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初中文言虛詞教學方法探究論文

初中文言虛詞教學方法探究論文

發布時間:2023-01-29 14:00:13

⑴ 文言文虛詞研究報告反思

1. 誰能給我總結一下文言文虛詞總結

1、但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後序》)。

(副詞,僅,只) 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連詞,只是,不過)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連詞,只要)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連詞,假如) 2、唯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副詞,只,只有)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語助詞,希望)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副詞,徒然,白白的)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只是,僅僅) 4、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直好世俗之樂耳(《庄暴見孟子》)。

(副詞,只是)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論積貯疏》)。 (副詞,竟然) 5、第 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

(副詞,只)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海瑞傳》)。(副詞,但是,只是) 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澤鄉起義》)。

(副詞,即使。「借第令」三詞同義) 陰使人至郗所曰:「第舉兵!」(《史記》)(副詞,盡管。)

6、獨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魚,我所欲也》)。(副詞,僅,只)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石鍾山記》)? (副詞,唯獨)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副詞,難道) 7、特 公車特徵拜郎中(《張衡傳》)。

(副詞,特地,特此)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只,僅) 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三國志》)。

(副詞,只,僅) 8、向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副詞,以前,往昔)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

(副詞,剛才)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連詞,假如,假使) 9 、誠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實在,確實)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副詞,果真,如果) 10 、固 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堅決) 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記王忠肅公敖事》)(副詞,一定,必定)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副詞,本來)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鴻門宴》) (副詞,確實,誠然)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副詞,到底,究竟) 11、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

(副詞,必須,一定要) 王必無人,臣願捧璧往使(《廉頗藺相如列傳》)。(連詞,果真,如果) 12、顧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副詞,只是,但是)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副詞,難道) 13、見 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介詞,被)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代詞,我) 14、相 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寡人之於國也》)。(副詞,互相)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

(代詞,你)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代詞,我) 15莫 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赤壁之戰》)。

(副詞,不要)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師》)。(代詞,沒有誰) 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促織》)。

(副詞,不) 16、微 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副詞,偷偷的,暗暗的) 味苦而微辛。

(副詞,稍微)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動詞,沒有) 17、每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 (副詞,每次)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副詞,常常) 18、幸 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幸而)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

(希望) 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孔雀東南飛》)。(幸運的)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特地)。

2. 怎樣寫文言文虛詞個人總結

把常用的虛詞列出來。有一個省事的辦法:找一篇文,從頭開始,把出現的所有虛詞列出來。這樣就算不全也能有很多了。

然後想想每一個虛詞有多少種意思,最好可以結合例句。如果想不起來或者怕想不全可以查文言文字典,把每一種意思都列上。

然後再想想有沒有漏掉的虛詞,或者找另一篇文章看看有沒有沒寫上的……

話說這種問題……總結就是為了復習的時候好用嘛,按照自己習慣不就好了,何必這么糾結。不管怎麼費勁,想要一個詞都不剩肯定是不可能的啊。列上常用的就行了。

3. 「淺談高中文言文虛詞用法「的論文例文

高中文言虛詞教法探究陳柬 【摘要】: 文言文教學承載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打好「精神底色」的重要使命。

通向這座文化寶庫,不能不越過閱讀障礙——文言字詞。而文言文作為古代通行的書面語體,跟現在日常交際的口語相去甚遠。

因此,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成為不容迴避的文言教學重要內容。 但目前的文言教學中,要麼弱化文言詞語教學,甚至恥談詞語教學;要麼把文言詞語教學當作第二門外語進行教授,其目的在於准確理解詞義,傳遞知識,「形成學習知識的技能、技巧,把教學過程簡化為教師講授,學生以記憶和練習為主的被動接受過程。」

「它忽視了文化知識與人類及兒童經驗世界的豐富關聯。」這一點,在文言虛詞教學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新課程改革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其實質就是關注學生內在的心理需要。而文言虛詞教學中,無論是品鑒作用,還是系統歸納、推斷用法,學生都被剝奪了參與的權力。

學生內心需要被忽視甚至被漠視,情感的缺席必然導致情感的缺失。 只有把文言虛詞教學放到學生作為人的發展的前提之下,優化教學方法,才能還原文言虛詞教學的本來目的。

本文試圖從挖掘文言虛詞情感意蘊和指導序列化整理、應用虛詞用法的角度探究文言虛詞的新教法。 優化文言虛詞教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理解用法人性化,通過美讀、比讀,體味虛詞所包含的情感態度;二是掌握詞義宏觀化,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三是整理歸納序列化,分解雜亂的詞語學習任務,動態生成知識框架,便於靈活運用;四是遷移方式多樣化,關注學生心理需要,使遷移適時適量。

