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
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談話法: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⑵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方法包括什麼
常用的教學方法一般有觀察法、活動法、場景教學法、比較法、提問法、講授法等,幼兒園的教學方法是否運用的好,直接影響到幼兒園的教學質量,下面就來看一下這幾種常用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觀察法
01
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多種感官去感知所選定的客觀事物與現象,使之獲得感性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的方法。運用觀察法應該注意一下幾點:1、觀察開始時,教師要向幼兒提出觀察目的,用設疑等方法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先讓幼兒自由觀察,允許他們相互交談,並鼓勵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2、在觀察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手勢的指導作用,從幼兒的興趣點切入,啟發幼兒從不同方面感知並用語言描述觀察的對象,學習觀察的方法。 3、觀察結束時,要總結觀察的印象,讓幼兒將觀察到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條理化。
活動法
01
活動法是一種以幼兒實踐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或提供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實踐、探索和發現。幼兒園常用的活動法主要是游戲法、實驗法。
02
游戲法是指教師以游戲的方式組織幼兒學習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項:
1、可以將游戲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也可以將游戲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當中。
2、所選的游戲目標和規則應該與教育要求相吻合。
03
實驗法是教師提供一些儀器設備,鼓勵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觀察和尋找在實驗過程中所產生變化的原因,驗證自己的設想。需要注意一下幾點:1、注意實驗的安全性。2、教師先操作實驗,以形成完美的實驗指導計劃,並觀察幼兒的實驗全過程,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促使幼兒在實驗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3、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要讓每個幼兒都有參與到實驗過程中去,實驗結束後,注意引導幼兒歸納實驗結果。
場景教學法
01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設立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場景,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這個場景當中,讓幼兒在這個場景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但是要注意,一定要讓幼兒身臨其境,在場景中觀察、感知、操作、體驗,在具體情境的感染下產生歡樂或苦惱、愛或恨、喜悅或憤怒等情感。在設計情景時要有新穎,新的東西能夠引起幼兒的注意,容易喚起幼兒的求知慾,在內容的設計上要有實用性,設計的情景要能達到有效的目標。
比較法
01
比較法是讓幼兒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讓幼兒找出它們在數、量、形等方面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致、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比如認識圖形(正方形、長方形),比較兩支鉛筆的長短等。還可以分為整體比較和分解比較。整體比較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整體比較,找出他們的相似性、相反性和共同點。分解比較是對兩種物體分別從局部逐一進行比較。在比較法的運用過程當中需要注意:1、要引導幼兒認真觀察比較2、老師要以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兒童進行比較。
提問法
01
提問法是幼兒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導幼兒觀察、學習的主要方法。1、描述性提問:提示幼兒細致地觀察並描述事物,比如「你看到的啄木鳥是什麼樣的?「。2、比較性提問: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比如「正方形和長方形哪裡不一樣?」。3、分類型提問:啟發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比如「你認為桔子是屬於哪一類是屬於乾果還是水果呢?」
講授法
01
講解演示法是教師向幼兒直觀展示教具並配合以口頭講解,把抽象的數、量、形等知識技能或規則,具體地呈現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邊講解邊演示,它能夠幫助幼兒克服困難、引導思路、獨立進行新的探索。但是需要注意在講解的過程中必須突出重點,語言要簡練、通俗易懂,演示的教具應該是幼兒所熟悉的東西。
⑶ 教學方法的種類和方法
教學方法的理論是教學理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人類有教學活動開始,隨之也就有了教學方法的創造和應用。在千百年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人們創造和總結出難以記數的各種教學方法。讓我們來談談教師的教學方法吧:
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
1、 中外對教學方法的不同界定
由於時代的不同,由於社會背景、文化氛圍的不同,由於研究者研究問題的角度和側面的差異,使得中外不同時期的教學理論研究者對“教學方法”概念的界說自然不盡相同。
2、 教學方法不同界定之間的共性
(1)教學方法要服務於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
(2)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
(3)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行為體系。
3、 教學方法的內涵 [重點]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
(1)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
(2)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
(3)教學方法要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二、教學方法的分類
教學方法的分類就是把多種多樣的各種教學方法,按照一定的規則或標准,將它們歸屬為一個有內在聯系的體系。
(一)國外學者的教學方法分類模式
1、 巴班斯基的教學方法分類
依據是對人的活動的認識, 認為教學活動包括了這樣的三種成分,即知識信息活動的組織、個人活動的調整、活動過程的隨機檢查。把教學劃分為三大類
第一大類:“組織和自我組織學習認識活動的方法”。
第二大類:“激發學習和形成學習動機的方法”。
第三大類:“檢查和自我檢查教學效果的方法”。
2、 拉斯卡的教學方法分類
