就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的方法就是依據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的研究與學習模式。以下是博沃我為您整理的怎樣提高理性思維的相關內容。

首先是在獲取充分信息的基礎上在頭腦里形成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 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後就形成為概念。用獲得的概念同已有的樣本進行比較即可發現問題的所在,由此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其次按照解決問題的立場為切入點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即由已知的知識得到未知的知識,具體來說推理主要有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演繹推理是從一般規律出發,運用邏輯證明或數學運算,得出特殊事實應遵循的規律,即從一般到特殊。歸納推理就是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即從特殊到一般。從中發現問題缺失的部分(證據);最後搜尋到缺失的部分(證據)從而證明原先的假設。這就是人們通過邏輯思維把握客觀事物本質及其內在聯系的能力活動。

最後就是判斷,判斷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判斷只有在據有詳實證據的前提下才能起到決策作用。缺乏證據的判斷只會是一種盲目的冒險活動。同時邏輯思維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儲備,缺乏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儲備邏輯思維就成了無源之水,思維也就失去了知識背景而無法進行。

要有哲學頭腦.哲學頭腦,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從事物特性角度真正理解,才能讓思維更加自由解放。能夠理解太極 陰陽魚圖和靈活應用社會具體實踐活動;對立統一解決作用人際關系;堅持真理不要絕對化,要具體實際共贏。

要有系統內外認識觀念.世界是非復雜,是人心復雜;事物以系統多維方式存在,要系統全面認識事物本來真實本質;要盡量系統多方面思考,才能少犯系統束縛錯誤。

共贏,共贏,只能共贏.萬事萬物是共贏的,只有存在方式不同;單一方面不是共贏真實目的;共贏是系統多維均衡;改變內心擁有,才能改變外界創造。內心怎樣,外界怎樣;內心變化,外界變化;內心真實富有,外界真實享有。

思維格局共贏自然規律。你的力量永遠大不過自然,不要違背自然;共贏自然,自然回報你;共贏自然規律,才能擁有自然生發一切可能。

2、理智的司馬遷

司馬遷,遵從父親遺囑,立志要寫成一部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就在他著手寫這部史書的第七年,發生了李陵案。貳師將軍李陵同匈奴一次戰爭中,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受型之後,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殺,可想到自己寫史書的理想尚未完成。於是忍辱奮起,前後共歷時18年,終於寫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共526500字。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史料豐富而翔實,歷來受人們推崇。魯迅曾以極概括的語言高度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提升理性思維的辦法

——理性是人類的的一種心理活動或一種心理過程,這種心理活動起源於生活實踐中的挫折、失敗經歷,在這些經歷的反復刺激下人類的意識中留下了心靈傷痕,此後每逢這些挫折、失敗的表徵出現時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人們就會自覺地採取規避的行為,以避免重滔失敗的覆轍。這種規避挫折與失敗的心理活動即所謂的「理性」;

——培養自身理性思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人生目標使個體在規劃人生的同時可以更為理性的設計思考自己的未來,初步嘗試性的選擇未來適合自己從事的事業和生活,及早(以學生時代為起點)開始培養自己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最終實現自己想成為的那一個人(理想形象);

——2、建立良好的個人風險管理機制

——個人風險管理是指對個體對自身的人際交往和置身環境的風險進行主動識別、評估的基礎上,對潛在風險的人事關系、環境作出預防性的安排措施,以應對潛在風險的發生,有效的控制妥善處理風險所致的結果,以便於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實現自身的權益保障。從置身的人事環境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發現自身行為與環境的內在聯系、效果及運行機制,對自身行為風險的管理達成預見性的、有效的應對和管控,從根本上杜絕盲目的言行和沖動,從而避免由於不當言行對自身目的的實現所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3、工作和生活擁有明晰的行動規劃

——行動規劃是將「理念」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將具體的工作或事務按照事理邏輯聯系形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工作細節與措施,並在實際的工作中按照排序逐一執行。已達成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目標管理原則;