4.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總結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5.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總結

一、而1、連詞1)表並列:「蟹六跪而二鰲」2)表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3)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4)表修飾:「吾嘗終日而思矣」5)表轉折:「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6)表假設:「而吾蛇尚存,則馳然而卧」7)表因果:「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2、代詞,通「爾」:「而翁歸,自與汝算爾」3、助詞,「繼而」|「俄而」二、之1、代詞:「均之二策」「使之」2、動詞:去、往、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3、助詞1)音節助詞,不譯:「頃之」2)結構助詞,的:「眾矢之的」3)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4)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何厭之有」「馬之千里者」。

6. 急需

常用文言虛詞(25個) (一)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 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 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樂陽子妻》) 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為學》) (三)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3. 用作副詞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四)於 1. 表示對象,譯為「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為學》) 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 3. 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隆中對》) 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

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

(《賣油翁》) 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六)則1.連詞(1)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岳陽樓記》)(2)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七)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愛者甚蕃。

(的花)(《愛蓮說》)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樣」、「項」。

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2.助詞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

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錶停頓。)(《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

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

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3.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等。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表疑問語氣,。

⑵ 文言文虛詞研究論文

1. 「淺談高中文言文虛詞用法「的論文例文

高中文言虛詞教法探究陳柬 【摘要】: 文言文教學承載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打好「精神底色」的重要使命。

通向這座文化寶庫,不能不越過閱讀障礙——文言字詞。而文言文作為古代通行的書面語體,跟現在日常交際的口語相去甚遠。

因此,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成為不容迴避的文言教學重要內容。 但目前的文言教學中,要麼弱化文言詞語教學,甚至恥談詞語教學;要麼把文言詞語教學當作第二門外語進行教授,其目的在於准確理解詞義,傳遞知識,「形成學習知識的技能、技巧,把教學過程簡化為教師講授,學生以記憶和練習為主的被動接受過程。」

「它忽視了文化知識與人類及兒童經驗世界的豐富關聯。」這一點,在文言虛詞教學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新課程改革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其實質就是關注學生內在的心理需要。而文言虛詞教學中,無論是品鑒作用,還是系統歸納、推斷用法,學生都被剝奪了參與的權力。

學生內心需要被忽視甚至被漠視,情感的缺席必然導致情感的缺失。 只有把文言虛詞教學放到學生作為人的發展的前提之下,優化教學方法,才能還原文言虛詞教學的本來目的。

本文試圖從挖掘文言虛詞情感意蘊和指導序列化整理、應用虛詞用法的角度探究文言虛詞的新教法。 優化文言虛詞教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理解用法人性化,通過美讀、比讀,體味虛詞所包含的情感態度;二是掌握詞義宏觀化,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三是整理歸納序列化,分解雜亂的詞語學習任務,動態生成知識框架,便於靈活運用;四是遷移方式多樣化,關注學生心理需要,使遷移適時適量。

2. 【語文中的「等」有幾種用法】

釋義 ①品級;級別:頭等|同等|三六九等. ②相同;一樣:相等|等價|等腰三角形. ③等候;等待:等車|等機會|我在家裡等你. ④表示列舉未盡:我們學習數學、語文等課程. ⑤列舉後煞尾:北京、上海、廣州等三大城市. 等 (會意.從竹,寺聲.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簡冊雜積之地,寺亦聲.本義:整齊的簡冊) 同本義 等,齊簡也.――《說文》 等級;輩分 士階三等.――《呂氏春秋·召類》 皆陛下故等夷.――《史記·留侯世家》.索隱:「言等輩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禮記·少間》 請自貶三等.――《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優等;等例(等級差別,地位高低的差別);等子(宋代的御林軍;標本,樣本);等分(等級名分);等外品(質量差,不列入等級的產品);等列(等級品位);等別(等級) 「等」作虛詞用: 等——《說文》:「等,齊簡也,從竹寺,會意.」按:寺為簡冊雜積之地.《廣雅·釋詁》曰:「等,齊也.」原為實詞中的動詞.而等級則為名詞.由於「等」本音,為都在反,又轉音丁兒反,有何等或何物之義,唐代時的如今江浙地區人,都稱「齊等」為丁兒反,應瑗詩有「用等稱才學,往往見嘆譽」之句,意謂用何才學,而被贊譽當官.(顏師古《匡謬正俗》卷 六)《後漢書·禰衡傳》:「死公!雲等道?」註:「等道猶今言何勿語也.」可見等有「何」義,可作虛詞.(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50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台階 【等】稱量輕重也.例句:1、[孟子]等百世之王.2、[史記夏本紀]等之未有賢於鯀者.又,《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句:「便取出銀子,剛剛一塊,討等來一稱,叫聲慚愧.」可知又為「稱量輕重的工具」,即秤或天平,或籠統稱謂.居牖客查不出,就教於大方之家. 等韻學研究的對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節表為主要方式對漢語字音進行分析的一門學科,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支.。