分類的依據是新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即刺激——反應聯結理論。
(教學方法——學習刺激——預期的學習結果)
依據在實現預期學習結果中的作用,學習刺激可分為A、B、C、D四種,據此相應地歸類為四種基本的或普通的教學方法。
第一種方法:呈現方法。
第二種方法:實踐方法。
第三種方法:發現方法。
第四種方法:強化方法。
3、 威斯頓和格蘭頓的教學方法分類
依據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學方法分為四大類:
教師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講授、提問、論證等方法;
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討論、小組討論、同伴教學、小組設計等方法;
個體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學、單元教學、獨立設計、計算機教學等;
實踐的方法,包括現場和臨床教學、實驗室學習、角色扮演、模擬和游戲、練習等方法。
(二)中國學者建構的教學方法分類模式
1、 李秉德教授主編《教學論》中的教學方法分類。
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2、 黃甫全教授提出的層次構成分類模式。
黃甫全教授認為,從具體到抽象,教學方法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這三個層次是:
第一層次:原理性教學方法。解決教學規律、教學思想、新教學理論觀念與學校教學實踐直接的聯系問題,是教學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方法化的結果。如:啟發式、發現式、設計教學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層次:技術性教學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學方法的指導,向下可以與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構成操作性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體系中發揮著中介性作用。例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等。
第三層次:操作性教學方法。指學校不同學科教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具體的方法。如語文課的分散識字法、外語課的聽說法、美術課是寫生法、音樂課的視唱法、勞動技術課的工序法等。
第二節 課堂教學常用方法
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實用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和豐富多彩,這里所闡述的是其中最常用的一些主要的方法。
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重點]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具體實施形式:
(1)講解教學方法
(2)談話教學方法
(3)討論教學方法
(4)講讀教學方法
(5)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1)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2)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3)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 [重點]
1、定義: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探究教學法
(3)發現教學法
3、運用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努力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發現的良好的教學情境。
(2)選擇和確定探究發現的問題(課題)與過程。
(3)有序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探究發現活動。
4、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的基本步驟:
(1)創設問題的情境
(2)選擇與確定問題
(3)討論與提出假設
(4)實踐與尋求結果
(5)驗證與得出結論
三、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
1、定義: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2、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1)練習法
(2)實驗法
(3)社會實踐法
(4)研究性學習法
四、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
1、現代教學媒體的分類
現代教學媒體根據人接受信息的感官不同,可以分為視覺媒體、聽覺媒體、視聽媒體和交互媒體等。
2、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多方面的教學功能,其中主要的方面體現在:
(1)再現功能。
(2)集成功能。
(3)交互功能。
(4)虛擬功能。
第三節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能夠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各種要素,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並能進行優化組合。
一、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重點]
(一)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要藉助於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師可依據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二)依據教學內容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與學習要求不同;不同階段、不同單元、不同課時的內容與要求也不一致,這些都要求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三)根據學生實際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學生的實際特點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科學而准確地研究分析學生的上述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四)依據教師的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方法。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只有適應了教師的素養條件,並能為教師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還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揚長避短,選擇與自己最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五)依據教學環境條件選擇教學方法。
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能最大限度地運用和發揮教學環境條件的功能與作用。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
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的實際,對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