——4、行為處事擁有條理分明的層次感

——在人們的日常事務中有些事情必須及時辦理,有的則事情不那麼急,可以緩辦,所以人們在日常事物的處理過程應當根據事務的輕、重、緩、急狀況加以區別對待,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種處理事務方式就是條理性。

——在對待同類事務上採取輕重不同的處置分量,使著力正好達到預期的不偏不倚效果,這種分寸拿捏得當的處理事務程度就是層次感;

——5、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抽象思維。通俗地來說「邏輯思維」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人們在遵守自然規律與社會法則的前提下運用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並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智能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只有藉助邏輯思維特有的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才能達到對具體對象本質規律的把握,進而認識客觀世界。它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

——6、最後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機制

——情緒管理是指用心理科學的方法有意識地調適、緩解、激發情緒,以保持適當的情緒體驗與行為反應,避免或緩解不當情緒與行為反應的實踐活動。包括認知調適、合理宣洩、積極防禦、理智控制、及時求助等方式。通俗地來說情緒管理就是使個人冷靜、喜怒不行於色。

——因此,理性的人首先是具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因而其行為是經過理性規劃的。所以是很珍惜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外界事物只要是與他的人生目標、具體生活沒有必然聯系自然就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理性的意義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挫折、失敗與追求時間效率。