3. 古漢語中的虛詞及其用法畢業論文,求研究對象和參考文獻

二)、之 1、用作代詞常用於代指人或事或物,相當於「他(她、它)們」、「它」、「這」 等。

一般用在動詞後面,作賓語。①問所從來,俱答之(《桃花源記》)——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當於「他們」 ②操蛇之神聞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譯作「這件事」 ③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狼》)——代物,指狼,相當於「它」。

2、用作助詞① 用於定語和名詞之間,相當於「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②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如: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③在句中表示動詞賓語提前,即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在意義如: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④在句中補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動詞 譯作「到」、「往……去」等,後面一般跟地點名詞,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去」 練習 1、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到,往)2、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3、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主謂之間,無實義)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代詞,指學過的知識) (三)而 用作連詞,連結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後兩部分的並列、承接、轉折、修飾等關系。

例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記》)——又,表並列關系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就」,「然後」,表承接關系學而不思則罔。(《論語》 )——卻,但是,表轉折關系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著,也可不譯,表修飾 一、之 1、代詞: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報之於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稱之曰能 肉食者謀之 公與之乘 名之者誰 天下順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異之 故為之文以志 名之者誰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天下順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願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這一類最多):如,宮中之事 以傷先帝之明 窮山之高而止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勢 山間之四時也 山水之樂 宴酣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三里之城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覽物之情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2)用在主謂片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鏡之新開 冷光之乍出於 人之學也不知日之入 (3)補充音節(這一類很少):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3、動詞(這一類初中課本中極少) 如:輟耕之壟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4、語法作用(這一類涉及到文言語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詞(這一類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遠指相當於「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聞其賢 苦其心志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其鄉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盪 今觀其文章 聽其議論之宏辯 日與其徒上高山 2、表語氣(這一類較少) 如,其真不知馬耶 其真不知馬也 三、以 1、作介詞,可解釋為:用、靠、憑、憑借、因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順(憑、憑借) 不以物喜(因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氣可以養而致(憑、憑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憑)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 2、連詞 (1)表目的:譯為 來 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殺之以應陳涉 以光先帝遺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靈 故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眾 以知天地之廣大 將以攻宋 (2)表結果:譯為 以致 例、以傷先帝之明 以塞忠諫之路也(此類較少) 3、其它 (1)以為:譯為 認為 例,或以為死 (2)所以: a、用來之意,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所以動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相當於「而」:如,醉則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課本中只此一個) 四、乎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國可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間也 頹然乎其間者 然後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詞尾(一般用在形容詞後):例,悠悠乎與灝氣俱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相當於「……的樣子」) 五、雖 1、即使之意。

例,雖有千里之能 雖不能察 雖多何為 雖殺臣,不能絕也 2、雖然之意。例,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風力雖尚勁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六、然 1、代詞:這樣的意思。

例,吳廣以為然 然,胡不已乎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2、作詞尾:表……的樣子。 例,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滿目蕭然 3、連詞:表轉折。

例,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聞無罪 或以為死 或以為亡 2、有時候:如,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 八、為 1、介詞(相當於「被」「替」):如,士卒多為用者 山巒為睛雪所洗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動詞:如,為壇而盟(築) 釀泉為酒(釀造)。

4. 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

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虛詞數量較少,常見的約二百多個;但是,它在古代詩文中出現頻率很高。