其次,無論選擇或採用哪種教學方法,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另外,教師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還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性。
關於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調動幼兒的心智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
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
注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2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並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
運用情境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要讓幼兒身臨其境,在情境中觀察、感知、操作、體驗,在具體情境的感染下產生歡樂或苦惱、愛或恨、喜悅或憤怒等情感。
創設的模擬情境在形式上要新穎,新奇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容易喚起幼兒的求知慾;在內容上要有實用性,創設的情境要能有效地達到目標,不搞花架子。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需要作啟發講解、點撥總結,以幫助幼兒將獲得的感性經驗進行概括、提取。要在情境中給予幼兒充分表達、表現的機會和交往的機會,使他們成為活動的主體。
3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是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精神病治療學有關知識和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境,通過暗示、聯想與想像、智力活動、體力活動、練習、音樂等方式的綜合運用,巧妙地利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情況下學習的方法。
運用暗示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運用暗示教學法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恰當的暗示手段。
把握好暗示的時機,使幼兒的無意識心理活動有利於向有意識心理活動轉化。
創設好暗示的環境,使幼兒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展開無需強記的無意識活動。
重視教學中教師行為、觀念、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對幼兒可能發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積極影響。
4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給他們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5活動操作法
活動操作法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供物質材料,引導幼兒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從而獲得經驗的方法。
⑷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無論是說課還是試講,物理學科中的教學方法常常是廣大考生頭疼的一關,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若能巧用各種教學方法,必能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它對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物理教學中,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談談幾點方法。
一、以實驗激發興趣
物理實驗形象生動,有很強的趣味性,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實驗演示都非常的感興趣,在教學中如果能精心設計實驗,並巧妙地進行演示,增強其趣味性、新穎性,能有效地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大氣壓》這一節時,我讓學生觀察一個中上部挖有一個小孔的礦泉水瓶,教師先用手壓住小孔,往瓶中灌滿水,再旋緊瓶蓋後問:「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會不會從小孔中流出來呢?」,學生們根據以往經驗,異口同聲地答:「會」。當教師把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並沒有從小孔流出來,學生們個個都感到很驚奇,引起學生興趣後,接著再讓學生裝觀察,打開瓶蓋後,高出小孔的水往外流的情形,再問:「為什麼旋緊瓶蓋,高出小孔的水就不會往外流呢?瓶蓋在這里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秒,聽課精力特別集中。利用好實驗,它就會象「魔術」一樣的引人入勝,這樣課堂教學效果肯定是很棒的。
二、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或通過生動的文字敘述為學生創設誘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講授《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後,我播放了好萊塢大片《生死時速》中的一個片段,大意是「在某天,一輛公共汽車上載滿乘客,其中一名乘客是位出色的警探,可是車到站了卻不能停車,個個神情慌張,因為車上被恐怖分子裝了炸彈,車一減速就會爆炸,(拆彈的可能性已排除)」暫停播放後,我說:「若你是那位警探,應怎樣才能方便、安全地救出車上的乘客?」學生們了解題意後,顯得特別來勁,在正義感、責任感的驅使下,同學們都想救出車上的乘客,不一會兒,就議論起來,接著踴躍舉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預想的效果。
三、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
筆者在《壓力和壓強》一節的教學中,曾出過這樣一道題:「如圖,長方體A重10N,底面積為10平方厘米, 長方體B重20N,底面積為20平方厘米, 求A對B的壓強和B對地面的壓強。」
我發現學生對第一問的解答全部正確,對第二問的解答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出現了同樣的錯誤,他們都誤認為B對地面的壓力F=GB。針對學生們的失誤,我講了一則笑話:從前有一個人騎馬去買米,他很愛惜這匹馬,回來時為了不壓壞他的馬,那個人就背著米騎馬回家了。學生們聽後哈哈大笑,經討論後,他們很快就明白,求B對地面的壓力F=GA+GB。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讓學生在笑聲中認識到錯誤,在快樂中學到知識。
四、善於聯系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為學生學好物理插上翅膀
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要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如在上動能與勢能的轉化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在騎自行車時,前方是上坡路時,我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出預想中的答案後,我接著問:那你們知道這樣做的道理嗎?;又如在講授壓強這一節時,我指著教室的窗框,問:「同學們,以前我們教室的窗框是用木柴做的,現在用的是鋁合金,除了美觀之外,大家說說看還有什麼好處?」事實上,以上事例也是STS教育的有機滲透,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而且是學之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物理的熱情。