❹ 如何才能做到完全理性思考的人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按照資訊理論的觀點,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操作過程 。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12種,希望大家喜歡!
1.基於現實的模型
一個模型就是一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世界運行規律的觀點。模型能夠闡釋結果,能夠回答「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學習、理解並能運用那些解釋事物運行規律的偉大思想和普遍原理。在前面文章中,我們多次使用生活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中的模型和原理去解釋現象和問題,從而幫助我們更清晰把握問題觀點,找到問題本質。
查理·芒格說過這樣一段話,最好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怎麼樣才能讓生活更美好,思維更敏捷?」他給我們的回答是:「應做到的是從顯示出發,盡量養成掌握多種模型的習慣,這種模型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中……」
何為有用的模型?問問自己:什麼是基本的哲理?我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嗎?它有助於我了解世界嗎?它是如何發揮作用?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它的可靠性有多高?局限性在哪裡?與其他模型有什麼聯系?
世界上那些來自於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模型最可靠。一個有價值的模型能夠提供有意義的解釋,同時能對未來可能的結果作出預測,以規避錯誤後果帶來的巨大風險。模型還應該便於應用,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在這里關於基本思維模型的培養推薦一個微信公號:大輝船長的行為設計學,該公號目前正在輸出101個思維模型的過程中,而且針對每一模型進行詳細解釋,並說明模型適用的場景。
為有助於我們通覽全局,我們不妨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觀點,大部分問題都需要我們從事物的多個角度出發。查理·芒格說:「許多棘手問題的解答都必須依賴跨領域的重要思想,而不僅僅是有限的幾個知識。「比如在商業有這樣一些有用的知識:規模如何改變行為,系統如何失效,供應如何影響價格,激勵措施又是如何引導行為的。
在學習一些重要思想時,我們可以利用費曼的「一句經典」。「哪句話用最少的詞表達了最豐富的信息?」示例:心理學中有「獎勵什麼,得到什麼。」物理學中有「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還有一種能夠促使我們學會模型、更好應對現實的方法,即睜大眼睛、關注我們周圍的事物,問自己「為什麼」會(或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即追根究底,問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
2.意義
空洞的言辭、定義、建議、表述或目標對我們毫無用處,我們必須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正如對待知識一樣,只有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其價值。
理解一件事物的「意義」需要我們觀察並提出一些基本的問題。示例:
² 詞語的意義:這些詞語的意義是什麼?是什麼?是否有意義?我們能把這些詞、觀點或者表述轉換成日常化、有啟示性的解釋嗎?一個表達常常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有必要以另一個事物作為參照物來判斷和衡量它。
² 事情的意義:這件事產生了什麼影響?怎麼樣用日常化的語言來解釋發生的情況?它的過程和結果是什麼?發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件事還蘊含著其他意義嗎?
² 原因: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有效果嗎?為什麼有效(或無效)?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為什麼它在這里奏效,在其他地方卻失效?是怎麼發生的?事情發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什麼因素使然?
² 啟示:這個觀察、事件或者經歷的結果是什麼?它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² 目的:為什麼我必須這樣做?為什麼我希望它發生?
² 理由:甲為什麼好於乙?
² 可用性:它的適用性如何?能否幫助我達成最終的目標?
丹麥物理學家尼·玻爾表示:「清晰的思維才會有清晰的表達。」描述一個事物必須實事求是,運用通俗的語言和大眾熟悉的觀點。愛因斯坦說:「如果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出來,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透。」要切入要點。問問自己:我想要表達什麼?造成誤解的原因之一是某個詞語對你而言是一種意思,對別人而言則包含著另外一種意思。