如《醉翁亭記》,全文僅402字,其中虛詞就有113字(「而」字出現25次,「志」字出現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還有「於」、「乎」、「其」、「不」等虛詞共出現33次)。這些虛詞對表達語意、語氣,詞句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不僅要著重學習常用實詞,同時要注意學習常用虛詞。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怎樣學習常用虛詞呢?根據本人在學習和教學中的粗淺體會,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特點和用法:一、文言虛詞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詞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義沒有內在聯系,不能按實詞那樣去依形釋義。文言虛詞的突出特點是「虛」,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古人難以為虛詞造字。

而在記事作文需要虛詞時,往往採用「依聲託事」的辦法,假借實詞中已有的同音字來記錄虛詞。因此,虛詞所用的字幾乎全是(注)假借字。

例如:「然」字,《說文》:「然,燒也;從火,肽(rán)聲。」本義是「燒」,是個實詞(後來又加火旁寫作「燃」)。

《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詞正是本字本義。

古書中多假借「然」字記錄虛詞,如(本文所引例句,除個別外,均摘自中學語文課本)。1、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

《孟子·寡人之於國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3、然志猶末已,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按:例①、②中的「然」借為指示代詞,可釋為「這樣」、「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為連詞,相當於「然而」。

又如:「其」字,全文寫作 ,本義是「簸箕」,是實詞。古書中假借「其」字為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的)和指示代詞(那),長借不還。

於是人們便在「其」字上加竹頭寫作「箕」,以表示本義。二、注意區分虛實。

由於虛詞多是假借原有實詞中的同音字為之,因此,在古書中,同一字形往往虛實並用。在閱讀古代詩文時,要加註意,區而別之。

例如:1、陳涉輟耕之①壟上,悵恨久之②。《陳涉世家》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隨之⑤而泣。

《韓非子·外諸說》按:「之」字,甲文寫作 ,表示腳在地面上走,《爾雅·釋詰》:「之,往也。」本義是「到……去」。

以上兩例中,有五個「之」字,依據語境,分析比較:①④用的是本義「到……去」,是實詞(動詞)。其餘三個「之」字是虛詞:②是音節助詞,無義;③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⑤是第三稱代詞,相當於「她」。

又如:1、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侍坐章》2、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詩經·採薇》3、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鄒忌諷齊王納練》按:「莫」字,小篆寫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

《說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時。

後來,人們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寫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義,是實詞(名詞):「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農歷三月。

「歲莫」即「歲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語氣語,無義)例③中的三個「莫」字則假借為虛詞,不定代詞,可釋為「沒有誰」。

三、注意區分同形虛詞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虛詞,雖用同一形體表示,但用法多樣,詞性、意思不同,必須依據它所在的不同語言環境,仔細辯析,方能求得准確的理解。

仍以「之」字為例,前面是區分虛實,這里是區分虛詞「之」字的不同用法。(為便於說明,我們給各句中的「之」字分別編號。)

1、學而時習之①,不亦說乎?《論語十則》2、公與之②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3、之③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游》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損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5、期年之⑥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為公。《禮記·大道之行也》7、孤之⑧有孔明,猶魚之⑨有水也。

《隆中對》8、戰於長勺,公將鼓之⑩。《曹劌論戰》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

《狼》10、宋何罪之12有?《公輸》11、父母唯其疾之13憂。《論語·為政》文章來自:學優網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單 位:黔南民族師院附中 姓 名:余慶雲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虛詞數量較少,常見的約二百多個;但是,它在古代詩文中出現頻率很高。

如《醉翁亭記》,全文僅402字,其中虛詞就有113字(「而」字出現25次,「志」字出現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還有「於」、「乎」、「其」、「不」等虛詞共出現33次)。這些虛詞對表達語意、語氣,詞句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不僅要著重學習常用實詞,同時要注意學習常用虛詞。【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2)】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2)。

這樣,才能不斷提。

⑶ 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教法探究論文

[摘要]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遺產,在中華民族文明的傳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華兒女應該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而語文教學正是傳承和發揚這種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但縱觀文言文教學現狀,情況並不樂觀。本文從文言文教學現狀談起,對造成文言文教學低效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相應提出改進策略。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自主 誦讀 積累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寶庫中一朵絢麗燦爛的奇葩,是學生孜孜不倦開拓的文化「瑰寶」,是學生陶冶情感、豐富文化內涵的一個重要載體。經典的文言文是古代聖賢思想、智慧的結晶,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以及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閱讀文言文,可以修身養性,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閱讀文言文,可以讓人懂得美、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文質兼美的文言文能「陶冶」「熏習」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性」「氣質」,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及整體文化素質,有利於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文言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的積淀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課改的大背景下,文言文教學更是成為我們教師課改中的關鍵點之一。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現狀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對學生今後更加深入的研讀起著奠基作用,新課標規定:文言文教學要達到使學生「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但縱觀文言文教學,目前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並不令人樂觀。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都有一種畏難情緒,究其原因,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重字詞理解,輕「讀」文本