實踐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愛學物理,學好物理。
⑸ 濟寧遠大教育,濟寧地區最專業的語言及全科培訓學校
學校簡介:
濟寧遠大教育是一所以外語(英、日、韓、法)教育教研、全科(高中、初中、小學)SVIP一對一教學輔導為特色的培訓類學校。位於琵琶山路與紅星東路交叉路口西北角,毗鄰百花公園,新世紀廣場,大潤發超市,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
學校致力於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者的教學,以及學後服務的工作。針對語言學習者開設少兒,學生,成人語言課程分別以國際領先的TI (Total Immersion)完全浸泡式教學法,TBL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務型教學法,CBLT(Competency-Based Language Teaching)能力本位教學法做為授課指導,依託先進的教學理論、高素質教學人才、堅持中醫養生式SVIP教學理念、開設雅思、新托福、SAT、日語JPT、韓語TOPICK出國留學類輔導課程.。
學校開設高中、初中、小學的中醫養生式SVIP一對一全科教學輔導課程。以高考、中考、等大型升學考試為導向、以各科教學大綱為准繩、以模塊化教學為模式,堅持聘請名師、嚴格要求學員,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傳達高效的學習技巧。讓學生學習到更加實用的知識。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報名開始的專業診斷,到學習期間的課程監控;從分階段學習效果檢測,到結課後再進修專業意見報告書;從廣渠道學員意見反饋到各種人性化的學習輔助設施,學校從學員利益出發,以學員利益為重,提供最為完善的教學服務。
學校倡導個性化VIP學習方案,同時開設業余制晚班,周末班,學生寒暑假班,班種齊全,學制靈活,滿足各階層的學習需求,為廣大學習需求者及學習愛好者提供最佳學習平台。
⑹ 教學方法有哪些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6)cblt教學方法是指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
1、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
2、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
3、教學方法要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⑺ 如何選擇合適的數學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完成教學任務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有講解法、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等。今天我主要來講解幾種我們新課程倡導的的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
給出一道題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
(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
(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
9+9+9+3+3+3+3=39(塊)
↓↓↓↓↓↓↓
3+3+3+1+1+1+1=13(人)
(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
9+9+9+9+3=39(塊)
↓↓↓↓↓
3+3+3+3+1=13(人)
(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
30+3+3+3=39(塊)
↓ ↓↓↓
10+1+1+1=13(人)
(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
30+9=39(塊)
↓ ↓
10+3=13(人)
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
發現法有它的的局限性:(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通常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
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2.嘗試教學法的教學程序和課堂教學結構
嘗試教學法基本的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個步驟。
(1)出示嘗試題
嘗試題一般是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是課本上問題的變形。
如書上例題:1/2+1/3
嘗試題:1/4+5/6
出示嘗試題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2)自學課本
在學生嘗試練習,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書上對這個題目是怎樣講的。教師提出一些與解題思路有關的問題:如上題,「分母不同怎麼辦?」「為什麼要通分?」
通過自學課本,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對個問題認識的情況,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3)嘗試練習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對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並且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這時,就再出嘗試題讓學生試一試。一般採取讓好、中、差三類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同時在練習本上做的辦法。
(4)學生討論
在嘗試練習時,可能有的同學做得不對,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做法。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
(5)教師講解
學生會做題,並不等於掌握了知識。教師這時可按照一定邏輯系統向學生講解所學的內容。這種講解是有針對性的,是在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學會了或部分學會了解題方法時進行的講解,更能夠突出重點。
以上五個步驟是嘗試教學法在進行新課時所用的,作為一節完整的課,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1)基本訓練(5分鍾);(2)導入新課(2分鍾);(3)進行新課(15分鍾);(4)鞏固練習(6分鍾);(5)課堂作業(10分鍾);(6)課堂小結(2分鍾)。
這一教學結構的優點在於:突出了教學重點;增加了練習時間;改變了滿堂灌的做法。
3.其優越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想自己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2)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最佳時間,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新內容的學習,並以較多的時間進行嘗試性和鞏固性的練習。(3)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師一般都可以掌握,並且更有利於差等生的學習。