追根究底的示例1:什麼才叫賺錢?賺錢意味著什麼?所謂賺錢,即未來收回的資金高於今天的投資。決定經濟資產投資回報率的是什麼?當年投資的價格、收回的資金,以及撤資的機會。經濟資產的價值受利率影響,如果利率發生變化,價值也會發生變化。本·格雷厄姆重點強調的安全邊際原則是投資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追根究底的示例2:化學中的熵:熵是計算能量釋放的多少或釋放的范圍——在某個特定的溫度下的一個物理變數。解釋下能量的本質:為什麼咖啡不會一直熱下去?這涉及到我們生活中自發性物理或化學事件。熱飲料中的溫度歸因於分子的快速運動。它們在(相對較冷的)環境中與運動速度較慢的分子發生碰撞,促使後者加快了運動。而能量也在此過程中從熱液體中釋放到杯子上、空氣中,通過空氣的流通,傳送到較遠的范圍。如果沒有外部阻力的話,能量會釋放,從而開始發散。能量的發散解釋了金屬會上銹、東西會磨損和斷裂的原因。因為能量總是從集中到慢慢發散,所以物理和化學系統會逐步衰敗、崩潰或毀滅。
3.簡化
通用電器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說:「真正的強者是最簡單的。」
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一切從便於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去除雜蕪,留下本質。把問題拆成幾個組成要素,但綜合而又全面地考慮問題。先勾勒出主要問題,在紙上列出主要因素,分析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從問題本身出發,而非從解決辦法出發,只採取最有效的方法。為什麼?因為重要的是結果,而非解決結果的辦法。決策要少,也要好。為什麼?因為它迫使我們對每個決策更為專注,同時也減少錯誤的幾率。
有時候,可以獲取的信息常常泛濫成災,其中包括有誤的信息或不能幫助我們解釋和預測的信息。有時候,我們還過度關注細節或那些無關的和不可知的東西,有時還會忽略顯而易見的事實。關注重點將讓我們做到主次清晰。有時候,有限的幾個行動步驟就可以達成大效果。所以,真正重要的決策只有幾個。今天我們獲取的信息量更多了,但同時接觸錯誤信息的機會也更多了。查理·芒格說:「有時幹活越賣力,信心越膨脹,但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是錯的。」
避開噪音或不相關因素,縱觀全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么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要達成目標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更多的信息會影響我的決定嘛?」不要隨機搜集資料,首先應該問自己:為什麼需要這些信息。
了解你在生活中必須迴避的東西。與其不斷探索成功之道,還不如首先了解自己必須迴避的領域、狀況和人,將有助於減少錯誤,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此外,事前預防比事後治理更簡單。
解決問題前,不妨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否值得自己費時費力去解決。沃倫·巴菲特對於自己和查理·芒格生活和經營的成功之道解釋說:確定決定前,有兩個問題必須問自己:1、它是可知的嗎?2、它重要嗎?如果是不可知的,則一帶而過,因為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重要但未知的事情。此外,如果它不重要,不管它是可知還是不可知,都沒有區別。我們同樣一帶而過。
決定好企業和壞企業的方法:是否總是給管理層帶來大難題——還是總是帶來一些讓人滿意、不需要動腦子的決定。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提出正確的問題還不夠,還應該找准正確的方向和問對正確的人。
如果能夠把問題冷卻一會兒,讓潛意識開始活動起來,常常能夠更好地解決某個問題,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啟發。
4.規則和過濾器
怎樣做才有助於避免問題或引導決策行為?根據我們對現實的了解和每個人情況的不同,我們應制定一套「做什麼」和「避開什麼」的規則。
了解自己的目標後,我們需要一些標准來衡量各種選擇性方案。問自己:要達成目標或避開問題的最主要(和可知)的因素是哪些?判斷的標准應該基於事實,同時具有適當的預期性,即我們可以適當依賴它們。判斷事物時所運用的標准必須是最必要和最精簡的。然後依據重要性的先後來排列它們,並作為過濾器。設定決策門檻,減少錯誤警報和損失的可能性。考慮決策錯誤的後果。
對於如何評價一個新的經營理念,巴菲特使用4個標准作為篩選的過濾器:
我能理解嗎?如果能,接下面;
它是不是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如果是,接下面;
管理層是不是聚集了許多能乾和誠實的人?如果是,接下面;
價位合理嗎?如果最終能通過這個過濾器,那我們就開始寫支票吧。
另外,清單表程序是一個不錯的工具。但要切勿過分依賴清單。在設計清單時,應考慮如下問題:
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清單。
—個清單應當囊括每個確保「安全」、避免「事故」的關鍵項目。這樣我們不必依賴於記憶來搜索可供檢查的項目。
使用簡單方便。
與現實相符。
根據我們預先的原則、過濾器和清單來行動,常常會比憑激情做事更合理。但不宜制定太多的規則、過濾器或不費腦筋的東西,必須時刻了解我們最終的目標。
5.目標
目標的制定必須與自己期待最終完成的任務相掛鉤。
有意義的目標需要理由的支撐,這樣才能檢驗我們是否制定了正確的目標。所以制定目標必須滿足:
有明確的定義。
重視結果。
符合現實,而且合理——我能夠做到哪些,又不能做到哪些?目標過低,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水平。目標若高到不切實際,可能會迫使我們運用欺騙的手法達成。
可量化。
與各人的需要相符。