文言文由於年代久遠,學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澀難懂的字詞、讓學生感到很困惑,學習時吃力,缺乏興趣,基於此原因,教師就特別重視字、詞、句的理解和翻譯,課堂上字字落實,句句講解,強調文言文基本功,夯實基礎,這點固然重要。但這樣做就侵佔了學生自主誦讀文本的時間。學生一味被動接受老師講解、久而久之、學生無形中也受到影響,認為文言文學習只要掌握了字詞、死記硬背就行了,而不願意花充分的時間去朗讀課文。

2.重課文分析,輕情感感悟

對文言文教學,教師往往還採用現代文的教學方法,學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然後教師先串講,疏通文意,再對文章內容進行詳細分析、總結藝術手法......而沒有注意利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去引導學生走進作品,去學習文章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領悟、體會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重教師灌輸,輕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僵化、呆板導致學生本來就「畏懼」的文言文,興致更加缺乏。而教師又不能因勢利導、採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只會消極等待,這種「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只會被動接受,失去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4.重課內知識,輕課外練習

大部分教師對課內所選文章非常重視,務必做到:精講細講,巧設各種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課堂上所學知識,這樣做固然強化了基礎,但並不意味著學生已具備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遇到新的陌生文言文,學生照樣不會閱讀,究其原因,在於我們僅重視了課內知識,而忽略了課外聯系。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遷移和活用能力依然較差。

二、改進措施

針對目前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我們必須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方法。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和改革。

1.巧妙設計導語,讓學生對文言文「愛」起來。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導語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導語設計,應尋找課文和學生現實感觸的共振點,引導學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覺接受熏陶。好的導語,能收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神奇功效,成功的導語,如同初啟的屏幕,可以讓學生看到精美的舞檯布景;如同樂章的序曲,可以是學生置身於唯美的意境中;又像是打開了知識殿堂的大門,吸引著學生走進殿堂。

2.指導學生讀註解、查工具書、提高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預習非常重要。教師要指導學生依靠課下註解、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教師要激勵學生敢於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教會學生學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解決疑難。教師適時給予幫助釋疑,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

3.加強課堂朗讀,品味文章的形、意、情、理。傳統教學一般採用的是教師先串講、疏通文章,然後對課文內容進行詳細分析。事實上,學生如果事先沒有熟讀課文,即使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徹,學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效果不佳。反之,如果讓學生事先對課文進行熟讀,他們自會從誦讀中感知和領悟課文內容。古人雲:「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蘇東坡也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學習文言文,在粗略懂得字句的基礎上,反復誦讀,有助於理解課文的內容、觀點、體味語言的氣勢和文章的情感。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針對文章的特點、主題和情感,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反復誦讀,並進行指導閱讀(可齊讀、指名朗讀、教師范讀、學生領讀、比讀等),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准文中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多意字的讀音;讀清句讀,明確哪裡該停頓,哪裡不該停頓;讀出語氣、語勢來,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讀出文章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把語氣助詞要表達的感慨、哀嘆、喜悅等情感讀出來;對加強語氣的副詞要重讀;對文章採用的修辭手法和結構所傳達的語勢和情感要讀出來。

當然,光是准確誦讀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我們要求讀懂詞義、句意,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還是要求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對課文產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進而讓文章的觀點、作者的情感在讀中自見。在反復誦讀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背景材料、作者簡介、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平時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由字到句到篇,整體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主題思想。

以上是對如何提高初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些建議,這些方法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不是割裂的,而應該綜合運用,同學們在學習中不能心浮氣躁,而應掌握正確的方法,平時注重積累,夯實基礎,這樣我們的古文閱讀水平將會上一個新台階。

⑷ 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

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

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虛詞數量較少,常見的約二百多個;但是,它在古代詩文中出現頻率很高。如《醉翁亭記》,全文僅402字,其中虛詞就有113字(「而」字出現25次,「志」字出現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還有「於」、「乎」、「其」、「不」等虛詞共出現33次)。這些虛詞對表達語意、語氣,詞句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不僅要著重學習常用實詞,同時要注意學習常用虛詞。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怎樣學習常用虛詞呢?根據本人在學習和教學中的粗淺體會,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特點和用法:

一、文言虛詞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詞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義沒有內在聯系,不能按實詞那樣去依形釋義。文言虛詞的突出特點是「虛」,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古人難以為虛詞造字。而在記事作文需要虛詞時,往往採用「依聲託事」的辦法,假借實詞中已有的同音字來記錄虛詞。因此,虛詞所用的字幾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

「然」字,《說文》:「然,燒也;從火,肽(rán)聲。」本義是「燒」,是個實詞(後來又加火旁寫作「燃」)。《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詞正是本字本義。古書中多假借「然」字記錄虛詞,如(本文所引例句,除個別外,均摘自中學語文課本)。

1、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3、然志猶末已,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按:例①、②中的「然」借為指示代詞,可釋為「這樣」、「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為連詞,相當於「然而」。又如:

「其」字,全文寫作 ,本義是「簸箕」,是實詞。古書中假借「其」字為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的)和指示代詞(那),長借不還。於是人們便在「其」字上加竹頭寫作「箕」,以表示本義。

二、注意區分虛實。由於虛詞多是假借原有實詞中的同音字為之,因此,在古書中,同一字形往往虛實並用。在閱讀古代詩文時,要加註意,區而別之。例如:

1、陳涉輟耕之①壟上,悵恨久之②。《陳涉世家》

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隨之⑤而泣。《韓非子·外諸說》

按:「之」字,甲文寫作 ,表示腳在地面上走,《爾雅·釋詰》:「之,往也。」本義是「到……去」。以上兩例中,有五個「之」字,依據語境,分析比較:①④用的是本義「到……去」,是實詞(動詞)。其餘三個「之」字是虛詞:②是音節助詞,無義;③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⑤是第三稱代詞,相當於「她」。又如:

1、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侍坐章》

2、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經·採薇》

3、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鄒忌諷齊王納練》

按:「莫」字,小篆寫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說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時。後來,人們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寫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義,是實詞(名詞):「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農歷三月。「歲莫」即「歲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語氣語,無義)例③中的三個「莫」字則假借為虛詞,不定代詞,可釋為「沒有誰」。

三、注意區分同形虛詞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虛詞,雖用同一形體表示,但用法多樣,詞性、意思不同,必須依據它所在的不同語言環境,仔細辯析,方能求得准確的理解。仍以「之」字為例,前面是區分虛實,這里是區分虛詞「之」字的不同用法。(為便於說明,我們給各句中的「之」字分別編號。)

1、學而時習之①,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2、公與之②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之③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游》

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損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

5、期年之⑥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為公。《禮記·大道之行也》

7、孤之⑧有孔明,猶魚之⑨有水也。《隆中對》

8、戰於長勺,公將鼓之⑩。《曹劌論戰》

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

10、宋何罪之12有?《公輸》

11、父母唯其疾之13憂。《論語·為政》

文章來自:學優網

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

單 位:黔南民族師院附中 姓 名:余慶雲

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虛詞數量較少,常見的約二百多個;但是,它在古代詩文中出現頻率很高。如《醉翁亭記》,全文僅402字,其中虛詞就有113字(「而」字出現25次,「志」字出現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還有「於」、「乎」、「其」、「不」等虛詞共出現33次)。這些虛詞對表達語意、語氣,詞句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不僅要著重學習常用實詞,同時要注意學習常用虛詞。【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2)】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2)。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怎樣學習常用虛詞呢?根據本人在學習和教學中的粗淺體會,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特點和用法:

一、文言虛詞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詞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義沒有內在聯系,不能按實詞那樣去依形釋義。文言虛詞的突出特點是「虛」,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古人難以為虛詞造字。而在記事作文需要虛詞時,往往採用「依聲託事」的辦法,假借實詞中已有的同音字來記錄虛詞。因此,虛詞所用的字幾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

「然」字,《說文》:「然,燒也;從火,肽(rán)聲。」本義是「燒」,是個實詞(後來又加火旁寫作「燃」)。《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詞正是本字本義。古書中多假借「然」字記錄虛詞,如(本文所引例句,除個別外,均摘自中學語文課本)。