4. 嘗試教學法應用舉例
「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的教學實例。
(1)導入新課:把復習舊知題中的645÷3改成615÷3,來繼續學習。
(2)進行新課:①學生嘗試練習,試試看,這道題和以前的題有些不同,能做出這道題嗎?②自學課本③學生討論,針對學生的出現的演算法進行討論。④教師講解。
(3)鞏固練習
(4)課堂作業
5.課堂小結其局限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自學能力,對年齡較小的學生不適合用這種教學方法。(2)適合於後繼課的教學,對於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學不宜使用。(3)對於操作性較強的內容不適用於運用。
(三)自學輔導法
1.自學輔導法的基本含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自學輔導法一般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
2.自學輔導法的教學程序
自學輔導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採取適當步子、及時反饋的原則重新編寫教材,運用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規定了一節課中學生用於自學的時間在30~35分鍾,這包括自學、自練、自檢。教師用於講解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
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的基本步驟分為五步。
(1)提出課題。教師可以直接導入新課,也可以復習有關知識後提出課題,後一種方法更加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高年級學生提出課題的同時,還應提供自學提綱,使其帶著問題自學,圍繞課題的中心問題邊讀邊想,求得問題的解決。
(2)學生自學。這一步主要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本,與此同時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水平和教材難易選用相應的方式指導自學,考題指導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3)答疑解難。針對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也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討論互相解答。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答疑之後,還要以再讓學生閱讀課本以鞏固所學的內容。
(4)整理和小結。由教師出題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如發現有理解方面的問題要及時補救,還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小結時盡量讓學生運用准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得出結論,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5)鞏固和應用。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堂獨立作業,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初步形成技能。
3.自學輔導法的主要優點在於:這種教法,能在課堂上基本解決問題,大大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由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及時改正作業中的錯誤,使得教師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備課和研究學生問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4、自學輔導法教學實例(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具體教學過程:
(1)教師談話
(2)准備練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例題和自學思考題
例題: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從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它們有什麼關系?
思考:什麼是比例?組成比例需要什麼條件?由這幾個條件可以得到比例嗎?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是怎樣的?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②引導自學,總結法則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比例,說出比例的意義。
引導學生集體討論:組成比例的條件。
讓學生將比例轉化為分數的形式。
引導學生練習,思考:比和比例的區別。
讓學生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引導學生通過運用加、減、乘、除不同的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
③質疑問難、精講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解釋疑惑的基礎上,指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外項之積等於兩內項之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課堂練習
(四)「探究—研討」法
1.「探究—研討」法的基本內容
「探究—研討」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分為兩個大的環節,即「探究」和「研討」。
第一個環節「探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思考,研究問題中各種因素或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第二環節「研討」是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最後由師生共同找出所學習問題的規律或結論。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受這兩個環節的限制,靈活地組織和運用。
2.「探究—研討」法的應用舉例(求平均數問題)
先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四個人。
量出每個學生的身高,並根據測量的身高剪下一張紙條。教師提出,「怎樣知道四個人連起來一共有多高?」「四個人平均有多高?」
然後教師說明什麼是平均數。並提出「如何求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樣表示出這個平均身高?」學生說出可以把全班的身高加起來,然後再用總人數去除。接著學生把表示每一個人身高的紙條貼在牆上釘的一張紙上,在平均數的地方畫一條線。發現有些在線的下方,有些在線的上方。並分別用「-」和「+」來表示。學生把高出來的部分剪下來,恰好可以補上低下去的那一部分。學生感到非常興奮。
接下來又有同學提出了計算平均數的簡便方法。找出最矮的同學的身高。把全班同學高出這個數字的值加起來,再除以全班總人數,再加上最矮的同學的身高,就是全班的平均身高。