能適時變化(有彈性)。問自己:根據目前的目標,採取什麼樣的步驟最好?
目標需要最後期限,還需控制系統,易於檢驗目標的完成進度。
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我需要什麼樣的結果?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哪些因素對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哪一個單獨因素卻能夠產生主要影響?我有能達成目標的必要變數嗎?什麼是達成目標的最好方法?我考慮過我的行為還會產生除了最終結果的其他效果嗎?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或在目標清晰的情況下,必須重點關注一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做什麼?問自己:問題有多嚴重?可以解決嗎?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問題背後的假設正確嗎?考慮過各個問題之間相互的影響嗎?會導致什麼樣的長期後果?
因為嚴重的影響——不管是好是壞——都是通過一些因素的最優化使用或者綜合眾多因素的結果,我們應當運用一切有利於達成目標的必要因素。
6.多項選擇
個人的機會成本常常用以衡量各個選擇的優劣。每個人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如果決定做一件事,就放棄了另外一件事。因為投入到這件事的每一分鍾就意味著放棄了在另外一件事上的用場,而我們在某個投資機會上的資金將沒有機會用於其他投資機會上。
決策意味著成本,甚至理解也需要機會成本。如果花時間理解某件事,那無疑放棄了理解其他事物的機會。
我們在某件事上使用的有限資源,比如時間、努力和金錢等決策成本,可以用被舍棄掉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或機會(假設能夠達到同樣的目標)來衡量,即機會成本。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自己珍愛的東西:伴侶、工作、房子、家人等。在我們決定作出改變時,常常需要把改變後的情況與目前擁有的最好的狀況進行對比。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一個互補式的過濾器來評價面臨的多項選擇,即列出各項的優缺點,相互對比衡量。沃倫·巴菲特藉此告訴我們物色一個什麼樣的伴侶:「尋找那些可以無條件愛你,並默默鼓勵你,讓你做得比想像中還出色的另一半。」
並不是所有的決定都是重要的,一些決定更能主宰我們的生活。一個能夠影響我們未來10年生活的決定比起只能影響當前生活的決定要重要太多。比如伴侶、職業、朋友、投資、教育等等。
7.結果
經濟領域中,最關鍵的是不管別人對你說什麼,你總要問:「然後呢?」這個方法可以應用於幾乎其他所有領域。所以,你必須經常問:「然後呢?」——沃倫·巴菲特
考慮一個行動帶來的次要的和長期的後果。在我們決定政策、採取行動或者評價觀點時,不要忘記掂量後果。所以,在行動中存在著四個關鍵因素:
1、關注整個系統。關注直接和間接的效果。
2、結果暗含蘊意,或者會帶來更多的結果,而其中有一些並不是我們想要的。雖然無法預測到所有的可能結果,但我們至少要警惕一個負面結果。
3、考慮反饋、時間、等級、重復、臨界指標、局限性等帶來的影響。
4、在成本和收益上,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果。預測上時間的實際效果,並分析是否能有助於達到最終的目標。
行動時一定要全面考慮短期和長期的結果,因為一個行為帶來的影響是一個長期、慢慢凸顯的過程。
8.量化
言之有物須體現在量化上。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生活中,許多時候依賴於我們量化的能力和對模式、關系、命題或量值的理解能力。數學的作用是什麼?它幫助我們預測結果、評價事物的意義。
一旦能夠把事物用數字表達出來,可以方便我們進行比較。如果缺少一個相關的重要量化標准,我們如何能夠評價一個決策的明智與否?
有些東西無法做到精確衡量,所以把它們劃分到一個數值范圍內算是一個最佳的選擇。正如凱恩斯所說:「粗略的正確好過精確的錯誤。」不要過分看重能夠運用數學計算的東西,也不要過分忽略無法計算的東西。
示例:高收益的企業是否能一下子吸引我們?盈利從800萬美元一下增長到7200萬美元,看起來驚人地完美——但你千萬不要以為本來就是這么回事,。首先你必須確定基準年度內的收益並不慘淡。如果收益與資本的投入息息相關,就需要考慮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產生額外的收益,還需要投入多少額外的資本。
我們應該理解數字背後的東西。沃倫·巴菲特說:「股本最初的收益」也是「衡量一年績效的最好的方法。使用這個標准,我們還需要了解許多其他因素,比如會計政策、歷年資產創造價值情況、財務杠桿、以及工業狀況。」
企業價值是由未來現金流產生的時間和數量多少來決定的。
進行收購活動時,別忘記把結果進行量化。考慮收購公司以及目標公司的報表和資產負債表。基於雇員、供應商、客戶、競爭等情況的變化,估算公司合並後企業產能、價格、成本和投入資本等情況。要實事求是考慮企業價值的變化。我們估值時所依賴的現金流越遙遠,則未來越有可能發生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預期的回報也越加充滿不確定性。
什麼因素能夠推動未來的價值?對今天的數字有什麼啟發?通過對過去投資記錄中增長、盈利、利潤率、市場規模/產能的增長率、市場份額、競爭性優勢等檢查,它是合理的嗎?什麼是影響未來現金收益和價值的主要因素?而什麼因素又會改變這種情況?公司在什麼情況下會失去優勢?
9.證據
證據能夠幫助我們確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項或幫助我們辨明真偽。證據源於事實、觀察、經歷、對比和實驗。——伯特蘭·羅素