1、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3、然志猶末已,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按:例①、②中的「然」借為指示代詞,可釋為「這樣」、「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為連詞,相當於「然而」。又如:

「其」字,全文寫作 ,本義是「簸箕」,是實詞。古書中假借「其」字為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的)和指示代詞(那),長借不還。於是人們便在「其」字上加竹頭寫作「箕」,以表示本義。

二、注意區分虛實。由於虛詞多是假借原有實詞中的同音字為之,因此,在古書中,同一字形往往虛實並用。在閱讀古代詩文時,要加註意,區而別之。例如:

1、陳涉輟耕之①壟上,悵恨久之②。《陳涉世家》

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隨之⑤而泣。《韓非子·外諸說》

按:「之」字,甲文寫作 ,表示腳在地面上走,《爾雅·釋詰》:「之,往也。」本義是「到……去」。以上兩例中,有五個「之」字,依據語境,分析比較:①④用的是本義「到……去」,是實詞(動詞)。其餘三個「之」字是虛詞:②是音節助詞,無義;③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⑤是第三稱代詞,相當於「她」。又如:

1、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侍坐章》

2、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經·採薇》

3、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鄒忌諷齊王納練》

按:「莫」字,小篆寫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說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時。後來,人們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寫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義,是實詞(名詞):「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農歷三月。「歲莫」即「歲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語氣語,無義)例③中的三個「莫」字則假借為虛詞,不定代詞,可釋為「沒有誰」。

三、注意區分同形虛詞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虛詞,雖用同一形體表示,但用法多樣,詞性、意思不同,必須依據它所在的不同語言環境,仔細辯析,方能求得准確的理解。仍以「之」字為例,前面是區分虛實,這里是區分虛詞「之」字的不同用法。(為便於說明,我們給各句中的「之」字分別編號。)

1、學而時習之①,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2、公與之②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之③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游》

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損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

5、期年之⑥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為公。《禮記·大道之行也》

7、孤之⑧有孔明,猶魚之⑨有水也。《隆中對》

8、戰於長勺,公將鼓之⑩。《曹劌論戰》

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

10、宋何罪之12有?《公輸》

11、父母唯其疾之13憂。《論語·為政》 , 文章來自:學優網

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

單 位:黔南民族師院附中 姓 名:余慶雲

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虛詞數量較少,常見的約二百多個;但是,它在古代詩文中出現頻率很高。如《醉翁亭記》,全文僅402字,其中虛詞就有113字(「而」字出現25次,「志」字出現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還有「於」、「乎」、「其」、「不」等虛詞共出現33次)。這些虛詞對表達語意、語氣,詞句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不僅要著重學習常用實詞,同時要注意學習常用虛詞。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怎樣學習常用虛詞呢?根據本人在學習和教學中的粗淺體會,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特點和用法:

一、文言虛詞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詞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義沒有內在聯系,不能按實詞那樣去依形釋義。文言虛詞的突出特點是「虛」,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古人難以為虛詞造字。而在記事作文需要虛詞時,往往採用「依聲託事」的辦法,假借實詞中已有的同音字來記錄虛詞。(1)文章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2)因此,虛詞所用的字幾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

「然」字,《說文》:「然,燒也;從火,肽(rán)聲。」本義是「燒」,是個實詞(後來又加火旁寫作「燃」)。《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詞正是本字本義。古書中多假借「然」字記錄虛詞,如(本文所引例句,除個別外,均摘自中學語文課本)。

1、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3、然志猶末已,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閱讀全文

與初中文言虛詞教學方法探究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炎症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64
中學生記單詞的簡單技巧和方法 瀏覽:648
豬人工取精步驟及方法 瀏覽:142
純凈水壓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878
老年人中風的治療方法 瀏覽:823
16乘15分之14計算方法 瀏覽:22
小米3音效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1
小米視頻壁紙文件夾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7
文竹生長的正確方法 瀏覽:902
衛浴台安裝方法 瀏覽:629
重抽樣方法的簡單例子 瀏覽:258
土蟲草的功效與作用食用方法 瀏覽:657
五孔網線插座怎麼接線方法 瀏覽:58
前擋板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853
台式電腦風扇調節方法 瀏覽:664
北京兒童多動症哪裡治療方法 瀏覽:885
江西稻穀種植方法 瀏覽:157
小米4c圖標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53
圖根控制測量方法及步驟 瀏覽:670
煤礦液壓支架串液快速處理方法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