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隨便找一個標准線,與這個標准線進行比較計算平均身高的簡便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教學,不同的教學方法會有不同的效果。那麼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呢?教學方法的優化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保證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必須把要學習的新知識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結合起來,使學生自身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但教學必須越過學生現實的發展水平,走在學生智力發展的前面,讓學生始終處於"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嘗試教學法、引導——發現法、探究法在這方面體現得比較明顯。 如教學「十幾減9」是,首先由一個實際問題引人,"小明家來了一批客人,為了招待客人,小明洗了11個蘋果,客人吃了9個,還剩幾個蘋果?"由問題引出題圖,當學生直觀數出還剩兩個蘋果後,教師進行目標激勵:不看圖,誰能想出怎樣計算?學生就會主動搜索自己原有的、與新問題最接近的認知圖式9+( )=11,11-10=1,9+1=10等。教師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創造。學生有多種思維方式:(1)想加算減;(2)先減去10,再加l ;(3)9和11都先加1再相減;(4)先算10-9,再算11-10,再把兩個差和起來;(5)11先減去1得10,10再減去8;(6)11可以分為9和2,所以11-9=2;等等。教師安排學生互相交流想法,用"13-9=?"來驗證自己的發現,互相出題,尋找十幾減9的規律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動,使教學過程得到了明顯優化。
2.使教學目標能夠完整
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實現,但絕不是各種方法的疊加,因此,在考慮將教學目標完整實施時,就必須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其最佳功效。仍以"十幾減9"一節為例,該節的認知目標是會用"想加算減"等方法進行"十幾減9"的計算,可以選擇講授、探究、嘗試等教學方法;情意目標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態度、價值觀念和意志力等,教師由生活例子引人,學生非常感興趣,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技能目標是讓學生熟練進行"十幾減9"的計算,可以採用練習法;發展目標是激活和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發展需求的程度和層次,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超越教材的多種思維方式),採用探究、常識、實證等教學方法;自我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和自我調節能力,採用獨立作業、獨立思考、獨立檢查等教學方法。可見.在這一節課中採用了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並整合為"自己探索『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互相出題,自我檢驗"的自主探索教學法。
3.促進教學進程的有序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無論有何不同,但所選用的教學方法一定要保證課堂教學進程緊湊有序,這是為了保證學生學習過程的完整性。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包括明確學習目標、提取材料信息、探索(猜測)方案、嘗試實踐、理解強化、內化運用等。在一節課里有時也可能是幾個學習過程的循環提升。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有的教師首先讓學生測量准備好的紙圓,找出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繞線法、滾動法等)後,教師講解,有的圓可以直接測量周長,但多數的圓不能直接測出周長,有沒有別的辦法呢?接著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讓學生感知、猜測周長可能和直徑(半徑)有關系,再讓學生測量手中的紙圓,重復前一階段的工作,把學生的思維定向從圓周長的探索上轉移到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回顧上,找出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前後共用去了近30分鍾,費時多,效果差,不如直接讓學生自己探索。在學生尋求測量紙圓的方法中,隨手記錄測量結果,然後引導學生整理觀察數據,猜測周長和直徑(半徑)是否有關系,是什麼關系,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這樣能節約了十幾分鍾。要保證教學進程緊湊有序,學生學習過程完整流暢,就必須控制好教學節奏。如選用發現法教學,一定要注意對時間節奏的控制,選用講授法,教師則要注意對自己語言節奏和學生情緒節奏的控制。另外,在教學節奏的安排上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思維活動規律,以一年級"10"的教學為例,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都在10的組成與分解上,該知識點就要在前15分左右這一段時間安排完成,教師的指導語言必須清晰、明確,但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學節奏,在前面耽誤了時間,將近30分鍾才開始安排學習10的組成與分解,於是不敢再放,只是讓學生草草比劃一下便開始了練習,就不會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重耍的是讓學生會學、會用,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如教學完百分數,學生就能應用百分數的有關知識去解決有關利息、利稅、保險等的簡單問題;學習了統計的有關知識後,學生就能主動去收集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圖表,了解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再一個是內部要素之間的延伸。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講究推理,知識之間都是有內在聯系的,可以利用已有知識進行有效正遷移,如學好了整數才可以延伸到分數、小數。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僅要讓學生有興趣學習本節內容,還要給學生留有餘念,如在教學2~4的乘法口訣時,就要誘導學生主動去想5的乘法口訣有幾句,是什麼,6、7、8、9的乘法口訣又各是什麼,促使學生自己去探索。
4.深入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要從兩個方面人手:一是要通過平時的作業反饋了解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二是通過課堂教學觀察學生有意注意的持久性、語言表達的邏輯性、思維方式的延展性。對處於不同年齡特點、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低年級的教學要注意採用直觀式的教學方法,中高年級的教學則要注意多用發現式教學法;對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採用質疑式的教學方法,對推理能力強的學生採用聯想式的教學方法等。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分析一些課堂上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自主:既要凸顯主體,也要體現主導
[案例1]教學片段:《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師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現了公園里賣氣球的場面,孩子們在買氣球。