其實無外乎兩件事:科學和觀點。前者誕生知識,後者產生無知。
——希波克拉底
科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問題或觀察——我們總是試著去解決問題。遇到了問題或者在觀察到某種現象後,我們會追究事情的真相和內在原因(注意:最關鍵的是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非表面現象)。
猜測原因——我們可以試著先找到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或者一個解釋(對事物發生和發生過程建立的一個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或觀察來檢驗該假設或方法的成立與否。此外,一些法則或者模型可能有助於解決問題或者解答觀察到的現象。我們的假設必須有據可依,且必須與自然法則和已被驗證過的證據一致。
預測結果——根據先前假設進行邏輯性推理,預測結果。
檢驗——「這樣做有什麼效果?」
我們並不僅僅是觀察一些行為,我們是有目的、有理論指導、有背景知識地觀察,還要了解哪些是影響觀察的重要因素。在搜索信息的時候同樣如此。查理·芒格說:首先必須清楚為什麼需要尋找這些資料。應該在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去檢驗你的想法是符合基本的思維結構。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0.逆向思維
逆向思考可以讓我們決定應該避免什麼樣的行為。為了清楚要迴避什麼,首先就要想到是什麼。如果想告誡別人應該迴避的事項,不妨以對他們的期許作為結束。
假設我們達到了目標,問自己:目的何在?這是我想要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當初我是從哪裡啟程到達終點的?達到終點的必要因素是什麼?這樣思考後,我們再反過來從頭開始思考。通過這種逆向思考,讓我們對事物的可行性一目瞭然。
逆向思維在其他方面的運用包括:研究那些與常理有悖的證據,多問「為什麼」。使用「負面激將」法——告訴別人不該如何如何。練習零基思考法——讓思維回歸原點、從頭開始的思考方法:如果我們當時不是這樣做,還有什麼其他能夠達到目標的最好方法?
11.風險
在考慮到所有潛在的負面因素後才能確定一個觀點是否有效。錯誤的代價不僅包括實際的損失,還包括機會成本。
一位傑出長期投資者的必備品質是什麼?生來就能辨認和規避重大風險的人,甚至是有生以來從未見識過的風險,獨立思考、情緒穩定,同時對人性和組織的行為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這些都是想在長期投資獲得成功的要素。
在投資過程中,這些因素較為重要:了解企業的潛在價值,不要使用杠桿,挑選管理層富有成效和誠實的公司,投資時留有巨大的安全邊際。如果你理解一家企業——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它的未來——顯然,你需要的安全邊際並不高。相反,未來發生的事情越多,確定性越低,企業越脆弱,企業變化的概率越高,你需要的安全邊際也同樣越高。
芒格關於價值的一些理念以及做事風格:「一個人該全力以赴。不要說謊。承諾過的事情就要完成,沒人會在乎你的理由。開會前要早早准備,不要遲到,但如果真的遲到了,不要舉出許多理由來煩別人,道歉就行了……回電話要迅速。還有就是在5秒鍾內說『不』。你必須迅速拿定主意,不要把別人晾在一旁等你。」
12.態度
活著的時候要盡情快樂,因為我們是要死很久的。——蘇格蘭諺語
生命的長度全在於我們如何使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應該積極享受生活。喜劇大師喬治·伯恩斯說:「要麼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要麼熱愛自己做的事情。我認為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每個人一天有24小時,我們不能把時間儲蓄下來,區別在於是巧妙地利用還是愚蠢地揮霍。如何使用我們的時間?最佳使用方式是什麼?我們對生命寄予什麼厚望?目前生活的方式能有助於我們向目標開進嗎?列出的單子越短,則越加有利於我們專注於重要的事情。了解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我們的行為是聽從內心的呼喚還是僅僅出於別人的期待?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我們感覺到生命的意義嗎?
做那些符合我們性格、特長的事情,揚長避短,並試著建立(和遵循)一些價值觀。
擁有對生活的正確態度是避免誤判和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的一部分。人各不相同,因此也沒有萬能葯策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但存在對每個人都適用的指導准則。
堅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活動。要了解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東西。所以這個能力范圍大小並不重要,關鍵要了解它的邊緣在哪裡。
查理·芒格說:「好的品行意味著高效率。如果信任別人,則你的系統設置地更為簡單。所以好品行會帶來巨大的效率,而壞的品行則相反。」
對待他人友善,如果對方並不真誠對你——不要懷恨在心——以後盡量迴避他們就行了。遵循查爾斯·達爾文的建議:避免爭論。
保持好奇心和開放性思維。總是問:「為什麼?」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說:「在事實面前就像一個孩子,時刻准備放棄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謙遜地追隨自然的引領,否則,你將一無所得。」