師:總共有15個氣球,賣掉了9個,還有幾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師:同學們想出了很多方法,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
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師: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問題(略)。
過去,我們過分地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出現了「滿堂灌…『填鴨式」的做法;現在,我們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中又出現了「放羊式」的現象。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課堂教學「嚴而不死,活而不亂」。教師在重視學生的獨特理解、珍視學生的勞動成果時,也要正確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不能因為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感受」,該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不能說要「賞識孩子」,該引導的就不予以引導。對學生的一些獨特見解,對一些是非分明的問題,教師應毫不含糊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為學生指點迷津。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為一個「導」字: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偏差、走人誤區時,要「引導」;當學生思路不清、認識膚淺時,要「開導」;當學生遇到困難、思維卡殼時,要「輔導」。
(二)合作:從形式走向實質
[案例2]《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教學片段
教師呈現問題情境:
母親節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師想買一束50元左右的花,請你設計一種方案。
在這之後,教師立即讓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按自己的喜好組成小組,開始合作學習。有的是一個優秀生在發言,其他學生當聽眾;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語,卻沒有圍繞主題;有的對問題還不清楚,無從做起……)
然後各小組匯報學習成果並選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同學的發言被代表取代了。
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否採用要根據學習內容而定,關鍵是要看實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在鑽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哪些問題應該由學生獨立解決、哪些問題應該通過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做到瞭然於胸。要注意三點:一是做好合作準備。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必須對所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二是明確合作目標。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小組合作的目的是什麼、通過合作要達到什麼目標、各自在小組合作中擔任什麼角色、需要完成什麼任務,從而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三是形成合作機制。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組內成員應該有明確的分工,每一個合作小組都要有一名「領頭羊」負責組內活動的組織與協調,確保合作學習有序進行,保證組內成員有平等的參與機會。
(三)探究:該出手時才出手
「做數學」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改變了以往數學教學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但學習方式的改變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用一種方式去代替另一種方式,讓學生每節課都去親自經歷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既無必要,更不現實。一些名詞、概念、事實等只能用陳述和講解的方式傳授,如負數的表示,在數字前面加"-"號,告訴學生就行了;兩條直線平行的判定,也是不好操作和體驗的,這類知識必須通過教師的講授。
四、整合:數學課別變了昧
[案例3] 教學片段:一年級《認識人民幣》。
初步認識人民幣後,教師設計了一個購物活動,讓3名學生扮演售貨員,其餘學生模仿顧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櫃前購物。學生爭先恐後地用模擬樣幣"購買"鉛筆、本子、橡皮等。10多分鍾過去了,學生仍興致勃勃地擺弄著"買"來的物品,旁若無人地討論,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反思]本節課的任務是"認識人民幣",但在購物活動中,大部分學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體的物品上,"買者"和"賣者"都不去注意幣值大小,對物品的興趣遠遠超過了人民幣。從形式上看,學生積極性高,主動地投入和參與了學習活動,活動中也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但這節課要完成什麼任務?活動與認識人民幣有多大關聯?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實踐、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改變以往數學教學忽視學生實踐和感性操作的傾向。應該肯定,活動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節課中,設計購物場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但活動不應該只注重外在表現方式,更多的應是注重內在品質,要根據學科特點與學生年齡特點,圍繞教學目標設計處於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用活動這一外顯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體會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強調數學教育生活化,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內容的置換,用"生活味"取代數學教育特有的"數學味",而應是藉助現實、有趣的活動溝通生活場景與數學本質的聯系,實現二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只是追求活動表面的熱鬧和形式,忽視對活動內在過程的有效轉化和品質的提升,將使活動流於形式而難以收到實效。
作為數學教師,要能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不同的課型合理地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且還可以在這些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自己去探索和創立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只要是自己能夠運用自如的,能達到教學目標的,就是好的教法。
⑻ 什麼是ABCD教學法
ABCD教學法是一種基本上反映了行為主義的觀點、強調用行為術語來描述學習目標的方法。
1、對象A(Audience) 即指需要完成行為的學生、學習者或教學對象。如上例中的「初中二年級學生」。
2、行為B(Behavior) 在教學目標的構成要素中,實際的行為及其結果是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它說明了學生通過學習所能夠完成的特定而可觀察的行為及其內容。
3、條件C(Conditon) 學生在證實其相應的行為及其結果時,總是在一定的情境條件下進行的,也就是說在學生證實其終點行為時,我們常提出相應的限制條件。
4、行為的標准D(Degree) 行為的標準是指行為完成質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為了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測量性,應該對學生行為的標准進行具體的描述。
(8)cblt教學方法是指擴展閱讀:
美國學者馬傑在他的《程序教學目標的編寫》中提出:學習目標應該包括行為、條件、標准三個基本要素。在學習目標的表述中首先應明確教學對象,如「小學一年級學生」、「參加在職教育技術培訓的教師」,接下來要說明這些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後,應獲得怎樣的能力,這種關於行為的表述是一定學習目標中最基本的成分。
行為目標的優點是它的清晰性,它清楚地告訴教師和學生,這里所指的分析能力的含義以及如何觀察和測量這種能力。因此,行為目標強調學習之後的行為變化和變化的條件。在一個好的行為目標中實際上已蘊涵了學習結果的檢測方式和評價標准。
在編寫教學目標時,有學者建議在馬傑的教學目標三要素基礎上再增加「教學對象」這一要素,這樣可以從「教學對象(audience)、行為(behaviour)、條件(condition)和標准(degree)」四個要素來說明教學目標,這一方法也被稱為ABCD法。
⑼ 教學方法的概述
教學方法的概述
教學方法的概述,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那麼我整理出來了教學方法的概述相關內容,一起來閱讀看看吧!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教學方法概述
(一)教學方法的定義
1、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活動時所採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
a、教學方法是以教學目標為指向的。
b、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展開的。
c、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聯系的活動方式,是教師發出信息和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它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
(二)教學方法的特點:
1、相對性 2、針對性 3、綜合性 4、多樣性
(三)教學方法的分類:
1、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
a、講述教學法
b、演示教學法
c、練習教學法
2、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
a、自主學習教學法
b、合作學習教學法
c、探究學習教學法
3、教與學並重的教學方法
a、角色扮演教學法
b、討論教學法
c、問題教學法
(四)教學方法的選擇考慮因素:
1、分析教學內容
2、確定教學目標
3、了解學生的特徵
4、了解教師自身的特徵
5、認識和利用教學資源
6、確定教學組織形式
7、選擇適宜的教學媒體
教學方法概述
一、 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的關系:
教學方式應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進行的個別操作活動。
二、 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可以達到教學目的而採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
三、 教學方法的意義:
1、教學方法是聯系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紐帶;
2、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
3、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4、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師威信和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
5、教學方法影響學生身心發展、
四、
1、古代的教學方法(個別教學):
古代社會特別是在我國封建專制社會的學校,只要是形成了教師滿堂灌輸、學生呆讀死記的注入式教學方法。
2、、近代的教學方法:
要求教師不僅要清晰而連貫的講授,還採用了演示、觀察、實驗等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學習的各種方法。
3、現代的教學方法:
現代試聽手段的普遍運用,不僅大大豐富了教學傳遞信息的途徑,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
4、教學目的和任務:
教學內容、時代要求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影響教學方法發展的直接因素。
五、當代國內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發展:為推進素質教育,教育部發文倡導的新的教學方法:
1、愉快教學法: 是上海特級教師倪谷音首先倡導的。它要變「厭學」為「好學」,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情景教學法: 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李吉林首創的`。
3、嘗試教學法: 由江蘇常州特級教師邱學華首創。嘗試教學法,是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法。它的特點是變先講後練為先練後講。
4、成功教學法: 是以上海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為首的一批教改研究者首先提出的。
六、當代國外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發展:已經深深的影響了我國的教學改造,並已廣泛的運用到了我國的教學實踐中:
1、發現法: 通常稱作發現學習或問題教學法,就是讓學生通過獨立工作,自己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掌握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
2、範例教學法: 由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創造的。範例教學法的教學內容必須具有基本型、基礎性、範例性等三個基本特徵。
3、目標教學法: 是依據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和「掌握學習策略」。
4、程序教學法(機器教學法): 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斯金納倡導的。
5、「綱要信號」圖表教學法: 是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創造的。
6、暗示教學法: 又稱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或啟示法。是保加利亞教育心理學家喬治·洛扎諾夫提出的。暗示教學法可以比傳統方法進度快5—50倍。
7、非指導性教學法: 又叫促進教學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的首創。(判)人際關系是非指導性教學法的核心與關鍵。