❺ 什麼是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是指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有效地探索並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過程。理性思維的形式有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理性思維的基本特徵是間接性,即通過已知的知識經驗去認識和探索未知的知識經驗。理性思維的能動作用表現在,它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能夠透過復雜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理性思維的創造性表現在,理性思維的過程是在頭腦中產生創造性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是人們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案、新計劃的過程。理性思維的辯證法表現在,理性認識的目標是追求真理和理性,而追求真理和理性的目的在於造福於人類和社會。

❻ 辯證法的四種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四種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

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等方法。其中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是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所共有的方法,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和歷史相一致則是辯證邏輯所特有的方法。

(1)歸納與演繹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即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即從一般原理推論出個別結論。歸納和演繹的客觀基礎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個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關系。

歸納和演繹是辯證統一關系: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歸納的前提。在實際的思維過程中,歸納和演繹相互補充、交替使用。歸納雖然能概括出同類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區分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所得結論還不是充分可靠的,要由演繹來補充和修正。演繹所依據的前提是事物的共性,但共性只大致地包含個性,個性也不能完全地進入共性,從共性出發不能揭示個別事物的多方面的屬性。可見,歸納和演繹都具有局限性,需要藉助更為深刻的其他思維方法。

(2)分析與綜合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思維方法

分析是在思維過程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中找出基礎的部分、本質的方面。綜合是把分解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觀的次序、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分析與綜合的客觀基礎是事物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系。

分析和綜合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完成,離開了綜合就沒有科學的分析。分析與綜合的統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維領域中的具體運用。

(3)抽象與具體是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

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思維具體或理性具體是在抽象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它不同於感性具體。感性具體只是感官直接感覺到的具體,而理性具體是在感性具體基礎上經過思維的分析與綜合,達到對事物多方面屬性或本質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一系列中介,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馬克思的《資本論》是成功地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方法的傑出典範。

(4)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思維過程同客觀事物的歷史過程和認識的歷史過程應當符合,也就是邏輯和歷史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內在要求。邏輯指的是理性思維或抽象思維,它以理論的形態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歷史包括兩層意思:①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②指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真正科學的認識是現實歷史發展的反映,要求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的進程相一致。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是「修正過」的歷史。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是辯證思維的一個根本原則。

閱讀全文

與理性思維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確定交通事故責任有哪些方法 瀏覽:954
去掉大腿毛快速方法 瀏覽:146
腰肌勞損手術治療方法 瀏覽:470
腹肌的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773
客服管理中的分析方法 瀏覽:767
治療炎症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64
中學生記單詞的簡單技巧和方法 瀏覽:648
豬人工取精步驟及方法 瀏覽:142
純凈水壓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878
老年人中風的治療方法 瀏覽:823
16乘15分之14計算方法 瀏覽:22
小米3音效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1
小米視頻壁紙文件夾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7
文竹生長的正確方法 瀏覽:902
衛浴台安裝方法 瀏覽:629
重抽樣方法的簡單例子 瀏覽:258
土蟲草的功效與作用食用方法 瀏覽:657
五孔網線插座怎麼接線方法 瀏覽:58
前擋板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853
台式電腦風扇調節方法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